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只通过纪录片,从不看书来学习历史的行为

发布时间: 2022-03-22 01:0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不看书,只通过上网能学历史吗?您好!历史教科书是经过审查的教材。而网上的历史材料比较杂乱。“不看书,只通过上网学”的学习效果,可...

如何看待只通过纪录片,从不看书来学习历史的行为

不看书,只通过上网能学历史吗?

您好!
历史教科书是经过审查的教材。而网上的历史材料比较杂乱。
“不看书,只通过上网学”的学习效果,可能不如“既看书学,又上网学”的学习效果好。
以上只是自己的粗浅见解,仅供您作为参考。
祝好!
或者你也可以通过看历史纪录片来了解历史,也可以实地学习,比如名胜古迹,名人遗迹等等。
其实,历史的记载,从一开始就是从古籍上来的,所以多看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文献,是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
能,网上有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是,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看完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的感触是怎么样子的?

1.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周朝以前,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的部落氏族,这些部落的经济文化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部落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落后于更早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然而,自从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推行礼仪治国之后,奠定了周朝800年的兴衰,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到春秋末期,孔子面对当时诸侯争霸、礼仪崩坏的局面,提出了复兴周礼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都没有国君采纳,但他的思想却流传了下来。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正式脱颖而出,成为了正统的统治思想。此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汉人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的王朝,比如北魏、清朝等,都积极学习儒家文化,视其为正统的中原文化。直到清朝,虽然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来的各名士大儒的改造,但其基本核心在周公、孔子的时代就奠定了,足见中国文化的传承!


2. 统一一直是中国的主旋律

有学者统计过,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是统一的,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是分裂的,与之完全相反的则是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印度统一和分裂的历史则是三七开。纵然这里面有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山脉大多是南北向的,同时还有长江、黄河沟通东西,而印度的山脉则多是东西向的,这就造成了中国腹地的不同地区间的沟通较容易,更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上的统一。从周朝统一天下开始,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形同虚设,然而随着秦朝的统一,强行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此后,尽管南北方言差异巨大,但是大家都用一套文字,阅读同样的文化典籍,愈加强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此后,纵然有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这样的大分裂局面,但人心思统一,统一的大势仍然不可阻挡相反的,以分裂为历史主旋律的印度,被英国强行拼凑成一个国家之后,现在各邦之间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组织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所致,“合”则是民族统一内驱力的结果。


3. 中国王朝的兴衰交替

当前有些学者,尤其一些外国汉学家,认为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王朝更替循环的历史,当然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武断的,它忽视了表面更迭下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但中国所有王朝的兴衰,确实都大致沿袭着一条路线。一般来说,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般在王朝前一百年达到国力的鼎盛。西汉、唐、宋、明、清王朝等无不如此。然后王朝便开始不可避免地衰落,一方面,从小在宫廷环境长大的子孙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另一方面,王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横行,贫富差距拉大,直至积重难返,被下一个王朝取代。

1945年,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的时候,曾问毛泽东共产党能否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上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则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当今世界,民主与发展是时代的潮流。英国于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开创了现代政治的先河,现在的英国仍然充满活力,无不让人深思。



浅析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如何使片子更具真实性

一、人物采访与解说的互相配合

二、选用历史文献资料

三、选用历史遗迹

四、模拟性影像重现

五、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的交替显现

六、增强作品感染力的细节化处理

七、增强作品可视性的故事化叙事

综上所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物和历史的现实折射,有着很强的史料价值,而且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探讨和总结,完善并补充新的表现手法,以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我做学习历史但是看书太烦躁了喜欢以看视频的方式理解历史能不能推荐一部详细讲解历史的视频可以长一点。

我做学习历史但是看书太烦躁了喜欢以看视频的方式理解历史能不能推荐一部详细讲解历史的视频可以长一点。可以从元谋人开始一直到近代,还有就是一些历史人物也请详细一点,就是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人物做过那些事情也请详细解说一下。

