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算成功吗

发布时间: 2022-06-05 15:01: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曾国藩一个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为何后人把他的家书视为智慧宝典?家书很普通,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却被视为智慧宝典呢?因为在《曾国藩家...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算成功吗

曾国藩一个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为何后人把他的家书视为智慧宝典?

家书很普通,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却被视为智慧宝典呢?
因为在《曾国藩家书》中所记载的是曾国藩从年轻到去世一生的思想,有政治管理方面,修生养性方面,交友处世等多方面的文章,他的一言一句在平平淡淡的家书中蕴含着是金玉良言,是真理,所以后人把他的家书视为智慧宝典。
因为曾国藩的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对后人教育子女及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参考意义。
年轻的曾国藩非常的冲动,可是后来父亲去世之后,曾国藩长大了,他的人生智慧就是中庸,国人最讲究中庸之道,这是生存之本,立足之道,所以才被视为智慧宝典。
因为曾国藩作为近代的开明地主阶级,确实是在近代化进程中贡献了很大的一部分力量,而且他的家书价值很高,包含一些做人处事的人生哲学。

我国古代名人是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的

孔融让梨:懂得谦让 孟母三迁: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则徐教子成才

  林则徐以禁烟抗英的壮举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称道。

  他为官常匹马上任,把妻孥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通过鸿雁传书。封建社会把读书看得很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也。林则徐却不然,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墙”,可谓用心良苦。

  古时读书人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指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决不要在奉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陆游教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宗绍兴年间参加礼部考试,考取第一名。秦桧的孙子同科考试,考为第二。因此,陆游遭到秦桧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时来运转,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在创作上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他从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他在写的诗中语重心长地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说从事诗歌创作是不能靠小聪明,在文字上做游戏,而是要下苦功夫。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你们只有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屏弃。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二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这并不只是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他,而是要儿子把统一祖国的大业铭记在心。它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
本文标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算成功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41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据说明朝不许养猪,吃猪肉,有这事吗《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突袭江夏镇,淮安营千总的阮必大为何拼死阻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