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如何评论叔仲惠伯被公子遂所杀一事

发布时间: 2021-07-18 21:59: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师旷论学中的师旷是什么样的人,《师旷论学》,创作年代:西汉,作品出处:《说苑》,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刘向,...

后人如何评论叔仲惠伯被公子遂所杀一事

师旷论学中的师旷是什么样的人

  《师旷论学》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说苑》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 者:刘向

  师旷
  出生地:山西洪洞
  职 业:乐师
  字:子野
  所属时期:春秋
  人物简介: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南师店村有师旷墓遗址。
  人物性格: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辞令,却从不趋炎附势,具有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
  人物生平: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称晋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
  师旷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第三说是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性爱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

  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主乐大师(今山西洪洞)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师旷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造诣,为世人所共仰。《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故在先秦文献中,常以师旷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晋平公曾铸大钟,众乐工都以为音律和谐,惟师旷言“不调”,师旷的判断后来果然为齐国乐师师涓所证实。

由于师旷听觉极聪,辨音能力极强,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传说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能赢得此誉,足见其技艺不凡。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

当然,上述记载杂有世人渲染师旷琴技的成分,难免穿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谈巷议式的故事视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旷深邃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史载,师旷曾到过开封,在那里筑台演乐,至今遗址尚存。可见,师旷是一位受到当时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春秋时期,乐律问题带有相当神密的色彩而备受推崇。大师在掌握乐律的同时,往往被吸收来参与军国大事,卜吉凶,备咨询。师旷不闲于琴瑟而匡主裕民,乐师参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众多乐师,唯独师旷能得到晋君赏识,实是凭借其满腹经纶和善辫的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进而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诚如韩垧所言:师旷“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

文献记载,师旷往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论“天下五墨墨”,论“人君之道”,这些忠言谠论包含着极为深刻的政治见解,表明师旷作为政治活动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

政治上,师旷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对德才兼备者应委以国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虚府库”将导致“国贫民罢,上下不和”的局面。统治手法上,师旷主张“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处申诉。

他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的积极主张。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踔然独立”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宏论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见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贤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业,师旷起了很大作用。师旷还随平公多次出征讨伐,并曾代表晋国出使周朝。鲁季武子说:“晋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偷乎!”明示师旷可与赵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齐名。

现存先秦文献,有关师旷匡主裕民的记载颇多,可见,他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按太宰一职,“总六官之事,事无所不统”,足见其地位之显赫。及至春秋后期,太宰仅为尊称,实际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誉上仍为王宫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悼公初年,师旷初入宫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据考,师旷的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显然,师旷为太宰当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时。平公晚年,骄泰奢侈,贪欲无足,师旷多次力谏或与太宰一职相关。

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辞令,却从不趋炎附势,具有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一次,晋平公同群臣饮酒时喟然长叹,“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旁,认为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没有仗义死节的气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宫室滋侈,大兴土木,愈加荒淫无道,晋国霸业日衰,以致“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在晋平公淫奢哀飒之时,师旷仍敢犯颜直诛,确实需要些勇气。《说苑》载,平公三次出门打猎,自认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师旷则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晋平公恼怒异常,“异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马章布蒺藜于阶上”,唤师旷解履拾阶而上,师旷忍着痛,仰天长叹。从肉中生山虫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虫要蚀木。假如自己要与奴仆为伍,那是自找倒霉。庙堂之上,绝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形,他预言:“君将死也。”表现了师旷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对晋国前途命运的忧郁之情。

师旷还以博学多闻著称于世。先秦乐师同当今艺术家不同,“为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师旷曾专心于星算音律之中,“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异,”《左传》载,师旷随晋悼夫人慰劳筑城杞者,有人怀疑绛县老人的年纪,老人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矣。”师旷不仅算出其生年为鲁国的叔仲惠伯
与晋国的郤成子相会于承匡的那一年,“于今七十三矣”。并指出:这一年,狄人进犯鲁国,鲁大夫叔孙得臣俘虏狄人侨如、虺、豹等,并用这些名字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师旷渊博的知识令人叹服。

