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录一个祝福特殊儿童和“月亮妈妈”的视频,有什么好的词语或者句子吗

发布时间: 2022-04-02 22:0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在一个句子里赏析一个词语用的好不好,尤其是动词有什么可行的方法,从何处入手?请教大师们。用了动词使句子是否拟人化了,写出了文章…...

需要录一个祝福特殊儿童和“月亮妈妈”的视频,有什么好的词语或者句子吗

在一个句子里赏析一个词语用的好不好,尤其是动词有什么可行的方法,从何处入手?请教大师们。

用了动词使句子是否拟人化了,写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在于思考!入境的思考!!!

形容一个人写字非常好的词语,句子,古诗有哪些

形容字写得好的成语:
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底龙蛇、笔底春风、笔扫千军、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千里阵云、飞龙舞凤、天然真趣、心正笔正、丰筋多力、丰厚雍容、文采炳焕、正中寓欹、气势磅礴、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外师造化、巧夺天工、龙飞凤舞、龙翔凤跃、龙盘凤翥、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威虎震、龙伸蠖屈、龙跳虎卧、龙威虎振、龙骧豹变、龙翔凤舞、右军习气、古肥今瘠、仙露明珠、功力深厚、写经换鹅、传世佳作、刚劲挺拔、刚劲有力、刚柔结合、刚柔拙巧、刚健质朴、自然舒展、自然天成、自成天趣、行云流水、如锥画沙、有力雄劲、收放有度、运笔简洁、运笔秀巧、华美自然、技压群雄、妙在心手、汪洋大肆、汪洋闳肆、汪洋恣肆、苍劲有力、初写黄庭、初学涂鸦、严家饿隶、劲骨丰肌、沉着痛快、沉著痛快、学书不成,学剑不成、画沙印泥、画蚓涂鸦、鬼斧神功、灵动秀气、灵动潇洒、灵动流逸、胡肥钟瘦、临池学书、信笔涂鸦、家鸡野鹜、家鸡野雉、剑拔弩张、柳骨颜筋、剑拔弩张、铁画银钩、唐临晋帖、蚕头燕尾、游云惊龙、银钩虿尾、银钩铁画、银钩玉唾、矫若惊龙、笔酣墨饱、笔走龙蛇、初写黄庭、春蚓秋蛇。
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
1、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2、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描写字写得好的句子。
3、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形容书法好的诗词
1,蒋士铨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古人赞美书法的诗
2,郑板桥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3,黄庭坚
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4,王文治《论书绝句》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5,杜甫《饮中八仙歌》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6,李欣《醉后赠张九旭》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7,李焕《赠零陵僧》
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
8,李白《赠怀素草书歌》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魔雷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9,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尤有墨迹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10,王梦楼《快雪堂跋》
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严书。
11,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狂僧挥瀚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渐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少豁胸襟气。
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麴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纸纵横千万字。
12,傅山《论书》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
力透纸背
[ lì tòu zhǐ bèi ]
释义
[ lì tòu zhǐ bèi ]
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详细释义
【解释】: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示例】:意在笔先,~。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出处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一个句子中的一个词语包含着另一个词语,有时候累赘,有时候有种亲切感或者强调作用和增加美感,对吗?

不明白,你起码举例说明一下

给下列句子中 有括号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妈妈做的饭菜可好吃了,我(很有兴趣)地吃着

津津有味
香甜,美滋滋,狼吞虎咽,幸福,

曰的一个意思是说,与这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还有什么?

没有完全相同的,只有意义相近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说”或与说相近的词语主要有:
陈、叙、述、言、语、曰、谓、云、白等等,但它们的词义与用法都存在差别。

比方说:

原文引用某人的话,通常用“曰”,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概述别人或众人的话意,通常用“云”,如:古人云“久晴必雨。”

