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是否是志大才疏、心胸狭隘之人

发布时间: 2021-10-19 18:0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宋孝宗这个皇帝不错吧?看了他的事迹感觉很悲悯!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

宋孝宗是否是志大才疏、心胸狭隘之人

宋孝宗这个皇帝不错吧?看了他的事迹感觉很悲悯!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些。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于是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全无,把瘦小孩就是赵昚留了下来。

留在宫中的赵昚,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的准皇储确和权臣秦桧关系很僵。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顾忌赵昚能力太强。赵昚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3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高宗显然不为秦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昚及时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赵昚被养在宫中将尽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3。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都是完壁(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意见)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2年后,金海陵南侵,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皇太子赵昚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担心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

36岁的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在军事上,1严肃军纪2培养军事人才3提高军队战斗力

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宗,刘琦这样的名将。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

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复的老臣相继去世,又使其辅弼无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

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最后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不和。最后陈去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

孝宗为了恢复,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减冗官,又严格控制萌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还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

改革财政

增加纸币,出售官田。

在军事上,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又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赵雄,出使金国。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国书时,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这两条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

在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决了,于是又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

虞允文的死,对孝宗打击很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为政求稳,渐趋于保守。对与金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将全部精力全都转移到内政建设上。可能他想将这个任务(恢复)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两年后传位光宗。在当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

对宋孝宗的看法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些。
好与不好,是看和谁比了~~
和他老爸比的话,真的挺好的,
他的结局也真的让人很悲悯。
南宋的皇帝来说,
他可能是最好的一个了,
可惜了!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是南宋最有做为的皇帝
据说有一天,宋高宗在杭州享乐,美女、美酒、美景,高宗兴致极佳,突然有人禀报,出使金国的使者以回,高宗立刻放下闲情逸致,召见使者,据此使者说金国的皇帝金太宗长的酷像宋太祖,并扬言要夺回本来就是他的皇位(宋太祖死的莫名其妙,其弟弟宋太宗即为的也莫名其妙,宋高宗为宋太宗的后人),宋高宗十分扫兴。
就是那天晚上,宋高宗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时刻,属下高呼万岁,可是宋太祖突然翻了脸,恶狠狠地对高宗说“告诉你们家先祖,皇位是我的,是我的!),宋高宗立刻惊醒,认为北宋灭亡是宋太宗篡位造的孽,默默地想把皇位传给太祖后人

这个人就是宋孝宗赵昚
可见,孝宗即位是真正受的是“天命”
是很不错的 起码在南宋这个王朝算能力最强的一个皇帝了
但是。。。
但是你可以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的
首先吧 说说他努力恢复旧河山 比他老爸高宗强多了 为什么呢 自己的心志是一方面的 还有啊 你想想 高宗不愿意打下汴京是因为金国还有两个宋朝的俘虏皇帝呢 如果那两个皇帝回来了 那么高宗肯定是要让位的 所以高宗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这个才不努力北伐的 而到宋孝宗时 那两个俘虏皇帝都死了 所以北伐打下汴京也对他的皇位毫无影响的 假如 如果 那两个皇帝还在 宋孝宗又是不是会和他老爸一样呢 这谁也说不准
治国方面确实很强的
死的有点悲了
南宋的皇帝里我其实很欣赏这个皇帝了
其实历史是不需要假设的 所以我刚刚的假设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而已
通常一件事我都是考虑他的双面性的 习惯了 呵呵

