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面临怎样的环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doc我国现代化面临怎样的环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doc,一、当前...

如果未来美国衰退达到不足以视为对手或者直接崩溃的时候,90后应该如何抓住机遇,现在应该如何开始准备

我国现代化面临怎样的环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doc

我国现代化面临怎样的环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doc
  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本国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弥补本国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越深刻、越密切、越广泛,创造的新生产力也就越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一个基本前提和条件,使我们有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我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主张实现东南亚联盟与我国的经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我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发展我国经济的步伐加快。此外,日趋统一的国际大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将给予我国经济以更大的激发力,经济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建立了一个打破国家疆界的更加广阔的经济竞争舞台,各国、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所搭建的舞台上一显身手,参与国际竞争,将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产品不断优化与进步,激发中国企业努力进取,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
  (二)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本不足提供了便利。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化实现的瓶颈。引进国外的资金,是解决我国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加快资金在全球范围流动速度,为各国引进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性。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使国际金融市场空前活跃,许多等待投资机会的资金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最佳回报率。这些情况的出现为我国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良机,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引进外资规模都在400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外资引进国,通过引进国外资金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我国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为中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条件。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花200多年的时间,按部就班地实行工业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进,但是应该看到今日中国有条件也有机遇在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同时,推进工业社会向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科学技术在全球无国界的发展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都已经无力完全垄断和控制新技术的传播,即使能在一定时期控制和垄断科技成果,也不可能永远控制和垄断它。本身已成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的科技成果最终会与一定的产业结合在一起,通过其自身的传递机制,扩散到全球,后进国家有可能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越过或缩短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
  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从国际经济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经济竞争力尚弱,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年上升。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竞争力较低的不平衡状态使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我们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威胁。
  (一)产业结构和市场面对的冲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我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总体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层次产业为主导,与发达国家形成的主要还是垂直分工。同时,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和外资来源国结构等方面又存在高度集中现象,使我国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往往容易让国内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市场被跨国公司控制,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也会挤压国内同行业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民族工业和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二)金融安全存在隐患。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基本上还是安全的。我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已高度重视金融方面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措施。但从长远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仍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需予以重点关注的领域。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必然要进一步开放,国际金融风险将很容易传入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使我国金融企业面临外国金融企业的激烈竞争,发达国家在服务业、金融业方面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我国的金融企业从经营方式到金融技术和金融人才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外国金融企业进入我国,还将使金融监管更加困难,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或者外资进入骤然减少,或者投机资本乘机涌入,都会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国家经济,对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三)被迫接受一些对自己不利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制定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就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和惯例,在经济主权上作出某些让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也将被迫接受一些由西方制定的、对自己不仅相当苛刻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在某些方面,要依照国际规则对经济管理方式、对外经济政策、法律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制定经济政策和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自主性。
  (四)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运行体之中,经济的传导性和扩散性日益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也会接纳世界经济传递出的各种变量,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世界经济的波动会迅速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类不良因素也会迅速传入国内,构成猛烈的冲击。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出口也因此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涨落也直接影响到国内石油的价格。此外,我国还将直面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推行西方政治模式的全球化,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渠道向我国推广西方的思想理念,快捷开放的互联网为西方的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平台,如何应对敌对势力企图借助经济全球化对我发起的思想政治攻势是不容回避的重大挑战。
  总之,21世纪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使我们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只要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经济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和防范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美国次级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如题!越详细越好,因为我要写论文,谢谢,,高分奖励
  成因: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其实银行知道你还不了。房价降温,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们一手掌控的)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国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8年1—5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次贷风暴之鉴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国内舆论8月以来已对此国际金融事件给予较高关注,24日以后,又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报相继披露所持次贷债券数额新闻发生,更证明了中国在危机中难以完全涉身事外。
  当前,准确估计包括三大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债券投资中的损失,恰如整体评估此次全球次贷风暴整体损失之原委,尚嫌为时过早。然而,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但在具体操作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以通胀指标考察,美联储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现月度CPI涨幅略高的情况, 2005年9月甚至达到4.7%。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由是看来,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鹜。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因链条过长,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可以想见,从长远计,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7月18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已对这些举措作了详尽阐述。其核心是保护市场正常运行,主要手段有二:一是法治,修订旧法,颁布新规;二是信息披露,打击金融机构向购房者、债券投资者欺诈兜售的行为。另一方面,布什在其8月31日讲话中宣布,联邦住房机构将为那些陷入困境的贷款者提供担保,使其以优惠利率获得融资;并表示,政府的工作是帮助购房者,而不是救援投机者,也不是救援那些明知没有能力仍然购房的人。市场指数涨跌并未成为“监管指南”,市场玩家意志无法左右货币当局,正体现了“政府远离华尔街”的基本原则。
  200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财经》曾于6月下旬出版前马来西亚央行高级官员及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先生有关专著,用意即在从邻人血泪中吸取经验教训。相较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次贷风暴对中国既为再度警醒,又在时间和案例的层面更具贴近性。由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本,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风险估值过低、风险防范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今天的“理论者”如何以“新兴市场”、“人口红利”等种种说法自我宽慰,清醒者没有理由不考虑未来的风险代价,未雨绸缪已再不可拖延。不独如此,随着60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中国外汇投资大规模出海蓄势待发。次贷风暴警示对于未来“走出去”的战略安排亦是意味深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引致未来无穷祸患。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我国应采取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同时,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
  A.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当前的信贷控制在实质上已经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提高利率对经济面的打击可能会很大。
  B.积极的财政政策。
  (1)扩大政府投资。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口的下降对国内的投资增速将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冲这部分的影响。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受雪灾、地震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
  (2) 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减免税收。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
  C.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促进节能减排。
  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次贷风险的滋生主要是源于抵押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条件,为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高风险客户提供了信贷,而投资银行创造了大量基于这些贷款的高风险衍生证券。金融机构应强化稳健经营意识,在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

