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万多年前,小麦起源于西亚”,前半句关于时间的是病句吗

发布时间: 2022-09-27 01:01: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五千年了,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

“公元一万多年前,小麦起源于西亚”,前半句关于时间的是病句吗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

五千年了,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小麦最先进入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小麦虽然属旱地作物,但要求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以致古人认为,麦和稻一样,适宜在低湿地种植,所谓“小麦宜下田”,而中国北方农业所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便是干旱。当小麦进入中国南方之后,其所遇到的困难正好相反。南方雨水充沛,地势低洼,厥土涂泥,宜稻不宜麦。特别是在稻麦二熟地区,水稻在收割之后,为了能及时地种上小麦,必须地排干稻田中的积水,因此,排水成为在南方稻田上推广种麦的关键。不过,对于具有悠久农业历史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中国人来说,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小麦的生长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小麦原产地是在西亚,中国小麦发现最早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楼兰,就是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

所以说,如果不考虑把“公元前”写成“公园前”这样的笔误,“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到公园前1000年”这一说法应该是正确的。毕竟“商中期和晚期”所属年份大约就在“公元前1000年”。
五千年了,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五千年了,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麦其实并非中国原产,与玉米辣椒等一样也是一种外来农作物,最早被人工驯化种植出现在西亚,四千多年前传入我国西北,而中原地区小麦的种植,则从商朝中晚期开始。


小麦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来源,小麦无论产量还是种植面积,都位居世界粮食作物的首位,在国内,也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小麦传入之前,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的中国,粮食主要以长江流域的水稻,黄河流域的粟、菽、黍等为主。

早在先秦时代,甚至上古三朝之前,小麦就已传入西北地区,商周时期在中原扎根,但是小麦在古代的中国,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沉寂岁月,直到唐宋时期才真正在北方取代粟,成为了北方饮食的主流。

大约一万年前,西亚新月沃地一带的人类开始采集野生的小麦作为食物,随后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对其进行选择与驯化,最终培育出了现代小麦的祖先,而早期人类种植小麦之后又过了数千年,小麦才传入中国。


小麦原产于西亚与北非

西亚地区,发现了距今大约1万年的人工驯化种植的小麦种子碳化颗粒,世界公认,西亚的两河流域与新月沃地,是世界小麦的最早源头。

直到今天,西南亚洲地区,仍旧广泛分布着野生的一粒麦、二粒小麦,还有普通小麦粗山羊草。我国的黄河流域虽然也发现了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但是迄今都没有发现过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所有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志,也从未发现过麦作遗址。

大约距今七千年前后,小麦传入了中亚地区,并且停滞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后又向东传播,继而越过天山与阿尔泰山,进入新疆,也就是说,我国的小麦直接来源其实是中亚地区。

而考古发现也证明,在距今5600年到3400年之间,欧亚大陆腹地的草原东部,广泛分布着多个早期的青铜文化,而且彼此之间有密切交流联系,这就成为了搭建在欧亚草原上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通道,而欧亚草原通道,也是最可能最主要的小麦传入我国的通道。


小麦在中国的历史相当久远

之前,日本一位叫做筱田统的学者认为,小麦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才从西域带回的中原,在此之前中国只有大麦并没有小麦。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实际上,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就会硬生生砍掉了一大半。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国内发现像样的先秦时代的小麦遗存比较少,在1955年,在安徽亳州钓鱼台遗址的一处西周时代的大墓中,发现了一个陶罐,其中有大量碳化的小麦,也就是说至少在西周时期,中原就已经有了小麦种植。

80年代后,随着国内考古事业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可靠的中原地区的上古时代的小麦遗存被发现,而这些遗址,东起山东,西至甘肃,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下游非常多,所谓“小麦在汉朝传入中国”的假说自然也就不攻自破。


目前,国内发现的迄今最远的麦作遗址发现于新疆孔雀河河畔的古墓沟地区,距今约4000年,而孔雀河谷除了出土了大量的小麦之外,还出土了众多大型与小型的磨麦器。

成书于战国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多种植麦子作为贡献,被周穆王带回了中原进行种植。

《诗经》: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

这里的“来”,就是先秦时期小麦最早的称呼,而“牟”,指的是大麦。

到了汉朝,有了统一的称呼“麦”,而汉朝关于麦子栽培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汜胜之书》中。

