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关于“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的趣事

发布时间: 2023-01-21 15:01: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朱元璋删《孟子》惹笑话的故事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的趣事

朱元璋删《孟子》惹笑话的故事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
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牴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配享资格。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绝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孔时,可以分得一盘冷猪头享用。
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当时没有人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20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乾乾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是称之四书的古典读本。现在少了一书,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那就另出一本删节版《孟子》。在这本新版《孟子节文》里,凡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损帝王威严的词句,通通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删节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看看朱元璋认为必须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通过这些话,就不难了解他为什么与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了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做皇帝的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却坐了江山的朱元璋,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与孟子过不去了。
这本《孟子节文》,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终于湮没无闻了,再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
最近,某些地方要将净化过的《三字经》,给小孩子朗读,引起一番物议。我是绝不赞成儿童读经的,既然有人坚持要小学生读经,那还是让孩子们读真经为好。
我总在想,朱皇帝活着的时候,何等牛逼,可删《孟子》的结果呢,到头来还不是历史的笑话。

历史上都有哪些奇闻趣事?

1955年,中国考古研究会在中科院郭沫若的建议下,对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考古挖掘。

挖掘的过程出现了一件奇事,虽然与考古过程无关,但和挖掘产生的问题相关。怎么一回事儿呢?

当年考古非常没有经验,考古队把从万历皇帝地宫里的棺椁当做废弃物给扔了,放在现在简直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七人为它丧了命。

1959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宝城外面的山沟后,当天下午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光。大家见到这块表面剥蚀、整体却完好如新的棺木,如获至宝。有一对年迈的夫妻,特地用这珍贵的楠木请人打做棺材,以备后事。事情竟如此巧合,第一具棺木制成后,老伴蹬腿归天;第二具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

老夫妻的突然去世,使知道底细的人大为震惊,这个故事也就越传越神秘。然而,五个月后,一个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又发生了。

在捡棺木的公社社员中,裕陵村的一对小夫妻收获最大。棺木扔下宝城时,他正和老婆在陵墙外的山坡上劳动。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立即行动,和老婆一起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弄到自己地里。

小夫妻把皇帝皇后的棺材板拉到中,立即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村人有的羡慕他发了一笔横财,有的则不无忌妒地警告说:“皇帝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要是没那福份,消受不起,还会搭上性命……”

这些话,小夫妻没放在心上,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悲剧真的发生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小夫妻带着满身泥水收工回家时,突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他老婆的心“怦怦”直跳,冥冥中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在催促着她,顾不上做饭,便急忙院内院外四处寻找呼喊。当夫妻俩转了一圈重新回到屋里时,蓦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俩人只觉部“嗡”的一声炸响,迅速打开柜盖,只见4个孩子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们的手指根部渗出了血渍,柜壁布满了抓过的痕迹。

当地公安人员将4个孩子(3男1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女孩仅5岁)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缺氧憋死”的结论。

原来,柜盖和柜壁之间有一个铁挂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一定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不料盖子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这样,柜子里空气慢慢没了,任凭里边怎样叫喊挣扎,也只有死路一条。

当年那四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4个(这次是3女1男)。令人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的死去。据说是因为用煤烧地坑,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1~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岁,二人相识很早。梁漱溟的一个表兄与毛泽东岳父杨昌济关系很好,常携梁漱溟一起去拜访,叩门之后,常是毛泽东前来开门。彼时毛泽东只是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而梁漱溟已是北大的教授了。

2~顾颉刚出身苏州的诗书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看到顾氏文风劲盛,特誉为“江南第一诗书人家。”

3~中国人最先公开剪去辫子的,是冯自由的父亲冯镜如。他侨居日本,避甲午战事回国。《马关条约》签订后,他返回日本时,即将辫子剪去。孙中山则是1897年在横滨剪去辫子的。

4~黄炎培访问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拉着黄的手说:“已有二十年不见先生了!”黄是第一次见毛,闻言愕然。毛笑道:“当年先生在上海演讲,学生有幸旁听,先生自然不知。



5~冯友兰临终前,说了最后一句关于哲学的话: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 历史 有他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毛主席读通了中国史,他对中国 历史 十分熟悉,在一次开大会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了“毛邓刘朱”组合,他说, 历史 上有个“毛邓刘朱”的组合,那是在东晋的时候,他们为东晋的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我们现在,也有“毛邓刘朱”的组合,这岂不是 历史 的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邓刘朱”

