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称谓如何演变

发布时间: 2022-08-28 22:02: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中国称谓的由来中国称谓的由来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2021-10-27,DZFGCU,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

中国古代称谓如何演变

中国称谓的由来

中国称谓的由来
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 2021-10-27 DZFGCU
揭秘“中国”两字名称的来源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虽然王朝政权各不相同,甚至都是通过武力推翻前朝,但还是都称自己为“中国”。到底“中国”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追溯起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原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非常年幼,由周公摄政。由此推断,《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见,“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国”。分别为:   1、《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及“中国”四次,具体是:   
(1)“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安抚中国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国,以为民杰”,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满足人民的心愿“。   (3)“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让人民宣泄心中的烦忧”。  (4)“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使国家没有凶残事情发生”。 2、《诗经-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国”一次,具体是:“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意指“哀痛中国,发生如此多荒灾”。   

3、《诗经-大雅-荡》中提及“中国”二次,具体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意指“你这个殷商的国君,你在中国作恶”。   (2)“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意指“你在中国激起众人愤怒,连国外的其它族类也不能忍受”。   
这三首诗均是创作于周朝周历王时代,作者分别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历王时代的两位重臣,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劝谏周历王爱护“中国”,善待人民。《诗经》这三首诗再一次验证,三千年前西周时代就开始使用“中国”。
  
除了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周成王五年铸造的青铜酒器“何尊”铭文中也提及“中国”,但写作“中或”,“或”是“国”字的早期写法。铭文写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经据有中国,自己已成为中国国民的君王”。这个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确认了西周已开始使用“中国”。   

据考证,西周时期,中国是天子之国和诸候列国(即受封的藩国)并举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时,采纳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国方略,分封诸候71国,让他们来承担保卫京都的任务。此时的“中国”应是指天子之国和各分封诸候列国的整体疆界范围。其中,天子之国是中国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统治地区,各诸候列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是归属于“中国”,除军队和“礼乐”归天子之国调配外,在其它方面拥有自主权。   

从《尚书》、《诗经》文献记载分析看,周期也称商朝为“中国”,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献中,并没有发现“中国”字样。据专家学者考证,商朝人并不把国家称作“国”,而是习惯称“邑”。甲骨文献中,商朝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大邑商”,并称周边四方的国家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献中,商朝人还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对此,中国著名史学家、甲骨学家胡厚宣曾论称“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在《尚书》、《诗经》以及后世《论语》等文献中,大部分把商朝称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作注时讲“殷,引之为大也,为众也,为中也”。《史记》索隐中更是直接解释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国”即是“中国”之意,间接可以说明商朝人也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体现。周朝之“中国”也可能是由此过渡而来,推翻商朝后,顺势由原来的名称改为“中国”,“国”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开始使用。   

以上均是有明确文献记载,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时代,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留传,是否也曾经称“中国”或有“中国”相关的意思,只能通过后人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推演。   

《说文》中,对“夏”字解释为“夏,中国之人也”。如果此“夏”是指夏朝的“夏”,则可以间接认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也自称为“中国”,从其后的“商朝”未用“中国”二字,可以推演,夏朝如果称“中国”,可能并不是用“中国”二字,而是另有所表。   

《尚书-禹贡》中,有一句“中邦锡土、姓”。这是记录三皇五帝中的帝禹的内容,即我们常说的“大禹”。据专家学者考证,在中国上古时代,“邦”通“国”字。由此看,“中邦”即是“中国”。《史记-夏本纪》中,更是直接写为“中国锡土、姓”。   

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记录有关三皇五帝中的帝尧、帝舜时,也直接使用了“中国”二字,具体为:《孟子-腾文公上》中写道:“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下》中写道:“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万章上》中写道:“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个时期认为“帝尧、帝舜”的国家就是“中国”。   
《淮南子?天文训》写道:“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文中“中央土”即为“中土”,从商朝甲骨文献中“东土”、“南土”、“西土”、“北土”记载来对照,“中土”也应为“中国”之意。由此推演,从“皇帝”时代,也可能已有“中国”称呼之意,据今已有五千余年,可见“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周朝开始,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经历三千年数十个朝代更替,除自用国号外,均延用“中国”为国名,并在对外出使世界各国、签署国际条约时也均统一使用。此后,从中华民国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直接把“中国”同时作为国号和国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古国都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却一直延续至今天,不要讲实际的历史文化传承,单单“中国”二字,就已经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千古奇观、旷世大名。

中国古代对外称谓变化说明什么?

中国古代对外称谓变化说明什么
中国古代对外称谓变化说明什么?说明了中国正在逐步认知世界。原本的认知,会形成一个名字和理念,但是随着中国的强大,接触到更多的国家内部事情,于是就根据新的认知来修改称谓了。
说明版图越来越大,文化经济交流繁荣昌盛,

一方面我们古代认为外族都蛮夷,
北狄,南蛮,西戎,东夷,
匈奴,突厥 ,蒙古,满,
不过我们版图越大,交往多了,命名国家地区当然越多。
非常好!

试析中国几种称谓意义的变化

中华、华夏、神州、赤县、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海内等。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急需中国古今称谓的演变?

