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职业比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非自然死亡率还高的吗

发布时间: 2021-07-26 04:58: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奥斯曼帝国为军政合一的军事性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

有什么职业比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非自然死亡率还高的吗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

奥斯曼帝国为军政合一的军事性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被认为是帝国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有大维齐尔(首相),辅佐苏丹管理行政和军事。下设两名维齐尔,分管司法和财政,另外还有枢密大臣一人。如要罢相,就会召见国相,当场打碎相印。
鼎盛时期,全国共分为31个省,250个县,而土地全归以苏丹为首的帝国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授予军事地主阶层使用。
奥斯曼帝国国家机关是一个相当简单的制度,可分为军政及民政。苏丹是国家机关里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统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区行政为基础。奥斯曼土耳其人运行的系统可管理宗教学者如大法官、伊玛目。一些土耳其的传统仍对奥斯曼帝国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认为,帝国的首要责任是保卫和扩大穆斯林的领土,以确保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及国家主权支配范围内的安全和平。
奥斯曼王朝,在国家机关来说即“奥斯曼皇室”,其规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兰世界里前所未有。奥斯曼皇室在种族上有土耳其血统,但由于宗室与不同种族的人通婚,使奥斯曼皇室并非由纯土耳其人主导。
伊斯兰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哈里发(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亦被奥斯曼帝国苏丹所采用,是为奥斯曼帝国哈里发,亦是多年来除三位正统哈里发外,首位非先知后裔(哈希姆家族)担任此位的人,从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更有号召力。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帝国的唯一摄政者,可视为政府的化身,尽管苏丹不会完全行使其权力。帝国后宫是奥斯曼帝国宫廷内相当重要的权力机关,由苏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她在后宫有绝对的权力,地位崇高。有时,苏丹皇太后会干政,运用其影响力削弱苏丹的权力。在十六世纪初至17世纪,苏丹皇太后掌握国家大权,称为苏丹女权时期。后继的苏丹由前任苏丹的儿子当中选出。帝国学校强大的教育系统能够排除不能胜任的苏丹后裔,并为继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国学校以双轨的方式运行。伊斯兰学校以穆斯林传统来培训知识分子及国家官员,使贫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机会提升社会地位及收入。另外还有基督徒的寄宿学校,即恩德仑,每年在7至14岁的基督徒男生当中招募三千人入读,这一过程称为德米舍梅(Devşirme),不包括孤儿、独子、已婚者、工商业子弟、犹太人、俄国人及牧师的孩子。
虽然苏丹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苏丹的政治及行政权力都会被分割。国家政务由顾问及大臣组成的会议底万主理(17世纪后更名为朴特)。当奥斯曼帝国仍是贝立克的时代,底万由突厥贵族领袖组成,后来让位于军官及地区骨干(如宗教及政治顾问)。始自1320年,苏丹任命的大维齐尔代表苏丹行使权力。大维齐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行事,掌有几乎没有限制的任命、开除及监督权力。十六世纪末,苏丹不再参与政务,大维齐尔实际上成为国家元首。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里,地区首长在许多时候都能独立行事,甚至违逆统治者的意愿。1908年爆发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后,奥斯曼帝国成为立宪君主制的国家,苏丹没有实权,建立议会,议会代表由各省选出,这些代表组成了奥斯曼帝国政府。
高速扩张的帝国以忠诚、精明的人才治理国家,不论是阿尔巴尼亚人、法纳尔人、亚美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种族。帝国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腊人、穆斯林及犹太人改革行政系统。 和多数穆斯林世袭制国家一样,奥斯曼帝国的司法系统只愿采纳大部分和其政权合法性没有冲突的伊斯兰教法,组织起一个地区法学系统。奥斯曼帝国的司法行政是平衡中央及地方权力的重要一环。帝国的权力运行与土地权利管理悉悉相关,地区当局需要空间以建立一个地区米利特。奥斯曼帝国错综复杂的管辖权是为了融和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宗教,帝国合共有三个法院系统,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各占一个,非穆斯林包括犹太人及基督徒管辖的宗教社区,另一个是贸易法庭。整个系统由卡龙法规规管,此外,卡龙法规是不属于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补足沙里亚法规的“不足”之处。
这些法院的分类范畴,并非全然是专门的,例如在帝国主要的法庭穆斯林法庭,可处理不同宗教背景诉讼各方的贸易纠纷。即使可透过地区统治者发挥影响力,奥斯曼帝国倾向于不干预非穆斯林宗教的法律制度。伊斯兰教的沙里亚法规集结了古兰经、圣训(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穆斯林公议而成,由一个称为格亚斯(Qiyas)的系统运作。主要位于君士坦丁堡及布尔萨的法律学院会教授这些系统。
坦志麦特改革对法律系统产生彻底影响。1877年,民法收录在麦吉拉法典上。后来,麦吉拉法典包括商法、刑法及民事诉讼法。

