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时期鲍信和曹操什么交情,为何鲍死了曹操这么伤心,鲍的才能又是什么水平

发布时间: 2022-09-15 01:01: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曹操能够入驻兖州,鲍信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崛起逐步统一整个北方地...

请问三国时期鲍信和曹操什么交情,为何鲍死了曹操这么伤心,鲍的才能又是什么水平

曹操能够入驻兖州,鲍信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崛起逐步统一整个北方地区,可谓是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其中的地利便是他拥有了天下九州之一的兖州,他之所以能入主兖州离不开当时一个识大体的人的帮助,而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鲍信,鲍信在他入驻兖州的过程中扮演着军师的作用,为曹操提出避其锋芒,规划大河之南的扩张战略。

除此之外,鲍信还有出城亲自迎接曹操,为曹操入驻兖州扫清了统治障碍,巩固了其在兖州的统治基础的作用。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对曹操有恩的人,最后却死无尸首,不能常伴曹操左右。

为曹操出谋划策提出避其锋芒,规划大河之南的扩张战略

在众人都因为对抗董卓、袁绍等人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而垂头丧气,丧失希望畏缩不前的时候,鲍信却从大局出发,用他敏锐和长远的眼光同曹操一起商量着对抗袁绍的事情,并且他还提出比较有现实的意义的战略方针——规划大河之南。

他认为当时的袁绍实力十分强盛,不应与其正面对抗,应该避其锋芒,避免两者发生直接冲突,继而提出规划大河以南的战略主张,这一主张也得到了曹操的积极采纳。那时鲍信虽然并不是曹操的手下,但从初平二年开始,到建安二年曹操一直采用的军事策略都是先前鲍信所提,这也为曹操后面大败袁绍,入驻兖州埋下了伏笔。

出城亲自迎接曹操,为曹操入驻兖州扫清了统治障碍,巩固了其在兖州的统治基础

初平三年,位于青州的黄巾军想要北上联合黑山军,被公孙瓒阻拦之后只能调转方向向兖州进发,听闻此事,鲍信只觉大事不妙,于是立马动身劝说兖州刺史刘岱,并建议其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刘岱不听战死之后,曹操部下陈宫游说兖州别驾从事,鲍信心中大喜,于是带人到东郡迎接曹操。

像鲍信这样有名的名士都出门迎接曹操,让兖州人都能由内而外的臣服曹操的统治,他的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也消除了曹操入驻兖州后的统治障碍,更加方便了曹操将兖州作为屯兵驻扎的不二良城。

对曹操有恩,但最后却死无尸首,不能常伴曹操左右

从入驻兖州开始,鲍信都是或明或暗的给予了曹操众多帮助,尤其是在后面参与黄巾军的战争之中,他挺身而出,帮助曹操冲出重围,自己却死于战场,据说曹操为此悲痛欲绝,在多方寻找鲍信尸首无果之后,曹操使用一块木头,亲自雕刻一具尸体作为鲍信亲手埋葬了他,还亲自在他坟前为其致敬和哭泣,除此之外,曹操对鲍信的后人也是十分照顾,只不过到了曹丕那里鲍信的后人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总之,鲍信在三国之中虽然算不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他凭借个人的远见卓识,在整个浓墨重彩的三国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鲍信配合陈宫,说服州中别驾、治中等大小官员,亲自到东郡迎奉曹操,鲍信为了救援曹操,战死在乱军之中。
鲍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曹操争取到了东郡太守,后来又慢慢的辅助曹操成为兖州刺史,为曹操的后来的军事地位打下了基础。为救明主战死沙场。乱世的起义永远都是枯地中的野火,随时起燃。
他可以说是直接帮助了曹操获得军力,但是他的结局并不好,因为曹操本来就没打算信任他。

为了曹操没有成为一代枭雄的鲍信,最后是什么结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政治黑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于是黄巾起义顺势而起,一场浩浩荡荡的乱世历史从此拉开序幕。各地有志之士都自发的招募乡勇,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鲍信是一个特别有作为的人,精通武艺,熟知兵法,大将军何进比较看重他,任命他在外招兵买马储存军事实力,鲍信不负所托招来几千人马,等他回京述职的途中,何进就已经被人给杀了,京师内外都被董卓给把控着,鲍信觉得董卓肯定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权利又大,自己无法与之对抗,于是鲍信找到了当时四世三公的袁绍,请求袁绍趁董卓羽翼未丰的时候杀掉他,袁绍本就优柔寡断,又害怕董卓的势力,于是没有答应。鲍信想着在京师肯定不安全,将自己的士兵带回山东,这归去的途中又号召了几万人,甚至都有骑兵几百人,这个时候的鲍信俨然就是一方很有实力的诸侯了。

