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1815年时除不列颠以外的整个欧洲统一,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还会如期而至吗

发布时间: 2022-12-04 10:00: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

如果在1815年时除不列颠以外的整个欧洲统一,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还会如期而至吗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时间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展资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棉纺织业开始的,从英国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英国为中心辐射)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1913年 (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德国)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1765左右)棉纺织业开始的,从英国开始,至1840左右(第一次鸦战开始之时)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1866左右),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直至20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主要内容包括: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可以说持续到现在)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请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国/人类生活等的影响、为什么在美国先兴起等rnrn不要从网上整段的抄,至少要先按要求整理一下,不要直接从百科上粘贴,我都看过了。rnrn急用,好的话我会追加分的
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第四次 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题
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美国的崛起和强大,有诸多原因

美国似乎永远是国际问题的焦点。近来国内媒体又开始流传曾经一度影响人们判断的“战争造就了美国”一说。其中的一些论点和论据,却难以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推敲。关于美国的崛起和强大,有诸多原因。如果请教法律学者,他们一般会指出法制的因素;如果向政治学者求解,又会得到政治制度方面的答案;如果求教于经济学家,便会觉得经济成长是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换言之,美国之崛起,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战争造就了美国”这一论点有失公允客观。



可以说,战争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是存在的,包括我们中国。但是,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美国历史的推动作用,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8世纪晚期的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立国的开始,无疑是美国在当时和未来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同样身为殖民地的众多拉美国家,后来也通过独立战争先后摆脱了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却始终没有走上富强之路。可见,战争可以开创一个新国家,但建设一个新国家,包括美国,却需要种种其他因素。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美国建国初时国土面积十分狭小。到19世纪中、晚期以后,美国国土范围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延伸,横跨美洲大陆,直达加利弗尼亚、俄勒冈、华盛顿等西部海岸,覆盖了除加拿大、墨西哥之外的整个北美大陆。毋庸置疑,领土扩张在美国历史上客观存在。19世纪美国领土扩张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外交手段(1794年的美-英《杰依条约》),出资购买(1803年路易斯安娜购买案,1867年阿拉斯加购买案),以及战争(1846-48年,美国-墨西哥战争,以及对印第安人的战争)等。可见,战争及军事只是美国领土扩张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19世纪美国的西部扩张运动。19世纪初,美国内陆及西部大多数地区依然是人烟稀少,甚至是荒无人迹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经济大开发,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强国。建设,而非战争,才是美国崛起和强大的源泉与主流。

记得二十多年前在国内读大学时,曾经流行一种观点,即美国的强大,是在一战和二战中大发战争财的结果。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开始超越英、法等欧洲列强,跃居世界首位。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除了直接遭受战火蹂躏的国家和地区,有实力满足战争时期巨大的工、农业产品以及军火需求的国家,除了美国以外,别无它国。一旦世界燃起战争烽火,只有美国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满足战争的需要,同时利用战争,化干戈为经济发展的机会。所谓“机会偏爱有准备之人”,不虚言也。概言之,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拥有的足以制胜的军事实力,都是以战前美国已经形成的经济实力为基石。经济实力形成在先,战场制胜于后,不可因果倒置。

至于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以前苏联为主的华约曾经大搞军备竞赛。苏联在核武器,常规武器装备,军队人员数量等方面,都不亚于美国,且拥有一个庞大的军工体系。最后,华约解体,前苏联分崩离析,国民经济的烂摊子原形毕露。可见,军事、战争决不是一个现代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战争造就了美国”,言过其实。



有文章认为,美国文明的基因是军事,美国历史的中心性是战争。战争“不仅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以此推知,美国在历史上应该屡屡挑起对外战争才是。众所周知,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是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正义之战。1812年的“美-英第二次战争”,是捍卫美国独立的战争。在美国内战中,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和军队,维护了国家统一,并废除了南部的奴隶制度。具有争议的是1846-1848年的“美国-墨西哥战争”,交战双方对德克萨斯的归属各执一词,最后以墨西哥丧权失地了结。19世纪美国的最后一场主要战争“美国-西班牙战争(1898)”,起因于古巴等地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美国乘机插手,赶走了西班牙,控制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等地。这是美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直接争夺并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战争。毋庸置疑,美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战争,都是不光彩的侵略行为。19世纪美国本土扩张中最为不幸的军事行动是对印第安人的战争。以上美国19世纪及其以前历次主要战争和军事行动,不论其是非如何,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国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但不足以代表美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及基本内容。

