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发布时间: 2022-09-11 01:59: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有什么典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最早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

清军入关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最早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出现,是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时候,顾炎武为亡天下之感叹所写的。顾炎武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八句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为维护一个朝代不致被灭亡,就是帝王将相和朝廷大臣的职责,这是与普通百姓没有关系的;但是天下的兴衰,就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事情了,这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要知道,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封建朝廷的自然更替。而清朝入关,中原地区将是满族人的天下,换了族统治便是天下灭亡。

顾炎武认为,如果像前朝一样,明朝灭亡只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统治思想方式没有改变,便是亡国。但是明朝灭亡后是清朝统治,这就不同于以前朝代的更替。不同于汉族统治,满人的生活方式、思想等等都与以前的朝代不同。这就意味着不仅仅只是换一个统治阶级,而是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思想甚至要原来的政治统治观念,这叫做亡天下。

因此顾炎武把天下和国家分开,呼吁人们要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这是前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在中国社会思想上是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每个人都应对国家的前途付诸行动,这也是顾炎武提出的意义
其实这就是当时顾炎武给予自己国家的君主的一个建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 人都应该有爱国的责任心,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关乎每个普通人。这句话源自清朝顾 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背景是清军入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

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到底是不幸还是万幸?

中学时代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的时候,从人类起源的了解,再到中国近代史的窥探,我似乎嗅到了一股丧权辱国的味道。明清之前的千百年,我国作为东方的古老大国,一直在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至少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沦落到遭受外来列强侵略沦丧的地步。可当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老祖宗几千年的基业似乎都在一夜之间破碎了,不由得清朝背起了导致中国侵略的这口大锅。

清朝在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这一角度来说,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清朝的落寞和统治者的腐朽,导致了中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全权将这个责任抛在满清政府头上,因为除了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之外,还有就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弊端。恰好清朝处在的特殊位置——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让满清政府很自然、很顺畅地成为了被国人唾弃的对象。

清朝的统治,源自于清军入关

关于“清军入关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还是万幸”的这个问题已经历来已久了,因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基本上在国人的观点当中,清军的入关,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当然也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清承明制的基础上,清朝前中期的几代皇帝都很励精图治,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前朝留下来的弊端,之所以将清朝称之为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那是因为封建时期在清朝达到了最后的“中兴”。让明朝站在清朝的位置上迎接着近代史的来临,恐怕被欺负的程度会更加深刻。

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自此,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结束。紧接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很快便在吴三桂和满清的夹击之下快速覆灭,至此,满清登上统一中国的历史舞台。

清军入关,清朝建立→万幸大于不幸

01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历来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大家不要对元朝统治时期的中国领土产生错觉,唯有清朝统治下的中国领土,才是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如今中国900多万平方千米的金鸡领土,是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版图不无关系的,简而言之,没有清朝,何来中国如今的版图一说呢?除此之外,清朝鼎盛时期的人口至少上亿,而纵观清朝之前的中国人口,明朝人口达到顶峰也才6000余万,清朝“康乾盛世”的出现,首次将中国人口数量推到亿的单位。

02

清朝政治相对清明,虽然很多人都说清朝的康乾盛世只是纸面上的盛世,很多底层人民依旧挣扎在死亡的痛苦边缘,但这似乎历来都是封建王朝所没能避免的弊端之一。同样是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虽然算不上政治最清明、统治最清廉,但绝对不是最坏的朝代。

清承明制之下,和明朝相比起来,清朝很明显没有宦官作乱,外戚擅权更是无从说起,和明朝那些奇葩帝王相比起来,清朝的十三位帝王当中也并没有出现过荒诞淫乐的暴君。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期间,清朝出现了持续134年的盛世局面,和汉朝的文景之治(50年)、隋朝的开皇之治(24年)、唐朝的贞观之治(23年)相比起来,康乾雍盛世实在是可圈可点。

03

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但在民族问题的处理方面,满清政府的措施可以说是十分得当的,而且这些措施执行下来的效果也是可圈可点的。众所周知,我国自秦朝建立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且在历史上的个别几个朝代还出现了民族混乱的局面,如果想要真正实现国家大一统,那么民族关系就必须要被重视起来。

清朝在民族问题上也是保持着“民族共和”的观点,而且在清朝统治期间,这一民族政策避免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团结和安定。在清末立宪新政之内,清朝政府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雏形,即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清朝存亡,关系着汉地十八省的存亡