师旷的思想相当丰富。首先,他具有初期的民本思想。师旷认为,百姓是国家之本,同国君一样,都是上天的子民。国君的主要责任是代天养民,而决不能“肆于民上,以从其淫”,否则,便是“弃天地之性”。关于如何对待使“百姓绝望”的君主,师旷回答:“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就是说可以赶走那些残暴的国君。这种君民平等的思想同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后者视君主为人间的主宰,具有无可怀疑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师旷敢于蔑视这一切。

其次,师旷倡导仁政,反对黑暗政治。晋悼公向师旷请教治国的道理,师旷答:“惟仁义为奉。”齐晋公问师旷如何治理国家,师旷说:“君必惠民而已。”当齐景公酒酣和将归时,又接连两次问师旷:“太师奚以教寡人?”师旷的回答依然是“君必惠民而已”。可见,爱民是师旷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反对用残酷暴虐的手段涂炭百姓。平公晚年,有石言于魏榆(今榆次西北),他把石言视为天对“宫室滋侈”的劝戒。当然,师旷主张“惠民”,很大程度上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但在客观上对劳动人民有利,故受到人民的怀念。

其三,师旷的宇宙观承袭了春秋时两面性的宗教观念,重人与重神思想相杂糅。师旷倡导以民为本,无疑是重人的。但他始终难以摆脱商周以来尊神观念的束缚,常常表现出对神的盲目崇拜和寄托,有时还带有十分浓厚的迷信色彩。师旷曾问天老“人家忌腊日杀生,于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种桃,花落井中,二不祥。”这些糟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师旷的形象。

最后,师旷的劝学思想富有现实教育意义。他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月牛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之明,炳烛之明孰于昧行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励。

据《拾遗记》,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显然其著述不在少数,但大多流失。今存师旷传世之作有《禽经》1卷、历代学者多有异义,认为此书显系后人伪托师旷而造。在艺术方面,师矿作为大家,不会没有著作,可考的有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阳春》、《白雪》、《玄默》据说为师旷所作。《玄默》又说出自稽康,有待进一步考证。

鲁国三桓和鲁公是什么关系?