话说人类进入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第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两年,美国才迟迟参战。如果说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不义之战,在二战时期,美国则站在正义的一方,和中国人民,还有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寇、德国法西斯。断言“军事是美国文明的基因……战争对于美国历史具有中心性……”,使人联想到曾经穷兵黩武,挑起战争灾难的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德国,这不是客观公允的历史态度。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军事行动引起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内部)极大的反对。尤其是2003年以来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错误和愚蠢的一场战争。但是,综观美国历史,不应恶其现在,攻其一生,轻易下“战争对于美国历史具有中心性”这样的结论。



受19世纪中晚期欧洲列强“炮舰政策”的影响,人们很容易把美国的海外商业扩张和武力扩张挂钩,认为商业利益必以“武力开路,借助武力实现”。这是对于美国海外商业扩张的片面认识。事实上,在19世纪整整一百年间,美国对外经济活动以对英国、欧洲的农业贸易为支柱。内战前,依靠棉花等农产品出口;其后,粮食产品(小麦等谷物),牛、猪肉类产品成为主要农业出口商品。可以肯定地说,19世纪美国对外商业支柱,外汇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出口贸易,与海外军事行动毫无关系。

19世纪晚期,美国工业力量上升,一些工业企业开始向海外寻求商业机会。最初是产品出口,进而直接投资设厂。到20世纪初,美国新兴的跨国公司在英国、欧洲及加拿大等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工厂和销售部门。用一位美国公司在英国代理人的说法,就是“和平地工作(意指工商业贸易)以征服世界”。武力开路,“贸易跟着旗帜走”,在美国与拉美、亚洲等不发达地区交往时的确存在,但不代表美国对外商业史的全貌和主流方面。

至于战争对于美国企业管理制度形成与成长的影响,更不应该随意夸大,乱加联系。美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铁路公司。19世纪晚期,大型工商业企业开始出现,独具特色的美国现代工业研发机制应运而生并逐步制度化,现代管理制度也逐步形成。工业技术革命和企业管理革命同步进行,是当时工业革命的一大特色。根据企业/公司发展战略和需要而设立的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结构和机制,到20世纪20年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规范化。关于这一点,美国企业史专家阿尔弗莱德·钱德勒有极为详尽系统地论述。美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后为美国政府机构,大学、工会等组织广为采用。过分夸大军事、战争的影响力,极易误导我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



古人云:兵者,凶器也。战争曾经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美国也不例外。无论是美国内战,还是一战和二战,多少生灵死于非命。20世纪60-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除了人员伤亡外,更造成美国内部动荡,社会分裂。70年代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滞胀”的尴尬,日益上升的国家财政赤字,都与漫长的越战相关。上世纪90年代美元的强势地位,并非如一些文章所言是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结果,而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东西德合并后德国经济陷于低迷状态,1994-1995年墨西哥货币恐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国内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而成。如果说1990年代美国对外军事行动对其经济繁荣有积极影响的话,主要在于维持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这一点,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几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由于布什政府的国内外政策,美国似乎又在走越战时期“枪炮和黄油都要”的老路,势必给美国经济造成沉重负担。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且债台高筑,国际声望更是一落千丈。在风声鹤唳的反恐声中,美国人不是感觉更安全,而是更危险。对于美国而言,军事与战争,并不总是“意味着扩张和繁荣”。