参加十八路诸侯认定曹操。董卓废掉了东汉的皇帝,拥立汉献帝做为傀儡,天下民愤高涨,曹操一呼百应,号召天下十八路诸侯在渤海聚义,这其中就有山东的鲍信,十八路诸侯一致推选了当时家族威望比较高的袁绍为盟主,鲍信心里却不是很欣赏袁绍,觉得袁绍目光短浅只能看见眼前利益,不能够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曹操虽然势力比较弱小,却敢于独自去刺杀董卓,在国家被董卓操控后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人,鲍信感觉曹操是个明主。十八路诸侯有十八条心,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样的联盟不一会就瓦解了,鲍信劝说曹操不要跟随袁绍,因为袁绍作为盟主无法统一局势,还暗地里有自己的小心思,小利益,这样的人早晚要失败。鲍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曹操争取到了东郡太守,后来又慢慢的辅助曹操成为兖州刺史,为曹操的后来的军事地位打下了基础。

为救明主战死沙场。乱世的起义永远都是枯地中的野火,随时起燃。青州城内的黄巾军又拉起了农民起义的大幕,一路上烧杀抢掠,杀刺史,屠郡民,声势浩大就像张角在世,兖州刺史刘岱被刺杀,鲍信立马就想到了东郡太守曹操,拥护曹操为兖州刺史,官职高升责任也就跟着增加了,起义军杀来只能仓促应战,曹操和鲍信终于可以联合杀敌了,兴奋的只是带着骑兵冲入了黄巾军的包围圈,中了埋伏,曹操危在旦夕,这个时候鲍信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曹操杀出一条血路,一直撑到兖州大军的到来,曹操终于获得了救援,可惜鲍信却死在突围的乱军中。

一方割据势力的军事集团首脑,能够一眼就看出谁是明主,这足可以看出鲍信的识人。他能够号召乡勇几万人,也可表明他的人格魅力。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最终他死在了自己认可的曹操面前,换得了明公的性命,曹操最终成就霸业,有着鲍信的一份贡献,曹操对失去鲍信痛哭不已。

曹操最器重的两个外姓将领,最后为何都被曹丕羞愧至死?

曹操是汉末时期的第一雄主。他能够由最初的寄人篱下,到迅速崛起,再到统一北方坐拥天下九州。除了其自身的才能出众,除了拥有霸者、强者的姿态以外,还与其麾下的文臣武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臣主要以颍川荀氏家族为主,荀彧为其举荐了荀攸、郭嘉、戏志才、钟繇、陈群、杜畿、司马懿、严象、韦康等人,皆为当世名士。武将方面,则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氏宗亲为绝对的核心力量;除此之外五子良将、李典等外姓将领也为武将库增辉不少。

那么!拥有近乎完美的阵容,如何治理也大有讲究。一个君主能否成事,他本身的才能是一方面,识人之术是一方面,用人之道是一方面,三者缺一不可。袁绍就是三国时期比较鲜明的例子,不懂得识人用人之道,致使集团内的大将死的死、逃的逃,最终无将可用,一败涂地。

那么?要撑起诺大的曹魏集团,曹操是如何选才,如何用人的呢?

首先!曹操的量才标准是——唯才是举!也就是说,不受其家世背景的影响,寒门不受歧视,豪门贵族亦不会加分;有德无才者弃而不用,无德有才者亦可用之。仅以才能为唯一的审核标准。在那个“以孝治国,以德选官”的封建社会中,曹操的“求贤令”无疑是打破时代陈规的一项创举。

用人之道则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就是——敢用!无论是敌国降将,还是己国叛徒,只要在才能方面出众,对曹魏集团的发展有帮助的,那么曹操就敢于重用他。比如张辽、张郃、文聘、臧霸、陈琳等降将,亦或如毕湛、张绣、陈宫等叛将。

——当然!也不是说胡乱重用。曹操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

简单的说就是“控权”,只要主要的兵权不落入外姓之手。那么这些人背叛的可能就会降到最低。因为手上的兵权有限,发动叛变的风险就会更大。投奔敌国,由于不是带兵投靠,不但不会受到重视,反而会背上叛徒的恶名,受人排挤。将士们在考虑是否背叛的同时,也会去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

既给予重用,又给予限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曹魏集团的“控权”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大大的降低了将士们背叛的概率。

曹魏集团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历任统帅都是曹氏的宗亲将领。曹魏集团的兵权分配。南线荆襄防线由曹仁全权负责,东线合肥防线由夏侯惇全权负责,西线关陇防线则由夏侯渊负责管理。主要兵权几乎都掌握在曹氏宗亲的手中。其他的外姓将领张辽、张郃、徐晃等人,皆受制于三大战区的司令长官。

不过有两个将领的待遇却与众不同。一个授予假节钺,一个政治联姻。却都死的不明不白。

——他们分别是于禁、张绣

于禁是泰山钜平人,早年奔着一腔报国热情加入鲍信的队伍抵抗黄巾贼寇。

公元192年,鲍信受陈宫的诱导,引曹操提领了兖州牧。于禁与王朗等人遂归为曹操麾下,王朗深异其才,将他举荐给曹操。由于其处事果断,持军严整,公私分明,曹操对他的映像非常不错。

