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遣唐使在中日两国历史教科书里一向是重点,而唐朝派往日本的使节却都不太受人关注

发布时间: 2022-09-11 17: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日本为什么派遣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

为什么遣唐使在中日两国历史教科书里一向是重点,而唐朝派往日本的使节却都不太受人关注

日本为什么派遣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今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今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日本向中国唐朝派遣遣唐使,是为了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管理经验。
我国唐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相当发达。日本正处在奴隶社会,连文字都没有,别的就更不用提了,首先要到中国取文字,全面向中国学习。
日本通过全面向中国唐朝学习,促进了日本的全面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大化改革,是日本迅速强大起来,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很简单,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日本几乎从建国以来就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几乎只有不断向中国学习才能发展自己的文化,而中国在唐代处于封建文化的顶峰,日本当然要加紧向中国学习,所以才不断派遣唐使
因为在朝鲜之战被打了惨败,所以向唐朝取经

历史名词解释:遣唐使

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节,成为华夏文化在日本传播达到极盛时期的载体。

遣唐使延续了过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国担任使节。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的犬上御田锹。此后日本陆续都有使节派遣往唐朝达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中间时间长达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除了与唐朝表示友好、以及把先进的唐朝制度及文化吸收输入以外,亦包括搜集朝鲜半岛及东亚地区的情报。 遣唐使的派遣不一定只有一位使节前往。而当有多于一人参与之时,会区分“大使”及“副使”,有时还有位于大使上的押使。

而随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亦包括有留学生及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发前,都会带同船舳先到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后,整船人从住吉津开始出发,经住吉细江前往大坂湾,再去到难波津。

经过濑户内海到达福冈的那津,再前往玄界滩。过去日本与朝鲜半岛友好之时,会在朝鲜半岛北岸登陆,然后经陆路进入唐朝。但自从日本与新罗交恶之后,改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国。由于当时日本的航海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经常遇到海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遣唐使

中文名称: 遣唐使

发生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所属年代: 唐代

事件介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今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遣唐使:
即日本皇家为汲取中国现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而对持派遣的官方外交与留学使团。

遣唐使

中文名称: 遣唐使
发生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所属年代: 唐代

事件介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今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931.htm
遣唐使
中文名称: 遣唐使

发生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所属年代: 唐代

事件介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今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中文名称: 遣唐使

发生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所属年代: 唐代

事件介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杜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今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时,对历史还造成了哪些影响?

中国和日本之间一衣带水,在绵延两千多年的文化交往中,虽然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体而言还是积极和友好的时期更多。尤其是,在这段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日本无论从民间还是官方都对中国表现出了积极友好的态度。关于这点,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承认。

回顾两国的历史交往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延续两百多年,从公元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末的遣唐使。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简单讲述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

日本是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形成的火山岩岛国,国内的土地非常贫瘠,而且资源匮乏。列岛之间相互隔绝,每个岛上的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状况也相差无几,这就造成了岛与岛之间粮食产量和可供养士兵都差别不大,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无法完成统一,只能长期分裂。

从徐福东渡开始,陆续有中国人迁徙而来,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其中,最先受此影响的九州地区,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得益于此,盘踞在九州地区的部族迅速壮大,逐渐拉大了与四国、关东、关西等地部族的优势。可惜,九州并没有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崛起,趁势统一日本各岛。反而,因为错失了良机,由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国征服了其他各部,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的混战时期,根本无暇顾及朝鲜半岛的事务。出于对大洲大陆的无限向往,日本不仅出兵朝鲜,还趁势扩张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隋朝在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后,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终于有机会腾出手来对朝鲜半岛进行用兵。而赖在朝鲜半岛的日本,自然不敢和隋朝为敌,于是派遣使者前往隋朝递交国书。不过,这还算不上遣唐使,最多只能算“遣隋使”而已。

据《隋书·倭国传》记载:

大业三年,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日本遣使的记载,当时日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佛法,而且也不是在唐朝。后世之所以称为遣唐使,主要是因为在唐朝时他们的规模、频次和影响才达到了巅峰。

不难看出,在这场国书事件中,日本甚至将自己与隋朝置于了平等的地位,宣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此举,自然引起了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因为,这已经标志着日本开始尝试推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宗藩朝贡”体系。

可惜,隋炀帝的不满,还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呢,隋朝就已经灭亡了。

唐朝取代隋朝后,通过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征伐,消灭了东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各部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成为了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

此后,唐朝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对外政策,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受此影响,除了西域和东北等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纳入了唐帝国的视线范围。

在这期间,日本看待唐朝的态度是极其矛盾的:

