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隋明帝没有打高句丽,历史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11-23 14:0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何隋炀帝还执意要远征高句丽?隋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众叛亲离,面对天下大乱的场景,五十岁的杨广已经心灰意冷,...

如果隋明帝没有打高句丽,历史会怎么样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何隋炀帝还执意要远征高句丽?

隋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众叛亲离,面对天下大乱的场景,五十岁的杨广已经心灰意冷,无力挣扎。就在此时,骁果军推举宇文化及为首,发动了兵变,将杨广捉拿。杨广对这些曾经他的近臣说道:我得罪了百姓,他们杀我我认了,可是我没有得罪你们啊,你们为什么要杀我呢?叛军首领却说:“普天同怨,何止一人。”

隋炀帝问,是不是他死了,天下就会太平?如果是,他愿意死。御林军逼死隋炀帝后,天下就太平了吗?没有,恰恰相反,更乱了!

然而,隋炀帝真的是昏君吗?隋朝的灭亡真的是因为他昏聩导致的吗?首先,对内,他开通了大运河,确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就凭这两件政绩,就足够他名垂青史。只有杨广这里心有沟壑的人,才能完成这一壮举,就像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虽然死了好多人,但却成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杨广没有三征高句丽,而是保存了隋军的实力,以隋军的战斗力,区区几个所谓的农民起义军,早就被王师扑灭了。

今天的文章就是这样啦,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小编的文章,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宝贵评论,不当之处还望雅涵,小编一定努力改进,写出更好的文章。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民怨沸腾,最后隋朝被李唐取而代之。隋炀帝不恤民力,举国远征高句丽,难道仅仅是为了炫耀武力吗?要知道隋炀帝是一个暴君而不是一个昏君,他不知道频繁的战争劳民伤财容易动摇帝国根基这个道理吗?我想他是懂的。但是隋炀帝却依然坚持。因为这个时候强大的不仅仅是隋朝,而且还有高句丽。这里说的崛起的大国,不是统一之后的隋朝,而是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隐隐于中原对抗的高句丽。

1.地广人多,兵强马壮

此时的高句丽王朝,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天下的能力,只要中国内部一乱,随时有攻灭中国的可能。高句丽王国不仅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且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在白山黑水之间耀武扬威

这么广大统一的区域,不禁让人想起来后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后金就是在白山黑水之间发迹,以区区几十万军民攻陷大明朝,让人不得不对这儿产生的王朝胆寒。而且此时的高句丽比后金地盘还大,人口更多。比如唐太宗与高句丽作战时,高丽可以一次性调动军队15万之多!按照这个数目,此时的高句丽至少有500万人口,可以动员军队50万!如此一只大老虎在卧在身边,谁能高枕无忧?

2.军力强盛,中原难敌

前面说到高句丽可以动员15万的军队,那么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原王朝同高句丽的几次战斗中看看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吧!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最终两路均无战果,因天气原因不得不撤退,但是隋军死伤十之八九。

611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隋炀帝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最终隋军共计113万人,号称200万,浩浩荡荡远征高句丽,统由炀帝亲自指挥。最终的结果是隋军几无战绩,几乎全军覆没。  613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隋朝和高句丽在辽东城输攻墨守战斗旬日,隋朝也没有占到便宜,后因杨玄感叛变,隋炀帝不得不撤军。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高句丽请降,隋炀帝撤军。然而高句丽无损一兵一卒,实力得到保存;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最终隋朝灭亡。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王朝的灭亡和朝鲜有直接联系。如果不是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很可能还能延续几十到上百年;如果不是万历皇帝拼到财政破产去“抗日援朝”,明朝或许也不会那么容易就会让努尔哈赤家族摘了桃子;如果大清国没有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光鲜亮丽的洋务运动或许还能糊弄世界几十年。

就中国历史来看,将如此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发动归因于某个昏君的“疯狂”,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其实,要戳破这种观点非常容易,即使隋炀帝是昏君,那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总不是了吧,但是,这两个“圣君”级的皇帝也都打过高句丽,并且,也都没有打赢。

那么,事情就很明显了,一个横跨两朝,四代帝王都不惜以战争解决的“高句丽问题”,就一定不能简单粗暴地用“疯狂”来解释了。

这就是大隋王朝建立时所不得不面对的国际形势。最让隋政权无法容忍的是,高句丽还深谙“远交近攻”之策,实现南北两面外交,长期向南朝称臣,利用南朝牵制北朝(隋),甚至还曾和南朝结成战略攻守同盟,一度还参与了南北朝的“内战”。

