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功绩算是杨广和忽必烈的

发布时间: 2022-02-10 04:0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功绩吗?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功绩吗?隋炀帝杨广不是一般的冤屈。他只下了三次江南,就被后世多少代多少人说成骄奢淫逸,祸...

为什么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功绩算是杨广和忽必烈的

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功绩吗?

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功绩吗?
隋炀帝杨广不是一般的冤屈。他只下了三次江南,就被后世多少代多少人说成骄奢淫逸,祸国殃民;而七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却是风流倜傥的楷模,留下无数逸闻故事娱乐民间,更是两岸四地影视作品的大热门,且屡演屡赢,屡赢屡演。当初,秦始皇和杨广都担着骂名,不惜一切地给后人留下了一样举世闻名的礼物。秦始皇留下了万里长城,杨广留下了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至今只有观赏作用,用来骄傲人们脆弱的中国心;京杭大运河却一直在纵贯南北漕运,一刻也没停止过它繁忙的运输功能。人们上得岸来却口无遮拦、不遗余力地痛骂杨广,似乎不骂几句,就忠奸不辨。对于失败的皇帝,世人没有给予应有的理性认知,历史的公正常常是被道德或伪道德的标准埋葬了。
杨广开凿运河,是在修建洛阳的同一年。他先后开凿疏浚了四条主要河渠,南北连通,蜿蜒五千多里,成为水运大动脉,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上好的棉丝和稻粟能够顺利地到达洛阳和长安,南北文化也得到很好的交流。不仅如此,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不能不说和大运河的物质供应有关系。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杨广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是千古功臣。
应该是功绩,主要看他开凿的原因。

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为公元605年3月,也就是隋大业元年3月,这时隋炀帝上台仅3个月。至于目的,史书是这样写的,杨广没当皇帝之前,封晋王为江都(现扬州)总管。扬州的风光美女着实让他流连。当了皇帝,各方面都不如以前那样随便了。所以,常面对墙上的扬州一带地图闷闷不乐,肖太后问及原因,他说非常怀念扬州的生活。这时,一些大臣便建议说,为何不开一条河直下扬州呢?这要比陆道便捷得多,于是,隋炀帝一声令下,一百万丁役上阵,大运河开工。由此可见,刚作了3个月的皇帝如果说开运河是其宏图大略,是为了推动南北交流,促进经济发展,那是非常牵强的。而且在下令修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在洛阳修建方圆200里的西苑,让几千名宫女骑马在月下演奏他谱曲的《清夜游曲》。为了粉饰太平,当各蕃部来朝时,他让百戏相迎,仅演奏乐器的人就多达1.8万人。他还让各酒店按待这些人时不许收费,街道两边的树也用红绸裹起来,以至这些蕃部来人也对隋朝这种虚假的、荒唐的做法不可思议。从为人品质上看,杨广也是一个心胸狭窄之徒,他上台不久,便杀了扶植他上台的关键人物杨素。他好诗,诗写得不怎么样,但绝不允许人超过他。文人王胄被杀时,杨广对王胄说:“庭草无人随意绿,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文人薛道衡被赐死时,杨广说:“还能‘空梁落燕泥’吗?”

所以说,杨广开大运河的真正目的,是满足个人私欲,隋朝兴也快,亡也快。但绝不是因为大运河本身,问题是运河怎么修、如何用。在这一点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灭掉隋朝,参观了隋炀帝的宫殿之后,也感叹地说,隋灭不是天意,是人祸。如果说对历史人物既要肯定,又要有否定的话,隋炀帝值得肯定就是修了大运河。后人怎样去批隋炀帝都不过分,但大运河是批不倒的。至于白居易那首颇具影响的运河诗中“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如烟朝多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所表达的思想,我认为,隋堤柳是一种象征,比喻隋朝的腐败,并非单指大运河。

