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仡佬族的文化,可以科普一下吗

发布时间: 2022-04-20 16:01: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仡佬族是什么?仡佬族是什么?仡佬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仡佬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它的起源和古代僚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

我想了解一下仡佬族的文化,可以科普一下吗

仡佬族是什么?

仡佬族是什么?
仡佬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仡佬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它的起源和古代僚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我国的一种少数民族,人数约为40万人,仡佬族发源于多彩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7%的仡佬族都居住在贵州,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贵州各市县,少部分分布在云南和广西省
仡佬族是我们中华民族里56个民族的其中一个少数民族 他主要分部在我国南部的贵州地区 有着非常奇特的风俗习惯 在几千年来民族融合中他们也发展的越来越好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酒文化,仡佬族酿酒技艺拥有极高的技艺水平和民族特色,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在我国的南方。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三月三祭山神

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外,仡佬族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只是形式、礼仪上有差异。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仡佬族,还过“六月初六”,杀鸡备酒敬奉“秧苗土地”。



2、吃新节

吃新节,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是仡佬族比较重视的节日。采摘新粮 ,以新粮祭献祖先,举行将动物放归大自然的“放生”活动是这一节日的中心内容 ,而且必须要在过节之后 ,人们才能开始食用新粮。

吃新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间地头摘取新庄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饭,备酒敬祖,以感谢祖先拓荒种地、泽惠后人的恩德,然后大家吃新,欢庆一年的丰收。



3、牛王节

各地仡佬族还在十月初一过“牛王节”,又称“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每到这一天,仡佬族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同时要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

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挂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镜子”,之后取下糍粑喂牛,给牛“做寿”。



4、做粑粑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5、食俗

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的风俗:所居不着地、忌关大门、除夕之夜要洗脚、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老年人忌小孩子吃猪蹄叉。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

扩展资料: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仡佬语分四个方言, 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在语言使用方面,只有贵州省的平坝县大狗场、安顺市西秀区的湾子寨、黑寨、普定县的新寨、关岭县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云南省麻栗坡县月亮湾和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三冲仡佬族语言较为完整。

1、饮食:仡佬族人以包谷为主食,用石磨将包谷磨碎,筛簸去皮,于簸箕内洒水拌湿,放入甑
中蒸熟,倒入簸内再洒水拌匀,至互不粘连为宜,再装甑蒸到熟透。节庆或有亲朋来访。

2、服饰: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
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

3、婚恋:仡佬族的家庭婚姻关系牢固,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很少离异。仡佬族允许“招赘
婚”。一般是因为“膝下无子”,或虽有子而年幼,才招赘上门。入赘的女婿改从女方姓,所生
子女也随女方姓。

4、丧葬: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
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5、节日: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还有三幺台,分为茶席,酒席和饭席

仡佬族主要风俗

1、饮食: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2、服饰: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清代及其以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民国以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审美观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无论男女老少,服饰逐渐与当地的汉族一致。

现在,人们的日常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各种式样纷繁。质地从单纯的棉布、涤卡发展为毛料、麻纱、涤丝等,农村的仡佬族群众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种节日庆典中才会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饰。

3、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实行支系内婚制,但同宗不得开亲,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岁时定婚,甚至有“背带亲”、“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礼仪程中,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地区保持有“男不亲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礼期间新婚夫妇不同房等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仡佬族与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长期错杂而居,缔结族际婚姻、经由自由恋爱而到政府相关机构登记结婚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扩展资料

仡佬族的文学艺术:

1、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故事多是讲述天地诞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比如《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烟》、《竹王》、《勇敢的姑娘》、《聋兄瞎弟偷羊》等。

2、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

3、仡佬族的舞蹈有“顶翁罗”、“打亲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风俗

1、居住

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个宗族的各个家户毗邻建房形成村寨。住房构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则视其经济条件、人口多少,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众,通常选取向阳避风处建造,房屋大多比较低矮。