鲁公不是一国之君?三桓的权利怎么比鲁公还大?三桓谁的权利最大?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又改称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
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
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庶长子),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编辑本段三桓历史隐公居摄
鲁国源自周武王弟周公旦。武王封周公于鲁,而周公不就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其子伯禽是第一代鲁公。鲁公伯禽之后若干世,传到鲁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继室声子生长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后惠公听闻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于是娶之而生子允(又作轨)。惠公薨,声子身为继室,比其他妾室尊贵,而息年长,于是执政。但是惠公因仲子手有夫人之文而娶她,隐含立其为夫人的意思,所以息尊奉年少的允为惠公太子,而自己暂时居摄君位,等到惠公太子长大后就立他为君。息居摄,史称隐公。
羽父弑君
羽父,公子翚(史记作“公子挥”),鲁国大夫。记载始见于《春秋·隐公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可知,羽父是鲁隐公时期的鲁国权臣。
[1]“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乞师不书,非卿。公辞之。从众仲之言。羽父请以师会之,羽父,公子翚。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左传·隐公四年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左传·隐公八年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左传·隐公十年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左传·隐公十一年
作为权臣的羽父,在隐公十一年,向隐公献计,要害死惠公太子允,以此求取大宰的称号。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六卿之中的天官为大宰,而诸侯只有三卿,并且不得称大宰。因此鲁之三卿无大宰。羽父虽为鲁国权臣,位居卿位,但是欲望膨胀,想称大宰而类同与天子内臣,也就是相当于跟诸侯平起平坐。
但是遭到隐公的拒绝。羽父担心太子允听闻自己向隐公献计,于是到太子允面前献谗言,诸如隐公不想把公位还给您啊之类的话(推论来说,差不多就是这类的话)。于是,在太子允的授意下,羽父派人弑杀隐公。
桓公横死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公子翚如齐逆女”--春秋·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迎娶齐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与夫人姜氏到齐国。而姜氏与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后,谴责姜氏。姜氏告诉齐襄公。“夏四月”,齐襄公宴请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着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车,以此杀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即庆父、叔牙、季友)。
庆父作难
鲁国国君:桓公-庄公-公般-闵公-僖公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无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开。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庆父,因为其弟庄公为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谓仲,及死,谥共,春秋书曰“共仲”。立其后为仲氏。而后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庄公的庶兄,按次序应称“孟”,是以仲氏被称作孟氏。按照历代注疏,说著作《春秋》时以庆父自称仲而不得不写“仲氏”;实则时人皆称仲氏为孟氏,因此写作“孟氏”。
公子申立,是为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东门执政
鲁国国君:僖公-文公-宣公
成季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成季卒。
成季死后,庆父之子、桓公孙敖掌权。公孙敖,孟氏,谥穆,史称孟穆伯。早在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的时候,公孙敖作为鲁国主帅,领兵与诸侯去救徐国。
僖公薨,子文公兴立。文公元年,公孙敖以诸侯之卿的身份,“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会晋侯于戚”,在政治上隐隐僭越鲁君。
然而 鲁国并非公孙敖独大。庄公子遂,因居东门,其后为东门氏,谥襄,史称襄仲。
早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子遂就担任鲁国主帅,率师伐邾。文公即位后,公子遂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孟穆伯与东门襄仲争权。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在这之前,他已经娶了莒国两个女子为妻(戴己、声己。戴己生子谷,声己生子难),而他当时还想娶莒女,但是被莒国以他娶了两位莒女而拒绝。这次他借救援的名义,甚至把本该是襄仲妻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而莒国不敢拒绝(究竟是穆伯好色呢,还是莒国盛产美女呢?)。襄仲怒,请文公伐穆伯。但是这个时候,惠伯出面劝谏文公,使得文公最终没有发兵讨伐穆伯(叔牙之孙,名彭生,谥惠,史称惠伯,;《左传》作叔仲惠伯,为叔仲氏)。但是夺妻之恨不是这么容易消解的,第二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周襄王崩,穆伯按照礼法,代表鲁君前去吊丧。在路上听闻,襄仲没有请准文公命令,就与晋国赵盾盟于衡雍,又与雒戎盟于暴。穆伯担心国内有变,于是没到王都就逃亡莒国。穆伯逃走,鲁人立其子谷,是为文伯。穆伯想回到鲁国,通过文伯向襄仲请求,被拒绝。文公十四年,文伯卒,鲁人立其弟难,是为惠叔。惠叔请襄仲让自己的父亲穆伯回国,襄仲终于答应。结果穆伯尚未回国就死了,请求以卿礼下葬,又被襄仲拒绝。这次争权,以东门氏胜利告终。
