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有人马都披甲的重骑兵,有长长的马槊、有马镫,倭寇短短的日本刀为什么还能打得过

发布时间: 2021-10-03 10:02: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冷兵器战争中有哪些兵种,使用的又是什么兵器古代军种侧重于陆军,水军。特别是陆军,兵种最多。从世界现今兵种分类也可见一斑。中国古代...

明军有人马都披甲的重骑兵,有长长的马槊、有马镫,倭寇短短的日本刀为什么还能打得过

冷兵器战争中有哪些兵种,使用的又是什么兵器

古代军种侧重于陆军,水军。特别是陆军,兵种最多。从世界现今兵种分类也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兵种
步兵:轻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攻城时使用投石机巨弩的) ,弓箭手(长弓、短弓),盾牌手,朴刀手,斧兵,长枪兵
骑兵:轻骑兵,重骑兵,弓弩骑兵,异种骑兵(骑兵,骆驼骑兵),骑射手
战车兵:轻车兵,重车兵
水兵:普通水兵(水手,瞭望,攻击,操舵),特殊水兵(蛙人)
(水兵和步兵能够相结合,水兵随时能够转为步兵)
古代军队不象现代军队那样有完整的军兵种划分。随着作战武器以及作战方式、作战地域的变化,才逐渐分离出一些专业化的部队,具有一定的兵种性质。一般有车、步、骑、舟四大兵种。两汉以后车兵消亡,主要是步、骑、水军三大兵种。不过中国古代军队主要不是按照兵种来编制和指挥的,而且也从来没有形成陆、海并列的两大军种体制。
车兵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早期军队的主力是战车兵。商周时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是当时最重要的兵种,在漫长的5个多世纪中,战车驰骋在中原大地上,而步兵配属于战车,在战车冲破敌人队形时进行格斗厮杀。由平民或者奴隶充当的“徒役”则在车后护卫战车、提供后勤,实际上只不过战车兵的侍从。军队的编制以战车为核心,一国的军事实力以多少“乘”为标志。当时的一辆战车乘员3人,左侧的“车左”持弓箭射击,是主要的攻击力量,为一车之长,号为甲首;右侧的“车右”持戈矛,以勾刺杀敌,又称“骖乘”;中间的甲士为驭手,驾驶战车。春秋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兵种,与车兵并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仍有战车兵,与步兵混编,依旧是作战兵种。西汉也仍然有“车士”的编制,以及在直属朝廷的北军中有专门的“虎贲校尉”,有“车骑将军”名号。后世车兵没落,东汉后车兵不再是独立的兵种。直到约1500年以后,随着火器的发展,明代军队又出现“车兵”兵种。嘉靖(1522—1565)后直属朝廷的“三大营”全都有车兵编制。戚继光在组建边防军时,也专门组织了用于战斗的车兵。这时候的车兵使用的是一种两轮车,两侧装有护板,号为正厢车(仅一侧有护板的称“偏箱车”,没有护板的为“轻车”),平时用两头骡子拉动,战时*车兵人力推进至发射阵地。车上装有火炮(大将军1座或或佛郎机2座)。每辆战车,车兵定额24人,有佛郎机手、鸟铳手、火箭手、藤牌手等。作战时以战车为依托施放火器,扎营时将战车围绕营盘一圈,首尾相连,护卫营盘。因此这种车兵实际上具有一定炮兵的性质。清朝入关后不再采用这种战车作战方式,车兵被废除。
步兵
公元前541年,晋国统帅荀吴率领晋军与北方少数民族狄人作战,作战地点在太原北面的山区一个叫“大卤”的地方,地势险要,战车难以行使。部将魏舒提出建议:“敌人都是步兵,在这山区里我们的战车无法发挥作用,步兵困在战车旁边也没有用。不如自我以下所有甲士全都下车徒步作战。”荀吴同意这个计划,委派魏舒为前敌指挥。魏舒下令拆毁战车,将所有的甲士和原来跟随战车的“徒兵”混编列阵。自认为出身高贵的战车兵不愿下车和徒兵混在一起,魏舒就把荀吴的一个亲信当场斩首示众,这才逼迫甲士下车排阵。魏舒用一支小部队在前面诱敌,将主力排列在阵势后部的两侧。狄人没见过华夏族军队徒步作战,大声嘲笑,也不列阵就一涌而上,想不到正中了魏舒的诱敌之计,晋军从两侧合击,狄人大败。这是首次在战场上临时组编步兵,但步兵作为华夏族军队一个独立的兵种却是由此发端。
春秋时期步兵迅速兴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平民(国人以及庶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战国时期步兵已经是军队作战的主力。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步兵俑来看,有的步兵是穿甲的,有的是不穿甲的,前者大多手持各类格斗兵器,后者大多手持弓弩做发射姿势。说明当时步兵也已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之分。不过这两种步兵是混编的,并非是独立的两个兵种。只是在某些战斗需要的情况下会集中起某一类步兵,如孙膑集中万名弩手伏击庞涓。
以后历代步兵一直占了军队的绝大部分编制。建制步兵种类繁多,但一般依然保持着秦代这两大类区分,也仍旧实行混编。如汉代步兵总称“材官”,其中的弩手称“蹶张”,勇健善斗的有“奔命”、“勇敢”等名号。西汉时设置的北军“八校尉”中有“步兵校尉”,但实际上八校尉大多数都是步兵编制,这支部队守卫上林苑,是一支长于格斗的步兵。另有“射声校尉”,是专门的弓弩部队。