1529年 奥斯曼帝国 围攻维也纳战役详情

谁能给点1529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围攻维也纳的战役资料?rn或者介绍下哪里有详细战史记载?要有1683年第二次围攻的资料就更好了
  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与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不同,是苏丹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鄂图曼帝国穆斯林,第一次尝试夺取维也纳,但是失败告终。这一战是鄂图曼帝国第一次侵略中欧,此战之后的150年奥地利和鄂图曼帝国互相争夺中欧,直至维也纳之战为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莱曼一世这次进攻中欧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确立鄂图曼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而这次进攻维也纳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维也纳之战(德语: 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 Bitwa pod Wiedniem 或 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 İkinci Viyana Kuşatması、乌克兰语: Віденська відсіч (Viděns'ka Vidsič))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鄂图曼帝国军队围困维也纳的两个月后。这场战役阻止了鄂图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这场大规模的战争由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率领的波兰-奥地利-德意志军队获得胜利,他们打败了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领的鄂图曼帝国军队。

  鄂图曼帝国军队于1683年7月14日开始围困维也纳,军队大约有138,000人(虽然大部分并没有参与战斗,而且当中只有50,000名具作战经验的士兵,其余是作支持的兵员)[1]。当中决定性的一战发生于9月12日,神圣联盟有70,000 人的援军抵达,对抗鄂图曼军队。

  联军由以下的军队组成:

  * 约翰三世的30,000名波兰军队(立陶宛人未有参与战斗)
  * 查理五世率领的18,500名奥地利军队
  * 瓦尔德克的佐治·腓特烈亲王率领的19,000名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军队
  * 约翰·乔治三世率领的9,000名萨克森军队

  而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约翰三世是这支联军的主帅。

  这场战役是中欧的多个王国与鄂图曼帝国持续300年的争斗以来的一次转折点。战役之后的16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逐渐从鄂图曼帝国中夺回匈牙利南部和特兰西瓦尼亚,当中并消灭了大量鄂图曼军队
  我自己也不太了解,这是维基上粘的,学习了

