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光绪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发布时间: 2021-09-01 07:02: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光绪皇帝算是一个好皇帝吗?光绪皇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积极主战,在戊戌变法又积极主张变法救国,只是在皇宫里受制于慈禧太后而无法有所作...

平心而论,光绪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光绪皇帝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光绪皇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积极主战,在戊戌变法又积极主张变法救国,只是在皇宫里受制于慈禧太后而无法有所作为,这样的皇帝算是好皇帝吗?还是算昏君?顽君?暴君?
说他但是他却处处被慈熙太后牵制,是别人的傀儡.就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连自己喜爱的女人都保护比了.
纯粹是片面孤立地观点看问题.康熙又怎么样,他能自主选择皇后
和婚姻嘛,不要多看了几部浅薄的文章评论就来这里大放厥词.

了解一下皇上的处境吧.一个四岁的孩子是这么样在皇宫里长大的
什么叫好皇帝,是啊,对历史有影响,那慈禧,道光也有啊
为了自己的事情,牺牲许多百姓的皇帝也对历史有影响啊.
不同意光绪皇上没有才能,他对历史的预见和见地相当准确.据说光绪皇上批阅
奏折又好又快.不同意他不会处理政治事务,只是强大的老妖婆阻碍罢了

戊戌那年颁布的措施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他还鼓励民间企业,申请技术专利.这些不都是日韩政策的雏形吗
他的思想和政策已经走在了前端,至少是全中国的前端
他还鼓励了许多学生出国留学,翻译大量外国书籍,每本皇上
指定的都在畅销书之列,这作到了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了吧.

光绪皇上是有潜力的,盖棺论定难,他身上的薄弱性是肯定的,他在政治斗争方面不行,导致后来的悲剧,所以,在许多世俗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无能窝囊之辈.其实,把他政治斗争的软弱性也算上,他凭借着个人才能和爱国的心也算
是个好皇帝了。

说他软弱无能的人你们不了解历史,认为读几篇网管的文章就了不起
了.这样评论一位想要振兴中华的皇帝,纯属素质无有.
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 不轻易退缩妥协, 以求自保; 反而在关键时刻, 为了变法信念, 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 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 身为帝王, 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 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 但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 是不必讳言的。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 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 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经济上, 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在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 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 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只是生不逢时,再加上慈禧的干涉和国家的衰败他也没办法了 身逢乱世 而期有所作为 奈何慈禧掣肘耳 若从其个人修养 治国之主观出发 当在好皇帝之列
哈,只有等他掌权以后我们才可以判断他是不是个好皇帝,但他戊戌变法用人失当行为过激,不重用李鸿章这些有失权有兵权的人,是他最最最大的失当!枪杆子里出政权
是好皇帝,他已经发挥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了,只是客观条件制约了它的发展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他只能说是一个好人.并不是一个好的皇帝.皇帝::何等的威严;一个国家的代表.一个国家的决策人.呼风唤雨的人.但是他却处处被慈熙太后牵制,是别人的傀儡.就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连自己喜爱的女人都保护比了.这样的人能叫一个皇帝吗??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光绪皇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光绪帝作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颇有作为”的青年皇帝主要表现在他亲政后的十年间(1889-1898)所发生的两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件中作出的积极表现。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二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上“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痛斥顽固派割地求和的可耻行径。经管最后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然而,无论是在战争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签约、准约的时候,光绪帝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使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因而历史对他是无可指责的。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经过深刻的反省后毅然主持维新变法运动,给予维新派有力的支持。在变法过程中,他亲手描绘了近代中国第一副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并全力推进,企望付诸实现。他不愧是这次维新运动的实际决策者和颇有作为的维新元首。光绪帝抬头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低头看民众,主张广开言路。他不仅允许低级官吏进呈变法奏疏,甚至丢开“祖宗成法”的束缚,鼓励绅商士民上疏言事,颇有民主作风,他不愧为一位开明君主。记得当时曾有顽固者阻拦说:如果把这些权利都分给下层民众了,那皇上就没有大权了!光绪帝毅然驳斥了他说:倘若能够救中国于水火,我即使没有了权利那又有什么关系!这话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他具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去精神,同时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造成的后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彻底决裂。这造成了国家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载湉个人的悲剧。
光绪是个好皇帝锐意改革,敢于与列强争,可惜斗不过慈禧
光绪皇帝的命很苦。历史学家一向以不动情为人称道,但黎东方说,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之一,从进宫到囚禁,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向慈禧长跪。后人分析,光绪跟慈禧一样好强争胜,只是他不幸遇到了慈禧,从小就被慈禧管教,而无法无能逃脱慈禧的手掌心。有节义之言行的太监寇连材说过,慈禧从没给过光绪好脸色。
但这个受翁同龢、夏同善等儒生教育过的皇帝却有着刚强的心性,有着天下苍生担荷一身的意识,因此,一遇机会,他就争取表达自己的个性。
《马关条约》签订数天后,光绪即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在甲午战后,国家面临危机之秋,载湉的思想受到刺激,逐渐在封建主义思想营垒中发生了摇动,对他们统治人民的“祖宗之法”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也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他力图探索新的统治妙方——学习外国,“发愤为雄”,对他们统治下的中国进行一些改革以求振作,逐步成了他思想中的一个新趋向。 光绪在清廷统治集团内部,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变法维新。
作为在甲午中日战后兴起的变法维新运动高潮——“百日维新”,是从光绪皇帝发布的《明定国是》上谕开始的,这已为众所公认。从而可以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和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宣传组织和发动到进入实际推行阶段,又是通过光绪皇帝实现的。
在推行变法新政期间,光绪依据康、梁等改良派人士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发布上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这对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孙中山称赞光绪:夫康梁,一以进士,一以举人,而蒙清帝载湉特达之知,非常之宠,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维新,言听计从,事虽不成,而康梁从此大名已震动天下。此谁为之?孰令致之?非光绪之恩,曷克臻此!
光绪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如果从光绪的抱负来看,可以认为是一个好皇帝。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在政治上,通过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迫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后实行所谓“新政”,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加速了封建专制的崩溃。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光绪帝是个好皇帝吗?

