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通史这本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完全客观公正

发布时间: 2023-01-22 14:01: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史记中的故事中可以作为论点的有哪些?把论点写下来,谢谢,,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都会从《史记》中找到自己欣赏的侧面,而在共...

中国军事通史这本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完全客观公正

史记中的故事中可以作为论点的有哪些?

把论点写下来,谢谢,
  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都会从《史记》中找到自己欣赏的侧面,而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又总可以发现一些为大家所共同关心、共同赞赏的东西。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史记》的阅读、研究与各类学校中的《史记》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史记》中最鼓舞人心、最令人赞赏的有哪些方面呢?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高中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题为《司马迁与〈史记〉》的小文中说到了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民族观,它认为我国境内各民族都是黄帝子孙、都应该地位平等、和睦相处,反对压迫、反对掠夺;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经济思想,它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是经济,它反对片面的“重本抑末”,主张“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它高度评价工商业者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他们树碑立传;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它批判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黑暗、钩心斗角,反对以扩张掠夺为目的的侵略战争,他重视下层人民,歌颂存在于下层人民之间的种种美德;其四是贯彻在《史记》全书中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它歌颂积极豪迈地为国家、为黎民百姓建功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它歌颂百折不挠、慷慨奋进,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忍辱奋斗的精神。
  一个人有先进卓越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而一个人能够把这些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就更为难能可贵。生活在专制主义空前严重,儒家思想被御用、被神秘化的时代,司马迁敢于揭露、批判以汉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敢于痛斥以叔孙通、公孙弘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儒生,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我们还是读一读《平准书》《封禅书》,看看汉武帝那些不伟大的一面;再比较一下《孔子世家》与《儒林列传》《平津侯列传》,看一看受司马迁所敬重的孔子的鲜活而富有人性的思想和他那种独立不羁、不媚权贵的人格是怎样的,而汉代那种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起来的“儒学”与“儒生”又是怎样的,大概除了少量空洞的词语外,剩下的就只有讨好汉代皇权的奴颜婢膝了。这是司马迁与《史记》的一种整体倾向,我们首先应该予以把握。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五个部分,但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因此当讲到它其中某个单篇的思想观点时,必须与整部《史记》相联系,要注意它的统一性。例如,《陈涉世家》记述了陈涉首难反秦的全过程,表现了陈涉的果敢精神和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威力,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陈涉在灭秦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这是我国第一篇农民战争的历史文献,起义的原因,反秦的声势,以及早期农民战争的种种弱点和它失败的历史教训,无不包涵其中。能这样认识作品,我看大体是可以的,但还要进一步展开。生在汉代,一般地肯定陈涉,是当时的官方观点,并不说明司马迁有何出众之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竟把陈涉比做商汤、周武王、孔子这种古代的“大圣人”,其评价之高简直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司马迁怎么能够这个样子呢?这就需要联系司马迁与《史记》的整个思想体系了。其一是出于他的进步历史观,他同情下层人民,重视下层人民的力量,而绝不迷信什么“君权神授”;其二是出于司马迁敬佩陈涉等在生死关头的勇敢抉择。当他们遇雨失期,密谋发动起义时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王可乎?”当他们杀掉将尉,号召徒众时又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敬佩这一群“好汉子”,虽然几个月就失败而死,但是死得值,其意义重于泰山。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赞颂了蔺相如在强大敌人面前,不顾个人安危,为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尊严而针锋相对,顽强斗争;而在对待廉颇的无理寻衅上则处处忍让,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以及赞扬廉颇的知错改改,勇于公开承认错误等等。能对作品的主题理解到这一步,也大体可以了。但司马迁在本篇的“太史公曰”中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后半截容易理解,但前半截的“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又是说什么呢?“处死”就是如何处理、如何对待“死”这件事情,于是一下子又回到了在生死关头如何作出抉择的问题。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勉焉”;他在《季布栾布列传》云:“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趋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这都和《陈涉世家》所说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云云一脉相通。
  《魏公子列传》写侯嬴为信陵君出主意让如姬窃得兵符,魏公子携带兵符出发时,侯嬴出人意料地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从古至今,有以自杀为朋友送别的么?侯嬴为什么要自杀?书中没有写,但我们必须讲清楚,不能让一个英雄人物死得不明不白。有人说:如姬盗兵符是侯嬴的主意,将来魏王一定能够查出,所以侯嬴不如早死。这样的死有何价值?符合司马迁的生死观么?明代徐中行对此解释说:“侯生度为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之耳。不然,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行至晋鄙军之日而后自刭耶?故程婴之死,世谓报宣孟,余谓谢杵臼也;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徐说不为无理,但非关大节。侯生自杀乃为坚定魏公子杀晋鄙、夺兵权之决心。公子“为人仁爱”,晋鄙则“嚄唶宿将”,且又无辜。侯生初言之时,公子即已流泪,此危险之徵兆。倘见面后心稍一软,大事去矣。故侯生预告之曰:“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意思是那时我正在自杀,你可不能再动摇手软。《刺客列传》写田光推荐荆轲为燕太子丹入秦行刺。他嘴里说的是“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而司马迁则特别为之点明了田光自杀的原因是“欲自杀以激荆卿”。盖侯嬴之死与田光之死相同,都是以自己之死以坚定魏公子与荆轲这种当事人的信念与决心,这是佐成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壮举的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合司马迁的生死观,才能突出侯嬴、田光他们自杀的积极意义。这也是《史记》叙事的一种互见法。姚苎田曰:“侯生一节,史公用二十分精神、二十分笔力,《史记》中如此文亦不多得也。”