唐代的步兵也有以格斗见长的“奇兵”(机动队)和“跳荡兵”(突击队)以及发射武器为主的“弓弩兵”。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步兵往往主要是依靠发射类武器进行战斗的,尤其是宋代军队中发射武器的步兵要比格斗步兵多得多,平均每100名马军(并非完全是骑兵)士兵中,枪手和旗手加起来只有13人,余下的全都是弓箭手;每100名步军士兵中,刀手8人,枪手16人,弓箭手有76人。
元代开始军队装备火器,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作火器的步兵。如明代步兵编制中都有“铳手”,负责发射火炮、火枪。戚继光组建军队,无论骑兵、步兵,都有专门的鸟铳手、快枪手、火箭手、藤牌手,以及挑选“有杀气者”为近战时的刀棍手,混编为战斗基本单位。
清代绿营兵主体是步兵,但其中也混编有鸟铳手、抬枪手、炮手。
骑兵
战国时期一般讲到国家军事实力时往往“车骑”并提,足可见当时的骑兵已和车兵并列为重要的技术兵种。《战国策》提到苏秦游说秦王,说秦国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范睢也说“秦卒之勇,车骑之多”,所向无敌。与“车骑”对称的“奋击”、“秦卒”应该就是步兵,看来这就是当时军队的三大兵种了。《史记》记载苏秦的话,说是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武士二十万,奋击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南方的楚国则步兵比重大,“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总的来说各国的骑兵只占全部军力的5%都不到。
公元前307年,北方的赵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痛感骑兵的重要性,国王赵武灵王毅然推行“胡服骑射”,将骑兵的服装改为与游牧民族相同的窄袖短衣,终于建立起可以与游牧民族作战的骑兵。后来任用李牧为统帅,训练士兵骑射,并精选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百金之士”5万,弓箭手10万,组成主力部队与匈奴作战,接连打败或降伏匈奴的附属国如东胡、林胡等,使得匈奴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赵国这支特编的部队步骑比例还是要超过10:1。
战国时期的骑兵仍然还没有马镫,难以进行马上格斗,在野战中一般不在正面进行突击,主要用于包抄、迂回、追击。如李牧以骑兵两翼包抄战术击败匈奴大军。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以15000骑兵截断赵军与营垒之间的联系。骑兵的编制还不大,并不独立遂行战役任务。
秦汉时期骑兵已有很多的独立建制部队。比如楚汉相争时,两军有很多称为“骑将”的军官。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项羽最后失败,带领800名骑兵突围。刘邦命令骑将灌婴率5000骑兵猛追,一直追过淮河。
西汉为与匈奴作战,逐步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征兵时专门有“骑士”的兵役,朝廷任命专门的“车骑将军”,以后又设立“骠骑将军”、“骁骑将军”等名号。朝廷直属的北军中也有“屯骑校尉”和“越骑校尉”、“胡骑校尉”。汉武帝时期发动多次进攻匈奴的战争,出动的骑兵动辄数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军队中骑兵的比重加大,在边境地区已经超过了步兵。
东汉保留了西汉时的制度,但军队中骑兵的比重明显下降。几次边境战争中,由内附的南匈奴或羌族部落骑兵起到重要作用,汉族骑兵出动数量不多。如73年窦固等出击西域,89年窦宪等出击北匈奴,汉族骑兵都不到“万骑”规模。在中原地区的战争中往往“步骑”并提,在作战时仍然采用混编,骑兵起辅助作用。
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有一支较精锐的骑兵。比如在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亲自率5000骑兵突袭袁绍军后勤基地乌巢,获得决定性胜利。又如211年曹军进攻关中,以步兵诱敌,而以“虎骑”为主力夹击,大败马超、韩遂。这种“虎骑”很可能就是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说明汉族军队骑兵开始有重装与轻装区别,而且这种重装骑兵已具有野战强攻突击能力。
