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萨在9世纪就控制基辅,并加强对东欧及中亚的控制,会对此后1000年的世界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12-26 01:00: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苏联鼎盛时期的三军力量!介绍的详细些!具体点!蘇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二战後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

如果可萨在9世纪就控制基辅,并加强对东欧及中亚的控制,会对此后1000年的世界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联鼎盛时期的三军力量!

介绍的详细些!具体点!
蘇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二战後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蘇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蘇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蘇军分为5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蘇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蘇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原民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蘇联军事体制
蘇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维埃和部长会议。国防会议是平时的最高决策机构,战时是军事最高领导机关。国防部是武装力量的中央那领导机关,总参谋部是主要指挥机关,总政治部是武装力量中党的领导机关。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1988年,蘇联军事实力如下,(人数以1988年为准):
陆军,人数199万,分为16个军区。编为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约10个空中突击旅和16个方面军炮兵师,装备主战坦克5.3万辆、装甲战斗车辆6.3万辆、火炮2.9万门、地对地飞弹发射架约1570部。
陆军军区为:
莫斯科军区,也叫中央陆军
白俄罗斯军区
列宁格勒军区
基辅军区
波罗的海军区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
乌拉尔军区
外高加索军区
北高加索军区
敖德萨军区
喀尔巴阡军区
突厥斯坦军区
中亚军区
西伯利亚军区
外贝加尔军区
远东军区
海军,人数为45.1万,分为4个舰队和一个区舰队。装备弹道飞弹潜艇79艘,巡航飞弹潜艇和攻击潜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193艘,小型水面作战舰只797艘,登陆舰艇187艘,主要辅助船只269艘。
4个舰队分别为:
波罗的海舰队
黑海舰队
太平洋舰队
北方舰队
空军,人数为45.3万,远程航空兵约10万人,编为5个集团军,装备中远程轰炸机752架;方面军航空兵约31.5万人,编入12个军区和驻东欧四国蘇军集群的空军序列,装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5167架。
防空军,人数为63.5万,编入5个防空区和10个军区的防空军序列。拥有各型歼击截击机1300架,防空飞弹发射架9600部,雷达约7000部,有反弹道飞弹发射架100部。
战略火箭军,人数29.8万,编为6个火箭集团军,有发射控制司令部300个。拥有洲际飞弹1398枚,战略作战飞机1690架。战略火箭军掌握著令人生畏蘇联核武器库,是蘇联的战略部队。
蘇联另有边防军25万,内务部队35万。
蘇联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创始国,1988年,蘇在原民德驻军约38万人,波兰约4万、捷克斯洛伐克8万、匈牙利6.5万。蘇联另在1987年前在阿富汗有兵力11.8万,在蒙古有6.5万。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前蘇联核子武力研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到1949年8月蘇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蘇联终於打破了美国对核子武器的垄断,1953年8月12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蘇联在战略上的不利形势,这期间,蘇联还仿照美国的B-29轰炸机,研制生产了Tu-4轰炸机,其後,还研制了最大时速达1000公里的Tu-16喷射轰炸机,以取代Tu-4,蘇联当时所面对的核威胁,主要来自於美国的战略空军,但是,这一阶段,蘇联的核子武器与美国相比仍然处於劣势,为改变这一局面,蘇联人已暗下决心,要与美国霸权者进行一场殊死的较量,因此,一场更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也开始了。
  1954年,在蘇军眼中看来是划时代的一年,1954年8月到10月,蘇联共进行了四次核试验,还曾经进行过原子炮弹的试验,从这一年起,蘇军开始装备核子武器,同年9月,蘇联进行了第一次有原子弹实爆的大规模演习,但在50年代前半段,蘇联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不多,飞弹的轰炸机,几乎全部都是中程或中近程的,还不足以构成对美国的战略威胁。
  1955年8月到11月,蘇联又进行了4次核试爆,其中11月下旬试验的是大当量的热爆炸,塔斯社报导说:最近的一枚氢弹实验性爆炸的威力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所用的裂变物质则较少,赫鲁雪夫说:试验证实了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估计:我们能够最少的核材料产生最大的爆炸,为了防止放射性灰尘的後果.这次爆炸是在很高的地方进行的。
  1956年进行了7次核试验,塔斯社声称:试验目的是为了改进核武器和发展新型核武器,据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估计,可能试验了一种经过改进了的氢弹,这种氢弹可以作为横越太平洋的飞弹弹头使用,塔斯社宣布:在供试验用的弹药中使用了最小量的活性强的物质,从1952到1956年,蘇联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打破美国对原子弹和氢弹的垄断,另一方面是要检验和提高核武器的可靠性,为下一步研制两弹结合和超过美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7年蘇联共进行了13次核爆炸,在这一系列试验中,爆炸的核弹大都小於100万吨当量,蘇联声称,试验目的在於改进供各种部队使用的核弹头,1957年8月,蘇联SS-6洲际弹道飞弹首次全程发射成功,1个月後,蘇联使用这种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是蘇联核子力量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表示蘇联在解决核弹头长程运载工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58年进行了20多次核试验,其中十几次还试验了较小型战术原子弹和袭击城市及其他主要目标的战术核武器。