孟氏败了,还有叔孙氏。叔孙氏与东门氏争权。叔孙氏有两个代表,都是叔牙的孙子,一个叫得臣,一个叫彭生。
叔孙得臣,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庄叔。在文公三年,叔孙得臣就“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而穆伯逃亡之后,文公九年,叔孙得臣按礼以鲁卿身份到前往吊周襄王丧,同年,楚伐郑,襄仲发兵与晋、宋、卫、许救郑。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为鲁国平定边乱立下大功。文公十六年,齐国伐鲁,彼时齐强鲁弱,而文公生病,遂派季孙行父与齐侯议和盟约,而齐侯不信,不肯与盟;尔后,襄仲出使齐国,齐侯才相信文公病,与盟而去。文公十八年,文公薨,齐惠公派人来吊丧,叔孙得臣出使齐国拜谢。可见,得臣在鲁国地位甚高,而襄仲却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威望,二者之间难分高下。但是到了宣公时期,事情就不一样了--在文公死后,襄仲杀嫡立庶,立公子俀为国君,是为宣公。叔仲彭生身为世子恶的师傅,也被襄仲所杀。
至于惠伯跟襄仲的争权,则主要体现在文公死后立谁为君的问题上。文公有二妃:齐女生子恶、视,敬嬴生子俀(又作倭)。敬嬴得宠,且私底下与襄仲交好。襄仲想立她的儿子为国君,而惠伯反对。一来,齐女是长妃,其子公子恶为嫡长,当立;二来,齐国强盛,若不立齐女,恐齐伐鲁。于是襄仲出使齐国,当时齐国新君惠公想与鲁国搞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公子恶是嫡长子,继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齐国助其一臂之力,也没多大好处,反而与鲁国权臣襄仲不和;而答应立庶出的公子俀,则于鲁国新君有恩,于权臣襄仲有情。于是齐国认可了襄仲的想法。
叔孙氏与东门氏的争斗,以宣公即位为标志,东门氏胜出。
孟氏、叔孙氏都败了,那么季氏呢?当时成季的孙子行父(季文子),在声望上不及襄仲,权势也不及,只好依附东门氏,并为宣公办事,“宣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因宣公篡立,未列于会,故以赂请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归父执政。公孙归父,字子家。
宣公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因为鲁国弱小,当年冬,公孙归父前往齐国说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孙归父与齐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表现得很自豪,以为自己在鲁国位高权重。晏桓子(晏婴父)回国后跟高宣子固说归父思怀己居高位而贪图权势,必定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谋害他人,这样一来必然被别人谋害,乃至于整个鲁国都会谋他,则公孙归父大概要亡于鲁。
宣公时,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齐国。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
季氏文子
鲁国国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强盛。季氏起于桓公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再让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给他取名友。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
季孙行父,成季之孙,谥文,史称“季文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为这样,当文宣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氏、叔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鲁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时候,他奋起而怒,赶走公孙归父,执掌鲁国政权。但是季文子并没有像公孙归父那样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晋国去,晋侯不敬,鲁公很生气(尽管我国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跟楚国和好以对付晋国。季文子劝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吴伐郯而大胜,季文子忧惧,认为蛮夷之地伐中原之国而得胜,鲁国灭亡也在不远。
成公二年,晋国权臣郤克会同鲁、卫、曹等诸侯伐齐,季文子帅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听盟主晋国号令,发兵攻齐。是为鞍之战,晋国大败齐国。 成公八年,晋国赵穿来,让鲁国向齐国归还当年夺回的汶阳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劝说:既然霸主开口,鲁国没别的,还就还,但是当初晋为盟主,率我们夺下城池;再说,汶阳之田本就是我鲁国被齐国夺走的,夺回来合乎情理。如今晋国这样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季文子执政时期,鲁国以晋国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权的季文子、孟献子,于是向晋国请求发兵。晋以文子贤,不从。叔孙侨如奔齐。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武平之世