如果从光绪的性格而言,温和但有时易急躁,算个性情中人,但不算好皇帝,原因如下:
1、他一生受慈禧压制,几乎未掌过权,算是将爱新觉罗的江山交给异姓了,他这个皇帝是有名无实,不合格的。
2、他温和但急躁,天真冲动,心理素质差,在宫廷这种畸形的成长环境中,光绪的人格始终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留在儿童阶段。在成年之后,他仍然表现出幼儿一样的缺乏耐心、固执己见,他要做什么事,任何人都不敢拦;他要什么东西,太监们立时三刻就要弄到,否则屁股不保。不具备一个合格统治者的特质。
3、光绪始终没有处理好和慈禧的关系,是他最大的错误。而戊戌变法却是光绪政治无能最好的体现,没有正视中国当时的国情,大幅度的政治变革,轻信并重用基本无政治经验的官员,所以也是不合格的,这种人掌权也不见得是明君。
在甲午战后,国家面临危机之秋,载湉的思想受到刺激,逐渐在封建主义思想营垒中发生了摇动,对他们统治人民的“祖宗之法”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也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他力图探索新的统治妙方——学习外国,“发愤为雄”,对他们统治下的中国进行一些改革以求振作,逐步成了他思想中的一个新趋向。光绪在清廷统治集团内部,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变法维新。
无所谓好坏,关键还是不能掌控大局。被老女人压得死死的。清朝就雍正才是比较好的。
好坏怎么区分。如果从施政来说,从来都没掌权,说了不算。从掌权维新来看,应该是想让大清强起来,但无力变天。
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因为如果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就要有雄才大略,而且得有手腕,有能力,当国家处于危机时刻,要有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毅力,能够和保守派做你起我活的斗争,而不是空有理想,唯唯喏喏,悲观失望,所以光绪不是个优秀皇帝。

光绪皇帝是一位平庸的皇帝吗

光绪是相当平庸的皇帝,后来想维新却被袁世凯等人的出卖,太窝囊啦。
绝对不是,敢改革的皇帝都是平庸的皇帝,何况是风雨飘摇面对列强的时候
光绪的失败不能归咎于他的无能,而是清政府百年间的积弱和腐败,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不是一任皇帝所能挽救的。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翁同龢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 光绪朝服像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的控制着他。“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他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她叫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襄助。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八月六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

清朝光绪帝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

光绪帝
光绪(1871——1908)

庙号:德宗。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出生: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太平湖醇王府-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下午六点一刻)

属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傍晚殁于北京南海瀛台涵元殿。

在位: 1875年-1908年

享年:38岁

陵寝:崇陵(清西陵)

父亲: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岁结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副都统桂祥之女,慈禧侄女)

后妃: 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溥仪(宣统,号称"继承同治兼祧光绪")

最得意:主持戊戌变法

最失意:甲午战争主战失败

最不幸:戊戌政变后被囚禁

最痛心:签订《马关条约》,珍妃遇害

最擅长:艺术方面的事情

光绪皇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三十四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同治十三年(1874 年)皇帝载淳病死,无子嗣继承皇位。按常规嗣皇帝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一意孤行,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她也成为当然的养母,从而使她可以再次垂帘听政。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载湉悲剧的一生。