  本次危机暴露出评级机构存在失误。由于直接参与衍生产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评级,评级机构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丧失了独立性。关键在于,当前的国际评级市场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性,评级结果存在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和债券评级的普遍高估以及对其它国家的普遍低估的现象,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削弱。报告认为应增加现有评级体系的竞争性,避免评级结果的系统性偏倚。
  此外,报告指出,金融监管应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要加强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监管,特别是,对信用衍生品等的监管要改进,要强化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机构对基本债务人的债务履约能力的监督责任。
  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来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不错,美国次级房贷只是美国房贷市场的很小一部分,目前次级房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与已知的大危机相比也还相对较小。但其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远比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时大,而且正在演变成继上世纪80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10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危机。其理由有二:金融风险指标和各国央行的反应。先看金融风险指标:反映流动性紧缺程度的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在短时间内从5.3%就下跌到4.7%以下,其幅度超过了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的程度。VIX指数上周(8月17日)超过30,达到危机水平。VIX指数是描述金融系统波动性或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金融市场运行正常之下的VIX指数在10到12左右。危机已经迫使各国央行采取史无前例的联合行动。本次危机虽然产生于美国金融市场,但当德国产业投资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遭受危机的巨大冲击之时,欧洲中央银行被迫率先(8月9日)向欧洲金融市场注入1300亿美元。紧接着,美联储也向美国的银行体系注入240亿美元;随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中央银行也都注资救市。8月9日、10日两天之内,全球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3223亿美元的资金。就在8月17日,美联储还被迫降低再贴现利率50个基点,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抵押品范围扩大到次级抵押债券,并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中央银行贴现窗口融资,来缓解危机的迅猛扩散。21世纪新危机这场危机爆发自今年3月,在8月份来势凶猛,让全球央行似乎有点措手不及。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我的判断是,这是21世纪的第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每一场危机都是新的,不变的是都有流动性危机的一面。这里说“新”有几个含义:一是危机源自于最发达国家,然后蔓延到全球。自1929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基本都是源自于发展中国家,比如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当然,美国1990年代也发生过存贷危机,德国、西班牙也出现过银行危机,但没有造成全球影响。因此,我们把金融危机防范的重点都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身上,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问题有所忽视。但现在危机突然由发达国家爆发。二是危机发生的机制是新的。从危机伴随的现象看,在这场新危机中,汇率不再是主要问题。在以前的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中,危机发生国的货币往往会大幅贬值;但本次危机中,美元还在升值。坚挺的原因在于,美元不仅是各国政府的储备货币,也是全球交易的最重要度量单位,不可能对自身贬值。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纷纷抛售次级放贷债券等低信用级别债券,买入美国国债,从而形成对美元的需求。从危机发生的传导机制来看,拉美债务危机等传统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流动性的断裂,引起汇率变化,然后再影响到银行,或者先银行再汇率,最终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其传导模式是流动性+汇率+银行,或者流动性+银行+汇率。但本次危机首先是次级信用的房贷违约率增加,引起投资于次级贷债券市场的数量分析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巨亏,然后影响到国际大投资银行,进一步传导金融市场出去的。其危机传导的机制是流动性+信用+金融市场模式。挑战全球央行各国央行在应对传统金融危机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法中,都比较成熟了。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掌握防范危机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增加外汇储备、控制财政赤字,完善银行体系的监管等。本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而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基金损失还相对较小。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以数量分析工具对次级抵押债券定价,是目前金融工具最为复杂的,这让中央银行家们全面认识这场危机,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颇具挑战。在传统金融危机中,如果银行发生危机,中央银行去救助金融机构,就是在救中小储户,使企业免予倒闭,从而避免社会更大的失业;如果出现汇率/货币危机,中央银行直接动用外汇储备(如果还有的话),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国家央行求助,在汇率市场干预,比如1994年的墨西哥,虽然也会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但都合情合理。在本次危机中如果央行拿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则相对困难。参与次级贷款债券投资的都是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向中小储户开放的,“是有钱人玩的游戏”。中央银行直接救助资本市场则相当困难,至少比干预汇率市场要困难得多。促使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救助也不容易的,因为这些金融机构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当然,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时,在美国纽约联储的牵头下,被高盛、摩根等13家与之交易的金融机构巧妙救援。但这些机构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客户关系,金融机构救助自己客户是说得通的。现在深陷危机的都是大投资银行,他们是竞争关系,救助难以向自己的投资人/合伙人交待。况且,本次危机给投资银行带来巨大冲击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启示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痛定思痛,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发展中国家如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危机,或者“独善其身”,则答案并非如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只要你是金融市场中的一员,其他国家如果发生金融危机,你就很难不受影响。在过去的一周,亚洲股市出现全面暴跌就是一个证明:韩国、日本一周下挫11.4%和9%,香港恒生指数在上周五也一度狂泻近1300点。而就在两周前,亚洲金融市场还弥漫着乐观情绪,认为本次危机不会对亚洲造成多大的冲击。事实上,在本次危机中,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全球的基金经理,就在全球寻求变现的机会,即使亚洲本省比较健康。更有甚者,恰恰是亚洲经济好,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要到亚洲市场变现,让亚洲的折价达到全球的水平,成为危机变现的“牺牲品”。第二个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关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包括里面的衍生工具,以及具体交易机制,以助于采取措施应对外来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城门失火”,会殃及发展中国家的“池鱼”。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必须积极推进,除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之外,要积极增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健性。第三个启示是,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是金。事实上,我们看到,美国在本次危机之前和初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都十分充裕,但到了7月就突然紧张起来,以至于后来出现流动性枯竭。流动性是具有内生性的,来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也应该掌控节奏,让流动性留有一定的富余空间。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上调到12%,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同时,中国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也要留有余地,以减少外界因素突然影响对中国意想不到的冲击。
  次贷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和美国相比,如果经济减速,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两点优势。首先,中国房地产市场规模远远小于美国,这意味着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美国不能同日而语。其次,即使违约率上升,大多数抵押房产的首付款和近期的升值可以抵消影响。这将使中资银行免于遭受美国同行经受的损失。不幸地是最大的输家是房屋所有人,因为他损失了数额可观的首付款。

  最重要的教训是,资产证券化过程必须对所有投资者保持透明。抵押贷款证券化存活得越久,他就越成功,提供其他更激进产品的愿望就越强烈。只要购买证券的投资人能真正理解伴随产品的风险,该体系就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如果过程不够透明或者让人迷惑,就像美国的情况一样,而导致投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买些什么,问题就会应运而生。

  另外,中国贷款也应该找出充分获取借款人历史信用的办法。只有在那种情况下,信用风险过度的借款人才能获得贷款。最后贷款业应该设定较低的抵押贷款还贷收入比例的门槛。和目前首付款要求相衔接,这个数字不能超过50%。如果借款人被允许花费大比例的收入支付月供,且经济继续放缓,那么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所有必要因素就都已经具备了。

  经济逆转对任何国家而言,都不可避免,包括中国。因此当经济强劲时,未雨绸缪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经济降温,这些目前苦苦经营勉强还贷的供房者,那时他们的还贷能力又将会怎样呢?

