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是否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现实 是否属于和人类无关的文字游戏

发布时间: 2022-12-08 15:01: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认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特质?(2000字左右)理性主义(Rationalism),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

西方哲学是否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现实 是否属于和人类无关的文字游戏

认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特质?(2000字左右)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理性主义者及经验主义者的区别在当时并没有被哲学家予以区分,而是后代进行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尔而不是斯宾诺莎(Spinoza)和莱布尼兹(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著书立作时很有必要,他们在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 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最典型的持这种观点的是 Baruch Spinoza及Gottfried Leibniz,在他们试图解决由笛卡尔提出的认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使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得以发展。Spinoza及Leibniz都认为原则上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现实中除了数学之外人类不能做到单纯用推理得到别的知识。 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康德(Immanuel Kant)开始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经过休谟(David Hume)的「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著作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 现在「理性主义者」表达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这种观点被欧洲理性主义者以及类似的经验主义者所认同)。

亚里斯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到达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型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基本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发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多斯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忏悔录》卷1第4节)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1页)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purgotorio”(在但丁《神曲》里译作‘净界’)是指人死后的涤罪之所。中世纪时代,所有的人死后都要在这里清洗,然后才能升入天堂。上帝挥着理性鞭子,抽打痛苦呻吟的人。著名学者房龙把中世纪称为“一座包罗万象的精神和智力的监狱”,马克思则称它为“精神动物的王国”。因为理性的异变在一方面使上帝拥有了全部理性,而人只配受非理性——“信仰”所支配。不管怎样荒谬的东西只要是上帝的旨意,人就不得不信仰,“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这是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格言。虽然在经院哲学内部也有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从某种角度反射出人类理性之光,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总体,它们仍然皈依宗教神学,是理性神学的分流。

理性的异变造成了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但这种二元分裂绝不是永恒的命数,因为既然上帝的理性本来就是人的理性的产物,那么上帝的理性在本质上也不会高出人的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因为真正信仰,坚定的信念必定立足于科学的理性之上),痛苦的折磨会促使本来具有理性的人深刻思索:世界究竟有没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否是万能的?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它就不会造出有罪的人类;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它也就会消灭人间的罪恶……一连串的思考和探寻必然会萌动人类理性的复苏,人类的理性决不会无条件向上帝永远臣服,克服理性的异变,重新树立人类理性权威,这里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四、五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的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恩格斯对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很高,称为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第一次决战。

与路德宗教改革相呼应的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自然科学中引起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的本质仍然是理性对信仰的反击,因为在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是“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这种学说显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支持它的是人们的经验习惯和非理性的信仰,宗教哲学利用它为神学作论证。哥白尼的学说是对神学宇宙观的大胆挑战,是人类理性呼唤科学精神的呐喊。继哥白尼之后,伽利略进一步把观察、实验、假设、归纳、演绎等综合为系统的实验科学方法,为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反击构筑了强有力的科学阵地。

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理性向信仰反击的序幕,那么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到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则把这幕理性反击信仰的斗争推到了高潮。如果说在人文主义者那里信仰开始败退,但毕竟还有它的阵地(因为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主张“天启真理”和“理性真理”平分秋色),那么到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那里信仰就遭到惨败。以狄德罗为首的一群“战半的无神论”者摧毁了信仰的最后一批阵地,使理性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进军。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一书中说:“当十八世纪想用一词来表述这种力量的特征时就之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启蒙哲学》第3-4页)。在这个世纪中,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面前为自己存在辩护或者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我们把这个时代的理性称为启蒙时代的理性。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的主义,提倡科学,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微末斯说,人有“一个充满了智慧、精明、知识和理性的心灵,它足智多谋,单靠自己便创造出了许多不起的东西。”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我们的心灵生来就是为了进行思索,即为了理解事物的。但人类理性在长时期被宗教信仰剥夺了它的合法权利,现在根据启蒙学者的观点,既然理性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性质、必然性,因此人性有权恢复这种自然能力。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则以怀疑论为武器,号召人们大胆思索,反对一切教会权威,从宗教神学那里夺回人类的理性。

