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赵魏三国不约而同地把都城迁出了山西

发布时间: 2022-08-08 14:01: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韩赵魏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土地的?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为了维护晋国的强大,在城濮之战将全军分为三军,每军各设置一将,一佐,其中中...

为什么韩赵魏三国不约而同地把都城迁出了山西

韩赵魏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土地的?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为了维护晋国的强大,在城濮之战将全军分为三军,每军各设置一将,一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权力最大,不过中军将却不是世袭的,而是晋国有权势的大家族轮流来做。

起初晋国内的大家族有11个之多,后来有五个家族没落了,到了春秋末期只剩下了六大家族,后来六大家族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灭亡,晋国的权柄就落在了韩氏、魏氏、赵氏的手中,后来的三家分晋,也正是这三家。

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的初衷是让这些大家族相互制约,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慢慢的,这些大家族已经尾大不掉了。

从一定程度而言,让晋国曾经所向披靡的三军六卿,也正是造成晋国被分裂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来说,制定制度的初衷几乎都是好的,关但键要看身在制度里面的人会如何做。

三家分晋后的格局。

三家分晋其实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第一个,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智氏,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第二个,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正是以此作为开篇的。

第三个,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此时晋国才算彻彻底底的灭亡,那么韩赵魏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土地的?其中赵氏面积最大,魏氏土地最肥,韩氏实力最弱所得土地也最少。

韩赵魏三家为何会这样划分呢,首先,和他们各自的封邑地理位置有关,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实力,智家攻打赵家,赵家虽然没有灭亡,但实力已经大损,魏家成了三家中实力最强的一方,自然会占据最肥沃的土地。

三家分晋而成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晋国的实力,毕竟晋国变成了“三晋”,战国时代也逐渐演变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而秦国的邻居也由原先的晋国变成了韩赵魏三国,秦国自然喜出望外。

三分之一的晋国打得秦国无法抬头。

秦国的高兴并未维持多久,因为它发现,晋国虽然被瓜分了,但新邻居里面的魏国却强势地崛起了,晋国就相当于堵在秦国门口的大石头,因为太重搬不动,当这块大石头一分为三的时候,秦国兴致冲冲地想去搬开,发现自己连其中的一块都搬不动。

晋国三分获利最大的当属魏国,魏国也正是靠着晋国的老底,成为最先崛起的诸侯国,当然晋国的崛起,这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魏国的老大,魏文侯。

魏文侯,战国初期最为杰出的君主,没有之一,尤其在他统治时期,他手下的能臣名将,那真是闪耀中原,其中有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翟璜、段干木等等,堪称最豪华治国阵容也不为过。

李悝变法奠定魏国强大的基础,吴起、乐羊攻城略地,西门豹等人治理后方,魏国焉有不强大的道理,强大后的魏国加紧了对秦国的打击,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把秦国牢牢压制在函谷关以西,无法东出争雄。

飞鱼说:

三家分晋后最为开心的是谁?不是韩赵魏,是总被晋国欺负的老邻居秦国,韩赵魏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土地的?赵氏面积最大,魏氏土地最肥,韩氏最为弱小所得也最少,不过却都和秦国为邻。

秦国本以为三家分晋后会大大削弱晋国的实力,会有利可图,谁曾想魏国却强势地崛起了,秦国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被魏国打的节节败退,直到魏武侯逼走在西河苦心经营多年的吴起,属于秦国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魏国的崛起和迅速没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君主和人才,魏国的崛起离不开魏文侯和手下一大批人才,而魏国的衰弱也离不开继任的魏王和无法留住人才,一个诸侯国不能被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那么等待它的也只有灭亡。

我们把目光在投向秦国,虽然战国初期秦国被魏国打的满地找牙,但它却不忘初心,秦国自秦献公之后的几代君主都励精图治,并且积极从东方引进治国能臣为己所用,说白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是秦国最终能崛起的最为关键的原因。

“三家分晋”为什么是“韩赵魏”瓜分领土?

因为这三家当时势力大,而且一起推翻了势力最大智伯,三家就瓜分了晋国的领土。

春秋的晋是怎么分裂成赵魏韩的?