  中国贷款业应该从他们的美国同行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思考危机的内涵。是时候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使任何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长期影响最小化。
  左小蕾:次贷危机带来六大启示
  左小蕾认为,全球都低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去年8、9月份采取的措施并没有意识到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仅仅是一些短线的救市动作。同时,左小蕾认为,在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时总结一下其对金融市场的启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她认为,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要与承受能力相匹配。“金融自由化推动的是金融资本,次级债整个就是要帮助那些金融资本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它创造了很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最后就过火了,就过分了,没有风险的时候能得到高收益,但如果有风险的时候就未必是高收益了,风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你可能承受不起。所以新兴市场的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应该与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调整的弹性、能力,特别是金融体系、风险防范的能力等等承受能力要匹配,不能够超越。否则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还不能自救,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来拯救市场,欧洲可以通过欧元这种国际货币的地位拯救经济和市场,可是新兴市场国家是做不到的。”

  二是虚拟的经济跟实体的经济不能离得太远。“次贷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在它的基础上又发了很多的衍生产品,一级一级的衍生上去,而且这些产品总的市值最高的时候大概是大大超过了GDP总量,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大泡泡,后果就是爆发金融危机,无非就是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爆发金融危机,全球都在为它买单,金融市场震荡,经济可能还要持续低靡。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救市,然后全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全球经济危机也是在高通胀下一触即发,所以这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特点制造很多大泡泡,最后结果都是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金融市场的体制,金融市场是不是要走这么远?虚拟经济是不是要走这么远?”

  三是金融服务业是不是要回归到主营业务。金融服务业是要追逐高风险高收益还是真正的提供服务?“把金融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动经济的成长,这是金融服务业对经济的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贡献。”左小蕾认为,“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限度,次贷危机应该提醒我们金融行业要怎么发展?主营业务实什么?这些都要有一个根本的思考。”

  四是美元本位的问题。左小蕾认为,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相应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平衡和管理。如果美联储根据美国的经济来实施货币政策,那么其救市行为可能会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造成全球的通货膨胀。因此,她认为,面对美元本位的现状,必须要有应急的措施,以便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左小蕾建议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五是继续完善国际游戏规则。左小蕾认为,次贷危机以后有些国际游戏规则要改善,有些要加强,有些还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很多的要深入探讨,比如监管体系。至于是要严加监管还是不要监管,左小蕾表示,事实证明有进一步加强监管的要求。

  六是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造上,通过次贷危机的影响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创新需要一定的规模限制。
本文只是试图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大家对这场注定要在经济金融史上写下一笔的危机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楼主可以好好参考,此文乃哈佛经济学博士郭凯之作,是我看过逻辑最清晰语言最简练的次贷文章。

次贷危机的背景

想去了解次贷危机,就必须得了解危机前空前繁荣的华尔街。在经历了911事件的重创之后,很快,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就发现自觉自己处于了一种异常友好的金融环境中。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将联邦基金利率一降再降,在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历史上从未到过的低点1%。这意味着,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华尔街可以从市场上用低得惊人的成本获得资金。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引起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要得益于大量廉价的外国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产品的涌入。总而言之,无论是联储还是华尔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很舒服的状况中。联储可以尽兴的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却不用担心通胀。而华尔街则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便宜的资金,唯一要做的是把这些钱投到可以赚钱的地方――这一次是房地产。

为了控制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后面还会提到的房利美和房贷美(两房)对贷款人的资质其实有硬性的标准。只有达到一定资质的,两房才会愿意为这样的贷款人提供贷款担保。而那些没有达到这些硬性标准的贷款,就是这场危机的主角次级贷款。次贷由于风险较大,又没有两房这样的机构提供担保,过去从来不是华尔街追逐的资产。但这一次非常不同,华尔街现金充斥,对于所有可能赚钱的机会都不会放过。一些房贷机构开始追逐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获得贷款的客户,这些人可能没有信用记录,可能没有稳定的收入,甚至可能付不出首付。但为了争取这些客户,一些房贷机构可能开出异常优惠的条件,比如说很低的首付,开始几年很低的月供,于是很多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买得起房子的人一夜之间就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房贷机构也并不全是自己持有这些贷款,而是将这些贷款用异常不透明的方式打包,再卖给那些现金充裕的华尔街投资者。因为不透明,使得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打包的贷款风险到底有多大。在现金不停流进房地产,房价不停走高的时候,所有的资产看上去都像是优质资产。一个正循环就这么形成了――次贷被当作优质资产得到了市场的追捧,于是次贷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就进一步抬高了房价,于是次贷就显得更加诱人,更加没有风险,如此往复,泡沫越来越大。当然,在泡沫破裂之前,很多人并没有觉得那是一个泡沫,相反,他们觉得这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时代。

如果仅仅只是泡沫,事情也许还不至于如此糟糕。资产价格起起落落,华尔街经历得多了,上一次泡沫破裂也就是8年以前。让事情复杂的是很多华尔街机构用异常高的杠杆率在进行投机。高杠杆率投机就是这么一种行为,比如说一个机构只有100块,但这个机构从市场上借来了3000块进行投资,这3000块如果有5%的净回报率,那这个机构就赚了150块,相对于这个机构的资本金而言,这就是150%的巨额回报。当然,如果这3000块有5%的损失,那就是损失150块,这个机构就资不抵债了。高杠杆率,可以让一个机构在上升的市场里获得超额的回报,但同时也会让一个机构在下降的市场里蒙受巨额的损失。这100块借3000块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不少人的估计,这次在次贷危机中被收购的贝尔斯登和倒闭的雷曼兄弟,就是在用如此高的杠杆率在市场中赌博。