  经过这一阶段的研制和发展,蘇联在核子武器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1959年,蘇联成立了战略火箭军,它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列於5大军种之首,成为与美国进行核子军备竞赛的中坚力量,1961年蘇联第一种潜射弹道飞弹SS-N-4开始服役,最初部署在袓鲁五级潜艇上,後来装备在高尔夫级和旅馆级潜艇上,此阶段,蘇联在发展攻击性核武器的同时,还重视防核武器系统的建设,到60年代初,蘇联的战略防御系统已初具规模,拥有截击机4200架,主要装备Su-9、Su-11、Yak-25第二代战机;蘇联也大力发展防空飞弹,继50年代初部署SA-1、SA-2第一代防空飞弹之後,又在50年代末将第二代防空飞弹SA-3装备部队,实际部署SA-1、SA-2防空飞弹4200枚,另有库存飞弹2万馀枚,部署了几千部预警和地面控制截击雷达,能对付当时面临的威胁。
  过了几十年的建设,蘇联初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武力,但同美国相比较,蘇联这个时期的战略核武力是有限的,1962年的古巴飞弹危机,暴露蘇联在战略核武力对比中所处的不利状况,这个事件使蘇联领导阶级痛切地认识到,在面临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一般的核子威胁无济於事,要在当今时代发挥大国的作用和立於不败之地,无论如何也必须拥有能够与对手相匹敌的战略核力量,古巴危机平息後,蘇联国防部长向全国人民提出:任何军事冲突在主要国家被卷入时,都有不可避免地升级为全面核战的危险,我们必须使国家和全体人民准备首先和主要同侵略者在核战情况下进行斗争。
  为了适应这种战争的可能性,蘇联自1963年起,进入大批量产与装备核子武器的时期,1964年以後,布里兹涅夫等对蘇联军事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全面加强军事力量建设,重点是扩大战略核武库,以图取得同美国的核均势,从此,蘇联进入了大规模生产与部署核武器时期,1964年至1972年国防开支的迅速成长,充分反映出蘇联为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地位而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心理,在这10年的前5年(1963~1967),美国国防开支仍比蘇联高出约10%,但是到了1968年,蘇联国防开支高达600亿美元,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越美国(530亿)。
  1961年蘇联共进行了32次核爆炸,除了一次超高空、一次地下爆炸和一次水下爆炸之外,其馀均为大气层试验,其中有一次是带核弹头的作战火箭,在6万米高空实施反飞弹试验,10月30日,在新地岛爆炸了威力为5800万吨当量的氢弹,这是世界核子试验以来,当量最大的一次爆炸,1962年进行了42次核爆炸,除了一次地下爆炸、三次超高空爆炸之外,均为大气层核爆,8月5日和9月27日爆炸的氢弹,当量均为3000万吨,9月25日为1700万吨;12月24日为2000万吨,而其它的都为万吨级至百万吨级,同一年,发射潜射弹道飞弹的潜艇也开始部署。
  60年代中期,美国加快了洲际弹道飞弹的研制和生产,装备了一批新型飞弹,并且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超过蘇联,完全改变了由於1957年蘇联抢先研制成功洲际弹道飞弹和人造卫星所形成的落後局面,美国与蘇联的洲际弹道飞弹之比是1054比570,这种状况反过来刺激蘇联加快了新一代洲际弹道飞弹的研制与生产,并大幅度增加部署数量,1964年布里兹涅夫上台後,为了继续与美国争夺核优势,先後研制出SS-9、SS-11、SS-13等第三代洲际弹道飞弹,陆续装备了蘇联战略火箭军,并研制出30多种型号的核弹头,1960年时,蘇联仅有洲际弹道飞弹75枚,到1970年,核弹头数量达到1800枚,1972年5月,建造了1300多个新的洲际弹道飞弹发射器,洲际弹道飞弹多达1530枚。
  蘇联装备的第三代洲际弹道飞弹与其第二代相比,一是弹头当量增大,如SS-9飞弹I型和II型(单弹头),当量分别为2000万吨和2500万吨;二是改进惯性制导系统,提高了飞弹的命中精度和毁灭能力,SS-9的命中精度已达到0.93公里,具有摧毁对方地下发射井中的飞弹等硬性目标的能力;三是部分采用集束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提高了突防能力,而且,这些新型飞弹部署在经过强固的地下发射井内,生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表明,到70年代初期,蘇联战略核武力在受到美国第一次核攻击後的反击能力已明显提高,美国国防部施莱尔德认为,这些巨型飞弹,对美国陆上基地的义勇兵飞弹构成第一次打击的威胁。
  这一时期,蘇联的核武库急遽膨胀,1972年,SS-9的部署数量已达290枚,成为蘇联陆基洲际弹道飞弹的主力,SS-11是一种较小的,弹头威力为100万吨,射程11000公里的洲际弹道飞弹,1966年开始服役,到1972年共部署了970枚,SS-13是蘇联第一种使用固态燃料的洲际弹道飞弹,射程为8000公里,弹头当量60万吨,命中精度为1.52公里,到1972年5月27日美蘇签署《限制攻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时,蘇联洲际弹道飞弹总数已达到1398枚,超过美国344枚,1966年至1970的5年中,是蘇联洲际弹道飞弹发展的高峰时期,以每年部署200枚的速度超过美国,共增添近千枚,而在赫鲁雪夫执政时期共只配置了大约200枚。
  这一阶段,蘇联的潜射弹道飞弹系统进一步发展,1966年2~3月,一支蘇联核子潜艇编队完成了不浮出水面的环球航行,向世界炫耀其潜射弹道飞弹武器系统的威力,1968年新型的北佬级核潜艇问世後,蘇联开始以年产8艘的速度超过美国,这是蘇联第2代战略核潜艇,水下排水量达到9300吨,比第一代旅馆级大三分之一,相当於美国北极星核潜艇,北佬级潜艇配备有16枚SS-N-6潜射弹道飞弹,70年代初开始服役的三角洲级I型和三角洲级II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分别为9300吨和11750吨,各携带12枚和16枚SS-N-8潜射弹道飞弹,截至1973年,蘇联所拥有的战略核潜艇已多达63艘,虽然在技术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航行时噪音大,易被敌人声纳系统发现等,但在数量上超过美国的36艘。
  SS-N-6是後来蘇联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潜射弹道飞弹,它采用单级液态推进剂,最大射程2400~3000公里,弹头威力是100万吨当量,命中精度也比旅馆级配备的SS-N-5潜射弹道飞弹提高了1倍,达到1.85公里,SS-N-8潜射弹道飞弹,1972年装备在三角洲级核潜艇上,它采用两级液态推进剂,使射程长达7800~9100公里,比美国海神潜射弹道飞弹远一倍,相当於美国在1979年部署的三叉戟I型潜射弹道飞弹,但命中精度最高为1.5公里,与海神飞弹的0.56公里相差较大,蘇联拥有的潜射弹道飞弹的数量,由1965年的107枚增至1972年的560枚,1965年开始建造北佬级核动力战略飞弹潜艇,1967年开始服役,到1972年时投入使用的有28艘,共拥有448个飞弹发射管。