  详细背景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过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编辑本段意义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编辑本段影响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编辑本段详细描述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相见晤谈后,神奇地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 其实此时晋国执政者有六卿,韩、赵、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强大,政在私门。但是,韩、赵、魏三家的优势还不明显。 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势,导致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斗争愈演愈烈。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氏与赵、韩、魏灭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晋国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进入一个新时期。

  更详细资料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49767.html?wtp=tt
晋文公死后,晋襄公即位,原来跟随晋文公的几个大臣拥有很大权力,晋襄公并不被他们看重。襄公死后,大臣们册立了晋灵公,晋国尽管在战场上还连连取胜,但是内部权利已经开始转到了公卿之手。晋灵公被大臣所杀,大臣们又立晋成公,此时赵氏开始崛起。到了晋悼公的时候,晋国的政权基本上已经是六卿掌握了。后来齐国的晏婴出使晋国,对晋国的叔向说:“晋国已经到了末期了。国君加重赋税,修建宫殿苑囿,而不体恤人民,政权转到了大夫手中,晋国怎么能长久呢?”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六个家族,经过一番战争之后,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春秋末期,这三家把晋国的土地全部瓜分,晋国灭亡。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
【公元前455年,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仅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晋国末期,国内士族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取代了晋王室的统治地位,最终分裂成4家赵、魏、韩、智。
以智实力最强,联合魏韩攻击赵,魏韩不得不从,最终赵襄子策应魏韩杀死了智伯,三家上表周天子,封侯爵。

为何赵国要舍弃晋阳,选择邯郸做都城呢?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式微,诸侯们纷纷站出来争雄称霸,后期通过兼并战争,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而这七国之间的竞争与攻伐也是一刻都不曾停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也为了夺得霸主地位,诸侯国大部分都经历过迁都,尤其是偏离中原的诸侯国,一般他们的都城都经过了数次迁都,而迁都的路线总起来就是向中原靠近。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秦国,从西陲之地一步步向东靠近,目的自然就是图霸。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迁都的大约就是东方大国齐国了。而经由老牌霸主国晋国分化成的韩赵魏三国也相继经历过迁都。

提到赵国的都城,很多人都知道是邯郸,但就邯郸的地理位置来说,似乎有点无险可守的感觉,那为什么赵国最终会选择在这个地方立都呢?为什么不去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晋阳呢?

实际上,赵国的都城一开始并不是邯郸,而是晋阳。不过晋阳为都城是在赵国还没有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时候,只能说是赵氏家族的都城设在晋阳。

公元前497年,赵家家主赵鞅让邯郸大夫赵午归还卫国的五百户士民,想将这些人安置在晋阳,赵午原本是答应了赵鞅的,结果后来又后悔了,赵鞅一气之下就将赵午抓住囚禁在了晋阳,后来更是将赵午给杀了。赵午死后,邯郸作乱,而晋国国内的范氏和中行氏为此攻打赵氏,赵鞅跑到了晋阳,在晋阳躲避起来,范氏和中行氏又攻打晋阳,“赵鞅以晋阳畔”。

到了公元前454年,晋国六卿之争只剩下了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当时智伯是晋国的执政卿,他领着韩氏和魏氏以三家之兵攻打赵氏,围攻晋阳,“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晋阳城可不是那么容易攻打,三家攻了一年多,始终还是攻不进去,于是引汾水灌城,试图将赵氏赶尽杀绝,而城内的百姓也确实已经粮食短缺了,在这种情况下,赵毋恤派人与韩氏和魏氏取得联系,韩赵魏三家反过来灭了智氏,将智氏的土地瓜分干净。

三家灭智之后,晋国基本已经被这三家瓜分赶紧了,韩赵魏三家变成韩赵魏三国也只差周天子的承认了。所以晋国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一分为三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三家都在竭力发展自己,在经过易地之后,三家的势力范围基本固定下来,为了更好的发展,赵氏家族迁都势在必行。

虽说晋阳的地理条件是非常好的,易守难攻,但是这样的一座城池只能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而赵国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向东扩张,于是在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将赵氏的都城迁到了东南边的中牟,不过中牟虽然更靠东,便于赵国更好的向东发展,但同时,中牟距离魏国非常近,这也便于魏国发兵围攻中牟。

要知道战国时期,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魏文侯招贤纳士,身边聚集了很多能臣猛将,比如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等,魏文侯依靠李悝在国内进行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又在吴起等武将的帮助下对外扩张,魏国的强盛势不可挡。

虽然当时魏国、赵国和韩国之间还是团结对外的,但是这种关系不可能一直存在,各国还是要发展各国。面对魏国的强盛,赵国和韩国首先就感到了危机。中牟距离魏国那么近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公元前386年,刚刚继位的赵敬侯在平定赵公子朝之乱后,将都城迁到了远离魏国的邯郸。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邯郸成为赵国的都城,为都时间超过了一百五十年。赵国的都城从晋阳到中牟再到邯郸,是由战国局势所决定的,为了能在争雄称霸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其都城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而都城选择的依据并非仅仅是易守难攻,这样的都城固然很坚固,但是未必就真的适合做都城。