三、对《史记》原文与后人的标点、注释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敢于提出疑问。
  今天我们所读的《史记》通行本,其原文与标点都有不少问题,我在作《史记笺证》的过程中校改了二百多处,下面举几个例子。《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讲完“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后,接着写名将赵奢所进行的阏与之战。作品说:“秦伐韩,军于阏与。”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弄清这“军于阏与”的到底是谁。若从上述本文看,“军于阏与”的自然是秦军;若从本文最后的“遂解阏与之围而归”,再结合《赵世家》所说的“秦韩相攻,而围阏与”,则可知晓阏与城内被围的是韩军,而对之实施包围的是秦军。如此说来,这开头的七个字应作“秦伐韩军于阏与”,中间不应该逗开。这是其一。接着进一步讨论,当时的阏与究竟属韩还是属赵?被围在阏与的是韩军,还是赵军?《史记·秦本纪》说:“(昭王)三十八年,中更胡阳攻赵阏与,不能取”;《御览》一六三引《史记》作“攻赵阏与”;《战国策·赵策三》作“秦王令卫胡阳伐赵,攻阏与”;《御览》二九二引《战国策》作“秦师围赵阏与”;《通鉴》赧王四十五年书此事作“秦伐赵,围阏与”;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叙述到秦将分析赵奢刚率军离开赵国都城的情形时也是说:“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可见阏与分明属赵,只是司马迁在《史记》的不同篇章中记事有些混乱而已。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只能作“秦攻赵军于阏与”。
  《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因打败仗被罢官,在家中闲住了一段又被请出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说:“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一般通行本都是这样写的。韩安国刚刚徙于右北平,汉武帝又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这右北平不是一下子就有两个太守了么?分明不合情理。而泷川资言《会注考证》本在“韩将军徙右北平”下有一“死”字。泷川曰:“‘平’下‘死’字各本脱,今依枫、三本,《汉书》。”按:泷川说是也。检《韩长孺列传》云:“(安国)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知此处“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下必须有一“死”字,没有是绝对不行的。
  《高祖本纪》叙述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时说:“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一般通行本都是这样写的。项羽在这里是当面向刘邦提出挑战,若刘邦回答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则“公”字是称呼项羽,挑战者成了刘邦,彼此榫卯不合。依照当时问答的逻辑关系与刘邦其人的说话习惯,此处的“乃与公”应作“与乃公”。《项羽本纪》叙项羽向刘邦挑战时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回答他:“我将打发囚徒去收拾你,你哪配向你老子叫阵!”乃公:犹言“你老子”“你爸爸”正是刘邦习用的骂人语。若作“乃与公”,则问答既不对碴,更谈不上表现刘邦的心理神情了。
  四、讲《史记》文章,凡有新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可引为参证者,应尽量引入,以印证文字,以加深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时说:“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白起王翦列传》叙述此事说:“括军败,卒四十万降武安君。武安君曰:‘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水经注》曰:“长平城西有秦垒,秦坑赵卒,收头颅筑台于垒中,迄今犹号‘白起台’。”《正义佚文》引《括地志》曰:“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泽州高平县西五里。”这些古代的说法可信不可信呢?今山西省高平县永禄乡已发现尸骨坑多个,靳生禾、谢鸿喜《长平古战场巡礼》认为“以韩王山麓为中心的三角地带”是当时秦国出动奇兵以分断赵军,和两军最后决战以及白起大规模屠杀战俘的地方。现今的考古发掘与实地勘探已经给出了有力的证据。
  《秦始皇本纪》描述秦始皇的葬礼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穿三泉”是写秦始皇地宫的深度,意即挖到三层泉水以下。但“三层泉水”究竟是多深?过去无法回答。近年来随着始皇陵排水工程的发现,秦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认为,“三泉之深在二十三米至三十米之间”;同一博物馆的朱思红、王志友根据始皇陵东、南、西三侧的排水沟渠深度为三十九点四米,认为“秦陵地宫的深度要小于排水沟渠的深度,即小于三十九点四米。”
  《南越列传》写南越王赵佗子孙的情况说:“至建元四年,佗孙胡为南越王。……胡薨,谥为文王。1988年在广州市象冈山发现了南越文王墓,墓主身着丝缕玉衣,身上有印章八枚,最大者为龙纽金印,阴刻篆书曰“文帝行玺”,是目前见到的最大的西汉金印。其他有“赵眜”覆斗纽玉印,“泰子”龟纽金印,“帝印”蟠龙纽玉印等等。据此处的“文帝行玺”与“赵眜”二印,知此墓的墓主为南越文帝,名为赵眜。《史记》两处称之曰“胡”,肯定是错的。
  五、讲《史记》不应只讲文章、讲故事,应注意其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史记》中有一部分作品文字浅显,故事生动,很有文学色彩,于是有些人遂以点概面,说《史记》是文学,是小说,其实这么说不合适。先不说《史记》中的多数“本纪”“世家”文字并不通俗,故事性也不怎么强,几乎是纯粹的历史;即使是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作品,我们也应该注意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例如,《孙子吴起列传》中最生动的描写无疑是马陵之战。作品先写了孙膑用“进兵减灶”的手段以麻痹庞涓,而后写道:“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这里的描写完全是小说笔法,写庞涓临死前那种不认输、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的情景活灵活现。但这不过是局部的艺术加工而已,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重要性与深刻性是丝毫不能怀疑的。自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分晋以来,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都是超级大国,强盛一时。孟子有所谓“晋国天下之莫强也”,就是指的魏国。可是到魏惠王中期,由于它的好战,先是被齐国大破于桂陵,十二年后又被齐国大破于马陵。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降为二等国家,开始了齐威王称霸天下的局面。不仅如此,魏国的衰落还为秦国的雄起与东进让开了道路。武国卿、慕中岳《中国战争史》说:“马陵之战是战国初期齐、魏两国争霸中原的决定性战役,经此一役,魏国国力日渐衰退,从而结束了自己盛极一时的历史。由于整个三晋势力元气已伤,无力恢复,因而失去阻止秦军东进,屏蔽中原的可靠力量,为秦国势力侵入中原举行了奠基礼。”吴如嵩《中国军事通史》说:“魏、赵、韩之互斗而俱遭挫败,遂造成西方秦国东出中原之机会。”一般人都只看到孙膑的用兵之巧,而两部军事史都指出了齐之破魏乃为秦军东下扫清道路,的确高人一头。
