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的原名就是「皇太极」吗

发布时间: 2021-08-23 09:59: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爱新觉罗,皇太极真的是清太宗的真名吗清太宗的真名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

皇太极的原名就是「皇太极」吗

爱新觉罗 皇太极真的是清太宗的真名吗

清太宗的真名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是啊
当然

皇太极原名叫什么?

皇太极原名又叫黄台吉、洪太主。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扩展资料:

皇太极本名并不叫皇太极,早期明清文献将其称作:黄台鸡,洪佗始,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红歹是,黄台吉……。这是他的称号“hongtaiji”的音译。

即“浑台吉”,而“台吉”是蒙古贵族的常见称呼,类似“阿哥”。直到他死后百年,乾隆朝才给他改定汉译名“皇太极”。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人,他给儿子们取的名字当然也是满族名字,各有含义,如12子阿济格:满语意为“小儿子”,14子多尔衮:满语意为"獾子",15子多铎:满语意为“胎儿”。

16子费扬古:满语意为“最小的儿子”,意思都再清楚明白不过。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

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很有可能系对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

在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皇太极以“喝竿”的名字出现;而在《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烈”的名字登场。

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根据这两种文献,提出皇太极的本名大致读作“Hekan”的说法。“黑还”(hekan)是皇太极的本名。

“勃烈”(beile)是满洲贵族的一种称号,即“贝勒”。也有学者认为“黑还”应该读作“hahai”,本意是男性的,男人的,也可引申意为阳刚的,有男人味的。

皇太极的故事:

安民首要在于养民。天命十一年八月,皇太极发布第一道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谕旨,下令停止各种非生产性工程,以便让农民把主要精力用于农业生产。

在这道旨意中,皇太极说:“村庄土地,各旗分拨已定,从今以后不要随便更改,可使百姓士卒各安本业,不要荒废耕种。”

他还警告说:“滥用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等俱治罪。 ”天聪七年,皇太极向各牛录额真下达了一长篇指导农业生产的指示,在这个指示里,皇太极以一国之主的身份。

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又谈到怎样改进农业耕种技术。他还提到贫民的住房、耕种的种种困难,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他反复强调各牛录额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责任重大。

要恪尽职守,各司其职。皇太极还颁布了有关保护农业生产的法令。例如,不准任何牲畜闯进田地,践踏禾苗,规定猪若闯入田地。

每次罚银五钱,超过三次,要报告本牛录,将猪罚给田地的主人。骆驼、牛、骡、驴这些大牲畜跑到田里糟蹋禾苗的,每匹罚银一两,并按损坏的数目赔偿粮食。

满族贵族进入辽沈地区,遇有祭祀、殡葬总是宰杀大批牛马等牲畜,这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天聪元年,政府宣布:除大祀、大宴用牛外。

其余宰杀牛、马、骡等牲畜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崇德元年,再次下令重申:凡祭神、还愿、娶亲、死人、上坟,一概不许屠宰牛、马、骡、驴,违者治罪。

皇太极清楚地知道,与依靠战争掠夺财富比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根本,为了让满洲贵族军功集团成员认识到这一点,他经常向他们灌输重农业的思想。

告诉他们解决民众吃饭穿衣问题,才是最根本的大计,要重视农业和纺织,而舍弃追求华而不实的锦缎之类的装饰物。

当时,有不少人为了逃避兵役、差役,多进入寺院为僧,享受特殊待遇。皇太极认为,僧人增加,私自建造寺院,不仅消耗资财,还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于是下令对境内外寺庙进行调查,一经查出私自建造寺院,私自当和尚的,都要按法律治罪。随着一系列保护农业生产法令的制定和颁布,不到十年,就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辽东境内农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粮食丰足,仓库充实,基本上改变了前些年的困难状况。由于有充足的存粮,天聪六年农业歉收,后金境内也没有发生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原名叫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原名叫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是满语音译,也有写作“黄台吉”的,“台吉”是个称呼,在满族贵族中很常见的,也有用“台吉”来称呼蒙古贵族的,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后来“黄台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献媚说,“黄台吉”当大汗是天意,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很象是汉人说的“皇太子”一词,证明他天生就是该做太子继承汗位的。此后“黄台吉”这个名字的汉文就写成了“皇太极”,现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个人名就逐渐统一了。
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满族,爱新觉罗氏,名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十七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清宁宫中猝然病死(“端坐无疾而终”,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葬沈阳昭陵(通称沈阳北陵)。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的真名就一直叫皇太极吗?

