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的不祧之君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7-27 23:0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被嘉靖帝移出太庙?在回答“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被嘉靖帝移出太庙?”这个问题前,先来捋一捋明仁宗朱高炽和明世宗朱厚...

历朝的不祧之君有哪些

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被嘉靖帝移出太庙?

在回答“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被嘉靖帝移出太庙?”这个问题前,先来捋一捋明仁宗朱高炽和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之间的关系,关系一捋清,就能明白个中原因。

明仁宗朱高炽和嘉靖皇帝的关系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从迁都到北京的明成祖朱棣起,明朝的历任帝位传承如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这八位皇帝中,除了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外,其余都是父传子,明宪宗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

到了武宗朱厚照,这父传子的传位模式被打断了,武宗朱厚照驾崩的时候没有子嗣,故而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堂弟朱厚熜,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

从关系疏远来讲,跟朱厚熜关系最远的当属明成祖朱棣,其次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但他为什么没有移朱棣,而移了朱高炽呢?这得从太庙神位的设置说起了。

何为太庙

据百度百科介绍,太庙又称为皇帝的"宗庙",里面里供奉的是本朝历任皇帝的神位,是古代皇帝祭祀远祖、近祖的地方,有时候也是国家面临重大抉择时进行祭祀祷告的场所。

依周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许设庙。也就是说,皇家在太庙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且始祖神位居中,万世不祧,超过七代意味着“亲尽”,亲尽则祧,就是把仅次于始祖的那一个皇帝的神位移到太庙后面的祧庙中安放。

到了明朝,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想把自己父亲的神位放进太庙,享受后代人的祭祀,于是改了规则,把太庙供奉的神位从七个增加到了九个。

当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的时候,他是明朝的第十一个皇帝,当时,太庙中的九个位置(德祖、太祖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早已放满,如果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去,那就必须把前面一个皇帝的神位移出来。

德祖、太祖是万世不祧的,按“亲尽则祧”的原则,那么接下来该移的是朱棣的神位了。朱棣即位本就有争议,如果把朱棣的神位移出太庙,那么之后的皇帝都可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作为朱棣一脉的朱厚熜,肯定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朱棣的神位不仅不能移出去,还得巩固,于是朱厚熜就把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也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就这样,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位合乎礼仪祖制地被移出了太庙。

嘉靖帝原本是想把明成祖朱棣踢出去的,这可吓坏全部重臣了。明成祖朱棣的丰功伟绩是全部君王不可以对比的,在重臣的想劝下,嘉靖皇上比照了一下太庙七位皇上的贡献,最终决策把当政时间短速度快,没有显著功绩的明仁宗移出太庙,把自己爹的排位赛封皇后装进去。可伶的明仁宗,仁孝天地,到头来,却被后人子孙后代移出太庙。唐朝之后,七庙规章制度早已变成了九庙规章制度,可以敬奉君王的九世先祖。到了嘉靖时,他是第十一个皇上,建文皇帝和景泰帝是没有庙号的,不可以进到太庙,因此还剩一个部位,他想为自己留个部位,那样恰好就满了,但假如他要把朱佑杬也供入太庙,那麼就不足了,那该把谁移出太庙配殿呢?

中国历代王朝的宗法制是“亲尽则祧”,便是超过了与在职皇上的亲缘关系的皇帝牌位,可以放进太庙后边的偏殿中独立敬奉,那麼谁和嘉靖帝的关联比较远就清除谁的牌位,因此时代离的较为远的皇上牌位当然变成嘉靖帝着手的目标。最先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做为开国帝王,肯定是不可以动的。那麼依照亲属关系,比较远的便是明太宗朱棣了。可是明太宗朱棣贡献极大,并且和嘉靖一样,一样是旁支走上皇位的,因此也是走不动的。依据礼法,称“祖”是不可以被移出来太庙的,因此嘉靖帝煞费苦心把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并且朱棣尽管并不是开国帝王,却有开国功臣之功,也合乎礼法。