伊斯坦布尔曾是拜占延帝国的首都,当时称什么,在此之前有称什么

奥斯曼帝国
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南及苏丹。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明,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合。
首都:伊斯坦布尔 君主:哈里发兼苏丹 面积:1680年极盛时有效领地550万平方公里。 人口:1560年苏莱曼大帝时统计人口有1500万,1853年帝国解体前夕人口3535万。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之界限日趋模糊。其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米玛·希南(Memur Sinan)名留至今。于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顶盛,在十七世纪,其领土达最高峰。而在赫伊尔丁(海雷丁)带领下,其海军掌控地中海。 其为今天惟一的第三世界国家能于十五至十九世纪期间,挑战日趋强盛之欧洲霸权。由十七世纪开始逐渐趋于没落,国土日削,国权日丧。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因而领导国民起义,击退西方势力,据小亚细亚立国,废哈里发,更国号为土耳其共和国。
帝国之兴起
奥斯曼帝国领土动态图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属于西突厥 乌古斯人。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素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1324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4~1360)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素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族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苏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帝国的扩张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军队进入君士坦丁堡
1453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见君士坦丁堡战役)钜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军事革新及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由于奥斯曼帝国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奥斯曼帝国在一些贤能苏丹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伊斯迈尔一世治下的萨非王朝。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 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鄂图曼帝国属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图曼帝国举兵逾十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科泽格被击退。1543年,鄂图曼帝国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鄂图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覆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帝国的总人口多达一千五百万人。 1538年海雷丁于普雷韦扎战役大胜
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帝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帝国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奥斯曼帝国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奥斯曼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奥斯曼帝国(特别是塞萨洛尼基、赛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奥斯曼帝国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帝国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随著十六世纪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由于奥斯曼帝国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奥斯曼帝国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叛变及中兴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海路及新大陆破坏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发展。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虽然帝国面对著这些困难,她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直至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维也纳之战标志著奥斯曼帝国终止向欧洲继续扩张。 欧洲各国开始著手应付奥斯曼帝国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西欧国家绕过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奥斯曼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奥斯曼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卢·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 1571年焚烧莫斯科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代乌莱特一世·契莱计划征服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Battle of Molodi)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Crimean Khanate)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十七世纪末。 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奥斯曼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奥斯曼舰队,对于奥斯曼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现今的史学家认为,勒班陀战役的象徵意义重于军事。在奥斯曼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在与威尼斯的部长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奥斯曼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奥斯曼帝国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边界则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有多次争夺个别要塞的小型战役。这是由于欧洲发展了星形要塞,这是奥地利在边界建造的一种低堡要塞,这种要塞须经长期围攻方可攻破。奥斯曼帝国对这种堡垒毫无办法,帝国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变得无效。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奥斯曼帝国军从君土坦丁堡进军,维也纳是帝国军的最远点。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亦须在前线部署军力,一方面须防范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对抗伊斯兰劲敌萨非王朝。 在战场上,奥斯曼帝国逐渐被欧洲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帝国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在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长战争里,帝国需要大量配备火器的步兵,于是放宽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军的数量大为提高,但却引起了军纪、兵士素质等问题,政府甚至需要应付军士哗变。欧洲提倡火枪而发展的长矛与火枪及线性战术对鄂图曼帝国军造成致命打击。帝国军招募了一些非正规的狙击手应付战争,在复员后一些狙击手在杰拉里叛乱里沦为土匪,杰拉里叛乱让安那托利亚在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至1600年,鄂图曼帝国的人口达到二千万,对土地短缺的诉求亦对政府构成压力。 不过,十七世纪并非单纯是奥斯曼帝国的滞止及衰退期,这亦是帝国及其体制开始适应内外新的压力及事物的时期。 苏丹女权时期(1648年-1656年)是帝国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努尔巴努苏丹成为苏丹娜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色及聪慧的女人」。由于易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媳妇杜亨·哈提婕,柯塞姆苏丹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接下来帝国进入科普律鲁时期(1656年-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1656年9月15日,时年八十岁的柯普律吕•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后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9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 1683年5月,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举兵再次进攻维也纳,奥斯曼帝国军被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奥斯曼帝国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匈牙利。自此,奥斯曼帝国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在这时期,只有两位苏丹可对帝国实施有效的政治及军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夺叶里温及巴格达,中央权力再次得到重视。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殴根亲王击败。
帝国的滞止
在滞止期,帝国的许多巴尔干领地落入奥地利手中,而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的管治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独立,后来受到英国及法国的控制。在十八世纪,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
帝国的改革
历史学家认为奥斯曼帝国长期的滞止是改革失败的时代。奥斯曼帝国在这时期进行过科学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学。奥斯曼帝国的科学及技术处于中世纪时代,这是奥斯曼学者将伊斯兰的哲学及数学、中国的火药及磁铁罗盘知识综合得来。在这时期,科学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业工会抨击印刷机为「魔鬼的发明」。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在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引入奥斯曼,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后移居到奥斯曼帝国。 郁金香时期是以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喜爱的花卉而命名,郁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内的和平统治。帝国对欧洲的政策在这时改变,在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及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在1718至1730年间,地区都处于和平状态。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一些初步的改革开始实施,如降低税率,以尝试改善帝国的形象,国内开始出现私人投资及企业家。 奥斯曼帝国军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时开始,他是第一位尝试沿用欧洲路线将军事现代化的苏丹,然而这些改革却被反动分子妨碍,阻力来自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当时的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们对贫穷的不满及反对变动触发了叛变。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终招致杀身之祸,其继承者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对土耳其新军进行了惊人而血腥的屠杀,压制了叛变。
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帝国现代化的时期。帝国在前线失去不少领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导致管治不稳,帝国在坦志麦特时期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及重组。在坦志麦特时期,帝国须应对外国的入侵,帝国独力难支,于是开始与欧洲国家结盟,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在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帝国现代化
坦志麦特时期一系列的宪政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化军队、改革银行系统,以现代工厂取缔同业公会。1856年,哈特-艾·於马云法令保证所有奥斯曼帝国的公民,不论种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内容进一步扩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权,如1863年的亚美尼亚国民宪法是底万批准的法规,包括150条条文,由亚美尼亚知识份子及新成立的亚美尼亚国民议会草拟。一部称为坎宁-厄·埃沙西(Kanûn-ı Esâsî,奥斯曼土耳其语解作「基本法」)的宪法使改革时期达到顶峰,该宪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员编写,于1876年11月23日发布,为国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一次立宪时期维期甚短,但其意念(奥斯曼化)对改革派新奥斯曼人具有影响,新奥斯曼人在西方大学接受过教育,他们相信君主立宪制能解决帝国社会不稳的问题。187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废黜了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穆拉德五世继位,因精神问题,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数个月内再遭废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们所期待,继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下的议会运行了仅仅两年就被苏丹封禁,但没有被废除,其后碍于压力下,议会再度召开,坎宁·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主义兴起对十九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著二十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被受质疑。1829年,希腊在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士尼亚被奥地利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赛普勒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玻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藉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在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西亚(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 帝国未能向欧洲银行偿还国债,导致奥斯曼国债机构的成立。十九世纪末,帝国没有被西方势力完全占领是由于权力平衡的概念,奥地利及俄罗斯都希望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提高影响力及扩张领土,但英国竭力抑制他们,担忧俄国会支配地中海东部。
帝国的解体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鄂图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义土战争,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鄂图曼帝国在巴干战争里失去了巴尔干的领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尔内。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奥斯曼帝国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帝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敍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一百五十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奥斯曼帝国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义勇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赛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的伤亡重大。 占领伊斯坦堡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被驱逐出境。五十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太迟,未能阻止十九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奥斯曼帝国
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南及苏丹。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明,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合。