爱亲觉罗-皇太极(1592年一1643年)是继努尔哈赤之后第二任后金大汗,也叫天聪汗。皇太极战功赫赫,征察哈尔,朝鲜,促进满人封建化,是大清王朝奠基人,如果没有皇太极的领导,满人可能四面包围之中消失殆尽了。皇太极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迷,比如他真实的名字叫什么一直困扰中外史学家。

皇太极这个名字高大,霸气,响亮,这只不过是他称帝后称乎,至于他原来叫什么名子已无人知晓了。按照蒙古人传统,老首领的继承人都可以称为某某“太吉"(台极”,类似于满人的贝勒,贝子之类,黄太极是"hongtaⅰji"的音译。按照明初时期的书籍,有黄台鸡,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等多种译法。

中外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俄罗斯史学家认为叫阿巴孩,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叫黑还勃烈,勃烈即贝勒的意思。明人书籍中则叫"喝竿",后来,日本有个学者综合两者意思叫"黑还"。那么黑还本意是什么呢?

满人是渔猎民族,按照满人取名字的习惯,名字都和动物有关。努尔哈赤哥仨个,努尔哈意思是"野猪皮",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意思是"豹皮",多尔衮意思是"獾"。那么"黑还"之类的名字也应该是某种威猛的动物,比如虎或者狼。

作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皇太极的历史地位是很高的,于是,满人认为皇太极和汉人诸君皇太子音似,当皇帝似乎是天意,因此,就用了皇太极这个响亮的名字,而本来的名字反而湮没无闻啦。                                          

