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鲁迅的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4-21 18:01: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伤逝》:1、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2、《伤逝...

如何解读鲁迅的文章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伤逝》:

1、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2、《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3、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它的思想内涵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

如何真正读懂一篇鲁迅的文章?

鲁迅自己曾经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文章,不到 30 岁,是不大能够懂得的。当他知道自己的文章被选入教科书时,他并不高兴,他这次说的是:我的文字比较灰暗,不适合他们去读。鲁迅这一生,最大的功绩便在对中国世情、中国人的剖析。你都没有了解世情,如何能看懂他写的是什么?要想看懂深刻,首先自己就要深刻。自己不深刻,就要去学习变深刻,深刻的最大体现就在于:会分析(深一点就是剖析)。由现象,到分析(剖析),然后是结论,最后是方向。这是鲁迅许多杂文的大体格局。就我所知,真正有学识的语文老师,对鲁迅,都深为佩服甚至敬爱。当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蠹虫,自己不懂,只好对着教师用书埋头长念。对鲁迅,就好像对孔子一样了。你的老师的分析“那么深刻”。
其实不管读书还是读文章都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你一定要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经历过什么事情,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环境下写这篇文章的,你只有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缘由,读起来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读书,不止是通读一遍文字,而是要通过这些文字,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像我们小时候读书考试时说的联系上下文一样,作者的生平和文章背景就是这篇文章的上下文。读书也一样,首先就是了解作者和写作动机。
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不完全的公民社会,言论相对也不是自由的,所以他老先生的文章大都”吞吞吐吐“用他的话来说就被压在大石的竹苗被迫弯曲生长。人们通常所说的难懂其实主要是小说之类,要看懂他的小说,最好的办法是多看先生的杂文,通常小说要表达的意图,在先生的杂文中亦可看到。
读鲁迅的作品,应该还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分析能力的积淀,只有这样才能品其文字,表现,内容,启迪四者之间的精妙。司马迁手书历史,周树人反思文化。以这两句表达对鲁迅的敬意!另外,如果你通过鲁迅的作品,觉得鲁迅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那会更感动人!
鲁迅是大家,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全盘了解的,但是正因其知识浩瀚,所以有许多点可以吸引你,譬如大海,有喜欢坐在海滩听海浪声响的,也有喜欢去深探海底世界的,也有喜欢孤筏重洋的,所有这些喜欢,皆因海而起。鲁迅的文集,到后来,就是不管什么文字,全盘收入,也不会搞名堂,这个是杂文,这个是散文,这个是诗歌,这个是回信分分类;所以你要看,首先就要做好“一本一本地看”这样的准备。只有一本一本地看,你才会对他有“自己的”认识,才不会在别人一起哄说鲁迅这好那不好的时候像个应声虫或者糊涂虫。——这是不论你有没有 30 岁时,想读鲁迅,并且想看懂他的文字的最可行的办法。

怎样能读懂鲁迅的文章?

要读懂作品,先要了解作者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可能你对当时的中国不是很了解,多看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可能会对你了解鲁迅先生会有所帮助。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鲁迅文章的历史背景,身世浮沉,是比较复杂的。
鲁迅本人的文学才能,也比较复杂,你可以看到,他文中引用的典故,大量出自一般人比较生僻的古书。他有小说,散文,杂文,诗作等全面才能,各种体裁都能写出精品。甚至和章士钊,林纾等这样的遗老与复古派对峙,他的古文功底也不逊色,把这帮人的词句不当,挖苦的灰溜溜无可奈何。

所以,感觉小说一般好懂,中学生买本书就能看的。
杂文次之,收入过教材的文章都好懂,需要了解琐细背景的,有些文章不大容易懂得,需要一些专文专书的课外资料,换言之,多百度一下。
散文端看你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理科脑袋会比较麻烦。
建议无论如何学习一点古文知识,特别是训诂,尽管鲁迅本人说,主张不读中国书。
主要就是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怎样才能看懂鲁迅先生的文章?

我个人认为,如果想要看懂一个人写的文章,那么首先我们就要了解这个人,以及他当时生长的环境和背景,这样我们才能够去了解他的文章读懂它的精髓。

只有我们去了解他当时的人文环境以及生长环境,我们就能够推测,他写文章那个时候的心里,我们要深刻地了解他的背景,这样才能够去了解他的文章。

有一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是真的。如果读不懂一个人的文章那么我们就多读几遍,有可能我们读的遍数多了就能够读到它里边的精粹。

鲁迅先生的书都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个时候正处于非常阶段,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正是八股文向现代文过度的一个时期。所以鲁迅先生不能够把自己的中心思想明白的写出来,只能够把自己的中心思想包含在文章当中,这就是我们读不懂他文章的主要原因。

可以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况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征,特点,当然你也可以去他的故乡看一看,感受一下生活气氛,这样你在读他的文章将自己融入文章之中。就可以看懂了。
我觉得有两种读法吧。但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了解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对于鲁迅先生的态度和思想就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了。[⚠️长篇警告⚠️]