请问,有哪位大神知道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贵族等级及其管理方式?

例如公侯伯子男这样的,谢谢了!
中央系统由苏丹及其家人组成,即奥斯曼皇室。奥斯曼皇室由底万辅助,底万由大维奇尔及统治阶级构成,统治阶级被称为阿斯卡里,包括贵族、宫廷人员、军官及宗教人士,即阿訇。
底万掌有大权,自穆拉德四世以后,苏丹不再参与底万的会议。
奥斯曼帝国为军政合一的军事性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被认为是帝国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有大维齐尔(首相),辅佐苏丹管理行政和军事。下设两名维齐尔,分管司法和财政,另外还有枢密大臣一人。如要罢相,就会召见国相,当场打碎相印。鼎盛时期,全国共分为31个省,250个县,而土地全归以苏丹为首的帝国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授予军事地主阶层使用。
奥斯曼帝国国家机关是一个相当简单的制度,可分为军政及民政。苏丹是国家机关里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统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区行政为基础。奥斯曼土耳其人运行的系统可管理宗教学者如大法官、伊玛目。一些土耳其的传统仍对奥斯曼帝国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认为,帝国的首要责任是保卫和扩大穆斯林的领土,以确保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及国家主权支配范围内的安全和平。
奥斯曼王朝,在国家机关来说即“奥斯曼皇室”,其规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兰世界里前所未有。奥斯曼皇室在种族上有土耳其血统,但由于宗室与不同种族的人通婚,使奥斯曼皇室并非由纯土耳其人主导。
伊斯兰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哈里发(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亦被奥斯曼帝国苏丹所采用,是为奥斯曼帝国哈里发,亦是多年来除三位正统哈里发外,首位非先知后裔(哈希姆家族)担任此位的人,从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更有号召力。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帝国的唯一摄政者,可视为政府的化身,尽管苏丹不会完全行使其权力。帝国后宫是奥斯曼帝国宫廷内相当重要的权力机关,由苏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她在后宫有绝对的权力,地位崇高。有时,苏丹皇太后会干政,运用其影响力削弱苏丹的权力。在十六世纪初至17世纪,苏丹皇太后掌握国家大权,称为苏丹女权时期。后继的苏丹由前任苏丹的儿子当中选出。帝国学校强大的教育系统能够排除不能胜任的苏丹后裔,并为继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国学校以双轨的方式运行。伊斯兰学校以穆斯林传统来培训知识分子及国家官员,使贫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机会提升社会地位及收入。另外还有基督徒的寄宿学校,即恩德仑,每年在7至14岁的基督徒男生当中招募三千人入读,这一过程称为德米舍梅(Devşirme),不包括孤儿、独子、已婚者、工商业子弟、犹太人、俄国人及牧师的孩子。
虽然苏丹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苏丹的政治及行政权力都会被分割。国家政务由顾问及大臣组成的会议底万主理(17世纪后更名为朴特)。当奥斯曼帝国仍是贝立克的时代,底万由突厥贵族领袖组成,后来让位于军官及地区骨干(如宗教及政治顾问)。始自1320年,苏丹任命的大维齐尔代表苏丹行使权力。大维齐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行事,掌有几乎没有限制的任命、开除及监督权力。十六世纪末,苏丹不再参与政务,大维齐尔实际上成为国家元首。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里,地区首长在许多时候都能独立行事,甚至违逆统治者的意愿。1908年爆发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后,奥斯曼帝国成为立宪君主制的国家,苏丹没有实权,建立议会,议会代表由各省选出,这些代表组成了奥斯曼帝国政府。
高速扩张的帝国以忠诚、精明的人才治理国家,不论是阿尔巴尼亚人、法纳尔人、亚美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种族。帝国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腊人、穆斯林及犹太人改革行政系统。

