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

发布时间: 2022-06-28 11:00: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明朝开国功臣都有谁?朱元璋开国后封了六公爵、二十八侯爵、十一个伯爵,共计45人。这四十五人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

明朝开国功臣都有谁?

朱元璋开国后封了六公爵、二十八侯爵、十一个伯爵,共计45人。这四十五人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28侯爵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玉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席,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憬,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豫,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以及刘基、何真、桑敬等11个伯爵。
太多了,那真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挑最好的说,文有李善长,刘基,武有徐达,常遇春。更何况,朱元璋本身就是绝世名将。
汤和、常遇春、刘基(刘伯温)、李善长、徐达,这五人是最著名的明朝开国五大功臣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

徐达,堪比韩信的军事奇才,帮助朱元璋统领军队。

常遇春,此人乃猛将也,且谦虚谨慎,自称只能统兵十万,且战事常胜,于是有外号"常十万"。

其他的就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自行询问百度。

明朝十大将领

一、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与常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

二、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出身贫苦,初为盗匪,后来投奔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至正二十年,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

三、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四、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五、傅友德: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后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六、李文忠:字思本,明朝著名将领、谋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七、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八、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随明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后来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九、李定国: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分土地;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收复广西;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杀死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国指挥磨盘山战役给予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

十、卢象升:字建斗,明末著名将领。天启二年进士,创立“天雄军”。崇祯六年,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扩展资料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

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参考资料:徐达(明朝开国军事统帅)-百度百科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麻烦采纳,谢谢!
明朝时期名将辈出,各个时期的名将有很多。
我就各个时期的最著名名将一一列举

首先是开国,洪武时期1368-1398, 毋庸置疑是徐达、常遇春。两人徐达做帅谋划、常遇春先锋突击,所向睥睨。灭陈友谅、张士诚,灭元朝、出塞北攻击蒙古,攻必克。 此外,当时的傅友德、李文忠、蓝玉也都是与徐达同期或者之后出名的名将,也都在北面攻击蒙古北元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建文、永乐时期1399-1424
此时的名将是 朱能、张玉。他们是靖难时期燕王(后来永乐皇帝)的部下,朱能创下率领几十骑追击几万人的功绩。 张玉的儿子张辅还率军功绩安南(越南)取得胜利。 在建文帝方面,名将平安、圣庸。

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1425-1466
此时天下比较太平、名将比较少了。除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之后打了一场北京保卫战之外,战乱都是小规模的北方边境武装冲突。 此时的比较有名的一是于谦,严格的说他是文人,在北京保卫战中是谋划人。以自己一人的谋略与勇气避免了明朝重蹈北宋之覆辙。 另外是正统第一勇将石亨、 北京保卫战中立功的孙堂 也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1467-1421
明王朝从成化的乱象重新回到盛世时期,战乱相对较少。 正德年间北方曾经爆发了明朝对瓦剌的应州大战, 南方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此时的名将当属王守仁,他是纯文人,却在没有正规军的情况下,通过临时招来的散兵打败了叛军。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 1422-1620
此时名将比较多。 因为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但明朝最终战胜倭寇。 因为与蒙古的边境冲突基本结束,北面长城重铸。还有因为万历援朝抗倭。
抗倭方面,首推戚继光。戚家军 是明中期战斗力最强 的军队。 其次俞大猷。 谭伦。
对北部蒙古、女真的,名将戚继光(抗倭之后驻守蓟门)、李成梁、杨博
入朝作战:李如松、 麻贵。

泰昌、天启、崇祯时期 1620---1644
此时内忧外患严重,名将辈出。
孙承宗,被誉为能阻挡满清入关的唯一人。文臣出身,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明末北京保卫战指挥者
熊廷弼,在辽东驻守期间努尔哈赤没有敢越过半步。
袁崇焕,宁远大捷。炮击努尔哈赤。
洪承畴,儒将,虽然晚节不保,不能不说是名将。
卢象升,儒将,五省总督,卢阎王。 西逐叛民、东拒满清。可惜在1638年战死。
孙传庭,儒将,明末进士,文人领兵。倒在了1644年大厦将倾之际。
曹文昭

南明时期 1644-1662
此时明朝只是在西南、东南顽抗了。虽是如此但明军也是有名将的
李定国,郑成功,秦良玉,左良玉。

综合起来看,对明代军事贡献最大,个人战绩最牛的。我觉得应该是戚继光。
因为不仅是个人人品、素质很好,战绩很高。重要的是他的步兵操练法和战法、武器的改造装备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戚家军在其死后依然是明朝战力很高的军队。
其次是徐达。
再次王守仁