  《淮阴侯列传》写楚汉战争前夕韩信投归刘邦,开始不受刘邦重用,后被萧何苦苦推荐,刘邦始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为刘邦确立战略方针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他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他又说:“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惟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元代杨维桢对此评论说:“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于韩信之手也。”明代王世贞说:“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按:韩信在刘邦与项羽势力悬殊的情况下分析项羽的弱点,指出他“其强易弱”;又分析刘邦的优点,指出刘邦最后必将夺得天下。其分析问题的思路竟与两千年后毛泽东在1946年国共势力悬殊的情况下论证“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思路完全相同。毛泽东自然是战略天才,但谁又能断定毛泽东不是从《淮阴侯列传》受到分析问题的启发呢?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会”两个事件中的表现夸张太过,近乎民间故事,但廉颇的某些作为很有深沉的历史感。当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时,“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姚苎田对这段评论说:“相如二事皆争胜于口舌之间,而于《相如传》中特将‘立太子,以绝秦望’一议属之廉颇,则廉将军之为社稷臣加于相如一等明矣。”由于赵国君臣预先有了这种安排,遂使秦国扣留赵王作为人质的企图成为泡影。也正因为有廉颇的这种安排,才使蔺相如可以在渑池会上没有后顾之忧地与秦王进行斗争。一千七百年后,明朝有一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去了。这时幸亏于谦果断地另立了景泰帝,与蒙古人坚决斗争,才保证了明朝的不亡。前后印证,更见出廉颇这一安排的卓绝。
  六、《史记》中有些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对后代小说、后代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对这些作品的文学成就应深刻体会。
  《史记》是一道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画廊,其中具有一定性格特征,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总计一百多个。《史记》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种积极奋进、勇于建立事功的豪迈精神,同时又具有一种苍凉的悲剧气氛。这与《史记》反映的现实密不可分,也与司马迁个人的惨痛遭遇密不可分。《史记》人物尽管多数带有悲剧性,但它们给读者的影响却是壮烈而不消沉,这就又与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密不可分了。我们可以引用《史记》人物如伍子胥、吴起、商鞅、赵武灵王、秦始皇、项羽、韩信、彭越等等来印证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史记》描写人物最深刻、最生动的是刘邦。刘邦既有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气势恢宏的英雄气,同时又有一舟身的痞子气。刘邦最大的长处是善于采纳意见,顺水推船地改变自己的缺失。其行动之快简直就像是条件反射。《留侯世家》写郦食其劝刘邦分封诸侯,刘邦开始觉得有理,于是说:“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待至张良进来,给刘邦详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害处后,刘邦“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淮阴侯列传》写韩信破齐,占领齐地后,派人向刘邦请求封为“假齐王”时,“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时,被项羽的神箭手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宋代刘辰翁对此评论说:“伤胸要害,仓卒扪足,极未易矫,毋令楚乘胜于汉,语极有力。”泷川资言说:“变起仓促,而举止泰然如此,汉皇非徒木强人也。”这一切都表明刘邦之所以能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篇章,司马迁的组织安排、布局构思都有它的巧妙之处。例如屈原,由于找不到多少可用的生平材料,于是他就把仅有的一些传说和屈原的作品糅在一起,夹叙夹议,结果倒使《屈原列传》竟成了《史记》中最抒情、最动人的篇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汚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明代杨慎说:“太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其论作骚一节,雅婉凄怆,真得《骚》之旨趣也。”再如《李将军列传》,司马迁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照此情景,李广应该是一员百战百胜的良将。但作品所提供的实情却不如此,李广是一个倒霉的人,一生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胜仗,顶多与人家打个平手,最坏的一次还被人家给捉了去。但司马迁偏偏能在一连串的败仗中把李广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单凭这几行,李广就够称作“飞将军”了。
  司马迁描写人物、描写场景的语言是异常准确、异常生动的。《陈涉世家》写陈涉接受卖卜人的暗示,“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请注意“指目”二字在这里的传神效果。陈涉为人佣工的时候曾对人说“苟富贵,无相忘”,待至陈涉起义称王后,“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请注意这里的“扣宫门”三字与“遮道”二字,司马迁把一群朴实、简单,不懂人情世故的乡下人的情态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见和氏璧在秦王左右及宫女之间传来传去时,他假说“璧有瑕,臣指示王”。作品接着说:“王授璧,相如前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请注意这“前持璧,却立,倚柱”七个字。当相如“前持璧”的时候“怒发上冲冠”了没有呢?没有,脸上笑嘻嘻。为什么一定要“持璧”后“却立,倚柱”,而后才“怒发上冲冠”?大家一想香港的打斗电影就明白了,两个好汉被包围,一定是站成背靠背;一个好汉被包围,一定要背靠一面墙,或是背靠一棵树,这才无后顾之忧。司马迁真可谓心细如髪。
  司马迁很注意为《史记》人物设计个性化的语言,尤其生动的是让人物当场作歌。《刺客列传》写燕太子丹送别时有所谓:“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试想,如果这里没有荆轲的这两句悲歌,荆轲的形象与当时的气氛还能出得来么?当项羽的军队被韩信大破于垓下,项羽身陷重围的时候,《项羽本纪》说:“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宋代朱熹评论这首诗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清代吴见思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钱锺书引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说得好极了,读书读到周亮工这个份上才算读出了点味道来。司马迁同情它的这位悲剧英雄,实在不愿意让它就这么草草地倒下,司马迁不仅让他作诗,还要让他突围,让他的二十八个人在刘邦军队的五千人中杀来杀去,以证明他的失败“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不全是作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么?也正是因为有司马迁这样满含血泪的深情描写,才使项羽这位“拔山盖世”的悲剧英雄具有着超越历史时空的感染力。
  《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