清朝的皇太极 名字就叫皇太极吗

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皇太极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皇太极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时,中国上空有四颗耀眼的明星:一颗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一颗是明崇祯帝朱由检(1611~1644年),一颗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1606~1645年),再一颗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1592~1634年)。这四个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团的利益,参与了那场空前惨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最后结局是:林丹汗败死青海打草滩,时年43岁;崇祯帝逼迫皇后自杀、砍伤亲生女儿、走上煤山自缢,时年34岁;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败死在九宫山,时年40岁。林丹汗、崇祯帝、李自成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的子孙们。
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文治:革弊图新
皇太极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以后,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诸生,遭到辽东汉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汉人有的向饮水、食盐中投毒,有的把猪毒死出售,有的拦路击杀单独出行的满人,有组织的武装暴动也此起彼伏。努尔哈赤却没有停止对汉人的奴役和屠杀,继续执行高压政策。结果矛盾进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壮锐减,田园荒芜,“民将饿死”,寇盗横行。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其父汗的失误之策,适时做出调整:
对汉民: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对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参与军政大计。每逢议事,总问:“范章京知道吗?”遇有奏事不当之处,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量呢?”大家说:“范章京也这么说。”太宗就认可。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宫里进食,看着满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亲,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对汉儒:“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大明有人才却不能用,大顺没有鸿儒俊彦,牛金星不过是个举人,而决定大清能否在这场龙虎斗中取胜的关键也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这是后金科举考《清太宗圣训》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族名满洲,建号大清。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清”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不必深究。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政权机构。一是,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又挟制大贝勒代善,废除大汗同三大贝勒并坐制,改为皇太极“南面独坐”,强化君主极权;二是,巩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设立八旗汉军,以管理汉军及其眷属的军、政、民等事宜,并扩编八旗蒙古,加强对蒙古的统辖;三是,创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以专门处理民族事务;四是,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造红衣炮,创建重(zhòng)军。天聪汗皇太极在经过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之战三次重大失败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称作“红夷大炮”;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从此,满洲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红衣大炮。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 装皇太极的腰刀
备的重型新兵种——炮兵。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衣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这样,皇太极纠正了他的父亲晚年所犯下的错误,使得后金军政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皇太极死后被谥为“文皇帝”,这个“文”字恰恰说明他一生文治功业的特征。
武功:四向开拓
皇太极在武功的棋盘上,四面出击,开拓疆域,也有四步高棋:
向东出兵,两征朝鲜。
向北用兵,征抚索伦。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
谋略:谋位施计
皇太极为什么能取得上述的文治武功?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谋略。谋略是关乎政治家、军事家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大事。下面讲四个例子。
精心谋划,继承汗位。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 努尔哈赤身后的大位由谁来继承?当时没有一个制度。努尔哈赤生前为着巩固权位,先幽死胞弟舒尔哈齐,又杀死长子褚英。努尔哈赤晚年在汗位继承问题上非常烦恼,他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所以,他死之后,尸骨未寒,汗位之争,非常惨烈。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为什么却能登上后金国汗的宝座?因为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长期而巧妙地运用了谋略。
当时的形势是: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向天命汗告讦(jié)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大福晋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还在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他不愿家丑外扬,便借故惩处大福晋。这件事在满洲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无力争夺汗位。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皇太极藉大福晋同大贝勒代善难以说清道明的“隐私”,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贝勒声名狼藉,又使大福晋遭到惩处。大福晋在这次事件中受了点“伤”,但没有“死”,不久又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
大福晋就是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当时37岁,正值盛年,丰姿饶艳。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当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多尔衮、多铎兄弟也有资格同皇太极争夺皇位。要削弱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威逼下,她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多铎年幼,失去依靠,没有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据《清史稿•索尼传》记载,多铎曾说:“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由此看来,努尔哈赤生前或有遗诏,可是至今没有见到。多尔衮死后议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说:“太宗文皇帝之继位,原系夺立。”所以,皇太极到底是继位还是夺位?至今学界仍有不同的意见。
代善失势、多尔衮失母,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新汗的推举议商,在庙堂之外进行。大贝勒代善的儿子贝勒岳讬、萨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说:“这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这样,父子三人议定。第二天,诸王、贝勒、贝子聚于朝。代善将他们的意见告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没有发生争议就取得共识。皇太极经过长达15年的精心谋划,终于登上大位。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尔后,皇太极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胁服大贝勒代善,终于“南面独坐”,稳固了权力。
一后四妃,笼络蒙古。皇太极在盛京立五宫——“一后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分属于蒙古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皇太极娶异民族的“一后四妃”,主要是出于笼络蒙古的政治考虑。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成婚那年,皇太极23岁,博尔济吉特氏15岁。皇太极继位后,博尔济吉特氏成为后金第一夫人,称中宫——清宁宫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登上皇帝宝座后,妻以夫贵,博尔济吉特氏就成为中宫皇后。
皇太极宠爱的还有四位皇妃:
第一位是关雎宫(东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是中宫皇后的侄女,也是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姐,天聪八年(1634年)同皇太极结婚。
第二位是麟趾宫(西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第三位是衍庆宫(次东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她携部众降金,不久被皇太极纳娶。 第四位是永福宫(次西宫)庄妃,俗称大庄妃,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又是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侄女,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庄妃14岁嫁给皇太极,这年皇太极 34岁。
是的,爱新觉罗 皇太极
年号天聪,崇德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这个人很了不起,我举一个例子,明朝清朝进行了一场大战,就是松锦大战。皇太极因为有病他坐镇沈阳,当松锦前线的军报到达盛京沈阳的时候,他带病上马,要赶赴前线,这会儿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马上一个手托着碗,接着流的血,另一只手挥鞭策马南进。从沈阳到松山大约有五百里地,皇太极是一边接着血一边赶路,昼夜兼程,赶到松山,到了松山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敌情,进行部署,运筹帷幄,取得了胜利。所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面一份很珍贵的财产。