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排名 ,楼主还要自己看下。
1.徐达 有勇有谋 开国元勋 排名第一
2.戚继光 抗倭名将 杀敌如麻 列于其次
3.李定国 明末抗清 忠志不逾 设为探花
4.常遇春 明初名将 骑射击剑 不在话下
5.袁崇焕 杀死哈赤 一心为国 编为前五
6.蓝玉 朱棣名师 但过张狂 死于主下
7.朱棣 皇帝上阵 一样不差 南征北战
8.李成梁 抗日援朝 胆略过人 善于奇袭
9.傅友德 元末名士 百战不伤 杀敌无数
10.汤和 为老好人 但功显赫 列为第十

明朝的开国将领有那几位

1.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凤阳定远(一说歙县)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阳参加朱元璋起义,担任幕府掌书记,主管饷粮,参与机要,深得朱元璋信任,历任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凡军国要务之议决,无不参与其中。朱元璋征战于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转调兵饷之事鲜有乏,将吏帖服,居民安家乐业。朱元璋常将其比作萧何。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拜其为右相国。他革除旧弊,订立盐、茶、铁诸法,益饶国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吴元年封宣国公,后改左相国。曾受命与刘基裁订律令,颁布《大明律》。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长被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之职。他与诸儒臣制订礼制、官制,奉命监修《太史》、编《祖训录》、《大明集札》诸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虽无攻城陷地之军功,“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被封为韩国公,并获赐免死铁牌。当时被封公者仅有6人,而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与其子,李家荣耀为世人惊羡。左丞相胡惟庸为李善长同乡,受其举荐,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被牵连者甚众,惟独李善长免遭劫难。然而,据明史记载,李善长屡遭他人弹劾,后又有恶奴卢仲谦等作证,指其与胡惟庸有染。于是,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诛。后世学者们普遍认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当时并未查实,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举。   2.蓝玉(?-1393),安徽定远人,大将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军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在打击元朝残余军事力量及对西北、云南的征战中立有大功,如逼降辽东纳哈出,对蒙元捕鱼儿海之役,随沐英、冯胜等征平云南等,被封为凉国公,后为太子太傅。蓝玉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洪武二十六年,被锦衣卫指挥蒋谳所告,以谋反罪被杀。明太祖乃藉此兴蓝党大狱,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被杀者一万五千人。经胡惟庸、蓝玉二案,明之开国勋臣,几尽为太祖所诛杀。   3.冯胜(?~1395)明朝将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雄勇多智略,与其兄冯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冯胜与其兄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巡视到定远妙山,冯胜与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从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南下渡江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积功为元帅。朱元璋对冯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冯国用统率亲兵。后冯国用卒于军,朱元璋十分悲恸。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遂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出援军解安丰围,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以功迁右都督。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擒元平章蔡琳,论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封宋国公。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大败元军,元将上都驴迎降。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据松花河(今松花江)北,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1387),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20万平定辽东地区,降元将纳哈出部20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练兵,置卫防边,诸公、侯皆听节制。当时,诏列勋臣德高望重者八人,冯胜位居第三。太祖晚年多猜忌,冯胜功最多,渐失帝意。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召冯胜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赐死。   4.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明初著名将领。其先宿州(今安徽宿县南)人,后徙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李喜喜败,归明玉珍,后从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友德率所部降,以才被用为将,从常遇春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进军武昌,率数百人一举夺下高冠山(蛇口),以功授雄武卫指挥使。随后转战于江淮,屡建战功,晋江淮行省参加政事。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取莱阳、会昌。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东诸地后,又连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德州、沧州等地,从通州(今北京通县)入大都。遂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定州(今河北定县),又攻山四,平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继而进军蜀地,攻取汉中。论功授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府事,封颍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统军l0万伐蜀,平略蜀地。五年与冯胜征西凉大胜。十四年充征南将军,率兵骑30万入滇,灭元梁王军主力,平定云南。十七年,晋封颖国公。以后数征西北,练兵山、陕,屯田大同,所至有功,加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因请怀远田于亩,触怒朱元璋,于次年召还。二十七年赐死。   5.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大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时与朱元璋为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军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战果显著,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部。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冲锋陷阵,打败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四年,因功升中书省左相国。次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及其将亡25万,灭亡东吴政权。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顺帝北走,灭亡元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注重战守,大力兴修长城。徐达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规制关城城周6.54米,高 14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屑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经一月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1 800余人。将士8.6万余人。论功升中书右丞相参理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明临塞诸地不得安宁。五年,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王为先锋,击败元兵于上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数万人,被迫退入边墙。六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刺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长城山海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凭借山势走向,建周长24米,设有东、北、南三个关门的关城,使其成为保卫京都的重要屏障。十四年,督修山海关关城,先后建成翼城、罗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御纵深,从而构成一套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十八年二月病卒,年54岁,追封中山王。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回族。相貌魁梧,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元至正十二年 (1352),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二十年,在池州(治今安徽贵池)之战中,设伏大败陈友谅军,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取婺州后,转为同佥枢密院事,坚守婺州。二十二年,参加鄱阳湖之战,他救出被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率军封锁湖门,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人。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同年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讨元,转战山东、河南;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与大将军徐达统兵进攻太原,率精骑夜袭扩廓帖木儿,俘获甲士4万人,扩廓帖木儿逃往大同。后常遇春又率军北取大同,与冯胜合军,西攻凤翔。二年奉太祖命自凤翔回师北平率步骑9万北征,攻克大兴州,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赶数百里,擒获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年仅 40岁,被赠中书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治军有方,善抚士卒,勇敢善战,没有打过败仗。自言能率领10万大军,横行天下无敌手,所以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将领。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丽江王,谥“武靖”。