关于宋孝宗的评价

要一句话就够了!
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些。
最节俭的皇帝——宋孝宗赵昚(shèn)
宋孝宗赵昚(shèn)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称宋孝宗“性恭俭”,就是恭谨俭约的意思,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乐。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宋孝宗认为“我其他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宋孝宗不但节俭,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节俭需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这样才能保持节操,培养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俭以养德。”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贵的,所以更不可不珍惜。
隆兴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孝宗赵眘,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眘,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高宗时弥漫朝野的妥协求和之风曾一度有所扭转。然而,面对高宗的处处牵制、主和派的极力阻挠、主战派的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从心,中兴大业最终不得不付之东流。战与和:收拾旧山河的艰难曲折
孝宗抗击金兵的雄心,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有所表现。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孝宗十分气愤,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但经史浩的提醒,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在高宗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即位后,孝宗表面上不便对高宗妥协求和的政策明确表示反对,但在处理政事时,他一反高宗的做法,平反岳飞冤案,驱逐秦桧党人,起用一批被高宗贬黜的大臣,还积极联络北方抗金义军。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大计。
张浚,高宗时为知枢密院事,坚持抗金,先后率军转战川陕、两淮等地,多有战功,在南宋朝野间享有盛誉,金人也十分畏惧他。秦桧当政,张浚遭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廷。孝宗久闻张浚的威名,内心早已非常仰慕,如今要恢复中原,主持大局的最佳人选非张浚莫属。新皇帝锐意进取,力图中兴,对自己又如此尊敬与信赖,令压抑已久的张浚兴奋不已。他建议孝宗亲赴建康,以招揽中原百姓之心;陈兵两淮,进军山东,声援西线川陕军队。同时,他还向孝宗举荐了一批力主抗战的人才,如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十朋等,孝宗都一一予以起用。一时间,曾经弥漫朝野的妥协退让气氛为之一扫而空,主战派力量大大增强。
隆兴元年(1163),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负责抗金前线的军事指挥。此前,金人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之地及岁币,被张浚拒绝。金朝屯兵虹县、灵壁,摆出一副马上要进攻南宋的架势,南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张浚主张先发制人,立即进行北伐。此议一出,马上招来了主和派的强烈反对,右丞相史浩就是其中的代表。
史浩曾是孝宗的老师,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孝宗即位之初的一些改弦更张之举,如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联络中原豪杰等,都得到过他的积极支持,他还向孝宗推荐了陆游等一批有识之士。但是,史浩的这些做法并不是为了恢复中原,而是为了维持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他认为,北伐劳师费财,南宋又兵弱将庸,主动出兵是冒险之举,退守长江以北,静观金人之变,才是最稳妥之计。他与张浚辩论五日,最终也没能说服张浚。此时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犊,锐气十足,虽然他曾一度在史浩的阻拦下有所犹豫,但经过张浚的鼓励和支持,又坚定了决心。当年四月,孝宗为了避开主和派的干扰,绕过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