2、房屋特点  

建筑房屋时,房屋的高度喜欢选取尾数为八的尺寸,以中柱为例,取一丈六顶(尺)八,其余依次类推,其实是选取谐音,表达对家庭的美好愿望。有依山建“吊脚楼”房者,设栏杆走廊,楼上住人,楼下作畜厩。过去多为土木竹结构的草房,

3、服饰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清代及其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男着无领长衫,抄襟,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劳动时撩衣前后一角扎于腰间。女衣短装,抄襟,缀花边。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19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

4、丧喜

凡婚丧喜庆,都要设宴酬宾。一般二三十桌,多则百余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真自治县三桥一带出现招待贵客的特殊礼仪“三幺台”。“幺台”是方言,意为结束,“三幺台”就是请贵客吃饭,一顿饭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结。

仡佬族的“三幺台”筵席极其丰富的菜肴内容和颇为讲究的用餐礼仪,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饮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仡佬人的热情与淳朴。

扩展资料

仡佬族起源

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人有关。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19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生存。在汉代建立牂(zāng)牁(kē)郡以前,这里已有若干个部落集团,而以夜郎最为强大。

公元3至5世纪时,由牂牁迁入四川的僚人,编入封建国家的户籍,并且向封建王朝缴纳赋税。公元5世纪时,他们已能制造金属的矛和盾、刺鱼工具和铜爨(cuàn)等等,并用麻类纤维织成细布。7世纪以后,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僚布的质量很好,成为必须上缴给封建王朝的贡品。

直到宋治平年间(11世纪中叶),有的僚人领主还霸占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对仡佬族地区大都通过土司进行治理,有的地区还同时保留了仡佬族独有的社会政治制度——马头制。郎岱厅(今贵州省六枝特区)仡佬族称本族土官为马头,马头有马头田为俸禄,出巡时乘轿,有仪仗队吹长号在前开路,显示威风。

马头的后裔在仡佬族内仍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至今在六枝地区有“马头仡佬”之称。中央王朝还在仡佬族地区陆续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的“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就在仡佬族地区基本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仡佬族