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启蒙思想家们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精神和方法,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

第三,从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做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因此,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理性在本质上又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伦理上反对宗教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启蒙思想家宏扬人的理性是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的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

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关系

‘西方文论’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以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为己任,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表现。它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也不同于文学批评史。
西方文论自古希腊至十八世纪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摹仿说’与‘再现说’,十八世纪以后则转向‘表现说’。 这种转向就是西方哲学转向的直接结果,即客观的哲学向主体的哲学转变的直接产物。

哲学思想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常常体现在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和创作观念中。哲学的思维模式往往决定文论的思维模式,某种哲学观往往演化出某种文艺观;哲学思想的变迁,又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引起文论的变迁。

哲学必然要影响文论,这是因为,哲学所探求和概括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各种现象的普遍规律,故而哲学思想一旦形成就必然对具体学科发生影响作用,文艺学科也不例外,都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所以,哲学思想和西方文论是相通相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种普遍现象。
补充如下:
西方文论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每一次文艺思潮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西方哲学思潮作为背景。 西方文论的深远植根,可以回溯到三个哲学层次:现代直接的哲学背景(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古希腊哲学(拉伯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层次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但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现代阶段是从 20世纪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主要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文学心理学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符号学、文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前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等诸多文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则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当然,鉴于 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我们还可以将 20世纪西方文论横向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要阵营。众所周知, 20世纪西方文论是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而 20世纪西方文论又是以标榜“人本”和“科学”为其基本主题的。人本主义文论主要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科学主义文论则一般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作出这样的划分也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对应而已,因为一方面它们所依据的两大哲学思潮本身就经常相互兼容又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各个文论流派之间也经常彼此对立又不乏相互影响和交融。
现代阶段是从 20世纪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主要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文学心理学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符号学、文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前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等诸多文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则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当然,鉴于 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我们还可以将 20世纪西方文论横向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要阵营。众所周知, 20世纪西方文论是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而 20世纪西方文论又是以标榜“人本”和“科学”为其基本主题的。人本主义文论主要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科学主义文论则一般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作出这样的划分也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对应而已,因为一方面它们所依据的两大哲学思潮本身就经常相互兼容又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各个文论流派之间也经常彼此对立又不乏相互影响和交融。
正哲学,依照罗素的解释,“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从这段话里,我们感觉到文学与哲学一样,也是“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片无人之域”。文学与哲学应当是一对连体婴儿。依柏拉图的看法,“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他指出,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

西方哲学 生命的价值

只有以一些珍贵的事物作为目标,生命才有价值。

——黑格尔

在黑格尔的观念中,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为个人不是一个大的整体。个人必须纳入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有价值,所以他强调民族概念,因为民族是一个更加全体的概念。同时他更强国家,因为国家是一个更大的整体。

只有以一些珍贵的事物作为目标,生命才有价值。

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以下为黑格尔经典语录: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存在即合理。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骛,专心 于 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 及 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存在就是合理( Only in the state does man have a rational existence).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当精神在一种相当绝对的支离破碎状态下重新找到 自 己,他才赢得它的真理。精神作为这样一种肯定的事物,并没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样,当虚假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它也不再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智慧之鸟的猫头鹰, 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只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

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 还 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 死 ”!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 全 世界、统治全世界。

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

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所有者)。

(快递恢复正常后即刻发货)

|更多阅读|

目刻艺栈,现已有优质正品艺术画册、美学、生活相关书籍400多册,且不断上新中......
从哲学角度看生命?那是生命只能是一种荒谬啊。最后尼采不是帮我们总结了吗,做好人与做坏人,阳光都能晒在他脸上,那么多道德的构思,道德的批评,到最后发现决定权与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从哲学角度看生命多多少少有点沮丧,还是别吧。