宋孝宗算是好皇帝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些。
他是一个皇帝,却是个养子出身。他胸有大志,却不能如愿施展。他几乎一生都活在灰暗的世界中,还遭到干爹和亲儿子的前后夹击……他就是宋孝宗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 赵昚,一般评价认他是南宋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其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他的人生更写满了郁闷二字。 从小给宋高宗当养子,面临激烈的竞争。上岗后,一直活在干爹太上皇的阴影下,如履薄冰。其当政时期的业绩也极为有限,不仅没有回恢复中原,国弱民贫的状况没有得到多大改变。最终,他还被亲生的儿子抛弃,抑郁而死。 让我们同情一把这个可怜的皇帝吧。 寂寞的养子处处隐忍 宋孝宗并非宋高宗的亲儿子。他甚至不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就是《杨家将》里面的八王千岁)的后裔,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 当年金兵入侵,宋高宗一路夺命狂奔,受了惊吓,失去生育能力。他唯一的独子赵旉又早死。皇位继承人成了问题,于是宋高宗放话:当年宋太祖大公无私,将皇位传给弟弟,如今朕准备将皇位传回给太祖的后人。这样,继承人便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赵眘(时名伯琮)经过层层PK,终于从众多的候选者中胜出,得以作为高宗皇帝的养子进宫。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有多种说法。据文莹所著《湘山野录》一书记载,当夜阴霾四起,大雪突降,赵匡胤召来弟弟赵光义对饮。众人皆退出,只余下哥俩。烛影之下,只见弟弟赵光义似酒力不支。三更时分,赵匡胤走出屋子,以“柱斧”戳雪,回头对弟弟说:“好做,好做。”随即,赵匡胤就寝,鼾声如雷。当夜,赵光义也宿于宫内。五更时分,太监发现赵匡胤已经驾崩了。很快,赵光义就在赵匡胤的灵柩前继位为帝。据此“烛影斧声”的描写,则太宗有篡位嫌疑。 赵眘入宫时,年仅六岁。小小年纪远离爹妈,接受苛严的教育,其孤独寂寞自不必说。干爹高宗一直对他不冷不热,毕竟不是亲生的——高宗还抱有幻想,指望自己创造奇迹,再生个儿子出来呢。权相秦桧也强烈反对立赵眘为太子。就连高宗生母,赵眘干奶奶韦太后也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伯玖。 这样,面临着现实和虚幻的双重威胁,赵昚被养在宫中近20年,却一直未确定太子名份。为了在争夺皇位的决赛中胜出,赵昚谨小慎微,曲意逢迎,处处讨养父的欢心。 当时秦桧当朝弄权,赵昚觉察出父皇对秦桧的提防之心,便在这方面做文章。不止一次,他打探出秦桧背着朝廷擅自的一些举动,向高宗汇报。后来秦桧病危,妄想由儿子秦熺代行父职,又是赵昚揭穿其阴谋。由此,高宗看到了他的勤敏和才华。老奸巨猾的秦桧,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成为了赵昚讨好干爹的垫脚石。此后,高宗又各赏赐十名宫女给两位皇位候选人。赵眘一眼就看出这是个考题,便洁身自好,一年内,对宫女们分毫不犯。这又把竞争者赵伯玖给比下去了。 此后,金兵大举南侵,两淮失守,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臣纷纷建议逃跑。赵眘又好好表现了一把。他挺身而出,表示愿带兵前去抵抗。最终,高宗御驾亲征,赵眘则跟随出兵。这一趟,基本确立了赵昚的地位。金兵退去后,高宗终于1162年宣布赵昚为太子。 1163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赵昚即位,就是后世的孝宗。寄人篱下,隐忍多年,赵眘终于出头。他摩拳擦掌,只待要大干一番。 北伐志难成,鬓丝生 自从公元1127年,北宋莫名其妙被金所灭,皇族漏网之鱼在金兵的追击下,一路狂奔到江南,建立南宋。不久,南宋迁都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偏安一隅。 1141、1164年,金、南宋两次和谈以后,两国边界稳定在淮水、大散关一线,金朝政治和经济重心自北向南转移。 尝到甜头的金兵不断南下,来势汹汹。懦弱的宋高宗屡次议和,又屡次被得寸进尺的金人撕毁。孝宗即位后,金国又要求宋割让海、泗、唐、邓、商等五州土地。 血管里留着宋太祖骄傲的血液,赵昚岂能答应!他起用主战的张浚、李显忠等人,下令北伐,要借此恢复太祖纵横天下的光荣。 初期,宋军接连取得了胜利,李显忠攻克灵壁、宿州,邵宏渊攻克虹县。可惜好景不常,渐渐的,军队内部的种种问题显现出来。 原来招讨副使邵宏渊自恃甚高,对主帅李显忠心怀不满,不愿听他指挥。而主帅李显忠,面对胜利,产生骄傲心理,不谋进取,终日饮酒作乐。并且,在犒赏军队时又有失公允,兵卒牢骚不断,士气大减。 金军乘机调兵遣将,大举反击。宿州一战,邵宏渊按兵不动,反而动摇军心,全军溃逃。李显忠孤军奋战,无奈连夜南撤,退到符离,又被金兵围攻,损伤无数。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作一首《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其中就讲到此次的北伐。可惜符离溃败,本来很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被轻易地断送了!陆游痛惜不已。 至此,连同随军民夫在内,13万人马伤亡殆尽,历时仅20天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此后,孝宗的壮志雄心渐渐归于消沉。1164年,南宋向金签署了屈辱的“隆兴和议”。 失败后的孝宗很是郁闷,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小,他就是这么郁闷着过来的。 仅有雄心是不够的 隆兴之败,给了赵昚闷闷一棍。随后,他的远大抱负又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最终锐气尽失,郁郁寡欢。 他本人有一定才华,可惜遇事优柔寡断,朝令夕改,迟疑不定。 在抗金的问题上,他总是或战或和,摇摆不定。绍兴三十二年,驻扎川陕的大将吴璘反攻金军,屡获胜利。他却担心进兵失利,竟下诏吴璘班师。等到了次年正月,又猛然醒悟,急忙改诏“进退可以便宜”。然而为时已晚!宋军奉令撤退途中损失惨重,亡失战将数十名,士兵三万余人,连营痛哭,声震原野。新收复的大片土地又重新为金所取。 用人方面,孝宗对属下很不信任,事皆亲决。不稳定的用人政策,造成不稳定的统治群体,官无成绩,吏治不清,影响了国力的提升。 因为有了秦桧久任擅权的教训,孝宗勤于任相,在十六年间任相十七人,参知政事前后多达三十四人,简直成了走马灯。将帅、谏官和地方守臣也是频繁调换。然而,官员来了就走,不足以熟悉业务,展示才干。频繁的调动更使官吏不安于位。 为防止大臣擅权植党,孝宗还“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这不仅阻碍了大臣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使皇帝身边的近习,得以倚仗宠信,招权纳贿,肆意开权。士大夫纷纷奔走其门,造成吏治的混乱与黑暗。 孝宗的魄力也不够。政治上他承袭了北宋的基本国策,也继承下北宋政权积累的弊病。虽进行了一些革新,也不过是对皮毛枝节修修补补,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更张,以彻底解决问题。 还有,他为人太过慷慨。