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上看到古代皇帝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掠夺财富,请问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04 15:02: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在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赏黄金万两”,官员真的能领一万两黄金吗?在观看服装电视剧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些将军凯旋而归,保卫...

在书上看到古代皇帝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掠夺财富,请问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赏黄金万两”,官员真的能领一万两黄金吗?

在观看服装电视剧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些将军凯旋而归,保卫领土,或占领其他国家的土地,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或者为人民做出的其他贡献。此时,皇帝将始终下达命令,用许多东西奖励伟大的英雄。数千公顷的肥沃土地,然后是豪宅,下属等,任命官员和骑士,还赠送了大量金银首饰,这是赋予黄金的非常自豪的一句话。看到这一点,我们不禁感叹:皇帝真有钱!奖励一万两黄金!

但是,事实真的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吗?皇帝真的会那么慷慨大方,赏金吗?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万良金背后的未知方面是什么?

1.皇帝的赏金不是“金”,也不是“一万”

奖励并不是真正的“黄金”

我们一直认为,皇帝奖励的金子是真实的金子,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其他。在古代,王朝不断变化,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统治国家的思想,并且所颁布的政策也不同。

因此,在货币政策中,将会有相关的调整和变化。测量标准不同,金的成分也不同。而且,现代黄金也将分为许多类别,例如纯金,千纯金等。另外,不同朝代的兑换率也不同,所以黄金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也不同。

在先秦时期,金专门指铜,很少使用金。只有楚国发行的“应丹”,也被称为“银子金”(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印章,所以被命名。)它具有货币的功能。直到明代才有官方的金锭。古代黄金一直代表着财富,而不是货币。

在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不是很先进,黄金的储藏特别少,几乎仅在王室中。当时,金可能是指两种金属,即铜和锡。

从战国时期到东汉时期,黄金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被称为黄金。它大多呈马蹄形或大饼形,一块金就是“一磅”。当我们考虑它时,我们还可以知道这块金不是光。古代人身上带着金子。这真的很不安全而且很累!

在秦朝的后期,冶金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有更多的黄金,但是当时的黄金不是完全纯净的,它将与其他金属混合。秦始皇统一这六个国家后,他引入了圆形方孔硬币,因此这里的一万两金币通常被铜币代替。

我们必须了解,在古代,银和金是法律规定的普通法定货币。一两金是十二两银,十二两银子等于一万文铜币。如果以这种方式计算,那一万两黄金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数目!如果他真的给了10,000金币,那皇帝就必须精疲力尽。

明清以后,它甚至更伪造,指的是银。 《清Bar纸币》记载:“碎末是花露,杂乱无章,一艘船价值数十金。”

从这里可以看出,几十个金是指十二两白银,而不是金。

奖励并不是真正的“十二十二”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可以忽略皇帝是否愿意将大量硬币奖励给有功的部长。即使他们做到了,一位英雄也将奖励一万金币,而且永远没有办法只拥有一位英雄,因此,如果每个人都得到部长们的全部奉献,皇帝的宝库肯定将不足以奖励。

在汉代,今天一到两克约16克,在唐代,一到两克约37克。换算一下,一万金币接近当前的一千金,约合人民币几千万元。但是皇帝并不会真的给金一万两千,一般来说,他会使用其他东西,例如食物。

但是,历史上有一个奖励大量金币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安抚关东时,他兴奋并奖励了六千斤金币。尽管数量很大,但在现代人眼中不一定如此。黄铜也可以用作奖励,而黄金只占一小部分。

因此,皇帝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慷慨。挥舞着他的金手,赠送了10,000金。

为什么黄金很珍贵

首先,在我国,使用黄金的历史很长。商朝初期,出现了金饰。在河南商代早期的一些陵墓和殷代的坟墓中,出土了金饰,金块和金叶。这可以表明黄金是很久以前人们发现的,也被制成珠宝。

当人们看到这种金色的金属时,他们自然不会视线!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生产黄金。 《战国政策》中有一条记载:“金珠犀牛来自楚国。”