国家体制
奥斯曼帝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政体,同时兼有沙里亚政体的色彩 。伊斯兰教法确认的政治体制之一。国家政权必须符合沙里亚的精神,国家元首(即哈里发、素丹、埃米尔等)亦必须遵循伊斯兰教法治国。约于9~10世纪,由阿拔斯王朝逊尼派教法学家们所提出,后为历代伊斯兰王朝的统治者们所接受,成为一种惯例。教法学家们提出此说,意在为伊斯兰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一种权威的理论根据,以调和日益封建化、世俗化的国家政体同神圣律法的矛盾,强调神圣的沙里亚的普遍适用性。这种政治理论认为,沙里亚系安拉所颁布,为一部先在的、永恒的律法,而国家政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仅仅是为了实施安拉之法度、维护穆斯林民众现世与来世的幸福而组成的一种社会共同体(即乌玛)。故唯有以神圣律法为基础的国家政体才符合伊斯兰的精神,其楷模即由穆罕默德所开创的麦地那政教合一的政体,亦即正统哈里发制度。但自伍麦叶王朝(66l~750)以后,国家元首虽仍称哈里发,其职能已不同于早年的哈里发,其国体亦明显有别于麦地那政教合一的政体。为了捍卫伊斯兰教义的神圣性、纯洁性和连续性,教法学家们后来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哈里发学说,就哈里发的资格、职能、产生办法等作了一系列原则规定,认为哈里发作为“安拉之公仆”,必须尊重伊斯兰教法,只能在沙里亚容许的有限范围内行使其权力。这些权力主要是行政立法权,包括颁布政令、制定行政法规、确定国家的行政建制、任免官吏等。但所有这些行政立法在理论上皆被视为对沙里亚的一种应用和补充,不能有悖于沙里亚的精神。教法学家们认为,沙里亚政体是对君主专制的一种限制,但实际上只是一种道义上的限制,封建君主只要在名义上宣布忠诚于沙里亚,即可合法地行使其权力。历史上封建君主常以此为据来颁布行政法规,如著名的《奥斯曼帝国法规》。近代以来,还经常据此颁布政令和法规,限制沙里亚法院的司法权,并以行政立法的方式对教法的实体加以修订。