除开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比较远的便是明仁宗朱高炽了,最终就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移出来了太庙配殿,更何况朱高炽当政的时间特别短,也不会有很大摩擦阻力。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帝取得成功地进入了太庙,嘉靖总算如愿以偿,可伶的明仁宗仁孝乾坤,却被后人子孙后代移出来了太庙。太庙的配额但是比较有限的,太庙是敬奉祖先的地区。从周王朝逐渐,设七庙敬奉七位先祖,即四亲(父、祖、曾祖、汉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爷爷)庙和祖先庙。

太庙里离朱厚熜关联较为远的是明太宗朱棣,可朱棣的牌位不能动啊,没有朱棣那皇位就是朱允炆一支的了,根本用不上明嘉靖做皇帝。为了更好地尽快使朱棣的牌位不移出来太庙,各位重臣就从朱棣的庙号上操作能力了,由于历史皇帝一般庙号都是“祖”,称“祖”的皇上牌位是不能移出来太庙的。嘉靖帝便把朱棣的庙号从唐太宗改成成祖,牌位百世快递不迁。这才有着大伙儿以后所说的明成祖朱棣,这工资待遇连李世民李世民都没有。那般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都动不了,那仅有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清除太庙,这就没有遇到哪些非常大的摩擦阻力了。

太庙是古代皇帝供奉祖宗的宗庙,太庙主殿一般供奉一定数量的皇帝的牌位(明朝为9位)。开国皇帝的庙号为祖,永久留入太庙,后世皇帝为宗,当祖宗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明朝为9位)后,亲缘关系远的皇帝的牌位就会被送入太庙偏殿。

嘉靖皇帝之前的明朝皇帝有以下十位。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宗朱允炆(未进太庙),

明太宗朱棣,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未进太庙),

明宪宗朱见深,

明孝宗朱祐樘,

明武宗朱厚照。

嘉靖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无子、无兄弟,时为藩王的嘉靖皇帝被立为皇帝。此后,嘉庆皇帝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并把他抬进太庙,庙号睿宗。这样一来,此时太庙正好有9个人。

嘉靖皇帝十分聪明,为了让自己皇帝继承的来源更具有非法性,嘉靖26年,孝烈方皇后去世,嘉靖皇帝打算让她为自己祔庙。这就意味着嘉靖皇帝只有先为自己提前占个位置,才可以有让孝烈方皇后祔庙。这样一来,太庙中必须有一个人的牌位被祧出去。从血缘关系上讲,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必须被请出太庙主殿。

但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迁都北京、五征漠北、六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开创永乐盛世。此外,从朱棣后代的角度上看,朱棣如同“开国之君”。嘉靖皇帝便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升为“成祖”,因此朱棣也成了不祧之君。这样一来,明仁宗朱高炽就成了和嘉靖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皇帝;加上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功绩也不算太大。因此,仁宗便被提前祧出太庙。

因为嘉靖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太庙中,但是太庙只有七个位置,他就把明仁宗移出来了。
一方面是因为朱高炽在位时间过短,另一方面是因为嘉靖帝想要把自己父亲放入太庙中。

明朝历史上,不是嫡子却能当上皇帝,是谁呢?

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显然它的故事非常扣人心弦。虽然明朝之后的清朝继续延续了中国几百年的封建制度,也多用汉法,但是认同感却不如之前的朝代。这大约是一种格局的限制,但是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明朝的有趣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也因为从朱元璋开始的朱家子孙,共计16位皇帝,个个都很精彩。但是我特别对第三位皇帝朱棣感兴趣,因为唯有他和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被列为明朝万世不祧(tiāo)之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是个奇特的皇帝,我总觉得他是个文化修养不够的,当然不代表他社会能力差,他应该跟刘邦一样,流氓会权术,神仙都挡不住,要不然怎么会打出个大明江山呢?不过在寻找接班人这块,实在不够精明。他并没有直接传位给他这个儿子朱棣,当然也因为他从朱元璋儿子排序来说,确实轮不到他,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他曾经细心培养,其实按照史书上说,这个朱太子还是满争气的,不过他身体不争气,38岁的时候终于还是拖不住了,撒手人寰。这件事对老朱同志打击非常大,别看他那么多儿子,老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也看不上,但是他也不得不考虑他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朱,居然28天没有上朝。