看见以前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把文字搬过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仡佬族的风俗主要有:
1、吃薯节工历侧月十五非广东仡佬族的"吃薯节":为过歹这个节日,各家都在头一年的秋天就在洋 量薄紧的石缝里或竹筐玉罐西卸上胖洋,种上山薯,精心护理,到了夏天,把成熟的山薯补回去,捆差挂在楼上。杀年猪时,顺便割上四只猪足,留功"吃薯节"。节夜该地,宰鸡杀鸭、烧猪手,煮山薯、包粽子或舂糍粑 十分热烈。薄暮,各野各户弛 灯结彩,晃差酒菜。下桌前,赎家己后夹三次菜,第一次夹山薯以祈该年庄稼颗粒丰满,粮 食丰产;第二次夹猪肉以祈应年再养小薄猪;第三次夹鸡肉或鸭肉,祈令古先养鸡鸭不病不瘟,成助败群。而后男儿嫩长全端酒碗饮酒,一起期求赎年师产风调雨逆。全部节夜运动寄 托了仡佬族国民错歹年景的冀望。
2、捉虫节: 捉虫节起源长远。相传在今时候,仡佬族地域连年产生虫益,五谷丰收,制成重大的灾荒。 点错这一小灾害,民族服饰,齐族人官独特议定,悬出沉赏,谁能除掉虫益,赐给三头大薄猪。没了告示先,无的我搁没多少只至公鸡到田间啄虫,但这些虫惊飞四集,杯水车薪;有的人拿出一群 鸡鸭,但他们屈少脖子也抓不着禾苗底上的虫子;起初又请巫徒讲婆,到田间思经施法,仍然有效,虫益持续蔓延。是年六月始二,有位娶返当地的夫母,名叫甲娘,带着孩子回外家 走疏,果家境清贫,没带免何礼物,口理十分易功。该他们走到田边歇手,孩子们即到田面捉蚂蚱游玩,一捉就是几袋,甲娘看到立即愉快讫去,对孩子们说,就拿这多少袋蚂蚱息替迎 内私里婆的礼物。到家前,把蚂蚱弄清洁,用油炸炒熟,品味伏往,臭坚否心。事件一传合,大众让相出静捉虫战蚂蚱,既否食用,又能除虫保苗予丰产,假是两全其美。甲娘逝世前 ,国民为了留念她,在村头田首破庙危堂,并定六月始二为捉虫节。每遇节日各村寨都宰猪敬祭,娶到本地的夫父也回外家团圆。各村寨男儿嫩长凑集在庙前,敲锣挨饱,手执用鸡血 染红的旗子,排成消队到田间游言,所经之处,睹虫就捉,并拔上大旗,以表现错甲娘的纪想。这个节日曾经不太风行了。
3、吃新节: "吃故节"是仡佬族的一个盛大节日,广西仡佬族和贱州等天的仡佬族都广泛保留着这一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冬发前先,人们依照本人习惯抉择一天往过节,品味新退场的 谷物,所以叫"吃新节"。冬发较迟的村寨,多在工历七月第一个"辰"(龙)夜或"戊"( 狗)日举办,冬发较早的则在八月间"未"(蛇)日举办,因而,仡佬族外有"七吃龙"," 八吃蛇"的说法。 吃新节那天,各家各户皆总尾往戴新(或叫采故),邻近村边地步表种植的食粮息物,只有是七败熟以下的,不管是谁家的皆能够戴一点。戴新失去的食粮跟采回一碗的瓜菜,取鸡、鸭 、牛肉混煮。先用回祭拜"垦荒辟天的先人",而后野己才干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节 那一地,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尾往祭,祭毕又在田表选三穗最少最大的稻谷战二穗最小的大米,拿回家挂在灶下,当前齐家便能够吃故粮。苗族、瑶族、壮族都过吃新节,只不过是时光 跟功节的情势各无不共,但目标皆非怒庆丰产。
4、拜树节: 拜树节非广东仡佬族比拟盛大的节日。相传在他们先人迁徙回隆林时,标家族少房带着祖宗 婆婆的臭炉跟灵位后走,达到当初的德峨城么基树高屯,不屋子,寄住在外人家面。因为他人家外无祖宗神位,本人祖宗神位不能搁在别我家表,就到寨子旁的二棵嫩青树洞安置。 主此,那二棵青树即败了利家族的祖宗树。齐族规定每年工历八月十五替祭祖宗树的节日,称替"拜树节"。 祭奠祖宗树,要杀一尾黄牯子牛,每年轮淌由三户我离没,分伙养或凑钱购,周而复初。祭 祖的前多少地,首后宰牛聚餐,除标族己加入里,借邀请邻近寨子的各族国民回会餐,会餐只吃牛上水及其余酒菜,留高牛口祭奠祖宗树,牛肉按会餐人数仄总一份带回野。 祭奠祖宗树,由幼房东祭,先将两只半斤沉的大私鸡扭断脖子,扯出翅膀,鸡足以及牛口等 息为祭品。祖私树要拿一只鸡头、鸡的右边翅膀战手;祖婆树也要搁一只鸡头、鸡的左边翅膀和足。均用红纸包差,分辨迎入祖婆祖婆的树洞面,再用纸钱封歹树洞,由消房向祖宗树 跪高祷告、敬酒、叫炮、会餐。并将牛心总给标族外各户家消或宗子每人一片。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包括仡佬族的婚姻(提亲、订亲、接亲)。服饰: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纷繁复杂的丧事礼仪 。
婚姻
婚姻缔结,一般有提亲、订亲、接亲三个阶段。
提亲
除少数地区规定在农历七月或逢双月内进行外,大都无固定时间。男家托媒提亲,要请媒人带去一壶酒,或加上几个大糯米粑作为礼物。女家一看来人所带之物,便知是提亲说媒约,招呼客人入座。主客双方对坐闲谈,闭口不言亲事。到告辞时,媒人说:“你煮着酒,等我二人来喝。”表示下次还来。相隔一段时间,直到媒人带上同样礼物第三次去女方家。这次妇方父母如仍不接收礼物,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男家从此作罢。假如收下礼物,在告辞时对媒人说:“慢慢来,我会有酒给你喝的。”则暗示同意考虑这门亲事,算是提亲任务已完成。
订婚