一些缺乏透明度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爆炸性增长,是让次贷危机更加复杂的另一个原因。在过去几年,一种名叫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的衍生产品经历了集合级数的增长。这种产品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贷款保险。打个比方说吧,美洲银行持有大量的住房贷款,担心这些贷款有可能变成坏债,美洲银行就可以和AIG签定一个信用违约互换,这个互换的基本条款是美洲银行定期向AIG支付一定的费用,具体的费用根据贷款的风险而定,而AIG承诺在贷款变成坏债的情况下赔偿美洲银行的损失。在市场好的时候,持有信用违约互换对AIG就像是收保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在市场坏的时候,信用违约互换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务负担。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信用违约互换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因此也许美洲银行最初是和AIG签订的互换,但AIG却把这个互换卖给了第三个机构,比如说贝尔斯登。根据估计,信用违约互换的市场规模有几万亿到几十万亿美元之巨,频繁的买卖和持有这种产品,无形中把所有的机构都拴在了一起。

次贷危机的显性化

有了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次贷危机的发生和其深远的影响了。次贷市场的膨胀是基于对房价还会继续上涨的假设之上的,但美国的房价在2005年达到峰顶之后,就开始不断下滑,很多人在享受了低首付和最初两年低月供的待遇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住不起现在的房子。房贷的坏债开始大幅上升,一场雪崩就这么开始了。

最先陷入危机的是那些直接涉足次贷业务的房贷企业,还有那些用高杠杆率投机的机构,于是就有了今年三月贝尔斯登的骤然坍塌。贝尔斯登的资产是已经不太值钱的次贷产品,它的负债却是大量的短期债务,而它的自有资本又不足以弥补其在次贷产品上的损失。几乎就是在几天之内,贝尔斯登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从市场上借到新的资金,而旧的债务却已经到期必须归还,那时那刻,贝尔斯登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了。美联储的出手相救,只是让贝尔斯登有秩序的退出市场而已。雷曼兄弟几乎和贝尔斯登遇到的是一样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美联储没有在最后一刻拯救雷曼兄弟。

事情并没有在此结束。次贷危机重挫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不仅使得原来那些本身就有风险的次级贷款变成了坏债,原先那些被认为相对安全的房地产贷款也变成了坏债,对这件事情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份额占到美国房贷市场2/3的房利美和房贷美。房利美和房贷美事实上也属于高杠杆率投资的企业,他们一方面利用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从市场用比其它机构更低的利率获得融资,另一方面他们将几乎全部的资产都投在了房地产上。更糟糕的是,次贷原本是两房不应该碰的资产,但两房经受不住利润的诱惑,违规持有了大量的次贷产品。和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相似,房地产市场的坏债,使得两房的资产迅速缩水,资本严重缺乏。如果美国政府再不介入,两房很快就会处于技术性破产状态。两房的规模,以及它们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支柱作用,使得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出手接管它们,用政府信用和资金来维持整个市场的运转,并期望在未来能够慢慢处理两房手头那些目前严重贬值的资产。

事情仍然没有结束。次贷危机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市场,其更大的威力还在于其对衍生产品市场的冲击,前面提及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颗定时炸弹。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在信用违约互换市场非常活跃。这个神奇的金融产品,在没有危机的时候,为AIG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收入。但是,当市场走低的时候,这个产品就成了AIG严重的财务负担。随着市场越来越差,随着信用评级机构对AIG的评级越来越低,AIG就不得不注入更多的资金来弥补自己在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损失和充实资本金。但市场已经对AIG失去了信心,再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AIG了,于是AIG也被推到了破产的边缘。这一次又是美联储,用惩罚性的条件给了AIG850亿美元的过度性贷款,这一做法显然是为了防止AIG的崩塌对市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保险公司原本是应该在灾难中为人提供帮助的,如果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保险公司自己在灾难中首先倒闭了,这对上到华尔街,下到普通老百姓的打击都会是致命的。

可惜的是,事情还没有结束。次贷危机最深刻的影响,不是几个投资银行的倒掉,也不是那些烂掉了的房产,而是整个市场信心的丧失。整个金融市场赖以生存的信用市场,在用惊人的速度干涸。换句话说,原本一个机构靠一个电话就能借来大量的资金用于周转,但这个市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消失了。这导致了所有资金短缺的机构都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这些机构如果倒掉,那些原本“健康”机构的资产上可能瞬间就会出现大量坏债,从而自己也陷入危险之中。这种连锁反应一旦发生,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就可能陷入全面的崩溃。正是担心这一末日情形的出现,美联储和财政部正在督促国会出台一个耗资高达7000亿美元的拯救方案,赎买任何可能的坏资产。这一次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机构,而是拯救整个华尔街,拯救美国赖以生存,引以为荣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的希望是用这7000亿美金买回华尔街投资者的信心,但从这两天市场的反应看,华尔街的信心依旧脆弱。虽然有理由相信,美国政府庞大的支付能力和在国际资本市场相当好的声誉可以避免灾难性结果的出现,但7000亿美元很难说是这场危机最后的代价。根据有的估计,这场危机有可能需要3万亿美元才能解决问题。

次贷危机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影响注定会是深远的。美国当然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中,危机又发生在举足轻重的美国,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最现而易见的是各国在次贷危机中直接的损失,欧洲和日本持有了不少的次贷产品,蒙受了相当的损失。中国虽然也有一些损失,但总的数额并不算太大。

对一些严重依赖外资的国家,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收缩,这些国家很可能会遭遇外资的流出,特别是短期流入外资的紧急回撤,从而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然后进一步引起这些国家内部的金融危机。这样的危机我们并不陌生,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的一场危机。

除去金融市场,真实经济也极有可能会遭遇沉重打击,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一旦走低或者陷入衰退,所有对美国市场有依赖的经济都会受到连带影响,这不仅包括向美国出口制成品的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也包括那些依赖原材料出口的国家。