亲你好,这种情况我也有的😁
个人推荐可以看看《百家讲坛》此外还有纪录片之类的,这就要看你喜欢什么了

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继续提问😊满意的话请采纳哦😊
初一的历史中考不大会考的,你应该要初二了,可以考虑一下 种花家的兔子,动漫,历史

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如何体现

想谈记录片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记录片,这个东西肯定产生于现代媒体之后。可是通过搜寻我发现电视(电影)纪录的片概念一直很模糊,它的定义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模式。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不过在实践中,这并没有太多地影响纪录片的创作。只要是在实践中被叫做纪录片的节目,在人们的头脑中似乎总有一种模糊而笼统的范畴概念。因此,如果从最广义上来说,电视纪录片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和大体的类别划分。从创作原则上来说,我的理解是。记录片至少应该保持着“记录真实”这四个字。因此,真实又成为纪录片本质的属性之一。(关于真实此文之后还有长篇讨论。)

在纪录片的家族中,我们细细来看,可以发现有三种大体的类别:就是新闻性纪录片、综合性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如果谈到差别,前两种是从宏观视角上来观察世界,纪录事件,而后者是从微观的视角上来描述生活,从而达到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沟通与共鸣。新闻纪录片更加偏重于有时效性的客观真实,综合性的纪录片则是从历时性和系统的内在关联上为事实在客观世界中进行定位。国内现在的多数新闻性栏目,如《新闻调查》这样的深度报道节目,仍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电视新闻纪录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纪录片的手法和模式中也有一些临界的作品,有的兼有前两种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兼顾了新闻性和其内在的过程性;也有的兼有后两者的色彩,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总是以一种根本性的视角在审视着被拍摄的世界,只不过在行走的过程中这一点可能会有些变化而已。

新闻记录片的真实性

在新闻学里,真实被分为主观真实,符号真实和客观真实。纯粹的客观真实
对于个体来说是不可见的,它们表现在于人类的符号真实上。因为人无法从自己的视角跳脱到电视无疑是符号真实的一个承载工具。纪录片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它们对真实性的认同上。但既然它们是作为一种符号真实存在着,它们也就与客观真实有着巨大的差别。它们都只能通过符号反映客观真实,而无法还原客观真实。如果说绝对的客观真实,纪录片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的电视(电影)作为一个二维平面来反映真实的三维世界本身就是一种模拟。但它们又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来自于符号真实,那种为了宣传目的或其它功利目的而产生的造假的新闻纪录片永远都是一种对新闻工作的侮辱。它们与电视文艺作品有着本质的差别。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它们的真实呢?如何用真实为价值的衡量尺度来评价它们的意义呢?
今年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的《Bowling for Columbine》(科伦拜校园事件)是一部针对美国枪械泛滥而拍的片子,导演迈克莫尔将枪械合法化所衍生的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内容极具争议性,也反映了导演的一些观点。但是最近有人爆料出导演在采访片中大部分人之前都先与他们对过台词。听者哗然,认为这已经妨碍了记录片对真实的追寻,要求学院取消对他的奖项,但是也有部分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记录片也是反映出导演真实意图的一种方式,即使录下的部分都是完全真实,导演也可以在后期通过各种方法达到他想说出的话。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真实的坐标轴上,新闻性的电视纪录片需要最大程度上使它的符号真实符合客观世界的绝对真实。虽然记者们常常表现出自己强烈主观立场,但这种主观是建立在他对于客观真实的模拟上的。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作为一个代表着客观世界出现的声音。即使在《焦点访谈》那样的评论性作品中,记者们也是在纯粹客观的立场上干预着已经发生了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事件。他们不是第三者,他们表现出的明确立场绝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主观感悟,而是作为社会的代表者和理性原则化身而出现的。因此反而更加能够体现人类集体对于客观的认知。
或者说在这里,客观真实不只是手段,而是目的。它的目的就是让观众了解和明白客观的事实。因此,在这里,如果说记者们出可以表达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话,那就是以记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一致为前提条件。我们看到,调查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都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传递。因为这种主观性并不是简单的个体性,而是一种属于群体的主观性和一种代表全社会的主观视角。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所表达的仍然是一种客观的真实。
因此,我们电视新闻性纪录片与印刷媒介中的新闻作品有着横向的相同本质。它们表达客观世界的出发点和价值标准是一致的,只是表达的手段不同而已。新闻性纪录对于新闻事件再现的评价标准与印刷媒体一样,一方面在于它是否能够离客观真实更近。或者说,创作者是否真正地站在了客观真实的出发点上来观察着和纪录着已经发生的事实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它的观点越不代表自己的主观意图和主观影响,它所表达的事实就会越接近客观的真实。反之,如果他更多地站在了某个个人或群属立场上,那么,它所标示的意义就会打上更多的折扣。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他所表达的事实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和影响。即对于新闻事实自身的评价标准。也正是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篇新闻作品的“意义”。