介绍2本伟人传记

要求: 1、不论高中生写什么话题的作文,都能从该伟人(名人)的成长中找到素材,或能从该名人的言、行、举、止中找到素材。2、必须是已经是盖棺定论的古今中外伟人(或名人) 3、小时有艰辛的经历、长大有卓越的贡献的有爱心、有理想、有贡献、有思想内涵的名人。
[中国名人] 2007/12/09 20:07 (前140—前117)
西汉名将,军事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 ,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前117)病卒。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历代评价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过誉》中评论度辽将军皇甫规的时候说:“孝武皇帝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治第舍,敕令视之,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在外戚宦官专*制的东汉末年,应劭这类清流之士对于外戚是相当不齿的,以致有外戚末属之语,犹自对霍去病有称誉之辞。而皇甫规是当时的名将名臣,党锢之祸中又有精彩表现,应劭尚且认为其人其行未如霍去病。

(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天之所与,不可强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习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无可强之材、可习之智,则凡材、智有以大过于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以其神也,故温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恶欺谲不羁之小人常有以独办。由是观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于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资也。

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是以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知其为晓兵矣。

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贾诩犯之而破叛羌。“强而避之”,周亚夫所以不击吴军之锐也,光武犯之而破寻、邑,石勒犯之而败箕澹。“兵少而势分者败”,黥布所以覆楚军也,曹公用之,拒袁绍而斩颜良。“临敌而易将者危”,骑劫所以丧燕师也,秦君用之,将白起而破赵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计,知其必弃上、中而用其下。贾诩策张绣以精兵追退军而败,以败军击胜卒而胜。宋武先料谯纵我之出其不意,然后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暂出野次,忽焉而归,即降思明之二将。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书之所不能传,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于未战之日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至于赵云、岳飞都引用过霍去病的名言辞让皇上赐予的华屋美宅,也足见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怕比王郎同志的评语来得更珍贵更有说服力。至于唐诗宋词中卫霍、汉家大将、封狼居胥更是用老了的典故。

戚将军纪效新书序(王世贞):“余尝怪汉武帝时,下朝鲜,埽滇越,席卷瓯、闽、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难者匈奴耳,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不至乏绝哉?而太史公传,自卤获封户外,略而不具载。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数,不欲令武士见长耳。及读至帝欲以孙。吴兵法教骠骑,不肯受,曰:‘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夫然后而知骠骑将军、大将军之微也。彼故长于技而短于法,即不尽出天幸,于后世何所见焉。”

《中国军事通史》之《西汉军事史》(作者:陈梧桐)

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相反,他在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关心士卒的饥寒饱温而闻名。他出征之时,汉武帝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即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凶狠顽强。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例如,他为骠姚校尉时,居然仅率800骑兵而脱离大部队,追击数百里而与数倍于己的强敌(霍去病此战斩敌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当时与之交战的匈奴军人数肯定要多于此数)。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将兵迎接欲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军众“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局势十分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驰入”匈奴军中,“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干人”.控制了局势。由此可知《汉书·霍去病传》所记霍去病作战“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之言不虚。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1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敌数千。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师大率减什七”,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霍去病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是一切生物生存 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到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力量,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的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具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畏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读爱因斯坦的著作和读卢梭的著作,感觉截然不同,两位都是当世伟大的人物,在其本身的领域乃至对人类世界文化,哲学、科学的贡献上都作出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上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我想这和他们童年的经历、身处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联想到自己,我在反思,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历程,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怎样的影响,我如今对理想的定义与我童年少年时代是否有了很大的出入,而这些出入或者已经是本质的变化受我身处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我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爱因斯坦终其一生在追求美,音乐上的美、物理上的美、数学上的美、心灵的美,他和卢梭都是执着于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而这种执着经过历史的沉淀,都证实了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爱因斯坦得到了心灵的宁静,这种宁静是扎根于真善美和诚挚的亲情友情上面,正如他所说的: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卢梭在诽谤背叛和放逐之后,最终也追求到了心灵的宁静,但是这种宁静却是建立在与世隔绝,与人隔离,自我放逐的基础上的,就我狭隘的人生观来看这两者,始终觉得爱因斯坦是幸运和幸福的。 阅读《爱因斯坦传》的过程中,在书中讲述音乐、自然科学(包括几何学,数据,基础物理学等)对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爱因斯坦的影响时,我不断回忆自己的幼年童年和少年青年,我想我没有法子重新去学习那些现在回想是多么重要的知识,重拾那些知识也不是明智的方法,但是我的人生还没结束,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努力以达到我自己所追求的心灵宁静和舒适。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他们从小开始多读些人物传记,多些思考,的确要比在学校死读书要来得更有意义,不是说学习和成绩不重要,只是课外知识的补充也是必须的,而家长在这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这种信仰在我12年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很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仰完全抱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他也已失去了原有的尖锐性时也是如此。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不久我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内,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经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爱因斯坦《自述》),爱因斯坦并非因此而没有了信仰,相反,对世俗的宗教,教派之间的争吵相互攻击和谩骂,使得爱因斯坦的信仰从世俗中解脱出来,从而以纯洁的宗教感情对和谐的宇宙、自然规律产生独到的信仰和迷恋。我始终觉得,我们国家经过了近代的血泪抗争和文革动荡,以及如排山倒海而来的改革思潮之后,人们已经变得很麻木,很盲目了,砸断了和古典教义的联系,又没有能力吸收外来的宗教文化信仰,导致现代的人们追求着一种猪栏式的生活,真善美在拜金主义面前乏白无力。我虽然赞同爱因斯坦对西方世俗宗教的看法,但是我也认为即使世俗宗教的出发点或信仰建立的基础是虚假和虚伪的,其提倡的兼爱包容进取宽恕等信念却无疑对文明的推进和发展有着无法磨灭的卓越贡献,对于国人现在的无信仰状态我更是忧心忡忡,我始终觉得物质至上,拜金王道的流行观念终究会对国家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害。而在建立信仰的过程中,还有一条很长远的路要跋涉,而我相信信仰的建立是必须,但是也是曲折的。不过我也相信,我所追求的通俗意义上的信仰和爱因斯坦坚持毕生的信念有着相当大程度上的不同。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读到这里,我突然想,矛盾毕竟是无处不在,画家、艺术家用自己的世界体系重新塑造通俗世界,诞生出一件件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的瑰宝,这些瑰宝都是在他们独到的内心世界里面鬼斧神工似地被创作出来的,可是它的价值却要在通俗世界里面去衡量,用金钱去估算,想想真的是很矛盾。 “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是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现在时常发生品格高尚的人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离开人世的事,以致我们对于这样的结局不再感到不寻常了。然而要作出死别的决定,一般都是由于无法或者至少不愿意屈从新的、更困难的外界生活条件。因为感到内心重睹无法容忍而了结自己的天然生命,即使在今天,在精神健全的人中间,也极少发生,这只有在那些最清高、道德最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就是出于这种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我们的朋友保耳.埃伦费斯死了。完全了解他的人,也象我一样,知道这个无暇的人大概是良心冲突的牺牲者,这种冲突以这样或者那样形式决不饶过年过半百的大学教师。” 断断续续把整部传记读完了,算是近年来少有的耐性,谈不上太多感想,不过读书随手写笔记倒是一种习惯,总觉得不写点东西,不把一些想法跃然纸面就好像没认真读过似的,有时候回过头去翻翻过去看过的书籍和笔记,不得不惊讶于当初的
我看过的就二本传记;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亚伯拉罕林肯的传记,应该符合你的要求,请看说明。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身份很多,印刷匠、科学家、发明家、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做过的事情很多,可是他的墓志铭是一个印刷匠富兰克林。他也有很多话是写作和人生的哲理,比如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要为生存而吃饭,不要为吃饭而生存。
空的袋子是站不起来的。
搬家三次等于闹了一次火灾。
井水枯竭时,才晓得水的价值。

