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了解过袁老的事迹

发布时间: 2021-09-02 16:02: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袁隆平的事迹,简洁一点,别太多实验田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

你是否了解过袁老的事迹

袁隆平的事迹,简洁一点,别太多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里,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05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贪心”,他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
从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实验田里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事迹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
  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
  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精神品质
  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
  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
  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把袁隆平精神概括为:
  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
  淡泊名利、奉献事业的崇高品德,
  不畏艰难、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胸怀全局、协作攻关的团队意识,
  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服务“三农”、富民兴农的高尚情怀。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只是一个农校教师袁隆平,在他亲眼目睹,人们挨饿的惨景时,毅然向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大课题下了战书,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他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人们的冷潮热讽扑面而来,可他不争不辨,矢志不移地进行着科学实验,文革时期,他的实验不知遭到了多少破坏,他也不知遭受多少打击,可他从不气馁。终于,在党和人们的支持下,他的夙愿成为现实。赢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现在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关键词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里,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05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贪心”,他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

从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实验田里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农科院高级研究员尹华奇,从1966年开始跟随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记者推算:袁老师从上个世纪1960年代至今,应该至少干了90年的活。为什么如此说呢?老尹解释: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长规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师同时把实验田设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师一年至少干了两年以上的活。

关键词

野败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的,地点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这两人在这片沼泽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观察中,两人发现了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经袁隆平确定,这确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大家都兴奋不已。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始终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这个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就像焦虑的周瑜等来了东风,师徒3人怎不欢欣鼓舞呢?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关键词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隆平是获全票通过的。在现场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份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机构,能够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数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郑重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但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学部委员中,却没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依然名落孙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1995年,经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为袁隆平抱不平。处在漩涡中的袁隆平却神情淡定:“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

关键词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乐家贺绿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绎着这首名曲。

这时,近旁响起一个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见歌者是他的学生邓则。此时,邓则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老师为何这么忧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动。邓则是来看老师的。

当时,袁隆平正处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时常有这么一位端庄大方的女孩陪着说话解闷,心情自然开朗不少。渐渐的,邓则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来愈重,仿若就是他寻觅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数年过去了,邓则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天,邓则收到了袁隆平写的一首小诗: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原来这是一封示爱诗。匆匆读完,邓则不由心跳加速。其实她也早已芳心暗许,从此两人开始了约会。

1964年正月,一个简单的仪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同是农校毕业的妻子对袁隆平帮助很大。田间里,妻子与他一起寻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丢给了妻子,很少理会。每次与人谈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银婚纪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让妻子穿上婚纱,拍了一张婚纱照作为纪念。面对镜头,看着妻子那娇羞的面庞,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关键词

唯实

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说假话,只做真事。这是袁隆平为人的一贯鲜明风格。

1992年,一家媒体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发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贬低杂交水稻,说杂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当不当院士无所谓,但杂交水稻的清誉却不容诋毁。袁隆平立即以读者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标题为《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用铁一般的事实描述了杂交水稻的现状和美好的前景。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篇短信。

除了对科研的态度袁隆平一丝不苟,在生活细节上,袁隆平也是很“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再要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其干脆的回答,使这位领导和随同人员颇显尴尬。

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一样实事求是。

在湘院士谈袁隆平:他乘飞机从来只坐普通舱

红网5月2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伟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上,与会的在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省会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一起畅谈隆平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出席会议。

姚守拙回忆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时的点点滴滴:“有一年,我坐飞机去北京,当时是坐在飞机上的普通舱,无意中发现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舱,便问:‘袁院士,你怎么也坐普通舱?’袁院士回答,他从来都是坐普通舱。”按照有关规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资格坐头等舱,但两人都选择坐普通舱。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表示:“袁隆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甘于奉献,与当前在学术界出现的浮躁、学术水分等风气有着天渊之别。”何继善说:“现在对歌星、影星宣传得比较多,袁隆平这样的科学界的‘超级男生’更应该多多宣传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官春云与袁隆平接触较多,他说:“袁老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农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无论何时只要接到我的电话,他都准时来参加,而且还亲自参加面试。”
[稿源:红网综合]

袁隆平的简要事迹

主要事迹: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

在他的梦想里,科学就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正是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为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