真实性的判定原则

既然记录片作为一种符号真实存在,它本身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还原,那么,究竟它所表现的事实靠什么标准来进行判定呢?或者说判定的原则是什么?
真实世界可望而不可及,那么人们如何摆脱相对的困惑而能够真面真实呢?
……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闻真实性一直是新闻学科重点讨论的问题,虽然它们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真实与绝对的虚拟,但具有相对真实的方向性。那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在新闻作品中,你所描述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但你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方面,而这些必然破坏了事实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你并没有交待给予你的读者绝对的真实。作为一个个体,你只能将确定性的因素交待给读者和观众,而你不可能交待不确定的那些东西。但应该说,这已代表了一种符号真实。因为总有些因素是确定性的,同样另外一些是不确定性的。只要你所交待的那些部分与客观真实不相冲突,或者你把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用不确定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转化成为为确定性因素,就象在新闻作品中用推测性的语言表达可能性。这都可视为一种真实。
那么,什么样的符号才构成虚构呢?在所叙述的事实中,明显地在逻辑上具有与客观的确定性因素相冲突的因素,这时,客观世界如果可以给出证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称其为虚假和虚构。小说、电视剧、电影是虚构性的作品,是因为它的整个事件没有在真实世界中发生过。一部历史纪录片只能通过我们现在可以找到的历史书籍、画像、场地、回忆等图像来表现秦始皇这样的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而电视剧电影则可以找一个演员来重现他的生活。那么故事片里的画面和图像肯定是假的——因为它与客观真实相冲突,秦始皇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再出现的。而在那部历史纪录片中,如果找不到这样的虚构的证据。这样,我们就可以称其为非虚拟性的作品。
因此,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电视纪录片的真实都并不表现在对于客观世界的完整再现,因为那种再现从来就不会有。或者说,对于它没有说什么,我们无权指责;我们只要在作品中找不到与客观真实相冲突之处,我们就视其为一种符号真实。

结论
综上所述,我能得出结论就是,不要完全拘泥于我到底反映出了多少真实(因为人的能力不尽相同),或者什么样的真实,只要坚信着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准则,在我采访或记录下的影像里攫取我真正需要的素材结构,告诉观众这些他们应该或值得了解的事情就足够了。

后记:由于之前是学理科,对于文科论文的写法应该算得上八窍通七窍——一窍不通,下笔滞塞。但是也由于是学理科,对于文章中的逻辑过程比较注意,意思上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不管怎么样,东西是出来了,其中在外借鉴了不少,不禁汗颜,望勿怪为要。

这篇文章不错,可以参考........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一般分类
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政论》
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道片》
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
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舞台》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专题系列》
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漫游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还可分为: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当然,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正因为观众往往认为纪录片中表达的是事实,因此纪录片可以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误解,纪录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
有据可查
有理可依
有实可考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只通过纪录片,从不看书来学习历史的行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89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锦衣卫有权利参与政事吗假如明宣宗朱瞻基多活十年,后面的中国会有哪些不一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