楚使用黄金作为货币,这确实使其他国家羡慕!其次,黄金是稀有且昂贵的,黄金的产量很低。另外,提取非常困难,这导致上述低输出。

2.探索“黄金”的不同面孔

古金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用作货币和装饰品外,还可以用作礼物,致敬,牺牲,官员买卖,以及制作佛教文物。在不同的朝代,主要功能是不同的。

在殷,商和西周时期,黄金大多被用作装饰品。在春秋战国时期,黄金被用于多种用途。从秦到西汉,黄金被用作贸易和流通的货币。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代,黄金的主要用途是储存和装饰。在唐宋时期,黄金的货币功能占据了主流地位并发挥了作用。元代以后,黄金作为货币的功能逐渐消失。

黄金仍被更多地用作装饰品。在远古时代,人们喜欢戴金和银。

首先,黄金和白银是财富和贵族的象征。只有地位高贵,有钱有钱的富人才能占据其中的大部分。普通平民除了金和银以外,还可以有一些装饰品,这已经非常好了。而且,根据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佩戴的珠宝首饰差别很大。

其次,金和银看起来非常珍贵,有光泽,并且不易氧化。工匠易于创建和加工,戴在身上时效果非常好。最后一点是,戴金和银有助于抵御邪灵。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惊讶,人们主要是为了逃避邪恶而戴金和银。

“黄金”实际上可以成为“杀伤力武器”

出乎意料的是,有些人会用这种闪亮的金子杀死自己,他们通常会吞下金子。如果是纯金,这种金不会对身体有毒,而只会造成身体上的影响,导致自杀者因痛苦而死亡。如果吞下的金比较小,它仍然可以从体内排出,无法终止生命。

尽管这种吞金的方法不仅麻烦,而且“成功率”低,但是许多人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些人更清楚吞咽纯金的弊端,因此有些人会提前“加工”金使其变得锋利,从而使肠和胃被金渗透,从而导致胃穿孔而死亡。冷汗。

此外,它是“生金”,它通常包含许多杂质,有些还含有剧毒。然后有一些文件说喝金箔酒会导致死亡。它的使用方法是在酒中添加金箔。

由于金箔熔炼不好,纯度不够,会产生剧毒,当变化量累积到一定水平时,会产生质的变化,再加上古老的急救措施可能不及时等因素,导致死亡。

看到这一点,我不禁感到有点恐怖。黄金有许多用途,价值很高,但被视为谋杀武器,这有点浪费!

古人对黄金疯狂的原因

除了代表大量的财富,黄金还具有什么使人为之疯狂的魅力?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首先,它代表力量。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黄金是非常珍贵的,自然只有贵族皇族才能使用它。您还可以看到生活中使用的黄金阴影。像明宗宗一样,就是朱一君所戴的皇冠-金丝珠龙翼的好皇冠,象征着王室的至高无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做工非常精致。

其次,它象征着财富。黄金具有许多优点,高价值,并且还具有中等,高收藏价值,这使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人们也利用它来展示自己的财富。

第三,颜色很漂亮。 《史料路》记载,契丹族妇女在其化妆上涂金,以彰显其美丽。第四,保护生命;由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人们认为食用黄金可以延长寿命,因此被广泛用于某些药丸中。最后一点是取悦众神。在宗教中,黄金具有神性,这是政治与宗教之间的良好联系。

不仅在古代,现代人对黄金也非常热衷,所以黄金的储藏价值很高。

看到这一点,我们对古代皇帝的10,000金币有了更好的理解,并且我们了解了许多未知的方面。在我国,黄金历史悠久。人们以其独特的属性和特性而着迷,钦佩,人们不仅可能追求自身的价值,而且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它独特的金色文化的追求。

可以的,直接会有人送到官员家里去的,毕竟皇上说出来的话,就不会更改了。
其实这黄金万两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虽然有可能真的赏万两黄金,但实际上古代的黄金哪有那么多,有很多都是拿珠宝或者银子来抵的,但大体的数目应该是差不多的。
可以的。皇帝说的话都是可信的,有些功劳很大的大臣实际上得到的还不止这些。

古代的货币是依据什么发行的?