⒈学术型。
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注意环境描写所赋予的情感内涵,探寻每个隐喻背后的本体,通过对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分析鲁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思索故事的情节设置以及细节的深意,甚至研究人物的名字,等等。

举个例子吧,比如《药》这部经典的作品里:
①对于名字的隐喻:
两位主角分别是:革命斗士夏瑜,救子心切的华老栓。他们的姓氏连起来就是“华夏”。
但他们一个代表了新生的一股力量,也可以说是中国的革命新面貌—夏瑜;一个代表了愚昧迷信而又麻木的民众,或是也象征着封建的旧中国—华老栓。

②对于人物的塑造:
夏瑜和华老栓两个人物,两条不同的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有所交叉的。
一条线索是夏瑜是为了旧中国的未来,为了广大劳苦人民而革命,最后被杀害,流血牺牲了。
另一条线索是华老栓寻来偏方,求人找来了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而这馒头上的鲜血,就是夏瑜的。
夏瑜这个形象,代表的是当时的革命派。而他为了民众牺牲,大家却都不理解他,说他是“不要命”,非但不感激他的牺牲,而且还要蘸取他的鲜血“治病”。在人物的谈话中,我们还知道了,他甚至是被自己家族的亲戚告发而被杀害的。这就体现出鲁迅先生暗指当时的革命脱离群众,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脱离了群众基础的革命又怎么会成功呢?
而华老栓这个形象,代表的是当时愚昧麻木的广大群众。他们一群安于现状的市井小民,甚至洋洋自得于批判“不要命”的革命者们,还相信人血馒头真的可以治病。
在求取人血馒头这一过程中,有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尤其是在那店中,各路人齐聚一堂,就像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③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细节设置:
整部小说的最后,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在坟地相遇了,但她们互不相识。处于一个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母亲的心理,华小栓的母亲安慰起了夏瑜的母亲。
但夏瑜的母亲在言语之间,也表现出了对自己儿子行为的不认同,她坚持认为是别人“冤枉”了儿子,才招来杀身之祸。
两位母亲临走之时,注意到夏瑜的墓上放着“一圈红白的花”,而夏瑜的母亲还愚昧的希望儿子能显灵告诉她被“冤枉”的真相。鲁迅先生在这里还是对现实留下了希望,显然这些花不会是夏瑜“显灵”,而是同样身为革命者,或者甚至是理解夏瑜的普通民众,祭奠夏瑜的物品。也就是说,这社会上还是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同胞的,还是有一批思想觉醒了,理解夏瑜做法的人的。
鲁迅先生在对腐朽的现实批判、失望之余,仍旧对中国的未来抱有希望。

我对《药》这一篇小说一直印象深刻,所以就拿来举了例子。其余的研读我就不再赘述,大家感兴趣可以对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仔细进行阅读。

⒉领悟型。
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后,多次通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一定要“抠字眼”,完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阅读。读情节,看“热闹”。但是最好不要读一遍就再也不碰了,可以过段时间再次拿出来翻一翻。
这个方式可能更靠“悟性”,是我们最为汉语为母语的人的“语感”,或者说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一脉相承下来的民族认同感,源于我们对于国家的热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态度。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汉字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想法。运用一种共情能力,因为我们和鲁迅先生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中国人,都想看到中国更好的未来。所有站在这一角度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就都很好理解了。

这种方式可能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可能需要应试的学生。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时间比较宽松,过程比较长的阅读方式。但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所有中国人都可以理解的阅读方式,也是最“简单”的读懂鲁迅先生作品的方法!

综上,讲了这么多,我想讲一讲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看法。
我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学生,高中的时候是一名江苏省的文科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在语文课上接触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而我也是在那个算是刚有文学启蒙,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的年纪,不可救药的喜欢上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鲁迅先生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不管什么文体都切中现实,一针见血,仿佛有一种窥见未来的能力和视角。
而我更爱的是,鲁迅先生既有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又有现金革命者的狂热。
在各类作品中,尤其让我着迷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因为这是一种既有传统的委婉行文写法,又有犀利思想内容的作品。这就好像是,在纷乱年代,革命者有着文人般的浪漫。这样两个极端的结合,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解读也是这样。上述这些只是我作为鲁迅先生一个小小“粉丝”的个人看法。
但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任何时代,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世性。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无条件的推荐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阅读的不二选择。
看他三百字的文章,需要先读三万字的辅导材料才能看懂。我反正不爱读它。
回到他所在的年代。
你就有了文言文基础还尝到了白话文影响,重要的是有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现在有很多人读鲁迅是一肚子糊涂装明白,硬要把自己内心的彷徨去套解鲁迅说过的话,然后还在网上喷,晒。
本文标题: 如何解读鲁迅的文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8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通俗解释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我们日常中的所谓「看着都疼」,科学角度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