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否被吹捧的太高了

发布时间: 2023-01-07 20:00: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我相信,很多人说起王阳明,第一映像都是初中那个我去看花花才在,我不去花就不存在的中国唯心主义的鼻祖呢,...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否被吹捧的太高了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我相信,很多人说起王阳明,第一映像都是初中那个我去看花花才在,我不去花就不存在的中国唯心主义的鼻祖呢,那么到底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关于他的详细资料网上有,在这个互相联网时代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第一次了解他是从明朝那些事开始(有没有一样的啊^_^),也是初中那会,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也仅仅是认为他是一个在古代很聪明的人,第一次真正想要去了解他还是当我知道很多近代大文人都受其影响,甚至有人为其改名时,那是我便想,一个古人,凭什么能够至今影响现代人,尤其还是一个唯心的人,不查还好,一查吓一跳。此人成就确实多,也在当时确实脱颖而出。

后来我甚至在贴吧看到王阳明吧,以及好多关于他的微信和QQ群,他的思想我不是很了解,或许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如今很多人对他的追捧是否过了头?

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当我在书店像一个文质彬彬的眼镜书生问起时他回答道,无论古时多么优秀的思想都必须服从现在的社会发展,以前我们束缚思想,以为利于统治,当然,在那时确实是这样,结果人类无法克服大自然的灾害,后来我们放开束缚,结果又害怕人类自己毁掉自己,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放不下以前所接受的种种,甚至有人还在想法设法传给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用呢,从古诗到古文,在我看来就是可笑的,这些东西应该只给那些研究历史的人去用,现代的思想先进的很多,为什么不从这里去学习,而偏偏要去从古时去抽丝拔茧的找”,我无言以对,因为瞌睡了。

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不止一代人,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这或许是个问题。最后。附上其诗一首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

古洞瑀荒僻,虚设疑相待。

披莱历风磴,移居喜幽垲。

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

穹窒旋薰塞,阿坎仍扫洒。

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我闻莞尔笑,周虑愧尔言。

上古处巢窟,杯饮皆污樽。

沍极阳内伏,石穴多冬暄。

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

岂无数尺榱,轻裘吾不温。

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传习录》

王阳明并没有被高估。因为王阳明在唐朝时非常有威望,不仅懂得军事战略,而且还懂得国家治理,可以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觉得是过分高估了。怎么说呢,我读王阳明心学,感觉他就像是在和稀泥的,没有自己的主张,就把别人的东西综合一下,而且阳明心学那一套放在现在社会完全不受用,只能强身健体还行!人心的复杂可比浩瀚的宇宙,我读完以后差点走火入魔,感觉自己被道德的枷锁压的喘不来气,忽然想起曾子,大学书中的一个词语“慎独”可见古代圣贤也是有冲突的,这不得不让我思考,古代圣贤的话也未必正确!
并没有。王阳明是十分厉害的,在哲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将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学说。
我认为并不是被今人高估了,他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都是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行动标准的,他的这些观念和准则也都是需要我们来学习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什么特别厉害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如何看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个理念是王阳明在龙场悟出来的。我们先从王阳明年少时说起:

王阳明从小就想做一个圣人,而当心时在大家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因为孔子的影响太大,王阳明没有机会去创作自己的思想,他另辟捷径创作心学,但是??陆九渊又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学习过朱熹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王阳明非常不赞同格物致知这个说法,他干了一件事!格竹子从而获得竹子的知识,他盯了几天,没有发现竹子的知识,反而格的自己头痛。

王阳明一心想成为圣人,但是他没有办法成为圣人,他没有干过圣人干的事,所以只能考取功名,(王阳明这么聪明,肯定考上了)所以就做官了,不用想也知道这种人肯定不适合当时的官场,具体的内容推荐你们自己读一下。官场肯定有拉帮结派的啊!当时官场里的思想都是以朱熹为主,还有陆九渊,所以王阳明就有了新的朋友和新的敌人,大家有没有发现但是有点名气的人,比如说李白,杜甫,以及各种你听过的人名,都被贬过,所以王阳明也被贬了。