哲学最主要的还是方法论,或者说哲学的主要贡献还是在于它是提供人们方法,或者说是在划明渠道。但就像你去公园一样,你不应该只停留在去公园的道路上,虽然道路是很美,也不该只为道路而停留,你还有要去的地方就是公园。

同样的,东方的佛家也一直为这条道路而努力着,“人们为明白佛教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而争论不休,而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解决。以这样一些词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只对于一个西方人有意义。只有在西方,哲学就像数学或植物学一样,是知识的一个简单分支,哲学家是一个‘先生’,通常是一个教授,他在他的课程当中研究某种学说,但他一回到自己家中,就完全像他的公证人或牙医一样生活,他所传授的学说对于他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没有丝毫影响。只有在西方,宗教在绝大多数信徒心目中只是一个小房间,人们在某些日子、某些时刻或某些严格确定的场合打开这个小房间,但是人们不待有所行动就又小心地关好它。如果在东方也存在一些哲学教授,则东方的一个哲学家乃是一个根据其学说而生活的精神师傅,身边围着一群意欲效仿他生活的学生。他的学说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智力好奇,它必须通过自己的实现才有价值。所以,探讨佛教是一种哲学还是一种宗教又有什么用?它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将佛陀引向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

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以最简单的方式给佛教下一个定义,应当首先将它视为一条路。这条路的目的乃是达到人们所说的“完善”、最终的认识、觉醒,或者用专业的话说是“佛陀的境界”。

佛祖最后的日子曾经说道:我今生从未传法。那就是担心人们会因为纠结道路(佛教方法),而忘记了最终的目的。事实也是的,很多人还是把佛教的经书供奉起来,却从不打开看看里面的内容,认真觉知佛陀的言语。

我们在回归主题,哲学现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认识”一词中,还有另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将要称的苏格拉底精神。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智慧乃是知识的结果。在他看来,没有本能的智慧或道德。一切来自认识。智慧和道德正是从知识中分流出来的。古代的各种哲学乃是这样一些哲学,在那里,达到某种形式的智慧和幸福、达到人们所称的“至善”的途径——也就是说通过与对于他人的美德和对于自己的幸福的同化,以到达一种彻底的平衡——来自一个科学的认识,来自古代人视为一个科学认识的东西。这是不是大致就是在你发现佛教的时候,佛教表现的特征?当你师傅对你说,所谓认识,即是要认识到事物的最终本质时,我敢说,这个认识是一个宏大的规划!因为这同时包容了对于外部世界所有现象的认识,对于你自己的认识,并巳或许还有对超自然事物的认识。

但后来的哲学精神渐渐地走向了极端,他们试图去寻找一种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论调,来强行把人们拉到“至善”这个点上,那些就是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走进了“参拜佛经”的死胡同。他们忘记了分流的重要性,只记住了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不是一就是二。

这里还是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整个历史中遇到的一种提问法。有时现象存在并且就是实在性,这是人们所称的经验论的或现实主义的派别。有时现象是个彻底的幻象,这是人们所称的绝对唯心主义,例如十八世纪的贝克莱的哲学。有时现象是一团混乱的相互连结的事物,但在这众多事物中因果关系又是彻底虚幻的,这是休谟的哲学。有时现象本身不是个实在性,它是一种综合,是我们所不认识的、在现象背后的本身的实在性与人类精神的建造活动——这是由实在性本身所提供的原始物质与人类精神的创造能力两者的中间结果——的一种相会。换一种说法,它一半由外部世界所提供,一半由人类精神所建造,是同时真实的。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论的粗略概括。所以说,外形的所有情况在西方哲学中都被考虑过了。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书,其题目为《西方死亡哲学》。《和雅》杂志主编孙博红先生最近与我联系,告诉我他曾读过我的这本书,并希望我为《和雅》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家生命观的短文。《西方死亡哲学》着重谈的是西方哲学家的死亡观,虽然由于生死一如的缘故而与西方哲学家的生命观息息相关,但西方哲学家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毕竟分属两个概念领域,从而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理论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独写一篇阐述西方哲学家生命观的文章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生命问题是人类文化的核心问题。《周易》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之谓也。无论是观乎天文,还是观乎人文,都是人类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种人化活动。离开了人类生命活动,是无所谓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各门科学所讲的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人类生命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中心点和着眼点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活动。