十六国混战时期(304—439)是重装骑兵全面登上军事舞台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内迁,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使骑兵用马大量增加;马镫等更为完善的乘马具的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上的格斗能力;手工业的发展也能够为骑兵提供更完善的防护甲。因此重装骑兵已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成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决定性力量。军队中骑兵的比重也大大增加。如312年汉族军阀王浚组织5万军队进攻盘踞襄国的军阀石勒,石勒先败后胜,在最后的追击战中缴获“铠马”5000匹。可见在王浚军队中重装骑兵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一以上。328年石勒进攻洛阳,出动的军队中“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骑兵达到全军近三分之一。383年前秦苻坚以百万大军进攻东晋,据说步兵有60万,骑兵有27万。可见步骑之比为2:1似乎是当时的惯例。而后来北魏军队动辄出动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大兵团作战,甚至在450年大举进攻南朝刘宋时,出动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绵延3000里。
北朝极端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到隋唐。唐太宗是一位轻骑兵(指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骑兵,人披的甲是两当铠为主,主要遮蔽胸部,或者也叫胸甲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他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东征西讨,很多战役都是他亲自率轻骑兵奔袭、突击而获胜。唐代也是古代汉族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按照《通典》所载唐初大将李靖的说法,唐代军队的标准编成是骑兵要占到战斗部队的30%。而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差不多也占到30%。
唐代中叶起中原汉族皇朝逐渐丧失对于主要马匹产区的控制,军队编成中的骑兵比重也随之逐渐降低。到北宋建立,军队编成中尽管有相当比重的“马军”,但却大部分是没有马匹的步兵。北宋皇朝千方百计促进马匹的养育,而在农业地区难以放牧大批马群,马匹生产长期萎缩,“马军”也就只能名不副实。这种局面到南宋时更为严重,骑兵补充马匹只能依靠广西等地出产的矮种马,骑兵的比重不到5%。而与北宋对峙的辽、西夏、金、元等游牧少数民族皇朝却以骑兵为主力军,屡屡打败宋军。南宋能够与之一战的部队往往装备有较多骑兵。比如著名的岳家军,以俘获的马匹编练8000骑兵,号“背嵬军”,又编练“游奕马军”,1140年颖昌大战,这两支骑兵与金骑兵进行大规模骑兵会战,获得胜利。
明代初期为与蒙古作战,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亲自多次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是全军覆没,邱福阵亡。明朝廷立即动员建立30万骑兵,也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可见当时有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但1449年“土木之变”后,朝廷直接掌握的京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战马的供应更加困难,从此明军逐步倒退到两宋时期的那种状况,骑兵在军队编成中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清代八旗兵的主体是骑兵,而绿营兵则基本是步兵为主。入关前八旗兵的骑、步比为1:1,入关后仍然基本保持这一比例。而从制度上来看,朝廷规定绿营兵部队一般原则是“马三步七”,但实际上各地均不相同。由于清代“马兵”是指级别最高、薪俸最多的士兵,因此“马兵”并不一定是备有马匹的骑兵,连水师的士兵也有相当比例的“马兵”。
欧洲中世纪兵种
主要是建立在骑士制度下的各类不脱产的武装。
骑士: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校官,以骑士领为依托(后期出现了无封地骑士),如同地主,战时则武装并带领雇农组成或加入由国王组建的军团。主要战备有:马匹(主要为短腿种马)、甲胄、佩剑(近战使用)、长短矛各一(用于骑马冲锋),之后还出现了步行骑士,著名的有圣殿骑士、条顿骑士、法兰西骑士、德意志骑士等;
骑兵:配有马匹的士兵,轻骑一般不配甲胄,作战武器为长矛。一般有重骑兵与轻骑兵之分。重骑兵多用于冲锋,轻骑兵多用于侦察,著名的有龙骑兵,哥萨克,拜占庭重骑兵等;
步兵:分为轻重两种,重步兵配有厚重板甲,行动不便,一般只用于双方对峙作战,使用重剑,矛,斧等杀伤敌人;轻步兵属于最常见的兵种,武器配置不一。著名的有 瑞士卫队,法兰克武士、瓦良格卫队等。
射手:使用弓或者弩远距离杀伤敌人,一般不配备近战武器,因此常需要其他兵种保护,著名的有长弓兵,十字弩兵等。
其他兵种:大多为各类投掷武器兵种,如投矛手、投斧手等。
欧洲古典时期兵种
步兵:一般配备长矛和短剑,也有配备标枪和短剑的,许多蛮族的步兵配备砍刀或长剑,一般穿戴锁子甲,精锐部队配备有板甲,著名的有马其顿方阵、古罗马近卫军。
骑兵:一般配备长矛和短剑,也有辅助骑兵配备标枪的,一般不配备弓箭,马匹一般不披甲,利用凶猛的冲锋袭击敌人。著名的有波斯铁骑、哥特骑兵。
射手:分为弓箭手和弩手,弓箭手更为普及,弩手的箭矢威力更大,但是发射不便,所以以弓箭手为主,一般只配备锁子甲。著名的有波斯弓箭手等。