这种情况即便再郁闷,他依然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但是朱元璋的脑回路跟常人是不一样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其他儿子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但是仁厚德行不够,对于治理国家恐怕不匹配,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怎么变得如此儒雅了。而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不仅如此他觉得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 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总之朱元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子的离去,让他对自己所有儿子都失去了信心。

为了安慰自己的怀念之苦,他决定把大儿子的儿子朱允炆拿来做太子。这个绝对给明朝埋了巨大的隐患。他估计也没有搞清楚嫡子和庶子的概念。当然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把朱允炆当嫡长孙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这个长孙的爸爸可是已经早就故去了,并且并没有当皇帝,他的那些叔叔能服气?只有朱元璋恐怕才认为可能。

懿文太子朱标

虽然朱元璋的心里,早已经默认太子朱标就是皇帝了,儿子是皇帝,那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自然也应该成为皇帝。而且,到朱元璋死之前,马皇后生的包括朱标在内的三个儿子都死了。那么,这样看来,朱元璋生前把皇位传给太孙朱允炆是再合理不过了。因为朱允炆是嫡孙啊,而其它的活着的儿子都是庶子。但是,皇位没传给儿子,却传给孙子,这个合理性很受质疑,朱元璋又不是没儿子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建文帝朱允炆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不过皇权不相信眼泪,更不是慈悲为怀就可以坐稳的,朱元璋在生的时候他或者可以保全,而他驾鹤西去以后,朱允炆就不得不面对他那些凶残的叔叔了。其中燕王就是最强大的敌人。明朝的谜案里,不是朱棣如何夺取皇位,而是他到底杀没有杀这个后人称为建文帝的朱允炆。

历史有谜团,但是民间的传说却有很多关于朱允炆逃离以后,出家云游的故事,沽酒客家乡泸州就有很多,还有人说朱棣允许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单纯的宣告大明德威,而是想找寻这个失散的侄子。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

至少历史告诉我们朱棣登基以后,大明的盛世才得以开启。如同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抛开朱棣残暴的一面,我们依然能看到他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在望海埚击杀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派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万世不祧之祖:指万代都将供奉在祖庙中受人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祧 :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不祧之祖:不迁入祧庙的祖先。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其实从永乐到嘉靖这一百多年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压根就不是什么成祖),不过就在嘉靖十七年,朱厚熜正式把朱棣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于是乎朱棣的庙号就由“太宗”变成了“成祖”,从此以后朱棣和朱元璋成为了“二祖”。

他们老朱家的事,其实当时就是自己人说了算,不过嘉靖皇帝也算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自己和祖宗朱棣又一次在历史上被涂厚了一笔,留给我们后人评说了。

从燕王到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成为万世不祧之君?

明朝一直是历史上议论最多的事,不光是开国君王朱元璋,争议最多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他的这个皇位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手夺来的。所以许多人都说他是逆贼,而且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个迷。这使后人一直都议论纷纷。那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君王为什么能过和朱元璋并列为万事不祧之君?朱棣虽说夺位手段残忍了写但他在位是明朝是开创了一番盛世。但他死后封号还是明太宗,后来嘉靖帝以他对明朝社稷有大功之名为了自己的私心改为了明成祖和朱元璋齐名为万事不祧之君。

