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国到底怎么惹到我们了

发布时间: 2022-07-12 17:01: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成了众多诗人假想敌的楼兰,究竟犯了什么错?这些诗句,大家一定不陌生,尤其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成为千古名句。网上随便搜一搜斩楼兰,也...

楼兰国到底怎么惹到我们了

成了众多诗人假想敌的楼兰,究竟犯了什么错?

这些诗句,大家一定不陌生,尤其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成为千古名句。网上随便搜一搜“斩楼兰”,也能出现几十上百条不重样的诗句。

那么问题来了,楼兰究竟干了啥事?为什么成为这么多诗人、大家的假想敌?!今天就为大家说说这个消失的楼兰古国之谜。

楼兰究竟犯了啥错?

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著名的罗布泊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七公里处,是两汉时期出河西走廊的第一站,也是必经之地。虽为小国,但实力不容小觑,更是把控西域的战略要地。

然而,在归属汉朝以前,楼兰却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汉朝于匈奴之间,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它先是臣服于匈奴那边,后来汉武帝强势出击匈奴,骠骑将军霍去病打通西域后,汉武帝又派遣大量使者,携带金银、丝绸等财物,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孤立匈奴。

楼兰见有利可图,于是向汉朝示好,一边收取汉朝财物,一边又不愿放弃匈奴这个靠山。它夹杂在两个大国之间,反复无常,时不时还杀死汉朝派过去的使臣,又抢劫汉朝的商人。

汉武帝对楼兰这种见风使舵的态度十分不满,既然“先礼”不行那咱就“后兵”。于是汉武帝发兵攻打楼兰,轻松就活捉了楼兰王,楼兰王为了保命赶紧派出王子尉屠耆去长安为质子,以此表示从此只听命大汉。

这边刚表完忠心,回去后楼兰王死性不改,生怕归顺汉朝的事得罪匈奴,忙又把另一个儿子安归送到匈奴为质子。一边一个质子,两边都不得罪。

后来汉武帝派出貮车将军李广利西征,收服西域三十六国,打通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的楼兰在汉朝的依托下经济越来越强大。

然而这种在状态没持续多久,到了汉昭帝时期,楼兰王过世。匈奴便扶持当年被送往匈奴的质子安归为楼兰国国王,楼兰又倒向匈奴。而此时楼兰已经不只是小小的西域诸国之一,而是西汉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要道。

如此一来,西汉与西域的往来被匈奴死死掐住,楼兰还肆意杀害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其他小国也乘火打劫。

所以说,楼兰,这个听起来很美好的国家,却一直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做着墙头草,一边假意归顺汉朝,一边又不断叛变在背后捅刀子。因此,不只是诗人,只要是了解时政的热血青年,在当时都是对楼兰这个国家满怀愤恨的。

了解完“楼兰犯的错”,那么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当时出尔反尔的西域小国其实并不独独楼兰,那为何偏偏楼兰从众番邦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数百年间诗人们的假想敌了呢?这就跟历史上发生的另一件事有关了。

为什么独独楼兰成为数百年诗人的假想敌?

首先,我们要理解,诗人写诗不在写实而是写意。尤其表达报国壮志时喜欢引经据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比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胡马”不是真的胡马,而是意指外族入侵的军队,“阴山”也不单单指一座山,而是汉代国土不容侵犯。此处写得含蓄、巧妙,但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很容易得出必要的结论。

同样的,历代诗人频繁点名“楼兰”,也并不是真的跟楼兰过不去,而是点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看似隐晦其实是更直接的引出自己的主题。

那么这个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究竟是什么呢?这就跟汉朝的一名大将有关!

上面说到,楼兰出尔反尔见风使舵的臭毛病惹得汉帝和臣民都十分不满,这时爱国人士傅介子站出来了。他说这楼兰国带头引得其他小国跟着当墙头草,所以自请前去刺杀楼兰国王,杀鸡儆猴以震慑西域诸国。

历史上逞匹夫之勇想刺杀国王的人有不少,但真正成功的却微乎其微。所以傅介子的计划一开始并未引起当时的大将军霍光的重视,不过霍光转念一想,反正这个计划实施起来也没啥成本,而且这小子命又不值钱,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不妨一试。

就这样,傅介子带着金币以赏赐诸国的名义来到了楼兰,楼兰国王虽怀异心,但试问金子谁不爱?于是满心欢喜的接待了他,还欢快的一起喝酒。

结果傅介子趁国王喝醉,把他叫到一边,用刀刺死了楼兰国王。傅介子又斩其首级震慑楼兰,并告诫汉军将至,见傅介子气势如虹,偌大个楼兰国竟无人敢动。于是他全身而退,提着国王的脑袋回到了长安。

