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2-05-22 19:00: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本...

应该如何理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

扩展资料:

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

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

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

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

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

[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一、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三、出处

《道德经》

赏析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

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意思: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该句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揭示道理:

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

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终极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的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哲学鼎端:LV.3 1 分钟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答案:“————极简的答案就是老子先生的本意的意思是在说:“作为所要学习的知识学问的多少是有数量的之其学的多即之所得到的知识学问的数量就多;作为所要遵循的道的规律道理的多少也是有数量的之其您学到的知识学问的那个数量的依次的增多(益)也就是客观规律的道的规律道理的那个数量的相应的减少(损)”。(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耿阁(鸣天士君)著
  引言诗:
  【《道德经》48章谶语诗】
  耿阁(鸣天士君)著
  经子史集训沽易,!
  不懂难解益损皮。!
  为学谛意知识数!!
  为道谜是道理几!!
  四句话题讲到底,!
  一个意思哲慧极。!
  倘或不具百家冠,!
  起码也得八斗衣。!
  耿阁:草於2021年1月7日6点55分。本诗原创。用时约5分钟。特注说明:“当说到【《道德经》48章谶语诗】这个题目来,乍看起来好像是在标榜玄妙炫耀深奥”。若您当过目全诗的那种“平白如水·简若鹅歌·俗淡极至·文味欠可”的内容后您就会觉得我耿阁为了能让自己的话说得更明白些故才采取的是:“是使用的一种像小孩过家家似的那样极简式的童趣童谣的语言方式的语言在说《道德经》48章的大问题”。大概的意思是说:“若不具备易学哲学文学史学诸经诸识诸知的几近乎全方位的通才式的那种相应的知识之才学才能的话那是很难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德经》48章这把所能打开《道德经》神秘的哲理哲慧所达到了的至臻至奂的那种级次级地的神明神圣的之其哲学殿堂的之其大门的钥匙的那种认知水平或之层次的”。
  哲学鼎端
  LV.3 -4 分钟前
  《老子先生推心置腹地毫不保留的将其那把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交给了人类》》又名:《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赏析论鉴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
  本文是在:“如何真正理解《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派克说点事:百家号03-22 10:51文下的留言评论。“老子先生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之其老子先生自己的“知其所以然”的本意将定然会是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那把钥匙。”这把钥匙的罕绝神奇至臻完妙:“可谓是铺天盖地的大·可谓是破尽天荒的全·可谓是通揽学问的多·可谓是统御知识的聚·可谓是哲理智慧的极·可谓是道德道理的尽·可谓是逻辑思维的魅。”说穿了,道白了;就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八个字而言:“无数的人都在解有谁解明过又有谁解的能让人心悦诚服过呢?可说几乎没有或之少之又少。”既之如此那么究竟到底谁能说清道白呢?及于这个问题还真的就有这么一个人能说论出个答案来!这个人是谁呢?既非你我而是他老子先生自己本人并非他莫属也!何出此言呢?之所以如是说的原因和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了道德经并能尽可能的参悟到了老子先生的诸多理论观点的真实的意思的前提下才能够基本上解释清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这仅仅八个字的真正的含义和本意的真谛来。” 如果连“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的定义是什么?“德”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的定义是什么?“无为”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以及“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道德经》与《大易经》的关系是什么?等之成千上万的一系列的问题都不知一二或之都不甚了了的话;那么要想弄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大哲理之蕴含的意思那简直就是要比登天还难了。丈二和尚是永远摸不着头脑的。”——耿阁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赏析论鉴并精要示略
  (一):老子先生向人类昭示了全部的哲学智慧中的平衡律·不平衡律·或然平衡律的这个事物总规律所统御之下的所有的超前逻辑思维意识中的等衡律·平限律·矛盾律·排中律·排外律·排它律·肯否律·正误律·内外律·逆延律·同一律·同步律·数理律·理数律等律。”
  (二):关于《道德经》中的“道”“德”“道德”“无为”“无为无不为”的定义是什么的答案以及《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的答案我耿阁均有发表过的文章已经作出而显示过。”“查之既得,不作赘述。”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老子先生特设而置的一把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之道门的钥匙。”
  (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老子先生要告诉人们这样一种道理的,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先生要讲的“人类积累学问的总量的数量增加是与宇宙法则规律的总量的数量减少是呈现为相应的平衡相应的正比相应的等衡之方式态式样式之状态的。”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理论观点体现了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要说的是:“人类的学问总量的数量与道德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平衡的关系之状态的;是“此多彼少”“此少彼多”“彼少此多”“彼多此少”之状态的。”
