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真是英雄吗 他率领5000步兵横扫匈奴王廷是真的还是假的

发布时间: 2022-09-08 14:59: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李陵本来只是假意投降匈奴,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真的?李陵假意投降于匈奴,为何后来变成真的了?李广是汉文帝时的人,大破匈奴数次,最后却...

李陵真是英雄吗 他率领5000步兵横扫匈奴王廷是真的还是假的

李陵本来只是假意投降匈奴,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真的?

李陵假意投降于匈奴,为何后来变成真的了?

李广是汉文帝时的人,大破匈奴数次,最后却没有得到封赏。他有一个孙子,由于当时皇帝只知道打仗,可谓“穷兵黩武”,一直没有机会参加战斗,但又十分想建功立业,替爷爷完成志向。他这个孙子就是李陵,对,投降匈奴那个李陵。

一开始,武帝想要李陵为大军运送粮草,但是李陵手下全都是训练好的精兵强将,就不太愿意。他向武帝请求,说他带领的屯边将士,都是精兵强将,他希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到兰干山南边以分单于兵力。



汉武帝同意了,但也只让他带了5000个步兵,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

路博德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与他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武帝见奏大怒,怀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传诏给李陵问他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陈步乐被召见,陈说李陵带兵有方得到将士死力效命。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要部队击鼓进攻,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击败敌军好几次,直到后来力竭而降。



一开始汉武帝听到消息后很生气,以为李陵是贪生怕死之辈,直到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

他悔悟到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路博德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对武帝说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没接到。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



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却要杀我全家?”使者说汉武帝听说李少卿在为匈奴练兵。李陵无语,说那是李绪,不是他。再后来李陵失望了,就再也没有回到汉朝。

正是:假作真时假亦真,李陵的经历令我们唏嘘不已。

因为自己的家人在自己的国家已经被残忍的杀害了,所以心灰意冷之下就变成了背叛。
因为汉武帝将李陵家灭了九族,导致他有家难回,满腔热血心已冷,他不得不滞留匈奴,直至终老也未归汉。
刚开始李陵还是想找机会逃回汉朝,但是后来听说汉武帝对自己非常生气,并且将自己的家人给杀了,所以心灰意冷,只能待在匈奴。

汉朝的李陵,是真投降匈奴还是假投降?

在汉匈战争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身为名将后代,却最终投降了匈奴,可以说他是名气与争议并存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李陵。名气在于他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司马迁因为他说情而被处以宫刑;而争议就在于他战败投降了匈奴,最后也没有返回自己的祖国。

李陵画像

天汉二年(前99年),想着像当初任命卫青领兵出征然后讨好卫子夫一样,汉武帝故技重施。这一次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而李广利是此时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又任命我们李陵为李广利担任后勤保障。李陵却提出愿率五千步兵单独出征。欣赏李陵的勇气又不放心的汉武帝又下令陆博德率兵接应李陵,没想到陆博德也不愿意做后勤,表示愿与李陵各带五千人出征。汉武帝怀疑李陵说了大话后又反悔才指示陆博德这样说,于是逼着李陵出征。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

出征后最初的形势非常顺利一路势如破竹,但后来形势急转直下,李陵的区区五千步兵遭遇了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面对强敌,李陵始终毫不胆怯,沉着应战。面对着英勇善战的李陵,单于又召集来了援军围攻李陵。李陵自知寡不敌众,且战且退。

而就在这时,不幸发生了:一个部下因被上司侮辱,只身逃亡匈奴,而且将李陵的所有底细向匈奴和盘托出:李陵只有五千步兵,而且孤军深入。单于闻之立即组织总攻。最终李陵兵败“投降”。

一年多以后,汉武帝又派公孙敖前往匈奴设法抢回李陵。公孙敖去匈奴后无功而返,害怕因无功而返而被降罪,公孙敖张冠李戴告诉汉武帝说:“听俘虏说,李陵在训练匈奴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发雷霆,诛杀了李陵母亲、李陵兄弟及妻儿。事实上,替匈奴训练士兵的人是李绪,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都尉。消息传回李陵,悲痛欲绝的李陵最终真的投降了匈奴。

影视剧中的公孙敖形象

之所以说李陵名气与争议并存,是因为司马迁在李陵被俘后的朝议中发表了这样的观点: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有朝一日立功赎罪报效朝廷。司马迁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造就了这种说法逐渐成为了主流观点——李陵仅仅是诈降,像他爷爷李广那样装死,然后趁人不备最终逃回。小编觉得,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很多人的过错造就了李陵的悲剧,到底是何人的过错造成了李陵不得不投降呢?