  在长程战略轰炸机方面,蘇联没有作出更大努力,西方一度曾以为蘇联已取消进一步发展战略轰炸机计划,但这种看法很快就被蘇联逆火式新型轰炸机的出现打消了,1968年3月,加拿大国防部宣布,在靠近北美大陆地方发现蘇联长程轰炸机作训练飞行,在这一年年初至少进行了七次,到1970年查明,蘇联己生产出名为Tu-22M逆火式可变翼的中程轰炸机,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作战半径虽然只有5500公里,但若进行空中加油,其续航能力达到7000公里,可越洋攻击美洲大陆,性能相当於美国B-1战略轰炸机,它的出现,表明蘇联在这时期开始把战略轰炸机作为第3种战略核武器,至於5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的长程轰炸机M-4和Tu-95,在1969~1970年已部署约150架,另外还有50架作为加油机使用的同类型机种。
  60年代也是蘇联巡航飞弹研制和生产取得丰收的时期,巡航飞弹是以喷射发动机为动力装置,在大气层内利用空气动力飞行的巡航式飞弹,实际上是一次使用的、携带各种弹头的无人驾驶飞机,它分别为空射、潜射、水面发射、陆地发射等多种类型,巡航飞弹是蘇联第4种战略武器,它的发动机和制导系统,能使飞弹以超音速和超低空按照预先编好的、与实际地形完全匹配的地图飞向目标,使地面雷达难以发现,1961年蘇联开始部署AS-3空射巡航飞弹(射程为180~650公里),在1963~1972年期间,又研制成功两种更先进的空射巡航飞弹AS-4和AS-6,前者配备3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射程达300~720公里,飞行速度为2.5马赫,後者弹头威力20万吨当量,射程200~700公里,最大速度可达到3马赫,於70年代期服役,两种飞弹均使用惯性制导系统及主动雷达追踪,捕捉到目标後便尾随命中,由於美蘇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射程大於600公里的巡航飞弹均纳入限制,因而某些西方专家将上述巡航飞弹看作战略巡航飞弹。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蘇联的战略核力量开始在稳定数量的前题下著重提高质量,70年代初蘇联战略核力量在达到同美国的大体均势後,仍然保持著增长的势头,洲际弹道飞弹总数,到1975年达到1618枚,核弹头、弹道飞弹潜艇的数量,在70年代均有十分惊人的增长,从1970~1980年,蘇联的战略核潜武力力量也有很大的增长,1970年,蘇联海军拥有25艘弹道飞弹核潜艇,配备飞弹不足300枚,到1980年,弹道飞弹核潜艇约增加到65艘,配备约950飞弹,1980年建造的台风级核潜艇,排水量为25000吨,艇长170米、宽25米、载有20枚射程为8000公里的SS-N-20潜射弹道飞弹,比美国三叉戟核潜艇大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子潜艇。
  战略空军力量也呈现出适度增长的趋势,到1980年代拥有长程轰炸机180架,另有75架Tu-22M逆火式轰炸机,这种飞机如果在北极基地中间停留并加油,可拥有攻击美国本土的航程,在整个70年代,蘇联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突破:一是蘇联的陆基洲际弹道飞弹的精度有了显著提高,二是60年代後期决定发展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在这个时期研制成功,正是这两个重要原因,使蘇联核武力第一次具备了对硬性目标的攻击能力,使美国包括加固的地下洲际弹道飞弹发射井和重要的指挥、管制、通讯设施,处於蘇联的有效核子攻击威胁之下,70年代,蘇联的战略核武器,不仅在数量上继续保持增长,更重要的是武器的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到80年代初,蘇联仅在几个技术领域落後於美国。
  进行80年代後,蘇联已著手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攻防兼备的核子战略力量,80年代後,美国雷根政府实行重整军备的方针,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蘇联为保住自己与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大体均势,也极力推进战略攻击核力量和战略防御系统的现代化,开始了建立攻防兼备型核力量时期,仅管美蘇销毁陆基中程核子飞弹即将完成,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接近签署,但这并未影响蘇联推进核力量现代化的势头。
  在战略攻击核力量建设方面,自80年代以来,蘇联继续换装第4代改进型洲际弹道飞弹,研制成功并部署了SS-24、SS-25两种第五代洲际弹道飞弹,这两种飞弹均为三级固体推进剂,可机动部署与发射,SS-24飞弹可配备10个10万吨级的核弹头,射程10000公里,命中精度达190米,已部署SS-24约60枚,SS-25飞弹射程为10500公里,已部署350枚,第五代洲际弹道飞弹的部署,使蘇联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灵活反应能力大为提高,此外,蘇联也在研制3种新型洲际弹道飞弹,其中,SS-3的後继型SS-X-26,於1986年12月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其精度和投掷重量均有所提高,另外新的SS-27型洲际弹道飞弹也将装备部队,质量已接近美国的飞弹
苏联军事力量最强盛的时期无疑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其军事力量达到和超过美国
苏联鼎盛时期的军事力量和全球攻势: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80年,是勃烈日涅夫执政时期,这时苏联处于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中期。由于扩张战略的需要,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咄咄逼人、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加上73年的经济危机(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分裂,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实力大大削弱,不得不采取防守的战略(守势)。而苏联随着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军事力量增强得惊人!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67,经济上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超过美国,苏联采取的是进攻战略(攻势),因此,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攻势的表现是:支持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插手安哥拉内战,挑起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地区的军事冲突等。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是其对外扩张的高峰!