  (六):需要用破天荒的语言词汇进行说明的问题是:“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极的时空阶段过程”而“作为道德的规律道理也同样是一个本然就客观存在着的○空无极到○空无极又从○空的时空无极到○空无极”的规律的过程的问题。”这个问题虽乍看起来好像很矛盾,也好像违反的逻辑思维的同一律同步律的理寓现象;然从老子先生把“道”拟人化人性化了的本意的实质上来看的话,也就合情合理了,也就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或之“同步律”的理寓规则的之其问题的道理了。”
  (七):“《道德经》是生於《大易经》的。《道德经》是既基於《易经》又同根同源於《易经》而又相通相彰於《易经》且又更理性於《易经》并又更理论化於《易经》的。”“有”是“无”生的。有和无之间的关系的定义是:——即:“有”和“无”之间既是“相互依存”又是“彼此相生”的。(老子语:“有生於无”“有无相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这句话就是与《易经》中的“益”“损”两卦相贯相通同理共律的。”(在这里因为理寓太多,只能蜻蜓点水;一字都不能多说。)
  (八):“为学日益”按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的本意的意思就是:“ ——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的问题而言的话是不断的积累增加的。”“为道日损”按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的本意的意思就是:“——作为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的问题而言的话是不断的损去减少的。”(“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老子先生已经把“道”即“道德”的律理作为了拟人化和人性化的比喻而进行了结论和处理了的。”)
  (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真谛的彻底地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等于“道”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这个“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彼此之间的真谛的关系是处于逆向的:“同长同消·同增同减·同多同少·也就是“同益同损”之其境态的。”“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道德规律道理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减少。”换言之:即:“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那个“益”的增加的多少就意味着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那个“损”的减去的多少。”(在这里是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的)
  【【“本段文字及其重要;可谓是天大般地重要。”之所以说她破天荒般地天大般地的重要:“就是因为这一段话论证诠释佐证彻解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谛的问题和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的问题。”整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谛的问题。”而这个真谛的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段中这一句话: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真谛的彻底地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等于“道”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这个“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彼此之间的真谛的关系是处于逆向的:“同长同消·同增同减·同多同少·也就是“同益同损”之其境态的。”“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减少。”反之同理:即“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总量之中的数量减少就意味着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固辞:才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理寓道理。”(在这里再说明一点:即:老子先生的“无为”的思想理论观点就是老子先生整个《道德经》中始终调强和论证的“道德”的观点。”“无为无不为”的观点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本意说的就是:“道”“德”之“道德”规律的大行大为的“无所不能为和无所不可为”的作用和意义的之其道理的。”)】】
  (十):公式化图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间关系的真谛的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
  A:“为学日益”的定义:(人类知识学问的“益”增多)——○·1·2·3·4·5·6·7·8·9·10·○
  说明:“两个零代表:整个无限无极宇宙的无始无终。中间的数字代表:无极宇宙总量中的数量之中事物行为(人类知识学问)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时空阶段过程或时空过程阶段的层级状态。”
  B:“为道日损”的定义:((客观规律道理的所谓的“损”减少之其所指的是:“——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道理的道德规律道理的所谓的表象上的成份的所谓的“损减少”·实际上则证明着整个人类的人们所掌握所得到所获取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之其道德规律道理的所谓的实质上的成份的所谓的“益增多”。))——O·1·2·3·4·5·6·7·8·9·10·○
  说明:“两个零代表:整个无限无极宇宙的无始无终。中间的数字代表:无极宇宙总量中数量之中的事物行为(道德规律道理)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时空阶段过程或时空过程阶段的层级状态。”
  耿阁:著於2810.09.11.12.45分。本文原创。用时约5天5夜。本文成因:“是缘於天赶地催神使仙驱般地参悟着无数的论道者的心血所凝聚的知识积累才成全获得了本文的一点点的简识浅见。”
  【郑重声明】——声明人:耿阁
  郑重声明:“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几近成万的诗赋文篇都是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旅游文化网》《中国散文家网》《华夏散文》《中国哲学伟大》《哲学鼎端》《百度知道》《360图书馆》《知乎》等几近乎数十家的著名网媒已经显示过的。”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随意改动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窃为己有;必须保持字词(或段落)样式原有的本然面貌。”声明人:耿阁 2021年8月30日

