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朝的大臣和将领大多都是冷酷无情和残暴的人

发布时间: 2021-08-25 19:58: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隋朝有哪些著名人物大臣,将领,或者隋1、董伯仁,北周末隋初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初尚在。多才艺,乡...

为什么隋朝的大臣和将领大多都是冷酷无情和残暴的人

隋朝有哪些著名人物大臣,将领,或者隋

1、董伯仁,北周末隋初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初尚在。多才艺,乡里称为『智海』。官至光禄大夫殿内将军,与北齐与展子虔同召入隋,并称“董、展”。则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

汝州白雀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严寺、上都崇圣寺、海觉寺皆有其画迹。《后画录》、《续画品》、《画拾遗》、《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画后品》、《宣和画谱》、《图绘宝鉴》。

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尤工楼台人物。虽无祖述,不愧前贤,动笔肖似,笔外有情。与北齐展子虔同时入隋室,并称『董展」,备受唐代张彦远等人的看重。先後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觉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发寺等处作壁画。

界画: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董伯仁的界画“楼生人物,旷绝古今”。

唐代张彦远评董、展之画云:「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窦蒙也誽:『伯仁楼台人物,旷绝古今,杂画巧瞻,变化万殊。」画迹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游图》、《弥勒变相图》、《隋文帝上马厩图》、《农家田舍图》等五卷。

著录於《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仅载《道经变相图》一件,以董展作伯仁之名,《图绘宝鉴》沿袭之,实误。《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2、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

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展子虔创作题材涉猎广泛,工绘人物、山水、车马、楼阁及翎毛等,但他流传的作品则是一件名为《游春图》的山水画。

这一画名并不是他本人所题写,因为该画原本既无作者名款,也无作品名称,至北宋晚期,徽宗皇帝在其前隔水处题签为“展子虔游春图”,元明清时期的鉴赏家因此也称其为《游春图》。多数学者认为此画是隋代展子虔的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丁道护,[隋]官至襄州祭酒从事,善正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所书襄阳启法与国寺碑最精,为欧、虞之所自出。《墨池璅录、书小史、蔡忠惠公集》。

丁道护(生卒年不详),谯郡(今安徽亳州)人。隋文帝时书家。官襄州祭酒从事。擅长真书,溢妍华致,在当时名声颇大,对初唐真书颇有影响。明丰坊《书诀》列记钟、王以来善书者,隋四人,丁道护名在其三。米芾《海岳名言》视丁道护与唐之欧阳询、虞世南侪类,并为变革古法者。

有刻本《启法兴国寺碑》,传世有剪裱拓本,为传世仅存唯一拓本孤本,已流日本。

启法寺,开皇四年(584)四月一日齐州刺史韦世康奉诏复建,初名“光福禅房”,后改“启法寺”,即宋之“龙兴寺”。

隋民部员外侍郎福嗣兄弟为志,其父韦世康造寺事,于仁寿二年(602)十二月十五日立碑,周彪撰文,丁道护书丹,李宝刻字,赵励等人题名。此碑楷书,其书法工整典雅,笔法精熟,为丁道护的代表作。

宋蔡襄评《启法寺碑》语:“此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阮元《北碑南帖论》以为丁道护与房彦谦并出北派,有“方严遒劲,不类世南”之评。是碑正书,书法平正和美,与智永同一法嗣,当从“二王”而来,故蔡襄有“丁真永草”之称。

此碑原石已佚,传世宋拓本仅临川李宗瀚所藏钤有贾似道“魏国公印”。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启法寺碑于隋文帝仁寿二年立于湖北襄阳,是隋代诸碑中少数有书人署名的。

丁道护这块碑是极成熟的楷书,间架平正,法度谨严,实为唐楷之先导,就算放在唐楷间也丝毫不逊色,可隐约见到唐代书家之笔法。

4、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唐太宗与汉王元昌、褚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书法虽称高古,至中唐《述书赋》,已不及见。

张怀瓘《书断》云:“有骨直,伤于疏瘦也。”唐人卢携《临池诀》始云:“陵盖隋人也。”赵明诚《金石录》收有史陵正书《隋禹庙碑》一石,大业二年(606)五月立在越州,有跋云:“其文字磨灭十五六,而其末隐隐可辨,云‘会稽郡’……笔法精妙,不减欧、虞……盖当时名笔也。

今此碑磨灭而仅存,世之藏书者皆未尝有,非余收录之富,则遂不复见于世矣。”《嘉泰会稽志》卷十六记施宿当时尝令拓之,仅得二二四字。

李嗣真《书后品序》》:“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也。”。另见《书小史》。

李嗣真《书后品序》》:“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也。”。另见《书小史》。

5、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对于智永的 书法,历代书法家与书法著作多有评价。乐安薛氏云:“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都穆《寓意编》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解缙云“智永瑶台雪鹤,高标出群”:韦续《九品书人论》云“智永正草,品上之下”;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唐)张怀瓘《书断》云:“智永师远祖逸少(逸少,王羲之字),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惟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有道,书法家)之风,半得右军(右军,指王羲之)之肉。兼能诸体,於草最优。

