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既相信孔子赞扬“不毁乡校”,又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

发布时间: 2022-11-18 07:59: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孔子讲究的仁义道德,为何掌权后立刻杀掉了少正卯?很多对于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他们在翻看了一些史书之后,会发现跟自己所学的一...

为什么有人既相信孔子赞扬“不毁乡校”,又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

孔子讲究的仁义道德,为何掌权后立刻杀掉了少正卯?

很多对于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他们在翻看了一些史书之后,会发现跟自己所学的一些课文有一些出入的情况。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小学或者是初中以及高中的一些文学课本中,以及我们平时所看的一些传统的教科书上面都会表示孔子,是儒家学的代表人物。并且他们也是崇尚一种非常仁爱的思想,在社会上也是有着比较高的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的代表人物

并且他们也是仿佛代表着爱与和平,传播着这种非常热爱的思想。但没有想到的是在一些网友们他们看了相关的一些史料的记载之后,也会发现像这样讲究仁义道德的孔子,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有一些与自己的的崇尚的仁爱有一些矛盾的地方。比如说很多网友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发现孔子在杀了少正卵,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像这样的一个现象并不是符合孔子所主张的仁爱思想,并且它在杀死了少正卵了之后,竟然还残忍地将他暴尸了三天。

形象有一些坍塌

所以像这样的行为也让很多网友们,对于孔子他的思想要打上一个问号,他是真的崇尚仁爱吗?或者是他真的特别的恨少正卵吗?其实根据一些资料上面显示,在孔子当官的期间,他把一个法学的一个讲师少正卵给杀死了,所以像这样的现象也会让大家对于他的形象有一些坍塌的情况。毕竟对于这两个人来说,他们所站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儒家学的代表,一个是法家学的代表。


非常激烈的竞争的状态

而少正卵他就是早期非常著名的一个法家代表人物,当时他也是在鲁国担任一个大夫的官职,所以他对于本国的法律也是有一定上的指导作用。并且他也是想通过这些变法来让社会有相应的调整,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可能就跟这些法家思想有一些对冲的情况。所以他也是处在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的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两方都是各执己见,并且也是推崇着自己的思想派别。所以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之后,他也是对于少正卵处以了死刑。像这样的行为也让大家对于孔子的行为感觉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像这样的残忍行径真的是他所主张的仁爱思想吗?

有一句话叫当断不断,必留后患、这个和仇恨可能是没有大的关系、因为圣人看事情当然的都是有前后眼钱的、因此说、佛有五眼圆通、圣人当然是、也不列外了。
因为双方有矛盾,少正卯一直都跟孔子作对,双方可以说是势成水火,孔子认为他该杀,觉得即便仁义道德,也得分人而谈。
因为他还是非常在意权力的,他是想掌控很多人。
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双方竞争太激烈了,所以一旦一个人得势,必定将对方置之死地。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史记》中记载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但诛杀少正卯记载的真实性存疑。

记载中孔子认为有五种人是必须要杀,比强盗小偷更该杀的。第一种人分得清事理,但是内心险恶;第二种人说话虚伪,但是很有辩才;第三种人行为邪僻,但是坚定不移;第四种人志向愚陋,但是知识广博;第五种人行为不正,但是表面好施恩泽。

这五种人都有懂得思辨,知识渊博,聪明通达的好名声,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如果让他们大行虚伪的一套,招摇撞骗,他们的智慧能够感染群众,强大的势力能够独立于世,这是奸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凡是这五种人中的一种,都应该杀,而少正卯兼有五种罪行,所以先杀了他。

最迟从朱熹开始,后世儒生或疑古学者逐渐运用各种各样的疑古手段质疑诛卯记载的真实性。质疑的角度包括史学举证、制度沿革、人情世故常理分析、孔子品行对比等等。

扩展资料:

存在的相关争论疑惑:

1、春秋时期的信史是《左传》,关于孔子最真实的记载出于《论语》,而偏偏这两部书中没有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