古战场上的五种冷兵器,狼牙棒可以上榜吗?

在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收割敌人性命保全自己性命的武器,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兵器谱上有十八般兵刃,其排名顺序是一刀二枪三剑四戟五斧六钺七钩八叉,但是要按杀伤力排名,刀剑可能都进不去前三名,古代大将发誓“死于刀剑之下”,其实就是一个牙疼咒:除了被生擒后斩首,很少有大将在战场上死于刀剑之下。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盘点一下古战场杀伤力最大的五种冷兵器:狼牙棒只能排第二,哪种能排第一?


杀伤力第五名:马槊

我们熟知的古代名将,大多数都是用马槊的,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既能横槊赋诗,也能疆场驰骋,还有人考证说关羽刺颜良,用的也是马槊。

马槊在唐朝发展到高峰: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全都是马槊高手,就连李世民的三弟齐王元吉,虽然不务正业,但练起马槊,也是乐此不疲。

瓦岗军首领李密组建了八千人的马槊部队,让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担任统领。李密洋洋得意地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很多人都以为程咬金只会三板斧,实际上老程是隋唐时期有名的马槊高手,新旧两唐书均有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


杀伤力第四名:陌刀

有人说陌刀也是以青龙刀为代表的长柄刀家族中的一员,但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把长柄刀比作猛虎,把长矛比作雄狮,那么陌刀就是狮虎兽:它既像刀也像枪,能劈砍、能突刺,如果关羽时代有陌刀,我们就可以相信他是用刀刺颜良于马下的。但是如果关羽用的是陌刀,就不用再下马去割取首级了——一刀下去,人马俱碎,首级早就两半了。

人马俱碎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古代悍将能用陌刀将敌人连人带马斩成四块,却是可以做到的——仿制的陌刀握在现代人手中,也能把战马斩断一多半,而现代人的体力和用刀技巧,是无法跟古代悍将相提并论的。

大唐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靠的就是三种高富帅装备:明光铠、陌刀、马槊。马槊适合骑兵突击,陌刀马上步下同样威猛无敌。

陌刀之下,人马俱碎。这一说法见于《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和《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李嗣业身长七尺,壮勇绝伦。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与安史叛军作战时)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

古战场上的陌刀方阵,就是一台缓缓推进的绞肉机:“步卒二千以陌刀如墙而进,自日中至昃(从中午到太阳偏西,小半天时间),斩首六万级。”