气调下於欧(欧阳询)、虞(虞世南),精熟过于羊(羊欣)、薄(薄绍之)。”张怀瓘将古今善书法者分成三品:神品、妙品、能品。智永的行书入能品,隶书、章草、草书皆入妙品。可见智永书法成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伯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展子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道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永

高颎(541年—607年),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其父高宾是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贺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贺若弼以伐陈有功,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贺若弼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
鱼俱罗(?-613年),冯翊下邽(陕西渭南东北)人,隋朝名将。身高八尺,体力过人,声音极其洪亮,平时说话声音可传出数百步之远。初为禁卫军,累迁至大都督。开皇九年(589年),随炀帝平定南陈,因功拜开府。开皇十年(590年),随军平定沈玄懀、高智慧等的叛乱,因功加授上开府、高唐县公、叠州总管。后因母丧离职归家守孝时,行至扶风遇杨素击讨突厥,杨素见他很高兴,上奏请他随军出征,因功升任柱国、丰州总管,从此突厥畏惧鱼俱罗而去,不敢再在塞上牧马。后朝见炀帝,从赵郡带回许多杂物,献给炀帝,炀帝不要,他就转送给权贵们,遭御史弹劾被坐罪除名。不久,越巂郡飞山蛮作乱,朝廷重新启用,讨平叛军。鱼俱罗相貌异于常人,目有二瞳孔,有帝王之像,遭炀帝猜忌,被斩首于市。
韩擒虎(538年—592年12月26日),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东)人。隋朝名将,北周骠骑大将军韩雄之子。
容仪魁伟,有胆略,好读书。北周时,任都督、刺史等职,袭爵新义郡公。陈出兵进逼光州,任行军总管,率军将其击退 ,后又屡挫陈师。开皇元年(581年),任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庐江,作灭陈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冬,领军为先锋攻陈,他率五百锐卒夜渡长江,袭占采石,半日内攻克姑孰,然后进军新林。随后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陈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后封寿光县公,以行军总管屯金城,旋任凉州总管。开皇十二年(592年)去世,年五十五。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华阴)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
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隋朝建立后,升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身份率水军东下攻陈朝。灭陈后,进爵越国公,任内史令。隋炀帝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
大业二年(606年)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太尉,谥曰景武。
杨素、韩擒虎、高颎、史万岁、长孙晟,贺若弼,
隋文帝 隋炀帝 独孤皇后 萧皇后 宣华夫人
梁睿 刘昉 郑译 柳裘 隐世师 元胄 高熲 苏威 李德林 杨雄 杨爽 杨勇 杨俊 杨秀 杨谅 柳述 杨素 杨约 杨文思 牛弘 长孙晟 韩擒虎 贺若弼 史万岁 刘方 张衡 薛道衡 虞世基 宇文述 卫玄 杨义臣 来护儿 鱼俱罗 宇文恺 张须陀

唐初始为什麽大臣多是隋朝旧臣,怎麽改朝换代的

隋朝旧臣没什么不好,包括李渊自己也是隋朝旧臣。说实话那时候天下大乱,读书人少,官吏还是很奇缺的,不能不用旧臣。对他们恩威并重,很快就能为我所用,把他们改造成对唐朝忠心耿耿的大臣。

唐初始为什么大臣多是隋朝旧臣,怎么改朝换代的??

李渊本身就是隋统治集团的一员,而且从唐公的爵位和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后为太原留守的职位来说,属于高级官员。李渊和杨广,从母系上来说,还是表兄弟。李渊集团的几个核心人物,比如刘文静也多是隋朝旧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渊集团接纳原来的隋朝统治集团很正常。
清军入关,几乎是全盘接收了明朝的官僚系统,改朝换代之后保留前朝的官僚阶级,新的王朝需要官僚体系来控制民众,官僚阶级也需要和新的政权合作,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互相需要,自然事情就成了。
唐代隋,又有特殊情况,李渊是以隋的官员起家,不是从农民起义军起家。况且李渊起兵打的是匡扶隋朝的旗号,先是自己立了一个隋朝的傀儡皇帝,看准时机才玩禅让的把戏登极的,唐承隋就更有渊源。另外隋唐之际,中国刚刚经过了五胡乱华,南北朝混乱的几百年,在这几百年里政权更迭频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时的人心中,“忠臣不保二主”的忠君思想并不像后世那么强烈。
以下附录剑桥中国史

