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对吗

发布时间: 2021-12-11 21:0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

《儒林外史》 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对吗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小说对匡超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手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腐蚀危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后世影响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备注:此处为转载07春汉语言文学(本)学 号:071020650 某同学的一片论文
节选其中关于讽刺手法的论述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吴敬梓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方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作者将是非观念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
1、漫画式的外形描写
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这是本篇小说中常用的手法。
例如第三回写范进考场时,有一段极精彩的外形描写,是从周进的眼中来着笔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的,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了范进落魄时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提示出人物性格。
《儒林外史》的肖像描写,用极精炼的语言,淡淡几笔就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比如第二回里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笼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单是这简单几笔的外形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令人讨厌的下层官吏的形象。他们地位不高,生活也困窘,但却摆资格,拿架子,要一点小威风,是地方上少数有点权势的无赖,很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又透出憎恨的。
2、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
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有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吴敬梓还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
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两笔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将此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迹,最后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文章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守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财主,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
3、通过对此手法进行讽刺
吴敬梓采用了广泛而又强烈地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离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日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为求到达“敖陈大义和稳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属正面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吴敬梓笔下的王冕失去了历史人物的豪杰锋艺,变得恬淡平和。他以卖画为生,安于贫贱,他有学问但拒绝官府的邀请,逃避皇帝的征聘。王冕的这些特点,大体包括了吴敬梓理想的主要方面。
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段的“叛逆者。”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原型写的,他不肯守着田园做举业,最不喜人在他跟前说做官,说人有钱,巡府推荐他进京见皇帝,他推病了不去。他携着妻子的手游清凉山,一边走一边大笑,路边的行人吓得都不敢仰视。按照封建主义的正统观念来看,这个形象已经带有一点离经叛道的气味,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好理想。
作者所处“康、雍、乾”三朝,这是文字狱最为厉害的一代。人们根本不能用文章来说话。正如鲁讯学生说:“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能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也自然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大家便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多年污浊的社会现实激怒了吴敬梓,他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为被贬了的人类尊严讨说法。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性格有关系。于是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他不得不磨砺出种种讽刺的武器,对比手法就是他常操在手,运用自如的一杆枪。
如周进开馆时还是个老童生,本乡秀才梅玖对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后来周进升作学道,梅玖又自吹为周进的学生,甚至连周进当初开馆时写的对联都要揭下来裱好收藏。再如描写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上,刻画出了他市侩小人的嘴脸。范进进学后,想去考举人,被丈人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中举以后胡屠户又自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双高,品貌又好”,“见女婿衣裳后襟破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严监生刚向张静斋和范进自吹,“从不晓得占人寸丝米粟的便宜,”家里小厮就来报告别人来讨回他关的那口猪。这些对比应使人物声态并作,各具面目,又节省了许多笔墨。

------这里为补充内容----转chenhanming的博客内容
补充:亦喜亦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用喜剧演义悲剧,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喜剧的悲剧性,所以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蕴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其中范进这个人物最为典型。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考试,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放在科举考试上了,从一个年轻一直考到胡须花白,好不容易才捞到一个秀才。但他仍不死心,虽然家贫如洗,就是借了钱也要去参加乡试,在他参加乡试回来后,家里人已经饿了两三天了,他只好把家里生蛋的母鸡捉去换米煮粥吃,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次考中了,他大喜兴奋过度,乃至发了疯,一阵出尽洋相让人捧腹的表演后,幸亏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一个嘴巴,才让他清醒过来。一个年近花甲的人一旦中举,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自来,难怪范进要用其一生的精力去赌这个科举考试。从这些故事情节看,范进这个人物有强烈的喜剧性色彩,他上街卖鸡的那种神情,特别是范进看自己高中后大喜而疯的精彩表演,作者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谈举止,旁观者的反应等等,把喜剧因素发挥到了极致,处处让人捧腹大笑,最后皆大欢喜,一场喜剧性的圆满结局。从故事情节看,是一个典型的喜剧故事,但从作品思想内容看又有浓厚的悲剧性色彩。这种情节上喜剧性色彩是表面上的,隐藏着思想内容上的人物悲剧性色彩才是本质上的。这正是作者讽刺手法的高明之处。

以上都不是本人原创= =到处搜索的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为什么称《儒林外史》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典范?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冒名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著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
《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又如胡适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对鞭笞社会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义。并且,对现代讽刺文学有深刻的启迪。

因为其所写内容,假托明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
因为《儒林外史》是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
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
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

儒林外史算不算科普书

本文标题: 《儒林外史》 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对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0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赋税高低如何明朝小说有什么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