哪位能解释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怎么理解?有人说道家是讲无为的,讲自然的,是随心所欲的,又有人说道家是消极的,与世无争的,不求进取的,对吗?
在下献丑了,只是在下的一点小小看法,供你参考。
道家讲无为,其实古代甲骨文,无这个字类似于舞蹈的舞字,今天解释成没有的意思,其实没有其实就是没有,无为,为什么不用弗为呢?弗才是不的意思,或者用不为也成啊!其实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的用智诈和违背自然的手段去乱干预的意思,《道德经》说:人法天地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难道这不是最最科学的吗?
再说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是学习和实践的意思,
你学习和实践就好比拿一个空杯子装水,慢慢的增加,当然慢慢的边学边懂得一定的道理,而受益良多。
但是学习和实践这个“道”却需要返归于朴素真诚淳朴,所以要减少,损是减少益是增加,最后通过不断减损虚华和虚伪的东西到达真正的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境界,这样你就能干什么做什么都合乎于自然和谐之道了!!
完全手打,绝无抄袭。共同学习探讨。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为的是获得知识,以求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为的是去掉私妄,以求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而又减少,就达到了无为境地。
虽然无为,但天下事没有不是它所为。治理天下要常使天下无事可为,如果天下有事可为,那就不算能管理天下了。

大意:
本章重在指出达到“无为”的途径。“无为”方可取天下。
这句话,不是重点,说明你不了解无为的意思。
看书别着急,慢一点。看一眼书,看一眼生活,慢慢就懂了。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究竟是表达什么意思?

你就是把老子从地底下挖出来,也不见得能这句话搞清楚。

因为老子自己都会被后世的训诂家们给绕晕掉。没办法,语言的发展越来越复杂。老子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全被后世之人给解释出来了,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讲一个故事,先给这句话做个起步注解。

有一天,齐桓公小白在堂上认真读书,车轮工匠阿扁在堂下认真做车轮。然后,阿扁就跟齐桓公没话找话,问他说:您看得啥书,我不认字,给我讲讲哈。

齐桓公一脸不屑地说:我在看圣人的书,你个土鳖一辈子也理解不了。

阿扁则继续不耻上问:那圣人还活着吗?

齐桓公真心不耐烦了:死了、死了,早就死了。

阿扁则立即反唇相讥:原来你就是在看死人留下的糟粕啊。

齐桓公已经怒不可遏了:你个瘪三,寡人岂能容你放肆!你今天必须给我说出个道道儿来,否则我把你个土鳖烤成土鳖干儿。


然后,这个做了一辈子车轮的阿扁,就给齐桓公讲了一个关于车轮道理:


而做车轮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把这些零件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不留余地、组装不起来;余地太大,跑不了多久,车轮就会散架。所以,做车轮,一定要不松不紧、严丝合缝,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你说做车轮难不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我,因为我能做到,这门手艺我玩得要多高明有多高明。不要迷恋哥,哥就是这么牛,但扁哥我也有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我不能把这门手艺传给我的儿子。

为什么呢?因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这种手艺的精髓根本就讲不出来,我没法告诉给我儿子,所以也就没法传给他了。

而著书的圣贤,跟我这个做车轮的,也是一样。圣人死了,然后就带着他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起埋到了土里,所以只留下一些糟粕。现在你看到的这些字,就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


车轮阿扁的道理,当然可以反驳。因为从逻辑上就能找出问题:你讲不出来、别人就讲不来吗?你现在讲不出来,以后就没人能讲出来吗?即便是你能讲出来,你那个更土鳖的儿子就能学会吗?