以美国一贯的经济创新能力,维持现有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商业环境,对于美国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用武力实现扩张并攫取经济利益”。人类经过上世纪两次世界战争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方面成熟了许多。以武力攫取经济利益和势力范围的行为,虽未绝迹,但已为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所唾弃。美国之实力,运用得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运用失当,轻易便可给世界带来灾难。遗憾的是,美国政府近年来的许多对外政策和军事行动,增加了国际社会中不确定、不稳定,甚至进一步敌对的因素。一超独大的傲慢心态,单边主义,“先发制人,预先打击”等霸权作风,少数人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冷战思维,在国际事务中日趋依赖武力的倾向,皆令人深感不安。美国政府能否像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一样,意识到伊拉克战争的错误,吸取教训,从而以合作、外交、平等的方式,促进国际社会的协作、稳定、和平与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中美关系,至关重要。客观认识美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理解美国之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建设性地处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宣扬美国的本质、目的、历史中心就是战争,只能进一步鼓动中美对抗的情绪,于己于人皆不利。夸大战争在美国崛起中的作用,混淆国家富强的主要原因,岂不是要把国家的发展道路引入歧途。深入理解一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真实源泉和道路,更能坚定我们以建设为中心,和平崛起的信心。人类在21世纪内和平与发展的重担,仍将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大国共同承担。担子挑得好,是人类之福;担子挑砸了,这个世界,其实很脆弱。
欧美及发达国家的时间跨度概念是从公元后1969年(1969AD)-未来我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后1984年(1976AD)-未来比欧美晚了15年

信息时代

人们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来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用这种思维模式来观照20世纪,你会说,在近100年里,人类从电气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简史

肇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本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展开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汽车、飞机、钢铁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性产品,这些产品至今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本世纪诞生的重大产品及产业部门的简史:

1901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通讯;

1901年,第一台洗衣机被制造出来,并于40年代广为应用;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号”飞上天空,开启了航空工业;

190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和另外11位同业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1908年,第一辆汽车从亨利-福特家开出。

1907年,利奥-比克兰发明塑料,制造了当今生活中的千万种物品;

1913年,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冰箱在美国芝加哥诞生;

1927年,美国人研制出最早的电视机。

1928年,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

1939年,人类成功实现对核能的利用。

科技导致垄断的产生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1909年,仅占美国企业总数1%的企业,已控制了美国工业生产的将近一半。许多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型垄断企业在本世纪初大量诞生或取得迅速发展。如美国钢铁公司、摩根、洛克菲勒财团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等。

20世纪上半叶是经济动荡的年代。垄断的加速发展造就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1929年10月,危机发生于美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洲各国,最后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33年,西方各国工业生产较1929年减少37%以上,退回20世纪初的水平。美、英、法、德30万家企业倒闭,30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30%以上。

经济危机催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并推行“新政”,新政的政策包括财政信贷、工业、农业和城市等经济政策和法令,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动荡直接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爆发,造就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袭来

40年代末50年代初揭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将延续到新千年。

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五大领域。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大地降低信息传播的费用,其结果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些新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一时期人类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1945年,第一部电子计算机投入使用;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发射升空,开辟了航天时代;

1961年,前苏联进行了人类第一次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登月试验,并取得成功;

1969年,阿波罗号飞船使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

1983年,第一个机器人在联邦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投入服务;

1989年,互联网出现,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从此迅猛发展。

新科技革命最主要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其首要表现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目前,跨国公司的生产总量已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3。在全球实力最强的100个经济实体里头,跨国公司占了51个。其次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并于1995年改组成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机构分别活跃于国际货币、国际信贷和国际贸易领域,成为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机构;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1967年扩大为欧洲共同体,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欧共体宣布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欧洲中央银行;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问世;

1975年,每年召开一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后来扩大为八国,在对世界经济进行干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9年1月,第一届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开会;1993年月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召开组织成员国首脑非正式会议,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科技革命另一个重要产物是几大经济增长奇迹的创造。

1955年至1968年和1969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10.41和9.4%,其增速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年均增幅的1倍,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战后第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奇迹;

60年代至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与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

1978年至1999年,中国经济持续20年高速增长,创造了战后第三个经济增长奇迹;

自1991年4月以来,美国经济连续增长104个月。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连年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
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第四次 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题
书本上有的,
比较简单!
世界史第二册书的最后一节讲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我现在手中没有书本,暂时凭我的记忆来说,
特点:生产和科技联系更紧密了,
社会科学分类更细,且联系更紧了,
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变快!

影响:促进了生产力提高,
社会生活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促进世界格局的变化!

这是书本上说的,也许有些话是不全的!