有一次,张绣举兵造反,趁夜偷袭曹操大营,局势非常混乱。唯独于禁约束部下,阵型严整,且战且退。途中发现青州兵趁火打劫、抢劫百姓,于禁便下令攻打他们。青州兵抵敌不住,便跑去向曹操打小报告,诬告于禁也造反了。有人劝于禁赶紧到曹操处报备情况,但于禁并不采纳,他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先退敌军,然后再通报曹操。曹操得知后,当众表扬于禁的做法,封为益寿亭侯。

于禁做事讲求章法,从来不违背曹操的将令。曹操曾下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于禁便含泪斩杀了多年的老友昌豨。

于禁的行事风格,皆如此类……

因此!在于禁投降蜀汉之前,曹操常常将其视为自己最信任的外姓将领。同时他也是外姓将领中唯一一位被授予假节钺权力的。

——于禁英明一世,丰功伟绩无数,只可惜晚节不保,临老却背上了叛徒的恶名。后又几经辗转,被遣送回国,曹丕故意以“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画像,致使其羞愧至死。其结局令人惋惜。

张绣是武威祖厉人,早年做过县吏,曾因刺杀金城麹胜而名动一时。其叔父张济是董卓麾下部将,董卓被诛杀后,自成一方割据势力。建安元年,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身中流矢而亡。张绣于是接管了叔父的队伍。起初,张绣被迫作为刘表的藩属势力,驻扎在宛城一带。但他并不是真心依附刘表,因为是刘表杀了他的叔父。所以当曹操兵至淯水的时候,张绣就主动投降了曹操,打算与曹操合力进攻荆州,为其叔父报仇雪恨。

曹操是汉末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富有理想、敢于拼搏的乱世雄主。他时而奸诈不择手段,时而又大度和蔼可亲,富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将曹魏集团治理得风生水起。也不失为一代英雄人物。然而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曹操有一个喜欢人妻的坏习惯。他一眼就看中了张绣的叔母,却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将典韦、其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在这次叛变中丧生。

公元199年,曹袁官渡之战爆发期间,袁绍暗中拉拢张绣。张绣本想同意,但被贾诩及时劝阻,于是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了曹魏集团。起初曹操北拒袁绍的同时,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备南边的张绣、刘表,两线压力着实不小。如今张绣主动来投,不仅直接解除了南线的隐患,而且还可以利用张绣的势力牵制住刘表。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曹操现在想的不是报杀子之仇,而是先公后私,当务之急如何把张绣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才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因此!他不但没有剥夺张绣的兵权,而且还与其结为了儿女亲家,为其子曹均纳娶了张绣的女儿,以政治婚姻的形式规避了张绣再次背叛的风险。张绣也因自己成了曹魏的姻亲,而更加卖力的为曹操效力,官渡之战力战有功,升任破羌将军。从征袁谭,受封邑两千户,是当时曹魏集团中享封邑最高的将领。

——然而!在出征乌丸的途中,张绣却离奇死亡了,《三国志》没有记载其死因。不过《魏略》的说法是,张绣被曹丕怒骂,饱含羞愧自杀而死。

总论:

曹操对曹魏集团内部,有一套精明的管理体系。在如此精明的管理体系内,于禁、张绣能够脱颖而出,享受异于常人的待遇。于禁被假以符节,不但可以随时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而且还可代替君主出征,遭遇突发情况不必请示,亦有斩杀节将的权力;张绣两度降曹,都不被剥夺军权,可以继续统领自己的旧部数万大军。这两项特权是其他外姓将领想都不敢想的,足见曹操对他们的重视。但是他们二人都曾背叛过曹操,给曹操留下了无尽的唏嘘与伤怀!

在我看来,曹操并没有看错人。正如司马懿所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非为天时,不至于此。其麾下的三万兵马乃是其旧部亲兵,落入水中已无战力,若继续死战,必全军覆没,死伤殆尽。于禁之降,是为不忍,可以理解;张绣之叛,乃为曹操不对在先,是一个男子汉肩负家族的使命,亦不为过!

这两个外姓将领分别是,于禁和张绣,因为这两个人虽然很受曹操重用,但都曾背叛过曹操,所以被曹丕一说,就羞愧致死了。
因为曹丕并不认同他们,同时也为了在其他大臣面前树立自己的威望,所以把他们羞愧至死。
因为他们二人都曾背叛过曹操,给曹操留下了无尽的唏嘘与伤怀!
本文标题: 请问三国时期鲍信和曹操什么交情,为何鲍死了曹操这么伤心,鲍的才能又是什么水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75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常凯申放在古代能是个什么水平的帝王为什么猫咪不喜欢吃蔬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