  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这是美苏冷战在欧洲的表现。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明显加强。它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20世纪8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是美国的4—5倍,大炮是美国的9倍。海军原是一支近海舰队,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苏联大力扩建海军,建成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1968年驶入印度洋。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几百艘舰艇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向世界炫耀苏联的海军实力!1970年的时候,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已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水平。
  ­
  ­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历来十分重视。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更加快发展战略核武器。据美国估计,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到20世纪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大体同美国相等。1972年5月,苏美两国首脑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莫斯科会谈,发表宣言承认了这一均势情况,宣布“平等与同等安全”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到8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苏联的核武器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精确度不如美国。1980年苏美拥有的战略武器数量情况是:洲际导弹是1398对1054;潜艇导弹是950对656;远程战略轰炸机是150对348,所以,在战略武器的数量上,苏联只有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数量才比美国少,总体来说,苏联在战略武器数量依然占上风!

  在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1981年,苏美的军队成员分别是370万人和200万人;坦克是48万辆和11万辆;战斗机是4885架和3988架;潜艇是370艘和121艘。当时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居世界第一。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勃烈日涅夫执政时期(冷战中期),无论是战略武器数量还是常规武器数量,苏联都比美国多很多,其中,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非常强大,一个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竟然能和整个北约(军事组织)匹敌!苏联的核弹头数量和常规武装力量都居世界第一,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头号军事大国!
  以上是苏联鼎盛时期的军事力量、苏联在全球的攻势状况!所以是苏攻美守!
您好
苏联在1988年军事实力达到全胜时期
1988年,苏联军事实力如下,(人数以1988年为准):
  陆军,人数199万,分为16个军区。编为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约10个空中突击旅和16个方面军炮兵师,装备主战坦克5。3万辆、装甲战斗车辆6。3万辆、火炮2。9万门、地对地飞弹发射架约1570部。
  陆军军区为:
  莫斯科军区,也叫中央陆军  白俄罗斯军区  列宁格勒军区  基辅军区  波罗的海军区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  乌拉尔军区  外高加索军区  北高加索军区  敖德萨军区  突厥斯坦军区  中亚军区  西伯利亚军区  外贝加尔军区  远东军区
  海军,人数为45。1万,分为4个舰队和一个区舰队。装备弹道飞弹潜艇79艘,巡航飞弹潜艇和攻击潜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193艘,小型水面作战舰只797艘,登陆舰艇187艘,主要辅助船只269艘。

  4个舰队分别为:

  波罗的海舰队
  黑海舰队

  太平洋舰队
  北方舰队
  空军,人数为45。3万,远程航空兵约10万人,编为5个集团军,装备中远程轰炸机752架;方面军航空兵约31。5万人,编入12个军区和驻东欧四国苏军集群的空军序列,装备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5167架。

  防空军,人数为63。5万,编入5个防空区和10个军区的防空军序列。拥有各型歼击截击机1300架,防空飞弹发射架9600部,雷达约7000部,有反弹道飞弹发射架100部。

  战略火箭军,人数29。8万,编为6个火箭集团军,有发射控制司令部300个。拥有洲际飞弹1398枚,战略作战飞机1690架。战略火箭军掌握着令人生畏苏联核武器库,是苏联的战略部队。

  苏联另有边防军25万,内务部队35万。
希望帮到您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苏联军事发展达到鼎盛。海军成为苏联史上最强的黄金时代:台风级核潜艇,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基洛级常规潜艇,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核力量膨胀,苏联核弹头储量最高峰达到30000+颗,远超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展亲苏政权,进攻阿富汗。美国在此期间在军事上转攻为守,最好的证明就是里根发起的“星球大战”计划,以科技经济拖垮苏联。
二战前还是二战后,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二战,持续发展的苏联绝对可以替代当今的美国。

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入侵表现在那些方面?