然而,在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生命,天上飞的小鸟有生命,地上爬的蚂蚁有生命,海中游的鱼儿有生命,甚至花园里的小草也有生命。佛教所讲的“众生”或“有情世界”显然是把人之外的动物包括在内的。那么,人的生命与其他类型的生命的区别究竟在那里呢?西方哲学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家断言,人的生命的根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他们有一个最普通的说法,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说法,在西方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有生命的事物都有灵魂,不仅人有灵魂,而且植物和动物也都有灵魂。植物的灵魂被称作营养灵魂,因为它只具有消化与繁殖的功能;动物的灵魂被称作感性灵魂,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感性知觉和欲望功能的缘故。人类的灵魂则被称作理性灵魂,因为人的灵魂不仅具有营养的功能和感知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思维或推理的功能。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那个“几希”不是别的,正是人的“理性”。所以,他给人下了一个在西方哲学界千古流传的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思故我在”,讲“自我”不在于人的身体而在于人的“心灵”的。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之所以主张人是理性的动物,主要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人由于具有理性而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能够在深层次地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比较充分地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其次,是为了使人能够摆脱感性欲望的束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过一种有高级趣味的有道德意蕴的生活;最后,是为了使人获得自由,过一种像庄子所说的那样一种“物物而不役于物”的“逍遥自在”的生活。
按照“王庶文讲坛”以往的风格,一个主题的文章一周内只会更新一篇,不过关于尼采我觉得很有必要一次性将他讲完,才能体现其逻辑性,所以今天的文章可以与昨天的接上,欢迎大家扩展阅读昨天关于尼采的“上帝之死”。

我们先进行简单的复习:第一、尼采沉痛的宣告“上帝之死”,并不是在欢呼新世界的到来,而是在感叹人们用自己编造的虚假思想杀死了上帝;第二、尼采认为西方自古流传的形而上学也属于虚假思想。

既然形而上学是虚假的,上帝也已经死了,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那么人应该怎样面对虚无呢?今天来看看尼采的“超人理论”。

人类面对虚无的途径是找到真实,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呢?尼采认为: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是人类唯一真实的东西,也是人类唯一能够战胜虚无的途径,掌握这种力量的人,就是尼采眼中的“超人”。

尼采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前两者是问题,后一者是解决方案。

铁锤哲学
尼采认为:人生是虚无的,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比如:我们从小到大总会有人告诉我们,在终点尽头会有一颗糖果,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到努力获得这颗糖。

在现实生活中,这颗糖是不存在的。自从苏格拉底以后,理论学家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信仰、信念来说明现实世界之上有一颗糖的存在,就是超脱人类更伟大的意义。比如:基督教说的天国;佛教说的涅槃;道教说的成仙成圣等等。

在尼采看来这些理论掩盖了人生虚无的真相,让人们陷入虚假安慰的幻觉。尼采要揭露这种虚假,于是他将《偶像的黄昏》一书的副标题定为“如何用铁锤来进行哲学思考”,他决定要用批判的铁锤将以前的理论所创造的意义全部砸碎,让人赤裸裸地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直面虚无的绝境。

关于这一点我们当代中国人似乎很有体会,一切的理论和信仰都被无情的推翻,人们还是渴望寻求一丝慰藉,所以金钱主义大行其道,不过在尼采看来金钱同样是靠不住的,是虚无的。