司马迁

李陵自己。李陵是将门之后,李广之孙,此前已经屡立战功。这样的身份背景造成了李陵犯下了同他爷爷一样的过错:好大喜功,恃才而骄。他竟然仅仅只带着五千步兵出征匈奴,虽然这五千步兵各个骁勇善战,但是数量实在太少了。

汉武帝。汉武帝军事部署严重失误,在关乎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意气用事,逼着李陵出征,却没有为李陵安排接应,造成了李陵的孤军深入。而汉武帝在公孙敖传回假消息时,没有明辨是非,轻信谣言,急功近利,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等待张骞时候的耐心,造成李陵家人被诛杀。

汉武帝

公孙敖。公孙敖出征是为了抢回李陵,最次也要打探到李陵的下落。而这位公孙敖没有仔细打探清楚,又害怕被武帝降罪,最终传回了李陵已经投降的假消息。

小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关于李陵投降的记载都是李陵战败了然后就投降了。但是小编不敢苟同,在事情的最初,准确的讲,李陵应该是战败当了俘虏,而不是战败之后马上投降。即便司马迁为其开脱,认为是假投降,但司马迁也仅仅是从李陵过去的为人,从当时、当地的环境进行推理分析,却始终拿不出“李陵假投降”的证据,而李陵也没有把自己假投降的想法有效传递给西汉王朝。正是当时信息传输的不通畅,造成了李陵家人被诛杀的惨剧。家人遭到诛杀后,李陵即便本来想假投降,面对着诛杀自己家人的朝廷,也心甘情愿地真投降了。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就准奏了这次军事行动。李陵于这年九月率五千人从居延出发,经过了三十天的长途跋涉,到达浚稽山(约在阿尔泰山脉中段),在山下遇到了匈奴的军队。单于用三万大军包围了李陵军,李陵命令前队的人拿盾和戟,后队的人都持弓弩。他下令:“听到鼓声就向前冲,听到锣声就停止。”匈奴见汉军少,就一直向前挺进。李陵指挥弓弩手,千弩齐发,单于的士兵倾刻间死伤一大片,匈奴兵顿时大乱,急急忙忙向山上逃跑。汉军乘胜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

网络配图就在这节骨眼上,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兵士,被李陵的校尉韩延年辱骂,一气之下跑去向匈奴投降。他还向匈奴讨好,对单于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备支援,弓矢也快用完了。”管敢还把李陵的排兵布阵告诉了单于。由于单于洞悉了李陵的虚实,知道他是孤军作战,便放心大胆起来。他还按照管敢的主意,用许多骑兵攻打李陵。李陵率汉军向南走,还没有到汗山,弓矢都用光了,汉军被单于困在峡谷中。单于乘机用垒石攻打,汉军死伤惨重。最后致使李陵被擒。此时,边关便报李陵降敌。汉武帝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恼怒。朝中大臣也都大骂李陵。单单太史令司马迁对皇上说:“李陵这个人诚实而讲求信义,他为国家常常奋不顾身。现在他处境不幸,我们应同情他。况且,李陵只带步兵五千人,面对匈奴八万大军,转战千里,弹尽粮绝,赤手空拳同敌人拼搏。这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而已。他现在身陷匈奴,但是全天下的人都知晓他的战绩,他不死,估计是还想再为汉朝立功。”

网络配图司马迁的一番话,非但没打动皇上的心,皇上反而定司马迁“为陵游说”之罪,处以宫刑。从此,司马迁打消了仕进的念头,忍辱负重,专心致志撰写《史记》,以此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懑。那么李陵为什么向匈奴投降呢?事实是李陵在匈奴数年杳无音信,皇上派公孙敖带兵去设法抢回李陵。公孙敖去匈奴后无功而返,为了回复皇上、完成任务,他带回了关于李陵的消息,告诉皇上说:“听说李陵在那边训练匈奴兵,要攻打汉朝。”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大发脾气,命人把李陵母亲、李陵弟弟及李陵的妻儿都杀了。其实,替匈奴训练士兵的人是李绪,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汉都尉,公孙敖显然是张冠李戴了。就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后来,李陵宴请苏武,李陵给苏武斟满酒说:“你不降匈奴,忍辱负重,名扬天下,功劳盖世。”李陵推心置腹地告诉苏武说:“我投降的目的原本是想找机会劫持单于,为国家效劳。却不料汉皇不了解我的心志,杀了我的老母和妻儿,绝了我的归路。”苏武说:“过去,我深知老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但现在你的处境不同过去,是非功过,也只好由人们去评说。但是我决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网络配图李陵听苏武说完后,长叹一声:“比起苏君来,我这个人真如粪土一般。”说罢,热泪纵横,起身吟唱了一首《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一曲歌罢,李陵朝着南方跪拜不起,苏武望着他,叹息不止。这就是李陵“身在异族心在汉”的故事。只能说,李陵也是被迫的,在整个事件中最可惜的当属于司马迁了。不过想想如果没有遭受宫刑,司马迁能不能花上17年写上这本《史记》呢?

