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到共和国之间中国各地都经历过哪些旗帜的统治

发布时间: 2022-05-13 15:0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清朝到共和国之间中国各地都经历过哪些旗帜的统治既然是国家大权的统治,那么从清朝开始,应该是这样的最开始清朝遭遇列强之后,发现自己...

清朝到共和国之间中国各地都经历过哪些旗帜的统治

清朝到共和国之间中国各地都经历过哪些旗帜的统治

既然是国家大权的统治,那么从清朝开始,应该是这样的
最开始清朝遭遇列强之后,发现自己竟没有国旗,可笑至极,于是弄了个绿色黄色交叉的旗子,但是被否定,后来变成黄龙旗子,然后北洋政府的时候中国用的是五色旗,之后又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为青天白日旗,最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改成五星红旗。

清朝八大旗各是什么

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清朝以“上三旗”为贵,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清朝初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以后,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八旗增设管旗大臣,由大臣牵制八旗诸王。皇帝自己直接统辖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而其余五旗则分别由和硕亲王执掌。

顺治之后,把正蓝旗替换为正白旗,形成真正的“上三旗”,这三旗由皇帝亲自掌管,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成为八旗的核心。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

只有上三旗才有资格守卫皇城,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皇帝最依重的亲军全部来自上三旗。下五旗的人只能守卫京城外围,或者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

下五旗的人只有在立下功勋或者得到宠幸的时候,才能被抬入上三旗,称为“抬旗”。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清朝八大旗:正白旗、镶白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清代八旗之一。

镶白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正红旗,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

镶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蓝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南端,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区。

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正白旗 镶白旗
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蓝旗 镶蓝旗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
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屏α恕?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

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 :皇太极
镶白旗 :杜度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 :莽古尔泰
镶蓝旗 :阿敏

在入关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参照对比如下:

贝勒旗主——原和硕贝勒(固山王)
总管大臣——原固山额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额真
都 统——原甲喇额真
副 都统——原札兰章京
参 领——原牛录额真
佐 领——原达旦章京
旗 丁——不变

汉军、蒙古八旗基本依照满洲八旗之例建立,只是规模、待遇上比满洲八旗差点。一般来说,满洲八旗为尊,蒙古八旗次之,汉军八旗再次。

而八旗内部也分等级,所谓上三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皇帝直属的亲军,其余为下五旗。具体排位为:正黄--镶黄--正红-- 镶红--正白--镶白--正蓝 --镶蓝。

另外:还有一些不属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也不属于内务府八旗的八旗编制,如察哈尔八旗、布特哈八旗,除了服兵役的义务外,这些八旗旗丁一般都有专门的职守,如察哈尔八旗主要管理牧场,饲养马匹以供打猎、军需之用;布特哈八旗主要负责打牲,每年向皇室进贡貂皮之类。

八旗的形成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倒叵档木�掠肷��橹��巡荒苁视ν骋徽秸�男枰�恕S谑窃谡庵痔厥獾恼�卫�坊肪诚拢�似熘贫缺阌υ瞬��恕!堵�睦系怠分屑窃厝缦拢骸按项9Ь春菇�占�诙嘀��耍�⌒星宓悖��扰帕校�咳�俣”嘁慌B迹�B忌瓒钫嬉蝗恕⑴B级钫嫦律璐�佣�恕⒄戮┧娜恕⒋宀κ部馑娜恕=��倌卸∫运恼戮┲�直嗨�梗�蘼圩龊问拢��蔚兀�乃�沟娜税窗嗦种担�渫�ぁ⑼�睢⑼�凶摺!保ǘ钫胬醋悦捎铮�侵魅说囊馑肌#?br>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甲喇,在由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
起初,努尔哈赤一人直接指挥各牛录兵作战,没有旗一级的组织。随着军队的扩大,出于战争包抄战术的需要,遂分成两、四路,各以不同旗帜导引,逐渐固定化。便形成了开始的四旗。清《高皇帝实录》中记载:“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 清代档案中所记载的八旗创建时间并不完全一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实际上,八旗制度的创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过程,可以分为初制、建制和定制三个阶段。即从牛录到四旗,从四旗到八旗,再从八旗到二十四旗。可以说,万历十一年(关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不久,满族的军队就有了牛录组织。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整编牛录,建立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式整编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建立后,又建立蒙古八旗,再建立汉军八旗,从而使八旗制度完善。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将国家的中枢机构与基层的牛录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把星散于深山密林间的满洲臣民组成一个社会军事化、军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把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的满族人高度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建州女真从原始部落迈入了国家社会。这是满洲社会崛起的一个关键。

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wd=%B0%CB%C6%EC&cl=3
  1、八旗为:正白旗、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
  2、分类
  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旗和镶黄旗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是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也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的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八旗劲旅在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满族贵族进军关内各省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也给了八旗兵带来严重灾难。
清朝政权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称为“禁旅八族”。一半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凡此种种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八旗制度。