夺取政权的经过

在李渊接受新任命于晋阳的时候,由于隋炀帝的糜费无度,滥征徭役,
以及屡兴讨伐高丽之师和防御突厥人卷土重来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天灾人祸
交困,引起了广大人民和许多隋朝官吏的强烈不满。群盗蜂起,叛乱很快遍
及全国(见地图4)。当不断加剧的叛乱警报频频传到太原府的时候,李渊
的朋友和军事顾问们纷纷认为隋朝统治已危如累卵,都劝他趁机起事,创建
新王朝。
李渊几乎处于一次领导有成功把握的叛乱的理想地位。他的家世和人望
都无可挑剔:他是一个与皇室攀亲的贵族,而且在他51岁之年已侍奉过隋朝
两代皇帝而达到他漫长而顺心的宦途的顶峰。他是中国北部产生一个个王朝
统治者的那个社会精英集团中的一个成员。作为太原留守,他有强大的军事
和战术上的优势地位,因为他所控制的这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实际上
是坚不可摧的,可以很方便地从这里对长安(隋大兴城)和洛阳这些传统的
政治中心发动进攻。
李渊还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欢心,这是因为约在公元614年有图谶预言
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而且这说法已在民间家喻户晓。至少李密所领导的另
一支反隋叛乱便是受了这一预言的影响。李渊也知道有此民谣,因为它已在
晋阳人民中间传开。①
由于姓李,李渊自然也受到隋帝的猜疑。公元615年一位术士警告皇帝
说,有一李姓者不久当为天子,因此隋炀帝在全国大杀姓李的人;这样的清
洗包括他的最高级将领在内,例如有权势而门族强盛的李浑及其一族的32人
便都被清洗;其他远亲被放到边地。李渊也一定知道他在隋朝的位势已岌岌
可危,也知道隋王朝既然明显地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他很有可能自建王朝,
代之而兴。
李渊那一代人对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儒家是禁止人们背叛前朝而
改事新朝的。李渊和李渊的同时代人的思想上忠于社会秩序远甚于忠于一家
一姓的某一王朝。因此,在公元617年阴历五月他动员了他太原府的军队,
并开始向京师进发。
令人有点感到惊异的是,李渊在太原起事中的作用的程度和性质,只是
到最近时期才有新发现。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
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地,他的
次子李世民(公元617年时17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
有进取心,英明天聪。因此,后来成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
在这些记载中就成了创建唐王朝的大功臣。
按照正史的传统说法,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李世民
就已开始与刘文静共谋反叛大计(刘文静时为晋阳令,但因涉及与反叛者李
密联姻而被隋炀帝下令囚系狱中)。李世民会刘文静于狱中,想发起一个运
动以统一有不满情绪的人民,进而一举扫荡已处于垂死状态的隋王朝。当李
渊第一次听到这种想法时未十分在意;他毕竟与隋的帝室有姻亲关系,何况
又是王朝的主要捍卫者。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把炀帝的晋阳宫女
—————————————————————————————————
① 《资治通鉴》,卷183 第5709 页。见宾板桥:《关于民谣中的李氏兴王之说》,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61(1941年),第272-273 页。
—————————————————————————————————
弄来陪侍李渊,而没有告知她们的身分,以此迫使他父亲表态,当李渊得知
他卷入了这一罪当处死的行为时不得不同意了他儿子的计划,勉强地起兵发
动叛乱。传统的叙述还强调指出,在后来夺取隋朝都城的战斗中,李世民在
导致唐朝胜利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方面,功劳都高人一等。
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
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
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
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
歪曲之处做出订正。①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
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
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
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
略家。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
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
的李建成。温大雅的《起居注》告诉我们,甚至在公元617年中太原起事之
前,李渊已开始图谋不轨。另外,激起李渊雄心的事件也是一清二楚的。最
早发生在公元616年的一件事是当时李渊受命剿捕太原地区的盗匪。太原这
