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历史评价李膺:高明必为伟器。,陈登: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祢衡: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曹...
孔融的历史评价
李膺:高明必为伟器。
陈登: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司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於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张璠: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融以为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葛洪:孔融、边让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
范晔《后汉书》:①昔谏大夫郑是有言:“山有猛兽者,藜藿为之不采。”是以孔父正色,不容弑虐之谋;平仲立朝,有纾盗齐之望。若夫文举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动义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迹,事隔于人存;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也。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己。岂有员园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②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
刘勰: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陈普:一身撑拄汉乾坤,无那危时喜放言。不受祢衡轻薄误,未容曹操驾金根。
司马光: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苏轼:①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②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
徐钧:客满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
杨维桢:孔北海,辟一隅。座客日高谈,论未闻,谈庙谟。弥生本独士,罪书空累予。在生承祖亦清俊,献策未为疏。言不听,何取诛?孔北海,儒亦迂。郑玄何取尊乡闾,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
张溥: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
李贽:北海大志直节,东汉名流,而与“建安七子”并称;骆宾王劲辞忠愤,唐之义士,而与“垂拱四杰”为列。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闲,可惜也!
历史上真实的孔融是怎样的?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的名字早在北宋末年随着《三字经》的问世而家喻户晓。“融四岁,能让梨”,这一尊敬和友爱兄长的文明之举,1000多年前就被列入了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教科书,孔融也因此被誉为“亲师友,习礼仪”的光辉典范为世所传诵。孔融在幼年即享盛名,从此开始了他传奇、悲剧的一生。
孔融早慧,幼年即有异才,属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据《百家姓》记载:孔融4岁时,邻人送来一筐梨,孔融的哥哥们都在挑选梨子。孔融从容取一小梨,说:“诸位哥哥都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是弟弟,怎么能够犯超越兄长的罪过呢?”体现了敬友爱兄、谦而有礼的君子风范。
孔融10余岁时,拜见当时名震朝野的汉朝巨儒、河南尹李膺,受到李膺的高度评价。《续汉书》记载:当时河南尹李膺知名海内外,很多人都想拜访他,他命令门下明确通报宾客,不是当世英贤以及世交子孙不予接见。孔融时年10余岁,想看看他的为人怎么样,于是专门去拜访李膺,到了他家门口,告诉门人说:“我,是李君世交的后代。”李膺见到孔融,问:“高明父祖,曾经与在下交往过么?”孔融说:“是这样。我的先人孔子与您的先人李老君(即老子,又名李聃,故称李老君),志同道合而互相尊师称友,以此推之,我与您应当称得上是多年世交了吧。”在座的人都很惊奇,其中一个人说:“真是与众不同的孩子。”大中大夫陈炜后来赶到,同坐的人将此事告诉陈炜,陈炜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大了未必聪明。”孔融回答说:“假如象您所说的那样,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李膺大笑说:“高明长大,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才。”从以上对话不难看出,孔融不乏牵强和狡辩之嫌,但毕竟反映了他的智慧和机敏,也体现了他自信不迷信、敢于向封建权贵挑战的人生态度。凭心而论,这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知识分子风骨确属难能可贵,但是如果滥用这种风骨,那就必然会走向事情的反面。
根据“性格即命运”的理论,孔融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幼年的孔融,虽已显出了不凡的人生气概,但也为他未来的悲剧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孔融38岁时官至北海相,成为一方诸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来又经刘备推荐兼任青州刺史,不过此时的他,依然生活在理想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分少一点,修城墙、办学才华有余,治军、理民、行政的才干似有不足。治军则军溃,理民则民散,行政则政乱。《九州春秋》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孔融干政的这段历史:
“孔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丰富、充足),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耀甲,与群贤邀功……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非深思熟虑者)。至于稽(查考)古之士,礼之虽备,不论国事。论事考实,难可悉行。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面对强敌入侵,坐而论道,以至于“城坏众亡,身奔山东,室家为敌所虏。”孔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的腐儒形象跃然纸上。
孔融自恃智高,目空一切,中年以后的他,渐渐由幼时的自信变成了自负,对过去的失败经验不仅没有总结,而且作为所谓的政治资本动辄与曹操的朝廷抗衡,逆历史潮流而动。《汉纪》载:太祖曹操颁布了禁酒令,而孔融上书讥讽说:“天上有酒旗之星,地下有酒泉之郡,人人都有喝美酒的愿望,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况且夏桀、商纣因为贪恋女色而失去了国家,以此论之,现在为什么不下禁止婚姻的命令呢?”弄得曹操十分尴尬。孔融好饮酒,因此反对禁酒,这是从他个人的好恶出发的,至于时局的发展是否需要禁酒则与他无关。他常常叹息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这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有一定声望的政治人士来说那就值得思考了。更有甚者,孔融有时信口开河,戏弄曹操。《魏氏春秋》载:袁绍失败之后,孔融对曹操的儿子曹丕霸占了袁绍的儿媳妇深为不满,就上书曹操讥讽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此事,认为孔融博学,肯定是某书传所记,想知道究竟。一次遇见孔融,顺便请教,不料想孔融的回答让曹操大失所望:“以今度之,想起当然耳!”也就是说,如此认真的事情居然是猜测。曹操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但曹操毕竟是政治家,哈哈一笑而已。面对曹操的宽容,孔融不仅不思收敛其放荡的行为,而且变本加厉,甚至走上了卖国的道路,公然在吴国的使臣面前泄露国家大事,其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令人遗憾的是,孔融的两个年方八岁的儿子,也一同被杀。公元208年,孔融面对孙权的使者,讥讽诽谤朝廷,因此被曹操处以极刑。他的两个年方8岁的儿子,当时正在下围棋,听到孔融被逮捕的消息后,依然端坐不起,身边的人说:“你们的父亲已被逮捕,为什么不赶快起来逃跑?”二子从容地说:“哪里有巢毁而卵不破的呢?”于是都被杀害。”
孔融虽然早已投入历史的隧道,然而到现在还在民间享受着大名,大概是他四岁能让梨的缘故。其实,四岁能让梨者又何止孔融一人,历史偏爱孔融,可能多半是因为他是孔子的后代。纵观孔融的一生,于国、于家、于身的贡献,与他的名声相去甚远,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古人云:名者,社会之公器也,不可不用,但不可乱用。对于此,孔融是否太浪费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你知道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孔融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