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恰恰成就了个人的梦想。袁隆平说“我的梦想很简单”,而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使讥饿的中国人有了饭吃,他不仅仅属于中国,世界人民都受益,从此不打饿肚子了。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 袁隆平
  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4月,荣登“2021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 袁隆平
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4月,荣登“2021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 袁隆平
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荣誉
(1)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2)1987.11,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1988.3,农学与营养奖,英国Rank基金会

(4)1993.4,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美国Feinstein基金会

(5)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奖

(7)1996.5,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8)1997.8,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10)2001.8,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11)2004.5,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12) 2002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13)2004.10,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14) 2008.03.30 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袁隆平生平事迹

袁隆平(1930~ )

中国水稻育种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 年 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先后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教授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杂交稻是选用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第1代杂种稻 ,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
70 年代先后主 持育成了南 优 2 号等 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又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比常规良种约增产20%左右。这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为此他在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 质奖章 ,1987 年获 联合国 教 科文组织科 学奖。199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设立的菲因斯特饥饿奖。在国内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著有《杂交水稻》等。
  关键词

  偶然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现在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关键词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里,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05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贪心”,他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

  从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实验田里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农科院高级研究员尹华奇,从1966年开始跟随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记者推算:袁老师从上个世纪1960年代至今,应该至少干了90年的活。为什么如此说呢?老尹解释: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长规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师同时把实验田设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师一年至少干了两年以上的活。

  关键词

  野败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的,地点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这两人在这片沼泽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观察中,两人发现了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经袁隆平确定,这确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大家都兴奋不已。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始终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这个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就像焦虑的周瑜等来了东风,师徒3人怎不欢欣鼓舞呢?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关键词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隆平是获全票通过的。在现场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份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机构,能够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数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郑重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但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学部委员中,却没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依然名落孙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1995年,经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为袁隆平抱不平。处在漩涡中的袁隆平却神情淡定:“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

  关键词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乐家贺绿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绎着这首名曲。

  这时,近旁响起一个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见歌者是他的学生邓则。此时,邓则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老师为何这么忧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动。邓则是来看老师的。

  当时,袁隆平正处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时常有这么一位端庄大方的女孩陪着说话解闷,心情自然开朗不少。渐渐的,邓则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来愈重,仿若就是他寻觅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数年过去了,邓则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天,邓则收到了袁隆平写的一首小诗: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原来这是一封示爱诗。匆匆读完,邓则不由心跳加速。其实她也早已芳心暗许,从此两人开始了约会。

  1964年正月,一个简单的仪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同是农校毕业的妻子对袁隆平帮助很大。田间里,妻子与他一起寻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丢给了妻子,很少理会。每次与人谈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银婚纪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让妻子穿上婚纱,拍了一张婚纱照作为纪念。面对镜头,看着妻子那娇羞的面庞,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关键词

  唯实

  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说假话,只做真事。这是袁隆平为人的一贯鲜明风格。

  1992年,一家媒体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发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贬低杂交水稻,说杂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当不当院士无所谓,但杂交水稻的清誉却不容诋毁。袁隆平立即以读者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标题为《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用铁一般的事实描述了杂交水稻的现状和美好的前景。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篇短信。

  除了对科研的态度袁隆平一丝不苟,在生活细节上,袁隆平也是很“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再要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其干脆的回答,使这位领导和随同人员颇显尴尬。

  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一样实事求是。

  在湘院士谈袁隆平:他乘飞机从来只坐普通舱

  红网5月2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伟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上,与会的在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省会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一起畅谈隆平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出席会议。

  姚守拙回忆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时的点点滴滴:“有一年,我坐飞机去北京,当时是坐在飞机上的普通舱,无意中发现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舱,便问:‘袁院士,你怎么也坐普通舱?’袁院士回答,他从来都是坐普通舱。”按照有关规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资格坐头等舱,但两人都选择坐普通舱。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表示:“袁隆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甘于奉献,与当前在学术界出现的浮躁、学术水分等风气有着天渊之别。”何继善说:“现在对歌星、影星宣传得比较多,袁隆平这样的科学界的‘超级男生’更应该多多宣传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官春云与袁隆平接触较多,他说:“袁老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农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无论何时只要接到我的电话,他都准时来参加,而且还亲自参加面试。”
  [稿源:红网综合]
袁隆平(1930~ )
中国水稻育种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 年 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先后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教授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杂交稻是选用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第1代杂种稻 ,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
本文标题: 你是否了解过袁老的事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9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那些革命先烈为什么要为了一个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结果而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资治通鉴 - 卷三十七 汉纪29-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