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的“本经”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08 01:01: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3

古代的读书人是不是都会读诵且非常理解《四书五经》所以内容?四书五经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内容,因为古代科举考的一部分就是四书五经的内...

古代读书人的“本经”是什么

古代的读书人是不是都会读诵且非常理解《四书五经》所以内容?

四书五经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内容,因为古代科举考的一部分就是四书五经的内容,所以古代读书人是必定要读的。但是由于古代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的,所以每个人对书本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说每个古代读书人都能非常理解四书五经的内容的话是不可能的,有的可能一辈子都没读懂。因为古代识字的人很少,认识一些字的都算是读书人了。

古代读书人必读书目有哪些?

昨日看了 红楼梦 贾琏说宝玉四书还没有都会 就会在先生面前卖弄了 所以 我也想读下古代读书人必读之书 最好是 TXT的 我想全部看看 或者学习 毕竟是古代人经典 谢谢 最好寄到我的QQ邮箱里面 谢谢 一定要哦 很好奇 很想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书五经

读书无用论?读《春秋》的关二爷为何被大明粉上天?

现今社会,读书无用的言论愈演愈烈,仿佛突然变的好有道理的样子,但这绝对大错特错。读书无用论,这个话题从来不新鲜,从古至今,都在不断的抬头,仿佛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魔咒,但是关二爷的例子绝对可以华丽丽地反驳这个荒唐的言论!

千古流行的关羽的塑像或画像,多为一手捧《春秋》,一手持青龙偃月刀刀,为什么会这样呢?青龙偃月刀是关二爷无敌猛将的象征,《春秋》则是关二爷读书人的象征。汉末三国时期,若论儒将,世人多称赞周瑜,唯独曹操一眼看出关羽那拜倒在《春秋》之下的读书人身份,周瑜有儒将风流之相,而云长有儒家忠义之骨!可惜直到明朝时期,关羽读书人的身份才被广泛认可,并成为全体大明人的国民偶像!



不装了,我摊牌:武将只是工作,其实我是读书人


关羽,位居蜀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之首,凭着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是一位战功赫赫的万人敌,其实武将只是工作,关羽的真实身份是一位读书人!

关羽熟读《春秋》绝不是无稽之谈,是有可靠的史籍记载的。

南朝宋国的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注《江表传》中说: “羽好《 (春秋)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为关二爷读《左传春秋》提供了明证。清康熙十七年(1678),山西解州关羽故居曾出土了一块关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便以此考证:关羽祖父已经攻读《春秋》,关羽是典型的《春秋》三代!

那么让关二爷手不释卷的《春秋》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神书呢?



两汉时期,《春秋》作为儒家“六经”之一,其实有三本,分别是《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而关羽攻读的便是《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在汉末三国是一本神奇的书,历史名人无不以读《春秋》为荣,为什么一本书有这样的魔力呢?《左氏春秋》属于古文经学,有两个特点:一、其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文化、历史、战争、谋略等领域无所不包,熟读此书,可以让普通人跻身古人的文化沙龙,在古人眼里,不读《春秋》等于不读书。二、孔子作《春秋》绝不是是当做教材的,是让世人通过此书,来实践儒家大同社会的,所以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的。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孙权、袁绍等诸侯,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曹大丞相的地位,就是因为曹操高举《春秋》大义之旗。蜀汉丞相诸葛亮大意失街亭,为了服众善后,斩杀马谡后,更是以春秋大义惩罚自己。

古代读书人苦读四书五经到深处,通常以一本经书作为读书人的“本经”,并以书中道理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关羽经过几十年的苦读,是读通了《左氏春秋》,将其作为自己的本经,并将春秋大义执行到底!关羽的著名事迹,如明珠散落在散落在官史、野史之中,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等脍炙人口的传说流传不绝,关云长一生的忠义无双,皆是《春秋》大义的践行!



将军难免阵上亡,关羽可以亡,当亡于谁手,却是一件极大的讲究事。吕布被擒于醉酒,典韦葬身于乱兵,张飞丧命死于庸将, 上天是厚待关羽的。打败关羽的是吕蒙,吕蒙经孙权劝学后,从武入文,和关羽算是同类。读书人亡于读书人,讲究。当然关羽死后仍能带走仇人吕蒙这一神操作,也是读书人的小心眼嘛!

什么是真的读书人? 读儒家经典,笃信书中道理,行忠义之事,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而关云长夜读《春秋》不辍,一生崇尚微言大义,有忠义无双的事迹,他不是读书人,谁才是真读书人?


