为什么历史教材会将斐迪南大公描述为“狂热的军国主义者”

发布时间: 2023-01-31 04:01: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1928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9·18事变是日本开始侵华的序幕。回顾一下9·18事变的历史背景,它为什么会发生,可...

为什么历史教材会将斐迪南大公描述为“狂热的军国主义者”

1928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9·18事变是日本开始侵华的序幕。回顾一下9·18事变的历史背景,它为什么会发生,可以使我们以历史为鉴,思考一下中日关系的前景和未来。

在1927年国民党北伐以前,中日两国的关系虽然不能和二十一条以前的蜜月时期相比,但也还算平稳。日本没有直接干涉中国的军阀混战,而中日间的经济关系迅猛发展。到9·18事变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一)9·18事变前夜的中日关系

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在此同时,中国的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于1927年开始北伐。与以往的军阀政权不同,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是要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对于在中国有巨大利益的各国列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27年1月,北伐军强行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国租界。如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一定会出兵“惩罚”这种“违法的暴行”。但时代已经变了,英国已无力对中国进行“惩罚”,只好默认中国对租界的回收,从武汉撤兵。英国的撤军使日本产生了唇亡齿寒的感觉,感到中国军队强行回收租界之举早晚也要落到日本头上。但日本和英国不同,当时英国在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租界和殖民地,而日本只有中国一块,因此日本人绝不会轻易允许中国军队强行收回租界的。

对这一点,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也很清楚。1927年3月,蒋介石在北伐军攻占南京后,特地招请日本记者,暗示北伐将不包括东北地区。但国民党激进的左派们却明确说明北伐不会将东北排除在外。当时,日本当政的若榇内阁属于温和派,尚能根据华盛顿九国条约的原则,对中国的革命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但这却引起了日本国内强硬派的强烈不满,迫使若榇内阁于1927年4月倒台。

接替若榇的田中义一总理是强硬派,试图以军事压力迫使国民党停止北伐。为了阻止革命军北伐,1927年日本以保护国民安全为由出兵山东对北伐军进行威胁,但并没有能够阻止北伐军进军,后来只好主动撤军。同样英国炮舰也曾炮击南京威胁北伐军,但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在此背景下,田中义一考虑扶植张作霖在东北建立一个与国民党对立的亲日政权,以保证日本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

可是田中的计划却被关东军的一个高级参谋河本大佐破坏了。河本大佐天真地认为,只要暗杀了张作霖,就会使东北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关东军就可以乘乱一举占领东北。1928年张作霖的军队被北伐军击败,6月3日张作霖从北京逃回东北时,河本大佐等人炸毁了张作霖的专列,张作霖当场死亡。但东北军的将领却采用了密不发丧的策略,粉碎了河本大佐的计谋。1928年12月,接替张作霖的张学良突然宣布全东北“易帜”,接受国民党的领导,使田中在东北树立与国民党对立的亲日政权的计划彻底破产。田中首相得知河本大佐谋杀张作霖时,不由地长叹道:“孺子不知父母心啊。”

田中向昭和天皇报告说:“这次谋杀张作霖事件,不幸有帝国军人的参与,现正在调查中,一定要对肇事者依法严加惩处。”天皇说:“请严格维持国军的军纪。”但田中准备对河本大佐进行处分时,军内却出现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声称“家丑不能外扬”,公开处分河本会损害皇军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军内的强大压力下,田中首相无法实现他对天皇作出的严惩肇事者的保证,只好向天皇汇报说:“经调查此事与帝国军人无关。”天皇大怒道:“首相的话怎么和上次完全不一样呢?你不用再解释了,我也不想再听了。”田中被天皇斥责,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田中再次求见天皇,天皇不见,田中绝望地宣布辞职。田中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因天皇的不满而辞职的首相。

田中辞职后,陆军总部仅对河本大佐作了停职的内部处分,理由是河本大佐的动机是“无私的爱国行为”,所以从轻处分。这种以“爱国”为理由,对军人不法行为的纵容,导致了后来下级狂热军人的暴走,以及“下克上”行为的泛滥。这也播下了狂热日本军国主义者突入自爆式太平洋战争的萌芽。

接替田中的滨口首相属于温和派,对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没有采取过分强硬的态度,但中日间的紧张关系却在逐步升级。1929年初,东北的国民外交协会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收回大连、旅顺主权,收回南满铁路等四项要求,将反日独立运动推进到一个新高潮。同时日本国内也掀起了反华的高潮,如果不是当时中日政府高层的克制,中日战争早在1929年就爆发了。

