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

发布时间: 2021-09-14 14:36: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只有7万余人(提前损失掉了63军),粟司令则调动了5个纵队15万精锐大军。结果黄百韬敢于...

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只有7万余人(提前损失掉了63军),粟司令则调动了5个纵队15万精锐大军。结果黄百韬敢于直面指挥如神的粟总,顶了12天才宣告失败,导致我军伤亡6万多人。这一战的背后是很凶险的,黄百韬如此顽强,若敌人成功实现汇合,则华东作战局势将骤然转变。

一般来说,在战场上兵力不足、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却能够坚持下来并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背后一定是有非同寻常的主客观原因,超出了单纯兵力对比的范畴。碾庄之战时的黄百韬兵团,就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黄百韬明明知道实力处于下风,为什么却敢这么自信,和我军精锐部队硬碰硬呢?有4点主要原因。

第一点原因,黄百韬个人的心理优势。论作战的悍勇程度,黄百韬在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里面属于第一档,和前一年阵亡的张灵甫风格类似。在粟总指挥淮海战役再次决战黄百韬之前,刚刚在黄那里吃过一次败仗,这一战就是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很多材料记载,豫东战役我军取得大胜,但事实上在最后阶段华野自身相当危险,被黄百韬扳回一城。如果撤军不及时的话,粟总有遭到罕见大败的危险,如此一来,就没有之后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了。正是由于在之前和粟司令的正面交手当中没有处于下风,所以黄百韬在碾庄时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即便以少打多,也并不怵华野主力。

第二点原因,解围的希望很重要。国军向来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不良传统。不过再怎么说,黄百韬兵团身处碾庄,在徐州以东不远处,而徐州有三十多万国民党军,按照常理完全有机会跟黄百韬汇合,而且看起来是大概率事件。这一点客观上的心理支撑,让黄百韬能够有力量坚持这么久。如果在没有援兵,或者援兵很远、实力较弱的情况下,黄百韬所部的心理防线恐怕也不是这么坚强。

第三点原因,碾庄虽没有高山大河,但也不是平原、荒地。这个区域还是有防御工事的,黄百韬并非单纯地拿部下的血肉硬拼。很多人质疑黄百韬的用兵,往往会指出他选择在离徐州不远的碾庄停留,而不是尽力突围与徐州集团汇合,是一步蠢招。但其实碾庄地形比较复杂,河流经过、汇聚较多,总的来说还是易守难攻的。而且为了自保,擅长防御的第13兵团司令李弥曾经指挥部下修了大量的暗堡工事。李弥离开后,黄百韬兵团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固防线,碾庄还是有一定的防御基础。客观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这也是黄百韬敢打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点原因,则是自身实力和队伍的团结性,给了黄百韬一定的底气。国民党兵团的主力部队,大多以中央军为基干,但黄百韬兵团比较特殊。黄百韬原先是杂牌悍将出身,他的25军实力很强,已经半中央化,但归根结底还有杂牌的基因。而其他的几支部队有粤军、有川军,所以第七兵团总的来说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军兵团。越是这种带有军阀特点的部队,在黄百韬手下反而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团结性。

尤其是64军军长刘镇湘等人,骨子里还很能战。第七兵团进碾庄时有7万人左右,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至少强过当时国民党各兵团的平均水平。黄百韬对自己的部队很了解,因此相信能够坚守一段时间,争取与援军汇合。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敌军横下一条心要在碾庄与华野硬扛。其实黄兵团打得已经足够出彩,好在我军阻援部队表现太好,挡住了徐州国民党军二十余万人的猛攻,从河南赶来的黄维兵团也被中野挡了下来。黄百韬率部坚守12天,最后也只能怨时运不济了

本文标题: 7万硬扛15万,淮海战役初期,黄百韬为什么能顽固顶住华野12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2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广播电大与自考考试时间上有冲突吗古典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