资料解答:
  现将“xyzjzycyb”未提供完的“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一文的第二部分,复制如下,以继作答。
              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
                    ( 二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在华办的刊物和学校,很快就结束了其在华历史。其后虽然他们从未放弃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但因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整个世界大环境,尤其是中国自身环境的限制,使西方帝国主义没有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又找到了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第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对华侵略,用披着宗教外衣的殖民主义思想奴化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压迫不反抗、不斗争,极力维持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达到他们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当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新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演变为极力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颜色,使中国放弃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文化侵略就以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宣扬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制”、“多元化”、“普世价值”等为其内容,旨在转变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以“西化”、“分化”中国的形式实现“和平演变”中国。从而在 21 世纪又可以达到他们早在19 世纪就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可见,第一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维护旧中国那个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改变新中国这个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一个维护,一个改变,都是为实现西方帝国主义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传媒、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侵略。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微博推.特、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他们想用这种软性攻击形式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制性灌输,达到彻底颠覆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美国通过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实施的这种旨在改变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文化侵略,也是美国进行和实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成功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洗.脑”过程,美国企图实施对华的“和平演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网络已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上网,而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最近几年,美国无论是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还是在北非、中东的政局巨变中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网络工具来传递消息和煽动群众。可见,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用好这一有力武器,美国政府决定从 2021 年10 月1 日起,美.国.之.音将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全面取消粤语广播。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广播政治宣传的时代将结束。不过,美.国.之.音的中文网站将被保留。其普通话节目将转入互联网。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是该计划的支持者。他说,在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过去几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2021 年 2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网络自由讲演。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并且,美国今年将花费 2500 万美元,用来保护网络作者,帮助他们突破网络限制。美.国.之.音停播华语与“推.特”被美国政府热捧,此消彼长之间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整。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正日益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文化侵略影响力,希望借此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
  2021 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各大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时公开表示,美国会利用网络推行“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希望利用网络达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 13 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服务器的管理权,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 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这样美国就在事实上把持着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2009 年 5 月微软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禁令,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苏丹和伊朗等 5 国用户的 MSN 接入服务,这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武器不仅用于文化侵略也是对其它国家最大的潜在威胁。
  从本质上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式战略武器是延续了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网络翻版。撇开漂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浮沫,美国推进使用互联网这一渗透手段,与近代西方列强在华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办各类报刊杂志从事欺骗宣传活动,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文化侵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传媒(纸制)到网络(无纸化)。至于其它途径,如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等也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紧抓不放地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形式。
  其二,仍然紧紧抓.住宗教作为对华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
  宗教渗透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宗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达到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巨变中,受西方支配的罗马教皇携带西方的阴谋计划,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160 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11]“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占人口比例虽极少,但还是可利用的一个力量”[12]“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要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13]
  尤其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2005 年以来,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14] 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为例,2001 年以来,该学会已经连续举办数届“美国宗教与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届研讨班都有10 位左右的中国学者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宗教学及相关学科系、研究所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比如,在 2002 年的第二届研讨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讲座,分别由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圣公会神学院、环球圣经公会和大使命中心等机构的中美神学教授和牧师主讲。此外,研讨班还组织了一系列考察和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早期欧洲清教徒到达美洲乘坐的五月花号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历史遗迹,探访美国东西两岸的近 20 家中美教会,与教牧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间还参加了四次仪式各异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团契和查经活动、一次布道会,亲身体验了基督教丰富多彩的敬拜活动和宗教生活。在随后的几届研讨班上,又渐次增加了拜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接触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参观各种类型的华人教会和家庭、感受华人同胞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等内容。
  主办者很明确地说出了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次亲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认识美国宗教文化与社会的机会”[15] ,这“对于他们认识美国的宗教文化,反省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16] 参加研讨班的一些中国学者也真“受益非浅”,一方面表示“现在对美国的基督教有了更具体、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17] 从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喜乐与丰盛、更有意义”;[18] 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大陆,可鉴之处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于社会、个人的文化精髓发扬广大是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不无启示意义”。[19]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的神学教授、神职人员己经在中国的一些高校内或开课程,或做讲座,有的甚至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 M 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 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著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 还经常应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1992 年,M 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 年12 月 26 日至 2005 年1月12 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竟来中国举办了跨数省长时间的基督教“学术讲座”。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会长带领两位美国基督徒学者──旧金山大学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选在北京,然后是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18 天时间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学中作了十场讲座和座谈,举办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全新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到底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看主办者的身份和以宗教为主题的讲座就不言自明了。[20]
  2004年以来,受美国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某大学连续六年举办“宗教学高级研讨班”。研讨内容涉及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当代流行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等。虽然不能说这些讲座都是宣教,但其掩盖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以外的其他功能,这对于消解中国宗教研究的无神论本色、扩大宗教的意识和观念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影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研讨班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依据学员出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情况,评选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杰出学员每人奖金 2000 元,优秀学员每人奖金 1000 元。另从杰出学员中推荐最优秀者,赴美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费用由研讨班提供。2009 年,该研讨班进一步推出一项研究和培训项目,项目分为“研究中心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中心课题”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大学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项资助金额在 5 万到 10 万美元之间;“个人课题”主要资助由1或2位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课题,每项资助金额在 1 万到 3 万美元之间。与课题申请配套,该项目还将举办三期培训工作坊。第一期将于 2021 年暑期在中国举办,邀请第一阶段入围的30位申请者参加,为期大约两周,由该项目提供食宿费用和旅费补贴。第二期及第三期将分别于 2021 年及 2021 年暑期在美国举办,每期一个月,由获奖的 12—15 位研究者参加,费用同样由该项目提供。面对如此研究和培训计划,我们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研讨班何以如此慷慨?又是在慷谁之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21]
  由此可见,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实施文化侵略,把宗教作为了“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上述事实充分表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渗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宗教意义上的活动,也远远超出了“学术交流”之本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宗教渗透活动的手段和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我们必须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教渗透与正常的宗教交流、宗教传播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西方帝国主义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活动。
  其三,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
  前文所述,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第一轮对华文化侵略中,办教会大学有一现实目的即在华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才”。那么,当前西方帝国主义正在实施的第二轮文化侵略则是通过某些基金会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 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经阐述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部分:前期以资助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为主,后期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资助有关项目和机构。该基金会最早介入中国的项目是 1949 年调查从大陆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识分子“难民”情况,并协助对他们的安置。根据基金会驻京办事处的最新资料,自1988 年1月在中国建立办事处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会在中国资助总额为 1.28 亿美元,项目包括人权与社会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与文化、国际事务、项目支持等。在这些资助中即培养了某些西方国家需要的“西化精英”。洛克菲勒基金会早在 1916 年就开始在华资助美国教会办的协和医学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该基金会更是与中国很多领域科研机构合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言,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控制中国的某些社会活动家和法学家,在中国制造政治动荡和分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 NED)下属四大机构,即共和党的国际共和研究所、民主党的全国民主研究所、美国商会国际私营企业中心及劳联·产联的国际劳工团结美国中心。此外,还有许多所谓非政府组织受其资助,包括《民主杂志》、世界民主运动、国际民主研究论坛、国际媒体援助中心等等。它虽属非政府组织,但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有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因为 NED 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招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连西方的研究报告都说,“在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战略资金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精英们认为 NED 比秘密支援更可靠”。这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过特殊的政治角色。如在拉美、独联体、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非同小可,主要是受到其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的影响。NED 还频频资助中国的“民.运”、“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NED 拨款大多来自美国国会,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一些美国志愿者组织被发现暗中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资金,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争论。1982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出促进“民主基本建设”的计划,在全球“推广民主”。1983 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拨款 3130 万美元成立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并让其享受美国税法 501(C)3 条款免税待遇。有统计显示,美国财政对该组织的拨款 2006 财年为 7404 万美元、2007 财年约为 5000 万美元、2008 财年为 8000 万美元。此外,国会还有专项的旨在颠覆他国的所谓民主项目。[22]
  为了扶持他们的“西化精英”,2021 年10 月 8 日,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公然授予了曾无耻地、赤.裸裸地说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23] 并早在 19⑧9 年制造动.乱的、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分子刘.晓.波,这不是西方帝国主义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明证吗?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的某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高级学者,因触犯泄漏国家机密罪而于 2009 年被捕,2021 年2 月被法院处14 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帝国主义扶持的这些中国“西化精英”,他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和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马前卒、急先锋。[24]
  总之,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可以采取公开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如办报刊办学校等,而当前的西方对华文化侵略己不可能再采取己往公开的途径了,他们必需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通过互联网、广告、电影电视、报刊杂志、高层论坛、学术交流研讨、讲座培训、基金会资助等表面正常的各种文化形态暗中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历史上采取公开的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压迫的境遇。而现在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那套政治理念,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而无论是过去要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今天想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其总目的都是一个,即梦想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但是历史终将会雄辩地证明,西方帝国主义的这一战略企图必将会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遭到可耻的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于大学网,作者:郑言雨)
  (注:“zhyhzsNYW”在“百度”所刊登的全部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共享使用!)
好莱坞电影文化。例如,阿凡达的上映的技术革新,功夫熊猫的反客为主。。。。。。
快餐文化。kfc在中国的普及,以及这种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影响青少年的阅读方式。。。
音乐文化。hiphop在中国的传播,青少年对它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民族舞蹈的挤兑。。。。
节日的影响。。。。。。。。。。。
电影、图书、演出、邀请留学,给予奖学金,等等
表现在80,90的脑海里,只要带“洋”的就是好东西,他们就去模仿或去购买。
饮食:可口可乐 肯德基 娱乐;美国大片 游戏等