打个比方,比如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经济飞速增长,这时候,朝廷勒令不需私人用铜铸造任何东西,开始铸币。那么这时候的朝廷,是根据什么来发行货币的呢?怎样控制数量?如果一直这么铸币,那朝廷的前不久无穷无尽了吗?而且古代又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信,根本没办法知道货币的流通量。求解答
中国古代没有经济学,所以对于货币的发行没有太多人为限制,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应在于自然条件,政治及社会环境,和进出口贸易。

黄仁宇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自宋以来,铜币官方发行的极少,不敷日常使用,以致几百年前的铜币仍在市场上流通。而银锭太贵,铁钱又太贱。元朝开始发行纸币,但并没有足够的担保,无论元明,政府都控制不住自己超发的冲动,所以即使三令五申,纸币须按原额使用,但在民间也逐渐贬值,最终沦为废纸。

明代以降,社会上通行的小额货币是碎银,并非官府所出。但碎银的总数也不足量,所以明末通货紧缩,百业萧条,到最后军队在边境地区甚至买不到补给。上述货币问题也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到清代由于出口贸易,白银大量流入,铜币供应也因为铜矿的发现而大幅增加。政府因为垄断铜币的发行而得以获取巨额利益,所以并没有动机去控制货币发行。不过清代人口大幅增加,商业也逐渐发达,所以货币的发行并未见到明显的负面作用。
懒得查资料了,胡乱回答几句。
我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系统,也没有相应的金融知识,同时在很多认知上相互矛盾,如古人认为天下的财富数目是恒定的,皇帝、官僚占得多了,百姓就占到的少,所以不能“与民争利”,但譬如矿山开采、疆域扩张等极其明显的财富增加现象士大夫却集体盲视。
回到你的问题,古代金、银只是贵金属,少有流通,小说电视里随手甩出一锭银子那是在忽悠人,拍出银票更是在牛叉,古代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是铜。简单说,铜就是钱,就是财富,就是购买力,相对华夏人口数目巨大、繁殖能力超强,我国铜资源贫瘠,历代朝廷只有恨铜不够用的,因此古代铜钱的使用不分朝代,五铢钱在明代、清代一样好使,一样具备同等购买力。铜不够用怎么办,王朝末年多发行含铜量低的铜钱,或铸造小钱(直径小)、薄钱,或直接在铜钱背后铸明“当XX文”,就是说一枚钱当做50枚或100枚等等使用,这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致各种经济危机发生。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品相好的铜钱多为王朝繁荣强盛时期铸造,以彰显国力,然而铜不够用的困境一直存在,这又导致货币紧缩,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出现了提问中的私人不能用铜铸造任何东西。
总之,古代中国没有银行,中国人又喜欢积蓄,富人可以挖银窖,穷人再怎么也可以存几吊铜钱吧。反正古代中国就是个贵金属黑窟窿,朝廷只要能找得到铜就只管铸钱吧,优质的铜钱再多也不多。
中国古代的货币多是贵金属铸币,其货币发行量是以发行者所拥有的贵金属量为基础的。

古代的金属矿开采和冶炼能力有限,贵金属量——比如说当时的铜——也是有限的,货币发行者的发行能力也受到限制。把铜想象成现在的黄金,就可以理解,为何当时的政府难以大规模发行超发货币了。