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心,其设在什么地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战略方向,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想要成为霸主,就必须向东发展,就不能继续在晋阳固守,因此即便晋阳有绝佳的地理优势,也必须迁都。

当然,作为赵国都城时间最长的邯郸,也并非真的是无险可守,但凡成为都城,其城池的防护自然会升级,这种升级自然有人力的结果,比如邯郸南部有赵长城。当然,随着天下大势逐渐走向统一,战国七雄的局势必然要被打破,最终一国独大,所以赵国再怎么迁都,也免不了其灭国的结局。

韩赵魏三家分是如何分晋的有什么故事?

    

      前453年,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前403年,周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掀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春秋时代,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一度扮演中原霸主的角色,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走向衰落。在春秋初期,晋王室内部就已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力量逐渐转弱。而晋国卿大夫的力量却逐渐强大起来,吞并割据不断,到了前458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大卿大夫家族。晋国王室再也无力控制他们。

      四家卿大夫分别是智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其中智瑶的势力最大,他虽拥立哀公为晋的国君,实际上他自己却把持朝政,在晋国政事上说一不二。智瑶妄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他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对赵、魏、韩三家大夫说:“晋国原本乃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霸主地位。为了重新振兴晋国,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瑶的算盘——想以公家的名义来逼他们交出土地。可由于三家人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户人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唯有赵襄子拒绝不从,他愤然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人!”智瑶闻后大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共同攻伐赵氏。

       前455年,智瑶、韩康子、魏桓子率领三队人马直奔赵地。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听说晋阳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据守点,于是,便率军退据晋阳。赵襄子巡视全城,只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粮草充足,就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于是他们将建筑宫室的材料拆下来制作箭杆,铜铸的柱子用来造箭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没有多少日子,智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双方相持了两年之久。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前453年,智瑶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晋水淹到离城头约两米的地方,城内汪洋一片。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一些没有粮食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赵襄子手下的大臣也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他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视察水情,得意扬扬地说道:“原来水是可以使国家灭亡的呀!”韩康子与魏桓子听后相顾无言,但彼此心中却暗暗害怕: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智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既然水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被智瑶淹掉。

      智瑶的家臣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为什么呢?”家臣说:“赵城已经在我们的控制下了,但韩、魏两家并无欢喜之情,反倒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自己会步赵襄子的后尘,只怕已是心怀异志。”第二天,智瑶将家臣的话试探韩、魏两人,两人都信誓旦旦,永远效忠于他,于是智瑶消除了疑虑。两人告辞后,家臣进来对智瑶道:“刚才他们出去的时候,看我的眼神慌张,你是不是将我与你说过的话和他们说了?”智瑶不以为意。于是这个家臣请求出使齐国,避祸去了。

       晋阳危在旦夕,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溜下来,然后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正所谓唇亡齿寒,赵灭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愿意同赵联合攻智,他们说:“我们参战本来是迫不得已,智瑶这个人专横跋扈、野心勃勃,他灭赵以后迟早要把矛头对准我们,因此我们愿意背弃智瑶,与赵襄子联合。”当智瑶正沉浸在独霸三家的美梦之中时,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智瑶惊慌不已,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声,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瑶在赵、韩、魏三军的合攻下,被打得一败涂地。智瑶准备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了。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财产,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前438年,晋国国君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这时的晋国国力已经十分衰弱,国君畏惧权臣,反而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三国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留两个小地方给晋幽公。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自那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前453年,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前403年,周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掀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春秋时代,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一度扮演中原霸主的角色,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走向衰落。在春秋初期,晋王室内部就已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力量逐渐转弱。而晋国卿大夫的力量却逐渐强大起来,吞并割据不断,到了前458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大卿大夫家族。晋国王室再也无力控制他们。
在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之后,韩国,赵国和魏国就将晋国的土地全部都瓜分了,当时晋国的公室,手里只拥有绛与曲沃,之后就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情况,这三个国家联手将智氏家族里面200多个人全部都屠杀了,在这个过程中爆发了晋阳之战。
因为当时晋国的国力十分的衰弱,国君畏惧权臣,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 ,韩,赵,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留了两个小地方给国君。
因为他们三个国家共同讨伐晋国,后来他们打算合作把晋攻下来。攻下来之后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就平均分割了。
本文标题: 为什么韩赵魏三国不约而同地把都城迁出了山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96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三百多万汉奸,都是为了钱么李鸿章为什么把女儿嫁给张佩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