可萨人的崛起过程

在7世纪初期,俄罗斯草原西南部和达吉斯坦目睹了可萨帝国的崛起。
可萨人是一支信奉腾格里、由可汗或达干统治的突厥民族,又叫哈扎尔人。巴托尔德认为他们代表西突厥的一支,或者,也许更准确些,是西匈奴的一支。当他们的可汗札比尔于626年应希拉克略的邀请在梯弗里斯会面时,他们已经是一支强大的民族,他们借4万兵给拜占庭皇帝与波斯交战,希拉克略用这支援军将萨珊波斯的阿塞拜疆省夷为平地。拜占庭人与可萨人之间的这一联盟又因多次的王室联姻而加强。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间(695-705年)逃到可萨人中避难,与可汗的一位姊妹结婚,她就是后来的塞俄多拉皇后。到君士坦丁五世时,他于732年娶可萨可汗的女儿为妻,她成为伊拉尼皇后。他们的儿子利奥四世皇帝,以其浑名可萨人利奥(775-780年在位)而为人所知。这种联姻方式在拜占庭反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是很有用的,当拜占庭军队在小亚细亚对阿拉伯人发动进攻时,可萨人在外高加索从后方攻他们(例如在764年的战争中)。
拜占庭宫廷对可萨人的亲密态度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说明。在欧洲的突厥各族人中可萨人是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正如回鹘是中亚突厥人中最文明的民族一样。尽管可萨人从未采取过定居或农耕的生活方式,然而,正像上面有时候所谈到的那样,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因贸易而致富,由于与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接触,他们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可萨国家最初似乎是以捷列克草原地区为中心。第一个可萨“都城”巴伦加尔,马迦特把它确定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苏拉克河河源处。阿拉伯人在722至723年摧毁它后,王室驻地迁往阿拉伯人称呼为拜达(意为白城)的城市,马迦特企图将该名修正为沙里格沙尔(即突厥语突黄城),或者更合适些,像米诺尔斯基认为的那样,是沙利格·欣(即沙克新)。马迦特将它的位置确定在以后建在伏尔加河口上的伊提尔都城的所在地。顺便提一下,伊提尔只是可萨可汗们的冬驻地。在夏季,他们像其祖先匈奴人一样在草原上来回漫游,很可能是在库班方向。833年,由于希望有一个不十分暴露给那些漫游部落的司令部,他们请求拜占庭皇帝狄奥菲勒斯派工程人员帮助他们建造一座设防的都城。狄奥菲勒斯派总工程师帕特罗纳斯帮助他们建起了第三个都城沙克尔,它可能位于顿河入海处,或者更有可能是在顿河大拐弯处。可萨人在克里米亚对面、塔曼半岛的原法纳戈里亚的废墟上又建起了马他喀贸易据点。
可萨帝国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拜占庭、阿拉伯和犹太商人们成群结队地到伊提尔和沙克尔收购从北方来的毛皮。随着商人们的到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可萨国内找到了落脚处。在851至863年年间,拜占庭派基督教教士圣西利尔到可萨人中,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西利尔传记上记有他与犹太教教士在可汗宴会上的论战。在利奥六世统治期间,马他喀成了拜占庭的一个主教区的所在地,它的建立是为了在可萨境内传播新约。以大批阿拉伯居民为代表的伊斯兰教从690年起也有许多皈依者,从868年起,特别是在965年以后,伊斯兰教成为该地区的一大宗教。犹太教更受欢迎。767年,伊沙克·圣格里开始在可萨人中任牧师。马苏第宣称,在哈仑·阿尔·拉施德哈里发朝的统治下(786-809年),可萨可汗和贵族都拥护犹太教。拜占庭皇帝罗马努斯·尼卡彭努斯(919-944年)发起的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大批以色列难民进入可萨境内。
据说一位使用圣经中约瑟之名的可汗于948年写信给犹太教士希斯达伊,描述了可萨境内犹太教盛行的状况,但是,马迦特怀疑这封著名信件的真实性,该信的时间似乎不会早于11世纪。据伊本·法德罕的记载(Risala),萨曼塔尔(在达吉斯坦内)的可汗、总督、王公和其他高级官员们都信奉犹太教。为报复伊斯兰境内对犹太教教堂的破坏,一位可萨可汗曾拆除了一座伊斯兰教寺院的塔尖。然而,在可萨人民中间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似乎超过了犹太教徒。据说大约在965年一位可汗因政治上的原因而信奉伊斯兰教,而在1016年,塔曼半岛的可汗是一位名叫“乔治·佐勒斯”的基督教徒。
可萨人9世纪在政治上走向衰落。这些信仰犹太教的文明的突厥人被他们的同族、还处于野蛮状态的异教部落清除掉了。草原又一次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从咸海草原来的乌古思突厥人(拜占庭作者们称奥佐伊人)把恩巴河地区和乌拉尔河地区的佩切涅格突厥人赶向西方。大约在850至860年间,佩切涅格人穿过属于可萨帝国的领地,把可萨属民马扎尔人从亚速海北岸赶走。如我们在上文所看到的,当时马扎尔人退到第聂伯河和多瑙河下游之间的阿特尔库祖。不久,在889至893年间,佩切涅格人重新追逐马扎尔人,把他们从新住地赶走,他们最终在该地区内定居下来,因此,佩切涅格人占据了位于顿河河口和摩尔达维亚之间的俄罗斯草原。可萨人只保留了顿河下游、伏尔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山脉之间的地区。
基辅的罗斯王公斯维雅托斯拉于965年进攻可萨人,占领了他们建在顿河河曲上的沙克尔都城。然而,正像巴托尔德所观察到的那样,可萨汗国在这次灾难中幸存下来,或者说,至少它仍然保住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库班河地区和达吉斯坦草原。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于1016年派出舰队,在罗斯军队的支持下,攻击最后一批可萨人。这支联军夺取了塔曼半岛和可萨人在克里米亚的属地。到1030年,可萨人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已经消失。然而,拜占庭人最大的失算是帮助罗斯人消灭了这些已经开化的突厥人,他们是东罗马帝国最忠实的老同盟者。野蛮的游牧部落取代了可萨人,夺得了黑海草原的控制权。