鲁国国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伤过度而死。季武子立敬归娣齐归之子公子裯,是为昭公。叔孙穆叔反对,认为应该嫡长死则立幼,倘若立庶则立贤,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临丧而无戚容,不堪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坚持下,仍旧立裯为鲁君。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劝昭公伐季氏,而臧孙、子家懿伯认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请罪而昭公不许。结果,叔孙氏、孟氏助季氏对抗公室,昭公奔齐。昭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取郓,以鲁昭公居郓。齐国气焰日益嚣张,派人赐鲁昭公,以主君自称,把鲁君当成大夫来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国都,季平子贿赂晋国六卿,劝止晋侯,于是晋侯让昭公住在干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间,季平子摄行君位。
阳虎作乱
鲁国国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孙氏家主成子先后去世。季氏家臣阳虎有僭越之心,声称要平子摄行君位时佩戴的玙璠,而仲梁怀敛葬平子,将之收起不给阳虎。阳虎恨,找费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怀;随后,季桓子送葬,经费城,子泄劳师而桓子敬,仲梁怀却不敬。子泄怒,于是同意阳虎之前的计划,发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将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赶到齐国。然后与桓子达成盟约才把桓子放出来。
阳虎经此一役,以为有实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鲁国权势,于是连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费宰子泄),叔孙氏不得志的叔孙辄(叔孙氏庶子),鲁国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孙带之孙)五人,谋去三桓。
定公八年,阳虎发难,而三桓有备。结果阳虎灭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阳关一带继续叛乱。定公九年,伐阳关以诛阳虎,而阳虎请齐国伐鲁。鲍文子劝谏齐侯,以鲁国有晋国这个强有力的后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齐人抓阳虎,得到阳虎占据的鲁国郓、讙、龟阴田(皆在汶水之阳)。阳虎故意请求把自己流放到东面,结果齐人把阳虎流放到西面,阳虎趁机逃到晋国,为赵氏臣子。
孔子行政
鲁国国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齐鲁会盟,孔子相。齐国欲以莱夷人劫鲁君,而孔子退敌,言语间令齐景公返还汶阳之田。定公重用孔子,举为司寇,摄行相事。孔子与定公谋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时,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费叛,连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围而不克,良由其城险固,家臣数以背叛。仲由为季氏宰,进计季孙,防其后患,令堕三都,以是故毁坏其城。
而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费、郈、成),季桓子听仲由劝谏而令隳费、郈(费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孙氏城邑),而孟氏不愿毁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过这次的努力,孔子认识到三桓的强势,又见季桓子与定公观齐女乐,颇有慨叹之意。而三桓遂逐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蒋立。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鲁国。哀公十六年,仲尼孔丘子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谋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担心三桓作乱,想联合诸侯(尤其是越国)来伐灭三桓。三桓反过来伐鲁哀公。哀公最后卒于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康子肥。
三桓余烬
鲁国国君:哀公蒋-悼公宁-元公嘉-穆公显-共公奋-康公屯-景公?#93;-平公叔-文公贾-顷公雠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于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显,为穆公。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3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后三桓时代
穆公三十三年,穆公薨,立公子奋,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共公薨,立公子屯,为康公。
康公九年,康公薨,立公子匽,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景公薨,立公子叔,为平公。
平公二十年,平公薨,立公子贾,为文公。
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薨,立公子雠,为顷公。
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迁顷公于下邑,鲁绝祀,国除。
三桓是鲁桓公3个得宠的儿子 分封在三个采邑
在春季,杜克逃离杜克大学的27年,在希尔的亡。三环李宁悼公的儿子。悼公时期,欢声,鲁,如小侯欢楼,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悼公37年,悼公亡的儿子王子,李嘉诚公众元。元二十一年,$公众王子,李的儿子亡,为公爵。鲁穆公元年(公元前315年),卢改革,任命博士公共仪器为鲁阶段,然后逐渐恢复从三焕政权的手中,国家政策奉法循理,摆脱问题三桓专政,重新确立了鲁本的公共权威的房间。忌食根据其封地费用,卞东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费国),,而孟氏封地和叔孙封地侯琦被捕获。鲁国三桓就此退出权力中心
祖上和鲁国国君是兄弟,三桓世家在鲁国三足鼎立,相互联合,同气连枝而又明争暗斗。一般来说三桓势力最大的是季孙意如,手下的家丁阳虎都当了接近国相一级的官(当时官位在贵族手上掌握,平民不能染指,阳虎出身居然是平民),而季孙意如更是在家里礼仪同国君,享受奢靡繁华的衣食,为此季孙还遭到了孔丘的指责。