杀伤力第三名:青龙刀

青龙刀之所以榜上有名,是因为现在仍然能威震敌胆,而青龙刀只是一种具象化的称呼,其家族名称应该叫“长柄刀”。

在马镫的出现之前,古代骑士只能抱着长枪往前冲,想杀回马枪或在马上耍大刀都是不可能的——那会把自己闪落马下被踏为齑粉。

马镫不但可以让骑手在马上坐得更稳,而且还能控制战马奔跑的方向,可以腾出双手来挥舞长柄大刀,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末清初,能用重刀,都是武将威猛的象征,比如明朝的大刀刘綎,连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也对他那把大刀敬畏有加:“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五》”


杀伤力第二名:狼牙棒

前面咱们之所以把马槊和陌刀排名第五和第四,是因为这两种兵器太贵了,只有像唐军那样的高富帅才玩得起:马槊的槊杆适用硬木劈成细条再粘在一起,有的还用牛筋缠绕,一根槊杆的造价比十把腰刀还高,而千锤百炼的陌刀,更是造价惊人,以至于唐朝明令禁止陌刀随葬——即使是李嗣业的墓中,也不可能有陌刀。

比起造价昂贵的马槊陌刀,更容易制造而且杀伤力强大的狼牙棒似乎更受欢迎。很多人都以为狼牙棒是金兵专属武器,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宋朝兵书《武经总要》,也将狼牙棒列为宋军重要的制式装备——对付装备着冷锻甲的西夏骑兵和金军铁浮屠(重甲骑兵),狼牙棒比刀枪剑戟都好使。

一直到明朝,狼牙棒还是对付蛮夷的首选利器——制作简单,把带刺铁丝网缠在木棒上,那就是一根狼牙棒,挨上一下子,不死也得脱层皮,抹多少咖喱都止不住血。


杀伤力第一名:弓弩

青龙刀、狼牙棒都是威震敌胆的传统利器,但是这二位还真排不到第一名,因为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开始,一直到清朝前期,弓箭及其家族长子弩箭,都是古战场第一杀器。

很多人都奇怪:明军有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和三眼火铳,为什么还要用弓弩?

了解那段历史的都知道:使用黑火药的火铳,在杀伤力和射速两方面,都比不上强弓硬弩,它的优势是便于操作——训练出一个合格的弓弩手可能需要三年,而熟练掌握火铳,可能只需要三天就够了。


弓弩的威力就不用了详细介绍了,我们只需看一看正史中三国时期战死的名将,就知道弓弩的杀伤力了:庞统死于流矢,张郃死于流矢,周瑜关羽被流矢所伤,要是不中箭,周瑜未必英年早逝,关羽可能也不会败走麦城。

霸秦强汉对付匈奴的最主要武器就是弓弩,秦汉之弩,天下无敌,这让我们禁不住产生这样的联想:可以使用青龙刀和狼牙棒的战斗,也可以使用同属于冷兵器的弓弩吧?

古战场上的五种冷兵器,狼牙棒排名第二,第一,弓弩。第三,青龙刀。第四,陌刀。第五,马槊。
古战场上最强悍和常见的五种冷兵器分别是:戈、矛、陌刀、弓、弩车,所以狼牙棒这种较重的武器并不适合所有士兵配备,所以不能上榜。
狼牙棒确实是可以上榜的,因为在当时这种武器的杀伤力还是比较高的。
可以上榜。狼牙棒是古代兵器之一,当时它的发明在战争中取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冷兵器有千百种,中国的哪种冷兵器最可怕?

在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收割敌人性命保全自己性命的武器,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兵器谱上有十八般兵刃,其排名顺序是一刀二枪三剑四戟五斧六钺七钩八叉,但是要按杀伤力排名,刀剑可能都进不去前三名,古代大将发誓“死于刀剑之下”,其实就是一个牙疼咒:除了被生擒后斩首,很少有大将在战场上死于刀剑之下。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盘点一下古战场杀伤力最大的五种冷兵器:狼牙棒只能排第二,哪种能排第一?