 武圣之路:大明皇帝们的偶像崇拜


朱元璋虽然没有在《御制皇陵碑》这类的皇帝自传中表达对关羽的高度崇拜,但朱元璋绝对是关二爷的大明王朝第一铁杆粉丝,这来源于朱皇帝特殊的人生经历。

朱太祖少时家贫,从一介放牛娃,先转行为和尚,再转行为军人后,最后迎娶大脚马皇后,走上人生巅峰!开挂的人生背后,据当事人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这篇皇帝自传中说道:无他,只是向偶像关二爷学习而已!



原来朱元璋还是一个不识字的大头兵的时候,最爱听的故事便是元代很流行的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对书中的关二爷迷得不能自拔,并发现关二爷成功的秘诀——读书,并立志向偶像统统看齐。所以白天勇猛打仗砍人,夜中灯下手不释卷,便成了朱元璋向关二爷“秉烛夜读”的致敬,当然结果是喜人的:朱元璋逐渐可歪歪扭扭地亲手写一些半文半白的文书,重要的是开启心智,启迪智慧,善于用人,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的前夕,曾梦到关二爷显圣助战。果然,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受偶像加持的朱元璋,一鼓作气大败对手陈友谅。

解锁偶像福利的的朱元璋,逐渐打败了不读书的对手,在南京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朱元璋自感向关二爷学读书而成功,制定著名的“偃武修文”国策,更把偶像关二爷安利给全体大明国民。1388年,“我是皇帝我任性”的朱元璋,下诏废黜武庙之主--“武成王”姜太公的祭祀,将作为陪祀的关二爷以前的封号全都去掉,将“汉寿亭侯关公庙”第一次定为朝廷官方祭祀。皇帝是最现实的,偶像要追,但是宣扬关二爷的忠义来加强朱明王朝的统治,这不香吗?既然我朱元璋都开始祭拜关二爷,下面的官员、百姓自己看着办呗!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侄子赶下皇位后,不敢面对老爹的孝陵,所以迁都北京。朱棣的靖难之役,名为清君侧,实则被逼造反,便更加尊崇关二爷,以借忠义来洗去皇帝污点。所以无关真心还是假意,朱棣最终继承了爸爸的偶像崇拜,在北京兴建汉寿亭侯庙,并一年六次由朝廷官方专门祭祀关二爷,关公信仰逐渐传播到边远地区,大明帝国处处可见关公庙。

而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倭寇不断入侵东南沿海,此时关公作为国家武神,不断被胡宗宪、赵文华等抗倭名臣建庙祭祀,以其忠义之名号召全民抗倭,以其万人之勇激励军队勇武,由此关二爷更加深入百姓心中。以修道炼丹为兼职的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对忠义无双、勇猛无敌的关二爷迅速路人传粉,敕封偶像的封号达到了夸张的十六个字,成为名副其实的“武圣”!


文武双夫子的荣耀:国民偶像关二爷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矣”,关二爷在大明多位皇帝的尊崇下,逐渐取代姜太公,成为新一代的耀眼的“武圣”,而在众多读书人的不懈的推广下,关二爷最终是成为一位与孔夫子并称的“关夫子”!历代名将数不胜数,光明朝开国的名将就有常遇春、徐达、蓝玉等名将,明朝的文人墨客为撒子,唯独对关羽着迷至此呢?

明朝著名的“读书种子”方孝儒,这个硬骨头的读书人曾热情洋溢地写道:“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提出孔子作春秋而关二爷奉行春秋,掀起将关羽和孔夫子并称的文化大潮!明朝中期,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更是为关二爷作诗:“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无文不丈夫。谁似将军文复武,战袍不脱夜观书”,更是将关羽称赞为文夫子、武夫子!陆王心学的大儒王阳明,更是对关羽的忠义佩服的五体投地,高呼“平生不愧一部春秋”,将关二爷这位读书人,都夸到云端去了,没办法,谁让关二爷是咱读书人里的自己人呢!



自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开始讲关羽逐渐拉进读书人的阵营,并逐渐和孔子并称。尤其是万历年间,李士达、丁云鹏等画家开始绘画《关羽松下读书图》类的文人画,关二爷摇身一变,变成一手抚须,一手持《春秋》的儒将,关二爷更是有面儿!