2、以鲁国当时的政局,孔子这个司寇实际上权力非常小。以少正卯这样影响力的人物,孔子恐怕根本没有权力杀他。

3、关于少正卯这个人,历史上没有记载。

4、孔子执法,注重教化与和解,用刑罚非常慎重。

5、孔子胸怀很宽,并且非常自负。如果真有少正卯这样有学问头口才的人,孔子就算不跟他结交,也要跟他辩论。

6、孔子这段话的方式与《论语》中条理清晰、说理充分的风格实在相去太远,根本不像他说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孔子杀少正卯了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原因后世有几种说法。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和孔子一样都开学堂教学生,而且这个人讲课很有一套,讲话很有吸引力,很多人包括孔子当时的一些学生都被他诱惑过去了。孔子杀少正卯有人认为孔子是报私仇,杀人泄愤。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讲到:“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时说道这里的“忍”字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

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孔子杀少正卯是认为这个人又巧言乱德的能力,他的那一套学说对当时的社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当机立断,把他杀掉。

扩展资料

孔子杀少正卯的影响

1、孔子诛杀少正卯,是其一生中无法洗刷的污点。孔子创立儒学,被奉为儒家圣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在道德情感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地步。

2、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正卯

一、事起的缘由最早记载孔子杀少正卯一事的是在《荀子》一书中。是这样的:“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孔子当过鲁国的宰相,官虽然大,但是由于鲁国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所以实际上虽然官至相位,也仍然是小官而已。但是拥有的权力可不小的。这个才当了七天的鲁国相的孔子竟然就开了杀戒,竟然杀了一个少正卯。引后人们一直是相信的。但是南宋又出了一个圣人,叫朱熹的提出了质疑,因为他实在是太爱孔圣人了,如果没有孔圣人的完美无缺,也就不会有他的荣华富贵。无论孔子说这个少正卯“有恶者五”,其实也还是说不过去的。况且就是看孔子申辩的杀人的五大理由来看:“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即使这五条理由完全存在,也不足以杀少正卯。特别是第一条理由,也是孔子认为最为重要的一条理由,什么“心达而险”,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这个人有点居心叵测,想入非非了。这就是最大的罪状了。用这样的理由杀人,实在是开了莫须有的先例。后来南宋赵构、秦桧借此理由杀掉抗金英雄岳飞,当然也就不稀奇了。如果此事成立,后人无论怎样爱护孔子的名声,怎样尊孔、敬孔、爱孔,总也还有一丝丝阴霾在内心。因为一边说仁义,仁者爱人,一边就这样草菅人命,无论怎样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且难以让人接受,只能认定孔子是一个爱好杀人,且只能以为做官就要杀人摆威风来解释此种现象了。所以南宋新圣人朱熹,意识到此事在历史上虽然是小事一桩,但是确实是圣人名誉,事关重大,因此一定要为孔子翻案,说这个事情是别人捏造出来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孔一生主张仁爱,所以,他不可能乱杀无辜,践踏生命。因此,少正卯来是可能是该杀的人,但是孔子列出理由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朱熹想到更好的翻案理由,即认定根本就没有其人其事,这个圣人杀人事件完全是荀子捏造出来的。因此用怀疑少正卯这个人是否真正存在过的办法达到目的是最省力而且是最有力度的,这样没有其人,当然孔子就是干净之身了。此种推测也是非常可怕的。联想到二战时希特勒及斯大林所要杀之人,不是以有没有罪来论处的,而是从根本上就否定你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这事如果落在我头上,人家说根本就没有产生过一个叫“许锡良”的老师,那么时间一久,我也只能成为“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牺牲品了。