现在的主流观点是,小麦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从西亚经过中亚草原传入我国,由于小麦开始不太适应黄河流域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天的干旱最为致命,所以直到秦朝,小麦在中原只能种植在灌溉便利的河岸地区,栽培的面积与产量都很低,也正因如此,小麦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很早,但早期也没成为主流。


小麦在中国尴尬了上千年

虽然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在古代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并不喜欢小麦,而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小麦太难吃了。

早期,小麦的食用方法通常就是直接蒸熟,即“粒食”,做成的麦饭非常粗糙,先秦时代的小麦其实都是“野人农夫之食”,古人也将吃麦饭作为艰苦朴素的一种象征,甚至后来,将“食麦而已”当做清廉的一种象征,古时还有媳妇给婆婆吃麦饭被斥责是不孝的事情。

不过话虽如此,春秋战国时代,麦子已成为中原之地司空见惯的一种作物,当时的小麦产地遍布几乎整个华北平原与黄河流域。


当然,古人很早就发现小麦可以用来做面食,做成面粉之后再加工的话,口感味道要好很多,只不过因为条件限制,在石磨等出现与普及之前,古代要将小麦加工成面粉依旧困难,效率非常低,所以直到汉朝时期,石磨等工具的普及,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处境。

汉朝时期,小麦在北方超越了传统的菽与黍两种农作物,开始与粟并称,不过当时粟依旧是北方的主食,小麦虽然不断兴起,却依旧位居其次,直到唐朝时期,按照各地缴粮情况来看,小麦的产量仍旧要低于粟,也就是说,粟到了唐朝还是北方的主食。

小麦真正在国内占据北方主食主流,还是到宋朝,两宋时期,北方的小麦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菽、黍甚至是粟的种植剧减,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小麦这种原产于西亚的粮食作物最终才在中国彻底站稳了脚跟,并且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主食。


小麦传入中国是在四千年前,是从西亚地区慢慢传入中国的,而且是在商朝时期开始种植小麦的,后来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农作物。
小麦是从四千年前传入中国的。是从西域引进的。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产物。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境内。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之后逐渐向东传播,进入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

小麦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扩展资料

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 ),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其祖先植物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干小穗、干子粒、炭化麦粒以及麦穗、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其后,小麦即从西亚、中东一带西向传入欧洲和非洲,东向传入印度、阿富汗、中国。中国的小麦则由黄河中游向外传播,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才传到大洋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麦

  小麦在公元前2000年传入中国。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在商朝的时候,原产自西亚的小麦和大麦就沿着中亚、新疆河西走廊这条渠道进入了周人的祖先中国。

不明白继续问我哈,希望采纳,谢谢~~~
在商朝的时候,原产自西亚的小麦和大麦就沿着中亚、新疆河西走廊这条渠道进入了周人的祖先中国。
冬小麦在距今4000年前传入中国,春小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

简述小麦的来历

急需!!!!!!

来历: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密切的节节麦。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

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扩展资料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属于麦类,都是旱地种植作物。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

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更糟的是,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不足,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得非常快,碱性的黄土失去水分之后容易产生结晶,造成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大幅度降低,一年比一年贫瘠,以至于不能耕种。 

原本产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断减少,土地兼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农民起义。在经过多年的战火狼烟之后,土地经过休息得到了恢复,社会才再次安定下来,开始新一轮消耗地力的循环。但是总体上,土地的肥力还是在逐步下降。 