美国为解救华尔街,凭空多出了一万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财政支出。美国在过去这些年已经债台高筑,这多出的一万亿更是雪上加霜。可以预期,这一万亿美元最终会用三种方式被消化掉:高税率,高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高税率会妨碍美国中长期的增长,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而高通胀和美元贬值则意味着,所有的国家都直接或间接的要承担这一万亿美元的成本,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

如果说这次次贷危机可能有正面的影响,那就是这场危机注定会带来监管机构和市场对华尔街运营模式的全面反思。除去少数自由主义者和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大多数人的共识都是,无干预的自由市场,缺乏透明度的交易和少数机构的冒险行为,会给整个市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等这场危机平静之后,相信各国政府都会出台对金融市场新的管制办法,这些新的管制很有可能会包括对透明度的要求,对杠杆率的限制和对衍生产品投资的限制。当然,这中间也会有矫枉过正的危险,过度的管制会抑制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如格林斯潘所说,次贷危机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幸运的是,各种信息表明,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中国强劲的经济,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抵御各种可能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强劲的后盾。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要做的是从次贷危机中学习经验教训,使得我们自己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少走弯路。
这个题目好大,简单来说就是04到05左右的时候,美国政府提出“居者有其屋”的口号,大力鼓励居民买房来拉动本国内需,出台了极其宽松的贷款政策,即贷款买房不用交首付,不用抵押不用收入证明,甚至前两年可以不用还钱,先白住两年。很多银行把钱贷给了一些根本没有还钱能力的人,因为银行方面相信以后房价肯定会涨,即使这些人还不上贷款,也可以把房子卖了还钱,所以就肆无忌惮的放贷款。然后银行有为了回笼资金把这些次优质的贷款(次级贷)和一些优质的贷款一起打包成有价证券,然后许以高息再卖给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然后这些机构又再转手,有的甚至弄成迷你债券卖到了一些老百姓手中,但是美国的银行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他们没有收上来还贷,金融股票一再缩水,相应的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紧跟着受到牵连,从而已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样解释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然而对中国来讲,中国的金融市场收到的冲击很小,因为中国的金融业起步晚,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受影响较小,那么自然就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也是影响很小,所以没有必要美国感冒了,我们也跟找吃药。再一个,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影响有限,因为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的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不是很大,但是中国进口的却使一些消费弹性比较大的商品,比如说汽车。所以中国出现了喜人的贸易顺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出口的商品在涨价,而是因为一些进口的商品在降价。
在中国本身看来,中国的市场需求巨大,同是中国处在人口红利阶段,又9亿的适龄劳动力,而城镇化从40%向50%过度,每年每100平米的建房就会创造30个就业机会,而房地产业又能够带动43个产业,所以说中国的市场需求可见一斑,外资不会大规模的撤离中国。
英国的凯恩斯博士(剑桥大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并存,在中国也同样适用,,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所以宏观调控在中国尤为明显,宏观调控有三大法宝: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
个人为中国经济短暂困难源于政府调控不当:
1、在年初提出的“两防”(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是对国际经济走势的误判。(有抨击朝政之嫌,不限详谈了呵呵)2、人为打压房价,政治目的超越经济常识。广州市委书记曾经承诺两个月让房价下调一半,十分可笑!3、《劳动法》在错误的时间出台。用意是好的,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是这样就造成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工厂纷纷破产,因为交不起保险,东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很多工厂利润较低,工人每人每月多发一百元,就会倒闭一大片。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让中国出口雪上加霜,所以应该宁要通货膨胀也不要经济
衰退,况且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输入型的。

当然了中国是伟大的!现在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比如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税收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4万亿)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动起来,一场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就是这条东方巨龙崛起的历史机遇!

绝对原创,很辛苦的 请求加分!!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正以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和广度向全球金融市场扩展。本次危机从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以及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发端,截至2007年8月11日,已经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市场自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破产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本次危机的特征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违约率上升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蔓延,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拼命收缩信贷和流动性,从而造成曾经一度广为蔓延的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我们不由得为之黯然神伤并轻声叹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在目前这场危机中,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s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投行贝尔思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濒临瓦解,公司总裁被迫宣布辞职;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出现巨亏;法国巴黎银行、汇丰控股和德国法兰克福信托均宣布暂停旗下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全球股市风声鹤唳并相继创造了近年来最大跌幅。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金融全球化这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资源全球配置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高收益,另一面是风险的迅速扩散、金融危机在国境间肆意蔓延、以及全球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是如此变化无常甚至时常陷入恐慌。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房地产金融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和股票、国债和公司债等传统金融产品并驾齐驱的投资品种。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典型代表是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简言之,当银行或房地产金融机构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后,为了提前回笼贷款,这些机构可以将成批的抵押贷款债券打包,并以债券的形式向机构投资者销售,购房者陆续偿还的本息就成为MBS偿还本息的收入来源。通常而言,经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后的MBS能够获得AAA或者AA的高风险评级,同时又因为收益率显著高于同风险评级的国债或公司债,因此MBS获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追捧,从而规模迅速扩张。
最初,能够证券化的房地产抵押贷款都是质量非常优良的,贷款者的信用评级很高(超过660分),而且贷款者必须出具严格的收入证明。但是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是无穷的,当优质抵押贷款(Prime Loan)被充分证券化之后,它们又将眼光投向了质量较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包括ALT-A类贷款和次级贷款(Sub-Prime Loan)。所谓ALT-A类贷款,是指贷款者的信用评级位于620分到660分之间,或者贷款者的信用评级高于660分,但是不愿意出具收入证明的贷款。而次级贷款是指贷款者信用评级低于620分,且不用出具收入证明的贷款。当然,这两类贷款的违约率显然都高于优质抵押贷款。那么为什么它们对机构投资者仍富有吸引力呢?
答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ALT-A类贷款和次级贷款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它们一般要比贷款基准利率高出2-3个百分点;第二,这两类贷款背后有抵押的房地产作为支撑,一旦购房者出现违约,银行和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抵押房地产获得的收入来为MBS还本付息。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理由只适用于一个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如果市场上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那么购房者违约后抵押房地产的拍卖价格可能不足以还本付息,而这将造成ALT-A和次级贷款MBS市场价值的大幅缩水。而这正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下滑所造成的现实。
更让这场危机雪上加霜的,恰好是一直以来被我们广为称道的金融创新。为了能够让ALT-A和次级贷款MBS卖个好价钱。投资银行把一个资产池中的次级贷款分为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多个等级的次级MBS,而这样的产品就成为抵押贷款权证(CDO)。例如,CDO往往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次级。优先级CDO的偿还顺序早于中间级和次级,中间级CDO的偿还早于次级。这样,由于有中间级和次级产品的保驾护航,虽然初始资产仍然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但优先级CDO依然可以获得AAA的最高信用评级,从而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所购买。虽然中间级和次级CDO的信用评级不高,但是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中,这两类产品的收益率却远高于优先级CDO,从而获得了追逐高收益的对冲基金的青睐。
通过金融创新,尽管房地产金融类产品被改头换面,切割包装成信用等级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产品,但是所有这些产品都是以抵押贷款债权为基础的。因此只要房地产市场整体下滑,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将会严重缩水,从而酿成危机。当然,风险等级最高的次级CDO的价值缩水最为严重,这也正是为什么本次危机率先从对冲基金处爆发的原因。
对大量持有房地产金融类产品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而言,位于资产负债表借方的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为了维持资产负债表平衡,它们就必须收缩自己的贷方,而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方正是信贷。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恰好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演变为全球信贷紧缩的关键一环。而全球信贷紧缩将会加大购房者的还款压力,从而造成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导致房地产金融类产品市场价值的进一步缩水。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金融危机的正反馈机制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近年美国等国家放松购房信贷标准(不用付首期,不用收入证明,也不计较抵押单位的质素等),形成次级房贷市场。次级房屋信贷经过贷款机构及华尔街用财务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组合、包装,就以票据或证券产品形式,在抵押二级市场上出卖、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购买。