个地方在传统上又与传说中的圣君唐尧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尧曾在一个名
之为唐的地方住过。唐还是李渊作为国公的封地,虽然像诸如此类的爵位那
样,国公的爵位也无统治领土的实权。当唐公李渊接受新任命时,他认为他
的爵衔与职务的巧合简直是天降吉祥。②第二年他当了太原府留守时,李渊对
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
祸将斯及。”③《起居注》还提到民谣《桃李章》及该民谣关于下一个中国统
治者将姓李的预言对李渊的影响,因为《起居注》引用李渊的话说:“吾当
一举千里,以符冥谶!”①
公元617年阴历五月初,李渊传谕给在山西南部供职的长子李建成和四
子李元吉,叫他们就地再招募军队,同时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也在
太原招兵买马。他们在十天之内招募了几乎一万人,屯驻在晋阳的兴国寺。
李渊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清洗他班子中的不稳分子。当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
留守时,隋炀帝给他指派了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来协助他,这无疑是
为了监视他。李渊曾经利用他们暂时离开太原的时机而为自己征募了兵马,
但他认为他们会马上对他的招兵买马起疑而向隋帝报告。因此,他把建成和
元吉召到太原来以后,在五月十五日借口两个副手潜引突厥人入寇太原地区
而逮捕和杀害了他们。②
—————————————————————————————————
① 见宾板桥:《温大雅:唐代历史的第一位记录者》,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17(1937年),第368-374
页;罗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1955年),第1-29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台北,1965年),
第1-98、276-309 页;福井重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考》,载《史观》,63.4(1961年),第83-88
页。
②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毛晋《津逮秘书》版(此下简称《起居注》),卷1 第1 页。
③ 《起居注》,卷1 第3 页。
① 《起居注》,卷1 第15 页。
② 正史和《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把这次行动归功于李世民。但温大雅指出,逮捕这两个副手的军队实
际上是由另一位将军统领的,虽然他们名义上是归李世民节制。见《起居注》,卷1 第9 页。
—————————————————————————————————
可是,在李渊能够放心地发动战斗以前,他必须对付东突厥人--这是
在戈壁南北居住的一个极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横行于中亚并控制着从辽
宁到蒙古的长城以北的地区。在隋朝末年,东突厥是亚洲北部睥睨一切的势
力,自从公元613年以来,中国西北部出现的许多叛乱者都向突厥称臣,以
取得突厥人的支持。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则分别给这些叛乱者封以皇帝或可汗
的称号。他也给叛乱者供应士卒、武器和马匹,希望从隋朝的覆亡中谋取利
益。③公元615年后期,当隋炀帝定期巡狩长城的时候,东突厥人在山西的边
疆城市雁门围困炀帝达一月之久,①而且不久前还几次入侵山西和太原地区。
公元617年,他们又加强了压力,这次是与刘武周勾结在一起;刘武周在617
年初已在山西北部自己称帝,并已被突厥领袖封为可汗。当李渊逮捕他的两
位副将时,突厥在撤退之前曾进抵晋阳城下。
很明显,李渊在能率领叛军前进以前,他必须先解除东突厥人及其盟友
进攻他的后方的后顾之忧。他因此写信给始毕可汗,诡称他之起兵意在恢复
帝国的秩序,使能重建中国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这样做会对
各方面都有利。他与可汗达成了协议,即如果他赞助唐兵义举,始毕可汗可
取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这个协定是由刘文静谈判的。②
李渊力排他的顾问们的意见,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辞气甚恭;
这表示,他和其余某些叛乱一样,可能已决定在名义上成为突厥人的藩属。
但是,当始毕可汗要求李渊拒绝效忠炀帝而应自己称帝时,李渊却予以谢绝。
相反地,他告知可汗,他准备拥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杨侑当时已在隋
都)。不管李渊之向东突厥人称臣是真是假,双方确是建立了某种友好关系,
因为在他离开太原的前夕,始毕可汗赠送了1000匹马,后来又给了他几百名
士卒和另外数千匹马。
一旦处理完了东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就建立了他的军事战斗组织--大
将军府。他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太原附近隋朝的文武官员。李渊的大部分军将
在开始时都是由于这些官员的支持才得以征集并得到供应,因为他们原来都
是隋朝鹰扬府的军官,现在只不过把他们的士卒转手交给李渊指挥。①晋阳宫
监裴寂也以隋宫仓储中的大量粮秣、武器和甲胄供应唐军。
公元617年阴历七月初,李渊和他的两子世民与建成率军三万从太原出
发,而命另一子元吉留守太原。他们的目标是隋大兴城;此地是一个古都,