古文明在麦田中衰亡 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在大河流域附近诞生。其中古埃及、古巴比伦的人们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内广种小麦。可以说,这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麦田之中。可惜,它们都没能逃过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关于小麦的起源至今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只留下“人类最古的粮食”、“神下凡的时候留给人间的粮食”这样的说法,这似乎让我们相信小麦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粮食。为了探索小麦的起源,综合地理学、植物学、考古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普遍认为小麦大约公元前 15000~10000年起源于亚洲西南部。从地理学来看,现在占全世界栽培小麦90%以上的普通小麦主要是集中在从阿富汗到高加索地区。其根据不仅是因为这些地区形成了遗传因子的中心地,同时这一地区也是古代连接欧洲及亚洲地陆地。
从植物学来看,以小麦的genome构成为基准,它属于禾木科,因而小麦所有的特征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便是麦粒结果的粒数,麦粒结果的粒数是决定小麦数量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决定了现在占全世界栽培小麦90%的普通小麦主要的分布地。最后根据考古学研究结果,在6700年前的伊拉克遗址中发现了和现在小麦特性差不多的古代小麦,同时,通过综合观察研究埃及5000~6000年前几处遗址的小麦及瑞士遗址还有尼罗河古墓变化等各种事例来看,推测小麦的起源应该是在公元前15000~10000年左右。我们国家根据历史记录曾在好几处发现小麦,中国有关小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00年, 这说明我们国家小麦的栽培历史也相当悠久了。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周围地区是栽培二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常认为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而现在只有望不到边际茫茫的黄沙,罗布泊70年代就已干涸。只有残破古塔和千年不倒胡杨(有句话这样说,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倾诉辉煌的岁月。这里死去了两名重要人物就是彭加木和旅行家余纯顺。这里也躺着让人遐想联篇的楼兰美女,发掘于楼兰小河墓地的年轻女子,头戴毛毡帽,脚蹬一双牛皮筒靴,身裹毛织斗篷并别以木质别针,以一种朴素而又美丽的装扮在沙海之中的“沉睡”。我们可以称她公主,小河公主。(资料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也许我们不该打搅她,让他继续躺下去。   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益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麦我们长说就是小麦,当然了还有其他麦类,比如说大麦、燕麦。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只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现在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这种世界级别饮料。世界大麦80%产量被化为啤酒,灌进人们肚子里。1斤大麦大概可以做4到5斤啤酒。啤酒的独特苦味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它使啤酒带有特殊芳味和爽快的苦味。在这个炎热夏季几位朋友在一起,几瓶冰镇的啤酒,几碟小菜,是一种非常舒坦事情。   另外藏族人吃的青稞也是大麦的一种,藏族人主要用它做糌粑。大家可能没吃过吧。
从植物学来看,以小麦的genome构成为基准,它属于禾木科,因而小麦所有的特征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便是麦粒结果的粒数,麦粒结果的粒数是决定小麦数量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决定了现在占全世界栽培小麦90%的普通小麦主要的分布地。最后根据考古学研究结果,在6700年前的伊拉克遗址中发现了和现在小麦特性差不多的古代小麦,同时,通过综合观察研究埃及5000~6000年前几处遗址的小麦及瑞士遗址还有尼罗河古墓变化等各种事例来看,推测小麦的起源应该是在公元前15000~10000年左右。我们国家根据历史记录曾在好几处发现小麦,中国有关小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00年, 这说明我们国家小麦的栽培历史也相当悠久了。