克里米亚的历史沿源

考古发现克里米亚最早的文明居民是凯尔特人(即今天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作为欧洲最先使用铁器、精于经商且善战的民族,以金发白肤长颅、高大魁梧、性情暴烈著称的凯尔特人,曾分布于东及黑海、西抵英伦的广阔空间。
公元前7世纪,活动范围遍及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又译西徐亚人,即我国古代史书所称的西域“塞种”或“尖帽塞人”)取代了凯尔特人。
斯基泰人没有文字,因此未留下本民族的记录,但从中国到希腊、从埃及到波斯的众多民族史籍中,对其均有不少记载。克里米亚的草原上至今还散布着许多斯基泰人的坟墓,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希腊人随后抵达克里米亚,并陆续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国家。在古希腊留传至今的神话、戏剧中,很多都提到今日的克里米亚。比如希腊神话中,英雄伊阿宋与五十位英雄一道乘快船“阿耳戈号”,离开希腊经黑海去科尔喀斯(今天的格鲁吉亚境内)寻找金羊毛的故事,便途经了克里米亚。
因为神话中提到了铁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因此“阿耳戈号”历险故事的原型,很可能发生在更晚近的铁器时代而非早先青铜时代。这样的传说可视为文字出现前,描绘古希腊人殖民开拓精神的口述史。
公元前438年,希腊化居民在黑海北部建立博斯普鲁斯王国,领土范围包括克里米亚。王国盛产小麦,并因此与希腊本土商贸往来密切。公元前15年,罗马征服了克里米亚,将此地纳入帝国的保护。克里米亚随后跟着罗马帝国一起皈依了基督教。
3世纪时,罗马帝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崩溃,帝国无力抵挡来自东方大草原一波接一波游牧蛮族的冲击,克里米亚也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锋的拉锯场。
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此后的近千年中,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努力维持自己在黑海之滨的帝国北部疆界,但众多入侵者还是如同绵绵不绝的潮水一般相继侵袭过这里。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尔人、可萨人、钦察人(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中世纪末期,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人还在此建立过几个殖民城市。
这些曾拥有克里米亚的外来征服者中,值得一提的是可萨人。他们是半游牧民族,据说与突厥的阿史那氏(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亲缘关系,建立的汗国统治范围遍及里海、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平原。
在近500年的历史上,可萨人长期是拜占庭帝国的忠实盟友,多次联合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帝国交战。公元704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被国内叛乱推翻,在被割掉鼻子和舌头后流放到克里米亚。在那里遭到毁容的前皇帝娶了可萨可汗的妹妹,并在可萨人的帮助下成功复位。
公元8世纪,可萨人的上层统治阶级从萨满教皈依犹太教(据说是犹太教中的卡拉巴派),可萨人的平民则是三教皆有。公元10世纪以后,可萨汗国衰落下去,并在拜占庭和基辅罗斯的联合夹击下灭亡,可萨人从此消失在历史中。钦察人随后占据了克里米亚,克里米亚逐渐被伊斯兰化。
随着DNA技术的进步,遗传学被应用到考古方面。可萨人的去向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有美国学者发表论文称,发现德籍犹太人(即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的阿什肯纳兹系犹太人)的DNA中含有比例不等的高加索血统成分,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人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同时,中国天山以东发现的古匈奴墓葬中的遗骸所携的Q1b类型基因,在今日东方很少发现,反倒德系犹太人检出较高比例,约占7%。这就支持了部分古籍上的说法,德籍犹太人可能并非直接来自中东,而是与混杂了突厥、高加索诸民族血统的可萨汗国有关。
此后克里米亚地区相继被不同的民族占领:250年被哥特人,376年被匈奴,456年被东罗马帝国,8世纪被可萨人,1016年被拜占廷帝国,1237年前钦察人,1237年被蒙古人先后占领。
13世纪意大利商城热那亚将其竞争者威尼斯逐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在半岛的海岸上建立了多个城市。这些繁茂商城一直存在到奥斯曼帝国占领克里米亚地区为止。与此同时鞑靼人已经占领了该地区的中部和北部。金帐汗国分裂后,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一个后裔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汗国。最早管理克里米亚的是秃花帖木儿,他是拔都的兄弟。到1430年,他的后人哈吉·格来正式立国,在巴赫切萨拉伊定都,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他是虔诚的穆斯林,因此汗国有强烈伊斯兰色彩。他死后,次子努儿道刺特和六子明里·格来争位,后来明里·格来得位。
1468年,他在卡法访问,同时奥斯曼帝国派了一支骑兵前往夺取喀法。他在1475年被土耳其人囚禁,但鄂图曼人尊重克里米亚汗国的独立,因此两年后获赦,成为苏丹的封臣。半岛南部由土耳其人统治,明里·格来汗可以继续统治其余的半岛和北方草原地区,允发行自己的钱币。他们之间关系特殊,土耳其帝国每有战事也找鞑靼人帮忙。1502年,金帐汗国彻底崩塌,克里米亚成为金帐汗继承人。 成吉思汗西征后,征服了东南欧大草原上的钦察人,在其故地分封汗国,克里米亚归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有。14世纪,金帐汗国分裂并衰落下去。1430年,术赤的后代建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臣属于奥斯曼帝国。
克里米亚汗国历代的汗王都企图恢复对伏尔加河流域的控制,因此经常发动对南欧草原各个斯拉夫部落和公国的讨伐。同时伴随讨伐的还有猎奴活动,这还逐渐发展成一门延续数百年的兴旺生意。
这些剃掉一半头发、可怕的大胡子在风中飞舞的鞑靼骑兵,经常深入东欧大草原,捕捉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人并卖给土耳其人为奴,他们是奥斯曼帝国最“出色”的奴隶贩子。汗国的城市卡法(因商业繁荣而号称小君士坦丁堡,今费奥多西亚市)成为最著名的奴隶贸易市场。
据说鞑靼人贩奴“颇有心得”:俄罗斯人和波兰人身强体壮,卖到战舰上做划桨奴隶很受欢迎;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和德意志人则有体格纤弱的坏名声,被认为“干不了苦工”;这些民族的女人被认为“身体僵硬、缺乏女人味”。
自克里米亚汗国建立后的200多年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共贩卖了三百多万白奴,仅位于巴勒斯坦的雅法港一地,作为转口贸易港,平均每年都有1万多白奴的“吞吐量”。
这些白奴中最著名的一位,也许是奥斯曼巅峰时代的苏丹苏莱曼大帝的妻子洛克塞拉娜王后。据说她本是利沃夫附近一个乌克兰神父的女儿,有着白皙的皮肤和一头红发,被鞑靼人抢走后转手卖给苏丹。
按照奥斯曼的传统,苏丹像占有财产一样拥有数百女人,但不与任何一个结婚。可怜的女人们居住在监狱一样的闺房中,只有被阉割的非洲黑人奴仆为伴。
洛克塞拉娜最初在后宫中的地位很低,但是,聪明绝顶的她绝非本分的普通女奴,很快设法吸引了苏丹的注意,并完全迷住了他。苏丹从第一次见到她起,就再也不愿与其他女人睡觉。洛克塞拉娜还让苏莱曼做了一件此前几个世纪的苏丹从来不做的事情:正式娶洛克塞拉娜为妻。
一名外族女奴一跃变为尊贵的皇后,听起来像是《甄嬛传》一样的“正能量”励志故事。
但洛克塞拉娜留给历史的远不仅于此,她善于玩弄权术,积极干预政治,借苏丹之手设法干掉了一个个政敌,取得巨大的权势,开启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后宫干政的先例,土耳其人因此称她为“许蕾姆苏丹”。
她还设计除掉苏莱曼精明能干的长子,让自己亲生的儿子成为继承人,这就是苏丹塞利姆二世,在这个酒鬼及其同样昏聩的子孙统治下,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
1571年,基督教联军在勒班陀海战中打败土耳其舰队,从此奥斯曼帝国再也无力威胁西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里米亚人卖给苏丹的这个女奴,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从1478年到1777年,克里米亚汗国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附属国。这汗国的其中一个收入来源是前往东欧捕捉奴隶,称为草原民族的收成,卡法城是著名奴隶市场。国内主要是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最大的一次战事是在1572年围攻莫斯科,捉拿了十五万人,尸骸塞满莫斯科河。从1584年伊斯兰·格来二世开始,在星期五聚礼上,以土耳其苏丹的名称颂胡特巴。在被沙俄并吞前,克里米亚维护了伊斯兰边界,定期扫荡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
16世纪后,莫斯科公国强盛起来并统一了俄罗斯,渐渐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占据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亚汗国,因其扼守南方不冻港的优越位置,引来历代沙皇的垂涎。
1768年,俄土爆发第五次战争,在鲁缅采夫元帅的指挥下,沙俄大胜并于1774年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实际是由沙俄继任克里米亚汗国的保护国。很快的,克里米亚半岛即被吞并,沙俄如愿获得了港口并建立黑海舰队。
成军4年后的1787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为了宣示对克里米亚的主权,特意邀请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亚度假。
此举大大激怒了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一世,苏丹要求恢复克里米亚的独立,并向俄国宣战,第六次俄土战争打响。苏沃洛夫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他于1790年12月攻占了土耳其坚固的伊兹梅尔要塞,奠定了其军事史上的不朽声望。1792年,土耳其最终在《雅西合约》中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
在有英法为土耳其撑腰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血战守住了半岛。前来半岛作战的英军,为避免脸和脖子被寒冷和强风侵袭,入乡随俗,将当地人佩戴的这种帽子带回英国并流传于世。
