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如果和清朝议和能挽救危局吗

发布时间: 2021-08-04 16:05: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如果崇祯答应了李自成的议和让他做西北王他么会联手对付关外的满清吗?李自成并没有想灭掉明朝的想法,他只是想让明朝给他个藩王称号所以...

崇祯如果和清朝议和能挽救危局吗

如果崇祯答应了李自成的议和让他做西北王他么会联手对付关外的满清吗?

李自成并没有想灭掉明朝的想法,他只是想让明朝给他个藩王称号所以和明朝议和但被崇祯拒绝了,如果崇祯让李自成招安他们会一致对外对付满清吗?
不会的。
第一,李自成本质上是流寇,他们进京之后第一要务就是拷打前明大小官员以搜刮财物,而不是收揽人心安定全局。连地处山海关要津、手握重兵的吴三桂都不知道安抚,逼得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可见李自成集团几乎不具备政治头脑。
第二,李自成也不会真正接受招安。他和张献忠一样,之前曾接受过数次招安,都是穷途末路时的权宜之计,并不是真心为朝廷效力。何况崇祯末年他已具备绝对优势,更不可能接受招安。
第三,李自成的农民军战斗力很一般,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李自成以优势兵力遭清军,立马溃不成军,之后被清军穷追猛打,几乎无还手之力,直到最后窝囊地死在九宫山。由此可见其部队的战斗力实在很一般,和张献忠部队的战斗力不能比。南明就是依靠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和李定国的部队,坚持抗清十八年,几次大败清军,还杀死了清朝敬亲王尼堪和镇南王孔有德。
这个好像只是传说,孙传庭败亡后明朝在内地已经没有可用之兵,不趁机去北京抢一番他就不是流寇了。其实李自成的战斗力也不是楼上说的那么差,只是以前的流氓无产者成了暴发户后就没了不怕死的光棍气质。流寇所谓百万大军绝大部分是老弱妇孺,当炮灰消耗守城器材的,精锐最多十来万,而且明朝官军都缺马,流寇的骑兵也不可能有多少。在一片石和吴三桂的数万铁骑打得两败俱伤后满洲才冲出来捡便宜,步兵对骑兵战败后想逃都难,所以他的精锐这一仗必然丢光了。随后满清又一路狂追,不给他整顿的机会,两条腿的怎么跑的过四条腿,结果就一路杯具到底了
历史不能假设和重来。
呵呵,不可能

崇祯杀袁崇焕,弃东林党,此后双方有没有缓和余地呢?

明朝崇祯二年十月,后金汗王皇太极亲率后金军主力从蓟镇方向扣关攻明,这是后金乃至以后的清朝政权对明朝的首次入侵,后金军队还直接杀到北京城下。

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大为惊恐,在皇太极退兵后,开始对责任人逐一清算,首当其冲的就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他被愤恨不已的崇祯凌迟处死。

在袁崇焕下狱前后,举荐和支持袁崇焕的几位东林党出身的内阁大学士,如韩爌,钱龙锡、李标等也陆续主动辞职或贬官,崇祯登基后依仗的东林党内阁倒台。

崇祯在登基初期,对东林党寄予厚望,认为他们才是帮助自己挽救明朝危局的最好助手,虽然因后金入关,东林党内阁要负责而倒台,但崇祯对他们的好印象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

但实际上,自从崇祯三年东林党内阁倒台后,崇祯再没有起用过任何一位东林党人担任内阁大学士,双方的关系始终无法缓和,这又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并存,但最主要的就是明朝的财政崩溃,朝廷没有钱去发军饷,去安抚灾民,去恢复战乱之地的经济。

而东林党有钱,他们掌控着明朝最重要的财税来源地,即整个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和农业税收,江南地区每年交多少税,几乎全由他们说了算。

这个隐形权力是东林党人前赴后继用舆论攻势、政治争斗,包括政争失败后丢失性命为代价换来的,从张居正改革明朝的税制时就开始了,历经万历、泰昌、天启等数代皇帝,直至崇祯朝,东林党完成了对东南地区税额的掌控。