慷慨诚然是一种美德,但在一国之君的立场上,这个度把握不好,则会对国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孝宗的慷慨,不但纵容了宋朝冗兵的弊端,也影响了他对冗官冗费的裁汰效果。他还对干爹太上皇高宗夫妇巨额奉养,仅每月给德寿宫的缗钱就有十万贯。微弱增长的社会财富,被各种花费和支出吞噬殆尽,无法形成稳固的物质基础。 如此种种,可怜的孝宗能不失败,能不郁闷吗? 许是为了排遣郁闷,孝宗酷爱并且工于书法。他的书法笔划秀劲匀整,行笔圆转流畅又具有沉着遒劲的韵致。 孝顺养子遇上不孝亲生儿 孝宗虽然当了皇帝,他那退位了的干爹,太上皇宋高宗,却还如幽灵一般束缚着他,让他不能随意施展。因为是个养子,所以他更在意旁人的目光,深怕被人说不孝。他对高宗毕恭毕敬,从不敢说一个不字。他始终活在高宗的阴影里,登基之前是,之后也是。 孝宗当了27年皇帝,相当不幸的是,在其中前25年,他的干爹一直很健康地活着。在平常人家,老人高寿是儿女的喜事,但在朝廷上,意味着孝宗处理朝政时,不得不看太上皇的脸色。 高宗持续着自己一贯的立场,坚决反对和金国开战。在“隆兴和议”前,他就与朝中的主和派遥相呼应,不断向宋孝宗施压,要议和条件。他甚至对孝宗说,老大,要打仗,等我百年之后,你再随意为之吧!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孝顺的皇帝敢不听吗? 太上皇以八十高龄去世的这一年,宋孝宗似乎也解脱了。然而他也已是60岁的老人。青春韶华无情流逝,当年恢复中原的大业,对于年迈的宋孝宗来说,只留下一个永远的遗憾。 宋光宗赵惇,在位5年,是宋朝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终日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由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执政。 他的晚年也是闷闷不乐。赵昚在62岁传位于太子,自己退居重华宫。原本以为终于卸下重担了,能悠闲地安度晚年,却没有料到几乎被他的亲儿子给气死。 俗话说:上行下效。可孝宗的对干爹的孝顺,却一点也没被亲儿子所继承。登上了帝位的光宗觉得目的达到了,再也没有必要装出“孝子”的模样来讨孝宗的欢心,便开始找各种借口不去探望孝宗。可怜的孝宗,对此很是耿耿于怀,却又无可奈何,终因郁闷而起病。 孝宗得病,光宗仍然无动于衷,一次也没有过宫探视,自顾在外玩乐。亲儿子竟然可以冷落自己到这种地步,孝宗失望至极。抑郁的心情,使得他的病情急转直下。病重的孝宗,留下一篇《拟行乐表》,郁闷而死。 朱熹对孝宗的评价是:“即位二十有七年,而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 对于这个评价,九泉之下的孝宗如果听到了,估计又得郁闷好一阵子。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观其一生,也许他唯一成功的事情就是在与赵伯玖的皇位争夺中获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但是,谁又能证明,做皇帝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幸事呢?
宋孝宗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汉族,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chēng)。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 族中选择後继者。 [编辑本段]南宋能力最强的皇帝—宋孝宗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于是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全无,把瘦小孩就是赵昚留了下来。 留在宫中的赵昚,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的准皇储却和权臣秦桧关系很僵。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顾忌赵昚能力太强。赵昚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3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高宗显然不为秦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昚及时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秦禧当宰相的企图。 赵昚被养在宫中将尽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3。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依旧都是完璧(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意见)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2年后,金海陵王南侵,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皇太子赵昚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知道赵昚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 36岁的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在军事上,1严肃军纪2培养军事人才3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的名将。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州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 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复的老臣相继去世,又使其辅弼无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最后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不和。最后陈去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 孝宗为了恢复,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减冗官,又严格控制萌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还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 改革财政,增加纸币,出售官田。 在军事上,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又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赵雄,出使金国。