由于上述原因,贵金属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是相对稳定的,比如一两铜可换多少粟米,相对稳定。而且,贵金属的重量是一个很容易识别的指标,人们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出其中是否有足量的贵金属。铸币的发行者可以在其中参杂一些便宜的杂质,以国家强制力规定其购买力,这其中节省的贵金属量就是铸币发行者收取的“铸币税”。但是这个铸币税如果收得过分,就成了穷凶极恶的掠夺,不仅币值难以维持,还会激起民变——王莽政权的倒台就与此有很大关系。
贝壳接着金银铜铁
古代的货币是等值物,金银铜有其自身的价值,朝廷不可能无穷无尽的发行铜币,因为铜矿开采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古代的开采技术还不先进的情况下。
一般来说,如果朝廷铸造的是含铜量足够的铜币,基本是铜币供应少,而需求多,钱币的投入量少,而市场需求大,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朝廷政绩败坏时,一般是发型含铜量少的当百,当千大钱,变相的收刮。比如刘备进成都时,发给军队的都是大泉当百,其实含铜量可能就相当于几个汉五铢,却一个当一百个汉五铢用。

曹魏和东吴有赚钱的方法,那蜀汉是靠什么赚钱?

前言:


常言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热武器时代,也同样是冷兵器时代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个朝代,只要打仗,便没有不花钱的。正因如此,要论古代最烧钱的东西,那一定非战争莫属。战争一旦打起来,消耗的不仅是金钱,也同样会消耗大批人力与物力资源。



古代战争场景,一将功成万骨枯‘’

就以古代为例,每逢乱世之时,各方军阀最操心的问题之一,便是该怎么筹集军费。为了填补这个缺口,诸侯们也算是各显神通,有跑去盗墓的,也有改革货币体系掠夺财富的,还有以战养战的。


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到三国了。在古代历史中,汉末三国无疑是一个特殊时代。魏蜀吴三国虽然混战不休,但却保持了一种另类的平衡。既然要作战,自然要筹集军费,观察曹刘孙三家的赚钱大计,倒也算是各有千秋。



魏蜀吴割据示意图


一、曹魏怎么赚钱?一是种地,二是挖沟


谈到曹魏,其标签之一莫过于“屯田”二字。建安初年,曹操入主兖州,得到了自己第一块地盘。从这时起,曹操便任用枣祗、任峻等人的建议,在许都一带屯田。


许下屯田进行的很顺利,没几年,曹操便尝到了好处,每年可“得谷百万斛”。在此情形之下,曹老板征战吕布、袁术、刘备等人,靠的便是这自给自足。也正因如此,曹操也有勇气和袁绍作对。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稳扎稳打,如愿击败老大哥袁绍,从而确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



曹操许下屯田,每年得谷百万斛

曹操在世时,曹魏屯田的主要参与人员是百姓,即民屯。到曹魏中后期时,屯田大业便逐渐转为军屯。顾名思义,参与屯田的主体是军士。他们战时当兵,闲时务农,并在魏国西线、北线、东线防御战线上,都建立了屯田区。

这其中,邓艾主持的淮南屯田区与陇右屯田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当时,司马懿已经逐渐取得朝政大权,得了前者赏识的邓艾,将自己多年屯田经验全部付诸实践。因此曹魏的军屯战略,才是抵御吴蜀两国的坚实壁垒。当然,除屯田之外,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曹魏的挖渠事业。

所谓“成于漕运”。总的来说,曹操的邺城营造计划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沟通了漳河与另外四条水系。由此可见,曹操对于“挖沟”这件事,是颇为在意的。据不完全统计,曹魏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便高达28项之多,如“天井堰”、“芍坡”等。



芍坡(安丰塘)碑

由于曹操坚持不懈的“挖沟”,北方各大水系不断被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交通运输网络。在曹操之后,精通屯田的邓艾,也主张将通渠与屯田放在一起实行。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

邓艾选择挖渠的理由是:“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获司马懿准许后,邓艾的“屯田开渠”之路,收获了极大成效:“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不难发现,当水系贯通之后,还能有效减少运输带来的损耗。



屯田地走出的一代名将——邓艾


正所谓“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可见曹魏屯田开渠带来的,不仅有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算是“开源又节流”。

二、东吴怎么赚钱?一靠造船,二靠输出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东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决定了它将“造船业”确立为百年发展大计。众所周知,江东最精锐的部队便是它的水师。这是因为,在孙权“据长江以守江东”战略之下,东吴只能大力发展造船业。