亚伯拉罕林肯是伟大的,我始终这样认为。
他的一生简历为:

1809年,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屋
1816年,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
1818年,9岁,年仅34岁的母亲不幸去世 林肯塑像
1827年,18岁,自己制作了一艘摆渡船
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众议员,但落选了,想进法学院学法律,但进不去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接下来花了16年,才把这笔钱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当选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病逝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29岁,努力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
1855年,46岁,竞选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49岁,再度参选参议员,再度落选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
1864年,55岁,连任美国总统,北方军取得胜利
1865年3月4日林肯第二次就职
1865年,56岁,内战结束被枪杀在剧场

林肯的长相丑陋,可是他却创造了自己不凡的价值,他的很多趣事也是你写作最好的素材。
首先向你推荐的是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绝对称的上是一个传奇。无论从军事,政治,思想还是他的文学成就和书法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其次向你推荐阅读的是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
希特勒同样的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德国历史学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Friedrich Meinecke)称希特勒的一生是“在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凡及不可量的人物的伟大例子”。这本由希特勒在监狱期间向向鲁道夫·赫斯口述的书,就文笔上而言确实不尽人意。其中部分内容也不乏偏激思想,但就其精神,我觉得还是相当有可取之处。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觉得如果只是为了寻找作文素材,大可不必深入的去读一本书。毕竟高中的学习生活不是那么富余。现在又很多罗列出来的作文素材之类的辅导书,简短、精辟而又寓意深刻。更适合当今应试教育的作文取材。当你对某一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深入的了解他的时候,读他的传才别有情趣。
龚思玲 《朱子大传》 束景南 福建教育出版社
吴莉莉 《成吉思汗》 包丽英 安徽文艺出版社
张建彬 《牛顿》 颜锋、李国秀 安徽文艺出版社
吕财云 《周恩来传》 迪克○威尔逊 解放军出版社
吴 燕 《马克思传》 海因里希○格姆科夫 人民出版社
蔡桂珍 《霍金》 张友谊 安徽人民出版社
韩莉耘 《马尔克斯传》 达索○萨尔迪瓦尔 外国文学出版社
苏晓彤 《李卓吾传》 许建平 东方出版社
管亚林 《赫尔岑自传》 克敌、田丰 江苏文艺出版社
谢迪茜 《宋庆龄传》 尚民轩、唐宝林 北京出版社
张 琦 《达○芬奇传》 查尔斯○尼科尔 长江文艺出版社
刘 轩 《林肯夫妇》 欧文○斯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吴 越 《达尔文传》 欧文○斯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虞晓建 《卡内基传》 彼得○克拉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管亚林 《赫尔岑自传》 克敌、田丰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
赖秀文 《胡适周围》 沈卫威 中国工人出版社
杨宝珍 《走下圣坛周恩来》权延赤 光明日报出版社
邱小丹 《伦勃朗传》 约安尼斯○凡隆恩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吴 娟 《柴科夫斯基》 沃尔科夫 辽宁大学出版社
游诗成 《达尔文传》 欧文○斯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陈 安 《胡适周围》 沈卫威 中国工人出版社
翁成志 《毕加索传》 唐林 时事出版社
尹雅萍 《托尔斯泰传》 刘国柱 世界知识出版社
刘 杰 《普罗作家高尔基》亨利○特罗亚 世界知识出版社
郑政杰 《梁启超传》 隗瀛涛 四川人民出版社
林疏影 《歌德自传》 歌德 团结出版社
胡潘声 《林肯夫妇》 欧文○斯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李 赟 《普罗作家高尔基》亨利○特罗亚 世界知识出版社
游翔瞰 《富兰克林传》 富兰克林 海燕出版社
陈 晓 《麦克阿瑟》 杰弗里○佩雷特 京华出版社
童圆辉 《孙中山》 张笑天 时代文艺出版社
杨东姬 《毕加索传》 唐林 时事出版社
陈辉燕 《鲁迅传》 林辰 福建人民出版社
刘志刚 《鲁迅传》 林志浩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吴 薇 《弗尔迈伊自传》 海尔特○弗尔迈伊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谢玖玲 《弗洛伊德传》 欧文○斯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茂秋 《鲁迅评传》 波兹德涅耶娃 河南教育出版社

霍去病其人。详细为好

霍去病
前140—前117)
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 ,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前117)病卒。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历代评价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过誉》中评论度辽将军皇甫规的时候说:“孝武皇帝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治第舍,敕令视之,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在外戚宦官专*制的东汉末年,应劭这类清流之士对于外戚是相当不齿的,以致有外戚末属之语,犹自对霍去病有称誉之辞。而皇甫规是当时的名将名臣,党锢之祸中又有精彩表现,应劭尚且认为其人其行未如霍去病。

(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天之所与,不可强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习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无可强之材、可习之智,则凡材、智有以大过于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以其神也,故温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恶欺谲不羁之小人常有以独办。由是观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于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资也。

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是以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知其为晓兵矣。

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贾诩犯之而破叛羌。“强而避之”,周亚夫所以不击吴军之锐也,光武犯之而破寻、邑,石勒犯之而败箕澹。“兵少而势分者败”,黥布所以覆楚军也,曹公用之,拒袁绍而斩颜良。“临敌而易将者危”,骑劫所以丧燕师也,秦君用之,将白起而破赵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计,知其必弃上、中而用其下。贾诩策张绣以精兵追退军而败,以败军击胜卒而胜。宋武先料谯纵我之出其不意,然后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暂出野次,忽焉而归,即降思明之二将。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书之所不能传,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于未战之日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至于赵云、岳飞都引用过霍去病的名言辞让皇上赐予的华屋美宅,也足见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怕比王郎同志的评语来得更珍贵更有说服力。至于唐诗宋词中卫霍、汉家大将、封狼居胥更是用老了的典故。