修改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ji
一、语序不当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定语与中心词语序不当
定语、状语位置错乱
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主语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1、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改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优秀的教授。
2、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多项状语语序不当)改为: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分句间次序不当)
4、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5、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
6、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
7、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8、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9、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的几种类别
关联词搭配不当
定语与中心词(主宾)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动补搭配不当
状语与中心词(谓语)搭配不当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题2]
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谓搭配不当)
2、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3、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4、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稻”作为主语)
5、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绣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6、《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7、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8、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搭配,可予删去)
9、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主宾搭配不当)
10、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配搞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11、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12、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是因为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的,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13、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4、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
15、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16、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17、汽车奔驰在辽阔的公路上。(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介绍完英雄的事迹,同学们激烈地鼓掌。
18、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
19、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20、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
三、不合逻辑
概念范围不清
自相矛盾
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主客颠倒
关联词语用错
[例题3]
1、夜晚,远远望去,整个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自相矛盾)
2、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关联词语用错)
3、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
4、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描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5、八百多人,几干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6、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翰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
7、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8、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面限定为“有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
9、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10、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11、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12、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分类列举不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13、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14、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四、结构混乱
两种不同句式杂糅
反客为主
中途易辙
[例题4]
1、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杂糅)
2、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途易辙)
3、就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言,老师们一年四季埋在作业堆里,太辛苦了。(反客为主。前一句没有说完,就被第二句打断了,换成了另一个话题)
4、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
5、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6、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7、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五、表意不明
费解
歧义
指代不明
[例题5]
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2、在老校友聚会的那天,张青和王捷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他”究指张青呢还是王捷呢?可将其改为“张青”)
六(一)成分多余
主语同谓语的一部分相重复
谓语同宾语重复
谓语和它前后的修饰成分相重复
定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状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例题6-1]
1、应聘的外国专家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能低于试用期工资。(已有“高于或维持”来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于”的情况,再用“低于试用期工资”,是重复,应删掉)
2、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处分,受处分期间每月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第二个句子前面己说明“只发生活费”,己排除了发放奖金,再说“免发奖金”,重复罗嗦,应删掉)
3、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罗嗦,应去掉“可以”)
4、从他微弱的呼吸着,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前面已说"微弱"、“没有死”己含有)
5、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主语多余“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6、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7、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进行”多余,应去掉)
8、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9、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宾语多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10、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11、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附加成份多余“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1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1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1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1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六(二)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
谓语残缺
宾语残缺
修饰语残缺
中心语残缺
[例题6-2]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一“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影。(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4、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瑛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5、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6、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7、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8、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9、《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上“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10、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1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1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一、词语错用
名词误用:1、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你这种行为就不中国了。(“中国”是名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不是中国人的行为”)
动词误用:1、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2、思维这个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是动词,此处使用显得繁冗,可去掉)
形容词误用 :l、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2、这本书,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悬殊”本是形容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数量词误用:1、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俩”)。
2、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们俩个人又在一起交流经验。(“俩”应改为“俩”)
3、收音机的价格一阵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将“一倍”改为50%等)
4、赵家坡这个小山庄,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近”与“多”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5、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和“以上”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6、我们外科的治愈率已由80%增加了93%。(“了”应改为“到”)
7、他那身汗溃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量词“身”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那件”)
副词误用:1、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2、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不能作谓语,此将其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偶然”)
介词不当: 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助词误用:l、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友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变为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配捕,应删掉“的”)
连词误用: l、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使本不为并列关系的词语变为了并列关系,应改为“等”)
3、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及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第一个“及”误用,应改为“并”)
4、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义学历史或者学地理。(“或者”应改为“还是”)
(二)词义不当
词义误解: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词义轻重不当 1、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2、对于这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很好批评。(“批评”词义太轻,应改为“斗争”等)
词义范围不当 l、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2、我们应很好控制改革开放的场面。(“场面”范围大小,应改为“局面”)
3、我们班上今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变。(“事变”一词范围太大,应改为“事件”或“事情”)
(三)色彩不当
1、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嗷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3、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但她一进屋便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专业术语,用于一字不识的老大娘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煤气”)
4、我们在全世界再次郑重地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明”用于此不合庄重严肃语境,应改为“声明”)
(四)关联词语误用
错用关联词语 :l、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2、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宁可……也……”是选择中表取舍关系的关联词,此分句间应是让步假设关系,此用它不能正确地显现分句间的关系,应改为“即使……也……”)
滥用关联词语 :l、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2、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由于……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去掉)
缺少关联词语: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2、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此句两个分句阎明显是有转折关系,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l、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2、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因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不但”应移至句首)
3、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应将第一个“一方面”移至句首)
4、不等大家到齐,就他-个干起来了(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只不过第一个分句蒙后省主语,所以“就”应移到“他”与“一个”间)
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l、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属同套关联词语,不能配套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一、语序不当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定语与中心词语序不当
定语、状语位置错乱