杀伤力第五名:马槊

我们熟知的古代名将,大多数都是用马槊的,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既能横槊赋诗,也能疆场驰骋,还有人考证说关羽刺颜良,用的也是马槊。

马槊在唐朝发展到高峰: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全都是马槊高手,就连李世民的三弟齐王元吉,虽然不务正业,但练起马槊,也是乐此不疲。

瓦岗军首领李密组建了八千人的马槊部队,让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担任统领。李密洋洋得意地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很多人都以为程咬金只会三板斧,实际上老程是隋唐时期有名的马槊高手,新旧两唐书均有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


杀伤力第四名:陌刀

有人说陌刀也是以青龙刀为代表的长柄刀家族中的一员,但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把长柄刀比作猛虎,把长矛比作雄狮,那么陌刀就是狮虎兽:它既像刀也像枪,能劈砍、能突刺,如果关羽时代有陌刀,我们就可以相信他是用刀刺颜良于马下的。但是如果关羽用的是陌刀,就不用再下马去割取首级了——一刀下去,人马俱碎,首级早就两半了。

人马俱碎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古代悍将能用陌刀将敌人连人带马斩成四块,却是可以做到的——仿制的陌刀握在现代人手中,也能把战马斩断一多半,而现代人的体力和用刀技巧,是无法跟古代悍将相提并论的。

大唐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靠的就是三种高富帅装备:明光铠、陌刀、马槊。马槊适合骑兵突击,陌刀马上步下同样威猛无敌。

陌刀之下,人马俱碎。这一说法见于《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和《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李嗣业身长七尺,壮勇绝伦。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与安史叛军作战时)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

古战场上的陌刀方阵,就是一台缓缓推进的绞肉机:“步卒二千以陌刀如墙而进,自日中至昃(从中午到太阳偏西,小半天时间),斩首六万级。”


杀伤力第三名:青龙刀

青龙刀之所以榜上有名,是因为现在仍然能威震敌胆,而青龙刀只是一种具象化的称呼,其家族名称应该叫“长柄刀”。

在马镫的出现之前,古代骑士只能抱着长枪往前冲,想杀回马枪或在马上耍大刀都是不可能的——那会把自己闪落马下被踏为齑粉。

马镫不但可以让骑手在马上坐得更稳,而且还能控制战马奔跑的方向,可以腾出双手来挥舞长柄大刀,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末清初,能用重刀,都是武将威猛的象征,比如明朝的大刀刘綎,连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也对他那把大刀敬畏有加:“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五》”


杀伤力第二名:狼牙棒

前面咱们之所以把马槊和陌刀排名第五和第四,是因为这两种兵器太贵了,只有像唐军那样的高富帅才玩得起:马槊的槊杆适用硬木劈成细条再粘在一起,有的还用牛筋缠绕,一根槊杆的造价比十把腰刀还高,而千锤百炼的陌刀,更是造价惊人,以至于唐朝明令禁止陌刀随葬——即使是李嗣业的墓中,也不可能有陌刀。

比起造价昂贵的马槊陌刀,更容易制造而且杀伤力强大的狼牙棒似乎更受欢迎。很多人都以为狼牙棒是金兵专属武器,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宋朝兵书《武经总要》,也将狼牙棒列为宋军重要的制式装备——对付装备着冷锻甲的西夏骑兵和金军铁浮屠(重甲骑兵),狼牙棒比刀枪剑戟都好使。

一直到明朝,狼牙棒还是对付蛮夷的首选利器——制作简单,把带刺铁丝网缠在木棒上,那就是一根狼牙棒,挨上一下子,不死也得脱层皮,抹多少咖喱都止不住血。


杀伤力第一名:弓弩

青龙刀、狼牙棒都是威震敌胆的传统利器,但是这二位还真排不到第一名,因为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开始,一直到清朝前期,弓箭及其家族长子弩箭,都是古战场第一杀器。

很多人都奇怪:明军有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和三眼火铳,为什么还要用弓弩?

了解那段历史的都知道:使用黑火药的火铳,在杀伤力和射速两方面,都比不上强弓硬弩,它的优势是便于操作——训练出一个合格的弓弩手可能需要三年,而熟练掌握火铳,可能只需要三天就够了。


弓弩的威力就不用了详细介绍了,我们只需看一看正史中三国时期战死的名将,就知道弓弩的杀伤力了:庞统死于流矢,张郃死于流矢,周瑜关羽被流矢所伤,要是不中箭,周瑜未必英年早逝,关羽可能也不会败走麦城。

中国古代有重装甲骑兵么

所谓重装甲骑兵就是“人”和“马匹”身着重甲,以冲锋的模式进行战斗突击的重装甲骑兵部队。
一般指冷兵器战争时期的一种重装骑马兵种。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
一般情况下认为西晋以后中国才有重骑兵,主要是因为出土的马鞍最早是西晋的。
我个人认为:首先,马镫这个东西西晋之前有没有真说不定。西晋仅持续28年,而三国又可以算是东汉的一个延续。