积极的应对
当人们赤裸裸的站在虚无面前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糖果是假的,生命没有了意义,人类一直信奉的真理成为了幻觉,人们惶恐不安,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慰藉。当然,所谓的慰藉都是虚幻的。

唯一真实地东西只有人强健的生命力,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那么人类也将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变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在消极的虚无主义看来,没有了
在我看来,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发现自己的极点。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自己活着是为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其实这是一道哲学题。生命的价值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

生命脆弱。人生无常。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疾病爆发等等都会使人死亡。那么,我们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就应当带着感恩的心,珍惜自己拥有的,追求美好的理想,为人生目标不懈奋斗、开拓进取。

同时,让我们爱着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爱。这样,我们才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精彩。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地活着,而始终没有明白活着的价值和意义,那么,简直是白在这世上走了一回。

所以,生而在世,不要碌碌无为,要尽可能为这个社会留下自己的一份力,这样也能得到自我满足。

人本主义学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文丨马克思很有趣

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变化,这两种思潮,还是超越不了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01

科学主义

所谓科学主义,是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兴盛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日益迅速发展,哲学作为一门“悬置”学科逐渐被孤立。于是便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这些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他们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名义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其中20世纪流行的分析哲学占有突出地位。

分析哲学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关于世界是实证知识,哲学不过是对世界的“猜测”,哲学的作用是研究人们怎样以语言表述世界。说白了, 就是把哲学当作一门语言科学 ,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哲学这一语言科学来描述和解释,哲学变成一种“文字游戏”。这就是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这一思潮也有好处,因为强调语言的作用,所以让人们增强了对语言的哲学反思,以及对哲学概念清晰的要求。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

所以说,无论思想或语言,他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科学主义是在强调从“语言”出发去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

02

人本主义

通常,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

一是特指14世纪后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要素。

二是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者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主要指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点的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

这种人本主义思潮,刻意忽视现实存在,而凸显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比如,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核心是“意志”,认为世界是“我”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萨特哲学的核心是人的“存在”,认为人的周围世界是怎样的并不取决于世界本身而取决于人对世界的理解。

这些其实都没有跳出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如果你就意志研究意识,那是心理学,但是你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世界存在于人的表象之中,这就是哲学;如果你就人来研究人,那是医学、生物学,但是你说人的一般本性、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说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存在,这就是哲学。这两种都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03

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既不是所谓的科学主义,也不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所以说,想用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以上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析告诉我们一种方法,就是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上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

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否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存在,妄称“超越”两派对立的虚无主义倾向。

二是防止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简单化、模式化、庸俗化的教条主义倾向。 我们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是反对或者肯定它的出发点和思想路线,并不是断言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所有命题都是谬误的,也不能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所有命题都是正确的。 实际上,有些深刻的唯心主义哲学要比粗陋的唯物主义哲学包含的合理成分还要多。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虽然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存在内在矛盾,无法与唯心主义形成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理论,但不能否定它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的继承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才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我们不赞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和思想路线,但并不反对科学精神和人本情怀,马克思主义是跟随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也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