反正那时大家都死了,任由后人来猜测了。历史就是这样变成了一个可以任由胜利者随便涂改打扮的小姑娘的。(联想到伟人曾说过:“历史是由胜利写的”,感觉更可怕了。)所以,想想此种思维方式也很可怕。因为此种推测也是全无根据的,也仍然是一种新的莫须有,就像孔子可以以“居心叵测”罪名来杀人一样,朱熹也可以以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什么少正卯这个人来为孔子避讳。前人记载下来的文字又是那么简单,而且缺乏背景,述说理由又从来不擅长,连讲理都不会。而且这个少正卯究竟是什么人?似乎也很难考证。中国学术思想之混乱,确实是千年来的糊涂账,说这样的历史文化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思想文化,其实并不过分的。中国思想贫乏,仅从此事也可以看出一点。但是,荀子作为敬孔尊孔的儒家之一重要流派,他为什么要往自己的先师圣人般的老祖宗身上泼这等污水?而且说得又那样维妙维肖,简直如同亲聆孔子述说一般。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与语言又是那样符合孔子说话的语气。所以,我们相信更靠近孔子的荀子呢,还是相信南宋的朱熹呢?我以为相信那边都无足够依凭。此事似乎就成了一个无头的千古奇案。把它考据出来虽然也不可能为少正卯正名申冤,或者为孔子正名申冤,但是事关圣人的名节,我们的圣人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就是正名份。“名不正,而言不顺”,此事确实事关一个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圣人还能不能再受人尊重崇拜的关键性理由。这个理由比萨达姆该不该判死刑的理由显然是重要多了。在犯罪学上,我们知道杀人有动机,有作案时间、能力这些必要条件,才有可能成立。就作案条件来说,孔子确实当过短暂时间的鲁国宰相。是在当宰相才七天的任上就以五条“莫须有”的借口杀掉了少正卯。以宰相之实权要杀一介平民,在古代这实在是易如反掌的事。而且孔子确实是喜欢当官而且喜欢摆官架子的。他曾经急哄哄地说如果有人给他官当,他将只用一个月就大见成效,三年就大功告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十三》)一旦当官,就终身都要坐马车(“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第十一》)。也就是才当了几个月的县处级干部,就要求终身享受县处级待遇,不肯走路,说自己是大夫之身位了,不能与平民百姓一样了。从这个方面来推测,如果孔子与少正卯之间是无冤无仇的话,孔子杀少正卯可能是出于摆官场威风,显示手中有权,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官至宰相还没有杀人的权力,那么当官何用?用吴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拥有了一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合法伤害权力”。从潜规则来解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哲学史》中的考据,说少正卯其实与孔子是一个非常想像的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社会影响力。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代,也是一个以思想学问渊博见长的人。在此方面,他的魅力比孔子还要大得多。孔子“述而不作,信而爱古”,行“有教无类”之法则,大量招收学徒,一时间,孔门之下门庭若市,但是,孔子实施“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体现什么教育民主和平民教育,而是从经济上思考的结果。想当孔子的学生,别的条件都是次要的,估计连智商七十以下的弱智都可以成为圣人徒。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交得起学费。也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就是要交足了学费,他才对你“诲人不倦”, 这也就是这是头等重要的办学条件。这个条件,就有点像今天民间办的贵族学校一样,只要你肯交起足够的学费,智商与学业基础是不用过问的。吾友子虚先生常曰:“分析问题要从经济入手,人是要生活的,经济这个因素不可或缺。”我以为此法虽然是西洋圣人兼革命导师德国的马克思先生的法宝,但是,我们长期习惯了只是空洞地喊喊而已,真到实际应用时却往往忘记了人还要吃饭、穿衣、住房、婚嫁繁衍之人类的俗之又俗的事。