中国古代从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破赵之战(就是列背水阵那次)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有部分史学家推测东汉时军队装备了一种马蹬的替代品,可能是皮质可能是木质的。而其他的条件则比较容易满足:汉朝时中国开始大规模装备铁甲,防御力有了保证。武器的选择种类很多,戟,坡(读音是这个),环首刀。
而如果没有马镫怎么办?不是没有马镫就没有重骑兵。马其顿,帕提亚都有重骑兵,共同特点是人数很少,一两千人,装备精良,基本有贵族子弟组成。马其顿的重骑兵连马鞍都没有,骑在马背上包裹牛皮或是虎皮垫上冲击。
两汉时代: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处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佳话( 英雄业绩真是令人神往呀!)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1、西汉汉武帝之前,甲胄装备情况为步兵50%,骑兵8%。由于西汉最主要的敌人是匈奴,所以那个时候重骑兵即使有也无法形成规模。因为用不到。具体可参照轻骑兵的蒙古骑兵对重骑兵的西欧骑士,结果如何?西汉时的骑兵为了能与匈奴抗衡,做出的选择是发展轻骑兵,重骑兵跟不上打不着。而8%披甲的骑兵就值得玩味了。
2、一尊东汉骑兵俑,手持长戟,这把戟的形状像只剩两个头的三股叉,很明显它的作用是前刺,这点上和长矛马槊就很相似。如果是轻骑兵想必也没必要装备这样的长戟。
3、东汉时,羌族作乱,皇帝问耿秉应对方式,他反对朝廷出兵救援,而应该静观其变,令当地太守固守城池。因为重骑兵每天行多少里,轻骑兵每天走多少里,远水难救近火。那这里重骑兵的概念是?
4、东汉末年,曹操追击刘备,选各部精骑,一昼夜500华里。如果没有马镫,恐怕这些骑兵早就被扔下来了。
5、曹操手下的虎豹骑应该不是杜撰吧,虎豹骑被认为是重骑兵。
6、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哀叹,说袁绍兵强马壮,有马铠300副,而自己只有几十副。这里的马铠就是重骑兵装备的专用铠甲。

三国,晋,南北朝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东汉末年的骑兵变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
两晋和南北乱世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可偏有人说马镫是欧洲人先发明的。)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一种大而无用的家伙)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甲骑具装。防护力很好,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的防护力很强,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可以说在两晋和南北乱世时期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就已经普遍得到发展,尤其在南北乱世时期!
有的,像秦始皇兵马俑就能体现了。
应该有吧!秦时明月中蒙恬就带领着重甲火骑兵。

中国有拿长矛冲刺敌人的骑兵吗?