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傅介子策马孤身斩杀楼兰国王,提首挂京师。一时威震西域,傅介子也凭此一举封侯,而这个传奇的故事成为了后世诗人常用的一个典。

这也是为什么古诗中只要提到“楼兰”的大多都是“斩楼兰”,“斩”字就是由此而来,其实斩的不是楼兰,而是楼兰国王。

而诗中不管是“破楼兰”还是斩楼兰,其实都不全是对楼兰的敌意。他表达的一方面是对类似虚与委蛇见风使舵敌对小国的不齿,和灭其的决心;另一方面更是抒发内心的一股浩然正气,和磅礴的爱国情怀。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唐诗里出现楼兰较多。这是因为唐朝时候,大唐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经常在楼兰的原址上开战。诗人也是有感而发。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楼兰”这个名字太好听了,又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高度的侠心剑胆典故,实在太适合入诗。所谓眼前之物,不用白不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原人为何那么恨楼兰人呢?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诸多大一统的王朝,还有不计其数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存在。它们因为面积狭小,“国小言轻”,往往不被后世人所熟知。今天我们要说的楼兰古国,便是中国西部一个小国。现如今,它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但是我们还是能从课本中多次看到这个国家,倒不是因为它很特别,而是在诸多古人的诗词当中,楼兰时常被提到过,这些诗词朗朗上口,都很有知名度。

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还有“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先不谈论这些诗词的文学底蕴如何,单纯这些诗词的动词,“破”、“斩”,每个字都是充满了极大的恨意。

那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原百姓对它如此咬牙切齿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楼兰的地理位置和楼兰当时的政治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还得从汉朝、楼兰以及匈奴的牵扯上说起。

楼兰这个国家,历史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处在汉朝通往西域的要冲之地。不仅如此,它还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绝、于阗等国,北通车师(姑师),西北通焉耆、龟兹等,东当白龙堆,通敦煌。

楼兰国家因为地处沙漠深处,长年黄沙卷地,可用来耕种的田土也很少,国家人口也才万余人,士兵也只有可怜的两三千。

可别看这个国家面积狭小,对汉朝根本够不上威胁,但它当年的举动,确实相当的令人恶心。

楼兰古国夹杂在汉朝和匈奴两强国之间。随便哪一方,只要想让它灭亡,只是顷刻间的事情。所以他们自己也很纠结,时常是今天归附了汉朝,明天看匈奴人得势了,又跑了对方那一边去了。

楼兰人的两面三刀,让汉朝吃尽了苦头。

西汉时期,汉帝国的头号敌人非匈奴人莫属。秦之前,他们趁着中原地区连年征战,无暇顾及北方边境,时常利用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在广大的北方边境抢杀掠夺。

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后,腾出精力,在北方边境修建起了绵延万里的长城,充当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阻隔带。最后再派出大将蒙恬领兵,一鼓作气将匈奴人驱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在秦朝军队的打压之下,匈奴人元气大伤,安分了几十年。

谁知不久,天下大乱,刚统一不久的秦帝国又走向了崩溃。经过多年战乱,西汉王朝建立。

此时中原王朝的国力已经远不及当年,匈奴人却借着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及时的休养生息,再一次强大起来。

面对新建立起的西汉王朝,因为汉朝国力的衰弱,匈奴人一再挑衅。

刘邦风风雨雨十几年,大大小小的战争也打了不少,自然也是个血气方刚的汉子,人家直接御驾亲征和匈奴人干了一仗,只是仗没打胜,刘邦自己却被匈奴人包了饺子,差点没了小命——史称白登之围。

既然血拼都干不过人家,只能和平相处,然而弱国无外交,除非给敌人一点好处,于是“丧权辱国”的和亲之策被迫提出。

这种屈辱在汉朝持续了几代帝王,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得到巨大飞跃,等到汉武帝登基的时候,西汉的国力已经达到顶峰。

再加上汉武帝骨子里也是个汉子,天生脾气不好,祖上几代人已经够窝囊的了。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干就干,于是汉匈两国之间进行了连年的战争,在这场拉锯战中,楼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匈奴人,都希望将楼兰纳入自己麾下,这是双方为打通西域各国外交的关键所在。

其实想想也真够难为楼兰的,夹在两大强国之间,任何一方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灭了自己。有时候为了生存,可不是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它就往哪边倒。

在汉武帝以为楼兰人已经归顺自己这边,已经是自己人,就大方的派遣使者由楼兰城前去西域。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明面上对汉朝表示衷心的楼兰人,为了讨好匈奴人,时常把打听到的有关汉朝的讯息偷偷传递给匈奴人。