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玉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就把玉玺带到大漠,后来丢了,丢了大约有二百年。有一天,一个牧羊的人,看到他那个羊,三天没有吃草,羊蹄子总刨着地,这牧羊人很奇怪,怎么回事?他就挖这块地方,挖出一块玉玺,就是这块玉玺,他把它献给了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玺留给他的苏泰太后和他的儿子额哲,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归顺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了玉玺以后非常之高兴,他说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个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但是满洲的这个族名为什么叫满洲?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地名,有的说是部名,有的说是佛名,始终是一个谜,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为什么叫“清”?学界也是有种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了以后,要给他上个谥号,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亲的谥号开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说明皇太极他重视文治,那皇太极重视武功不重视武功?也重视武功。

皇太极继位的当年,就是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极派他的二大贝勒阿敏,统率三万军队过了鸭绿江,打下了平壤,朝鲜国王出逃,不久朝鲜国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鲜,当时是后金了,就是后金和朝鲜,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极称帝这个典礼上,隆重的典礼,朝鲜的使臣参加了,朝鲜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礼,后金官员说不行,就按着朝鲜使臣,你必须跪,朝鲜使臣挣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鲜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鲜使臣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登极大典啊!演出这么一场闹剧,皇太极就怒了,你朝鲜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你当年还发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图阿拉,我要亲自征讨朝鲜。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朝鲜,大军所到,朝鲜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退到南汉山城,清军也追到南汉山城。第二年,朝鲜军队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汉江的东面,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过,设坛,杀白马乌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清朝和朝鲜结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来朝鲜是后金和清的敌国,现在变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极西进,进攻明朝的时候,就免除了东顾之忧。

满族先人女真,它没有嫡长继承的传统,许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继承。努尔哈赤死之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百年之后,这个大位谁来继承?没有解决,他死了之后这个问题来了,当时有希望继承,努尔哈赤遗位的主要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我在这儿补充一句,皇太极按照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问?皇太极老四,四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这四大贝勒在汗位的继承上,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也获过罪,所以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来争夺这个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这个人是非常骁勇性格粗暴,也极为鲁莽,他的母亲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这莽古尔泰把他妈妈给杀了,这种人在他兄弟之间,负面影响太大,像莽古尔泰这样勇敢,做一个将军带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没有希望来继承大位。剩下两个人了,一个代善,一个皇太极,代善是大贝勒,其实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给杀了,所以他成了大贝勒,代善年龄长,军功多,掌握的军队也多,人也比较宽厚。皇太极同代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怎么用谋略来取得,他父亲的这个遗位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努尔哈赤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一天告发,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大福晋有两次送饭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并且吃了,把这饭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没吃。二就说大福晋经常派人到大贝勒家,有时候还夜里头出深宫宅院,底下就含义很深了,努尔哈赤就说派人调查,调查属实。努尔哈赤也不肯家丑外扬,就说大福晋私藏东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是不是有这事?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但是这件事情,皇太极得到两个结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个大福晋修理了,大福晋是谁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他妈妈。那么,继承皇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女真——满族它还有个幼子继承的这么一说,那怎么对付多尔衮和多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晋给杀了!怎么杀呀?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和几个人贝勒就说,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这事查无对证。一种说法就是大福晋自缢,一种说法就是拿弓弦给勒死了。她这一死,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不可能跟他们争夺大位的。幕后经过一番议商,最后决定皇太极继位。后来多铎也说,说当年先父他父亲努尔哈赤,还有遗言有遗诏,说我也在继位的名单里头。后来处罚这个多尔衮的时候,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说:“皇太极那个位置是‘夺立’”。皇太极从叔叔舒尔哈齐死,到他得到这个大汗的汗位,前后精心谋划了十五年。

