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谥号等级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7-14 00:00: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求宋代文学家,字号,谥号越多越全越好,万分感谢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苏洵(1009~...

北宋谥号等级是什么

求宋代文学家 字号 谥号

越多越全越好 万分感谢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谥文定。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
冯时行 字当可,壁山(今重庆璧山)人。
孙光宪(约900--968) 五代北宋词人。字孟文,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自号葆光子。
吴激,字彦高,号东山,瓯宁人,宋哲宗天佑五年(1090年)生。曾任宋朝奉郎。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栻之子,宋名书画家米芾女婿,能诗善画,其诗画深得米芾笔意,是宋代文学家。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代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原籍饶州余干(今扛西余干县),祖父不求,宋建炎(1117—1130),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父应善,字彦远,性孝悌,工诗翰,官至江南西路兵马都监。著《唐书遗录》、《幸庵见闻录》等。
(冯)时行字当可,壁山(今重庆璧山)人。绍兴乙卯、丙辰间为丹棱令。罢归后出守蓬黎州。终於提点成都刑狱公事。尝居县北缙云山授徒,因以为号。《宋志》载其文集本五十五卷。岁久散佚。明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编为四卷授梓。此本(《缙云文集》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即从玺所刻传写者也。时行《宋史》无传。《四川通志》称其与曾开、朱松等共斥和议,忤秦桧坐贬。今读其诗文,忠义之气隐然可见,志所载当不诬。惟志以为嘉熙间状元及第,考集中明云宣和初应进士举,又有《建炎庚戌中秋与同官相期月下》诗及《绍兴六年十月六日》诗,断不得为嘉熙间人。宋状元录亦无其名,志殆流传之误也。
吴激,字彦高,号东山,瓯宁人,宋哲宗天佑五年(1090年)生。曾任宋朝奉郎。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栻之子,宋名书画家米芾女婿,能诗善画,其诗画深得米芾笔意,是宋代文学家。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下,主战派李纲被罢官,进行倾向投降派屈辱求和。吴激奉命出使金国,次年金人攻破东京,吴激被留在金国不得归来,但心怀故国,情意抑郁,只好寄情于诗文创作。如他在《人月圆》一词中写道:“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吴激的诗词和当时盛名的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著有《东山集》、《东山乐府》。其诗如:“玉座烟霞春寂寂,石坛星斗夜苍苍。”“平版西山复尔,角中东第定何时。”“竹院鸣钟疑物外,画桥流水似江南”。“数树残花喜春在,一声啼鸟觉山深”,都是怀国佳句。
吴激留金任翰林侍制,金皇统二年(1142年)出任深州知府。到任三日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孙光宪(约900--968) 五代词人。字孟文,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家中 聚书数千卷,校勘抄写,至老不辍,自号葆光子。事南平三世,官检校秘书少监等职。后归宋,官黄州刺史。其词大部分收入《花间集》,风格不同于该集中多数作品的浮艳绮靡。并撰有笔记《北梦琐言》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
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
乱谈宋明两朝的大臣谥号(宋初除外)

不谈皇帝的,皇帝的都是吹的

也不谈白衣,这些人,谥号不是朝廷给的,而是死后好友和门生定的,谓之私谥

咱就搜集一下,宋朝(除开前期外)和明朝的,著名官员的谥号____这个是很正规的____臣下的谥号,例由礼官拟出经朝廷授予,还允许其他官员驳议和死者家属上诉。

从一个人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宋朝和明朝的谥号的规则,有些差不多.两朝为汉族正统.清朝谥号封得太泛滥了,最高级别”文正”居然谥八人.乾隆还乱封了一阵明末烈士.

宋朝的大体规则:

文官杰出的人员,谥号文字开头,武官杰出的人员,谥号武字开头

(注意是杰出的人员,如果不杰出,也许有谥号,但是不见得是文武开头了~~ 经统计,宋朝得”文某”谥号者140+,得”武某”谥号者20+)

文官单谥”文”一个字为最高.武官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

两字谥号中,文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

正忠恭成 端恪襄顺......