国旗的演变过程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2021年10月1日,共和国七十华诞,雄伟壮丽的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的第一个仪式就是升国旗。当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起来的时候,一股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国庆70年群众游行中的巨幅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或大或小都有自己的国旗,我们中国的就是这面五星红旗。

一、国旗从天而降

其实我们国家从有第一面国旗至今不过才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多次我们国家曾多次更换国旗,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国旗发展史就是中国的一部近代史。

旗帜文化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那时候的旗帜一般多指军旗,东汉成书的《释名》一书中就有记载:“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用熊、虎来做旗帜,可以看出有图腾崇拜的遗风在里面。

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喜欢在出征的时候在旗帜上打上朝代的名字,例如“汉、唐、宋、明”等。而朝廷的大将带兵出征,也喜欢在军旗上袖上自己的姓氏,使敌军或友军一看,就知道是谁的部队,例如“岳家军”。此外皇帝在举行各种仪式时,也会打上各种旗帜,这是一种礼仪用途。

但以上这些旗帜都不能代表国家,在中国古代“朕即天下”思想的影响下,皇帝就是国家的象征,加之东亚周围根本无有与中国可以匹敌的大国,在这种情况下,诏书、玉玺哪一个不好用,也就用不着挖空心思再去研究什么国旗了。所以国旗其实也是舶来品。

世界上第一面国旗——丹麦国旗

今天的国旗文化起源于欧洲,他是近代欧洲国家主权不断强化之后,各国统治者将家族“纹章”与国家意识相结合的一种产物。

相传世界上第一面国旗出自丹麦,据传说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在率军对爱沙尼亚异教徒征战中陷入困境,就在这时候一面红底白色十字的旗帜突然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丹麦国王亲自挥舞这面旗帜,而丹麦军队也受此感染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

从1219年到19世纪,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有了自己的国旗。

二、逼出来的国旗

1840年举着米字旗的英国军队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潮流之中。当时列强们都有在军舰上悬挂国旗的习惯,这就使得没有国旗悬挂的中国海军(当时还叫水师)与他们来往多有不便。为了与国际接轨,清政府的官员们决定制作一面海军专有的旗帜,这就是“三角黄龙旗”。

三角黄龙旗

到这个时候,这面旗只是在海军军舰上悬挂,并不是代表国家的国旗。1868年清政府委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大清代表,率领一支代表团出访欧美诸国。在访问诸国时,各国都有国旗可用,唯大清没有国旗,每当升旗时清廷官员都觉得很尴尬,毕竟国旗得有实物,不像国歌,李鸿章中堂还能上去清唱《茉莉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蒲安臣提议用“三角黄龙旗”代替国旗,众人听了纷纷赞同,从此“三角黄龙旗”就成为了中国的非官方国旗,但清政府始终没有承认其地位。

1888年,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深感没有国旗的不便,虽然海军有“三角黄龙旗”,但李鸿章认为各国国旗与兵、商船旗有别,所以请求制定一面官方的国旗。李鸿章还认为各国国旗大多为长方形,所以希望大清的国旗也能按这个标准设计。

中国第一面国旗——黄龙旗

几经商量,最终根据在1889年根据张荫桓的建议,慈禧太后选定黄龙旗为清朝国旗。这面中国第一面官方国旗除了形状外,其他跟那面“三角黄龙旗”没多大差别。在清政府看来黄色是皇帝的御用颜色,代表了皇权。天子,本来就是真龙转世。所以,黄龙旗象征了皇帝就是国家,“朕即天下”。

清政府在国旗中蕴藏了美好的意愿,希望皇帝、清朝能跟象征国家的国旗一样,永远存续下去。但虚弱腐败的清政府自己都没有能力保证国家独立自主,一面小小的国旗又能怎么样呢。就在国旗颁布没多久,甲午战争、庚子国难、日俄战争,争相而至,清廷一辱再辱,那面代表国家、天下的黄龙旗,此时就跟大清的国歌《巩金瓯》一样可笑。国旗颁行不到三十年,武昌起义降下了龙旗。

三、城头变换大王旗

龙旗降下了,但新生的民国得有新的国旗啊。当时各省起义比较仓促,相互之间早期也都没什么联系,所以各省打出了各式各样的旗帜,这些旗帜都是在辛亥革命中鼓舞革命群众的象征,也都有着各自美好的意义,因此国旗的选择必将经历一阵激烈的讨论。

1911年12月25日,临时政府代表齐聚南京,商讨国旗事宜。武昌代表首先提议使用武昌首义使用的“铁血十八星旗”,一来可以纪念武昌首义之功,二来十八星象征汉地十八省,符合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一贯宗旨。