1930年中国向日本政府抗议日本在公文中使用“支那”这个有歧视性的词语称呼中国,日本随后同意今后在公文和新闻报纸中不再使用“支那”,改用中华民国的正式名称。但这个象征性的让步并无助于平息中国人的反日情绪。1931年5月,中国和朝鲜的农民在长春附近的万宝山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伤。在日本的煽动下,朝鲜人的反华情绪爆发,数千愤怒的朝鲜人冲入平壤的华人街,对中国侨民进烧、杀、抢,造成数百中国侨民死伤的大惨事。

1931年,石原莞尔调任关东军参谋,开始策划9·18事变。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以伪造的铁道爆破事件为由,突然向沈阳的张学良军发动猛攻。张学良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主动撤离沈阳。

9·18事变发生后,由于关东军只有一万多人的兵力,无力攻占东北全境,向政府请求派遣日本的驻朝鲜军团增援。但当时的若榇首相和陆军大臣协商后,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并向驻朝鲜军司令林铣一郎下令按兵待命。如果林铣一郎听从政府和军部的命令,9·18事变就会夭折。但林铣一郎也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独断地派出三万多人的军队增援关东军,使关东军占领全东北成为可能。

关东军挑起9·18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实行了不抵抗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中国政府9月21日向“国际联盟”提出起诉。当时的日本政府并不赞成关东军搞独立的“满洲国”的计划,因为这样露骨地违反日本和八大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约,会使日本在国际上陷于孤立。日本当时是“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日本代表9月25日在“国际联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针:1)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2)日本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日本居民;3)日本军队将立刻开始撤退。

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都支持立刻撤军,但关东军的军官们却根本不理会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锦州的张学良军队发动猛攻。当时在沈阳的日本总领事曾找关东军的高层交涉,试图解释政府希望和平解决的方针,但关东军的军官竟然拔出军刀来威胁说:“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们的事?”

由于无法解决东三省危机,1931年12月11日,若榇内阁倒台,犬养毅新内阁成立。犬养毅曾对流亡日本的孙中山等人进行过多方关照,和国民政府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有较好的私人关系。犬养毅打算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当时的东三省危机,12月20日,犬养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与中国政府高层会谈。但首相的秘密和谈工作被曝光,激怒了军队内的激进派。1932年3月1日,在关东军的策划下,“满洲国”宣告成立。但当时犬养首相当政的日本政府却没有对“满洲国”予以承认,这更激怒了激进派军人。1932年5月15日,一伙狂热军人居然明火执仗地闯入首相官邸将犬养首相杀害。

犬养首相被杀后,以后的文职内阁政府变成了对军人战战兢兢的畏缩政权,使日本失去控制而走向自爆的军国主义道路。1932年9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1933年3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从此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道路。

(二) 9·18事变的思考

1927年国民党北伐以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殖民、求解放的爱国运动。而日本却声称日本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是用几十万日本人的鲜血作代价从俄国人那里夺来的,因此不能放弃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面对中国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一切租界的爱国主义运动,日本的行为势必导致中日两国的冲突。在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高涨、日本国内反华情绪升级的情况下,9·18事变的发生是毫不意外的。

一些人认为,9·18事变是日本人策划的灭亡中国计划的第一步,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日本的政府高层并没有策划过一个灭亡中国的计划,当时发动9·18事变的狂热军人也只是想把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日本的傀儡国和殖民地,并没有进一步染指中国大陆的计划。

9·18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在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坚决反对同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石原认为日本并没有和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的实力,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只会将日本拖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历史证明石原的确是一个有眼力的战略家,但狂热军人们却不再听从他的意见。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后,石原愤而辞去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回家种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后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石原没有主要战争责任而不予起诉。在9·18事变前后,尽管中日两国国民的态度都很强硬,但中日两国高层领导还是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试图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东北问题。9·18事变的和平解决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不幸的是后来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控制了政权,走上军事侵略中国的道路。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9·18事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狂热的军人和激进的“爱国主义”情绪所至。尽管当时日本有相当的言论自由,但日本的社会舆论基本上站在狂热军人一方。林铣一郎违令派朝鲜军进入中国,竟然博得新闻界的一片称赞,称他是真正的爱国者,使中央政府无法追究林铣一郎的违令行为。当时的社会舆论甚至同情杀害犬养首相的凶手,认为狂热军人的兵变是出于“高尚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爱国无罪”,发起了一个全国签名运动为凶手们开脱减刑。甚至一些少女写信要嫁给那些杀人凶手。