小辈或地位低下的人,向长辈、地位高的人汇报事情原委,通常用“白”。

对别人说,常常用“语”、“谓”。
总体来说,文言文在引用原话时,一般都需要加“曰”。如:谓之曰;语之曰;白于母曰;叙曰。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 三 语 文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
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
(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
材料二:
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
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
【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
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
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
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春秋时代,甚至追溯到神农氏撰写《食经》的时候,已有饮茶。
B.两晋时,南方饮茶的风尚比北方更为突出,《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C.战国或秦之前,茶基本作为药用;秦人取蜀后,茶才开始用于饮用。
D.从《洛阳伽蓝记》可知,北魏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认为茶不及奶饮品。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3分)
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
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
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
4.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4分)
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
"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
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
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8.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 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膊褛,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滑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14.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
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
16.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2)《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通过" ▲ , ▲ "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 ▲ 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 ▲ ,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 ▲ 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 ▲ ,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特 各有不同 莫过于 顶天立地
B.奇特 各有不同 无外乎 特立独行
C.独特 不尽相同 无外乎 顶天立地
D.奇特 不尽相同 莫过于 特立独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许多人类完全不知道的新病毒,正在从地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涌现出来感染人类。显然,新出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会引发瘟疫,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 )
① ?
首先,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人类越来越常跟野生动物打交道,而野生动物往往是许多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的宿主。其次,我们要考虑聚集因素。超级大城市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场所。再次, ② 。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全球各地到处流动。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病毒从泰国山洞里的蝙蝠传染给了人类,24小时后,这个病毒就可能抵达北京、纽约或开罗等全球性大城市。
作为人类,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其实, ③ 。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新疾病的传播速度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以前高出许多。
B.以前的病毒的暴发频率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这些快很多。
C.这些新疾病的暴发频率比以前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
D.以前的病毒的传播速度比这些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生活中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其价值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 三 语 文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
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
(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
材料二:
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
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
【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
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
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
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春秋时代,甚至追溯到神农氏撰写《食经》的时候,已有饮茶。
B.两晋时,南方饮茶的风尚比北方更为突出,《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C.战国或秦之前,茶基本作为药用;秦人取蜀后,茶才开始用于饮用。
D.从《洛阳伽蓝记》可知,北魏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认为茶不及奶饮品。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3分)
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
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
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
4.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4分)
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
"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
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
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8.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 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膊褛,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滑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14.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
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
16.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2)《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通过" ▲ , ▲ "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 ▲ 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 ▲ ,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 ▲ 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 ▲ ,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特 各有不同 莫过于 顶天立地
B.奇特 各有不同 无外乎 特立独行
C.独特 不尽相同 无外乎 顶天立地
D.奇特 不尽相同 莫过于 特立独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许多人类完全不知道的新病毒,正在从地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涌现出来感染人类。显然,新出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会引发瘟疫,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 )
① ?
首先,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人类越来越常跟野生动物打交道,而野生动物往往是许多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的宿主。其次,我们要考虑聚集因素。超级大城市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场所。再次, ② 。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全球各地到处流动。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病毒从泰国山洞里的蝙蝠传染给了人类,24小时后,这个病毒就可能抵达北京、纽约或开罗等全球性大城市。
作为人类,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其实, ③ 。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新疾病的传播速度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以前高出许多。
B.以前的病毒的暴发频率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这些快很多。
C.这些新疾病的暴发频率比以前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
D.以前的病毒的传播速度比这些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生活中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其价值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 三 语 文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
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
(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
材料二:
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
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
【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
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
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
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春秋时代,甚至追溯到神农氏撰写《食经》的时候,已有饮茶。
B.两晋时,南方饮茶的风尚比北方更为突出,《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C.战国或秦之前,茶基本作为药用;秦人取蜀后,茶才开始用于饮用。
D.从《洛阳伽蓝记》可知,北魏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认为茶不及奶饮品。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3分)
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
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
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
4.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4分)
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
"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
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
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8.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 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膊褛,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滑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14.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
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
16.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2)《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通过" ▲ , ▲ "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 ▲ 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 ▲ ,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 ▲ 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 ▲ ,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特 各有不同 莫过于 顶天立地
B.奇特 各有不同 无外乎 特立独行
C.独特 不尽相同 无外乎 顶天立地
D.奇特 不尽相同 莫过于 特立独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许多人类完全不知道的新病毒,正在从地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涌现出来感染人类。显然,新出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会引发瘟疫,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 )
① ?
首先,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人类越来越常跟野生动物打交道,而野生动物往往是许多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的宿主。其次,我们要考虑聚集因素。超级大城市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场所。再次, ② 。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全球各地到处流动。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病毒从泰国山洞里的蝙蝠传染给了人类,24小时后,这个病毒就可能抵达北京、纽约或开罗等全球性大城市。
作为人类,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其实, ③ 。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新疾病的传播速度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以前高出许多。
B.以前的病毒的暴发频率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这些快很多。
C.这些新疾病的暴发频率比以前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
D.以前的病毒的传播速度比这些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生活中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其价值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 三 语 文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
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
(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
材料二:
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
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
【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
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
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
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春秋时代,甚至追溯到神农氏撰写《食经》的时候,已有饮茶。
B.两晋时,南方饮茶的风尚比北方更为突出,《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C.战国或秦之前,茶基本作为药用;秦人取蜀后,茶才开始用于饮用。
D.从《洛阳伽蓝记》可知,北魏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认为茶不及奶饮品。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3分)
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
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
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
4.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4分)
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
"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
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
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8.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 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膊褛,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滑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14.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
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
16.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2)《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通过" ▲ , ▲ "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 ▲ 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 ▲ ,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 ▲ 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 ▲ ,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特 各有不同 莫过于 顶天立地
B.奇特 各有不同 无外乎 特立独行
C.独特 不尽相同 无外乎 顶天立地
D.奇特 不尽相同 莫过于 特立独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许多人类完全不知道的新病毒,正在从地球的生态系统里不断涌现出来感染人类。显然,新出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会引发瘟疫,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 )
① ?
首先,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人类越来越常跟野生动物打交道,而野生动物往往是许多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的宿主。其次,我们要考虑聚集因素。超级大城市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场所。再次, ② 。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全球各地到处流动。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病毒从泰国山洞里的蝙蝠传染给了人类,24小时后,这个病毒就可能抵达北京、纽约或开罗等全球性大城市。
作为人类,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能控制自然。其实, ③ 。如今的人类,依然很脆弱。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新疾病的传播速度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以前高出许多。
B.以前的病毒的暴发频率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这些快很多。
C.这些新疾病的暴发频率比以前高出许多,而且传播速度也比以前的病毒快很多。
D.以前的病毒的传播速度比这些快很多、而且暴发频率也比这些新疾病高出许多。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生活中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其价值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本文标题: 需要录一个祝福特殊儿童和“月亮妈妈”的视频,有什么好的词语或者句子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96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学界对苏秦和张仪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穿越成秦始皇的儿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