但是这个提议很快被否决了,因为虽然“十八星旗”是革命的象征,可以激励革命军民的斗争意志。但他不适合当前的局势,十八星是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体现,“十八星旗”仅仅代表汉地十八个行省,那东北、新疆、西藏、蒙古地区怎么办,排除在外吗,这会使国家的领土完整受到重大威胁,新生的民国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铁血十八星旗”很快被否决了。

铁血十八星旗

真正激烈的交锋在“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为此章太炎与孙中山展开辩论。

章太炎认为满清政府既然已经推翻,现在最要讲求的应该就是民族和睦,而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国人有历来有喜“五”的传统,所以应当用五色旗。况且孙中山提议的“青天白日旗”早已被同盟会所使用,只是一个会党的旗帜,怎么能代表中国。

五色旗

而孙中山的看法恰恰相反,其实虽然1911年才爆发辛亥革命,但是孙中山对国旗的构想却很早就有了。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就由陆皓东设计了一面旗帜,即青天白日旗。以蓝色(象征青天)为底,中间为白日,四周排列十二道光芒,代表干支十二时辰,光芒尖锋象征革命锐进。

原版青天白日旗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主张以青天白日旗作国旗。然而黄兴不赞成,认为此旗太丑,且与日本的旭日旗相似。为此孙中山坚持己见,当然在黄兴说旗子太丑后,孙中山做了一些修改,即加上了红色,这样“青天白日满地红”就由红蓝白三色组成。

修改后的青天白日旗

之后孙中山表示,三色旗及其含义,并不是我们中国革命党人的创造,而是世界各国革命党的发明。红色,为血之色,意即以流血来争取自由。蓝色为天之色,寓意公正,公正即平等也。白色为清洁之色,象征着人心之纯洁。简言之,三色,即自由、平等、博爱,又可称为三大主义,欧美各国革命党,许多都是以三色旗为旗帜的。尽管孙中山说的很好,但仍未能说服同志们。同盟会将各提议搁置不定。但在此后几年的革命活动中,孙中山的“青天白日满地旗”使用得最多,深入人心。

因此面对章太炎的主张,孙中山据理力争,表示不能接受五色旗。反对理由有三:一,五色旗是清朝海军一、二品大官的专用旗,现在既然推翻了满清,却沿用他的旗帜,不是很可笑吗;二,用五色来代表五大民族也不准确,凭啥满族就是黄色,此外你章太炎口口声声说五族平等,但是这五色旗可是按照上下次序来划分的,这不还是有阶级吗;三,革命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用了这么多年,每次起义都使用,早已深入人心。

法国三色旗

最后孙中山甚至表示如果不选“青天白日满地红”,自己就不当这个临时大总统了。面对这种情况,临时参议院经过激烈讨论,还是认为“青天白日旗”早已为同盟会使用,再来代表国家着实不可。但是又要顾及孙中山的面子,所以决定暂时以五色旗为国旗,等日后国内局势稳定了再行商议。对此结果孙中山也只能默认。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不久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参议院也搬到了北京,国内局势暂时稳定,国旗的选择又提上了日程。商量来商量去,参议院最终还是觉得“五色旗”比较妥当,当然他们最后做了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五色旗”为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至此民国初年的国旗之争告一段落,五色旗通行全国。

1915年袁世凯打算改行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因此特意更改国旗,不过只是改变国旗式样,颜色还是沿用五色,当然由于袁世凯没来得及称帝,这面旗帜并没有同行全国,也没有被外国所接受。

中华帝国国旗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又用回了五色旗。“五色旗”的寓意是很美好的,只是国家处在多事之秋,而北洋军阀也无力阻止国家的分裂,在列强的催动下外蒙闹独立,新疆闹独立,西藏闹独立,连东北都要闹独立,五色旗下,五族难合。

另一方面,孙中山自“二次革命”之后,坚定打出“青天白日旗”,其后无论是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还是“护法运动”,都以此为国旗。虽然孙中山没有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铺行全国,但是在他去世之后,国民革命军北伐,名义上统一了全国,1928年11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决定以“青天白日旗”为民国国旗,12月29日“东北易帜”,从此“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通行全国。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象征“自由、平等、博爱”,只是软弱腐朽的国民政府一个也做不到。在经历了四大家族的疯狂吸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摇摇欲坠的国民政府再也无法立足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总统府门头的“青天白日旗”被扯下,宣告他的历史结束了。

占领总统府

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青天白日旗”在全国下降的同时,新生的中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国旗。为此1949年7月,新政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国旗。当时国旗委员会对国旗设下四大要求:甲、中国特色(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赤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此后一个月委员会就收到了海内外应征国旗图案3012幅(有资料说2992幅),当时委员会经过反复
本文标题: 清朝到共和国之间中国各地都经历过哪些旗帜的统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22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怎么解释惯性力冰箱长时间断电不用,会有什么后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