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名打仗的时候,公家在干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1-24 03:01: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关于土木之变,明朝和瓦剌在打仗的时候,鞑靼在干什么?一、土木堡之变始末公元1449年,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逃...

各大名打仗的时候,公家在干什么

关于土木之变,明朝和瓦剌在打仗的时候,鞑靼在干什么?

一、土木堡之变始末

公元1449年,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逃后的蒙古分为鞑靼、瓦剌等部,鉴于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联合蒙古诸部,进攻明朝北边分兵四路向明朝进攻,一时间导致边境众多城镇沦为蒙古纵兵抢掠之地,给明朝安全以极大的威胁。


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等人的鼓动下,在对敌情未能充分了解以及未能做好前期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英宗的亲征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宣告失败,明军包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66名大臣战死,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俘虏,成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

二、蒙古鞑靼与瓦剌

蒙古贵族北逃后,由于争权夺利,蒙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部为鞑靼(忽必烈直系子孙后裔)、西部为瓦剌(忽必烈皇位争夺者阿里不哥后裔),彼此之间相互的征战不休。其中瓦剌为了在于鞑靼斗争而选择归顺大明,明成祖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


公元1418年,马哈木的儿子脱欢继承了顺宁王的爵位,几年之后借助明朝的支持,成功击破鞑靼,兼并了鞑靼部众,成为蒙古草原上北部的实力派。公元1439,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位,继续开展征服与兼并战争,并且成功征服了漠南各部蒙古部落,最终成为草原上的实际统治者。此时的鞑靼部已经被瓦剌兼并,准确来讲,鞑靼部从属于瓦剌部。当然此后瓦剌部衰落,鞑靼部重新崛起,并脱离瓦剌部乃是后话了。


三、土木堡之变时的鞑靼在干嘛?笔者推断应该被也先安排在他处作战


明英宗亲征路线经过地点依次为居庸关、怀来、宣府、天镇、阳和、大同;折回路线为大同、宣府、土木堡,此路线刚好处于也先进攻明朝的重点进攻作战区,也先势必会将最精锐、最可靠的士兵都投放到此与明军一战,鉴于之前瓦剌部与鞑靼部之间的长期斗争、对立以及最终瓦剌对鞑靼部的兼并,使得鞑靼部与瓦剌部之间的仇恨更加深重,鞑靼部的暂时从属于瓦剌是迫于形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鞑靼部士兵不可能是也先最信任、最可靠的士兵,由也先亲率的中路作战军只能是瓦剌部军队。

那此时的鞑靼部干嘛呢?翻看史料以及近来研究资料,都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考虑到也先作战目的以及对鞑靼部的防范,笔者推断鞑靼部应该是被也先安排去东路进攻明朝辽东地区。


原因如下:一是东路军统帅脱脱不花(此时的脱脱不花已经被也先推上蒙古汗位)是忽必烈直系后裔,是鞑靼部最高统治者,可以号令鞑靼部将士;二是有兀良哈部的监督,可以确保也先命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防止鞑靼部乘机造反;三是就近在辽东作战,鞑靼部熟悉环境,在作战中也容易取得战果,可以很好地侧面配合也先的中路军作战。

这个时候在一边看戏,他也不愿意和明朝军队直接起任何的冲突。
看戏,鞑靼当时实力比较弱,对于两方都惹不起,所以选择观望,没有动作。
这个时候鞑靼内部还非常的混乱,还没有实现统一,但是依旧派兵帮助了瓦剌。

打仗的时候, 官级的大小是什么?