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调集了三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隋文帝多少是看不起高句丽的,他之前在给高句丽国王的诏书中曾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事实上,如果高句丽如此不堪一击的话,也就没有后来那么多故事了,在此次大战中,隋的三十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可以说,自隋王朝立国以来,几乎是战无不胜,此次战败是隋朝的第一次战略挫折。

唯一可以自慰的是,高句丽也是元气大伤,国王高元在战后上表自称“辽东粪土高元”,也算是给了隋王朝一个台阶下。

隋文帝未完成的历史使命接下来就交给了隋炀帝。放在一长段的历史视野来看,隋炀帝面对的是:如何结束高句丽自西晋灭亡之后,连续数百年称霸东北亚的历史性任务。只有打服高句丽,将其纳入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才能正式宣布,隋王朝终于成功重建了汉帝国时代的国际秩序。

这并不代表隋炀帝对于领土的历史问题不关心。高句丽立国数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蚕食中原王朝东北领土的历史,收回领土也是宣誓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从隋炀帝的表态至少可以看出,如果高句丽愿意在称臣等国际秩序的问题上配合隋朝,隋在领土的问题上是可以有商量的。更重要的是,隋炀帝完全没有消灭高句丽的意思。事实上,这也正是今后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藩国关系上的重要原则:只要乖乖称臣,无论在领土问题上,还是经济贸易问题上,都可以做出让步。

[很可惜,隋炀帝输掉了这场必打之仗,更大的不幸在于,他还毁掉了一个致力于重整国际秩序的大帝国。然而,高句丽在这几场大战中也元气大伤,对此,《争霸东北亚》一书却也给了隋炀帝一个相当悲情的历史评价:中国是用一个朝代灭亡的代价,让高句丽失去了成为东北亚霸主的最好机会。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第一次战争隋朝出兵超过一百三十万;第二次战争隋朝出兵至少六十余万;第三次战争隋朝出兵近百万。关于其伤亡情况,史书无详细记载,但可估算双方合约百万。那么为何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没有取得胜利呢?

  政策上:炀帝即位之后过度消耗民力,而这次对外战争,更是调集了全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一参战,使得国力过度消耗,军心不齐。

  军令上: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

  军队上:第一次战争炀帝多募府兵,这些府兵多是地方军改编,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而炀帝的分兵策略让军队的配合难以达到完美,所以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实际战斗力并不强。

  将领上:炀帝所分的二十四路左右军将领互不统属,更有不少纸上谈兵之辈或者企图借胜利升官发财的投机者。

  战术上:战术上炀帝轻重不分,主力被困在辽东而偏师却深入敌方腹地,地形不熟,粮草转运不济,是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三路大军其实主角应该是炀帝所率中军,百万大军几近闲置,空耗军粮补给,这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

  战略上:炀帝这次东征本就是一个大错棋,耗费举国之力攻击一个在当时并不能实际占领获取资源的小国,其收入完全抵不住它的消耗,而骄傲的炀帝孤军深入,并没有与周边国家,如东突厥等,联手,从战略上可以说完全的失败。

隋炀帝讨伐高句丽,为何会失败呢?

为什么征讨高丽会失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指挥不当,隋炀帝亲征。其本身不算一个合格的统帅!对于大军团作战,指挥能力有限!

第二,粮草不继!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隋炀帝远征高丽,每次动辄百万大军!粮草肯定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麻痹大意,轻视对手!

第四,隋朝内部不稳!我们都知道,隋炀帝继位之后,因为其暴虐的统治!百姓不堪重负!在其继续以后,各种起义接连发生!

后方不稳!对远征自然是不利的!几种因素叠加,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隋炀帝杨广,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有名了!不过他的有名却不是贤能。而是因为其暴虐!

细细看来,实际上隋炀帝所做的一些事情。对历史还是有很多推进作用的!

其一,开凿大运河。连通了南北交通。当然,当初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不过是为了满足其下江南游玩的个人私欲!

但是,大运河所发挥的作用,却影响千年!一直到现在,都还是重要的交通线!

其二,科举制度,增加了选拔人才的途径!改变以前的推举制!对历史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三,征高丽。为什么隋唐两朝都如此执着的征讨高丽!其原因,是高丽在隋朝时势力达到巅峰!

对隋已经形成威胁!并且多次出兵骚扰东北边境!对于这个危险。已经到了必须除掉的地步!