戚将军纪效新书序(王世贞):“余尝怪汉武帝时,下朝鲜,埽滇越,席卷瓯、闽、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难者匈奴耳,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不至乏绝哉?而太史公传,自卤获封户外,略而不具载。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数,不欲令武士见长耳。及读至帝欲以孙。吴兵法教骠骑,不肯受,曰:‘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夫然后而知骠骑将军、大将军之微也。彼故长于技而短于法,即不尽出天幸,于后世何所见焉。”

《中国军事通史》之《西汉军事史》(作者:陈梧桐)

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相反,他在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关心士卒的饥寒饱温而闻名。他出征之时,汉武帝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平寻常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即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凶狠顽强。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例如,他为票姚校尉时,居然仅率800骑兵而脱离大部队,追击数百里而与数倍于己的强敌(霍去病此战斩敌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当时与之交战的匈奴军人数肯定耍多于此数)。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将兵迎接欲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军众“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局势十分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驰入”匈奴军中,“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干人”.控制了局势。由此可知《汉书·霍去病传》所记霍去病作战“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之言不虚。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1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敌数千。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师大率减什七”,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霍去病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霍去病简介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父亲是平阳县衙役,曾在平阳公主(汉武帝之姐)家当差,母亲是公主家的侍女。

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由于姨母卫子夫擅歌舞,受宠于汉武帝,被封为皇后,致使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意为行动迅猛的武官)。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

此后,匈奴主力远遁漠北,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孤力单。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升为“骠骑(意骁勇)将军”,率骑兵万人从陇西出发,进击河西匈奴右贤王(匈奴辖西部地方的最高长官)诸部,6天连续攻破五个部落,险些活捉单于(匈奴最高首领)之子,且以直取之势,使浑邪、休屠二王惊恐万状,日夜筑城提防汉军正面进攻。突然,霍去病令全体将士口衔竹箭,马摘响铃,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下,与卢候、折兰二王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当时,汉军因长途跋涉,人马已疲备不堪,但见霍去病一声高呼,跃马向前,连连击杀敌军,汉军士气大振,奋勇斩杀卢候、折兰二王及部众近9000人,俘浑邪王之子,缴休屠王“祭天金人”(作为匈奴人崇信“天主”亲把用的丈高偶像)。

同年夏,霍去病又与公孙敖串数万骑兵从北地郡(今甘肃永昌西)出发,进攻匈奴右贤王,以彻底歼灭河西匈奴有生力量。由于沿焉支山北正西挺进的公孙敖部迷失道路,未能如期会师,霍去病随机应变,率军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多里,从祁连山麓烁得(今甘肃张掖西北)猛攻浑邪铄、休屠二王侧翼,斩敌3万余,迫使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由于匈奴单于欲以战守不力,将浑邪、休屠二王问罪,秋天,二王决定降汉。汉武帝唯恐是诈兵之术,命霍去病率万骑前往受降,霍去病尚在途中,休屠王已然反悔,浑邪王情急刺杀休屠王,收编其军队。惊闻风云突变,霍去病毅然率军渡黄河,令全军在四万余匈奴部队前列阵进逼,这时浑邪王部许多无诚意降汉的人,纷纷投转马头逃跑,阵营骚乱,颇具倾刻瓦解之势。霍去病当机立断,飞马跃入浑邪王阵中,抓住浑邪王,稳住了匈奴众部,再通过谈判,命浑邪王斩杀八千名作乱官兵,派人护送浑邪王赴长安,自己率领几万匈奴兵,功成而返。汉朝把归附的匈奴部众安置在陇西等五郡关塞附近,又沿祁连山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筑边防城寨,在原休屠王、浑邪王驻地分设武威、张掖两郡与酒泉、敦煌总称河西四郡,既进一步孤立了匈奴,又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

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卫青率部北进1000多里,穿过大漠,向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进发,遭遇匈奴单于所率主力精骑,激战中匈奴单于向西北逃走,汉军虏匈奴近2万人。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善骑射。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率领800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候。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一万出陇西,进击匈奴右贤王部。他6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歼敌近9000人,杀匈奴卢候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同年夏,霍去病再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越过居延海,在祁连山麓与匈奴激战,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在长安病逝,年仅23岁。汉武帝特命陪葬茂陵,把他的墓冢建成巍峨的祁连山形状,墓前陈列“马踏匈奴”等大型原雕石刻,以表彰他远征匈奴的丰功伟绩,并谥予他景桓侯的封号。出葬之日,命归降的匈奴将士身着黑衣黑甲,在长安至茂陵的道路两旁列成几十里军阵,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后人对霍去病备极推崇,李白《胡无人》诗云:“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卫青有一个外甥叫霍去病,当年才18岁,也跟着上了前线。霍去病率领八百名壮士,赶了几百里路,杀了匈奴单于一个爷爷辈的王,活捉了单于的一个叔叔和单于的相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攻匈奴。霍去病六战六胜,匈奴连连败退。霍去病率领骑兵部队越过了燕支山,一直追杀了一千多里。汉武帝为了慰劳他,要赏给他一所大房子,可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一次派卫青与霍去病各带五万骑兵,分两路合击匈奴。卫青率军穿过大沙漠,行军一千多里,与匈奴单于率领的精兵展开了大会战。夜晚降临时,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卫青命令骑兵冒着风沙,左右包抄。单于抵挡不住,只带了几百骑兵向北突围,狼狈而逃。卫青率军一直追到置颜山下的赵信城,城中的匈奴兵已经逃跑,但里面储存着很多粮草。卫青让将士们饱餐一顿,把多余的粮草一把火烧光后,才胜利凯旋回朝。

  霍去病也率军横穿大沙漠,追击了两千多里,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匈奴左贤王向北狼狈逃窜,霍去病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留作纪念。经过这次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战争,匈奴远远撤退到了大沙漠以北的地方。大沙漠以南再也不受匈奴的危害了。汉武帝以他的文治武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帝王之一。
《资治通鉴》
[宋] 司马光 原著
回答者:immaculate - 童生 一级 1-21 10:39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后来,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并被立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汉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这时,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几次领兵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前 123年春,汉武帝再次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这年,霍去病刚刚18岁。他听说舅舅又要出征,便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见他少年英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骠姚校尉,由卫青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

霍去病率领 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百里,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 800骁骑个个勇猛无比,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这次战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胜有负。卫青将战争的经过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说:“剽姚校尉霍去病,以 800骁骑斩杀匈奴兵2028人,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及相国、当户等将官多人,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出奇制胜,勇冠全军。以2500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河西地区即今天的河西走廊,在黄河以西,祁连山、合黎山之间,地势低平,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原来这里由月氏人居住,后来被匈奴侵占,成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领地。汉武帝想与大月氏及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