李陵出身望门,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武帝时期出于对打击匈奴的需求,武帝曾派他深入匈奴去搜集情况。李陵曾只带了八百骑兵,走了两千多里却没有遇到匈奴,可能他觉得自己运气好。于是在天汉二年,李广利出征匈奴时,他拒绝了配合李广利作战的要求,却提出自己带一只部队去远征匈奴。武帝表示没有多余的骑兵,但李陵志得意满的表示只需要五千步兵即可踏破匈奴,正是这个决定使李陵最终遭遇了巨大失败。

大将军

李陵前几日也还顺风顺水,但在到达匈奴腹地时与单于遭遇了。单于率领数万骑兵将他们包围在山中,李陵见状连忙布置好阵型前后都持弓弩。在匈奴进攻之时,汉军万箭齐发大大杀伤了匈奴骑兵。在匈奴撤退之时,汉军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这让单于大怒于是又调集了八万大军不断地进攻汉军。至此汉军是寡不敌众又连日作战,因而伤亡惨重。

将军雕塑

但同时匈奴见苦战无功,正打算退兵之时。一名汉军士兵却投敌并说“李陵他们完全是孤军深入,得不到援军,而且箭也快用完了,单于你应该从他的薄弱之处进攻”,于是单于又集中了军队发动了数次猛攻,李陵为了抵御进攻把剩下的箭全都用完。在匈奴人的反复进攻下李陵最终投降,武帝得知后大怒并因此对司马迁处以腐刑。

汉军要深入的大沙漠

不久武帝得到了李陵为匈奴练兵的假情报,于是将李陵家三族全都诛灭。李陵在得知武帝汉朝使者误将为匈奴练兵的李绪当成李陵才导致其三族被灭,于是派人刺杀了李绪。苏武被俘之时李陵曾去劝降,李陵说“你的兄弟已死,母亲也去世了,你在这守节又有谁知道呢?”但苏武表示自己家族历代受汉朝赏赐与恩宠,必将誓死效忠。李陵见状不再多言。

打仗用的马

在苏武返回汉朝之时,李陵在酒宴上说:“如果武帝并没有在未查明情况之前就杀我三族,我可能会将功赎罪,但是皇帝已经杀了我全家。已经彻底斩断了我的根,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怀恋的了,你我这一分手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再见了,于是作诗一首送别苏武,苏武也回赠李陵一首”。

战士

自此李陵再也没有与苏武相见,也再也没有回到他曾经为之效力的汉朝,再也见不到那他日日夜夜思恋的却走在他前头的族人和父母,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悔恨直至最终在匈奴逝世。

李广之孙李陵,率五千步兵,完成了怎样的成就呢?

提起西汉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卫青、霍去病,他们引领了那个最强的汉武时代,还有一人同样可以称作西汉举世骁将,他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李陵的武艺和功勋甚至不输于李广,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股掌,李陵的结局一样不幸,如果李陵当时战死沙场,他是否也能成为一代震古烁今的英雄?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也算是将门之后。年纪轻轻就在军中效力,任职侍中建章监,由于李陵擅于骑射,且对士兵也不错,在军中也有一定威信。从性格和做派上看,李陵和爷爷李广还是很像的,他们都是射箭的高手,他们都能体恤下属,善待军兵。

汉武帝认为李陵是个人才,便升任其为骑都尉,在张掖等地抵御匈奴。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奉命北征匈奴,李广利是外戚,汉武帝对其有特殊照顾,而汉武帝想让李陵负责后勤工作。

有些人天生就是冲锋陷阵的料,有些人则适合做后勤,李陵明显是个前锋,你让他打后卫,李陵当然不乐意了。李陵扣头上奏汉武帝:“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汉武帝有些玩味地说:“那我可没有马匹给你!”当时的汉军或许马匹十分紧张,因为常年征战,马匹还也属于消耗品,自然不会太多,但要分出几千匹马还是足够的。李陵一激动,夸下了海口:“臣不需要马匹,陛下只需要给我五千步兵,方可直捣匈奴王庭!”

卫青、霍去病、李广之所以能傲立群雄,那就是因为强悍的骑兵部队,这没有马匹,就好比老虎少了翅膀,根本分飞不起来,而且在荒荒大漠之上,只凭两条腿,怎么跑得赢匈奴的战马呢?