这使得汉朝在对西域的外交和匈奴人的作战上,常常被动的很。而且,楼兰人还时常胆大的截杀汉人的商团。汉武帝在得知楼兰这个两面派以后,顿时勃然大怒,立马集结了汉朝最精锐的士兵准备一举消灭楼兰。

结果不用多说,全国上下军民加一起才一万出头的小国,当然不是汉帝国的对手,轻而易举被汉朝包了饺子。楼兰国的国王也被生擒,绑到了汉武帝的面前。

见到大汉天子以后,老国王哭的那个惨呀,像个受了极大委屈的孩子。诉说自己夹杂在两大强国之间,自己谁也得罪不起,不这样又怎么办呢?

汉武帝看在楼兰国王说的倒也在理,天朝大国也不能和这样的小国太计较,在楼兰国同意归顺汉朝以后,汉武帝就放了老国王。可消停的日子没过多久,匈奴人看到楼兰人彻底倒向了汉朝人这一边。于是也出动士兵,对楼兰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汉朝大匈奴打了几十年,才能险胜。如此弱小的楼兰又怎么可能是匈奴人的对手,三下五除二,楼兰又被匈奴人打的没了脾气。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楼兰这边偷偷派出两队使者,分别前往汉朝和匈奴这边,向两边示好。于是,楼兰国就这样在汉匈之间,苟延残喘,在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

后来人算不如天算,匈奴中为质的侍子安归成为了楼兰王,并且和匈奴进行联姻。原先还在摇摆不定的楼兰彻底投靠在了匈奴人的旗下,楼兰,至此也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很快,楼兰彻底投靠匈奴的消息传到中原,中原人对楼兰人三番五次背信弃义彻底愤怒了。在汉武帝统治的中原王朝,当时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儒家思想在当时汉人心中已经扎下深根,儒家思想最要的一点就是——取信于人。而楼兰人的善变,自然使得汉人对其恨之入骨。

所以历代文人都对楼兰人的背信弃义表现得极为痛恶,无数次在书文中恶心楼兰人。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楼兰当地气候急剧恶化,迫不得已迁移到别处。直到公元448年,北魏灭了楼兰。于是,前后经历600余年的楼兰国灭亡。

从楼兰的前后命运我可以看出,虽然夹在两大强国之间,确实日子不好过。但总是摇摆不定,不仅没有起到保护自身安危的目的,反而成为大家都厌弃的对象。

其实,这是楼兰人缺乏坚定信心的表现,与其飘忽不定,不如孤注一掷,死死依靠在一方,反而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缺乏这种摇摆不定,没有足够主见的人,他们总是缺乏必要的思考,凡事不经过大脑深层次的思考。总是听风就是雨,极容易被舆论所影响自己的思考力。

在互联网极为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极为迅速,在获得信息渠道变得异常简单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分辨真假。墙头草不可怕,可怕的是网络都充斥着墙头草,将是极为可怕的。

网络谣言如同暴力犯罪一样,在没经过任何思考,没有对事件进行及时的分辨,就充当“正义之士”开始口诛笔伐,这是不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网络伤害。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谨言慎行。不要成为''墙头草”的一员。

这种见风使舵的人是最易遭人痛恨的。他们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迅速的改变立场,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主张,只是会一味的讨好别人。这样的人是没有骨气的。他们只是为了明哲保身。实际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是被世人所唾弃的。

因为楼兰这个小国,经常骚扰中原人的经商队伍,而且不守信用,经常背叛中原人。
因为楼兰人他们野心非常的大,对中原人做出了很多过分的事情,而且一直要侵占中原的土地,所以中原人才那么恨楼兰的人。
因为楼兰人影响了中原经济的发展,他们抢劫掠夺过往的商人,中断了中原与外界的经商通道。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因何会让中原人这么憎恨?

楼兰,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他曾经被用于国名——楼兰国。关于楼兰国的诞生我们不清楚,楼兰国的灭亡我们亦不清楚。楼兰国从萌发到发展到繁荣最后到灭亡,都充满了无数神秘的故事,引人遐思。楼兰的名字最早见于《史记》记载。当时楼兰的生存环境十分的恶劣:他的东边是汉族大国——西汉;又与少数民族政权——匈奴为邻。作为中间的小国,楼兰只能夹缝生存。楼兰因为处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但是楼兰却没有实力来捍卫他的领土。它只能小心谨慎,谨言慎行,才能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生存。


