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方的祠堂很多,而北方却很少

发布时间: 2022-04-14 14:00: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为什么南方宗祠文化浓厚,北方就比较少见?宗祠,又叫祠堂、宗庙、祖祠等,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为何南方的祠堂很多,而北方却很少

为什么南方宗祠文化浓厚,北方就比较少见?

宗祠,又叫祠堂、宗庙、祖祠等,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上古时期,中国人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周朝时建立了完善的宗祠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五代以来,民间建宗祠的现象越来越多。南宋时,大儒朱熹提倡民间建立家庙,供奉家族四代祖先。明朝嘉靖年间,首辅夏言上书朝廷,请求放开民间建立宗祠的限制。此后,朝廷就不再限制民间建宗祠。

为什么南方宗祠遍地,而北方宗祠则相对较少呢?

一,南方很多家族都是北方人南迁的,到了南方一个人的后人开支散叶以后,就成一族了,百人百族。因此家族规模较小,以至于一个村里都可能会有好几个祠堂!

北方人来到南方后,与南方当地人存在争地现象。同一个地区的人连说话口音都不一样。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南方人要提高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建宗祠就是很好的办法。当然,还需要建土楼来加强防御。

北方的情况刚好与南方相反。北方是汉人的世居地,一个大家族会有很多分支,同族子孙很多,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人,少的也有几万,而同一个地区的一个大家族只需要建一个宗祠就可以了。

北方人同乡之间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没有那么敌对。因此,北方人多但宗祠相对较少。

二,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少。

在古代,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北方处于前线,容易遭到外敌入侵。北方是古代的政治中心,战乱比较多,对北方的农业生产破坏较大,人口减少也比较多。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人的温饱都是问题,外出逃难的也比较多,宗祠自然也就难以保全。

而南方战乱就少多了,尤其是清朝之前,南方很少受到战乱波及。百姓生活稳定,宗祠也就容易保存下来。


三,北方穷,南方富。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穷人也都有富人,北方穷南方富也只是相对而言。

北方人口多,土地少,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种或两种,单位粮食产量远不如南方。

在古代,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多,一年两种或三种,单产也高,比北方富裕一些。富裕的家族才有更多的财力来修宗祠。

因此,南方宗祠比北方多也就不奇怪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中国建立后,宗族文化中的那些旧的,落后的,不合法的东西,成为腐朽没落文化而被废止摒弃。而整个北方因受政治中心较近的辐射影响,当然会被清算得比较彻底,几乎所剩无几。而在广东、福建等地一带,特别是较边远偏僻的地方,却依然有所保留。现在看来,宗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山区和比较贫瘠的地区。由于这里的人们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凶猛的野兽等,过去甚至还要面对凶残的土匪等,因此,大家只能抱团,继承宗族文化,发挥大家共同的作用,才能让整个家族得以生存和延续下去。
首先,这是因为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南宋以前,中国的中心一直都在北方,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都在北方,而我们知道,靖康之耻以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东南,南迁的时候,带了很多人过去,从那以后,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次,在过去的那一批人里边,有很多都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敢回去,就在南方修建了宗祠,修建了族谱,希望自己和后代能够不忘记祖先,而北方的宗祠,早就在战乱里边被破坏掉了

南方人有很多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宗族文化在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是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根祖文化。但是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太大,导致许多地方的文化差距也很大。比如我国的南方宗祠就比较多,而北方则较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窦文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家群体南方多,北方少?马未都认为这就是宗族文化的原因造成的。在同一个宗族内部,大家的认同感非常强。具体的商业层面,他们能够做到“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因此南方的企业在碰到困难时就很容易度过,并且成长为一家大企业。

但是在北方就不一样。他曾经目睹过几家大企业在抢夺家产中分崩离析。北方社会的宗族文化早已经解体了,大家都是以家庭为核心。当北方的企业碰到困难时,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

宗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粘合器,在古代历史上,因为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只有靠抱团才能够勉强生存下来。家族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还会派出一些人去参读书做官,从而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新中国建国后,宗族文化就被当作腐朽文化开始被清算。整个北方因为离政治中心北京比较近,因此辐射力比较强,最终清算的也比较彻底。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的宗族社会就解体了,彻底变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单元。而广东福建一带,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受政治力量冲击比较小,这一传统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所以在现在的广东福建沿海,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宗族文化色彩。而在北方却恰恰相反,古老的祠堂要么被打砸掉,要么就变成了学校等办公场所。

祠堂的的作用是供奉祖先,南方人比较重视家族传承和祭祖活动,而北方人对于这些可能比较随便,这是各自的观念不同。
我觉得只要是跟风俗和观念有关,南方比较注重这个,但是北方人就不太相信这个东西。
因为南方人是正统,他们很有底蕴,传承的是真的文化。北方人并不是正统,他们并不没有文化底蕴,自然不会有这些。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呢?