赤壁之战,东吴水师初露峥嵘

在江东主要战略要地,如建业、武昌、夏口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造船机构。当然,东吴战船不仅在数量上领先魏蜀两国,就连功能、规模、大小等方面,也要远超他们。


东吴的战船上,还有不少“黑科技”。比如“复合式船帆”,不仅能有效提高战船的行进速度,还能灵活调整风向。根据天气因素,它还能及时升降,以保证船只的安全性。又比如“碇石”,就是在船只下面系上一块大石头,可以保证船只的稳定性与停靠性。



古代战船结构示意图

对于东吴战船,《太平御览》中便提到:“舟揖为舆马,巨海为夷庚。”即军士在战船上行走,也是如履平地。说到这,或许有人会问:东吴的发达造船业,为何会与本国经济有关呢?


想想也不难理解:有如此条件,孙权这个精明的帝王,自然会派出船队下海。根据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

东吴的大型战船,其规模“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百人,物出万解”,可以轻松运输大批物资。

而在东吴的历史上,江东的大型船队先后抵达过海南、朝野、越南、日本、罗马等。有意思的是,孙权在有生之年,还亲眼见过罗马人,恐怕曹操都没有这个机会。



罗马勇士

基于此,江东与不少海外地区都达成了贸易往来。江浙一带有不少精美特产,如服装、绸缎、铜镜以及其他丝织品,都成了最受欢迎的“出口货”。直到现在,日本当地依旧有不少服装店,是以“吴服”来命名或当主打产品的。


正因如此,后世还有人将孙权赞誉为“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从中国古代航海史来看,孙权的航海运动,的确为后世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



日本的吴服店

除航海之外,江东经济的另一强大支柱,便是农业。一方面,是江东地区休养生息多年,没有太受战争侵袭;而另一方面,江浙一带多是鱼米之乡,也是出了名的富饶之地。


与之相比,蜀国反倒是缺粮。所以说,东吴经济的另一来源,其实便是靠出口粮食。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东吴境内发现了大批蜀国钱币,而蜀国境内的吴国钱币又少之又少。显然,蜀国的货币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到了东吴的市场之内。


三、蜀汉怎么赚钱?一有蜀锦,二有盐铁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政权的日子最不好过。一是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二是连年征战,导致穷兵黩武。可即便如此,蜀国还总是屡屡发动战争,甚至不惜耗费大额钱粮物资,也要进行这“烧钱之举”。



诸葛亮北伐场景,实施以攻代守计划

刘备刚进成都之时,便很忧愁。他本来的打算是:将城中的房产土地当成军费分发给众将士。但是赵云跳出来了,并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劝说刘备放弃这个打算。无奈之下,刘备采取了谋士刘巴的建议。


但这个“敛财计划”,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馊主意。《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

“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加节制地批量发行大面额货币,是会引起通货膨胀的。



“仁义无双”刘玄德

当年董卓入洛阳,便铸造了一种劣质小钱,通过滥发铜币,从而赚取了大量财富。刘备此举与董卓类似,都是靠变革币制来剥削百姓财富。其实,孙权也这么做过,但江东的经济还有其他支柱。


江东有后手,蜀汉就没有吗?


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当政以后,深入考察了蜀地的民风民俗,这才一步步改变了蜀国的经济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产业,是丝织业与盐铁业。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而诸葛亮最重视的,便是蜀锦,他曾直言道: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历史上的成都,有个好听的花名,叫做“锦官城”。这里面提到的“锦官”,其实颇有讲究,是蜀地设立的官方工作人员,用来管理蜀国的丝织业。在当时,蜀国官营的蜀锦工人,竟高达七万六千人。



蜀中百姓大多以织锦为生

蜀国总人口,不过百万左右,去除十余万参军将士。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蜀地百姓之中,十个人中便有一个是蜀锦工人。因此左思在《三都赋》描述蜀地百姓的场景:

“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诸葛亮为啥要大力发展蜀锦呢?道理很简单,蜀锦不仅颇为名贵,而且还不愁倾销,是最能代表蜀汉“牌面”的货物。为了获取蜀锦,东吴还专门与蜀汉开设了贸易通道。



美轮美奂的蜀锦

《太平预览》注引《丹阳记》中说:

“江东尚未有锦,而成都独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于西道。”

哪怕是蜀国与曹魏没有来往,魏国的贵族士大夫,都把蜀锦当成了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曹丕听说之后,还专门写了篇《与群臣论蜀锦书》,希望大家都能带头抵制这种蜀锦: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壁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工之物,皆有虚名。”

但曹丕说归说,真正听的却没多少。蜀锦依旧很畅销,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货物,不少达官贵人也对其爱不释手。由此可见,诸葛亮大力发展蜀国的丝织业,是在发展地区优势。



而当地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盐铁业。蜀国多山区,也多各种矿产资源,诸葛亮设立司金中郎将,另其负责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的开发,并促使了当地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蜀国也有不少出名的盐区。“家有盐泉之井”,可见蜀地产盐量颇高。为此,诸葛亮还曾经考察过临邛井盐,当地“一斛水得五斗盐”。见此情形,诸葛亮又专门设立了司盐校尉,将盐业收归国有发展。盐铁业收归国有,使得蜀国经济得到明显补充。



临邛古镇,曾是产盐之地


总结:


从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曹刘孙三家的赚钱大计,很大一部分程度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如此行事,其实有利有弊。


一方面,地处偏僻的西蜀与东吴可以凭借本地优势暂时维持经济;可另一方面,随着地缘政治的弊端暴露,吴蜀两国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支持军事行动,从而导致经济无法回流。



吴蜀地缘政治有明显局限性

显然,这种入不敷出的经济模式,很容易便走向崩溃。与曹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比,吴蜀两国最终难免走上发行大面额货币剥削百姓的经济手段。地缘政治带来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热武器时代,也同样是冷兵器时代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个朝代,只要打仗,便没有不花钱的。正因如此,要论古代最烧钱的东西,那一定非战争莫属。战争一旦打起来,消耗的不仅是金钱,也同样会消耗大批人力与物力资源。

古代战争场景,一将功成万骨枯

就以古代为例,每逢乱世之时,各方军阀最操心的问题之一,便是该怎么筹集军费。为了填补这个缺口,诸侯们也算是各显神通,有跑去盗墓的,也有改革货币体系掠夺财富的,还有以战养战的。

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到三国了。在古代历史中,汉末三国无疑是一个特殊时代。魏蜀吴三国虽然混战不休,但却保持了一种另类的平衡。既然要作战,自然要筹集军费,观察曹刘孙三家的赚钱大计,倒也算是各有千秋。

魏蜀吴割据示意图

一、曹魏怎么赚钱?一是种地,二是挖沟

谈到曹魏,其标签之一莫过于“屯田”二字。建安初年,曹操入主兖州,得到了自己第一块地盘。从这时起,曹操便任用枣祗、任峻等人的建议,在许都一带屯田。

许下屯田进行的很顺利,没几年,曹操便尝到了好处,每年可“得谷百万斛”。在此情形之下,曹老板征战吕布、袁术、刘备等人,靠的便是这自给自足。也正因如此,曹操也有勇气和袁绍作对。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稳扎稳打,如愿击败老大哥袁绍,从而确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

曹操许下屯田,每年得谷百万斛

曹操在世时,曹魏屯田的主要参与人员是百姓,即民屯。到曹魏中后期时,屯田大业便逐渐转为军屯。顾名思义,参与屯田的主体是军士。他们战时当兵,闲时务农,并在魏国西线、北线、东线防御战线上,都建立了屯田区。

这其中,邓艾主持的淮南屯田区与陇右屯田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当时,司马懿已经逐渐取得朝政大权,得了前者赏识的邓艾,将自己多年屯田经验全部付诸实践。因此曹魏的军屯战略,才是抵御吴蜀两国的坚实壁垒。当然,除屯田之外,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曹魏的挖渠事业。