毛泽东(1893-1976)人民的开国领袖,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开创者。大家都熟悉不用细说了。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 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刘伯承(1892-1986)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朱德(1886-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毛邓刘朱”的组合,就在中国 历史 上重复的再现过。

东晋时期的“毛邓刘朱”。

1,毛宝(?-339)东晋名将,曾平定苏峻的叛乱,后被封为开国侯。

2,邓岳(?)生详年不明,东晋名将,曾参加322年的王敦之乱,后平定苏峻叛乱有功,被封为开国伯。

3,刘遐(?-326)东晋名将,冀地人将他比作关羽、张飞,平定王敦的哥哥王含之乱有功,追赠安北将军。

4,朱序(-393)东晋名将,淝水之战,暗助东晋,讨平叛将丁零首领翟辽,击败西燕皇帝慕容垂,追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

        如果,您不怕麻烦,我可以提供一-个数据:古今中外,自杀的人群,多是妇女和知识分子。

        很明显,妇女和知识分子,属于弱势群体。

        一个人群,不待别人来杀,先行自我了断,自弃于世,此中必有大艰难,大困苦,生不如死者!

        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某某某,虽是知识分子,却活得那样酣畅淋漓,恣睢肆意。这是因为,许多大亨和巨擘,他们也自称知识分子,以至于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误读了人家的低调和谦虚,并且妄引以为同类,其实相差何可道里计!明显属于一种高攀而不自知。

        这就像孔乙己妄引丁举人为同类,至少都是

读书人出身,或者也许可以高抬贵手,甚至说不定能够得到人家的看顾……,直到乱棍齐下,被打断腿,这才真正看清了别人,同时也看清了自己。

        其实人家之所以自称知识分子,只是觉得自己的腹心还不够黑,手段还不够辣,面皮还不够厚,所以放下身段,而不惜玷污自己一世英名。笑杀一群腐儒,犹自在那里妄引知己,谬托文友,等到走得太近,如同蛾子扑火,被烧得焦头烂额,恍然如在梦里,才不胜今昔之慨。

        有那么一等人众,胸中略有文墨,就已经按捺不住,兀自攀龙附凤,交接权贵,残羹剩炙,余腥杂秽,或者多所涉猎;汤水淋漓,水陆具陈,或者日日沉浸。于是酒酣耳热之间,觥筹交错之际,渐渐露出光棍本色:或触及主人隐私,或深中东道忌讳,虽举座变色,犹自浑然不觉。一语既出,再难复收。此时虽欲刮骨涤肠,吞炭饮药,不可救矣。

        也有一众干才,自负不浅,仗着自己身负绝才,玲珑剔透,浑身都是心眼,于是朝夕相伴,至更衣沐发,犹不避讳。时日一长,放浪形骸,越俎代庖,察见渊鱼,深知隐匿,或伺候不周,或偶失所望,于是宠远爱弛,物是人非,他日不望登堂入室,只愿窥其门牖,不可得也。

        所谓知识分子,远的如太史公,近者如曹雪芹,无奔走逢迎之能,无承欢阶下之才,无聚敛收集之智,无左右逢源之慧;有举家食粥之忧,有捉襟见肘之穷,有走投无路之困,有抱恨终天之憾。且复动辄得咎,往来触藩!

        即使少承阳光雨露,也是娼优蓄之,为人戏弄而已。察颜观色,俯首帖耳,但求无祸足矣,岂敢法外求恩,得陇望蜀?日日如履薄冰,夜夜惊魂未定,常常应对无方,举止失措,虽名满天下,然此中况味,甘苦自知,也不能为外人道也。

        至于穷乡僻壤,薄馆梦醒,露侵台阶,一灯如豆,布衾似铁,此时了无睡意,一弯西垂,寒风渐紧,故乡杳查,残梦依稀,浮生若寄,不知今夕竟是何夕。

   

历史上有关谨言慎行的故事?

多说几个更好!