何说先为之弱乎? 为何宋公违命 ?

先为之弱乎,译文 :我们先为他们软弱。换个意思,我们先使他们看起来软弱!
因为,陈,郑,楚,蔡四国要准备联合进攻宋国。宋国为了让四国放弃攻打计划,就表现的很软弱,这 样四国就以为不会对它们构成任何威胁,而放弃进攻宋国的计划!这样送过就躲过了一劫!
为了表现自己的软弱,宋国迎接四国国君来宋国狩猎,狩猎时楚王命令宋国国君取来燧木取火。宋国国君“宋公违命”,没有遵从楚王的命令,于是楚王的部下就打了宋公的仆人以示警示!
因为宋公自以为一国之君,被楚王呼来喝去,如奴仆一般,有失体面,有失国家尊严,所以“违命”!
这个是原文

【传】十年春,晋人伐秦,取少梁。夏,秦伯伐晋,取北征。  初,楚范巫劀谓成王与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将强死”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沿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惧而辞曰“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也”王使为工尹,又与子家谋弑穆王。穆王闻之。五月杀斗宜申及仲归。  秋七月,及苏子盟于女栗,顷王立故也。  陈侯、郑伯会楚子于息。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将以伐宋。宋华御事曰“楚欲弱我也。先为之弱乎,何必使诱我。我实不能,民何罪”乃逆楚子,劳,且听命。遂道以田孟诸。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命夙驾载燧,宋公违命,无畏抶其仆以徇。  或谓子舟曰“国君不可戮也”子舟曰“当官而行,何强之有。《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毋从诡随,以谨罔极。是亦非辟强也,敢爱死以乱官乎”   厥貉之会,麇子逃归。◇文公十一年 &B06160000Y#   【经】十有一年春,楚子伐麋。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筐。秋,曹伯来朝。公子遂如宋。狄侵齐。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传】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夏,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筐,谋诸侯之从于楚者。秋,曹文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  襄仲聘于宋,且言司城荡意诸而复之,因贺楚师之不害也。  鄋瞒侵齐。遂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庄叔,绵房甥为右,富父终甥驷乘。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晋之灭潞也,获侨如之弟焚如。齐襄公之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卫人获其季简如,鄋瞒由是遂亡。  郕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文公十二年 &B06150000Y#   【经】十有二年春王正月,郕伯来奔。杞伯来朝。二月庚子,子叔姬卒。夏,楚人围巢。秋,滕子来朝。秦伯使术来聘。冬十有二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  【传】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郕邽来奔。公以诸侯逆之,非礼也。故书曰“郕伯来奔”不书地,尊诸侯也。杞桓公来朝,始朝公也。且请绝叔姬而无绝昏,公许之。  二月,叔姬卒,不言杞,绝也。书叔姬,言非女也。  楚令尹大孙伯卒,成嘉为令尹。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秋,滕昭公来朝,亦始朝公也。  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客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厚贿之。  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从之。  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慭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城诸及郓,书,时也。◇文公十三年 &B06140000Y#   【经】十有三春王正月。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邾子蘧蒢卒。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大室屋坏。冬,公如晋。卫侯会公于沓。狄侵卫。十有二月己丑,公及晋侯盟。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传】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
先为之弱乎? -----在敌人发难之前自己先示弱