在被贬到龙场的时候悟出了“吾性(心)自足,何须外求”(龙场这个地方特别的危险,环境特别的恶劣。所以让悟道发挥实际意义的是“知行合一)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而且当王阳明的心学出世后,他四处传播自己的理念,然后凭借自己的知行合一,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35天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阳明心学为什么不被推崇(日更第358天2022-01-21)

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王阳明是干什么的?阳明心学,核心在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觉得这四个字是王阳明给后人最大的启发!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王阳明心学,是把读书人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解放出来,提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的向内求的思想,打破大家一味盲目崇拜朱熹这个圣人这个怪圈。而且王阳明直接指出朱熹私自篡改《大学》这部经典,加上自己的解读,是错误的,而带来了很多问题。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而不必以程朱理学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以“觉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这是开启民智,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不好的。

王阳明当时的名气

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十分的亮眼,所以,在当时他讲学的时候,听他课的人是人山人海的,他的这些学生中,就有在朝中做高官的,甚至是一些品级比他还要高的官。

但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不能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他也就没有推崇起来。

为啥如今很难广泛推荐

1.文化存在断档

王学即便在海外影响很大,部分人的接受“前认知”欠缺,连国学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是根本理解不了,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的!

2.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

在教科书上,王阳明心学是被定性为“主观唯心主义”者,虽然有学者从道德论、量子论角度为他“平反洗白”辩护,但过去教条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导致的思维“固化”、定势、板结,即便一时的科学“再启蒙”也难以挽回。

用科学“认识论”诘难心学是有问题的。心学是“形而上之道”,(西方)科学属于“形而下之器”,不在一个“维度”层次。心学之心“非唯心之心”,古代中国人对“心物先后”根本就不感兴趣,此为近代西方精神殖民“殖入”之命题。

3.当下许多人最关注的是物质生活、赚钱理财之道,身心灵健康成长只能靠后

即使有亲近国学的意愿,但每天为生计奔忙赚钱的逼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真如铁”!在工作之余,就需要放松来点“实在有料”的,“口味”有点重也不妨,你看看抖音快手娱乐八卦多受欢迎。这就是当前部分演员为什么“走俏”受欢迎的原因了!

4.很难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在心。心是什么,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良知,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化的可操作的纲领,千人千面,因人而异。但这个良知人人确实都有,如何被发现并且被用于工作,生活和修行,是一个难题。

阳明心学要求静坐,顿悟的修行方式,如果不能合理的把握平衡,不能与行,也就是实践结合,很有可能流于空谈玄学或者佛家的不理世事。许多人,自古以来搞训诂,玩文字义理的多,走出去践行的少,能从践行中发现新知的就更是少了。

5.心学标准如何界定

阳明心学自身没有标准,主要靠自己去悟,这样就产生了各执一词的情况,不仅如此,即使到现在,人们对知行合一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性的认识,怎么去广泛引起共识?

今日早上5:40点起床,11:50睡觉

健康(锻炼,休闲,学习,效能)+关系(家人,社交成长)+财富(事业,投资)

健康

【锻炼】

骑行2公里,走路6000步。✅

瑜伽练习 (腿部锻炼)· ✅

冥想15分钟♀️ ✅中午12:30-13:00

梳头100下✅

锻炼跳绳650个,用时3.33秒✅

【学习】

阅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学习阅读《大学》第68天、《阳明心学》第5天,并且完成作业;✅

【效能】

完成4个番茄钟。✅

关系

【亲子沟通】

【夫妻沟通】

【社交】

财富

【财富和事业】

阳明心学是什么?为什么被推崇?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近代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我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学到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致良知’,就是达致良知,按良知办事。到达良知的境界,将良知付诸实行,就是至今我所有事业成功的最大原因。
阳明心学就是大儒王阳明的理论,我们现在所推行的“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观点,在日本风行,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受到大力推崇,也是做到儒家所提倡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境界的完人。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开创的流派,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觉得你说的是不是王阳明的学说呢!他是非常有名的这类专家啦!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强调知行合一。他的理论在当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被推崇。
明朱厚照时期的大思想家王守仁所创的心学,核心是知行合一。相比较于宋时期朱熹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本文标题: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否被吹捧的太高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39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浮力是压强差还是排水量历史上,谢安和王羲之有交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