并且是陕西南部关中地区的战略要地。
唐兵遇到隋军的强烈抵抗,并且在通向潼关要塞的汾河流域途中被夏季
的大雨所阻,李渊下令他的军队暂停前进。②他现在接到了河南洛阳附近一位
—————————————————————————————————
③ 下面略举几位得到突厥人支持的主要叛乱人物:薛举、李轨、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和高开道。另外
尚有许多次要叛乱人物。
① 根据正史,这事又涉及李世民。但李世民此时只是一个15 岁的男童,而按照温大雅所说,恰恰是李渊带
兵解了炀帝之围。见《起居注》,卷1 第1 页。又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第49 页注82。
② 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第99-100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217 页。
① 见布目潮风:《李渊集团的构造》,载《立命馆文学》,243(1965年),第27-29 页。此文重印于布
目潮风的《隋唐史研究》(东京,1968年),第112-149 页。
② 根据温大雅的《起居注》(卷2 第12-14 页),李渊的军队为大雨所阻,当时他正在等候突厥人已答应
送来的马匹,而且还担心谣传的刘武周计划对他太原根据地的袭击,所以他曾准备放弃他的远征,只是被
他的诸子劝阻才未下达撤退命令。
—————————————————————————————————
叛乱领袖李密的书信,③要求二李结成同盟。李密出身西北贵族,原是隋朝的
一低级官员,现为李渊的强劲对手之一。他早年原为杨素的门生,公元613
年离开隋都后参加了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叛乱。他在杨玄感战败以后逃走,炀
帝撤往南都后,从公元616年起他成了在洛阳周围地区的诸叛乱集团联盟的
领袖。当他建议与李渊结盟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和河北的南部。
李渊担心的是,如果李密知道了他的计划,他会阻止他向大兴城进军。
他因此写了一封卑辞和违心骗人的书信,说他是隋朝的忠义臣民,他之所以
起兵只是为了重新建立秩序,而且矢口否认他有比做唐国公更大的野心。与
此同时,他还假劝李密自己努力取天下,他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
今司牧,非子而谁!”李密被这封信吹捧得昏昏然,因此应允李渊向隋都进
发而不加阻拦;但这个决定使李密后来为之后悔无及。①
公元617年约阴历八月中旬大雨已停,唐兵在突厥可汗送来的两千马匹
和五百军士的援助下,迅速打破了隋军在霍邑的抵抗,并继续向南推进。②
阴历九月,唐军抵达黄河,他们留了一部分人马围住扼守从山西和汾水通往
陕南平原这一要道的隋兵据点蒲州,其余兵马则跨河而进。当他们渡河的时
候,他们遇到了大队隋军,即予以击溃。这时潼关以内的重镇华州的州官投
奔李渊,他把永丰仓献给了唐军,至此,通往大兴城的道路已被打通。
当李渊进入京畿地区的时候,又有由李渊之女李氏(柴绍之妻,后为平
阳公主)和他从父弟李神通在京师周围招募的几千名士兵前来投靠。他的女
儿已经纠集了一支大军,她用的办法是在大兴城附近散财,以收卖从其他更
加动乱的地区逃来的民众的心,另一办法是与京畿地区的群盗和叛乱者结
盟。阴历十月,联合起来的唐军号称拥众二十余万,在大兴城外扎下了营寨。③
围困了首都以后,李渊精心部署了最后的攻击。当最后攻击约于五个星
期以后发动之时,居民开始有挨饿之虞。公元617年阴历十一月初九,李建
成的部下雷永吉的部队攻破城墙,夺取了城市。④李渊曾严令保护隋朝皇室的
安全。然后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炀帝的年幼的孙子杨侑被立为傀儡皇帝(称
隋恭帝),虽然唐兵的将军们都要拥立李渊自己为帝。早已逃往南都--即
长江岸上的江都--的隋炀帝则被上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
次年初,李渊又对东都洛阳大举进攻。①公元618年阴历五月二十日,即
他下令逮捕两名副将和太原顺利起兵一周年之际,李渊废黜了隋朝傀儡幼
帝,自己登极成了新朝的开创之主。李渊--以后我们即按他的谥号称之为
—————————————————————————————————
③ 李密的传记,见《旧唐书》(卷53)和《新唐书》(卷84)及《隋书》(卷70)。关于他的政权,见
布目潮风:《李密在隋末叛乱中的动向》,载《史学杂志》,74,10(1965年),第1-14 页;经增订收
于《隋唐史研究》,第53-100 页。
① 《资治通鉴》,卷184 第5743 页。
② 《起居注》,卷2 第13-14 页。据温大雅所述,在霍邑之战和唐兵夺取大兴城的整个战役中,李建成和
李世民都是唐军的带兵将领。但是在两部《唐书》中,李建成被贬低,而突出了其弟李世民的作用。
③ 《起居注》,卷2 第25 页。
④ 《起居注》,卷2 第27 页。又见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第19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279-280
页。
① 见布目潮风:《隋唐史研究》,第263 页。
—————————————————————————————————
唐高祖--按其世袭封号而改国号为唐。依照历来习惯,他选自己的年号为
武德。虽然唐高祖也建都于大兴城,但他易名为长安,此又为汉代及以后南
北朝时期许多位于附近的王朝的古都名称。高祖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元吉封为齐王。
那一朝换代的时候都要团结原来王朝势力很大的士大夫阶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后来不都解决掉了吗?