比如著名的"五人墓碑记"就是因东林党组织的抗税斗争死了人,他们反而把抗税者用文章塑造成英雄,希望能收点工商税补贴朝廷财政支出的万历皇帝却被描述成贪财的皇帝。

从这件事情之后就没有缓和的余地了,而且双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认为此后双方是没有缓和的余地的,因为这个事情已经让双方撕破脸面。
的确是没有缓和的地步,放弃东林党之后,才会使得最后这些大臣全部放弃了崇祯。

大明的3种自救方案都被否决,如果成功了,历史会改变吗?

大明末期崇祯皇帝当政。的确有三种自救的办法。这三种办法任何一个如果实行,不能说大明王朝会免于覆灭,但清朝肯定得不了天下。这三个自救的办法用6个字表示就是:南迁,议和,封王。

1.与满清议和,专心对付李自成。

大明朝是亡于内忧外患的。内部的农民起义,外部的满清进攻。如果单纯只有一个矛盾。那大明朝肯定不会亡国。

崇祯曾经和杨嗣昌商量过:与满清皇太极讲和这事的。毕竟攘外需要先安内。议和之后专心对付李自成,这个方案是有可行性的。

但其他大臣不同意,还将杨嗣昌骂成了汉奸,比作了宋朝的秦桧。在这种情况下,谁再谈议和,谁就是汉奸。而一向没有主见,耳根子软的崇祯在这种这种情况下只能放弃了与满清议和的想法,失去了让明朝免于亡国的第1根救命稻草。

2.南迁,崇祯转移到南京,继续抵抗

用南迁这个词其实上不太准确。因为明朝本来就实行的是两京制:南京和北京。南京作为大明朝建国的地方,本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并不下于北京。如果崇祯撤到南京,继续指挥军民抵抗,

首先:大明是没亡国的,老百姓还是有主心骨的。

其次:崇祯撤出北京后,李自成便会占领北京,那李自成就变成了抗击满清的第1线。

这对于明朝来说是个极大的喘息机会。可以等到满清与李自成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再来个渔翁得利。大明朝也不会亡国。

可是对于崇祯来说,去南京拉不下面子来,毕竟他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就这样他失去了让明朝免于亡国的第2根救命稻草。

3.封王。这个封王指的是给李自成封王。

据史料《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曾经与崇祯是做过谈判的,李自成当时提了三个条件

第一,封李自成为西北王,把西北地区让李自成统治;

第二,给李自成百万军饷;

第三,李自成承认明朝的统治,但不奉诏,不觐见。

如果崇祯答应了这3个条件。李自成便率兵去攻打清军。

这个条件假如换成刘邦/朱元璋等皇帝,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他们一定会答应。毕竟只要人不死就一定会有出头那天。

可是崇祯又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皇帝,被一个叛贼逼迫定下城下之盟,这是对帝王最大的侮辱。他失去了让明朝免于亡国的第3根救命稻草。

面子,这一切都是了皇帝哪个该死的面子。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吗?

明朝曾有三次与大清议和的机会,但明朝始终没有把握住这三次救命稻草,让自己走向灭亡。后金大汗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向明朝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两国能够互派使者通过和议达到和平相处相互尊重。

第一次议和是在天启七年10月,天启皇帝刚刚驾崩,崇祯皇帝登基刚两个月。当时两国正在交战,互不来往,通信设备又不足,于是皇太极就通过偏道向明朝表达善意。皇太极满怀希望的派蒙古族一个叫都令的喇嘛去明朝传达信号,希望明朝能够承认大金政权,彼此和平相处,友善往来。并且希望能够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但崇祯皇帝迟迟没有回信。皇太极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等待议和的时机。