高丽不过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征讨高丽,对全国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杨广一共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战争,人数多达上百万,但是却败给了兵力不足十万的高句丽,这的确让人遗憾。

据《汉书》纪录,高句丽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存在,早先边境局限在吉林一带,后来渐渐扩展。两晋南北朝期间,华夏烽火连接两百余年,无暇顾及周边,高句丽乘隙开展起来,也越来越跋扈,逐步变成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卧榻之侧,岂容别人甜睡?

本来就没打算赢,只为了削弱门阀士族的力量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已。

如果隋炀帝击败高句丽历史会是什么走向?

这很难说啊,这是个假命题啊,因为隋朝灭亡三征高丽只是导火索之一,三次征伐是哪一次取胜也没说。

如果是第三次征伐取胜,就算吞并高丽也不会为隋朝增加多少国力,三次征伐的消耗还是很大,加上营建东都洛阳和开凿为大运河,隋朝的国力照样会被消耗完,这样一来对历史而言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农民照样会因为盘剥过重而起义,关陇世家的野心家照样是会挑战隋王朝的。

那假设是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取胜的话,那样肯定会节省隋朝很多不必要的消耗,但我觉得也改变不了什么,因为隋朝的灭亡是内部发生矛盾分化了隋王朝的整体实力。说实话三征高丽确实是一大负担,但还要不了隋王朝的命,毕竟杨坚给杨广的家底还是很雄厚的。

但是杨广如果还是照样大兴科举,兴建东都,然后把国都迁到洛阳,想从政治上摆脱关陇门阀对国家的垄断,直接与关陇世家决裂,这样还是会按照原来的历史那样隋朝因为杨广的激进政策而引发统治阶级的矛盾,关陇世家大族更不会因为杨广平定高丽而臣服他,只会更小心的去反对他。

不是说杨广的政策不对,其实不论科举还是迁都都是可行的,但是杨广作为皇帝,完全可以以势压人,先兴科举,花十年的时间去储备人才,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去消磨世家对国家的影响力,等到人才储备够了在把国都迁离关中,让关陇世家脱离政治中心,再花十年的时间让人才逐步替换世家人士,进行最后一步绞杀世家大族,只要期间保持中央稳定掌握大义的名分,那些世家大族根本没办法反抗,因为你隋朝对他们是完全碾压的,只要自己不乱他们完全没机会的。

然后就可以去兴建运河,疏通运河沟通南北,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完全没必要赶时间要求几年完工之类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商业繁荣加强国力,而不是无休止的消耗民力。只要花时间把世家的隐患消磨掉,几项大工程分开来搞不要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一起做,这牌怎么打都能赢。

如果不是隋朝内乱,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还真就打赢了

隋炀帝接手的隋朝不可谓不强大,北败突厥,南打安南,那在东亚可是巨无霸的存在,然而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甚至最终引起了国内的农民起义,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以隋朝的国力,为什么征讨高句丽会败的如此之惨?

隋炀帝对高句丽共发动三次征讨,这三次征讨的规模和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甚至在第二次征讨,如果不是后方出现了内乱,那隋炀帝还真就赢了。

第一次征讨

612年,隋炀帝发动了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征讨,这次单是军队就动员了110多万,算上直接和间接征用的民夫,动用的人力甚至超过了五百万。这次征讨是动员规模最大的一次,但也是失败最惨的一次。

首先,动员的人数太多,超过了正常的需要。隋炀帝想得太简单了,以为百万大军过去,压也压死高句丽了,这种思路就如同一些不入流的军事穿越小说一样,然而打仗真不是人多就行的。动员百万以上的军队,再加上征调的数百万民夫,这样的远征,所需要的物资补给可以压垮任何一个封建帝国。

其次,隋炀帝胡乱指挥,极大地限制了前线将领的发挥。在出征之前,隋炀帝将上百万的大军分成三路,而这三路又再细分了二十四路,这本身没有错误,但隋炀帝偏偏还命令这三路大军的主帅,如果有什么军事行动必须三方之间通报,并且还要上报给隋炀帝本人批准。这可要了亲命了,将领要进攻一个城池,得先派传令兵快马加鞭地通传其他两路主帅,然后还要等隋炀帝开会商议、批准,那等命令传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并且隋炀帝还有一个更奇葩的的命令,那就是:如果高句丽要投降,那前线将领就得停止进攻,然后上报给隋炀帝。这命令的奇葩程度就等于建文帝的“不要让朕背上杀叔父的罪名”,朱棣在这命令下不知道占了多少便宜。现在高句丽也开始占隋炀帝的便宜了,每当隋军攻打辽东城到关键的时刻,高句丽就表示要投降,隋军就得停止进攻,然后报告给隋炀帝,然而等隋炀帝的指示下来的时候,高句丽就又不认账了,隋军就还得从头打。注意,这种事高句丽干了不止一次,而隋军也不止一次上当,但没办法,因为隋炀帝乐意啊。