清朝正式建立之后,接手了明朝统治下的十八行省,这十八行省在明朝时期的雏形是“两京十三个布政使司”,只是清政府将湖南和湖北从湖广承宣司分离了出来,后来又将南直隶分为了安徽和江苏,陕西行省分离出了甘肃,这就是十八行省的来由。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区域,东北三省是满人生活的区域,而这汉地十八行省,都是汉人的生活区域。清军入关之前,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煤山自缢宣布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但当时盘踞在中原的三个政权依旧林立,他们分别是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和南明政权。

这三个盘踞在中原的政权,并未算上吴三桂和满清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川蜀立足了脚跟,南明政权处于徘徊游离状态,而李自成大顺政权则在黄河以北有着自己的实力范围。看似中原大地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而这三股政权碍于自己的实力和势力范围,以及满足的心态,很有可能会长久僵持下去。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当时的中国没有统一,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没有后来的大清王朝,那么中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很有可能就会被那些外来势力给逐渐蚕食掉。而当国家没有统一,面临着外来侵略势力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会形成全民族统一战线呢?

天下兴亡什么,如何填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本段释义: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为什么吴三桂一旦放清军入关,清军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平全国?

时间回到大明灭亡的那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孤悬山海关的吴三桂在反复思量后,决定引清军入关,报君父之仇。

当时的情况下,清军并不占优势,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依然拥有大量的土地。而整个黄河以南依然牢牢控制在明朝官员手中,百万属于明朝的军队,在陪都南京则有一套完整的朝廷行政体系,可以立刻运转。

所以,在当时留守南京的重臣史可法等人眼中,他们并不会觉得这是大明的灭亡,吴三桂的行为更像是安史之乱时唐廷借回鹘兵平乱,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如南朝或者南宋一样划江而治。甚至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他也是打算尽可能的捞一把而已。

可现实的历史非常残酷,仅仅两年之内,清朝军队就基本占领的全国。李自成、张献忠先后阵亡覆灭,南明的小朝廷立了一个又被灭了一个,最后只剩下“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大明最后军神李定国和孤悬海外的“国姓爷”民族英雄郑成功。

为什么吴三桂一旦放清军入关,清军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平全国呢?

首先,就是清廷的政治工作做的极好。刚入关的时候,打的旗号是吊民伐罪,给崇祯帝复仇。昭示了敌人就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不但在占领区没有推行剃发政策,还向南京的南明朝廷释放了很大的善意,完全麻痹了南明官员。直到清廷彻底打垮了大顺,才与南明翻脸。

而南明和大顺互相仇视,视对方为大敌的同时,不但不联合抗清,还在激烈的内斗。李自成的大顺因为是流民出身,所以眼界不够,在北京大肆拷掠明朝官员,趁机横征暴敛,尽失了士绅之心。结果清军一来,这些明朝旧臣都直接归顺了清廷。

如果李自成能更残暴一点,把所有的反对者都杀光,清廷可能就会忙于稳定后方,短时间内不能南下。可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和士绅彻底撕破了脸皮,又怀揣着想当圣主的浪漫情怀,其结果就是完全无法在北京立足。

南明留守的政治精英们水平倒是很高,兵力也雄厚,但他们不但坐视大顺覆灭,而且同样忙于内斗。在立谁当皇帝、如何处理南明三大案、孙可望到底是封一字王还是二字王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结果让清廷顺利的击溃了大顺。

其次,就是满清入关时的军事水平出色,当时国内除了镇守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外,再无一支军队可与当时的八旗兵对抗。与电视剧和穿越小说里不同的,八旗兵的战斗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武勇上,组织纪律也很强,更是在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炮战。

其典型就是山海关之战,清廷军队在两天三夜急行军三百里赶到山海关,休整半天后,下午参战,半日之间打垮了李自成的三十万大军。

最后,就是大顺和南明自身的战略失误,导致空有实力,却轻而易举的被满清占领本应是南北分界线上的天险。入取中原战略位置最重要的河东,大顺几乎没有防守。而南明实力最强的高杰和黄得功两镇,直接内讧,导致江淮丧失。史可法以心血苦守扬州,也无力回天。他是一个爱国英雄,但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明末政府的腐败,导致民心丧失,所以清兵入关初期普通民众对明朝的认同感并不高,造成了清廷顺利占领全国。可等到满清开始推行剃发令,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时候,中原民众才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朝代更迭的“亡国”,而是“亡天下”,可这时候已经太晚了。

本文标题: 清军入关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51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唐朝为何不在废除府兵制之后,建立征兵制组成常备军队查尔斯现在是悲伤更多还是快乐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