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6-30 08:58: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中国四大名绣是指哪四绣?中国四大名绣,是指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

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什么特点

中国四大名绣是指哪四绣?

中国四大名绣,是指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的合称。

1、湘绣

湖南省长沙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

2、蜀绣

四川省成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

3、粤绣

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技艺注重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粤绣品种。

4、苏绣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扩展资料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四大名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绣

湘绣、蜀绣、粤绣、苏绣,但是四大名绣的起源是汴绣,北宋时期宫中的一些妃子南下就形成了湘、蜀、粤、苏绣了,汴绣中的代表就是一涵了,也是刺绣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中国四绣是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苏绣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的艺术风格著称。蜀绣针法严谨、针脚平齐、片线光明、色彩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粤绣以色彩富丽堂皇著称,湘绣是一种极富民族风格的刺绣工艺,图案生动逼真。 四大名绣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
中国四绣是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苏绣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的艺术风格著称。蜀绣针法严谨、针脚平齐、片线光明、色彩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粤绣以色彩富丽堂皇著称,湘绣是一种极富民族风格的刺绣工艺,图案生动逼真。 四大名绣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

中国四大名绣的区别?

粤绣、蜀绣、湘绣、苏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们有什么区别?始于何时,盛于何时?中国还有哪些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及四川的蜀绣.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蜀绣就是蜀绣不能说谁差谁好,每个都有自巳的好处和坏处
四大名绣指的是汉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湘绣、蜀绣、粤绣、苏秀。
区别如下:
1、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2、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
3、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
4、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控股,被誉为“东方明珠”。
  四大名绣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中国刺绣的“四大名品”

  苏绣,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晚清至民国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时代,从列强侵略到军阀割据,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刺绣与其它民族工商业一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刺绣与其它工商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方为了保持发扬当地的刺绣技艺特色,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拨出专门的经费扶持推动刺绣技艺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流失于民间的许多刺绣绝技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使刺绣的针法内容大为丰富,绣品更为美丽,品类也更为繁多。特别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研出“双面全异绣”,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两面能绣出画面、针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绣品,使世人连声惊叹:“堪称世界绝技”。

中国的四大名绣是什么?

粤绣有什麽特点?

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1、湘绣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湘绣先后参加过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优胜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2、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3、粤绣

粤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

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兴盛,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粤绣从此扬名海外。

4、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扩展资料

2021年10月在湘绣的原产地开福区沙坪镇,“湘绣”、“蜀绣”、“粤绣”、“苏绣”中国“四大名绣”的代表将宣读“沙坪宣言”,启动“四大名绣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记者今天从第三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此次文化节精心策划了三大主题活动:首届中国·沙坪湘绣文化节暨第三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开幕式、大城北两型社会建设投资推介会、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

沙坪镇是中国湘绣原产地,被誉为“中国湘绣之乡”,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购、吃、住、行、娱、游为一体的湘绣风情小镇。在此次文化节上,除发布“沙坪宣言”外,还将举行沙坪AAA级景区和沙坪湘绣地理标志的授牌,市民们可以欣赏到千名绣工为“金牌绣女”而角逐、万幅湘绣为“名作”而竞争的盛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名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四大名绣的特点

四大名绣有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rn他们分别有哪些特点...rn速度 哦 rn速度快的有追分!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中国刺绣的“四大名品”

苏绣,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先要说说顾绣,因为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剌绣影响太大太深了。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著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苏绣正是在广泛吸取顾绣的特点和长处后,逐渐从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为奇艳的鲜花。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
顾绣名品《经纬鸣秋》

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

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晚清至民国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时代,从列强侵略到军阀割据,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刺绣与其它民族工商业一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刺绣与其它工商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方为了保持发扬当地的刺绣技艺特色,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拨出专门的经费扶持推动刺绣技艺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流失于民间的许多刺绣绝技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使剌绣的针法内容大为丰富,绣品更为美丽,品类也更为繁多。特别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研出“双面全异绣”,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两面能绣出画面、针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绣品,使世人连声惊叹:“堪称世界绝技”。

中国四大名绣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及四川的蜀绣。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本文标题: 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什么特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60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16世纪,西班牙不与哈布斯堡合帮,只维持较好的关系,对西班牙会不会是好事为什么有提倡仁义的儒家文化基因,却没有提高人民的素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