楼兰一开始是被匈奴掌握,它控制着楼兰。大概在汉朝初年的时期,匈奴给楼兰立了一一位傀儡国王,名叫安归。安归在位时期,跟汉族及中原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他不仅劫掠货物,而且派人袭杀汉朝使臣。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称帝,经过汉初的发展,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兵力强劲,面对匈奴的嚣张跋扈,终于忍不住了。分别在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的战争。这三次大的战役彻底消灭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而当时作为匈奴附属国的楼兰,也在此时附属了西汉。


汉武帝虽然消灭了匈奴,但是匈奴的势力和威望依然广泛存在西域各国之间,西域各小国依然很惧怕匈奴,但是汉朝的强大也不得不使他们向西汉朝贡。当时弱小的楼兰国只能作为墙头草的存在。汉武帝在攻打匈奴之前曾经派张骞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两国。虽然去了两次,但是他联络两国的目的都没有达成,却有意无意的开启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楼兰作为必经之地,因此得到极大地发展,但楼兰本身没有能力去保护他的子民。楼兰国的两面三刀行为再次惹怒了汉武帝。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再次命令军士攻打楼兰等国,楼兰没有任何的抵挡能力,汉军俘虏了楼兰王,同时也派使者,威胁匈奴,不得再亲近楼兰。


当汉武帝质问楼兰为何做不义之事时,楼兰王却只能悲切的说,夹在两个强国之间,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法生存下去。汉武帝最后体谅了小国的处境,便将他放了回去,却不曾想到楼兰又出尔反尔,复归本态。武帝晚年时期,楼兰王再次倒向匈奴,并且在匈奴残余的支持下,共同劫掠和袭杀西汉的商人和臣民。对此,西汉政府十分的愤怒,一方面是对楼兰王出尔反尔的愤怒,另一方面是楼兰阻碍了西汉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交往。公元前77年的时候,汉昭帝派人去刺杀楼兰王并获得成功,当时派人去的名字叫你叫傅介子,傅介子在与楼兰王对饮喝醉后一举将其擒杀。西汉杀了楼兰王后,令立新王,并且将汉朝一位宫女嫁给楼兰王,结为亲家。此后楼兰,更名为鄯善。


二、从悄无声息的崛起到突然的灭亡,楼兰留下的只有无限的传说

楼兰国的灭亡很是突然,人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灭亡,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灭亡。根据现在楼兰国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种说法是楼兰消失于战争。楼兰国一直处于强国交界地带,不仅受到汉朝和匈奴的奴役,且在后来也依然受到其他强悍民族的,更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楼兰是因为环境的破坏而最终消失。楼兰国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气候恶劣,早晚温差大,罗布泊为楼兰的生存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但是在楼兰后期,罗布泊已经干涸了,楼兰已经没法在此地继续生存。还有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楼兰被疾病毁灭。据说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并且传染速度非常之快,人们无法应对这种疾病,死了很多人,剩下的人也只能迁徙走了。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楼兰最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消失了,他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


关于楼兰的传说和神秘的故事有很多,人人都很想了解楼兰的过去,人们追寻着这些故事,其中有一个传说流甚广。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罗布淖尔的青年人,身世显赫,出生于皇族世家,但是他却问不想继承王位他更想去异域学习舞蹈。有一天,他逃了出来,走向荒漠追寻梦想。然而西域十分广阔,且难以分辨方向,他最终迷失在了沙漠中。饥渴劳累使他晕在了地上,在即将倒下时,他朦朦胧胧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将她救下。醒来后,两人一见钟情难以分割。

这位女子原来是风神的女儿米兰,当风神得知自己的女儿和凡人相爱后十分愤怒,便弄伤了罗布淖尔的眼睛,打折了米兰的双腿,他们分隔在荒漠的东西两边面,天各一方,彼此不能相见。女子米兰十分想罗布淖尔,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白了,整日以泪洗面,其泪水波涛汹涌,最终汇流成河,汇聚成了一片湖泽,这就是今天的罗布泊。后来这个女子去世,罗布泊便干涸了,留下了一片片的白沙。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究竟做了啥?让中原人如此憎恨

因为楼兰人让中原的物资经常匮乏,抢劫过往商人中断中原与西域各国的经商通道,所以遭到憎恨。
因为楼兰本来是依附中原的帮助赶跑了匈奴,但是由于中原的不断压迫,导致楼兰反抗,最终与匈奴联手,因为楼兰的反抗所以导致使中原人这样的憎恨。
楼兰国王是典型的墙头草,随着风向倒。谁获得了胜利,打了胜仗,就会帮谁。此外,楼兰经常抢劫商客、谋财害命。所以中原人非常憎恨。
本文标题: 楼兰国到底怎么惹到我们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68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凌晨偶然拍摄星空 不知道这是什么星 望解答陌生人,你受到过的最好的赞美是什么 能分享一下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