当提亲获得妇方父母允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间),男方的父亲(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备办酒2斤、面条2斤、新布2尺、白布包新衣2件(有的提酒一壶、雄鸡一只或雄雌鸡各一只),在媒人陪同下,打着红伞一把到女方家,将包袱及伞挂于堂屋左壁中柱上,其余礼物交给妇方的父母。妇方请来家族中的老辈作陪,并杀鸡煮酒,热情款待,表示已最后认定这门亲事。若未杀鸡待客,则表示妇方父母对此亲事尚在犹豫中,须待来年再商定。酒筵席上,宾主双方频频举杯畅饮畅谈。吃去鸡肉,留下鸡腿骨看封卜吉凶。
接亲
缔结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接亲多在农闲季节,因为这段时间,亲友们有时间来帮忙并参加婚礼,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备办婚礼用品。结婚之前,同寨姊妹们要聚集新娘家看望、祝贺新娘,有的地区则是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婚期临近,新郎家请来男女若干组成接亲队,其中须有能歌善饮的歌手提名,在媒人带领下,背、抬着聘礼前往接亲。新娘家组织一批男女青年于寨外途中守候。见接亲队伍来到,蜂拥而上向接亲者敬酒三杯。接亲的人们假如不喝敬酒便会遭到女方亲友们用刺条、活麻、柴块的戳、打,还要用锅灰抹花脸。这时接亲的人们尽量躲闪,逃避,不得还手、反抗或斥骂,如以笑闹追奔至寨口,又停下,敬酒、对歌、笑闹至家门前。
仡佬族婚礼,普遍是“男不亲迎”,仅请媒人及至亲前往迎娶。新娘接来时,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暂时回避。新婚夫妇不行拜堂礼,保持着“女归夫家”,“女夫惭,逃避径间方出”的古代遗风。
服饰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有一部分仡佬人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丧葬
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丧事礼仪纷繁复杂。
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要回来关注。因此,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   仡佬族墓葬为朝向非凡。古代有头向天,脚站地为葬式,即“竖而埋之”的竖葬。又有脚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顶峰的倒置,这一葬式即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渐有仿效汉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为标志。有的在坟顶栽一长方石,露出坟顶为一尺。死者为男性,栽石于坟顶左侧,若为女性则栽石于右侧。有的装一壶甜酒放在坟的顶部,上用石块盖口,称为“万年壶”。
仡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儿女,生生死死不离大山,所以历史上仡佬人死后地埋葬地也离不开山洞、石框、悬岩,从而形成了非凡的民族墓葬结构。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栖息之处,尽管人们早已走出了洞穴,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但老人亡故将其安放洞中与先祖同在是理所当然之事。棺木放入洞穴称为“岩穴葬”。早期仅放棺木于洞中,清代渐有垒坟于洞中者。天然洞穴有限,亡人无穷,这就有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打孔钉木桩一排,桩上搁放棺木,横贴着绝壁,称为“悬棺葬”。元《云南志略·诸麦风俗》载:“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仡佬族丧葬装殓或埋葬,均不避铜铁等金属。许多棺木是用粗铁链悬吊于岩洞里、石板墓、生基墓内。大多数岩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砖块厚瓦垫着下部四角。将棺木悬吊或他物垫棺,都是不让棺木直接接触地面,其实这都是绝壁悬棺的遗风。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包括仡佬族的婚姻(提亲、订亲、接亲)。服饰: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纷繁复杂的丧事礼仪 。
婚姻
婚姻缔结,一般有提亲、订亲、接亲三个阶段。
提亲
除少数地区规定在农历七月或逢双月内进行外,大都无固定时间。男家托媒提亲,要请媒人带去一壶酒,或加上几个大糯米粑作为礼物。女家一看来人所带之物,便知是提亲说媒约,招呼客人入座。主客双方对坐闲谈,闭口不言亲事。到告辞时,媒人说:“你煮着酒,等我二人来喝。”表示下次还来。相隔一段时间,直到媒人带上同样礼物第三次去女方家。这次妇方父母如仍不接收礼物,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男家从此作罢。假如收下礼物,在告辞时对媒人说:“慢慢来,我会有酒给你喝的。”则暗示同意考虑这门亲事,算是提亲任务已完成。