好心的同学帮个忙找一哈,发过来,谢谢了~
1、国家称谓的研究,是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史、文化史、名称学的重要课题。所谓“中国古今称谓”,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包括自称与他称。在地名学上,这些称谓属于面状地名,即中国这个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

  中国古今称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即国号,尤其是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如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大元、大明、大清等;国号的指称对象,无论时间抑或空间,都相当明确。第二类可拟称为名号,如诸夏、诸华、华夏、中国、中华、禹迹、九州、四海、天下、赤县神州、齐州、冀州,等等皆是;名号指称的时空范围模糊,文化的、民族的、政治的涵义也往往多变。第三类是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其中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除了汉、唐、中国、中华这些源于国号、名号的称谓外,还另有支那、赛里斯、桃花石、契丹四个系列;其原型大体不是汉文,而是各种外文的音译。

  2、“中国”古今称谓的产生原因极为复杂。如国号,从最早的夏国号到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国号的来源与取义,总有其具体原因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即便是因袭或雷同的国号,也自有其显明的意义与特别的缘故;从字面义看,中国历代国号大多具有美义,属于“美号”,这些“美号”与君主的统治息息相关,照应了所统治的部族民众的心理要求,进而使政权蒙上了顺天应人的色彩。又如众多的名号,它们或与民族相关,或与文化有缘,或联系着历史传说,或根源于地理观念,至于语言的嬗变、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文风的变迁等,也往往作用于某些名号的形成及其涵义的变化。

  3、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家、国三位一体的国家,启用作国号的“夏”,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可信国号。由夏而下,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大元、大明、大清,不仅是中原王朝,而且是中央王朝。既统一范围较大,又统一程度较高,某种意义上取得了当时“天下”统治地位。这样的王朝所使用的国号,地位远居其他国号之上,影响远较其他国号广泛、持久,它们是中国的典型国号与代表国号,可以作为中国在相应历史时期的代称。

  4、从夏、商、周以迄大明、大清,国号一直是家天下的标志,且逐渐成为天命所钟、历数所在、万民拥戴的象征,乃至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这种符号,于夏为蝉,于商为凤,于周为重农特征,于秦为养马立国,于汉为“维天有汉”,于新为“应天作新王”,于晋为巍巍而高,于唐为道德至大,于宋为“天地阴阳人事际会”,于大元为“大哉乾元”,于大明为“光明所照”,于大清为胜过大明。总之,皆为“表著己之功业”、“显扬己于天下”的“美号”。至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书写出国号历史的新篇章,既区别于以往天下社稷一家一姓的国号,又表明了国家的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5、中国名号涵义的演变,充分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无论文化高低、地域远近、是汉族抑或非汉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古今名号的伟大之处,是在这些名号的支配下,中国文化渐趋发达与丰富,中国地域也由仄小而广大。

  6、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有源于秦王国国号的支那系,源于神秘精美的丝的赛里斯系,源于最高统治者称号大汗的桃花石系,源于民族的契丹系,源于国名及名号但更与文化有关的汉、唐、中国、中华系。这些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反映出,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以至心态文明,影响超越了中国本身的时空范围,广泛地作用于整个世界历史。如赛里斯称谓,源于产自中国的各种各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美织物,外国人对之不可思议,于是以物名国,称中国为赛里斯;又如中国历史上的汉、唐两朝,祚运长久,国势强大,声教远暨,对周围各国都发生过重大影响,域外于是常称中国为汉、为唐。

  7、揭示“中国”古今称谓的来源与含义,厘清各别称谓的使用时间和指称空间,有助于澄清中外对这一问题的模糊认识。“中国”、“中华”等名号及“支那”等称谓的定位和解释,事关国家、民族以及国际关系的大体。而现实存在的情况是,许多人对于这些概念有着诸多的误解,如有人认为元、清是中国历史上外族所统的大耻辱等,有人至今仍极端地认为只有汉族建立的王朝才可以称为中国。这既不利于国家的进步,也有碍民族的团结。

  8、“中国”古今称谓的复杂演变,从独特的侧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重视、讲究名称字号的传统,淋漓尽现了方块汉字的魅力、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泱泱大国气度。
称谓是为了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才产生,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很多民族如汉族对表达同一含义的称谓分为尊称、谦称、雅称、昵称、别称等多种形式。不同场合,对于同一人的称谓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含义的称谓也不同,这主要根据扮演的角色不同,称谓随之发生变化。而在古代社会,彼此间的称谓也表明了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中国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则称之为“陛下” 称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中国古今称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即国号,尤其是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如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大元、大明、大清等;国号的指称对象,无论时间抑或空间,都相当明确。第二类可拟称为名号,如诸夏、诸华、华夏、中国、中华、禹迹、九州、四海、天下、赤县神州、齐州、冀州,等等皆是;名号指称的时空范围模糊,文化的、民族的、政治的涵义也往往多变。第三类是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其中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除了汉、唐、中国、中华这些源于国号、名号的称谓外,还另有支那、赛里斯、桃花石、契丹四个系列;其原型大体不是汉文,而是各种外文的音译。
我;古义【吾】今义【偶】,斯文,古义【文章】今义【斯文的人】。请采纳我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称谓如何演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80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日本当年入关东北发现了什么秘密雍正王朝中面对老八逼宫,为何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说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