日本的社会舆论偏向狂热军人的另一个原因是政治家们的腐败。当时日本政界的腐败丑闻接连不断,使人民对那些腐败的政治家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甚至有人打出:“宁要廉洁的军人,不要腐败的政治家”的口号。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廉洁军人”的当政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中国的爱国主义要求收回日本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而日本的爱国主义又要求保卫日本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在某种意义上,9·18事变是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日本的爱国主义对决的产物。9·18事变和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都与当时日本国内弥漫着的“全民疯狂”式“爱国主义”狂潮有直接联系。日本侵华的背景,和英国、俄国等由政府高层冷静策划的对华殖民侵略,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

新航路开辟的评价,800字。急需。

我是高中2年级学生。rn答好加分。
一、“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五个问题:

1.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14、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当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成为普遍支付手段。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正如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哥伦布曾赤裸裸地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的富庶、繁荣,叙述东方各国富有黄金珠宝,它的流传,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

2.商路不畅引起的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切断了欧亚之间的唯一的传统商路。他们在东地中海进行劫掠,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导致运抵欧洲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昂贵,各类商品往往比原价高出8~10倍。因此,欧洲各国的商人和贵族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东部,另辟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3.科学技术成就使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客观条件。15世纪,造船业已能制造适于大海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航船装备了火炮;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就不会迷失方向;地圆学说已广为流传,人们深信,一直西行可以到达东方。

4.开辟新航路的经过。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若奥二世认识到发现非洲西南端的重要性,称它为“好望角”。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9年达·伽马回到里斯本,带回的奢侈品出售后获利达到航行费用的60倍,初步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目的。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丈夫斐迪南大公支持下,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但是哥伦布最初到达的南北美洲大陆间的岛屿,一直被叫做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一,引起所谓的“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第二,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三倍多,引起金银价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地处大西洋沿岸,又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拥有传播天主教的狂热,首先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给你几点自己拓展啊
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资本主义开始原始积累
2: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个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3:新航路开辟冲击了西方的思想,尤其是神学,证明了地圆说
4:欧洲列强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老师一般采点给分,这样写一般都满分
利:证明了地圆学说,打破了世界的封闭状态,传播了先进生产力,有利于社会进步。

弊:给非洲,美洲等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新航路的开辟是伴随着殖民扩张的,导致被入侵国的资源,劳动力被掠夺

总:总的来说,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潮流的

800字真编不出来
笔记就这么多
加速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形式,为统一市场打下了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积累了大量资本,也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带来了贫困和严重的灾难.
葡萄牙占据了中国的澳门
最后,````800个字要写话还是去找资料抄袭吧.````````一般都是这样回答的.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资本主义开始原始积累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有的话,告诉我一声,救命啊!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 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 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 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 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 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 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 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成员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3、形成经过:
  (1)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4、影响: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
  (二)三国协约:
  1、 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三国同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使两国接近。
  2、 成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
  3、 形成过程:
  (1)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3)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4、 影响: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思考问题: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复杂,有哪三对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对?各因何问题产生的矛盾?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为什么会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扩军备战,于是,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表现
  (1) 科技进步首先提高了传统武器的性能、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 新式武器相继问世,如、潜艇、飞机、坦克等,战争扩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4)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四、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德国的军国主义浪潮
  出现的原因:德国自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国的军国主义尤为严重,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对殖民地分配现状最为不满。
  2、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德国、俄国、及英国、法国等
  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复习提问:
  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图示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两大军事集团?集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实质。
  3、 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表现有哪些?
  4、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5、 为什么人类历史到了20世纪会发生世界大战?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云密布的欧洲,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战争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及如何进行的?
  讲授新课:
  一、 一战的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讲课思路:先让学生简述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然后再来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地图。形成时空观。
  1、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
  20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出现了众多的民族独立国家。
  欧洲列强利用这一复杂局势,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夺尤为激烈。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是欧洲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矛盾冲突非常尖锐
  奥匈帝国把塞尔维亚视为向巴尔干扩展的障碍,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2、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德、奥匈、奥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争的进程
  1、战争的三条战线:

  2、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回答问题:
  3、在大战的第一、二阶段,战争的中心是如何变化的?
  西------东---------东

  4、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中立政策”目的:远离战火,避免战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
  美国与英法有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
  俄国爆发革命,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目的:为了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三)大战结束
  1、 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18年11月
  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n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等国家的参战也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n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n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n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三、 大战的结果和大战性质:
  1、结果: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3、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复习提问:
  1、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有何影响?
  2、 一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3、 一战在欧洲战场的三个阶段、各有何战事?
  4、 一战结束的时间、标志?
  5、 你认为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讲授新课:
  1、巨大的灾难:
  2、西欧的相对衰落
  3、美国和日本崛起
  4、革命与独立浪潮高涨
  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重大影响?
  第4课 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
  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民族主义是在什么时期兴起的?一般认为,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 举例说明,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或者进步、或者反动的作用?
  3、 阅读教材材料,回答18页知识窗的问题
  4、 如何来认识极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面貌?
  课后记: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第二阶段(1915~1916)