朱元璋长子朱标去世,选定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的儿子有二十多个,但是他偏偏谁都看不上唯独中意他的大儿子朱标,从小就是按照太子的标准培养的这时基本就没朱棣什么事。可是他这大儿子身体太过羸弱在三十八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可使朱元璋犯难了,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怕是过不了多久选太子就成了他的第一大事。他认为燕王,晋王,周王虽然勇猛又争强好胜之心的是太过残暴不仁厚。而其他的儿子也看不上眼,所以他最后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这建文帝生性软弱但胜在“孝”所以在文管的扶持下才得以继位。

建文帝继位,对藩王削藩,燕王朱棣起义

自古君王性格都是如老虎般强势,可建文就是个小绵羊所以建文帝上任不久就对各地藩王进行削藩,还将其中一位作恶多端的贬为庶人。这一政策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由此便有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他带兵攻进都城,成为了君王还大肆屠杀建文帝的老臣这一行为着实残暴也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黑点。而建文帝不知道到底是出家了还是被朱棣秘密杀死他的去向也成为了一个谜团。朱棣上任后也不闲着先后五次远征蒙古和周边地区保护了我国的版图完整。还编制永乐大典,这部书是古今中外第一本百科全书。他治理有方因此出现了“永乐盛世”。1424年在一次征战蒙古回程途中去世了。此时他是庙号还是“明太宗”。

百年之后明世宗朱厚熜把朱棣改为“明成祖”

到明成祖朱厚熜的时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为君王进入陵墓因此改朱棣的庙号为明成祖和朱元璋共为“万事不祧之君”。因为朱厚熜的皇位并不是子承父业得来的而是从明孝宗朱祐樘。那里继承来的。因为朱厚照膝下无子所以选中近亲朱厚熜来继承皇位。而朱厚熜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明正言顺所以追封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也为皇帝葬于皇陵。但是位置已满所以他就以朱棣宅心仁厚,为明朝做出巨大贡献为由改为明成祖,把朱高炽移去偏殿把自己的父亲塞进去。这就是朱棣万事不祧之君的来法。

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列表及简介

①东晋义熙元年(405)谯纵据蜀置,治所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辖地大致在今四川开县、万县市以东地区。《晋书·谯纵传》:以“(谯)明子为镇东巴州刺史,率其众五千屯白帝”。即此。后废。
②南齐建元二年(480)置,治巴东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辖境相当今四川壁山、綦江流域以东、湖北秭归,清江中上游流域以西地区。永明元年(483)废。
③南朝梁置,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岳州,大业初改为罗州,寻改巴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巴州, 六年(623)改为岳州。
④北魏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置,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寰宇记》卷138巴州:“盖取古巴国以为名。”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巴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巴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巴中、平昌二县地。元属广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降为巴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巴州,属保宁府。1913年改为巴中县。
⑤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改楚州置,治所在巴郡垫江县(今四川重庆市)。《元和志》卷33渝州:“《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州以古巴国、巴郡、巴水而得名。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以南,江津以东,涪陵以西地区。北周闵帝元年(557)复改为楚州。
⑥北齐置,治所在西阳郡(今湖北黄州市东长江北岸)。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市地。隋开皇初废。
(1)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分荆、益二州置三巴校尉,其后屡有废复。南齐建元二年(480年)分荆州巴东、建平及益州巴郡、涪陵等四郡置巴州,治鱼复县(今重庆奉节县东)。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兴山、五峰等县以西,神农架以南和重庆市綦江、江津、璧山等市县以东,垫江、开县、巫溪等县以南地区。永明元年(483年)废。(2)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置,“盖取古巴国以为名”(《太平寰宇记》)。治汉昌县(梁改梁广县,北周改化成县,今四川巴中市)。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巴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巴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及南江县南部地区。宋时扩大,属利州路。元属广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州,又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年)复升为州。属保宁府。清不领县。1913年废州改为巴中县。(3)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楚州置,治垫江县(今重庆市)。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复为楚州。(4)南北朝蛮族杜清和置,治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西魏废帝改名洵州。
本文标题: 历朝的不祧之君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41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今年刚上高中,未来想考人大历史系,有什么需要准备的吗夏季戴首饰如何预防皮炎发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