宋公违命 ? 宋公说的是宋昭公吧.违命就是指没按大家的思路走,没有示弱于敌

三桓的三桓历史

羽父,公子翚(史记作“公子挥”),鲁国大夫。记载始见于《春秋·隐公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可知,羽父是鲁隐公时期的鲁国权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乞师不书,非卿。公辞之。从众仲之言。羽父请以师会之,羽父,公子翚。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左传·隐公四年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左传·隐公八年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左传·隐公十年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左传·隐公十一年
作为权臣的羽父,在隐公十一年,向隐公献计,要害死惠公太子允,以此求取大宰的称号。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六卿之中的天官为大宰,而诸侯只有三卿,并且不得称大宰。因此鲁之三卿无大宰。羽父虽为鲁国权臣,位居卿位,但是欲望膨胀,想称大宰而类同与天子内臣,也就是相当于跟诸侯平起平坐。
但是遭到隐公的拒绝。羽父担心太子允听闻自己向隐公献计,于是到太子允面前献谗言,诸如隐公不想把公位还给您啊之类的话(推论来说,差不多就是这类的话)。于是,在太子允的授意下,羽父派人弑杀隐公。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公子翚如齐逆女”——春秋·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迎娶齐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与夫人姜氏到齐国。而姜氏与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后,谴责姜氏。姜氏告诉齐襄公。“夏四月”,齐襄公宴请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着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车,以此杀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即庆父、叔牙、季友)。 鲁国国君:桓公-庄公-公般-闵公-僖公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无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开。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庆父,因为其弟庄公为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谓仲,及死,谥共,春秋书曰“共仲”。立其后为仲氏。而后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庄公的庶兄,按次序应称“孟”,是以仲氏被称作孟氏。按照历代注疏,说著作《春秋》时以庆父自称仲而不得不写“仲氏”;实则时人皆称仲氏为孟氏,因此写作“孟氏”。
公子申立,是为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鲁国国君:僖公-文公-宣公
成季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成季卒。
成季死后,庆父之子、桓公孙敖掌权。公孙敖,孟氏,谥穆,史称孟穆伯。早在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的时候,公孙敖作为鲁国主帅,领兵与诸侯去救徐国。
僖公薨,子文公兴立。文公元年,公孙敖以诸侯之卿的身份,“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会晋侯于戚”,在政治上隐隐僭越鲁君。
然而鲁国并非公孙敖独大。庄公子遂,因居东门,其后为东门氏,谥襄,史称襄仲。
早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子遂就担任鲁国主帅,率师伐邾。文公即位后,公子遂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孟穆伯与东门襄仲争权。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在这之前,他已经娶了莒国两个女子为妻(戴己、声己。戴己生子谷,声己生子难),而他当时还想娶莒女,但是被莒国以他娶了两位莒女而拒绝。这次他借救援的名义,甚至把本该是襄仲妻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而莒国不敢拒绝(究竟是穆伯好色呢,还是莒国盛产美女呢?)。襄仲怒,请文公伐穆伯。但是这个时候,惠伯出面劝谏文公,使得文公最终没有发兵讨伐穆伯(叔牙之孙,名彭生,谥惠,史称惠伯《左传》作叔仲惠伯,为叔仲氏)。但是夺妻之恨不是这么容易消解的,第二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周襄王崩,穆伯按照礼法,代表鲁君前去吊丧。在路上听闻,襄仲没有请准文公命令,就与晋国赵盾盟于衡雍,又与雒戎盟于暴。穆伯担心国内有变,于是没到王都就逃亡莒国。穆伯逃走,鲁人立其子谷,是为文伯。穆伯想回到鲁国,通过文伯向襄仲请求,被拒绝。文公十四年,文伯卒,鲁人立其弟难,是为惠叔。惠叔请襄仲让自己的父亲穆伯回国,襄仲终于答应。结果穆伯尚未回国就死了,请求以卿礼下葬,又被襄仲拒绝。这次争权,以东门氏胜利告终。
孟氏败了,还有叔孙氏。叔孙氏与东门氏争权。叔孙氏有两个代表,都是叔牙的孙子,一个叫得臣,一个叫彭生。
叔孙得臣,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庄叔。在文公三年,叔孙得臣就“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而穆伯逃亡之后,文公九年,叔孙得臣按礼以鲁卿身份到前往吊周襄王丧,同年,楚伐郑,襄仲发兵与晋、宋、卫、许救郑。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为鲁国平定边乱立下大功。文公十六年,齐国伐鲁,彼时齐强鲁弱,而文公生病,遂派季孙行父与齐侯议和盟约,而齐侯不信,不肯与盟;尔后,襄仲出使齐国,齐侯才相信文公病,与盟而去。文公十八年,文公薨,齐惠公派人来吊丧,叔孙得臣出使齐国拜谢。可见,得臣在鲁国地位甚高,而襄仲却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威望,二者之间难分高下。但是到了宣公时期,事情就不一样了——在文公死后,襄仲杀嫡立庶,立公子俀为国君,是为宣公。叔仲彭生身为世子恶的师傅,也被襄仲所杀。
至于惠伯跟襄仲的争权,则主要体现在文公死后立谁为君的问题上。文公有二妃:齐女生子恶、视,敬嬴生子俀(又作倭)。敬嬴得宠,且私底下与襄仲交好。襄仲想立她的儿子为国君,而惠伯反对。一来,齐女是长妃,其子公子恶为嫡长,当立;二来,齐国强盛,若不立齐女,恐齐伐鲁。于是襄仲出使齐国,当时齐国新君惠公想与鲁国搞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公子恶是嫡长子,继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齐国助其一臂之力,也没多大好处,反而与鲁国权臣襄仲不和;而答应立庶出的公子俀,则于鲁国新君有恩,于权臣襄仲有情。于是齐国认可了襄仲的想法。
叔孙氏与东门氏的争斗,以宣公即位为标志,东门氏胜出。
孟氏、叔孙氏都败了,那么季氏呢?当时成季的孙子行父(季文子),在声望上不及襄仲,权势也不及,只好依附东门氏,并为宣公办事,“宣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因宣公篡立,未列于会,故以赂请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归父执政。公孙归父,字子家。
宣公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因为鲁国弱小,当年冬,公孙归父前往齐国说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孙归父与齐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表现得很自豪,以为自己在鲁国位高权重。晏桓子(晏婴父)回国后跟高宣子固说归父思怀己居高位而贪图权势,必定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谋害他人,这样一来必然被别人谋害,乃至于整个鲁国都会谋他,则公孙归父大概要亡于鲁。