如果说关羽逐渐成为保佑读书人科举高中的文衡帝君,主要源于读书人倾慕关二爷的儒家仁义的文化内核,那么关二爷在老百姓间的广泛传播,则主要来源于罗贯中著作的《三国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明朝文人中最早的追星族,本人极度喜爱刘关张,在《三国志演义》对关羽的描写就用了十四回,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将枯燥无味的历史,改编为热血激荡、趣味无穷、又通俗易懂的章回体小说,将关羽塑造成一为浑身散发《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

《三国志演义》绝对是一本极有魔力的书,被无数入迷的读书人疯狂传抄,并被嗅到商机的书商大肆出版,最后传播到广大平民百姓阶层。由于其影响力巨大,有眼光的读书人开始重视《三国志演义》对百姓的教化作用,开始对其加以评点、增删,光市面上出版的《三国志演义》本子就多达三十多种。毛宗岗父子点评的《三国志演义》,别出心裁,打起尊刘抑曹的旗帜,对关羽等刘备阵营描写最为出色,是今天流传最广的本子,尤其是高赞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行春秋大义之行。



关二爷的成功学:人不可以不读书

终大明一朝,关羽被称为文武双夫子,上至士大夫,下至市井顽童,无人不知关二爷大名,关帝庙更是遍及大明全境,关二爷壮哉!而关二爷用手中的《春秋》,狠狠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不可以不读书!不读书,则不知礼仪,不知仁义道德,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样的观点我很不认同,而且我觉得关二爷读春秋当中有很多的感悟,同时书中有一些能够让我们明白的知识和道理,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发展,而且关二爷也有勇有谋。
众所周知,读书无用论是一种不是很科学的理论。但关二爷被众多人喜欢更多的是因为关二爷的性格,性情。而不是对于读书无用论的推崇。
是有用的。因为当时的官二爷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智谋也是非常过人的,只是太过于傲气。

古代文人都学什么呀

古时的阶级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士”就是所谓的读书人了,其他三个阶级基本上没什么文化。当时的政府一般都采取愚民政策,而且读书又很昂贵,所以读书人属于少数。又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种地。(直到今日,中国13亿人中,仍有9亿人是农民)

古时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一朝金榜题名,一旦提名可就是公务员了,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学习一般都侧重于政治和管理方面的,而现在的读书人做公务员的实属少数。这就是古人与今人在学习的方向性上的差别。

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当然也会学习道家、佛家等百家思想),所以各家的经书、理论都是学习的对象。另外,像《史记》《战国策》之类的史书文学也会成为学习的典范。而这些教科书同时又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是文人雅士,都会吟诗作对的。这与现在的读书人在学习的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古时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说读书人不会耕田、不会做工、不会算账、更不会上战场杀敌,一旦考不上功名,就什么用也没有了。这说明古时候所指的读书范围是比较狭隘的,而现在的读书人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学习耕田的理论、学习做工的理论、学习经济理论、学习战术理论,现在的“读书”就比古时的意思要丰富的多。

呵呵~敝人愚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书五经,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再有君子六艺,诗书礼易乐射,后来八股文风盛行后为了应考还要学习八股文,反正比现在的人学习的东西多得多。

古代读书人的资料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能够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书生往往期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由于以书为生,不善与人打交道,所以常常不得志,有些则怨天尤人,自命清高。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此句显示现实中无力伸展志向的困境。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乾隆三十七年,朱筠在采石太白楼大会文人,赏景赋诗,与会名士几十人,其中年纪最小的就数黄景仁。黄景仁身着白袷春衫,徘徊在三台阁前日影中,援笔构思,倚马即成几百言,这就是《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当时安徽八府的读书人,正在当涂应试,听说朱学使在此雅会,赶来聚集楼下,争抄这首佳作,顿时纸张价格上涨。这首诗很快就传遍长江两岸八府,一时传为文坛佳话。人们比之与唐王勃《滕王阁序》齐美的佳作。年长黄仲则三十三岁的大学者袁枚读了,盛称它风采过人,不同凡响。黄景仁这首诗富有辩证哲理味,情语、景语和理语浑为一体,他清楚人生是短暂的,但自己的诗歌将会永存。

牛角挂书,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耳里。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儿,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 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飏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 没什么意思。”(“此老生之常谈。”)晏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晏、邓飏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

在过去不熟读理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名著,不要说考取进士,就连考取秀才也是望尘莫及的。所以,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般中了举人、进士就可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呼儒臣,做武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称儒将。
中国的儒称现象,是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社会的正统思想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后出现的,自汉以来,儒士、儒臣、儒生、儒史、儒吏、儒将、儒相、儒医、儒商等概念相继出现,这些概念不仅标明正人的身份,而且无不含有矜夸的韵味。
所谓儒将,盖指出身读书人并具有儒雅风度的将帅。
儒将:先轸,孙武,吴起,陈汤,邓禹,周瑜,陆逊,杜预,杜混,李靖,范仲淹,岳飞,虞允文,辛弃疾,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
你要什么资料?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程门立雪:
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来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悬梁刺股
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是说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的事。该故事已见“引锥刺股”条,此不详述。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本文标题: 古代读书人的“本经”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18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二文科生,马上要升高三了,以后是想读汉语言文学,但是只能对考古很感兴趣,想问问大家的意见直升机的飞行原理(简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