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国书时,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这两条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在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决了,于是又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 虞允文的死,对孝宗打击很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为政求稳,渐趋于保守。对与金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将全部精力全都转移到内政建设上。可能他想将这个任务(恢复)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两年后传位光宗。在当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 [编辑本段]对宋孝宗的看法 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秦桧为相十余年,将朝中的主战派,迫害,打压殆尽。所以孝宗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邹宏渊。手下只有一个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孝宗当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着,一直影响着他。高宗坚决反对主战,甚至对孝宗说,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为之。以孝顺著称的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孝宗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尧舜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相比两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些。 最节俭的皇帝——宋孝宗赵昚(shèn) 宋孝宗赵昚(shèn)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称宋孝宗“性恭俭”,就是恭谨俭约的意思,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乐。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宋孝宗认为“我其他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宋孝宗不但节俭,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节俭需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这样才能保持节操,培养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俭以养德。”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贵的,所以更不可不珍惜。 隆兴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孝宗赵眘,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眘,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高宗时弥漫朝野的妥协求和之风曾一度有所扭转。然而,面对高宗的处处牵制、主和派的极力阻挠、主战派的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从心,中兴大业最终不得不付之东流。战与和:收拾旧山河的艰难曲折 孝宗抗击金兵的雄心,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有所表现。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孝宗十分气愤,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但经史浩的提醒,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在高宗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即位后,孝宗表面上不便对高宗妥协求和的政策明确表示反对,但在处理政事时,他一反高宗的做法,平反岳飞冤案,驱逐秦桧党人,起用一批被高宗贬黜的大臣,还积极联络北方抗金义军。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大计。 张浚,高宗时为知枢密院事,坚持抗金,先后率军转战川陕、两淮等地,多有战功,在南宋朝野间享有盛誉,金人也十分畏惧他。秦桧当政,张浚遭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廷。孝宗久闻张浚的威名,内心早已非常仰慕,如今要恢复中原,主持大局的最佳人选非张浚莫属。新皇帝锐意进取,力图中兴,对自己又如此尊敬与信赖,令压抑已久的张浚兴奋不已。他建议孝宗亲赴建康,以招揽中原百姓之心;陈兵两淮,进军山东,声援西线川陕军队。同时,他还向孝宗举荐了一批力主抗战的人才,如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十朋等,孝宗都一一予以起用。一时间,曾经弥漫朝野的妥协退让气氛为之一扫而空,主战派力量大大增强。 隆兴元年(1163),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负责抗金前线的军事指挥。此前,金人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之地及岁币,被张浚拒绝。金朝屯兵虹县、灵壁,摆出一副马上要进攻南宋的架势,南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张浚主张先发制人,立即进行北伐。此议一出,马上招来了主和派的强烈反对,右丞相史浩就是其中的代表。 史浩曾是孝宗的老师,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孝宗即位之初的一些改弦更张之举,如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联络中原豪杰等,都得到过他的积极支持,他还向孝宗推荐了陆游等一批有识之士。但是,史浩的这些做法并不是为了恢复中原,而是为了维持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他认为,北伐劳师费财,南宋又兵弱将庸,主动出兵是冒险之举,退守长江以北,静观金人之变,才是最稳妥之计。他与张浚辩论五日,最终也没能说服张浚。此时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犊,锐气十足,虽然他曾一度在史浩的阻拦下有所犹豫,但经过张浚的鼓励和支持,又坚定了决心。当年四月,孝宗为了避开主和派的干扰,绕过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
http://cn.china.cn/article/n458141,88d068,d1614_4867.html 算是好皇帝吧