原先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占七成份额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由政府机构主宰,将贷款打包成证券,将贷款证券化背后的财务风险计算颇为复杂,通常得先分析被证券化的那一堆贷款案过去类似贷款案例之风险,计算出投资者能够获得本金和利率。当房利美和房地美还占房贷市场主导地位时,他们通常会制定明确的放贷标准,严格规定哪些类型的贷款可以发放。随着这两家公司的丑闻爆出,政府对两家公司的业务增长加以限制,整个次贷市场开始争抢这两家公司所购贷款。整个过程中,新的市场参与者,出于逐利目的,过分追求高风险贷款。

由于全球成千上万高风险偏好的对冲基金、养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投资者的介入,原有的放贷标准在高额利率面前成为一纸空文,美国有许多中小型的银行,因为资金有限并不想等二十年后才回收房屋贷款,所以乐意将手上的房贷债权转卖出去,而且银行也急着把钱放贷出去不然自己会被利息支出压垮。新的市场参与者与华尔街经销商不断鼓励放贷机构,尝试不同贷款类型。许多放贷机构甚至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资质证明,做房屋价值评估时,放贷机构也更多依赖机械的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评估师的结论,潜在的风险就深埋于次级贷款市场中了。

连锁反应

但好景不长,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美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机动利率的次贷购房者还贷负担,再加上油价上涨的景气减缓,很多蓝领阶级被裁员更付不出房贷,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房子资产价值缩水,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二贷抵押获得融资。于是普通居民的信用降低,与房地产贷款有关债券的评估价格下跌。一旦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很多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就会产生危机,而且透过连动债波及整个链条。

法拍屋大量供应,美国房地产市价开始在2006年持续转差,循环性的再次令次级房屋信贷的拖欠以及坏帐增加,次级房屋信贷产品的价格大跌,直接令到欧美以及澳洲不少金融机构都出现财政危机,甚至面临破产,牵动全球信贷出现收缩。部分基金为了应付客户大规模赎回潮,于是借日圆平仓,大举投资的方法再行不通,唯有沽货套现,即是所谓日圆利差交易拆仓,造成连串的骨牌效应,导致2008年环球股灾。[6]

次级房贷会变成今日的风暴,严格来说不能归咎于华尔街无风险意识,而是愈来愈复杂的财务工程方法提供许多理论上的避险工具,在数学体系里甚至形成研究财金问题的财务数学领域,吸引许多投资法人信赖,这让房贷形成可切割为不同风险高低的多种类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场上次贷高风险部位被大量买走后其他投资人(含法人)以为手中的次贷商品风险已经降低又保有次贷的高利率,加上附有CDO作信用加强,而放心大量买进次贷金融商品;然而大量买进高风险部位的投资者另有所图,并非看好次贷价值会上涨,而是看坏次贷价值并到市场上提早放空相关的高风险部位,扣掉高风险部位实现的损失后这些放空次贷的投资者仍可趁次贷下跌大赚一笔,持有低风险部位的多数投资者则看着房贷价值反转下跌,房贷规模庞大难以作多拯救,终于陷入想卖掉次贷金融商品也卖不了的困境,影响所及连评等较好的房贷金融商品也一起跌价,美国房贷龙头房地美与房利美先前以高价买入房贷债权,现在却无法一如以往高价将房贷证券化后卖出,也濒临倒闭。华尔街许多投资银行过去协助客户夸大评等近几年来被美国政府取缔起诉后,传统的佣金收入与业务费用收入大幅减少,因此这些大型银行不只是经销金融商品,也开始自己跳进去投资,结果和客户一起陷入困境。金融理论的缺陷是次级房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追本朔源次贷金融商品热卖让房贷市场上资金十分充裕,房贷条件才能不断放宽,但蓝领阶级还不出钱或是贷到超出能力的款项,引爆一切骨牌效应的开端,因此本质上还是经济景气问题,技术面上则是政府金融监督问题。

国民经济衰退时,社会会出现哪些现象?