自光绪二年(1876年),载湉开始在毓庆宫入学读书,师傅翁同龢力图把他培养成一位有作为的青年皇帝。

光绪十三年(1887年),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俩训政了两年,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即隆裕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仍然形同傀儡。

载湉亲政后最受震撼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日甲午之战,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由于变法直接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利益,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因无实力又未能控制政局,反被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支持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力主皇帝应留京抗战,慈禧太后对她早有切肤之恨,临行前令人将她推入井中溺死,后被留守宫内的太监捞出,葬于西直门外。慈禧为了钳制社会舆论,伪善地宣称珍妃因随扈不及,殉难宫中,并追封其为恪顺皇贵妃。而此时的光绪帝竟只能下跪恳求而无力阻止慈禧太后的肆虐!第二年自西安回銮后,光绪帝仍居瀛台,形同废帝,惟行光绪年号而已。

光绪帝本来体质孱弱,加之多年的抑郁与愤懑,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
关于光绪之死,民间还有流传说是被西太后害死,她害怕光绪在她死后重新掌权,所以在她死之前先扼庇光绪。还有一说是被李莲英害死。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也有暗示:皇上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很明显,光绪的存在牵制着他们的安危。
光绪帝作为“能够接受新思想”、“颇有作为”的青年皇帝主要表现在他亲政后的十年间(1889-1898)所发生的两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件中作出的积极表现。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二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上“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痛斥顽固派割地求和的可耻行径。经管最后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然而,无论是在战争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签约、准约的时候,光绪帝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使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因而历史对他是无可指责的。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经过深刻的反省后毅然主持维新变法运动,给予维新派有力的支持。在变法过程中,他亲手描绘了近代中国第一副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并全力推进,企望付诸实现。他不愧是这次维新运动的实际决策者和颇有作为的维新元首。光绪帝抬头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低头看民众,主张广开言路。他不仅允许低级官吏进呈变法奏疏,甚至丢开“祖宗成法”的束缚,鼓励绅商士民上疏言事,颇有民主作风,他不愧为一位开明君主。记得当时曾有顽固者阻拦说:如果把这些权利都分给下层民众了,那皇上就没有大权了!光绪帝毅然驳斥了他说:倘若能够救中国于水火,我即使没有了权利那又有什么关系!这话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他具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去精神,同时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造成的后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彻底决裂。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在这方面过多的苛责他。这造成了国家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载湉个人的悲剧。
光绪皇帝名载湉,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年号光绪,意为继承光大咸丰统绪。载湉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是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绪皇帝38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作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为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从17岁到28岁为亲政时期,从28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

下面先从载湉4岁入继大统说起。

慈禧一言定大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病死。同治没有儿子,皇位由谁继承?

据《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翁同龢日记》等书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时(17~19时),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东暖阁。戌时(19~21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敦亲王奕、恭亲王奕等王公大臣29人,谕曰:“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宣布:“醇亲王奕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就是说,让醇亲王奕之次子4岁的载湉入继皇位,成为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诸臣奉懿旨退下,军机大臣退到军机处拟旨。一个时辰之后,“亥正(22时),请见面,递旨意,太后哭而听之”。然后,派人到醇亲王府(南府)接载湉入宫,到同治的御榻前,叩头号哭,即正皇位。

又宣布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就是说,先将载湉过继给早已去世的咸丰皇帝(庙号“文宗”)为子,即皇帝位。将来载湉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为嗣子。颁布这道谕旨,与吴可读尸谏的悲剧有关。吴可读,道光进士,官御史,为人耿直敢言。乌鲁木齐提督成禄滥杀平民,被告论斩。有的官员请改死缓。吴可读奏言:“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因言语过于憨直,被降三级。光绪五年(1879年),同治奉安惠陵。吴可读自己请求送葬,夜间在蓟州废寺中自杀。怀中揣有一封遗疏,奏请让将来光绪的儿子继承同治为嗣。这件事震动朝廷上下。