订婚
当提亲获得妇方父母允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间),男方的父亲(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备办酒2斤、面条2斤、新布2尺、白布包新衣2件(有的提酒一壶、雄鸡一只或雄雌鸡各一只),在媒人陪同下,打着红伞一把到女方家,将包袱及伞挂于堂屋左壁中柱上,其余礼物交给妇方的父母。妇方请来家族中的老辈作陪,并杀鸡煮酒,热情款待,表示已最后认定这门亲事。若未杀鸡待客,则表示妇方父母对此亲事尚在犹豫中,须待来年再商定。酒筵席上,宾主双方频频举杯畅饮畅谈。吃去鸡肉,留下鸡腿骨看封卜吉凶。
接亲
缔结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接亲多在农闲季节,因为这段时间,亲友们有时间来帮忙并参加婚礼,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备办婚礼用品。结婚之前,同寨姊妹们要聚集新娘家看望、祝贺新娘,有的地区则是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婚期临近,新郎家请来男女若干组成接亲队,其中须有能歌善饮的歌手提名,在媒人带领下,背、抬着聘礼前往接亲。新娘家组织一批男女青年于寨外途中守候。见接亲队伍来到,蜂拥而上向接亲者敬酒三杯。接亲的人们假如不喝敬酒便会遭到女方亲友们用刺条、活麻、柴块的戳、打,还要用锅灰抹花脸。这时接亲的人们尽量躲闪,逃避,不得还手、反抗或斥骂,如以笑闹追奔至寨口,又停下,敬酒、对歌、笑闹至家门前。
仡佬族婚礼,普遍是“男不亲迎”,仅请媒人及至亲前往迎娶。新娘接来时,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暂时回避。新婚夫妇不行拜堂礼,保持着“女归夫家”,“女夫惭,逃避径间方出”的古代遗风。
服饰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有一部分仡佬人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丧葬
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丧事礼仪纷繁复杂。
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要回来关注。因此,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   仡佬族墓葬为朝向非凡。古代有头向天,脚站地为葬式,即“竖而埋之”的竖葬。又有脚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顶峰的倒置,这一葬式即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渐有仿效汉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为标志。有的在坟顶栽一长方石,露出坟顶为一尺。死者为男性,栽石于坟顶左侧,若为女性则栽石于右侧。有的装一壶甜酒放在坟的顶部,上用石块盖口,称为“万年壶”。
仡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儿女,生生死死不离大山,所以历史上仡佬人死后地埋葬地也离不开山洞、石框、悬岩,从而形成了非凡的民族墓葬结构。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栖息之处,尽管人们早已走出了洞穴,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但老人亡故将其安放洞中与先祖同在是理所当然之事。棺木放入洞穴称为“岩穴葬”。早期仅放棺木于洞中,清代渐有垒坟于洞中者。天然洞穴有限,亡人无穷,这就有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打孔钉木桩一排,桩上搁放棺木,横贴着绝壁,称为“悬棺葬”。元《云南志略·诸麦风俗》载:“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仡佬族丧葬装殓或埋葬,均不避铜铁等金属。许多棺木是用粗铁链悬吊于岩洞里、石板墓、生基墓内。大多数岩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砖块厚瓦垫着下部四角。将棺木悬吊或他物垫棺,都是不让棺木直接接触地面,其实这都是绝壁悬棺的遗风。

还请采纳,谢谢!
本文标题: 我想了解一下仡佬族的文化,可以科普一下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7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文成公主受过虐待问题已解决了,可以删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