  第三阶段(1917~1918)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短暂和平
  。
  第5课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2课时)
  一、 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热切希望和平;
  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强间的争霸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谈判桌前
  2、什么是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处置战败国和巩固战胜国成果的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3、与会代表:
  战胜国的代表,但没有苏维埃俄国,中国政府的代表是陆征祥等
  4、和会召开的目的:实现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削弱德国,巩固战争成果(以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这三大问题)
  5、战胜国的主要意图
  同学阅读教材分析并结合新课堂22页材料题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提出严厉的赔款计划,掌握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国:继续“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消灭德国的海军,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
  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更关心建立国际联盟,使美国能够更大程度干预
  和控制国际事务。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
  (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 签订时间:1919年6月
  2、 条约内容:
  教给学生掌握的方法;从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等方面
  方面 内容
  领土 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军备 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赔款 该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殖民地 德国原来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其它 在威尔逊地坚持下,写入了国际联盟盟约
  规定把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 概念:什么是凡尔赛体系?对德和约签定后,协约国集团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一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1)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在凡尔赛体系下,在一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2)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德国的压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协约国和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与对立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围绕着殖民地、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等问题矛盾重重,如何处理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战胜过矛盾的焦点之一。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拉地区此起彼伏。
  (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欧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学思路:
  同学阅读教材,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结:凡尔赛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来理解它的不稳定性?
  第6课 国际联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万国邮政联盟;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的组织机构、国联的宗旨、委任统治制度、国联的活动
  通过分析国联成立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归纳国联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学案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一、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1、国际联盟成立的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
  一战激起了反战和平思潮,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防止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
  在巴黎和会上,国际联盟盟约被通过

  2、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二)国际联盟盟约的基本内容
  1、 宗旨
  增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和平与安全,避免战争
  2、 国联的组织机构
  大会、行政院及秘书处
  3、 其它规定:
  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及委统治制度
  分析: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委任统治制度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德国原先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近东的部分领土。实际上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

  (三)国际联盟的成立及成员国
  1、 成立:
  1920年1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简称国联

  2、 成员国;开始44,后发展到63个。苏俄和美国没有参加。

  二、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一) 国联的两大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问题。

  (二) 国联的主要活动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国联的历史地位
  1、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英法控制下的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历史作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国联初期,发挥了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局限:
  国联同时也是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它们维持维持霸权的工具;国联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国联的威信不足;面对30年代的战争危机和侵略战争,国联毫无作为,放任二战爆发,国联名存实亡,

  三、国联的解散:1946年

1914.6.28萨拉热窝界街头,叫做斐迪南大公的被刺案,是怎么回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竭力主张吞并塞尔维亚。1914年6月,奥匈帝国以塞尔住业为假想敌,在其毗邻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斐迪南偕同王妃亲临检阅。这是对塞尔维亚明目张胆的挑衅。演习结束后,当斐迪南到达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死。奥匈帝国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各帝国主义国家紧张地进行阴谋活动,准备厮杀。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取得法国的支持之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限定在四十八小时内签复。塞尔维亚为了忍辱求全,除了奥方派员参与追捕审判凶手一项外,其余条件全数被迫接受。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 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遂于8月1日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机,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无条件地把德占胶州湾交给日本,遭到拒绝,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11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由帝国主义挑起的世界规模大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1.简述为什么到20世纪初会发生世界性的大战。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的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两在军事集团的形成。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列强矛盾错综复杂。1879年德、奥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3)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进步首先使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使得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狂热之中,使得两在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大战全面爆发。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1背景: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上升到世界第二强国,但其拥有的殖民地远远不如英国法国,德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国家当时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2.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的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两在军事集团的形成。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列强矛盾错综复杂。1879年德、奥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3)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进步首先使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使得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狂热之中,使得两在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
  中立:意大利。
  协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

普法战争
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

“一战”战场
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编辑本段摩洛哥事件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摩洛哥事件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德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法国正式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进一步加大。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原因。1因为20世纪初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最终形成,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有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味道。
2 20世纪初生产力水品才达到能发动世界大战的高度。
3 20世界初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发展出现的殖民地与生产力水品的不平衡。
历史背景就是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及国际利益。要打仗就要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武器装备,资源储备,阵营的建立等等,最后会由一个导火索来引发!
本文标题: 为什么历史教材会将斐迪南大公描述为“狂热的军国主义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06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导致高低压脉差的原因有哪些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千古绝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