第二次议和是在崇祯元年。宁远总兵祖大寿的士兵与后金士兵发生磨擦,磨擦过程中一些明朝士兵被俘。按照以往的惯例,被俘士兵要么被威胁投降,要么被杀害。但这一次皇太极却一反常态,他认为这是与明朝议和的最佳时机,并写信给祖大寿,信中说只要大明愿意议和,就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皇清开国方略》记载信的内容“我欲通两国之好,共图太平……。”

祖大寿身为一名武将,他的职责是打仗,对议和之事必然嗤之以鼻。《皇清开国方略》这样记载祖大寿的回信:“吊丧者为谁?讲和者为谁?”意思是你有什么资格给我大明皇帝吊丧?你有什么资格跟我大明议和?语言中充满傲慢和不屑。

仅管如此,皇太极为了表示诚意,送还了俘虏,并让俘虏带话给祖大寿,希望能与明朝议和,希望能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但均无任何答复。

皇太极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议和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皇太极继位之初,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努尔哈赤设立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当中皇太极最小,排在最后。

努尔哈赤死后,继承大统的皇太极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三大贝勒与皇太极都南面并坐,他们“共议国政,各置官属”,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况且三大贝勒手中握有兵权,权利之大足以对皇太极造成相对威胁。如果三大贝勒同时发难,皇太极大汗之位难保,这让皇太极一直耿耿于怀寝食难安。对于与明朝的议和也不过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他想通过议和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对付三大贝勒,削弱他们的权利,收回他们的兵权,让自己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达到专制集权的目的。接下来十几年时间皇太极也是这么做的,他通过打击逐渐收回三大贝勒的权利,稳固了自己的权利,达到了政治目的。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让皇太极面对现实,就是后金兵马数量太少,根据历史记载,清军入关前的数量只有15—16万左右。而大明则是一个疆域广阔、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庞大帝国,大明兵多将广数量庞大。以兵马数量上来讲,好不夸张的做个比喻,大明就像一只大象,而后金就好比几只蹦跶的蚂蚁,看不到有任何胜算的机会。与其如此,不如通过友好协商让大明承认自己,先与大明和平相处,通过休养生息等自己足够强大了,再与大明一决高下。

很多人会说崇祯应该接受皇太极议和,腾出手来集中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但我们注意到两次议和是发生在天启七年和崇祯元年,而李自成农民军起义是在1629年,即崇祯二年。也就是这两次议和都还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另一个问题,崇祯为什么不肯接受议和?我们都知道大明对外政策向来都十分强硬,自建国以来就没向哪个国家屈服或主动示好过,抵御外敌从来都不含糊。对于后金,明朝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剿灭。更何况崇祯皇帝新登帝位,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立志要消灭后金收复辽东振兴大明,怎么可能轻易接受议和呢?

但局势的发展并不是崇祯皇帝能预料得到的,越往后局势就越不利于大明,乃至崇祯皇帝被整个局势搅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第三次议和发生在崇祯十五年,对大明来说这一年的局势已经非常不堪,国内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战火即将烧到京城。关外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明朝精锐部队消耗殆尽。大明江山在风雨中飘摇,内外交困之际崇祯下密旨让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议和。但由于消息不慎泄露,引起群臣愤慨,崇祯为了挽回面子杀了陈新甲。杀陈新甲是崇祯人生中又一大败笔,等于直接断了自己的退路,也断了大明的退路,明朝只能迅速走向灭亡。

三次和议都谈崩了,假如三次有一次议和成功,大明还会灭亡吗?如果前两次议和成功,崇祯是完全有精力对付后来的农民起义,也不至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是第三次议和成功,急命各路军队进京勤王,胜算虽不可知,但至少不会腹背受敌顾此失彼,至少还有回旋的余地。

并不会,明朝内部已经十分腐败,就算讲和了,还会出现叛军来推翻明朝统治。
不是,议和成功明朝也会亡,因为满清的扩张不会止步,只不过可以为明朝延命。
我认为不会灭亡。因为一旦议和清军就会停止进攻,这样明朝的江山就能保存下去。
本文标题: 崇祯如果和清朝议和能挽救危局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20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英国历史框架(二)向日葵茎断了还能活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