历史问题;为什么宋光宗与宋孝宗不合?

历史问题;为什么宋光宗与宋孝宗不合?

政治主张不同。

金兵南侵的压力一直威胁着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在惊慌南逃之后,患上了不育之症,无奈之下将皇位让给宋太祖的后嗣,也就是普安郡王赵昚,即后来的宋孝宗。

面对凭空得来的皇位,宋孝宗对宋高宗不由十分感激。然而他与宋高宗对金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宋高宗坚决议和,而宋孝宗则仍有雄心大志,却受制于宋高宗无法施展。

公元1187年,宋高宗逝世,从公元1187年,到公元1194年,宋孝宗真正独立执政只有七年不到的时间,身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七年的时间实在太短,事实上,公元1162年,赵昚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

如果从这一年开始计算的话,共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此时宋孝宗已经三十五岁了,正是壮年、意气风发的时候,然而头顶有宋高宗制衡,他不敢违逆宋高宗的意思,况且,宋孝宗之所以被追谥为“孝宗”,可不是凭空得来的,只因他事事以高宗为先,受人称道。

但是,孝顺宋高宗也就意味着遵循他过去的政治主张,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变通,即便宋高宗死了,还有三年的守孝期,按照“三年无改父之志”的古训,在这三年间也不能更改宋高宗的政治主张。

扩展资料:

宋光宗的立储分歧:

光宗皇后李氏只生有嘉王赵扩一人,立为太子,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却受到孝宗的阻挠。可能是因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认为其不适宜继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赵恺的儿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孝宗喜爱。

当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赵恺,成为太子,如今孝宗却宠爱赵恺之子,不同意将嘉王立为储君,无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对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让光宗时时感到恐惧和不安。在他看来,父亲似乎不仅对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对自己的皇位,都是潜在的巨大威胁。

在别有用心的李后和宦官们不断离间挑拨下,这种恐惧感逐渐成为光宗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症状。他视重华宫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问安,尽可能躲避着孝宗。

天子孝行有亏,臣子劝谏责无旁贷,而臣僚们的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执与疑惧,终于引发历时数年的过宫风波。

光宗病情不断加重,皇后李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生性妒悍,又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一方面,她独霸后宫,不允许任何女人与她争宠,光宗对此只有忍气吞声,抑郁不乐;

另一方面,她视孝宗夫妇为她皇后地位的最大威胁,想方设法离间孝宗、光宗父子,从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光宗的病态心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惇