宣公时,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齐国。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 鲁国国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强盛。季氏起于桓公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再让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给他取名友。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
季孙行父,成季之孙,谥文,史称“季文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为这样,当文宣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氏、叔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鲁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时候,他奋起而怒,赶走公孙归父,执掌鲁国政权。但是季文子并没有像公孙归父那样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晋国去,晋侯不敬,鲁公很生气(尽管我国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跟楚国和好以对付晋国。季文子劝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吴伐郯而大胜,季文子忧惧,认为蛮夷之地伐中原之国而得胜,鲁国灭亡也在不远。
成公二年,晋国权臣郤克会同鲁、卫、曹等诸侯伐齐,季文子帅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听盟主晋国号令,发兵攻齐。是为鞍之战,晋国大败齐国。 成公八年,晋国赵穿来,让鲁国向齐国归还当年夺回的汶阳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劝说:既然霸主开口,鲁国没别的,还就还,但是当初晋为盟主,率我们夺下城池;再说,汶阳之田本就是我鲁国被齐国夺走的,夺回来合乎情理。如今晋国这样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季文子执政时期,鲁国以晋国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权的季文子、孟献子,于是向晋国请求发兵。晋以文子贤,不从。叔孙侨如奔齐。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鲁国国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伤过度而死。季武子立敬归娣齐归之子公子裯,是为昭公。叔孙穆叔反对,认为应该嫡长死则立幼,倘若立庶则立贤,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临丧而无戚容,不堪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坚持下,仍旧立裯为鲁君。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劝昭公伐季氏,而臧孙、子家懿伯认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请罪而昭公不许。结果,叔孙氏、孟氏助季氏对抗公室,昭公奔齐。昭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取郓,以鲁昭公居郓。齐国气焰日益嚣张,派人赐鲁昭公,以主君自称,把鲁君当成大夫来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国都,季平子贿赂晋国六卿,劝止晋侯,于是晋侯让昭公住在干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间,季平子摄行君位。 鲁国国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孙氏家主成子先后去世。季氏家臣阳虎(又被称为阳货)有僭越之心,声称要平子摄行君位时佩戴的玙璠,而仲梁怀敛葬平子,将之收起不给阳虎。阳虎恨,找费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怀;随后,季桓子送葬,经费城,子泄劳师而桓子敬,仲梁怀却不敬。子泄怒,于是同意阳虎之前的计划,发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将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赶到齐国。然后与桓子达成盟约才把桓子放出来。
阳虎经此一役,以为有实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鲁国权势,于是连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费宰子泄),叔孙氏不得志的叔孙辄(叔孙氏庶子),鲁国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孙带之孙)五人,谋去三桓。
定公八年,阳虎发难,而三桓有备。结果阳虎灭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阳关一带继续叛乱。定公九年,伐阳关以诛阳虎,而阳虎请齐国伐鲁。鲍文子劝谏齐侯,以鲁国有晋国这个强有力的后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齐人抓阳虎,得到阳虎占据的鲁国郓、讙、龟阴田(皆在汶水之阳)。阳虎故意请求把自己流放到东面,结果齐人把阳虎流放到西面,阳虎趁机逃到晋国,为赵氏臣子。 鲁国国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齐鲁会盟,孔子相。齐国欲以莱夷人劫鲁君,而孔子退敌,言语间令齐景公返还汶阳之田。定公重用孔子,举为司寇,摄行相事。孔子与定公谋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时,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费叛,连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围而不克,良由其城险固,家臣数以背叛。仲由为季氏宰,进计季孙,防其后患,令堕三都,以是故毁坏其城。
而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费、郈、成),季桓子听仲由劝谏而令隳费、郈(费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孙氏城邑),而孟氏不愿毁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过这次的努力,孔子认识到三桓的强势,又见季桓子与定公观齐女乐,颇有慨叹之意。而三桓遂逐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蒋立。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鲁国。哀公十六年,仲尼孔丘子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谋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担心三桓作乱,想联合诸侯(尤其是越国)来伐灭三桓。三桓反过来伐鲁哀公。哀公最后卒于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康子肥。 鲁国国君:哀公蒋-悼公宁-元公嘉-穆公显-共公奋-康公屯-景公 -平公叔-文公贾-顷公雠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于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显,为穆公。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穆公三十三年,穆公薨,立公子奋,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共公薨,立公子屯,为康公。
康公九年,康公薨,立公子匽,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景公薨,立公子叔,为平公。
平公二十年,平公薨,立公子贾,为文公。
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薨,立公子雠,为顷公。
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迁顷公于下邑,鲁绝祀,国除。

本文标题: 后人如何评论叔仲惠伯被公子遂所杀一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93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大禹这个人 以及大禹治水是不是真的如何评价日本导演小林正树的巨作《人间的条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