所谓“成于漕运”。总的来说,曹操的邺城营造计划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沟通了漳河与另外四条水系。由此可见,曹操对于“挖沟”这件事,是颇为在意的。据不完全统计,曹魏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便高达28项之多,如“天井堰”、“芍坡”等。

芍坡(安丰塘)碑

由于曹操坚持不懈的“挖沟”,北方各大水系不断被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交通运输网络。在曹操之后,精通屯田的邓艾,也主张将通渠与屯田放在一起实行。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

邓艾选择挖渠的理由是:“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获司马懿准许后,邓艾的“屯田开渠”之路,收获了极大成效:“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不难发现,当水系贯通之后,还能有效减少运输带来的损耗。

屯田地走出的一代名将——邓艾

正所谓“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可见曹魏屯田开渠带来的,不仅有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算是“开源又节流”。


二、东吴怎么赚钱?一靠造船,二靠输出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东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决定了它将“造船业”确立为百年发展大计。众所周知,江东最精锐的部队便是它的水师。这是因为,在孙权“据长江以守江东”战略之下,东吴只能大力发展造船业。

赤壁之战,东吴水师初露峥嵘

在江东主要战略要地,如建业、武昌、夏口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造船机构。当然,东吴战船不仅在数量上领先魏蜀两国,就连功能、规模、大小等方面,也要远超他们。

东吴的战船上,还有不少“黑科技”。比如“复合式船帆”,不仅能有效提高战船的行进速度,还能灵活调整风向。根据天气因素,它还能及时升降,以保证船只的安全性。又比如“碇石”,就是在船只下面系上一块大石头,可以保证船只的稳定性与停靠性。

古代战船结构示意图

对于东吴战船,《太平御览》中便提到:“舟揖为舆马,巨海为夷庚。”即军士在战船上行走,也是如履平地。说到这,或许有人会问:东吴的发达造船业,为何会与本国经济有关呢?

想想也不难理解:有如此条件,孙权这个精明的帝王,自然会派出船队下海。根据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

东吴的大型战船,其规模“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百人,物出万解”,可以轻松运输大批物资。

而在东吴的历史上,江东的大型船队先后抵达过海南、朝野、越南、日本、罗马等。有意思的是,孙权在有生之年,还亲眼见过罗马人,恐怕曹操都没有这个机会。

罗马勇士

基于此,江东与不少海外地区都达成了贸易往来。江浙一带有不少精美特产,如服装、绸缎、铜镜以及其他丝织品,都成了最受欢迎的“出口货”。直到现在,日本当地依旧有不少服装店,是以“吴服”来命名或当主打产品的。

正因如此,后世还有人将孙权赞誉为“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从中国古代航海史来看,孙权的航海运动,的确为后世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

日本的吴服店

除航海之外,江东经济的另一强大支柱,便是农业。一方面,是江东地区休养生息多年,没有太受战争侵袭;而另一方面,江浙一带多是鱼米之乡,也是出了名的富饶之地。

与之相比,蜀国反倒是缺粮。所以说,东吴经济的另一来源,其实便是靠出口粮食。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东吴境内发现了大批蜀国钱币,而蜀国境内的吴国钱币又少之又少。显然,蜀国的货币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到了东吴的市场之内。

三、蜀汉怎么赚钱?一有蜀锦,二有盐铁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政权的日子最不好过。一是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二是连年征战,导致穷兵黩武。可即便如此,蜀国还总是屡屡发动战争,甚至不惜耗费大额钱粮物资,也要进行这“烧钱之举”。

诸葛亮北伐场景,实施以攻代守计划

刘备刚进成都之时,便很忧愁。他本来的打算是:将城中的房产土地当成军费分发给众将士。但是赵云跳出来了,并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劝说刘备放弃这个打算。无奈之下,刘备采取了谋士刘巴的建议。

但这个“敛财计划”,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馊主意。《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

“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加节制地批量发行大面额货币,是会引起通货膨胀的。

“仁义无双”刘玄德

当年董卓入洛阳,便铸造了一种劣质小钱,通过滥发铜币,从而赚取了大量财富。刘备此举与董卓类似,都是靠变革币制来剥削百姓财富。其实,孙权也这么做过,但江东的经济还有其他支柱。

江东有后手,蜀汉就没有吗?