奥斯曼的历史?奥斯曼什么语里的词?什么意思

建立
奥斯曼土耳其人(简称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13世纪初迁居小亚细亚,副属于鲁姆苏丹国,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
1293年酋长奥斯曼一世(Osman I,1259-1326)乘鲁姆苏丹国瓦解之际,打败了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独立建国。穆拉德一世(Murat I,1359-1389年在位)时,改称苏丹。
1326年,他们夺取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并定都于此。从此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扩张
奥斯曼一世之子奥尔汗统治时期(1326年 - 1360年在位),建立了常备军,并且吞并了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地区。1331年打伤了东罗马皇帝,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夺取尼科美底亚,将东罗马的势力逐出了小亚细亚。奥尔汗改称“总督”(Bey)。1349年,奥尔汗用2万骑兵打败了塞尔维亚,占领亚得里亚堡,并迁都于此,改名“埃迪尔内”。
奥尔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年 - 1389年在位)自称“苏丹”。1389年取得科索沃战役胜利,打败了巴尔干诸国联军,征服塞尔维亚。1393年又征服保加利亚。1396年,罗马教皇授权匈牙利国王率领多国部队同土耳其决战,结果联军大败,欧洲各国震惊。至14世纪末叶,土耳其人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大部,兼并小亚细亚。
15世纪初期,帝国曾一度衰落。到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国力恢复。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30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激烈的战斗,在5月29日终于攻克。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随即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灭亡。
攻灭东罗马后,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1463年征服波斯尼亚;1478年臣服克里米亚汗国;1479年征服阿尔巴尼亚;1514年打败伊朗。1517年灭亡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随后麦加、麦地那也相继被占领,苏丹自称是“两个圣城的仆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
在苏莱曼一世(1520年 - 1566年在位)时期,国力达到鼎盛。苏莱曼一世被尊为“大帝”。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9年征服维也纳;1555年进占两河流域。到1574年,势力达到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西欧往东方的交通不时受阻。而帝国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是原产东方的香料、茶叶等商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丰厚的商业利润是西欧各国寻找去东方的新航路的主要诱因之一,从而导致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
衰落与灭亡
17-18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俄国交战迭遭失败,势力转衰。1695年 - 1878年9次的俄土战争又失去大片土地。19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英,法,俄,奥争夺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战后又遭列强宰割。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民族抗战运动爆发。1921年1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废除苏丹制,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政治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被认为是真主安拉的代表。中央机构有大维齐尔(宰相),辅佐苏丹管理行政和军事。下设2名维齐尔,分管司法和财政,另外还有枢密大臣1人。鼎盛时期,全国共分31个省,250个县。土地全部归苏丹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分封贵族。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回答的
自己看参考资料吧
参考资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82%E5%9C%96%E6%9B%BC%E5%9C%9F%E8%80%B3%E5%85%B6%E5%B8%9D%E5%9C%8B
奥斯曼帝国( 鄂图曼土耳其语 :Osmanlı İmparatorluğu或Devlet-i Aliye-i Osmaniye)亦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诠作奥托曼帝国或鄂图曼帝国,是 1299年 到 1922年 在目前 土耳其 、部分 中东 、部分 北非 的 突厥 国家。由 塞尔柱土耳其人 (Seljuq Turks)创造。创始人是 奥斯曼一世 。

历史

建立

奥斯曼土耳其人(简称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13世纪初迁居小亚细亚,副属于鲁姆苏丹国,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 1293年酋长奥斯曼一世(Osman I,1259-1326)乘鲁姆苏丹国瓦解之际,打败了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独立建国。穆拉德一世(Murad I,1359-1389年在位)时,改称苏丹。 1324年,他们夺取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并定都于此。从此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扩张

奥斯曼一世之子奥尔汗统治时期(1326年 - 1360年在位),建立了常备军,并且吞并了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地区。1331年打伤了东罗马皇帝,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夺取尼科美底亚,将东罗马的势力逐出了小亚细亚。奥尔汗改称“总督”(Bey)。1349年,奥尔汗用2万骑兵打败了塞尔维亚,占领亚得里亚堡,并迁都于此,改名“埃迪尔内”。 奥尔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年 - 1389年在位)自称“苏丹”。1389年取得科索沃战役胜利,打败了巴尔干诸国联军,征服塞尔维亚。1393年又征服保加利亚。1396年,罗马教皇授权匈牙利国王率领多国部队同土耳其决战,结果联军大败,欧洲各国震惊。至14世纪末叶,土耳其人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大部,兼并小亚细亚。 15世纪初期,帝国曾一度衰落。到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国力恢复。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30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激烈的战斗,在5月29日终于攻克。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随即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灭亡。 攻灭东罗马后,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1463年征服波斯尼亚;1478年臣服克里米亚汗国;1479年征服阿尔巴尼亚;1514年打败伊朗。1517年灭亡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随后麦加、麦地那也相继被占领,苏丹自称是“两个圣城的仆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 在苏莱曼一世(1520年 - 1566年在位)时期,国力达到鼎盛。苏莱曼一世被尊为“大帝”。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9年围攻维也纳;1555年进占两河流域。到1574年,势力达到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西欧往东方的交通不时受阻。而帝国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是原产东方的香料、茶叶等商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丰厚的商业利润是西欧各国寻找去东方的新航路的主要诱因之一,从而导致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

衰落与灭亡

17-18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俄国交战迭遭失败,势力转衰。1695年 - 1878年9次的俄土战争又失去大片土地。19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英,法,俄,奥争夺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战后又遭列强宰割。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民族抗战运动爆发。1921年1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废除苏丹制,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政治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被认为是真主安拉的代表。中央机构有大维齐尔(宰相),辅佐苏丹管理行政和军事。下设2名维齐尔,分管司法和财政,另外还有枢密大臣1人。鼎盛时期,全国共分31个省,250个县。土地全部归苏丹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分封贵族。

参看

-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 新奥斯曼人

- 圣斯特凡诺条约

- 柏林会议

- 泛伊斯兰主义

- 青年土耳其党人

- 土耳其革命

- 巴尔干战争

- 土耳其共和国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国家 Category:土耳其历史 ja:オスマン帝国の君主 ko:??? ??