(一)他深知,自己的崛起和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必然会受到唐帝国的强烈反对,两国之间势必会有一战。

(二)他也深知,自己无论在国力还是军力上都不是大唐的对手。别的不说,就冲唐朝在三年的时间里消灭强大的东突厥,自己绝不是对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日本的舒明天皇最终决定,彻底向唐帝国求和并遣使学习。

一、舒明天皇时期

630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主要代表有大仁犬上三田和大仁药师惠日。早期,遣唐使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学习大唐的律法、礼法和佛法;

另一方面,维系日本与唐朝上层统治者的关系。

在这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后,极大地推动了“大化革新运动”。在革新的过程中,日本效法唐朝建立了自己的“二官八省制”。

在大化革新八年后,日本派出了第二批遣唐使。这次的规模更大,人数也更多,主要包含五大领域的使者,分别是政治领域、航海领域、农业领域、文化领域、佛教领域。其中,有个名叫阿倍仲麻吕的,还担任了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与唐朝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也多有交往。

以后,又出现了第三批遣唐使和第四批遣唐使。这后两批的遣唐使,无论在组织规模还是历史影响等方面,都不及前两批。

二、天智天皇时期

由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得寸进尺,终于爆发了中日白江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唐军几乎全歼了四倍于己的日军,展现了自己的超强实力。

日本在朝鲜半岛战败的消息传回到国内后,吓得朝野上下都一致恐慌,甚至还构筑了大规模的沿海防御工事,生怕唐军会一鼓作气剿灭了自己。

之后,由曾经一手推动日本进行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成为了日本的新一代天皇,史称天智天皇。

日本在战败后,唐朝很快派出了使者郭务悰和刘德高相继前来问责。天智天皇尽管在表面不愿臣服于大唐,但还是派出了第五批遣唐使护送唐使返回长安。

没过了几年,天智天皇很快就又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不过,这次的遣唐使除了向唐朝学习以外,更主要的任务还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后的两国关系。

三、文武天皇时期

日本通过连续派出第五批和第六批遣唐使后,完全达到了修补两国关系的目的。而且,终于确信唐军不会主动进攻自己的本土。在彻底放下戒备之后,日本开始全面效法大唐。

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他崇尚强者,对于打败自己的国家,非但不记恨,反而表现得非常钦佩。白江口之败,使得日本真正的直接领教了唐朝的强大,反而开始更加虚心地学习大唐的文明和技术。

而与此同时,国力达到鼎盛的唐朝,也希望打造出一种万国来朝的可喜景象,欢迎周边国家经常遣使来唐。事实上,唐朝那种开放和自由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再难见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武天皇派出了第七批和第八批遣唐使,而且每批的人数都达到了空前的五六百人规模。从此,唐朝进入到了各国派送遣唐使的最盛时期。

四、孝谦女皇时期

孝谦女皇时期,日本继续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分别派出了第九批和第十批遣唐使抵达国都长安。在这两批遣唐使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中日“混血儿”。

唐朝派人护送第十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后,护送使中的外交家袁晋卿和音乐家皇甫东朝及其女儿,后来就索性留居在了日本,并且积极在当地传播大唐的文化,直到现在都在日本留有后裔。

由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罗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段期间的遣唐使基本已经放弃了途径朝鲜半岛的陆路,改而取道走水路,选择直接横渡东海在中国登陆。不过,船毁人亡的事故却不断发生,尤其是第九批遣唐使团,有一半的船只全都沉没。

唐玄宗时期,鉴真和尚在经历了前五次东渡日本的失败后,再次亲率门人弟子数十人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终于,这次他在日本九州的萨秋妻屋浦成功登岸,辗转抵达了日本首都平城京,还受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的欢迎。

之后,鉴真在日本还开创了佛教的南山律宗,至今都很有影响力。

五、光仁天皇时期

称德天皇亡故后,光仁天皇被藤原家族等重臣,共同拥立为新的天皇。他在继位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弘扬佛教政治,节俭各项支出。但是,唯独对于遣唐使一事没有犹豫,继续派出了第十一批。

在这批遣唐使的航海中,日本人又开发了新的航线,从大津浦出发后,向西南驶抵值嘉岛而后径直横渡东海,最终抵达中国的长江口岸。这样,他们航海的线路和时间更短,仅用了10天的时间便抵达了中国。

这段时期的日本遣唐使,虽然在规模和人数上都不输于之前,但在事实上已经是接近尾声了。此时唐朝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彻底终结了自己的盛世局面,万国来朝的局面早已没有。唐朝李氏的政局不稳,而且内有朋党和藩镇,外有回纥和吐蕃,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六、仁明天皇时期