公元前 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挑县)出发,攻打匈奴。在霍去病的指挥下,汉军所至,势如破竹,穿过五个匈奴王国,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与匈奴发生激战。霍去病率部勇猛异常,横冲直撞,阵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歼敌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匈奴体屠王的祭天金神像。汉军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下令增封霍去病食邑2000户。

这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势全部扫除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打通进入西域之路,于是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役。

这次战役,以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一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霍去病与公孙敖出塞后,分兵前进,公孙敖由于中途迷失方向,而未能参加战斗。霍去病与公孙敖联系不上,只好孤军深入,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穿过小月氏部落,抵达祁连山。匈奴被他神妙莫测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祁连山麓一战,被打得大败。这次战役,总计接受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虏了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 120多人,歼灭匈奴兵30200人。

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5400户。从此,霍去病的声望日益显赫,地位日益尊贵,几乎与舅舅卫青相当了。

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非常惋惜,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伊稚斜单于对于浑邪王、体屠王的屡次战败,非常恼火,派使者征召他们,准备治罪。浑邪王新失爱子,本来就够心烦的了,又闻单于将要加罪,于是与休屠王商量,决定向汉朝投降,并派使者来与汉朝接洽归降事宜。当时负责藩属事务的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上筑城,见到浑邪王派来的使者,马上派人向中央报告。

汉武帝得到这一消息,很高兴,认为这样可以分化匈奴,减弱匈奴的力量,但是又担心其中有诈,于是派霍去病带领一万骑兵。前往河西,见机行事。

霍去病还没有到达河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体屠王听信部下的谗言,不想投降了。浑邪王骑虎难下,痛恨休屠王的背信弃义,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率兵冲入体屠王的营帐,杀死了休屠王,收编了休屠王的部队,然后列队迎接汉军的到来。

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王遥遥相望。浑邪王的部下很多。本来意志就不坚定,现在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纷纷逃走。霍去病望见浑邪王阵营人群骚动,当机立断,亲率几名精骑飞马驰人浑邪王营帐,与浑邪王谈判,下令将私自逃跑的匈奴将士8000人全部杀死。这样才把匈奴军队稳住了。然后,霍去病派轻车快马先把浑邪王送往长安拜见汉武帝。接着,他把四万多匈奴降兵编队列阵,带回长安。

在河西战役期间,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全军将士饮用,后来,此泉就称为酒泉,当地也就以泉命名。

汉武帝隆重地接见了浑邪王,封他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匈奴小王呼毒尼等四人也被封侯爵。汉武帝把这五侯连同他们的部众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地,保持他们原来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号称“五属国”。浑邪王旧地设置武威、酒泉两郡,连同后来设置的张掖、敦煌二郡,被称为“河西四郡”。霍去病受降有功,加封食邑1700户。

从此,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

匈奴主力虽远逃漠北,但仍未放弃对汉朝边境的掠夺。公元前 120年秋,匈奴骑兵万余人又突入定襄、右北平地区,杀掠汉朝边民一千多人。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卫青从定襄出塞,北进1000多里,与匈奴伊稚斜单于所率主力相遇,经过激战,大败匈奴单于,斩获 19000多人,一直追到真颜山赵信城才胜利班师。

汉武帝原来的计划是由霍去病专力对付匈奴单于,所以给他配备的全是经过挑选的精兵强将。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大胆地重用匈奴降将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相遇。汉军发动猛攻,左贤王大败而逃。这次战役,活捉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德尔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在狠居胥山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狼居背山附近)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瀚海(今贝加尔湖),刻石记功,然后凯旋还朝。

霍去病因功加封食邑5800户,并与大将军卫青一起被拜为大司马。

从此以后,匈奴向北向西迁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了,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气象,人民安居乐业。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领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歼敌11万多人。他平时少言寡语,战场上却勇猛无比。他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常常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却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凭借战场上的直觉指挥战斗的,随机应变,闪电式行动,使他百战百胜,成为名扬后世的一代名将。

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但是霍去病少年显贵,平步青云,没有统帅下级兵士的经历,因而缺乏对士卒的关心。他率军出征时,汉武帝派负责朝廷膳食的太官给他送去数十车酒肉,等到班师时,车上仍装有吃剩下的酒食,但士兵们许多却饿着肚子。在塞外时,士兵常常因缺粮而士气不振,可他却修建球室踢球。

公元前 119年那次出征时,飞将军李广跟随卫青,因为公孙敖刚刚失去了爵位,卫青想让他同自己一起正面与单于作战立功,所以调整了战斗序列。被调到东路的李广与赵食其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没有参加战斗,卫青派人责问二人迷路的原因,并让他们到大将军处听候传讯,李广说:“我的部下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他又对部下说:“我与匈奴大小作战七十余次,好容易有机会跟着大将军直接与单于作战,但大将军把我调到了东路,本来路途就远,又迷了路,天意如此呀。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实在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说完就自刎了。赵食其的结果与苏建一样,交纳赎金后,贬为平民。李广的儿子李敢当时正在霍去病军中,因父亲的死而怨恨卫青,动手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追究此事,并隐瞒了起来。但霍去病年青气盛,对此事耿耿于怀,两年后,在甘泉宫陪汉武帝狩猎时,用箭将李敢射死。事后,汉武帝隐瞒了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回答者:蜀汉辣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 11:38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善骑射。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率领800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候。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一万出陇西,进击匈奴右贤王部。他6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歼敌近9000人,杀匈奴卢候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同年夏,霍去病再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越过居延海,在祁连山麓与匈奴激战,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在长安病逝,年仅23岁。汉武帝特命陪葬茂陵,把他的墓冢建成巍峨的祁连山形状,墓前陈列“马踏匈奴”等大型原雕石刻,以表彰他远征匈奴的丰功伟绩,并谥予他景桓侯的封号。出葬之日,命归降的匈奴将士身着黑衣黑甲,在长安至茂陵的道路两旁列成几十里军阵,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后人对霍去病备极推崇,李白《胡无人》诗云:“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后来,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并被立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汉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这时,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几次领兵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前 123年春,汉武帝再次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这年,霍去病刚刚18岁。他听说舅舅又要出征,便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见他少年英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骠姚校尉,由卫青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