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人。5世纪时,突厥人居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6世纪中期,突厥成为横亘亚洲北部的大国。经过6—7世纪隋、唐
对突厥的战争,突厥国破灭,领土并入唐朝版图。1055年,在中亚游牧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为中心形成塞尔柱国家,塞尔柱国家曾繁荣一时。突厥人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和安纳托利亚。1299年,突厥部落的一支奥斯曼人成立独立的国家,即奥斯曼国。长期以游牧为生的奥斯曼人此时开始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并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分封采邑。1324—1360年奥尔汉统治时期,开始形成真正统一的奥斯曼国家。奥斯曼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对外扩张,直到16世纪建成庞大的帝国,达到奥斯曼帝国的极盛时期。

土耳其长达200多年的对外征服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60—1402年,经过两位皇帝的西征东讨,奥斯曼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第二阶段是1451—1512年,奥斯曼由于帖木儿的侵略曾一度中衰。经过内战和对西方基督徒的战争又复强大起来。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灭了拜占庭,占领了巴尔干,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第三阶段是1512—1571年,奥斯曼帝国处于极盛时期,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但盛极而衰,帝国对外征战受挫,开始走下坡路。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后立即着手组织对巴尔干的征战,因为此时的巴尔干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治权不超过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尔干的重要国家塞尔维亚面临分裂;保加利亚自1330年被塞尔维亚战败后元气未复;在地中海东部和海峡地区有巨大经济政治利益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经常处于明争暗斗之中。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占埃迪尔内,接着又占领保加利亚的普洛夫迪夫。惊恐之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组织联军反击,但在1364年的马查河战役中被人数处于劣势的奥斯曼军队击溃。此后的东南欧各国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势,节节败退。1389年6月,6万奥斯曼军队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10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塞尔维亚东南部普里什蒂纳城附近)进行决战。战役开始,塞国的拉扎尔公爵率军紧逼土军,酣战之际,塞国封建主米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穆拉德一世,其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最终以联军惨败而告终,许多将军被俘并遭杀害。

科索沃战役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附庸。穆拉德在位30余年,使其国土面积扩大了5倍。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组建了一支纪律严密、生气勃勃的军队,在向西扩张中几乎所向无敌。同时,他也是一位政治家,用联姻等手段扩大了在亚洲的领土。他为日后土耳其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他的儿子巴耶塞特一世即位后,把扩张的主要精力转向东方,数年之内疆土已达幼发拉底河上游。这时,西方国家的封建主和教会意识到东方“异教徒”的威胁,开始发出团结抗敌的呼声。1396年,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十字军,参加者除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匈军、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军队外,还有来自英、法、意、德、捷等国的骑士,总数在6—10万之间。十字军分两路进攻奥斯曼国土,9月初在尼科波尔会合,准备攻占该城。24日,土军在此以南4—5公里处占领阵地,把步兵配置在高地上,并以木栅掩护,轻骑兵在步兵之前,重骑兵位于高地之后。十字军纪律败坏,傲慢轻敌。法国骑士不待整个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就向土耳其弓箭手展开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后撤,将法国骑兵引入步兵阵地,使其遭受重大损失。尔后,土重骑兵由两翼夹击法国骑士,将其击溃,接着又各个击破其余部队,大败十字军。被俘的近万基督徒除重金赎回24人外均被杀害。尼科波尔战役巩固了奥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统治。1393年起,奥斯曼人开始对君士坦丁堡持续围攻,迫使拜占庭帝国同意在城内修建穆斯林区、清真寺,任命伊斯兰法官,对奥斯曼的年贡增加到1万金币,奥斯曼在君士坦丁堡近郊有驻军权。此时正大力扩张的帖木儿与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相撞。1402年在原野会战,奥斯曼军队大败,国王巴耶塞特和一个儿子被俘。从此奥斯曼在亚洲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1451年)后,奥斯曼中兴。他做了两年的准备后,于1453年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一面有坚固城墙,易守难攻,城墙、“希腊火”和金角湾口大铁链是其护城三大法宝。54天的围攻由于金角湾方面未能合围而失败。4月21日夜,奥斯曼人买通热那亚人(守城部队一部分)并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区边界铺设一条15公里长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从陆路拖入金角湾,终于完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海陆合围。经过激烈的战斗,奥斯曼军队终于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帝被杀。无数财宝被抢劫,古典文化惨遭破坏,6万居民被卖为奴,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为清真寺。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坦布尔。