隋朝为什么会突然土崩瓦解,有什么历史必然性?

隋朝消灭割据,完成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其国祚也非常短,二世而亡,为什么隋朝会突然之间灭亡,隋炀帝杨广负很大责任。由于杨广好大喜功、贪图享乐、耗尽天下民力,从而引起天下大乱,农民起义迭起。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广无疑是一个暴君。

事实上,秦朝也是由于暴政导致天下大乱,可是据统计秦朝的官员相当的本分,没有一人主动扯旗造反,而隋朝就不一样了,不仅民反,而且官也反。那么,为什么隋朝会突然土崩瓦解,官民皆反呢?

首先,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兴建科举。理性而言,兴建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无论为国,还是为民,此举的益处非常大,事实却不一样。众所周知,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陈群提出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它是根据家世、行状和定品三个步骤来选拔人才的。但是自东汉以来,地方豪族坐大,往往由他们中的人来实施选人制度。

如此一来,这些豪族间接地控制国家选人,安插自己家族的人就是非常平常的事。到了西晋时期,曾有人发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感慨。此后的王朝统治者不是不知道这些豪族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决策,但为了获得他们的拥护,也只能默许,不看他们的才能。

其次,重新编订户籍,引起士族不满。中国古代是个农业国家,国家税收的多寡与政府掌握的户籍的数量有着重要的国家。自两汉以来,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很大人口都依附于他们,而政府不能管理这群百姓,自然政府也就收不到多少赋税。整个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朝政府财政吃紧,而士族们却富得流油,比如谢氏家族在会稽就有庄园达数千亩。

最后,当然是隋炀帝的失策,无论是征高句丽,还是修宫殿、挖运河,民力被严重的使用。再加上在此过程中,中间官僚趁机敲诈勒索,贪污受贿,无视底层人民的疾苦,百姓的造反也就不可避免的。

总之,隋朝建立后,很多地区是从南陈和北齐所得,原本国家就不稳定,此时又与支持政权的门阀决裂,自然是隋朝表面繁荣鼎盛,而底下暗流涌动。

    

       我觉得每一个政权被推翻都有历史必然性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行为导致结果,大家想要知道隋朝为什么会瓦解,应该先了解隋朝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看看它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走的。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夺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陈,统一了中国,617年,隋朝被李渊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后三十七年;如果从统一全国算起,则不过二十九年。

      隋朝灭亡之昏君暴政

我们读历史你会发昏君误国呀,隋炀帝杨广就是这么一位残暴,昏庸,荒淫无度的皇帝,我们从社会角度分析隋炀帝。隋炀帝的腐败和残暴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而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人民反抗隋朝统治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修筑大运河,而是因为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三次游江都,再加上滥用民力,使社会矛盾尖锐,最终葬送了隋王朝。

        隋朝灭亡之突厥,高句丽

          一个政权灭亡,要先看看他的敌人们是否强大,是否正值鼎盛。隋炀帝养突厥,征高句丽,不仅劳民生财,而且结果是突厥养越来越强大,高句丽没征成。《隋书》:“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始毕可汗咄吉者,启民可汗子也。隋大业中嗣位,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隋朝灭亡之社会矛盾激化

       一个政权结束总归于社会矛盾,社会上层压迫社会底层,“官逼民反”是迟早的事。隋朝社会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比如晏金铭在《隋朝的门阀士族统治与社会阶级矛盾》一文中认为,隋朝的短暂在于腐朽的门阀士族统治,统治集团既然不能遏制大地主的发展,也就无法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而隋炀帝的苛征重敛和胡作非为,加速了农民破产。广大农民为求生存而斗争,奋起反抗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赵云旗则认为,在隋代速亡的诸多矛盾中,阶级矛盾是主要的动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受其制约,又反过来促进阶级矛盾的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形势的形成。 

    以上。

隋和秦很相似,都是大一统朝代,都是表里强横暗涌不断,都是两代而亡,然而原因却并不相同,隋亡的主要原因有几点,下面详说:

隋亡于门阀门阀和皇权的斗争自东汉以来开始,到两晋时期尤盛,包括隋唐时期依然是皇族的主要对手。总的来说,隋朝时期门阀势力是可以影响到皇权的强大。杨坚废九品,杨广兴科举,也是和门阀正面对抗的标志,科举开辟了寒门的仕途通道,想法是对的,但时机不对,一来,那个时候书籍有限都是内部流转,普通人根本没有应试能力,所以即便科举考试,绝大部分官源还是掌握在门阀手中;二来,新的政治人才还没有成长,此时杨广依然势单力薄。所以从表面上看,科举制度也拔擢了几个寒门子弟,但他们其实不过是门阀制度的点缀罢了,权力依然垄断在门阀手里。

大隋初建时,虽然门阀势大,但初建国家的风气都比较清正,杨广即位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门阀对国家的危害。那时的杨广大刀阔斧地革弊纳新,但门阀大族们绝不甘心放弃既得的利益,他们把持住朝堂和地方,对于杨广的种种安邦善政,要么阳奉阴违,多方掣肘,要么由重臣们联手驳回,半强迫杨广继续施行对门阀们有利的乱政,很多政令推出后,最后只得尴尬地无疾而终。