1、孔子谨言慎行

孔子到东周观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祠宇右边阶级之前,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铭文说:

“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后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说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要影响深长。

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要继续扩大;不要说上天听不到,天神正在观察着你呢。火刚冒烟的时候,你不去扑灭它,到了火势很大的时候,又怎么办呢?水还是细流的时候,不去堵塞它,那么最后就要扩大成为长江大河的;细微的线缕,如果不去撅断它,有的就可能被织成大的网罗。

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将来就非用斧头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致祸的门径。横暴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终,好胜的人一定遇到强敌,盗贼憎恨主人,百姓埋怨上级,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所以要谦下一些。

深知不可老是跑在前头,所以退居后面。”“温厚恭谨,戒慎仁德,会使人仰慕;坚持柔道,谦虚下人,人们永远超越不了它。大家都拥向那里,只有我坚守此道;大家都到别的地方去,只有我不迁徙。把我的智慧藏在内心深处,在别人面前不显露自己的技能。

即使处于尊贵的地位,别人也不会伤害我的。江海虽然是低姿态,但却能为百川之长,正是因为它处在卑下的地位啊!上天不论亲疏,却只扶助那些能居人下的人,要警戒呀!”

2、不要快人快语,容易得罪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

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让太后明白,如果太子不经受磨炼,将来继位的时候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

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3、不要轻易承诺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

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因此招致两位将军的不满。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所谓“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要做出承诺,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万不要轻易向人许愿,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4、祸从口出,不要多言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

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5、把握好说话时机

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实践证明,言之有物,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古语有云:“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或“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奉劝世人“慎言慎行”。《论语》中也通过“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等字句让我们品味”慎言慎行”的真谛。但真正去实践“慎言慎行”,这也是拷问着我们个人的处事与应变能力。“慎言”,即说话要谨慎,不夸口无法兑现的承诺。“慎行”,即谨慎自己的行为。慎行不是不行,而是“三思而后行”,事先将“行的结果、行的后果、行的影响”计划好。
杨修的死也和这个话题有关,另外还有吕留良案,清朝很多文子案都是因为说话惹的祸
找三国历史
司马迁,看看他的下场吧,唉生不如死啊

雍正为什么会被抹黑?因其惹怒清朝的文人集团

改革的过程有反复,而且会惹毛很多人。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四爷是个阴谋家,是个坏人呢?就是因为雍正招惹了文人。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没有网络,只靠一只笔,诗书传天下。只有文人可以记录历史,尤其是雍正身后编写历史。而到了民国时期,报纸是非常发达的,从清末开始,报纸就像现在微信、微博一样,大家都看,就养活了一批文人。现在吃这碗饭,得有良知、有底线、有操守,得有专业的技能。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就是靠写一些段子,充当段子手,来挣这个稿费。

“雍正跟吕四娘爱恨情仇的故事”、“雍正跟嬷嬷不得不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野史。也就是说,其实四爷的形象是被不断建构的,一方面是得罪了很多文人,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读书人,他们来塑造一个四爷。但是在民国之后,我们很多段子手,他们为了谋生,为了取悦这些读者,又反复的去编一些东西。

那么这么多的关于四爷的作品,它是怎么进行艺术加工的呢?我认为,四爷的形象构造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1年《戏说乾隆》开始。中国第一套戏说历史的连续剧就是香港拍的《戏说乾隆》。当年郑少秋他们拍《戏说乾隆》,传入大陆以后,骗了很多钱,赚了很多钱,所以大陆的一些影视工作者、编剧、导演就发现,居然还能这样!我们也会写!于是乎就有了《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于是就有了《宰相刘罗锅》,然后又有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阶段跟四爷还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雍正王朝》阶段。这一阶段才是雍正崛起的时候。因为大家描述康熙也好,描述乾隆也好,描述和绅、纪晓岚也好,都是把自己想象的东西,想表达的东西,随时碰上、接上。碰不上,也把一些想法寄托在古人当中,希望现在的领导者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是那个样子的。所以就有了一批连续剧,将这些皇帝微服私访,到工厂、到农村、到山区、到矿山调查,然后除霸、除奸这些事。其实这些事历史上都没有,都是不存在的。

第三阶段,当大家知道,这些恶搞,这些理想化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以后,就把钱和目光又关注到了后宫。关注到后宫写谁呢?再写康熙,再写乾隆已经没人看了,所以生生地就把一部穿越小说、架空小说《甄传》按到了雍正这里。为什么要按到雍正这里呢?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后宫,而雍正的后宫是最神秘的,因为他接近于没有后宫,有几个女人,也都是象征性的,每天十分钟例行公事般地结束一场战斗,然后接着去批阅文章去。这个东西非常可怕,不是他身体不行,而是真的很忙。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的趣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81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欧洲的路我们几千年前就经历过了,但是为什么反而是欧洲先工业革命关羽为什么会指挥水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