我就想知道官级的比大小!
君主爵位大小由势力的城池多少决定:城市数 爵位 指挥2座城市以上 州刺史 110004座城市以上 州牧 110006座城市以上 羽林中郎将 120008座城市以上 五官中郎将 1200012座城市以上 大将军 1300014座城市以上 大司马 1300016座城市以上 公 1400020座城市以上 王 1400024座城市以上 皇帝 15000你的城池越多、官越高,通常是每多两座城池你的君主的官升一级,你的君主的官职是你所有武将的官职的极限,武将都达不到你的君主的官,除非你的君主加官进爵了,还有,君主除了称帝最大的官就是王了。你的武将干活越多功劳值越大,武将嘛,一般用来巡查、训练、打仗,魅力高的招兵也挺好。官职用电脑自动设定就行,官职上去了,带的兵也多了。打仗的战功最能增加功劳值,官职列表中详细注明了什么官需要多少劳动值,能带多少兵。2)注意,升官一般在每年的秋天附近,春天附近是不会升官的3)升官不靠皇帝,靠你的功劳值,就是攻打的城池数
秦朝是太尉
汉朝有时是太尉,有时是大司马,有时是大将军,有时是大都督
三省六部建立以后,兵部尚书统管军队。
他们以下有镇北大将军、镇东大将军,征西大将军,伏波将军,等等都是荣誉称号,不同时候各有不同。再往下,有左将军(三品官,如诸葛亮自贬为左将军就是连降两级)有将军等;再往下就是偏将军和裨将军了。都是基层将领了。再往下就是校尉什么的
明清时期,总督管理地方军务,其下为总兵(理论上还有巡抚,但到清朝,巡抚已经变成和省长一样的职务了),再往下是提督。他们管理地方防务。水师地位较低,设有水师提督。
古代战争长短不一,有的战争旷日持久,如万历朝鲜战争,打了6年,太平天国战争坚持了14年;快的也有,明朝宸濠之乱,仅历时43天。
君主爵位大小由势力的城池多少决定:城市数 爵位 指挥2座城市以上 州刺史 110004座城市以上 州牧 110006座城市以上 羽林中郎将 120008座城市以上 五官中郎将 1200012座城市以上 大将军 1300014座城市以上 大司马 1300016座城市以上 公 1400020座城市以上 王 1400024座城市以上 皇帝 15000你的城池越多、官越高,通常是每多两座城池你的君主的官升一级,你的君主的官职是你所有武将的官职的极限,武将都达不到你的君主的官,除非你的君主加官进爵了,还有,君主除了称帝最大的官就是王了。你的武将干活越多功劳值越大,武将嘛,一般用来巡查、训练、打仗,魅力高的招兵也挺好。官职用电脑自动设定就行,官职上去了,带的兵也多了。打仗的战功最能增加功劳值,官职列表中详细注明了什么官需要多少劳动值,能带多少兵。2)注意,升官一般在每年的秋天附近,春天附近是不会升官的3)升官不靠皇帝,靠你的功劳值,就是攻打的城池数
管级的大小就说明谁的权利大呀,不过现在也不打仗了,就和现在社会中的领导干部是一样的。

请介绍一下日本的公家和武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公家
  在古代日本,公家是指天皇、朝廷和公卿贵族的称呼,这个称呼是相对“武家”而言的,本来“公家”两字是用来指天皇或者朝廷,在这个时期,“公家”读作“くげ”((kuge)或者“おおやけ”(Ooyake)。公家是在朝廷中由于各家的极位极官和文武官的不同区别而划分的一种门第,自摄关家以下,包括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由以上各家组成的门第被称为公家,各家的当主也按照门第给予相应的官职。镰仓时代以后,由于用“武家”来称呼以“武力”对朝廷效劳的幕府将军与守护大名、武士等;与此对应,就用“公家”称呼在“政务”上服务朝廷的贵族。从平安末期到鎌仓时代,在公家之中的贵族又提升出公卿这么个称呼,从三位以上的公家被称为公卿,这个时代同时确定了藤原家世代拥有摄政的地位,从此强大的藤原氏就开始不断出现分家,幕末时期已经分位130家以上。此外,公家的家格逐渐固定,由家世决定了所能担任或升迁的官职。此时期,形成了如下的家格:摄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诸大夫家) 。到了江户时代,公家几乎仰赖幕府的统治,与此对应的,幕府将军以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江户时代的公武关系。这之后,公家社会一直存在到幕末,最终在明治维新时期解体,日本君主立宪,大部分的公家变成新贵族,也就是华族。另外在幕末时期,由于朝廷重新获得了权力,出身于公家的岩仓具视、三条实美、西园寺公望等历史著名人物,也在明治维新中辈出。明治时代,出身公家的家族,移向华族时,主要以公家时代的家格,以及其代代的任官情况决定。主要是摄关家、清华家的当主封为公爵家族或者侯爵家族,其之下曾担任过多次大纳言的家族封为伯爵家族,其余的封为子爵家族。另外,地下家里成为华族的全部都被封为男爵家族。
  

  武家
  指武士系统的家族、人物,与“公家”相对。其核心是平氏和源氏。武家是从在古代公家的领地、庄园中负责武备警卫的家族发展而来,原是为公家所统治的阶层,后逐渐壮大,实质性地把持了全国政权,继而建立了镰仓幕府,公家则被傀儡化。随着武家完全掌握了权力的中心,《太平记》中的公武矛盾,其实只是遮住了武士之间本质矛盾的一层薄纱而已。

  公武合体运动
  幕府末期试图与朝廷的传统权威相结合,改组和加强行将崩溃的幕藩体制的政治运动。这种思想早在国学和水户学中就已出现,但在面临外来压迫的危机下才形成具体的实际政治运动。公,指朝廷;武,指幕府或强藩。公武合体运动,有以幕府为中心的,也有以强藩为中心的。这两种公武合体运动一方面与尊攘运动矛盾交错,同时在它们之间也相互进行较量。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发生在井伊政权到久世、安藤政权期间,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与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的结婚问题,是这一运动的代表性事件。其目的是想通过政治婚姻而使公武结合。以强藩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是由长州藩和萨摩藩分别推进的。长州藩有长井雅乐的《航海远略》策,就从幕府接受朝廷之命进行开国的政策。萨摩藩的岛津久光主张迫令幕府尊奉敕使,进行幕政改革,使强藩加入幕府政权的统治。
本文标题: 各大名打仗的时候,公家在干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87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没有司马迁,中国的文学和历史学会产生哪些变故中国近代史上(1840以后),可以称得上是转折点的事件或时期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