开挖隋运河,史书上讲百万民工死亡十之四五,代价惨重,再加上隋末的动乱,所以,当时并未收到多大效益。运河带来的巨大效益,是唐代以后的事。柳孜镇出土的文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拿柳孜镇来说,唐代这里已经很繁荣了,到了宋代,这里又建起了在当时看来很具有规模的码头,可见,唐宋两代时期的柳孜镇人口众多,商贾如云。据清光绪《宿州志》载:前明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濉溪县出土的历代塔碑上也有“大宋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的字样。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上也可以看到,唐宋时期淮北市的版图上,只有两个地方名,一个是临涣,一个是柳孜。

现在,我市编写的有关资料一般认为,淮北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汉代之前,晋代之后衰落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尽管我市出土的大量高品位的汉画像中可以证实汉代之前的繁荣。但绝不能说在以后的朝代中淮北是落后的,这次柳孜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唐宋两代,淮北市地区仍属发达地区。淮北的落后,是随着隋运河在淮北的消亡而开始的。宋末元初,流经商丘、砀山、萧县、徐州向东的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水漫入运河,久而久之,流经淮北市的这条古运河便不复存在,淮北地区变成了黄泛区,人烟渐渐稀少,以至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的大移民,很大—部分进入淮北地区。

一枯一荣,一兴一衰,历史规律不可抗拒。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从发展角度看,同在一百多年、几十年崛起的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只能属第三世界。但这些古都,却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无价之宝。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对淮北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不仅沟通了南北物质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沟通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她是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中转站”、“京派中原文化”有她铺奠的基石,相反中原官方、民间优秀文化也通过这条贯穿南北5000多里的文化大动脉(南到苏杭、北至燕京、西到秦地,东至沿海),向各地广为传播,从柳孜码头发掘的全国20多个瓷窑址的瓷器等更证实了这一点。

她历经了400多个春秋,也就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功能、作用,她废于北宋末年,最后湮灭于元朝,其原因是多种的,但最主要的一条是南宋金人统治淮河以北,元朝蒙人统治全国后,其统治者祖上遗风以游牧为生,根本不懂农耕五谷、河流治理,—句话是另种生存方式、文化理念的不同,以至于使举世闻名的、功绩卓著的隋唐大运河无声无息的湮灭了。这是历史的悲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S弯路。

隋运河柳孜码头的发现,无疑是历史给淮北人民的宝贵奉献。我们应当珍惜它、爱护它、研究它、发掘利用它。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柳孜隋运河遗址必将对淮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隋炀帝开凿运河,目的是便于他下江南游玩,所以从动机上当然是劳民伤财为一己之私欲的坏事。但是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的确方便了南北的通商、货物往来,从而却促进了当时乃至之后千年的南北经济发展,所以运河本身应当是民族的一个骄傲,由于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便于游玩,所以功劳不能归结于隋炀帝!
现在看来是功绩,但是当时来说,对那时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评书上讲的有片面性,历史和演义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应该算功绩吧

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有什么联系

是有区别的,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部分河段的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分为两支,一为连接京师长安和洛阳至东北地区的永济渠,一为隋唐两京沟通东南部的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隋唐时代是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分裂割据的统一帝国时代,相对长期处于割据的“南朝”政治势力来说,防止分裂,巩固国家统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头等要务,这是曾经长期主政江南扬州的隋炀帝十分清楚的。隋唐大运河东南一支的兴建正是发挥了这样的历史作用。继之,国家疆域的恢复(汉代已于东北地区设置了“乐浪四郡”)与发展,又是这个伟大历史时代的重要任务。这是隋唐大运河东北一支开凿的主要原因。其实华北地区的运河开凿从东汉晚期已经开始,当时运河的开凿目的是为了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征讨乌桓、统一北方。隋炀帝在此基础之上,于大业四年(608年)征调百余万人开凿永济渠,第二年建成了从洛阳至涿郡的大运河,大业六年在涿郡修建了临朔宫,大业七年(611年)通过永济渠,亲临涿郡临朔宫,征集军队号称200万人,集结于涿郡,随后连续3年(612年至614年)发动了征辽东的战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炀帝“三驾辽泽”。这里也可以看出隋炀帝开凿永济渠的主要目的。唐代初年(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征辽东在幽州城举行誓师大会、后周北伐契丹也以幽州为军队集结地,无疑与永济渠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永济渠的开凿与使用,使幽州成为唐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唐代的安禄山、史思明正是以幽州为大本营,以其军事实力左右朝政。他们相继称帝,更名幽州为“大都”“燕京”,奠定了唐宋以后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的基础。古都北京的地位形成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宋代后期的辽金政治势力走上中国古代历史的舞台,辽金政权的“基地”在内蒙古东北部与东北地区,为控制中国华北地区,只能南下,建立以北京地区为统治中心的都城,而北京作为辽金王朝的首都,其重要条件是“可进”“可退”,“进”则借助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控制华北地区;“退”则可以顺利返回内蒙古东北部及东北地区。隋唐大运河成就了辽金王朝的统治,开启了把北京从地方政治、军事中心推向古代中国政治、军事中心的历史大门。