大家看沈阳那个皇宫,北面是个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一后四妃的房子,当年皇太极的。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做皇帝的,娶异民族,不是本民族,异族的“后”也好“妃”也好,这五个都是异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第一个皇后,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娶的,皇后是科尔沁部。第一个妃子是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那永福宫的庄妃呢?老说那个大庄妃,是皇后的侄女,是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她们三个人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一位是麟趾宫的妃子,这是谁呀?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还有一个衍庆宫的那个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分析吧,两个尽管是遗孀,已经嫁给林丹汗了,你还娶她做妃子,尽管他统治区不大,也还是美女如云呀!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三位一后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辽西,辽河以西进行了一场决战,就叫做松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才能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军事艺术的一个杰作,他用了什么谋略呢?第一叫“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军事运用上并不容易,怎么围城呢?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明朝将军在锦州城被围了,城里没有吃的呀,杀马而食,吃马肉,以骨为薪,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来煮马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崇祯帝知道这个消息了,就派洪承畴率着军队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我就让你来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计。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马,从宁远今天的兴城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皇太极的第二计是什么呢?就是“断敌粮道”,十三万军队,一天吃多少啊?这个粮食主要是从宁远方面兴城方面往那儿运,皇太极把你的粮道切断了,十三万军队三天没有饭吃,这就乱了套了,怎么办呢?那回去找粮食吧,皇太极又设了第三计叫做“高桥设伏”,路过高桥这个地方我设了伏兵,你一找粮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这个军队聚而歼之,那时军队几乎成了乌合之众,自相践踏,尸体遍野,还没有完,洪承畴他率了大约有一万人,我就固守这个松山城,这个松山城是个瓮城,周围是山,底下一个偏低的城,皇太极的第四计就叫“瓮中捉鳖”,就这孤城了,我外边围着你,洪承畴最后没有办法就投降了,还没有完,洪承畴投降了,崇祯不知道,报的说是洪承畴殉国了,崇祯皇帝亲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后来发现洪承畴不但没死,而且投降了,崇祯帝闹得很尴尬呀!所以皇太极的第五计,就是“劝降敌首”,就是洪承畴。结果整个松锦大战,整个是明朝的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万军队全军覆没,是个什么概念?

皇太极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败了,在宁锦之战又被袁崇焕打败了,他说:“昔太祖攻宁远未克,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岂何以张我国威耶”。从这些失败当中,皇太极得出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必须有武器,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这个皇太极做到了。第二个就必须除掉袁崇焕。袁崇焕曾经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他父亲死在袁崇焕手下,可以说不共戴天,那皇太极怎么除掉袁崇焕?战场上打,打不过怎么办?只有设计,设反间计除掉他。就是天聪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打北京的时候,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计先把袁崇焕调出来,让你离开宁远,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勤王”,勤劳那勤,“勤王”就是保卫京师,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第一是把袁崇焕调到北京,才好施反间计。调到北京之后,他有几天没有作战,皇太极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在这个北京城附近,他抓了个太监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皇太极就布置他两个将领,一个叫鲍承先,一个叫高鸿中,这两个都是汉人,面授机宜。这两个人,就到了这个屋子里头,这屋子这面是关押明朝的太监,一个隔断,这面就是鲍承先、高鸿中,这个鲍承先、高鸿中两个人挺大声音就说:“我呀小声说话,你呀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这是绝对机密!”太监那不就听到他们说什么机密了,他说今天上皇太极,皇太极打仗的时候,因为两军交锋,袁军那边过来人了,他们在马上交谈了好长时间,意思皇太极和袁崇焕,已经有秘密的约定,你千万千万任何人都不能说。那个太监就假装睡着了,听得清清楚楚,过了一天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相信了,袁崇焕通敌呀!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焕到宫里头平台议军饷,袁崇焕是马没有草,人没有食,没有粮食正着急的时候,去吧!北京是九门紧闭,怎么进门呢?袁崇焕当时他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这么大的官,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这么到了皇宫里头。崇祯见袁崇焕就没有议军饷,下令把袁崇焕逮捕了,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焕处以“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地点就在北京的西市,大体上西四丁字街这一代。我看过一个图,一个线画的图,就是讲“凌迟之刑”,用一个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来,然后从下肢开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有个人叫计六奇,他写了本书叫《明季北略》,他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有人花钱买这肉,就着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说你通敌呀!这个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仿造《三国演义》,周瑜那个“蒋干盗书”这个办法。后来清朝入关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焕的传,翻出满文档案来了,把这个计谋才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皇太极这个反间计没有用一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一炮,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最后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就是袁崇焕死之后,明朝灭亡已经决定了,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反间计的这个作用。