李陵虽说夸下海口,但他心中有数,如果没有一定把握,他也不敢说对皇帝胡说,可谓是艺高人胆大。

李广之所以敢于冲杀,在于其高超的射术,并且李广的优势在于如果时局不利,可以抽身而走,飞将军就是因此得名。以少胜多本就很难,加上以步克骑,更是难上加难。

李陵率领五千精锐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军三十天,在浚稽山安营扎寨。很快李陵就遭遇了匈奴主力,是单于麾下三万骑兵,想来李陵是仔细研究过地图的,他就是寻着匈奴主力去的,头一战匈奴就被搞得狼狈不堪。

汉军用大车扎下营垒,并在营外摆开阵型,最前面的士兵用盾牌和战戟,后方用弓弩迎敌。就算汉军再精锐,但毕竟是步兵,匈奴人轻敌了,他们急于吞下这块肥肉,率先发动了进攻。

李陵一声令下,数千支弩箭飞射向敌营,瞬间就让匈奴骑兵损失惨重。战鼓响彻天际,汉军不要命地扑向敌人,这数千步兵,愣是把匈奴骑兵赶了回去,斩杀数千敌军。

这头一战,打了个开门红,也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汉军战力之强,当然,这其中也跟李陵的训练、培养脱不开关系。

匈奴终于明白了,这哪是什么肥肉,是块烫嘴的烙铁。首战失利的匈奴人再次集结,这回他们集结了左贤王、右贤王总共八万骑兵,气势汹汹冲杀而来。

双方军队数量相差太过悬殊,李陵只得边撤边打,寻找战机,数天之后,汉军被困在一山谷之中。可想而知,经过数日苦战,汉军将士以少胜多,对体力、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士气也在逐步下降。

李陵规划有方,三处伤者坐车,二处伤者驾车,一处伤者继续战斗。为了提高士气,李陵很干脆地杀掉了随军的女子,这些女子或许是无辜的,但当时不得不死。在出兵的时候,很多边境盗匪的女儿、妻子逃到了军中,为了保命他们嫁予这些士兵为妻,大多被藏匿在车上。

杀掉了女子,也就断了士兵的念想。第二天再战,果然士气大振,汉军再次杀掉三千多匈奴兵,至此,汉军杀敌数量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总人数,可谓强悍异常。

事实上,匈奴单于也十分郁闷,他的敌人数量这么少,还是步兵,但就是拿不下来,多日损兵数千。于是单于派出儿子,率兵进攻汉军。这时汉军已经撤到丛林里,匈奴骑兵不好发挥优势,而汉军的弩箭却大发神威。

史料记载“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在弓弩的威慑下,汉军再次杀掉数千人匈奴骑兵,很大程度上,李陵能以少胜多,主要在于其强弓硬弩。当时李陵手下应最少带着两种弓弩,一个黄肩弩,这种弓弩李广曾经用过,必是臂力强者才能拉开,弓力强劲,杀敌甚重。

另外一种就是连弩,这种弩箭可以连续发射,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机关枪,所以匈奴骑兵才损失这么严重。

至此,汉军已经杀敌近万人,匈奴单于也快到极限了。如果实力相当,如此伤亡也还说得过去,但汉军只有五千人,这无论如何也让单于面子上挂不住了,于是匈奴开始考虑撤兵。

如果匈奴撤兵,那这次战役将永垂史册,李陵也成为一代英雄,但汉军出了一个叛徒,把整个计划给搅乱了。匈奴之所以想撤军,一方面因为伤亡太大,另一方面是害怕被引入包围圈,毕竟他们不知道李陵的后方还没有其他部队。

这名叛徒名为管敢,由于其被将校欺负,就投奔了匈奴,还对单于说明了实情:“李陵所部并无后援,而且现在他们的箭矢已经用完了,如果继续猛攻,可以破敌。”这一招着实把李陵害惨了。

人少对人多,这是硬伤,哪怕士兵再强悍,那也经不住一波接一波进攻,李陵此次带了数十万箭矢,但基本都用完了,如此下去只得短兵相接,那是必败无疑,而汉军只剩下三千多人。于是李陵下令分兵突围,在匈奴骑兵的猛攻之下,只有四百多人逃出生天,李陵被迫投降。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李陵的投降,给了汉廷文官们口实,也就是弹劾李陵的理由,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十分震怒,随即下令杀掉了李陵全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陵被迫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他杀了这么多匈奴人,怎么能就轻易投降,况且他是将门之后,耳濡目染之间也清楚爷爷李广的品行,所以李陵当时只能是诈降。奈何汉武帝没有搞清楚状况,就杀了李陵全家,这让李陵心寒不已,所以假投降就变成了真降。

不论如何,李陵仍不愧为一代猛将,以五千步兵,搏杀近十万匈奴骑兵,斩杀超过万余人,这史无前例的战绩,也将载入史册,为后世所推崇。

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与数万匈奴骑兵英勇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深入了匈奴腹地,斩杀数万敌人,转战千里,孤立无援,箭矢全尽,敌人被打死打伤无数,战绩辉煌,名扬天下。
李陵以5千步兵对阵匈奴的8万骑兵,然后打赢了。
本文标题: 李陵真是英雄吗 他率领5000步兵横扫匈奴王廷是真的还是假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37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PX零重力美容仪的原理是什么中世纪出门旅行坐什么交通工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