  一、光宗患有精神病。据《宋史·光宗本纪》诸书载,光宗的李皇后生性妒忌残忍,而光宗的嫔妃却越来越多。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因黄贵妃有宠,李后无法容忍,便乘光宗离宫祭天的机会,将黄妃杀害,再派人到祭天斋宫报告黄妃暴病已卒的消息。当时光宗正在圜丘举行合祭天地的礼仪,一听此噩耗,光宗只是哭泣。事也凑巧,次日清晨祭天时发生火灾,差点把光宗烧伤。又突然风雨大作,礼坛黄烛尽灭,不能成祭天之礼而罢。诸多变故交织在一起,光宗内心深受打击,以为获罪于天,震惧而感疾,“噤不知人,张口呓言”(《朝野遣记》),从此神经失常,后宫暗称之为“风(疯)皇”。主要表现是“帝自是不视朝”,一个月后才“始对辅臣于内殿”。第二年,还常常“帝有疾,不视朝”,三月份时,“帝疾稍愈,始御延和殿听政”。不过已经常目光呆滞,精神恍惚,时好时坏。其理智清醒时,还想做个明君,然而犯混的时候并不会少。主要是史籍对此事语焉不详,大臣也往往讳莫如深,所以光宗真正的病情,后人不得而知。
  二、光宗惧内受制于李后。《宋史·光宗本纪》载,绍熙四年九月,光宗首次不朝重华宫过后的几天,在众臣的劝说下,“帝将朝重华宫,皇后止帝,中书舍人陈傅良引裾力谏,不听。”《齐东野语》也载,光宗将朝父王,百官班立以候,当光宗刚走出御屏,李后拉住皇帝的胳膊说:“天冷,官家再喝一杯酒。”百官侍卫都大惊失色。陈傅良马上趋前拉住龙袍大襟,请帝毋再入宫,并随上至御屏后。李后叱责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你难道不要脑袋了吗!”傅良只得出来,遂大恸于殿下,李后派人责问:“此行为算是何礼?”傅良回答:“子谏父不听,则号泣随之。”李后更怒,遂传旨回宫。李后居然能够阻止光宗,不让他去看望父母,亦可见这位皇后的蛮横专权,那么李皇后为什么如此嫉恨公公呢?
  《齐东野语》诸书载,李氏出身将门,天姿悍妒,飞扬跋扈,为太子妃时就容不得太子身边的宫女,一再到孝宗面前告状,孝宗让她学点后妃之德,并警告她:“如再争吵,宁可废掉你。”做皇后时更专擅朝政,骄奢淫逸,任人惟亲,政事腐败。且不敬婆婆谢太后,太后教训之,李后反而说:“我与皇帝是结发夫妻”。言外之意是说太后与孝宗不是结发夫妻,而是嫔妃册立的。太后告之孝宗,孝宗听了也大怒,屡加训斥,声称若不思悔改,有失皇后风范,定将废之。《朝野遣记》载,宋孝宗听说儿子得病,便亲临大内抚视,见光宗已神志不清,嘴中喃喃自语,不由十分担忧,且怒斥李皇后道:“皇上为社稷之重,你不好好照顾,使他发病如此。万一不能恢复,当族灭你李氏。”可见,李后与公公的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暗中与公公已势不两立。好几次,光宗准备去见父母,都被李后阻拦。可知光宗软弱多病,不能自主决事,往往听从李后之意。
  三、光宗与孝宗父子有隙。《西湖志余》载,光宗在做太子的时候。年已过四十,很想父王早些内禅皇位,又难于当面说出口。便数次给太后提暗示,太后有些搞不懂,旁边有人就帮太子说:“是想娘娘帮太子去与皇帝说说。”太后这才听懂。一天,孝宗来东宫,太后从容说:“官家是否可传位与太子,自己也好早点休息取乐了。”孝宗却说:“我早就想这样做了,但太子年纪尚小,又没有经历,所以还不能传位给他。”太后也不能勉强,就对光宗把事情说了。光宗很不高兴,说:“我的头发都已白了,还拿我当小孩子。而当年爷爷早就传位给他了。”又过了几年,光宗才终于坐上皇帝宝座。