好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多发明是来自美国的,
为什么会在美国先产生?
我个人以为与他参加二战,
为了战争的胜利,他必须发展与科技相关的军事
力量,
更是他当时是世界经济霸主所决定的!

对中国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了,
我们在1978年开放的,
但是真正发展是在80年以后的事,
我的历史老师讲过,
中国并没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的,
早在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国一崛起,
韩国和新加坡已经成为现代工业过,他们就是因为抓住了
科技革命才得以快速发展的,
现在中国才真正利用科技的,
只不过比他国药慢了不少年!

不能说了,我现在要下线了!
有时间,我来跟你讲,虽然不是那么专业!
①相同点:a.三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b.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c.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d.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不同点:a.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b.从发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c.从发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d.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③认识: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相关问题的分析

1.简要分析导致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类似历史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哪些?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二)影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的相似之处:

①政治制度变革、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两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前提。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②市场、资金(资本)、科学技术是工业革命进行的重要条件。

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扩大海外市场、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提供了资本;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科技知识,这一切促进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科技的促进、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部分国家所需资金(资本)的获得等等都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发明创造者绝大多数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质高于以工人技师为主的英国工业革命;

②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较多地应用于工业,科研成果量多质高;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多为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改进;

③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各国都有,相互促进,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之后向其它国家发展;

④侧重于重工业和电力业、能源工业领域;而第一次开始于棉纺织业;

⑤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的交叉。

(3)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特点:

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②规模、深度、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各领域相互促进。

(4)启发:

①政治变革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政治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应大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③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应扩大市场经济,筹集科技发展需要的资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问题

(1)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科技条件和社会原因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和骨干力量;不断扩大的市场,迫切需要生产手段的变革;以电学理论及其应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机器大工业的深入发展要求有更先进的动力、交通、和通讯手段;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科学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更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促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2)三次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标志

①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②电力的广泛应用;③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

(3)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共同影响

①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4)后两次工业革命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第二次: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垄断组织出现,成为亚洲强国,东方其他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列强加紧对各国的资本输出。

第三次: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韩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特别引人注目,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5)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6)美国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领先的原因及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领先一步。因为:①南北战争中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证。②西部的开发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③欧洲剩余资本源源而来。④欧亚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⑤爱迪生、福特、莱特、贝尔等人的众多发明使美国在电力、交通运输、远程通讯等领域领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领先一步的原因:①20世纪初原子、电子方面的理论就出现重大突破。②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二战未影响美国本土,因而具有开展科技革命的雄厚物质基础。③二战中赢得战争的迫切需求使其政府和资本家注重科技投入。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美国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应用,发明了电子计算机。⑤战后西欧国家的恢复和新兴国家的发展,客观上为美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共同影响: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二战后至70年代初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②导致了生产关系的调整。19世纪晚期美国产生了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最高。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日益加强。③上层建筑的变化。19世纪晚期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号称托拉斯帝国主义。二战后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为美国争霸世界创造了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把侵略矛头从拉美指向亚洲太平洋地区。二战后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妄图在全球建立霸权。

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多次工业革命”说,例如,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半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25年 史蒂芬孙 发明的蒸汽火车试车成功  1844年 成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工业革命的影响:1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厂.2. 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3.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4. 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5. 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1、航海贸易:新航路开辟是航海贸易的开端。1501年之后,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先驱,使得欧洲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地区转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随之16世纪中期的安特卫普、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了欧洲经济中心[1]。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赢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当时的世界贸易分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贸易圈。太平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欧亚,欧洲明显偏爱进口,而且进口商品的种类不断大众化。而与美洲殖民地的广袤市场则更大程度上为英国工场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大西洋贸易圈则在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主导下发展成为“非洲——欧亚”贸易和世界经济分工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人口贸易和殖民地贸易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贸易为主要内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是工业革命能够持久进行的原动力,“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2、农业革命:市场的发展、14世纪黑死病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和货币地租的盛行,使得14世纪末期农奴制在英国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农经济的发展,即份地由佃册持有农持有,但是其租佃权和份地所有权在持有农和领主之间界定不清;自由持有农拥有自己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公有地,归属也一直存在争议。因此15世纪末羊毛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过程中,公有地和份地成为最先被侵蚀的对象,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也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力的释放、农业技术的改良和应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消费品和原料,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