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主语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1、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改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优秀的教授。
2、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多项状语语序不当)改为: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分句间次序不当)
4、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5、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
6、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
7、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8、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9、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的几种类别
关联词搭配不当
定语与中心词(主宾)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动补搭配不当
状语与中心词(谓语)搭配不当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题2]
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谓搭配不当)
2、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3、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4、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稻”作为主语)
5、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绣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6、《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7、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8、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搭配,可予删去)
9、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主宾搭配不当)
10、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配搞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11、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12、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是因为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的,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13、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4、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
15、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16、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17、汽车奔驰在辽阔的公路上。(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介绍完英雄的事迹,同学们激烈地鼓掌。
18、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
19、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20、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
三、不合逻辑
概念范围不清
自相矛盾
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主客颠倒
关联词语用错
[例题3]
1、夜晚,远远望去,整个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自相矛盾)
2、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关联词语用错)
3、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
4、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描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5、八百多人,几干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6、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翰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
7、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8、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面限定为“有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
9、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10、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11、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12、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分类列举不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13、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14、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四、结构混乱
两种不同句式杂糅
反客为主
中途易辙
[例题4]
1、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杂糅)
2、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途易辙)
3、就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言,老师们一年四季埋在作业堆里,太辛苦了。(反客为主。前一句没有说完,就被第二句打断了,换成了另一个话题)
4、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
5、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6、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7、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五、表意不明
费解
歧义
指代不明
[例题5]
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2、在老校友聚会的那天,张青和王捷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他”究指张青呢还是王捷呢?可将其改为“张青”)
六(一)成分多余
主语同谓语的一部分相重复
谓语同宾语重复
谓语和它前后的修饰成分相重复
定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状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例题6-1]
1、应聘的外国专家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能低于试用期工资。(已有“高于或维持”来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于”的情况,再用“低于试用期工资”,是重复,应删掉)
2、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处分,受处分期间每月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第二个句子前面己说明“只发生活费”,己排除了发放奖金,再说“免发奖金”,重复罗嗦,应删掉)
3、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罗嗦,应去掉“可以”)
4、从他微弱的呼吸着,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前面已说"微弱"、“没有死”己含有)
5、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主语多余“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6、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7、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进行”多余,应去掉)
8、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9、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宾语多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10、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11、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附加成份多余“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1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1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1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1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六(二)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
谓语残缺
宾语残缺
修饰语残缺
中心语残缺
[例题6-2]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一“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影。(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4、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瑛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5、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6、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7、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8、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9、《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上“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10、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1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1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一、词语错用
名词误用:1、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你这种行为就不中国了。(“中国”是名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不是中国人的行为”)
动词误用:1、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2、思维这个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是动词,此处使用显得繁冗,可去掉)
形容词误用 :l、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2、这本书,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悬殊”本是形容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数量词误用:1、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俩”)。
2、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们俩个人又在一起交流经验。(“俩”应改为“俩”)
3、收音机的价格一阵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将“一倍”改为50%等)
4、赵家坡这个小山庄,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近”与“多”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5、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和“以上”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6、我们外科的治愈率已由80%增加了93%。(“了”应改为“到”)
7、他那身汗溃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量词“身”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那件”)
副词误用:1、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2、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不能作谓语,此将其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偶然”)
介词不当: 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助词误用:l、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友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变为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配捕,应删掉“的”)
连词误用: l、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使本不为并列关系的词语变为了并列关系,应改为“等”)
3、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及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第一个“及”误用,应改为“并”)
4、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义学历史或者学地理。(“或者”应改为“还是”)
(二)词义不当
词义误解: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词义轻重不当 1、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2、对于这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很好批评。(“批评”词义太轻,应改为“斗争”等)
词义范围不当 l、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2、我们应很好控制改革开放的场面。(“场面”范围大小,应改为“局面”)
3、我们班上今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变。(“事变”一词范围太大,应改为“事件”或“事情”)
(三)色彩不当
1、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嗷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3、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但她一进屋便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专业术语,用于一字不识的老大娘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煤气”)
4、我们在全世界再次郑重地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明”用于此不合庄重严肃语境,应改为“声明”)
(四)关联词语误用
错用关联词语 :l、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2、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宁可……也……”是选择中表取舍关系的关联词,此分句间应是让步假设关系,此用它不能正确地显现分句间的关系,应改为“即使……也……”)
滥用关联词语 :l、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2、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由于……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去掉)
缺少关联词语: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2、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此句两个分句阎明显是有转折关系,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l、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2、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因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不但”应移至句首)
3、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应将第一个“一方面”移至句首)
4、不等大家到齐,就他-个干起来了(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只不过第一个分句蒙后省主语,所以“就”应移到“他”与“一个”间)
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l、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属同套关联词语,不能配套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本文标题: “公元一万多年前,小麦起源于西亚”,前半句关于时间的是病句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43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选择题老看不出怎么办清朝的王爷是怎么分级别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