邓愈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汤河

汤和(1326年-1395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初著名的军事将领有谁?

大明建朝初著名军事将领,如下: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濠州钟离人,农民出身;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汤和,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早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后归属朱元璋。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早为红巾军杰出将领,后归附朱元璋,明朝开国名将。

蓝玉(?―1393年),定远人,常遇春妻弟,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明朝开国将领。

第一位:被称为最优秀的统领---徐达大将军。徐达出身农民,从朱元璋起义之时便一直跟随着朱元璋攻打江山,战功赫赫。并且徐达此人能文能武、举世无双,在建立明朝之后还一直帮助朱元璋稳固天下。直到去世之前,已经官至太傅、丞相、大将军等职位,去世之后更是被朱元璋封为“开国大将”,配享太庙,称为明初“六王”之一。第二位:武靖岐山王---李文忠。李文忠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而李文忠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外甥,甚至还曾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李文忠被朱元璋封为明朝第三开国功臣,既是朱元璋的谋臣更是朱元璋的大将,李文忠曾多次出兵讨伐元朝余势,战功赫赫。
第三位:最厉害的守城将军---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也是朱氏集团里面的核心人物。朱文正曾经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凭一己之力守住了敌军六十万大军的猛烈进攻,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但是最终却因为和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未被继续重用,反而是郁郁寡欢了。第四位:战无不胜将军---傅友德。傅友德也是元朝时期著名的开国名将,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并且傅友德本人武功和战术十分了得,基本上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刚开始的一个小小的士兵一直到明初的太子太傅,傅友德都深受朱元璋的重用,但是最终傅友德却因为坐事而被赐死。
第五位:最猛将军---张定边。张定边在历史中的形象一般都被描述为络腮胡、魁梧的身材,还十分英俊潇洒。并且被评为是明朝初期最勇猛的将军。第六位:四处征战的将军---冯胜。冯胜曾远征辽东,打击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并且多次出战,累积军功也官至宋国公。
第七位:忠贞将军---王保保。王保保又名扩廓帖木儿,本来是一位元朝末期的将军,但是从未向朱元璋投降,最终也是为国殉节,可谓是非常忠贞报国的将军了。第八位:朱元璋义子---沐英。沐英作为朱元璋的义子,讨伐吐蕃、西征云南,被封为西平侯,后留在滇南传播中原文化。
第九位:前锋将军---常遇春。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也算是朱元璋时期为数不多得到好下场的将军。因为战功赫赫而配享太庙,朱元璋甚至因为他的去世而悲痛大哭。第十位:铁血将军---蓝玉。蓝玉十分效忠于太子朱标,还曾发现过燕王朱棣的野心,但是可惜的是朱标并没有相信蓝玉所说的话,最终下场十分悲惨。
明初的著名军事将领有徐达和常遇春,汤和、邓愈。
徐达、常遇春和常茂父子、冯(国)胜、李文忠、邓愈、汤和、傅友德、蓝玉、沐英、朱棣
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冯胜、李文忠,蓝玉、傅友德,沐英
本文标题: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11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在战争结束前夕,胜方还阵亡重要将领的情况蛇蜕皮结束身子会不会很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