3、自由宽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首先是产权制度的建设。混乱的经济状态使得富者和贫者联合起来争取明晰的产权界定,于是在17、18世纪,英国政府相继在层保护财产和合同、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次是自由贸易制度的建设。这与当时的政权和盛行的经济思想相关。1455-1485年的红白玫瑰战争中,“中央及君主专制的都铎王朝在旧封建贵族的地位强烈动摇、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还未强大到成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出现了”[2]。由此,17至18世纪由于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政策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议会民主制与对经济活动的王室垄断并存。直到1642年下议院拥有征税权和废除了王室垄断之后,由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政府对市场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从19世纪20年代起,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才使得英国真正实现了自由市场制度。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与西班牙的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已经为资产阶级提供了足够宽松的政治和经济舞台。

4、金融证券市场的繁荣:英国保险公司操纵着对外贸易,对国际市场信息量的垄断使得其在政治上的力量不容忽视。而随着英国银行业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伦敦成为吸引欧洲人的金融市场[3],而阿姆斯特丹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纪也逐渐由英格兰银行所替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利率市场化、证券市场和中央银行制度都在这个阶段取得了重要的发展。金融资本也逐渐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柱。

5、人口:在工业化早期,人口在18世纪40年代在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停滞后开始增长,并在18世纪40年代加速,1811-1820年达到最大值,到1850年开始缓慢下降(表1)。而英国完全参与甚至代表着整个欧洲的第三次人口增长,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提供了可能。而且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由于在工业部门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使得围绕工业区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英国接受的大量移民也极大的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从而产生了两个变化:从东南到西北的人口密度转变和加速的城市化[4]。潜在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所带来的国内消费品市场结构的调整,都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要素储备。

6、自然资源:煤炭早在罗马不列颠时代就已经用作燃料,但是到17世纪才成为主要能源,酿酒、漂洗、制盐、煮皂等大量以煤炭代替木炭作为燃料。据J.U.纳夫的统计,1551-1560年英国主要矿区煤产量约为21万吨,1681-1691年已达296万吨[5]。至18世纪20年代,英国煤的开采量大约占世界硬煤总开采量的87%,60年代占50%。毫无疑问,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量方面,英国居欧洲国家首位[6]。而且,英国煤炭的丰富储备,也为提高铁的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并进而带动工业部门整体的大踏步地前进。另外,英国作为大西洋上的岛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口,且境内任何地方离海岸线都不会超过90公里,河流众多,加上新开凿的几条运河连接内陆城市,全国的水利条件和交通运输相当方便。而且,众多的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持。

7、对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的出口:18世纪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依靠羊毛和转口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发展成为向美洲、非洲和亚洲这些新市场出口各种制造品的工业国家。在1780年,英国出口的工业品是1770年出口的8倍。

8、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在纺织业、冶金业,也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直接的动力,如煤和焦炭在熔炼过程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种金属制成品的成本,化学的运用产生了一大批人工合成的新材料。笔者不再赘述。

对于工业革命的决定因素,学者们莫衷一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归并方式将上述因素加以分类,但总体而言多数集中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宽松的政治环境这几个方面。但是,随着计量统计方法的改进和资料的不断丰富,传统观点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挑战。
因为当时英国存在君王制度,所以人民饱受剥削,渐渐开始推翻君王制度,创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有了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出现,全国爆发改革热潮,从而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一个方面是:当时英国宗教贵族们对技术行业的认可,宗教 学术界不再对服务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蔑视。反而通过知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和效益。利益的诱惑大大刺激了,英国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研发。。。
1.经济上:①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圈地养羊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③新航路的开辟、殖民的掠夺提供了足够的资本。
2.政治上: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英国资产阶级的出现以及力量的壮大。
3.文化上: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本文标题: 如果在1815年时除不列颠以外的整个欧洲统一,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还会如期而至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92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将军青阴受上诫”是怎么曝光的如果原子是99.999%的空白空间,为什么我们看不透不透明的物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