1774年俄罗斯迫使奥斯曼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从1777年起,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附属俄罗斯。不久,克里米亚贵族起义反对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国人请求援助。波特金率7万俄军到达克里米亚,1783年俄罗斯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版图,并入俄国的克里米亚隶属塔夫里达州管辖。
从1676年开始,此后200多年的时间里里,先后爆发了十一次俄土战争,通过平均每十九年一场的战争,沙俄抢占了大片土耳其领土。彼得大帝打开了俄国朝向北方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但他在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最终来自德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完成了历代沙皇们的梦想。1768年,俄土爆发第五次战争,沙俄大胜并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实际是由沙俄继任克里米亚汗国的保护国。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撕掉了伪装,宣布兼并克里米亚半岛,汗国被从地图上彻底抹掉,自此克里米亚并入沙俄帝国。 吞并克里米亚并未满足沙俄贪得无厌的领土野心,面对庞大而虚弱的奥斯曼帝国,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皇又陆续发动了三次俄土战争,抢到了西起巴尔干、东到高加索,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内的大片领土。但黑海是个内海,要从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仍处于奥斯曼控制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才能让地中海温暖的海水冲洗沙皇士兵的军靴。因此,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是沙皇们的一大夙愿。
沙俄在近东的鲸吞蚕食,引来西方列强英法的强烈不满。他们担心沙俄彻底控制奥斯曼帝国,由此势力将深入地中海并威胁到英国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及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于是英法暗中支持土耳其对抗沙俄,克里米亚战争(亦称“第九次俄土战争”)因此于1853年爆发。
1854年至1856年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英、法、奥斯曼帝国和撒丁王国结成同盟,与沙俄开战。这是持续20多年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入黑海,6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联军海军封锁了塞瓦斯托波尔港。10月,联军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的寒冷天气让联军苦不堪言,俄军也依托在塞瓦斯托波尔经营数代人的坚固工事死守。1855年7月,联军在围攻要塞的战斗中,打死黑海舰队的纳希莫夫将军,他的死标志着着俄国海军光辉时代的落幕。当年9月,联军经300多天围攻后终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败局已定。
1856年3月,各国签定了《巴黎和约》,约定黑海中立化,沙俄不得不吐出不少此前获得的“赃物”,如归还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内的比萨拉比亚部分领土,黑海中立化,解散黑海舰队、俄国只能在黑海拥有10艘小船(1871年该限制被废除)、禁止外国军舰未经土耳其同意通过黑海的两个海峡,这一条款至今有效,据说苏联时代刻意不将基辅级称为“航母”而坚持冠以“战术航空巡洋舰”或“载机重型巡洋舰”,就是为了规避条约对苏联军舰通行黑海出海口的限制。 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成员。
1921年,又成立了隶属俄罗斯联邦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克里米亚也是一些血腥战役的战场。1941年德国军队在试图占领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大陆的地峡时损失惨重。最后德军还是冲破了苏军的防线,只有塞瓦斯托波尔从1941年10月一直坚持到1942年7月4日。
1944年,苏军重新解放塞瓦斯托波尔,斯大林以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德国合作为由,把全部鞑靼人居民强逼流放到中亚, 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也被改为克里米亚州, 大约46%被流放的人死于饥饿或疾病,其余的人直到数十年后才获准返回克里米亚半岛。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即著名的雅尔塔会议)。
1944年4-5月,在著名的“十次打击”中,苏联红军发起第三次打击,托尔布欣元帅领兵直指克里米亚。苏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歼灭10万德军,解放了克里米亚。次年,反法西斯同盟国三巨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海滨小城逗留短短数天,他们在此召开的会议,决定了此后40多年全球数十亿人的命运。从此雅尔塔这个克里米亚小城的名字广为世人所知。
1918年到1954年为止,克里米亚一直是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
1954年1月25日,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将克里米亚作为双方恒久友谊的象征,赠与乌克兰,”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许多半岛居民对此不满。岛上还驻有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当时情况相当紧张,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在选举中失利后,情况开始减缓。同年5月,俄罗斯联邦会议(议会)通过决议,宣布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议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并要求俄罗斯、乌克兰和克里米亚三方就克里米亚地位问题展开谈判。乌克兰则予以强硬反击,宣布俄议会的决定无效。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后在俄罗斯的调解下,克里米亚决定成为乌克兰的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共和国。俄罗斯租借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部分作为黑海舰队的基地。
1994年7月,随着奉行对俄友好政策的库奇马当选乌克兰总统,有关克里米亚半岛归属的争执渐趋沉寂。  1997年5月,俄罗斯与乌克兰正式签署《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确立双边友好关系,原则上为解决克里米亚归属等问题奠定了基础,俄乌关系缓和。
2021-03-06因为乌克兰局势动荡,克里米亚议会经过投票一致同意克里米亚”脱乌入俄“。 二战行将结束时,盟国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雅尔塔开会,决定了全球数十亿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命运。这座东南欧海滨小城的名字,由此构成了一个国际关系方面的术语——雅尔塔体系。
而全世界的特种部队、行凶歹徒乃至恐怖分子都喜欢戴一种能遮住面部、只露眼鼻的黑帽子,这种名为巴拉克拉瓦帽的帽子在CS电脑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带动下广为人知。
很多人未曾注意到雅尔塔和巴拉克拉瓦帽之间的联系——他们都来自扼守亚欧两大洲要冲、地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分界线的克里米亚半岛——这里恰好位于两千年来东西方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附近,也因此见识过太多的兵火刀戈。 因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人在克里米亚地区较多,在苏俄时代,根据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理论及政策,1921年这里的国号变更为”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
斯大林时期,很多非东正教或非斯拉夫的少数民族都遭到了集体流放的全民族性“惩罚”。
世人皆知车臣人、印古什人、卡拉恰耶夫人、巴尔卡尔人、卡尔梅克人、伏尔加德意志人、朝鲜人曾遭到集体流放,而在“各族人民的父亲、一切科学的泰斗”的的斯大林”关怀“下,克里米亚鞑靼人也未能逃过此劫,半岛上的居民再次经历了一轮民族大迁徙的厄运。
1944年5月,克里米亚刚刚解放不久,斯大林即借口克里米亚鞑靼人在战争中同德国纳粹有合作行为,“背叛苏联人民”,将鞑靼族集体流放。
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克里米亚德意志人(被认为是叶卡捷琳娜时代来到俄罗斯的德意志移民,也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哥特人的直接后裔)也遭到“池鱼之殃”,被一并赶出克里米亚。
约有35万鞑靼人被内卫部队用冲锋枪驱离故土,像牲口一样被装进“闷罐”列车,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近一半人因饥饿和疾病死于集体流放的途中。
克里米亚南部温暖潮湿,自沙俄时代起便是疗养胜地。而在苏联时期,这里更是最高领导人的休假地。
既然鞑靼人已经被全部流放,再叫“鞑靼自治共和国”就不伦不类了。1946年苏联取消了自治共和国,改称克里米亚州,大批俄罗斯族迁入,半岛的居民结构被永久性改变。
克里米亚鞑靼人被驱逐到中亚后,其民族语言甚至也遭到禁止使用。直到1956年,赫鲁晓夫搞拨乱反正,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公民权才得到恢复,但由于克里米亚已于1954年被划入乌克兰,他们被禁止重返家园。
直到90年代早期,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才乘苏联解体、政策松动的机会,开始返回克里米亚。今天,克里米亚的居民中,俄罗斯族占58%,乌克兰族24%,鞑靼人仅占约11%。

本文标题: 如果可萨在9世纪就控制基辅,并加强对东欧及中亚的控制,会对此后1000年的世界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00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是哪一个加热蒸发结晶和加热浓缩冷却结晶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