仁明天皇时期,派出了第十二批和第十三批遣唐使,也是最后的两批。不过,第十二批遣唐使在回国途中就遭遇了海难,幸免的使团成员历经万难才返回了日本。

第十三批遣唐使回国时,同样遭遇了海难,致使四十名日本使团成员和二十多名唐朝使者都一同葬身海底。

仁明天皇过世后,文德天皇即位。那时,日本对于唐朝的崇拜也已经不复以往,皇室和贵族中间也不再锐意进取。更重要的是,每次遣唐使的花费不在小数,日本越来越感受到了经费方面的压力。

终于,在894年时,随着又一次遣唐使计划的失败,宇多天皇宣布终止遣唐使计划。

事实上,日本从630年开始,一直到894年的264年间,先后派出了十九批遣唐使,但只有十三批抵达了中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学习后,日本决心脱离并推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朝贡册封体系。

遣唐使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友好往来的一个美好缩影,既为中国带来了日本的文化,又将中国的文化传回到日本。他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和中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双方带来了不断的变革。

当然,对于遣唐使的评价也并不都是一边倒的正面夸赞,负面的影响也有。日本通过遣唐使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东北亚格局。

日本遣唐使之谜

从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4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圣德太子先后向中国派出了4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太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造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造遣唐使。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或洛阳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使来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吧?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庭、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遗唐使又称“西海使”或“人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经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子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赴唐学习人员给予优厚待,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タ,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子“使节刀”,接下来举行线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由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人,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伺就是从派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猜测都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

不管真实的原因是怎样的,最终的结果是,通过向中国派遣遣唐使,日本确实从唐朝获得了大量的先进经济文化知识,为日本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课历史作业。一,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谈中国吧。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在谈论古代中外交往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文化交流,绝对不谈论的一点是中国对外国的控制。

这是源自本朝作为“畸形的天朝上国”这一事实产生的现象。本朝由于 的原因,既热切地希望“万邦来朝”,成为世界的唯一核心,让世界各国依照自己的分配而工作;又极度热衷于阉割国内认知,宣传上绝对避免涉及中国曾经做到过的,对现在属于外国的地区的严密控制,以根绝“友邦莫名惊诧”。

那么在对中外交流的叙述上,我们可以看见,教材中不断强调中外文化的繁荣,外国和中国的经济交流,但绝口不提比如吐火罗都护府、旧港宣慰司、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瓦罕走廊这些东西。这种教材除安慰友邦的作用外,还另外构建了在实际中本朝想建立的一种“想象共同体”——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配合中国生产产品并自愿加入中国市场的“全世界”。

然而,不记载唐朝遣日使节并不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历史书不记载唐朝遣日使节甚至隋朝遣日使节的原因,仅仅是由于,这些遣日使节,完全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君所举遣唐使,我朝记录宣传,是因为这群人——特别是某一位——不仅是日人中之龙凤,来到中华帝国体系下,他们一样混进了人中龙凤的群体里,甚至混到了高官厚爵,诗仙哭丧。一个人,在中国混到诗仙哭丧,基本就能留下姓名。何况本朝向来重视宣传外国人在中国如何得利,中国人如何热爱外国人,如何善待外国人,如何想把中国变成所有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的极乐天堂。怎么可能不记录。

在前述预设立场下,反过来,遣日使节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的,为免“友邦惊诧”,削除。而遣日使节没有对日本或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不过是个官声不显,没有参与各种起义的“封建走狗”,教来何用,削除。

那么为什么中国教材会记录鉴真和明朝册封足利义满日本国王的事情呢?

因为日本人自己在教材里写了。

当然,鉴真东渡这件事本身是绝好的课本素材: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这个文化(佛教)在外国发扬光大并引来大批外国人申请居留中国(学问僧)。本朝热爱这种东西。但足利义满这件事,确实是日本人自己教了,然后中方看友邦好像不惊诧的样子,就写了进去,然而依旧主要以此讲述“封贡贸易”这一“经济交流”,绝口不提关于“日本国王”这一爵位在中日朝琉越之间产生影响和问题。
遣唐史对日本的影响在于将唐代的文化与制度传到了日本。
鉴真和尚去日本讲道说法,使日本从此有佛教,对日本的佛教影响非常大!
第四个历史课一旦对日。

本文标题: 为什么遣唐使在中日两国历史教科书里一向是重点,而唐朝派往日本的使节却都不太受人关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55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菲律宾为什么衰落中国历史至今最有钱的人是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