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当政以后,深入考察了蜀地的民风民俗,这才一步步改变了蜀国的经济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产业,是丝织业与盐铁业。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而诸葛亮最重视的,便是蜀锦,他曾直言道: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历史上的成都,有个好听的花名,叫做“锦官城”。这里面提到的“锦官”,其实颇有讲究,是蜀地设立的官方工作人员,用来管理蜀国的丝织业。在当时,蜀国官营的蜀锦工人,竟高达七万六千人。

蜀中百姓大多以织锦为生

蜀国总人口,不过百万左右,去除十余万参军将士。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蜀地百姓之中,十个人中便有一个是蜀锦工人。因此左思在《三都赋》描述蜀地百姓的场景:

“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诸葛亮为啥要大力发展蜀锦呢?道理很简单,蜀锦不仅颇为名贵,而且还不愁倾销,是最能代表蜀汉“牌面”的货物。为了获取蜀锦,东吴还专门与蜀汉开设了贸易通道。

美轮美奂的蜀锦

《太平预览》注引《丹阳记》中说:

“江东尚未有锦,而成都独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于西道。”

哪怕是蜀国与曹魏没有来往,魏国的贵族士大夫,都把蜀锦当成了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电视剧《三国》曹丕剧照

曹丕听说之后,还专门写了篇《与群臣论蜀锦书》,希望大家都能带头抵制这种蜀锦: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壁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工之物,皆有虚名。”

但曹丕说归说,真正听的却没多少。蜀锦依旧很畅销,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货物,不少达官贵人也对其爱不释手。由此可见,诸葛亮大力发展蜀国的丝织业,是在发展地区优势。

蜀锦天下闻名

而当地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盐铁业。蜀国多山区,也多各种矿产资源,诸葛亮设立司金中郎将,另其负责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的开发,并促使了当地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蜀国也有不少出名的盐区。“家有盐泉之井”,可见蜀地产盐量颇高。为此,诸葛亮还曾经考察过临邛井盐,当地“一斛水得五斗盐”。见此情形,诸葛亮又专门设立了司盐校尉,将盐业收归国有发展。盐铁业收归国有,使得蜀国经济得到明显补充。

临邛古镇,曾是产盐之地

总结:

从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曹刘孙三家的赚钱大计,很大一部分程度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如此行事,其实有利有弊。

一方面,地处偏僻的西蜀与东吴可以凭借本地优势暂时维持经济;可另一方面,随着地缘政治的弊端暴露,吴蜀两国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支持军事行动,从而导致经济无法回流。

吴蜀地缘政治有明显局限性

显然,这种入不敷出的经济模式,很容易便走向崩溃。与曹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比,吴蜀两国最终难免走上发行大面额货币剥削百姓的经济手段。地缘政治带来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蜀国这个地方盛产蜀锦,当地百姓大多都擅长织锦,蜀国靠这个赚钱。还有就是蜀国盐区很多,盐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所以很赚钱。另外铁矿也很多,蜀国经常会开采用来制作铁器,这也是蜀国经济的来源。
征税。因为蜀汉赚钱的方法不是特别多,所以蜀汉主要靠征税赚钱。
依靠蜀锦,铁器,食盐。蜀国虽然在地理面积和农业生产方面不如人意,但是蜀锦在当时是非常文明的,并且价格也比较高昂,而铁器和食盐又是市场刚需。
本文标题: 在书上看到古代皇帝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掠夺财富,请问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86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因其他人诛九族而受被诛的人会被诛九族吗我想学古琴,江苏哪里可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