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在当时我们中华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颗明星,一颗是崇祯朱由检,第二颗是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第三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结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才四十二岁,他的爱妃,他的福晋变成皇太极的妻子,他的基业变成大清的基业了。崇祯皇帝最后逼得自己的皇后自杀呀!抽出宝剑把自己亲生女儿砍伤了,到了煤山自缢,才三十三岁,旁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后在九宫山被杀,死的时候是三十九岁。崇祯、李自成、林丹汗,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儿子大清的基业里,但是皇太极五十二岁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岁,那么在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上坐着的不是顺治,而是皇太极。

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他有两个遗憾,清史稿说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他白天还处理政事,夜里突然就死了,没有来得及处理后事,没有顾得上,储位未定,第一个遗憾。第二个遗憾叫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化为泡影没有实现,这两个遗愿,这两个遗憾,就由他的儿子顺治来解决
皇太极(1592—1643年),一作黄太吉、洪太时、洪太主、红歹是等,均为同音异写,也有称为阿巴海,满族,爱新觉罗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称清太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皇太极真实的名字叫什么?

爱亲觉罗-皇太极(1592年一1643年)是继努尔哈赤之后第二任后金大汗,也叫天聪汗。皇太极战功赫赫,征察哈尔,朝鲜,促进满人封建化,是大清王朝奠基人,如果没有皇太极的领导,满人可能四面包围之中消失殆尽了。皇太极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迷,比如他真实的名字叫什么一直困扰中外史学家。

皇太极这个名字高大,霸气,响亮,这只不过是他称帝后称乎,至于他原来叫什么名子已无人知晓了。按照蒙古人传统,老首领的继承人都可以称为某某“太吉"(台极”,类似于满人的贝勒,贝子之类,黄太极是"hongtaⅰji"的音译。按照明初时期的书籍,有黄台鸡,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等多种译法。

中外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俄罗斯史学家认为叫阿巴孩,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叫黑还勃烈,勃烈即贝勒的意思。明人书籍中则叫"喝竿",后来,日本有个学者综合两者意思叫"黑还"。那么黑还本意是什么呢?

满人是渔猎民族,按照满人取名字的习惯,名字都和动物有关。努尔哈赤哥仨个,努尔哈意思是"野猪皮",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意思是"豹皮",多尔衮意思是"獾"。那么"黑还"之类的名字也应该是某种威猛的动物,比如虎或者狼。

作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皇太极的历史地位是很高的,于是,满人认为皇太极和汉人诸君皇太子音似,当皇帝似乎是天意,因此,就用了皇太极这个响亮的名字,而本来的名字反而湮没无闻啦。

总之皇太极如此霸气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跟着这位大清皇帝的,而是后来改的。无论满清朝廷这200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如何,皇太极作为一名异族的开国皇帝,其胆略和气魄也是值得肯定的。

皇太极的真实名字就是叫皇太极。因为他是少数民族。取名字都比较随意。所以皇太极就是他的名字。
皇太极原名又叫黄台吉、洪太主。 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所以称呼他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的人比较多。
皇太极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他的真名叫做爱新觉罗.皇太极。
本文标题: 皇太极的原名就是「皇太极」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9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看待法国巴黎圣母院被烧毁流行于台湾的生机饮食是否可作为一种正式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