但是,这个故事能给这句话做第一种注解,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道儿,都不是真正的道道儿。阿扁的表述太下里巴人,那就用士大夫们的阳春白雪:

所谓道,就是经书政教之道;所谓常道,就是以无为养神、以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所以翻译一下就是: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长在之道。

意思就是说,真正的真理,根本就说不出来;而凡是说出来的,就都是错的。

后世之人当然不服,于是就又有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第二种是:道可以言说,但不是恒常不变之道。

所谓非人间常俗之道,基本就属于飞升上仙之道了,道教喜欢这个说法;所谓恒常不变之道,意思是说老子的道是变化无常的,唐玄宗提出了这个说法。


但是,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你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辨别这句话是啥意思。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引文太长,但这是老子对道比较详细的正面描写。编排到通俗地翻译一下:

你看它,但你却看不见;你听它,但你却听不见;你摸它,但你却摸不到。在形象上你无从探究,只是一片混沌。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幽暗,就是一种绵绵不绝的存在状态。你可以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露形象的形象,就叫它“惚恍”吧。你迎着它走,却看不到它的前头;跟着它走却看不到它的后面。那怎么办啊?于是就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就要把握早就存在的古之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时势,而能够洞彻到宇宙的原始,就是道的规律。

老子说的是啥玩意?玩我呢吧?


但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说不出啊,或你也不能说。但可以把握这一堆描述的关键,那就是何为“道纪”。一般的解释就是道的规律,但要探究本初就要从训诂上入手。

《说文解字》:统,纪也。

段玉裁注释说:每根丝线都有线头,这个线头就叫纪,而把一堆丝线的线头束起来,就是统。

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于是,所谓统纪,就是指丝线的线头。那么道纪的意思,就可以揣摩了,也就是道的线头。结合“能知古始”这个前半句,就能知道了老子的意思就是:道之原、道之本。

于是,对于老子的思想,魏晋玄学家王弼一言以蔽之,就是:崇本息末。


就像大树一样,你要让它枝繁叶茂,怎么办?就是在树根之处浇水啊,你不能不管树根而去搞什么园艺修剪。今天剪个风华绝代的树冠、明天披条价值万金的丝巾,这就是舍本逐末,这棵树肯定会被你玩死。

以上这些全是老子在玩比喻论证,论证的是什么?就是治理国家。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做?就是要“崇本息末”,别没事盯着树枝、树叶死命琢磨,根本是把树根涵养好。而树根就是道之原、道之本。

于是,往后推,具体到政治实践上,就有了所谓的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不是教你做什么,而是教你什么也别做,因为你们做的都是舍本逐末的事;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教你为什么不做,因为崇本自可息末。

但,这里的“你”,是理解的关键。我们之所以各种误解老子,就是因为把老子当成了在向你传道受业的至圣先师。实际上,老子根本就没有教育芸芸众生的心思。他不是在为大众立说,而是在为统治者,即诸侯王立说,老子教的是诸侯王不是老百姓。所以,你不能把这个对象给搞错了。

老子时代没有活字印刷、没有现代出版业、没有互联网,所以它不会想着出本书发行十万册然后教育人民群众去怎么无为、怎么参道。

唐宋士大夫,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在玩一种曲线救国。在士大夫这个朋友圈里诉说百姓有多苦,然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唐宋士大夫可以发朋友圈,而老子时代比这还惨,没有朋友圈,没有士大夫阶层,所以只能直接向统治者、诸侯王谈治国之道。所以,孔子是最牛的,为了能发朋友圈,先培养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但老子不行,印书十万册以开民智,老子不想干;发朋友圈曲线救国,老子干不了。所以,他的思想就是直接对诸侯王说的,让诸侯王明白道之原、道之本,让诸侯王不要舍本逐末,让诸侯王无为而治。

于是,道可道是什么道呢?就是治国之道,目的就是要“取天下”,这里的取就是“治”的意思。即所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既然道就是治国之道,为什么老子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呢?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你怎么就不说了?