西方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强调二分法。以个人为核心,以理性和斗争为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圆满。以集体、社会、家庭为核心。强调整体和共融和谐。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加速进行,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触碰愈演愈烈,其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点之一,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易经》中强调三才即“天、地、人”其中将人放在了中心地位,说明了人的重要性。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因此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是又相互照应相互联系。天地之道为生成,人之道为实现。“天人合一“即是天与人之间发生的感应关系。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余一切思维方式均是从这个体系里得出来的。儒、释、道的思维体系也离不开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人通过修行寻找自己的道德。释家禅宗认为,人性就是佛性,欲望都不是真实的,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某种角度来看和道家的“顺其自然”有点相似。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人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天人本就是合一的”由于有了那么多的条条款款规章制度,才使人从自然的本性中分离了出来,变得脱离了自然。因此,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必须要摒弃那些条款,将自己的人性本色全部释放出来,完全融入自然。达到与世间万物统一的境界。中国哲学总体来说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兴趣和宗教信仰,而更重于张扬人类对于事物与本质的直觉智慧。所以,中国的哲学更多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中国哲学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识,又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超越的根源也是由心出发,是处于发自内心的超越,而不是建立在某个具体事物基础之上的超越。所以,中国哲学在追求内在的超越的同时并不需要外在的施舍,也不需要脱离现实的社会。举个例子,如果人们要说天国的话,那天国就在人们心中,而不是在另一个世界。
西方哲学最开始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正确与否我们没必要去深究,但是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自此,西方哲学探究的方向便是微观世界。从而影响了他们认知事物的习惯——从微观到整体。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成为了宗教与哲学。那个时候的哲学服务于基督教,因此让很多科学上的错误变得根深蒂固,布鲁诺为了科学殉葬便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例子。但是由于对微观世界的追求,在研究哲学的同时,让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文艺复兴之后,对宗教的怀疑越来越频繁。更多关注现实,反对专制、集权,要求思想的解放和自由。这后的哲学,更加理性,逻辑和公理。通过融合物质观的二元论挑战无神论和其他信仰。从19世纪开始,哲学面临更多问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逻辑等等。使哲学走向了多元化。
总之,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注重对世界及人类的探索,虽然中途被基督教神学控制,但由于基督教本身也是受西方哲学影响,所以使其中的哲学也不失民主性和科学性。而中国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修为,更多是从人的内在开始修行。因此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人开始,是从人的修为角度理解对世界的探索。
然后说同: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作为哲学思想却有互补的统一性在里面。从欧式几何学的角度来看平面的两面性即阴和阳是没有区分的意义的。但如果这个面是自身流变的,他就表现出阴阳的两个属性,这样对立的流变又成为一致。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任何事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对立面,即阴和阳。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出来的超越中的和谐是自身的永恒,这些思想东西方理念都是一致的。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别主要是文字上的差别,中国的文字是形意字,它重形重意,这形意字对人的意识影响大,受其文字的人好在诗情画意中,对抽象的人的理物的理涉及不多,从而在这二个方面难作出大的成就。西方文字是拚音文字,它抽象的,这文字不向事物的表象,也少形的联想,人的意识易得事物的内在实质和彼此的数学样的质量演示。现在东西文字因阿白字母和数学上拉丁字母运用已就西方文字之长,东方人的哲学语言更易于简约,虽难成大的气候可实用性是高的。
我首先用一些物象来预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区别。
中国的景德镇陶瓷,中国人刺绣的龙袍,中国的故宫,中国的茅台洒,……等。我试问又有几件西方的陶瓷,名牌西装,建筑,X0酒和中国是一个层次上的。换言之中国哲学所蕴涵之意义与西方哲学是互补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区别。
中国哲学强调人生实用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而西方哲学强调客观对象的追问以及宗教的提斯。
中国哲学是和谐辩证法的“天人合一”,西方哲学是冲突辩证法“天人二分”对自然的立法。
中国哲学是意向性思维的象形文字,西方哲学以形式思维的逻辑拼音文字。
中国哲学是精神的不言而喻(意),西方哲学是精神的也言也意。
中国哲学是道德精神的人类皈向,西方哲学是物质科学的人类需要。
还有哲学与心理学二者有什么关系?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科。
哲学最早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家不同定义也不同。而中国哲学明智之学、明理之学、明道之学的观点看问题,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儒学、道学、理学就是哲学,中国本土确实有哲学。
既然是关于“智”的学科那么认识“智”就必然从认知心理找材料。从而哲学家对认知的意义,对象,真理的追问。使得哲学上的认识论,不断完善。
本文标题: 西方哲学是否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现实 是否属于和人类无关的文字游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16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腱鞘炎患者有哪些饮食禁忌为什么信鸽不会迷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