尤其经济类的事一旦落到圣人头,就会有代圣人言的家伙出来说什么“正其谊不计其功,谋其道不计其利”之类的大话臭话。仿佛孔子一旦圣了,他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一样。 据说孔子是第一个办学的,生意当初真是好得不行,一生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大收学费。学生交的肉干早已是吃不完了。此种独门垄断的教育生意做起来多么好啊。可是,这样的好景不长,此时出了一个少正卯,而且他也生在鲁国,据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考据说“据说有少正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成功学”的奥秘。推测起来无非是这些:或者是学费上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其人格魅力与思想学说远比孔子要大吧,现在已经无从考了。也可能是毕竟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创见太少,又总也做不了官,实现不了他的办学时招收学生的广告目标:“学而优则仕”及“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教育承诺吧?总之是吸引力自然就不够的了。据冯友兰大师考据说:“少正卯也曾大招学生”,结果把孔子的学生都抢光了,只剩下一个颜回没有走,坚定不移地留在了孔门。(“孔门人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心隐篇》,刘勰《新论》卷四,涵芬楼影印《汉魏丛书》本,页八,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第31页。)就是说孔子曾经招收三次学生,但是都被那个天杀的少正卯吸引走了。一段时间里几乎饭碗不保。他们此举,此真乃前世冤仇未解,今世又结焉。还好留有一个颜回坚定不渝地跟定了孔子。这叫跟对了人,站对了位。后来颜回能够意外以学生身份躲在颜庙与孔庙里吃冷猪肉,此功劳不可小也。当然,这也是孔子后来特别喜欢颜回的原因之一。关键的时候他经住了革命的考验。少正卯有如此的与孔争相办学,争夺生源之战的经历,与孔子结下冤仇也是自然而自然的事了。只是当年孔子也只是一介平民,不过是精通“六艺”而已。拿捏不了这个势头比自己还猛的少正卯怎样。但是后来,情形就不同了。孔子四处寻官做,此时终于事遂人愿,当上了鲁国的太宰与大司寇,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当上了县处级干部(子实注:因为鲁国之首都——曲阜市至今还只是一个县处级市而已。)可以有公权来消灭自己的对手了。所以,才当了七天官就搜罗了五条莫须有的罪名要致少正卯于死地,正是这种公报私仇的好机会。不要说才上任七天就杀人,其实如果可能的话,简直想当天就杀的。只是考虑到“欲速则不达”,才改成七天再杀的。所以,七天杀人有什么“过速”地方?如果再不报此仇,唯恐后面就没有机会了。确实孔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当了三个月的鲁国宰相,把个鲁国搞得一塌糊涂,混不下去了,只得另寻他路。幸亏他报复得及时,否则他又没有机会了。但杀完了办学竞争对手后的孔子,也没有当成多久的鲁国宰相之官,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国君,找寻新官位,去找新的依附对象,致死无功而返,病死鲁国,死时终年73岁。 三、结论:孔子杀少正卯是大有可能的  以上也只是推测。虽然是有根据的推测,但是也还不是充分的证据与完全的事实。只是证明了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和条件是存在的,而且是充分存在的。至于杀没有杀,确实还需要第一手证据。但是,判定杀与没杀现在如果用审判萨达姆的手法,恐怕是因时日太久,许多证据都无从证实也无从证伪了。照此类严肃的事情用此等莫须有的推测的办法也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只是,如果只允许那个南宋的朱熹圣人以莫须有的方式为孔圣人开脱,就不允许现在人以推测的办法为少正卯申冤,有点不公平。更何况从历史给出的有限事实来看,孔子杀少正卯存在着充分的作案时间、条件与作案动机。想到此时才想起要写这个题目的。另一方面,从中国人后来的种种历史真相,与中国人的做事传统与潜行规则来看,此种情况并不算是极其恶毒的。因此,即使有此事,孔子与后来的一些专以草菅人命为乐的独夫民贼比起来,真的还算是一个很清白很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塑造圣人及榜样总是唯恐其不完美无缺。在古时,杀个从来没有当官的平民是芝麻小事一桩而已,杀千万都是可以的,只是不要