慈禧为什么要选择载湉(光绪)入继皇位呢?这要从道光说起。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皆早死;第四子奕即咸丰皇帝;第五子奕过继给敦亲王绵恺(嘉庆帝第三子)为嗣,袭敦郡王,晋亲王;第六子恭亲王奕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同治十一年晋亲王;第八子钟郡王奕,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当时入继大统的可能人选应当是“溥”字辈(永、绵、奕、载、溥、毓、恒、启),道光帝长孙是载治之子溥伦,慈禧以其宗支疏远而不同意立溥伦。溥伦时年17岁,如立溥伦慈禧便不能垂帘听政。那就只有在“载”字辈找。恭亲王奕长子载澄无子,第二子载滢出继。且慈禧根本不愿意立载澄、载滢,因其父为恭亲王奕,若立他们中的一人,则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那就在醇亲王奕家里找。醇亲王奕有4位福晋,共生育7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湉,就是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洸(guāng)、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第六子为载洵、第七子为载涛。醇亲王奕于咸丰十年(1860年),年19岁,奉旨同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成婚。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她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后又生皇子载淳,其地位更为巩固。懿贵妃在深宫之内,接触外人的机会少,能见到的男性除太监外,就是几个小叔子,即皇六弟奕、皇七弟奕和皇九弟奕(皇八弟奕已死)。懿贵妃有个胞妹尚待字闺中,她时常想在宗室中找个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龄而言,奕已结婚分府,奕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过于机变,奕又羞怯腼腆。懿贵妃看中皇七弟奕。咸丰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应分府出宫,受赐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建府邸(今中央音乐学院和三十四中学址)。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称醇亲王府南府(光绪做皇帝后,依雍亲王府后升为雍和宫例,改为醇亲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赐给醇亲王奕,这里又称醇亲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载湉就出生在这里,是醇郡王与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亲王奕在咸丰朝的11年间,除10岁那年因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晋封。咸丰病逝时,奕20岁。这一年,妻子的亲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娅至亲,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变”中,奕受懿旨,带侍卫、亲兵到密云半壁店,将随梓宫回京的协办大学士、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后处斩。奕在这次政变中,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变之后,醇郡王奕官阶迭升:封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管善捕营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晋亲王。

同治帝死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入继大统。据《清史稿·奕传》记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尔后,“舁(yú)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因为儿子载湉入继大统当皇帝,这是福,还是祸?事情叵测,吉凶难料。

慈禧一言定载湉(光绪)继承皇位,这是对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变。太后懿旨召见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谓空前。这说明非皇子入承大统,为大清首次,既示郑重,又免物议。载湉继承咸丰为嗣皇帝,这实在是清朝皇储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皇太极死后由皇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福临死后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承皇位,康熙死后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继承皇位,雍正死后由皇四子弘历(乾隆)继承皇位,乾隆死后由皇十五子颙琰(嘉庆)继承皇位,嘉庆死后由皇次子旻宁(道光)继承皇位,道光死后由皇四子奕(咸丰)继承皇位,咸丰死后由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同治死后却由堂弟载湉继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遗位继承人由满洲贵族会议决定,顺治、康熙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同治没有兄弟,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的形式决定,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这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幼帝继承皇位,必有大臣辅政。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辅政。但是,载湉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湉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如新皇帝继承同治为嗣皇帝,则应由同治皇后垂帘听政。因而,慈禧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至于奕,他与慈禧有联合,也有冲突。到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午门案”。事情的经过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东西,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护军阻拦,太监不服,互相殴打。太监报告慈禧,慈禧要对值班护军廷杖。有的书记载了奕同慈禧的精彩对话——奕说:“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说:“汝事事抗我,汝为谁乎?”奕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只好让步。但慈禧从此加深了对奕的怨恨,后奕被解除军机大臣职务。

慈禧立载湉继承皇位,是咸丰故去13年以来,慈禧在皇位继承与亲理朝政上,继第一次垂帘听政后的第二次改变祖制。这两次改变祖制,其目的只有一个: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光绪入继皇位后,从4岁到17岁的12年间,是他作为儿皇帝——少帝的时期。

光绪的少帝生活

载湉继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他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光绪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到宫里帮助照顾。醇亲王奕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

先说醇亲王奕在儿子做了皇帝之后,他做的几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论》的密奏。先讲一个历史故事: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无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cōng,嘉靖)继承皇位。嘉靖被从湖北安陆接到北京登上皇位后,演出了一场“大礼仪”的闹剧。正德的父亲、嘉靖的父亲应当怎样称谓?一些朝臣的意见是,“本生父曰兴献帝”、过继父称“皇伯父敬皇帝”;另一种意见则相反。何孟春等大臣136人汇聚在金水桥南跪伏,撼门大哭,声震阙廷,长达两个时辰。嘉靖帝大怒,命惩治220人,其中编修王相等180余人遭到廷杖(因病创而死者17人),成为震动朝野的大事件。醇亲王奕提出,将来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说奏进,就以此奏驳斥。慈禧将此密奏留中。后来吴大澄果然有此奏,慈禧便出示醇亲王奕的密奏做回应。