最致命的则是后勤补给严重跟不上。这次远征高句丽,虽然隋炀帝已经征召了数百万的民夫随军,然而这粮食还是不够,那时候毕竟没有火车和 汽车 ,那粮草只能人扛或者用小推车推。这种行进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更何况大军要吃粮,这随军的民夫也要吃粮,千里远征,这粮食还没运到就被吃完了。比如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带的部队,每人携带了百日的军粮,另外还有军械物资之类,这玩意太重了,士兵们根本就带不动如此之多的物资,而宇文述害怕士兵们将粮食丢弃,就下令敢有丢弃粮食的统统砍头。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士兵们大半夜的不睡觉,纷纷起来挖坑把粮食给埋起来,就这样,路还没走一半,粮食倒先没了。

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征讨以失败告终,出征的百万大军,最终能够回来的却是寥寥无几。高句丽甚至将战死的隋军头颅收集起来,建成巨大的景观以夸耀自己的胜利。

第二次征讨

613年,隋炀帝再次征召天下兵马,发起了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讨。这一次隋炀帝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隋炀帝不但御驾亲征,并且还给了前线将领充分的指挥权。可以说这一次如果隋炀帝能打赢,那也是大功一件。

这次隋军前期进展非常顺利,隋军不但将辽东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还派大将宇文述另带一军攻击平壤。隋军与高句丽军在辽东攻防数次,战斗异常惨烈,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但隋军兵力雄厚,后劲十足,而高句丽主力已经被分割牵制在以辽东和平壤两个地区。可以说隋军只要能继续攻打,辽东城破就是迟早的事情。然而正当隋军在辽东战事顺利之时,在隋朝的大后方却出现了问题,杨玄感发动了叛乱。

这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而杨素曾帮助隋炀帝登基为帝,也是功劳赫赫。然而隋炀帝却对杨素不放心,甚至在杨素死后还曾说:“如果杨素不死,那就要杀他全家”。现在杨玄感看国内因为隋炀帝对高句丽的不断用兵,民情已经似火,而隋炀帝又远在辽东。于是他就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打出“解万民于水火”的旗号掀起了叛乱。杨玄感的这场叛乱虽然迅速地被隋炀帝平定了,但是高句丽却因此获得了喘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讨也只能因为杨玄感的叛乱而终止。

可以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此时国内已经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再加上杨玄感的反叛,隋炀帝只能放弃在辽东的大好局面。可以说这次征讨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真是被杨玄感给拉了后腿啊。

第三次征讨

614年隋炀帝对高句丽发起的第三次征讨其实更像是凑数的,因为这次征讨实际上并没有进行。

当时隋朝内部已经是大乱,各地都是起义骚乱,隋炀帝虽然下诏征召士卒,但应征的士卒完全没有达到要求,大部分士卒都被各州郡留下来对付农民起义军了。此时隋朝大将来护儿正好击败一直高句丽军队,打算乘胜向平壤进军。而高句丽也因为连年的大战而民生疲敝,虽然高句丽连续两次获胜,但是高句丽相对隋朝毕竟是个小国,消耗太大,国内也支撑不住了,于是高句丽也就请降了。隋炀帝在得到高句丽请降的奏表后高兴不已,于是下令终止征讨。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起的三次征讨,从战略上来说不能是错误,毕竟高句丽已经是东北的一个小霸主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雌和一雄”,而这高句丽又不想做隋朝小弟,那两者之间就必然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哪怕是到了唐朝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朝接连要对高句丽用兵的原因所在,然而隋炀帝太过于好大喜功,征讨高句丽本身不是错误,但耗尽天下民力征讨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国家只有内部安稳,才能有实力对外扩张。如果隋炀帝在第一次征讨失败后,就与民生息,恢复百姓的正常生活,那隋炀帝也不会落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了。不过,我们也需要承认,如果杨玄感没有发动那次叛乱,也许隋炀帝在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时还真就能成功。

然而对高句丽的战争就又像将隋炀帝所有的精力掏空一样,自此隋炀帝就生活在江都,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最终在618年被宇文化及所害,至于曾经的雄才伟略早已经随风而逝了。

本文标题: 如果隋明帝没有打高句丽,历史会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38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没有引力会发生什么都是什么造成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不和 为什么烛影斧声被认为是赵匡胤被赵光义在夜里用斧头砍死了 真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