两字谥号中,武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

忠勇穆刚 德烈恭壮......

另:文武臣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

注意:本文中的宋朝,是除开前期得谥的,因为到宋朝中期,才开始有系统的法则

比如:

文官

王安石----王文公----这是宋朝官员评价的最高级别了,非常稀少!

范仲淹----范文正公----能单谥的毕竟很少.文正二字,实际上应该也能排第一了.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韩琦----韩忠献公----这个是通谥中的第二位.韩琦在北宋的地位,直追范仲淹.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忠排第二

司马光----司马文忠公

苏轼----苏文忠公

苏辙----苏文定----他在政治上不怎么样.所以这个”定”排第几呢........

曾巩----曾文定----同上

文天祥死节,宋无谥

武官

狄青----狄武襄公---第二字”襄”是文谥中的字,在宋朝,文的地位比武高,一个武官,谥号第二字居然用到文官的,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研究宋史的也都知道,北宋一朝,武官中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这位狄公

高怀德---高武穆公----穆在武将中才排第三(除单谥外)

岳飞----岳武穆王----后来改”忠武”----这是通谥中的最高级别

韩世忠----韩忠武王----与岳飞一样

张浚----张忠献公----通谥中的第二

刘锜----刘武穆公----同样也是南宋的抗金将领.

辛弃疾---辛忠敏----通谥中的第四-----一代文豪,却是武官

另:

秦桧----谥"丑谬----哎,这个谥号才叫牛



明朝官员没有单谥,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

文官

李善长因罪似乎没谥号----否则当为明百官谥号之首

李东阳----李文正公----明朝谥号最高的文官----当时李公弥留之际,得之死后将有此谥,喜极而泣----可以看出”文正”的地位

张居正----张文忠公-----后来谥号被朝廷收回

于谦----于忠肃公----通谥中的第三

王守仁----王文成伯----著名的文人阳明先生,做的官却是兵部主事

杨一清----杨文襄公

武官

徐达----徐武宁王----应该是明朝谥号最高的武官

常遇春----常忠武王----这是通谥中的最高级别

戚继光----戚武毅公

袁崇焕因罪似乎没谥号

明朝武将的第二字的排名,例如”宁,毅”,哪位朋友能帮我找找

附 <谥表法>_这个在古代前期很流行,后期就有点乱了.....所以宋明两朝基本不怎么看重了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髃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觽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 睿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 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 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
肆行劳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傦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
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
疏远继位曰绍
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旧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 芘亲之阙曰恭 尊贤让善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 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厘 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睿哲曰献 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 敏以敬慎曰顷
柔德安觽曰靖 恭己鲜言曰靖 宽乐令终曰靖
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强果曰威 强义执正曰威
治典不杀曰祁
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行见中外曰悫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 热识 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 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壅遏不通曰幽 蚤孤铺位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篃服曰顺 嵯痛然 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满志多穷曰惑
思虑不爽曰厚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觽曰炀
内外宾服曰正
彰义揜过曰坚
华言无实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名与实爽曰缪
择善而从曰比
武而不遂曰壮
好巧自是曰专
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
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
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
肆,放也。康,虚也。睿,圣也。惠,爱也。
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
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
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谥文定。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谥号忠敏

宋代文学家挺多的,不能全列出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谥文定。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
高怀德---高武穆公----穆在武将中才排第三(除单谥外)

岳飞----岳武穆王

韩世忠----韩忠武王

张浚----张忠献公

刘锜----刘武穆公

辛弃疾---辛忠敏

古代大臣死后能否享有谥号,谥号有哪些意义?