经济衰退阶段的特征: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由于厂商会对此作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会下 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
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 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 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 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 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Stagflation)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 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 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周期的存在,然而经济衰退并非总是存在。经济学领域在“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或是放大经济周期后果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制造了经济周期(货币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这段经济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不仅仅限于收入的减少,对于某些人来说,它还破坏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关系。

我认为经济衰退时,经济增量逐渐减少,逐渐演化为存量之间的博弈。这就想股市一样, 当牛市时,有源源不断的人冲进来,有体量很大的增量,所以会有种“大家都赚钱”的现象,只是赚的多和少的问题。但是当熊市的时候,新增入市的人很少,又有人不断的退市,这时候市场就处于存量的博弈了。这时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等、专业水平不同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庄家会一波波的收割韭菜。同理,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贫富差距会不断加大,占据顶端的人会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不断的从中低层转移财富。底层的上升通道日趋狭窄,并且由于经济不好,大批人失业,除了社会问题外,高负债者会无力偿还贷款,进而导致债务危机。富豪由于信息和嗅觉灵敏,很多提前转移财富到更安稳的区域,从而免受冲击。

我认为经济衰退时,经济增量逐渐减少,逐渐演化为存量之间的博弈。这就想股市一样, 当牛市时,有源源不断的人冲进来,有体量很大的增量,所以会有种“大家都赚钱”的现象,只是赚的多和少的问题。但是当熊市的时候,新增入市的人很少,又有人不断的退市,这时候市场就处于存量的博弈了。这时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等、专业水平不同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庄家会一波波的收割韭菜。同理,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贫富差距会不断加大,占据顶端的人会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不断的从中低层转移财富。底层的上升通道日趋狭窄,并且由于经济不好,大批人失业,除了社会问题外,高负债者会无力偿还贷款,进而导致债务危机。富豪由于信息和嗅觉灵敏,很多提前转移财富到更安稳的区域,从而免受冲击。抛块砖。

个人认为存量博弈的观念很新颖,不过可能不太贴切。

首先,要界定一下你所指的“衰退”。

在经济学中,“经济衰退”是有明确定义的,比如美国可以把连续六个月GDP水平的下降视为衰退(当然也考虑失业率等三大指标),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无外乎是界定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倒退。比如,你月收入100,之后的月份依次为99、98、97……,你的收入水平在面临“衰退”,国民经济与此类似。

其次,要看“衰退”的性质。

总的来说,“衰退”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内、外部冲击,一种是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前者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后者则往往持续时间较长,但是也不是绝对的。

冲击造成的短期衰退:

从个人收入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按照定义属于衰退,如果是个短期行为、低水平现象,个人认为影响是不大的,99元与100元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国家整体的谁退如果在国民层面表现出严重的失衡,就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增幅放缓,但是还没出现负增长的概念,所以谈不上衰退,但是金融危机后,出口的下滑,导致沿海大规模企业的倒闭。增长速度的下滑会给外向制造业密集的沿海地区带来重大影响,而内陆一些省份受到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其他与出口关联较小的部门和人员受到的影响也会小很多,或者说至少是相对滞后的,有一个传导的过程,好比地震的震中和边缘。也就是说,即便是增长速度的下滑都是有社会影响的,如果是衰退自然也不可避免。

周期造成的长期衰退:

经济周期是一种不严谨分析,在其火热的时候,各种经济学家提出库次捏次周期、熊皮特周期等各种概念,但是都难以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换一个国家、换一个时期,理论的适用性就有了局限。但是周期是真实存在的。提说说东南亚的衰退,还不如拉美衰退看的更真实,主要就是一个国际大宗商品降价周期,加上外债高筑等问题,导致拉美现在的发展都没整体缓过来,与亚洲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以上的分析是不严谨的,扯得也有些远,回到题主的问题,主要涉及两点:社会现象和体验。

社会现象:

衰退的定义就是依据社会宏观指标和现象界定的,所以主要是GDP下滑、失业率上升,物价水平是不确定的,有的表现为高通胀,活不起,有的是严重通缩,就不买。细究起来,产生的具体社会现象与文化、政治是相关的。

有的情况下,经济的衰退直接导致民众对执政者的不满,结局无外乎是换个皇帝、或者是出一个独裁者。这种经济体往往在各方面都是不成熟的,社会稳定性极差。

有的情况下,谁退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形象。比如,题主提到的俄罗斯,自美俄争端以来,卢布贬值,俄罗斯实际上陷入了衰退,但是普京支持率甚至有所提高,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当然,长期谁退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承受。

有的情况下,衰退会带来好转。这就比如题主说的日本。日本的所谓“衰退”是有争议的,我们通常会见到“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类的表述,你看日本人民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了吗?充其量是原地踏踏步,扭一扭秧歌而已。换个角度讲,在这期间,日本社会是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乐观点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科研、技术积累等等。虽然,一些曾经有名的日本产品衰落了,但是技术上我们又超越了多少,还是有一些追赶、学习的问题。如果日本真的衰退了三十年,这是不可能的。
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历史现象。”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一》:“这不过是睡眠不足,偶然的现象罢了。”
2. 谓神、佛、菩萨等现身于人间。
《西游记》第十一回:“五祖投胎, 达摩 现象。”也泛指现出身形。 清蒋士铨《临川梦·星变》:“俺 天慧星君 ,奉上帝勅旨,现象於室壁胃娄之次。”现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àn xiàng。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
对国民经济的观察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从静态上看,国民经济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的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构成。从动态上看,就是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依次从生产开始,经过分配,达到最终使用的不断循环利用过程。[1]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受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社会现象:

衰退的定义就是依据社会宏观指标和现象界定的,所以主要是GDP下滑、失业率上升,物价水平是不确定的,有的表现为高通胀,活不起,有的是严重通缩,就不买。细究起来,产生的具体社会现象与文化、政治是相关的。

有的情况下,经济的衰退直接导致民众对执政者的不满,结局无外乎是换个皇帝、或者是出一个独裁者。这种经济体往往在各方面都是不成熟的,社会稳定性极差。

有的情况下,谁退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形象。比如,题主提到的俄罗斯,自美俄争端以来,卢布贬值,俄罗斯实际上陷入了衰退,但是普京支持率甚至有所提高,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当然,长期谁退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承受。

生活体验:这个是个太过主观的问题,没有切身经历很难回答。从上文可以看到的情感因素可能包括:家庭主妇不敢消费,勤俭持家;出国人员的成本上升,因为往往本币会贬值;个人和社会信心下降,造就迷茫的一代;毕业生找工作更更更难;企业投资欲望不强,经营效益下降;经济进一步衰退;家庭主妇……

美国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为负,也不意味着衰退,目前美国经济形势如何?