时日一长,锐意改革的杨广终于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改不动,一切都无能为力。世家大族们联起手来,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与之硬抗。杨广虽然贵为皇帝,但如果真地一意孤行,损害了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那他某天就会被一支突然而来的流矢射杀,或死于一杯毒酒,然后重臣们会拥立另一个宗室上位,并期待他给大伙带来更多的实惠。

隋亡于内乱这里的内乱不是农民起义,由于我朝是农民起义起家,所以喜欢夸大农民起义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把复杂的朝代兴替问题一概牵强地归结于“民心所向”之类飘渺的原因,农民军自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数量再多也是乌合之众。从古到今,农民阶级仅凭自身起义成事者只有朱元璋一例,还是主要依托于民族矛盾的推动力量。

隋末的动乱中,门阀自然是起兵的中坚力量,这里我们不说陇西门阀,更多说的是家贼,也就是隋朝的各路藩镇,他们有组织,有良好的后勤,有极强的政治号召力,手下还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是一股完整稳固的政治力量。藩镇麾下的军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有些还是戍边的劲卒,战斗力甚至比朝廷的野战军还强。而且他们熟知朝廷的各种优势和弱点,选在朝廷最虚弱之时发作,在大隋背上捅下狠狠的一刀。

在隋末的藩镇中,以王世充、罗艺、李渊三家为最,最终李渊取隋而代。李氏门阀拥有庞大的人脉和半个河东道地盘,太原留守李渊手握关右十三郡的军队,是负责国家北部边防的重臣,隋炀帝委派他在山西一带防御突厥。哪料到李渊居然勾结突厥,奉突厥可汗为君,纳贡称臣,进献美女,然后与突厥合兵一处,联手入侵,杀向自己的祖国内部。

而江都通守王世充统辖的三万江淮劲卒原本是大隋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之一,杨广死后他也拥兵一方,与李唐争夺天下。

这里要重点说说罗艺,罗艺麾下的虎贲铁骑是当时隋帝国野战能力最强的部队,虽然人数仅有五千,但战斗力极强。这五千具装骑是由卫王杨爽亲手练出来的精兵。隋唐时最重门第,罗艺出身寒微,杨广破例一手把他从军中提拔起来,一直将罗艺视为心腹,在杨爽死后又把这大隋最精锐的五千重甲骑兵交给他,封他为虎贲将军,更在财力和权限上给罗艺大开后门,造成了罗艺势力的迅速壮大。杨广将这五千虎贲作为自己的王牌部队,用这支兵马威慑东塞诸胡,从来不肯轻易调动,就连三次讨伐高句丽的关键性战役都没有舍得让其随行。

隋末杨广欲调罗艺镇压时,罗艺异心已起决意要逐鹿中原,所以拥兵割据一方,不听号令,以提防高句丽趁虚而入为名,把柳城、燕、辽东这临近三郡全部收归囊中。

一套具装甲骑需要配备两到三匹战马,还需要有大量的马夫、兽医随军,所以罗艺的这五千具装骑耗费极大。罗艺与朝廷反目后,没有了朝廷援给,为了养活这支铁骑,把幽州治下刮得民不聊生,赋税是其它地方的双倍,不断有倾家荡产的百姓逃到它处,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治下的人口即意味着兵源和税收,各路诸侯之间交手,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削减对方治下的人口数量。罗艺所在的幽州地区比较贫瘠,供养具装骑难度很大,最终令罗艺陷入了经济、民心、人口之间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他拥有天下至锐的具装骑却无法攻取天下,最终只能投入李渊麾下的主要原因。不过罗艺归唐之后押宝李建成,为了表忠,罗艺专门对李世民倨傲无礼,还多次与李世民发生冲突,二人矛盾很深。玄武门之变后罗艺便在贞观初年打着为旧主复仇的旗号起兵造反。兵败之后,罗艺投奔突厥避难,途中被从人斩杀,当然这是后话了。

另一个要说的是杨玄感,隋末造反争天下的不计其数,但杨玄感此次的叛乱却是仅次于后来李渊造反的致命一击。

杨玄感当时位高权重,因为杨广猜忌过杨素,随即叛变,杨素的门生故旧遍布朝堂,杨玄感在帝国的政治高层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这样一个根深势大的重量级人物起兵反叛,为其它高门大阀取杨家而代之立下了榜样。

最后说的是宇文家,正是他们的反叛给杨广的生命划上了句号。《资治通鉴》中宇文智及话「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可以看出,杨广当时在全国仍然有很强的威望和号召力,大部分官员和军队仍然对其效忠,他仍有对大部分各地将领发号施令,并制裁逃亡将士的能力。