历史上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宣传仁政,是个非常讲仁义的人,可是《荀子》中却说,孔子当鲁国大司寇的时候,才上任7天便杀了少政卯,还曝尸3日。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残忍对待少正卯呢?

孔子到30多岁时,还是没奔出个名堂来,但是养家糊口的责任却不能推托,于是孔子开办了第一所私立学校,打算靠讲学,来解决家人的衣食问题。在春秋时期,除了王侯贵族们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普通百姓是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的,所以孔子的私立学校,一开张就吸引了大批渴望受教育的人。当然,孔子也不是义务劳动。《论语》就记载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修”指的是肉干,而“束修”则是10条一捆的肉干,也就是说只要能拿10条肉干来,孔子就会传授知识。

在春秋时期,吃肉是很奢侈的事。穷苦人家长年难见荤腥,更别提肉干了。可是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有志青年想尽办法,也要筹齐肉干,来听孔子讲学。孔子是个很懂得营销的人,他一边授课,一边四处宣传他主张的儒家思想。同时,还不忘记给自己的学校打广告。

比如,他会告诉别人,子路在鲁、卫等国都做过政府要员,子贡也在鲁国做过高参,还有冉求……总之让人觉得,只要在他这里受过教育,很容易成为各诸侯国重视的人才。因此,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纷纷拜在孔子门下,悉心学习孔子宣扬的教义。据说,孔子生源最顶峰的时候,招收的学生,多达3000多人,可见生意有多红火。

同是鲁国人的少正卯见孔子生源这么好,颇为眼红。少正卯条件比孔子要好。一是他长得比孔子周正。二是他是鲁国大夫,官阶很高,有影响力。三是他博古论今,知识渊博,且能言善辩,因此在鲁国很有名气,有“闻人”的美誉。少正卯经过考虑后,认为志在必得,便在孔子讲学的对面,也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不光如此,他还打出招生广告,表示学费只要五条肉干,就可以听他讲课了。

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少正卯讲课既幽默诙谐,又道理浅显,因此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他讲课。就连孔子的学生,也禁不住诱惑,结伴跑到少正卯那边去听课。当时的情形,在《论衡》中有记载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意思是说,当时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很风光,但由于少正卯讲课更为生动,因此孔子这边的学生除了穷孩子颜渊没去过,别人都去过了。这样看来,少正卯轻易就抢了孔子的生源。只是不知当孔子上课时,看到往日座无虚席的下面,居然只剩下颜渊一个人时,他会作何感想?

不过,就在此时,也就是鲁定公九年,孔子居然得到鲁定公的召见。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很久以来,鲁国由于家臣作乱,呈现出“民不识君”的局面。所以,一心想恢复正朔的鲁定公,很满意孔子的回答,便任命他做了中都宰。由于工作出色,孔子不久又被提拔为司空,接着又被任命为大司寇。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也就是执掌刑法的最高官员。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孔子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杀少正卯。孔子上任第7天时,他把正在讲学的少正卯抓捕并“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意思是不光杀了少正卯,还把他曝尸于朝堂三日。孔子的学生对他的举动很不理解。其中,性格最耿直的子贡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子就说:“(少正卯)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总之少正卯坏得狠,不杀他,都不是君子所为。

可是孔子说的都是些模棱两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话。因此,不光子贡听完依然大惑不解,就连后人也对这桩公案,也多有猜测。那么,少正卯究竟当不当死呢?他又是触犯了哪条律法呢?虽然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搞不明白,不过从汉朝开始,皇帝们却非常欣赏孔子这句“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他们把这句话放到律法中,加上一个“杀”字,从此代代都有被诛杀的“少正卯”。(参考史料《竹书纪年》《史记·孔子世家》)

因为孔子主张的是礼治的社会,而少正卯的思想与他相违背,甚至说一些特别嚣张的话,当时他已经有很多信任他的群体,这些人听了他的话,遵从他的想法去做,就烂了套,所以孔子才下令以聚众结社,鼓吹邪说之名,将他捕杀。
因为少正卯蛊惑人们的思想,所以孔子要杀掉他。
因为少正卯的思想非常不正常,对社会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避免情况继续严重,孔子将他杀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利益不同,还有就是他们的政见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本文标题: 为什么有人既相信孔子赞扬“不毁乡校”,又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12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清朝宫女真的没人愿意娶吗 为什么会有清朝宫女没人愿意娶这种说法为什么宋朝人不愿意当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