古代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平生的业绩贡献赐予一个称号,就叫“谥号”,然后死去的大臣就会被称谥号,而不在使用名字了。谥号最初亲王的谥号是一个字,郡王的谥号是两个字,后来康熙年间,重新规定,王储的谥号一律在封号上加一个字为谥,王公贵族则是皇上钦定的,以两个字为标准,但是其余大臣官员则没有谥号。

秦始皇时期取消了谥号,他认为把“皇”和“帝”连起来的称号就是比上谥的意思更好,更符合自己的气质跟地位,后来的历朝历代也就开始沿用。西汉恢复谥号的使用之后,谥号的字数也是不断叠加,后来几乎发展成了一个谥号恨不能全添上褒义词,明朝皇帝谥号有十七个字,清朝皇帝谥号有二十一个字。

古代的谥号有三类,一类是赞美表扬的美谥,一种是批评责怪的恶谥,第三种就是表示哀悼的平谥。谥号是在死后由别人予以评定,所以谥号有一种评判的寓意,相当于对此人一生的盖棺定论。譬如,楚怀王中的“怀”就是一种美谥,表示仁慈。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一九二六年身亡后,就被赐谥号“王忠悫公”,“悫”是诚实的意思,也是对王国维人品的肯定了。

谥号的册封在不同时期也有等级区别,周朝规定只有皇帝,各诸侯和卿大夫以及夫人可以有资格获封。汉朝规定凡生前封侯的都可以有谥号,唐朝是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获封谥号。而一般的学者,文人的谥号则来自亲朋好友,属于私谥,与皇上御赐的不是一回事。

唐宋时期还有个议驳制度,就是王公贵族,大臣死后皇帝获封的谥号与生平不符,就可以反驳回在要求重拟议一个,明清时期谥号是由礼部拟定,一般会多拟几个,然后再有皇上挑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2021-08-075
说一下清朝的吧: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可以享有谥号;谥号代表着这个人生前的功绩,可以反映出他曾经做出的成就,代表着他一生做出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不同的贡献获得的谥号也不同。
是有的,谥号是指古代皇帝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按古代礼节,只有一、二品的大员,才能享受谥号的待遇,和追赠官职、现在追赠烈士的性质是一样的。
不能。有谥号的职业是皇帝,除皇帝外,其他人不会有谥号;意义是根据皇帝这一生,起个与他这一生相关的谥号,相当于对皇帝一生的总结。

谥号是什么意思?

就是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按照他一生的功过,给出的结论。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

“谥号”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谥号。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起初,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谥号。到了汉朝,皇帝也给大臣“赐谥”,但极其严格,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到了唐朝,赐谥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特办,一概没有谥号。

扩展资料

古代谥号大致分为褒扬性的美谥、一般性的平谥、贬义的恶谥三类。美谥的字里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谥的字里包括怀、悼、哀、愍、思、殇;恶谥的字则有厉、灵、炀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厉王、隋炀帝谥号都充满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谥号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谥。对于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谥号,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谥号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颁布,群臣不能擅议。

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谥“文正”。位于“文正”谥号后面的“文忠”同样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荣,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获得的就是“文忠”的谥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得谥“文忠”。清代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虽然有个“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层。

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诸如汉武帝,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皇帝庙号和谥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奕劻庆密亲王谥号是怎么来的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就是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按照他一生的功过,给出的结论。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

“谥号”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谥号。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起初,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谥号。到了汉朝,皇帝也给大臣“赐谥”,但极其严格,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到了唐朝,赐谥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特办,一概没有谥号。

扩展资料

古代谥号大致分为褒扬性的美谥、一般性的平谥、贬义的恶谥三类。美谥的字里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谥的字里包括怀、悼、哀、愍、思、殇;恶谥的字则有厉、灵、炀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厉王、隋炀帝谥号都充满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谥号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谥。对于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谥号,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谥号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颁布,群臣不能擅议。

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谥“文正”。位于“文正”谥号后面的“文忠”同样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荣,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获得的就是“文忠”的谥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得谥“文忠”。清代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虽然有个“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层。

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谥号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业,以及后人对他的看法。诸如汉武帝,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本文标题: 北宋谥号等级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74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个纳粹德国军官如果有明显的法国血统(1/4甚至一半,非犹太血统),会被开除吗如果当年蒋介石不撕毁双十协定,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