在隋末河南大乱后,杨广久留扬州而不北归长安,并非如那些丑化他的宣传中所述,是自欺欺人地逃避,一心在扬州混吃等死,爽最后几年。杨广的想法非常清楚,他此时已经对剿平北方的叛匪失去了把握,北方的局势太险恶了,突厥、高句丽、李渊、罗艺,还有不计其数的农民军,个个都对洛阳形成威胁,与其在虎口战战兢兢,倒不如干脆驻跸到比较安全的江都,这样万一北方的局面完全失控,还能像凭借长江天险在江南保聚半壁江山,稳扎稳打,割据江东一隅。可惜一场意料之外的兵变打破了杨广的如意算盘,宇文化及扬州兵变,大隋没有亡于外敌和农民军,却毁于萧墙之祸。煌煌大隋,竟然两世而终,着实令人叹惋。

至于之后宇文化及拥立炀帝之侄杨浩即位,镇守河南的越王杨侗便在王世充等拥立下于洛阳称帝,招瓦岗叛军首脑李密为太尉,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败于河南黎阳,于是毒杀杨浩,自立为帝,过了一把皇帝瘾,不久后兵败被杀。这也是后话了。

隋亡于宗教这个祸根是杨坚埋下的,杨坚继承了北周的统治后就改变了周武帝宇文邕毁灭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

他首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由官家缮写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及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多到很多倍(见《隋书.经籍志》)。可以说杨坚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仅仅是开皇十年时期,他所建立的寺院共有三千七百九十二所(《辩正论》卷三),在那时和尚算是一个超级吃香的职业了。

杨广时期,维系佛教寺院等支出已经接近于洛阳工程+运河工程的支出了,当然,这只是原因中的一个。

隋亡于人口古代土地承载都有一个极限,我们可以看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

文景之治(人口1400万)、光武中兴(2100万)、太康之治(1600万)、贞观之治(1300万)秦末大乱(4000万)、绿林赤眉之乱(6000万)、黄巾之乱(5600万)、隋末大乱(4600万)

以隋朝为例,人口的数量已经决定了大隋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大运河和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不过是加速了它的灭亡而已。没有犯这些错误,或许4600万人口时百姓还能支撑,大隋还能再挺上几十年,等人口增长到五千六百万再亡国。王莽时代的大骚乱,被史书解读为王莽暴政,却无人提及:汉末百姓的人均耕地,已经不及汉初百姓的五分之一,没有人可以在王莽的时代,做得比王莽更好。光武帝上台时,王莽无法逾越的那座人口高峰在漫长的战争中早已消失。光武帝统一全国时,他的人口背景,又重新回到了文景之治前的水平,于是换成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做了君主,都可以做出光武中兴的政绩。

贞观之治也是一样的道理,唐帝国只剩下不足300万户口,总人口已不及隋炀帝年间的四分之一,因为人均土地的增加,让原本失去土地的百姓重新得到了生活必须的生产资料,人均耕地大幅上升,对劳动力更是产生迫切需求。而且新朝初建,前朝的土地兼并被一扫而空,资源被相对平均分配,也是人均土地增长的重要原因。之后就是和平年底,人口大幅攀升,其实到了李渊统治末期,社会就已经安定了,而在贞观八年的所谓盛世,也无非就是人口增长,百姓大多能吃上饱饭而已。

总结煌煌大隋,竟然在正值鼎盛时突然崩塌,两世而终,更在崩塌过程中造成战乱不绝,百姓流离失所,人口折损千万以上,这幕悲剧其实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时的隋朝建立不过几十年,之前历经了南北朝时期的多年战乱,各民族混杂,而且很多领土都是刚从平灭南陈、北齐所得,所以百姓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节还并不浓重。加上杨坚是篡位得国,他和杨广所施的一些政策又触及了很多大贵族的利益,就更让许多势力心怀异志,只不过隐忍而不敢发而已,后来的宇文化及谋逆弑君便属此例。当时表面看似强盛的大隋朝,私底下其实暗流涌动,根基谈不上十分稳固。杨坚交到杨广手中的,本就是一个隐患重重的帝国。

不过在杨坚和杨广执政初期的种种善政之下,隋初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凝聚力和百姓的认同感也大为增强。但开国之初的飞速发展很快就到达了瓶颈期,进步速度开始减慢,而人口的迅速增长又造成了人均耕地不足,而门阀大族们日甚一日地兼并土地,更让很多人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社会矛盾渐渐尖锐。而权贵门阀们也渐渐失去了刚建国时的朴素与自律,开始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政令,利用捐税盘剥百姓,导致民间压力日重,进一步加剧了底层人民的不满情绪。

本文标题: 为什么隋朝的大臣和将领大多都是冷酷无情和残暴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2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以色列对华友好吗历史上最会自保的人是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