  一天,光宗找太上皇要求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不料孝宗对他说:“当初按例应立你二哥,因你英武像我,才越位立你。如今你二哥的儿子还在。”事情是这样的:光宗的大哥早夭,而孝宗这时立三儿子光宗,使二儿子郁郁病死,孝宗对二儿子怀有歉疚心理,同时孝宗觉得嘉王“不慧”,而二儿子之子早慧,所以有意想改立。光宗在情理上不能反驳父亲,内心却是老大的怨怼,父子关系出现无法弥合的裂痕。李后更是大为不满,不断在光宗面前进谗言,所以光宗对父王一直心有芥蒂。
  四、有宦官从中挑拨其父子关系。《四朝闻见录》载,光宗即位,对近习宦官没有好感,一天甚至大发脾气,要取其中狡猾者的首级。太监们哭诉到孝宗那里,孝宗下旨:“吾儿息怒。”光宗虽奉父旨,但心里更不快,意欲他日尽诛此辈。由是,宦官们面面相惧,商量如何离间三宫。不久,光宗发病,孝宗担忧,派人到处找秘方良药,得草泽大药丸一颗,据称可药到病除。孝宗想宣旨赐药,又怕李后可能会从中作梗,不许光宗服民间草药,便想等儿子来重华宫看望时,再当面让儿子服药。某宦官得知此事,便想阻止光宗吃药,便与李后说:“太上皇只等皇帝过去,便会赐一种草药。”李后派人去打听,重华宫果然准备了大药丸。便拉着儿子嘉王找光宗哭诉,挑唆说:“太上皇打算废掉你,给你准备了一丸药,好让你侄子早点继位。”使光宗相信其父准备了有毒的药丸,要他当场服下,所以再也不肯朝重华宫了。由是,光宗始终也没吃得此良药,病也没好,主要是为这些宦官和李后所误。
  各种不同原因的说法,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人们无所适从。不过,其中光宗有病和李后跋扈或是主要原因,但光宗到底病到如何状态,李后又专权到什么程度,人们依然知之不详。
1 宋光宗当了太久的皇帝,即使退位为太上皇后仍然喜欢左右国事,宋光宗谨小慎微了那么多年,一旦上位,受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
2 宋孝宗对宋光宗的继承人问题发表意见,他让宋光宗死后把皇后传给侄子赵抦而不传给他的儿子赵扩,宋光宗当然不大愿意;
3 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是历史上著名的妒后,贪婪、妒忌、霸道,这样的女人自然不会讨人喜欢,宋孝宗很不喜欢她,曾经明确地说要废掉她的皇后位。李凤娘怀恨在心,不断在宋光宗身边诋毁宋孝宗,说宋孝宗想要毒死光宗,然后传位赵抦,宋光宗既恐惧又怨恨;
4 李凤娘妒忌、残忍,曾经因为宋光宗看一个宫女的手很白,多看了几眼,李凤娘就砍下宫女的双手,后来李凤娘更趁宋光宗出宫祭天杀死光宗宠爱的黄贵妃,李凤娘的凶狠使光宗很寒心、很恐惧,心智渐渐失控;
5 上有不肯完全放权的孝宗,下又妒忌剽悍的李凤娘,宋光宗心智失常,精神方面患上疾病,更加疑神疑鬼,担心宋孝宗不想他当皇帝,会把他杀死,心中也更加怨恨孝宗。
宋光宗后来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始终认为大臣们会借宋孝宗来谋害他.最终,宋光宗精神病过度严重,真的被大臣们逼迫退位.
他有精神病,他老婆挑拨离间
本文标题: 宋孝宗是否是志大才疏、心胸狭隘之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1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吟诵式微的原因是什么外国一般怎么处理因搁浅而死亡的鲸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