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的宗祠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一些,但是,这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趋势。实际上,在古代,南北方地区都非常重视宗祠。

宗祠,又名祠堂、宗庙,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人的场所,宗祠是一个家族精神传承的凝聚所在,主持祭祀的人叫做宗主或者族长、家长,他往往在一个家族内部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

宗祠的出现与在中国古代大行其道的儒家封建宗法制息息相关,宗法制以血缘关系分配权责义务,代代承袭,长幼尊卑、嫡庶有别都是宗法制的体现。宗祠的出现能够强化族群意识、维系族人关系,宗祠在祭拜先祖、团结族人之余,还承担着解决家族纠纷、惩戒不肖子孙、主持婚丧嫁娶、族人子弟就学等功能。简而言之,宗祠就是个神权与族权交织的混合体,既能让祖宗显灵又可以变成家族法庭,功能齐全。

南方人真的是非常注重宗族祠堂,这个一点也没错。以广州为例,几乎大一些的本地家庭都有自己的宗祠,家族太大时,还会让分支另建祠堂。对于一些广州人来说,清明节在墓地上祭拜过祖先之后,必须要在宗祠中再祭拜一次,这样才算是礼数周全。

另外,广州的宗祠数量非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祠堂更是多,比如占地1.5万平方米"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的陈家祠;始建于宋代,距今已经有900余年历史的麦氏宗祠;明朝人为纪念苏轼之孙苏绍箕而修建的晴川苏公祠;还有在黄埔古村的祠堂一条街,短短一段乡间小路上,竟然建有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等十几座不同家族的宗祠。

南方的很多宗祠因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已经改为旅行参观地,如此可见,在南方人心中,宗祠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北方人当然也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在小说《白鹿原》中,白孝文因为与田小娥偷情,被身为族长的父亲白嘉轩扭送到白鹿村祠堂,众目睽睽下被"家法"打的遍体鳞伤,浑身是血,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清末的陕西关中地区,由此可见北方的祠堂与南方祠堂作用类似,基本都有教化子弟的功能。

在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为名人建立祠堂、家族祠堂、村落祠堂都很常见,山西的杨家祠堂、陈家祠堂还因为独特的古戏台布置而成为游客旅行参观的景点。河北涿州城东拒马河畔的卢氏宗祠、高邑的赵南星赵氏宗祠则都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所以,在古代,宗法制度在社会中备受认可,连带着宗祠的地位也会比较高。但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会有一个主观的感受,就是感觉南方整体宗祠文化氛围浓厚,这背后确实也有一定的原因。

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别比较大,北方平原多,民众迁徙较为容易,但是南方多山、多水、多丘陵,复杂的地理情况给人们的迁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南方,很多村庄是一村只有几个姓氏,族人世代居住在一起,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他们团结在一起就能更好的保护本族人的利益,所以,建立宗祠也是现实需要的一种。

在江西赣州,一个村子通常都会有一个甚至多个祠堂,仅仅一个市就有古祠堂5506座,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98处。赣州市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有600多年历史的"越国世家"钟氏宗祠群,宗祠群由一个主祠堂和周边散布的旁支祠堂大小20余座构成,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宗祠内钟氏历代牌位保存的完好无缺,成为当地一景。

福建福州店前村的螺江陈氏宗祠,建于明代,开基祖为陈广,有孙五人这五人又分别为五房之祖,长房分为三派,合之为七房。这七房子孙都居住于此地,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多,宗祠也就越建越大。


北方平原多,人们迁徙比较容易,当遇到旱灾、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时,很容易选择背井离乡的讨生活,迁徙到别的地方居住,族人很难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话,建设宗祠的意义也就不是很大。例如在1877 到1879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一带连年干旱,粮食紧缺,十室九空,很多华北地区的灾民为了活下去,选择逃离家乡去关外的东北讨生活,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闯关东。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学者统计,通过闯关东的形式迁徙到东北并留在东北生活的山东人就有700多万,可见北方人口流动量之大。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注定同族之人会分散居住,宗祠衰败也不难想象。

历史上北方发生的战乱多于南方。北方游牧民族众多,在古代,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斗争,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也会发生冲突,可是摩擦次数并不多,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地盘中休养生息,无意北上。

近代以来,北方地区更是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都发生在北方,而东北、华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更是饱受日军侵害,北方人民历经的战争洗礼多于南方。战阵一旦来临,多半是家破人亡,哪里还顾得上宗祠的管理和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宗祠竟然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广东海洲县袁氏宗祠开辟抗日斗争据点和秘密交通站;云南腾冲的张氏家族宗祠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在滇西抗战中成为国民党军队一个师部指挥所;深圳李松蓢村的梁氏宗祠是抗日游击队活动的据点,当时的游击队员就住在宗祠内。

家与国,密不可分,尽显于此。

无论有没有宗祠、无论宗祠多与少,治家平天下,家和国安泰,只要家庭和睦兴旺,国家繁荣富强,宗祠真正的意义就已经完满。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中由于北方常年战乱,所以文化中心慢慢转移到了南方。因此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文化,而北方却没有。
因为古代北方经常发生战乱,人们根本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因此就不会有宗族祠堂这种东西。
因为南方人的宗法制度更加强烈,和北方人是不一样的。
本文标题: 为何南方的祠堂很多,而北方却很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3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妈逮到一只鸟,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吗为什么宜宾不能成为像重庆一样的大城市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