霍去病率领 800骁骑一往无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迹全无。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百里,将近黄昏,忽然发现前方远处有一片黑点。霍去病判断应是匈奴的营帐,当即命部下衔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根本没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地杀来,顿时一片混乱。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闯入匈奴营帐, 800骁骑个个勇猛无比,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这次战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胜有负。卫青将战争的经过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说:“剽姚校尉霍去病,以 800骁骑斩杀匈奴兵2028人,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及相国、当户等将官多人,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出奇制胜,勇冠全军。以2500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河西地区即今天的河西走廊,在黄河以西,祁连山、合黎山之间,地势低平,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原来这里由月氏人居住,后来被匈奴侵占,成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领地。汉武帝想与大月氏及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

公元前 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挑县)出发,攻打匈奴。在霍去病的指挥下,汉军所至,势如破竹,穿过五个匈奴王国,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与匈奴发生激战。霍去病率部勇猛异常,横冲直撞,阵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歼敌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匈奴体屠王的祭天金神像。汉军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下令增封霍去病食邑2000户。

这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势全部扫除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打通进入西域之路,于是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役。

这次战役,以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一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霍去病与公孙敖出塞后,分兵前进,公孙敖由于中途迷失方向,而未能参加战斗。霍去病与公孙敖联系不上,只好孤军深入,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穿过小月氏部落,抵达祁连山。匈奴被他神妙莫测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祁连山麓一战,被打得大败。这次战役,总计接受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虏了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 120多人,歼灭匈奴兵30200人。

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5400户。从此,霍去病的声望日益显赫,地位日益尊贵,几乎与舅舅卫青相当了。

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非常惋惜,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伊稚斜单于对于浑邪王、体屠王的屡次战败,非常恼火,派使者征召他们,准备治罪。浑邪王新失爱子,本来就够心烦的了,又闻单于将要加罪,于是与休屠王商量,决定向汉朝投降,并派使者来与汉朝接洽归降事宜。当时负责藩属事务的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上筑城,见到浑邪王派来的使者,马上派人向中央报告。

汉武帝得到这一消息,很高兴,认为这样可以分化匈奴,减弱匈奴的力量,但是又担心其中有诈,于是派霍去病带领一万骑兵。前往河西,见机行事。

霍去病还没有到达河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体屠王听信部下的谗言,不想投降了。浑邪王骑虎难下,痛恨休屠王的背信弃义,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率兵冲入体屠王的营帐,杀死了休屠王,收编了休屠王的部队,然后列队迎接汉军的到来。

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王遥遥相望。浑邪王的部下很多。本来意志就不坚定,现在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纷纷逃走。霍去病望见浑邪王阵营人群骚动,当机立断,亲率几名精骑飞马驰人浑邪王营帐,与浑邪王谈判,下令将私自逃跑的匈奴将士8000人全部杀死。这样才把匈奴军队稳住了。然后,霍去病派轻车快马先把浑邪王送往长安拜见汉武帝。接着,他把四万多匈奴降兵编队列阵,带回长安。

在河西战役期间,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全军将士饮用,后来,此泉就称为酒泉,当地也就以泉命名。

汉武帝隆重地接见了浑邪王,封他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匈奴小王呼毒尼等四人也被封侯爵。汉武帝把这五侯连同他们的部众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地,保持他们原来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号称“五属国”。浑邪王旧地设置武威、酒泉两郡,连同后来设置的张掖、敦煌二郡,被称为“河西四郡”。霍去病受降有功,加封食邑1700户。

从此,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

匈奴主力虽远逃漠北,但仍未放弃对汉朝边境的掠夺。公元前 120年秋,匈奴骑兵万余人又突入定襄、右北平地区,杀掠汉朝边民一千多人。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卫青从定襄出塞,北进1000多里,与匈奴伊稚斜单于所率主力相遇,经过激战,大败匈奴单于,斩获 19000多人,一直追到真颜山赵信城才胜利班师。

汉武帝原来的计划是由霍去病专力对付匈奴单于,所以给他配备的全是经过挑选的精兵强将。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大胆地重用匈奴降将赵破奴、复陆支、伊即轩等,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相遇。汉军发动猛攻,左贤王大败而逃。这次战役,活捉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德尔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在狠居胥山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狼居背山附近)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瀚海(今贝加尔湖),刻石记功,然后凯旋还朝。

霍去病因功加封食邑5800户,并与大将军卫青一起被拜为大司马。

从此以后,匈奴向北向西迁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了,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气象,人民安居乐业。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领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歼敌11万多人。他平时少言寡语,战场上却勇猛无比。他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常常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却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凭借战场上的直觉指挥战斗的,随机应变,闪电式行动,使他百战百胜,成为名扬后世的一代名将。

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但是霍去病少年显贵,平步青云,没有统帅下级兵士的经历,因而缺乏对士卒的关心。他率军出征时,汉武帝派负责朝廷膳食的太官给他送去数十车酒肉,等到班师时,车上仍装有吃剩下的酒食,但士兵们许多却饿着肚子。在塞外时,士兵常常因缺粮而士气不振,可他却修建球室踢球。

公元前 119年那次出征时,飞将军李广跟随卫青,因为公孙敖刚刚失去了爵位,卫青想让他同自己一起正面与单于作战立功,所以调整了战斗序列。被调到东路的李广与赵食其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没有参加战斗,卫青派人责问二人迷路的原因,并让他们到大将军处听候传讯,李广说:“我的部下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他又对部下说:“我与匈奴大小作战七十余次,好容易有机会跟着大将军直接与单于作战,但大将军把我调到了东路,本来路途就远,又迷了路,天意如此呀。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实在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说完就自刎了。赵食其的结果与苏建一样,交纳赎金后,贬为平民。李广的儿子李敢当时正在霍去病军中,因父亲的死而怨恨卫青,动手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追究此事,并隐瞒了起来。但霍去病年青气盛,对此事耿耿于怀,两年后,在甘泉宫陪汉武帝狩猎时,用箭将李敢射死。事后,汉武帝隐瞒了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青有同母兄卫长君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为卫氏。卫媪长女君孺,次女少�,次女则子夫。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本文标题: 中国军事通史这本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完全客观公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83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水里有浮力春节被国人视为最隆重的节日,历史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