一种原因是悟,老子获得的道是一种神秘体验,所以不能用世俗的语言表述。一个原因是畏,人的理性总有触及不到的地方,所谓的治国之道就是自己的确认偏误和不靠谱的解释框架而已。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就是把道说出来的人,自以为道破天机,然后以智治国了,实际好心办了坏事,成了国之贼。而垂拱而治、无为而治、不以智治国的,却在实践中实现了国之福。


或者,你可以直接采用唐玄宗的看法。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近,是不常于一道也。

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不变的道,认为老子的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老子的道不是恒常不变之道。

我们读老子,往往是一种“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感觉。但这种神秘体验只是我们的感觉,而不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道,很世俗,就是一种救世治国之道;老子的道,很直接,就是一种对诸侯王的正面说教。但是,或许老子很敬畏,得道但不说道,因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或许如唐玄宗所言,“是不常于一道也”。

《胜天才王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佛家比老子做的更绝,连不可说都不可说了。“不可说”禅意满满,但属于佛家而不属于老子。关于老子,我们也只能是在这不可说中强自为说了,给出或是确认偏误的解释、或是沙中城堡的解释框架。至于其言为何意,已经众说纷纭了,所以只能见仁见智。

老子是证道者。明了人生宇宙真相的人。通透佛学就会明白。

谁帮忙翻译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增长见识;佛法修道,则必须放淡欲望、清净无为,并且必须专一修炼,才能得道与开慧。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说:追求学问,就要求天天都学有所得,习有所成。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减之再减,坚持不懈地一直减下去,最后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达到了无为的境界之后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实现了。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啊!

  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能够得到天下的人,靠的就是无为处事。倘若没有无为的心境,而非要用智谋的手段,处心积虑、极尽所能地去争取天下,反而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明证,尽管他上识天文,下识地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然而费尽心机最终也无法克复中原,恢复汉朝江山。

  “学” 是指知识或技术,具有有限性、易把握性和易于传授性。“道”是指自然、天之道,也指世间一切正法、大学问,具有无限性、难以把握性和难以传授性。古今中外的修道之人都必须抛弃功名利禄、怨恨情仇,修去了各种欲望与执著心、达到了清净无为的高尚精神境界之后,才能功成圆满。

  “为学日益”是说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满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可以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去杂念而存朴质的过程。

  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心性并守德,开发潜在的智慧,自私自我的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的思想意识完全符合宇宙的真理,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因此,无为与守拙是学道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心灵修炼达到上乘的境界了.
  转自http://hi.baidu.com/%B2%DC%D6%BE%B8%DF%B5%C4%B2%A9%BF%CD/blog/item/aea648a15d31bc8e471064a9.html
简单说吧
为学就是积累素材
为道就是抽象方法
比如你多方打听了解了100次交通事故
这是为学
最后你总结出一句话
移动危险
从此再不出家门
这就是为道
你无为了吧
却从此不必再为上街而买汽车
省去了多少麻烦危险
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很不幸
我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躬行者
于是只好在这里
教育孩子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译文:"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
关于《道德经》的解释有很多种,仅提供此一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我们每个人的核心是我们曾经是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成为,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基础。忘记所有的原因,它不会工作,并相信它会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我们曾经都是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变成怎么样的基础。
忘记为什么没有成功的原因,并相信会为什么成功的原因。
如果我能让此刻永恒
那就让我的思绪
穿越时光与距离
我们永不道离别
如果我们能拥有什么
那就是愿祝福永相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 应该如何理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0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假如在古代的某个很穷的村子里,出现了一个大坑,里面全是各种电子产品,这能不能改变整个村子历史上的冯小怜能美到什么地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