经济增长停滞结合高通胀,叫滞胀,选择起来比较艰难,宽松刺激经济热度吧通胀进一步失控,底层就不稳定,加息过于激烈让经济活动更加萎靡,企业和居民进一步降低信贷意愿来投资和消费就不可能维持这么好的就业率。上次转出滞胀是大幅度加息,将实际利率拉回到正的水平,造成了短期内迎来了两次经济衰退,按照现在的其定义也是真的衰退,失业率激增,实际经济增长为负,有很多专家公开指责沃尔克激进加息“谋杀了几百万的小企业,劫持了房产主的美国梦”

那么现在美联储的选择非常关键,利率加到20%是不现实了,因为当时通胀率更高,但从操作来看,大概率也不会学习沃尔克把实际利率拉回正值,而是缓慢的加息一步步试探市场的反应,沃尔克时刻之后很快市场就开始反弹进入新的周期,而缓慢试探的结果是出清周期拉长,高通胀回落的慢,经济探底的也慢,所谓的软着陆。结果可能是更长时间的实际负增长(当然按照他们现在的定义不是衰退),未来也有可能是探底玩脱,加息导致债务恶化和金融问题蔓延,至少现在来看,抑制高通胀和金融资产泡沫不可能兼得,当然也可以定义股市跌去两三成、三四成也不是衰退的表现,因为有些参数很好。

最后,考虑到外部因素,欧元区也深陷高通胀和低增长问题,6月通胀更是刷新纪录到达8.6%,同时出现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也跟随美联储加息,计划通过50bp来抑制与美国差不多的通胀,同样既想抑制通胀,还想稳住债务,相比来说顾虑更多,内部成员经济基础差异大,杠杆应用差异化明显,加息时抗压能力不同,要出大问题(比如新定义的衰退)估计更早一些。

我作为天天盼着美国马上崩溃的人,看到耶伦这话是非常开心的如果美国经济真的良好,她何至于说出这样的话这已经是为美国2022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年化负增长开始做心理预期2022年一季度经济环比年化是-1.6%,二季度再是负数的话,所谓的美国经济不意味着衰退,还有增长的基础,骗谁呢?这种华尔街都不信的话,谁信?从反向角度去看,正因为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而且不具备重新增长的基础,耶伦才要这样扯着嗓子骗人。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两年特朗普、拜登大放水的时候,当时2位总统那高兴的表情犹在眼前,现在已经不讨论经济数据多么好了,都开始讨论经济衰退数据了,开始创造新概念了没事,嘴炮和创新名词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美国这艘破船漏水速度是会加快的,估计衰退中增长、温和式衰退、稳定性衰退都会被这帮政客拿出来说的问题是黑命贵不会跟你绕舌头的,没钱,那就会去抢,现在抢富人的,富人被抢光了,那就会抢资本集团和政治精英别以为国民警卫队能保多久,毕竟连美军三大司令部都长期拖欠言兵工资大明末期的套路,中国人都记得呢,真没啥新鲜事。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规则,这一点真的很美国。美国重新定义“经济衰退”的概念,说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也不能定义为衰退。这其实说明了个问题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很大程度就是为政治需要服务的,如果你的这套理论更符合自己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大力鼓吹!

美国各界政府信奉哪种理论流派,是极不一致的,过几年就换一套说法,哪个符合美国利益,就用哪套理论,美国政府实践的理论跟美国对外输出的理论很可能天差地别,后者唯一的用途,可能就是忽悠非菜。这其实也回答了另一个长久困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汉奸、公知的重灾区。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理论体系构建能力,大部分学者去欧美留学,接受欧美自由主义、西方经济学那套理论的洗脑,只会鹅鸿学舌,将其变成了某些人一生荣辱所系,当年评职称、拿大奖全靠课文背的熟!可笑的是这些被美国洗脑的专家,被美国人骗了还帮着数钱。殊不知,人家教你的东西都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这些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活成了一句成语--蒋干盗书!拿着美国给你的伪科学,背刺自己的祖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耶伦的话本来就是可以双向解读的:一方面,两季度的GDP菱缩,确实不意味着就进入了衰退一一因为衰退意味着收入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然后生产下降,东西卖不出去,继续失业这么一个经济萎缩的过程,直到触底反弹,单独GDP萎缩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高通胀。。另一方面,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讨论过美国是否在不触发两季度GDP萎缩的情况下,就会进入事实上的衰退。因为疫情本来就是有波峰和波谷的,而波峰和波谷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真实GDP可能一个季度高一点,一个季度低一点,但是事实上这种不稳定性已经造成了收入下降和失业的提升。

美国迟早会和与疫情共存一样宣布和通胀共存。实际上今年要不是十一月有个烦人的中期选举,民主党要安抚民众怒火,美联储压根不会这么激进加息。。不过昨天风向又变了,民主党已经在押击跑威尔,要求美联储不能加息太狠搞垮就业市场。看来5%左右通胀被定义为温和指日可待。不管通胀率。多高,今年加息到3.5就差不多了,别指望降通胀会多优先地位。中期选举输惨了,两年后还有新的总统选举,民主党不能再输,经济就业不能再出事

整体的情况不是特别的乐观。他们主要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最终也出现了通货膨胀。
还可以,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经济状况还是挺好的,在国际上的排名也没有变化。
目前美国的经济发展是在走下坡路,很多的大型公司都在裁员,很多的美国民众都失业了。
本文标题: 如果未来美国衰退达到不足以视为对手或者直接崩溃的时候,90后应该如何抓住机遇,现在应该如何开始准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39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诏曰”是哪个朝代的皇帝,为什么后世皇帝书文时总要提到他孩子出现近视问题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