把矛放平利用马的冲力撞击敌人,刺穿后往往要弃矛拔剑砍杀,这是欧洲重骑兵常用的战术。rn汉人有过骑兵用矛冲刺吗?中国骑兵难道都是用矛一下一下刺的?rnrn只求骑兵持矛战术,不要答其他内容!
马镫发明之后,长枪冲锋就是全世界骑兵通用的最主要杀敌手段了(重装骑兵尤为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利用高速奔驰中骑兵自身的巨大动量,将其瞬间转化为集中于矛尖一点的可怕冲击力,骑兵冲锋所带来的杀伤和由此产生的强烈心理震撼几乎可以动摇甚至击溃任何一支步兵的防线,加之马本身冲撞效果(想象一下被一辆重型摩托以40+公里/小时的速度迎头撞上的感觉,再想象一排这样的摩托轰鸣着扑面而来时的效果),可以这么说,冷兵器时代近战骑兵最大的威力就是体现在持枪冲锋上。中国自汉代起,骑兵就广泛装备矛、枪、槊等冲刺兵器,辅之以马刀、锤、斧等作为冲击完成后投入混战中使用的短兵器。当然,随着南北朝的结束和重骑兵的没落,轻装骑兵开始更多地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崇尚高度机动性,以弓箭骑射作为主要攻击手段,然而披甲骑兵的作战方式仍然不变,以禁卫骑兵为代表,他们虽然也长于骑射,但是在战役关键时刻发动摧枯拉朽般的冲锋才是其真正使命所在。史书记载,即便是风一般的蒙古大军中,也有至少三成的枪骑兵、重装骑兵,他们身着中国工匠打制的精良铠甲(质轻且防护效果优于同时期欧洲锁子甲),在己方骑射手将对手消耗得疲惫不堪或者隔离开时使用长枪一举发起毁灭性冲锋,彻底粉碎对手。中国的枪骑兵战术,大致也与此相同。至于冲击之后,因为冲击时强悍的力度,枪矛常常穿入人体过深(不排除连穿几人)难以拔出,加上冲击用长矛一般都很长,不便于近身肉搏,所以中国骑兵的做法和其它地区的骑兵不会有太大区别,弃矛拔刀(锤)是最好的选择。
骑兵冲击姿态这个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史书上对战争细节问题常常不屑一书,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只能由后人自己想象了,唯一确定的一点是中国很少有欧洲骑士那样三角锥状的巨型骑枪,出土的铠甲上也没有为支撑骑枪特设的挂钩,所以不太可能和欧洲骑士的冲击姿态相同。个人认为,那时的骑兵冲击时的动作应该更趋向于史书上对阿拉伯和拜占庭枪骑兵的描述,右臂与矛呈一条直线,手握矛身,肘部顶住矛后部作为支点,视冲击对象(骑兵还是步兵)不同调节右臂弯曲度(杠杆原理)来控制矛尖高度。
肯定有的,不容怀疑!
有,《武经总要》就记载了很多骑兵冲刺武器。而且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杀颜良的时候,就是“刺”颜良于马上。
中国历史上确实我确实没见过这方面的记载,不过岳飞以前用钩子枪干过类似的事情,他用长枪头上装镰刀,勾断敌人的马脚,把金兵的“铁浮屠”(重甲骑兵)打的大败。
没有
在古代,由於外族的骑兵太厉害,中国骑兵难以匹敌,而为了对付外族的长矛攻势,中国骑兵只有用弓箭和斩马刀(长刀),因为骑术不佳,因此中国骑兵不长矛而用长刀
这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骑兵广泛出现于西汉年间,但是作为骑兵战术最重要的装备之一——马镫,确在将近400年后才出现。
在马镫出现前,骑兵必须紧紧夹住马肚防止自己掉下来,而且由于没有腿的发力点,初期的骑兵主要以冲刺和马刀等重劈砍武器为主。在南北朝出现马镫以后,情况就大大不同。因为马镫使得骑兵可以在马上更为灵活的运用弓箭、链枷。所以轻骑兵在速度机动上比其中骑兵占有很大优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擅长于此。在轻骑兵强大的速度和射程优势把重骑兵打得七零八落之后,重骑兵和重骑枪就没落了,因为中国并不是富到一半以上的骑兵都可以装备板金甲,其他装甲例如锁子甲一类很容易被强弓或是标枪贯穿,而且重甲也大大限制了马的速度,矛、槊等冲刺兵器也由于太重(重心也太靠前)不能适合所有骑兵部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大约宋朝时,最早见于岳飞对“河南大枪”的讲述,以具有弹性的白木杆又成为了很多骑兵部队的最爱。因为马上交战没有弹性的兵器往往会振酸手臂,所以武将通常在马上使用斧、狼牙棒一类的重兵器以增加惯性,一边交战时尽量把动量推向敌将。但是弹性木杆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对方兵器相碰时,木杆弯曲吸收了大部分动能,有减震效果,而且木杆的回弹也使得自己反击更快更省力,渐渐的在部队中“大枪”又成为了主流。
所以,在汉代的骑兵是主要用类似于西方重骑兵的冲刺战术的,但是如楼上一位讲的,不会用那种巨型骑枪,而是普通的长矛和马槊。三国时有一位公孙瓒,你应该知道,他本人用的就是马槊,并且建立了一只名为白马义从的骑兵部队,但是很不幸,这支看似无敌的骑兵部队却被袁绍的弓箭步队击败,也预示了在不久的将来,重骑兵的角色将被轻骑兵取代
本文标题: 明军有人马都披甲的重骑兵,有长长的马槊、有马镫,倭寇短短的日本刀为什么还能打得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82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历史书籍的经典著作推荐能不能评价一下这篇文章写得咋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