占领君士坦丁堡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千年统治的结束,而且意味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在东方穆斯林国家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对内控制能力和对外侵略扩张能力随之倍增,对欧亚国际局势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在此后的20—30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迅速扩大,塞尔维亚、摩利亚、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先后成为帝国的一部分。在亚洲,苏丹也兼并了许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并使克里木汗国臣服。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开始了帝国极盛时期的对外扩张。塞利姆的主要对手是企图插手安纳托利亚事务的伊朗萨菲王朝和埃及麦木鲁克王朝。萨菲王朝信奉什叶派,在安纳托利亚拥有数以万计的信徒,煽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的统治。塞利姆逮捕7万什叶派信徒并处决其中5万人,使双方仇恨达到极点。1514年春,塞利姆率14万大军、300门大炮直奔波斯边界。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与8万波斯骑兵进行决战,大败波斯军,占领大不里士,次年又夺取库尔德斯坦地区。查尔迪兰战役的胜利使奥斯曼帝国巩固了东部边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颇和布尔萨的道路。

1516年6月,塞利姆进攻阿勒颇,同时命令舰队袭扰叙利亚沿海。8月24日,双方在阿勒颇附近的达比克草原进行决战,大败埃军并使年迈的麦木鲁克苏丹命丧黄泉。奥军乘胜追击,相继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进入开罗,麦木鲁克王朝灭亡。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亚地区全部并入奥斯曼版图,使之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征服埃及的结果大大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作为哈利发和伊斯兰两大圣地的保护者,奥斯曼苏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作为埃及和红海两岸的三人,奥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红海商路。塞浦路斯每年向埃及交纳的8000金币转归奥斯曼。塞利姆极为重视地中海上霸权,命令在金角湾兴建新船厂,建造150艘兵船,为其海上扩张打下基础。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达到极点。他在位46年,亲征13次,除围攻维也纳(1529年)和科孚岛(1526年)失败外,都取得胜利。在欧洲,苏莱曼的侵略矛头指向匈牙利,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521年,苏莱曼夺取匈牙利控制下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使匈军全军覆没,占领布达佩斯、扶植傀儡。

1529年他再征匈牙利,因遭到顽强抵抗,被迫于10月班师。

1540年,苏莱曼再征匈牙利,派总督直接管理,并将其一分为三。苏莱曼在亚洲征服的对象是高加索和伊拉克。经过多次战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巴士拉—巴格达—阿勒颇这一印度至地中海的第二条商道,1555年同萨菲王朝签订的《阿马西亚和约》确认伊拉克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的西部地区归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在陆上扩张节节胜利的同时,也大力抢夺海上霸权。他一面加紧扩建海军,一面加强与海盗的联系,决心在海权方面也要超过西方异教徒国家。1522年,苏莱曼调10万大军渡海出征罗得岛,经9个月围攻终于从骑士团手中拿下该岛,保证了伊斯坦布尔同埃及的海上联系。1534年,被任命为总督的海盗哈伊勒丁(巴巴罗斯)率奥斯曼舰队占领突尼斯。1538年,奥斯曼舰队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联合舰队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发生海上决战,奥斯曼舰队(150艘)战胜了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威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这次海战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在东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奥斯曼舰队围攻马耳他岛,夺取的黎波里,并多次袭扰意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区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奥兰地区。但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奥斯曼被联合舰队打败。与此同时,苏莱曼还致力于印度洋海权的争夺。1529年他曾考虑挖掘运河,沟通地中海与印度的直接联系。他在苏伊士港建立红海舰队,并于1538年出征印度,虽然沿途获胜但这次远征却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亚细亚北部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欧亚非强大帝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支在分封土地制度上建立起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由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兵团组成,纪律严明,待遇优厚,统一指挥,战斗力很强。几位国王都是杰出的统帅,雄才大略,善于分析战略形势并抓住时机,英勇善战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辅之以外交手段和谋略计策,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奥斯曼人的征服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加速了许多地区的伊斯兰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
本文标题: 有什么职业比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非自然死亡率还高的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05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姚崇作为宰相的实际能力如何中医都说中医能治甲亢,但好多西医却说中医治不了,是真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