经过辽金王朝的过渡,古代中国的最后3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元、明、清王朝建都北京,北京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军事指挥中心。隋唐大运河东北一支——永济渠为北京这一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中国大运河中的京杭大运河开凿,保障了北京都城地位的确立、巩固、发展。元代定都北京以后,兴建了通惠河、会通河,并将永济渠北段的白河、卫河连接在一起,然后又与黄河以南的淮阳运河、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相连接,形成北京和杭州之间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南北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流经区域涵盖中国古代的燕文化区、齐鲁文化区、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正是元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把中国的北方与南方连接在一起,把汉族与北方和东北方及其他各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全面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以元、清为代表的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全面融入中华民族。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也就是说大运河要过洛阳。而京杭大运河不过洛阳;隋朝大运河的路线是很弯曲的,而京杭大运河没有那么弯;隋朝大运河长四五千里,而京杭大运河长三千余里。

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京杭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京杭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京杭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京杭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中国大运河,这个名字,仔细划分,下面有两个系统:一个叫京杭大运河,另一个叫隋唐大运河。它们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运河,时间不同,地理不同,总之,虽然都叫大运河,但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系统。迄今为止,许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国大运河,就以为是京杭大运河,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什么隋唐大运河。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3.htm?fr=ala0_1_1 京杭大运河。其实是从战国开始,经历的隋唐 元明清的不断维护扩建形成的一条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历问题

你想问 隋朝大运河的历史问题么?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隋朝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区别是什么?

京杭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的区别:

1、修建背景不同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隋朝大运河: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促进文化交流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2、地理位置不同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隋朝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3、建造意义不同

京杭大运河: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1、不同的建设背景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基本上被用于军事行动以征服其他国家。例如,王府吴下令挖汉沟的直接目的是将军队运送到齐齐北伐。卫辉在公元前360年开放的海湾基本上是为了征服其他国家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隋代大运河:开挖南北垂直人工河,促进文化交流。利用天然水源,修建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开挖了大运河,以促进其自身政治权力,军事行动和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发展是最直接的目标。

2、不同的地理位置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南部的余杭(今杭州)开始,至北部的Zhu郡(今北京),穿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四个省,并贯穿穿过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的五个主要水系总长约1797公里。

隋代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Zhu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裔通过浙东运河延伸到了快鸡(今绍兴)和宁波。

3、不同的构造含义

京杭大运河:运河已成为一条真正的南北交通路线。商业流量繁荣。运河两岸涌现了数十座商业城镇,它们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隋代大运河:它加强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流。大运河连接南北水道,形成一个水网,将几种自然水系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钱塘江)变成一个大型水系。大运河促进了沿江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沿线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和开封的发展。

1、年代的区别:隋朝大运河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炀帝执政时期,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元忽必烈执政时期。两条大运河前后始建相差600多年。

2、路线的区别: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3、长度的区别:隋朝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缩短约900多公里。

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首先是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其次还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

本文标题: 为什么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功绩算是杨广和忽必烈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68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空气不觉得冷,静置的水喝起来却感觉凉昆仑奴到底是什么,黑人 南印度人 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