第二,请求免去一切职务。醇亲王奕的官职主要有: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他上奏“诚恳请罢一切职任”,说:“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慈禧皇太后在奕请求下,命免除醇亲王奕一切职务。他仅接受亲王双俸的待遇。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帝在毓庆宫入学,奕受命加以照料。

第三,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为“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几案上摆放“欹(qī)器”,欹器是一种“巧器”,它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曾命弟子将水注入欹器里,结果正是如此。孔子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醇亲王奕将“欹器”作为座右器,上有“满招损,谦受益”的铭句。奕以“恭谨敬慎”四个字,作为待人处世的准则,更作为侍奉慈禧的圭皋。奕子女的房中,挂着他写的治家格言: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这说明奕警惕自己“满招损”、告诫子孙“骄招祸”,要使得自身和家庭,就像醇亲王府邸旁边的“太平湖”一样,求得一个“太平”。

次说光绪到了皇宫之后的生活。

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光绪住在养心殿。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嘉顺皇后(同治皇后)行礼。这时光绪皇帝才5岁,实际年龄只有3周岁半。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毓庆宫在东六宫东侧斋宫与奉先殿之间。师傅为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与夏同善为同榜进士。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仿格(写字)。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幼年皇帝读书先有顺治,继有康熙,再有同治,他们登极时的年龄,顺治6岁、康熙8岁、同治6岁,而光绪只有4岁。所以,光绪从6岁,实际上4周岁半,开始读书。光绪刚开始就读,对环境、师傅、学习、伴读都很陌生,很不习惯。他对授读师傅感到很生疏,有时又哭又闹,还摔书本。师傅没有办法,奏告慈禧皇太后。慈禧懿旨皇帝生父奕到毓庆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告》轴宫,照看小皇帝读书。随着岁月推移,载湉年岁渐长,逐渐习惯于读书生活。光绪读书很用功,慈禧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他把读书同做国君相联系,如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写道:“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这一年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才15岁。他很想当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还写了一首《围炉》诗:

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

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从诗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绪胸中念边塞、心中挂庶民的心态。

光绪有父亲奕在毓庆宫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父子之情。奕“谦卑谨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对光绪影响并不大。影响光绪性格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遗传因素。光绪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继承其父“敬谨”的因素,而是母亲一支的“桀骜”的基因。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携银逃走被免官,可见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妈慈禧太后的强悍性格更是表露鲜明。这些或对光绪皇帝的性格形成有着先天性的影响;二是教育因素。光绪在毓庆宫长达10余年的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师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会因素。光绪面临战败赔款,民族灾难,则是其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光绪经过12年的少帝生活,早已到了亲政的年龄。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冲龄践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无所禀承,因准廷臣之请,垂帘听政。本日召见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谕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yuán)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开始亲理朝政。

光绪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中法战争。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第二件是台湾建立行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正式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清国史·刘铭传传》记载:铭传,安徽合肥人,“秉性忠勇,卓著战功”。《清史稿·刘铭传传》记载:少有大志,青年从淮军,后在淮军“为诸将冠”。他建议修铁路,史称:“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始。”中法战争期间,加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军英勇抵抗法军侵略。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后在台湾筑炮台、修铁路、架电线,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加兵部尚书衔。死后,赠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园有郑成功、刘铭传等的塑像。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就是根据刘铭传的事迹改编的。
其实光绪是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只是他所面对的那个局面造就了他的失败
首先内忧外患的局势,导致他想励精图治,拯救清朝于水火之中,他接受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积极倡导维新变法,并在外敌侵入时期要求清军抗击外敌,但实际上朝廷实权又是被慈禧给暗地操控的,光绪虽是皇帝,但实际为傀儡,他所主张的一切一切,都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给打压下去了,面对外敌的侵入,慈禧让光绪顺应他们的要求,割地赔款,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光绪最后郁郁而终,清王朝也不得不画上了句点,其实光绪是清朝末年有才能,有抱负的皇帝,他爱国家,爱人民,也是最有希望拯救清王朝的皇帝,只是被慈禧断送了他的理想,如果没有慈禧的阻扰,光绪或许能拯救那时的中国(清王朝),而让华夏大地避免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光绪皇帝是一位明君,可是因为慈禧太后的专权,导致光绪皇帝成了一个傀儡,没有一点权利,就连大婚时选皇后时都受慈禧太后的控制。一代明君,竟是这样的下场,可悲,可叹!
本文标题: 平心而论,光绪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8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盐摄入过量会致命吗为什么清末会有“宁可亡国灭种,祖宗之法也不能变”的论调 生存难道不是第一需要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