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自中世纪直到近代那么多次战争,几乎无年不战,为什么反而越打越强

发布时间: 2021-06-29 06:58: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以色列是一个战争的多发国,为什么它国会越打越强呢?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

西欧自中世纪直到近代那么多次战争,几乎无年不战,为什么反而越打越强

以色列是一个战争的多发国,为什么它国会越打越强呢?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残杀犹太人,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强行划出一块土地安顿犹太人,作为自己日后自己立足中东的楔子,而那个地区正是巴勒斯坦的世代居住地。于是在美国的支持和武装下,以色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硬是在中东地区凭借美国的势力,打出了一个国家。
战争带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每次都吸取经验、教训呗

为什么古代战争打一百年还能继续打,现代战争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呢?

你说的这种古代大规模战争,确实存在,中国的春秋,以及英法百年战争、德国的三十年战争,都是典型的事例。相对而言,近代以来的战争就很少有旷日持久的,最大规模的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只打了五年,二战只打了六年,如果仅以持续年头论,很容易得出现代人娇贵,不如古人能打的感觉。

当然这是错的,古代之所以能慢慢悠悠打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战争不会波及普罗大众(当然这也是以主体而论,完全不波及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秦穆公和晋国作战,打到危难之际,突然从山里杀出几百个野人,打退包围秦穆公的晋国军队。当时秦穆公很奇怪,你们野人从来不参加战争,咋这时候出来救我呢?野人就告诉他,从前俺们曾不小心吃了你的马,你不但不治罪,还说吃马肉不喝酒就会伤身,于是赐酒给俺们。因为这个缘故,俺们这次舍命来帮你。

这自然是个特例,所谓的野人其实就是农民,按照春秋的规矩,他们是没有参战资格的。

(春秋以车战为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费钱的事)

那么春秋之际谁能参加战争呢?必须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平民不行,奴隶更不行(商纣王就是违背了这一条,导致了自己的亡国)。能上战场的,起码是“士”。顾颉刚先生就曾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正因为参加战争的,都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在早期,确实打仗很讲规矩和礼仪。宋襄公在与楚国开战之际拒绝击敌于半渡,理由是:君子不干这种二皮脸的勾当,要打,那就等对手排好队,大家公平交手。

后人都觉得宋襄公有点傻,但实际上这确实是当时的战争规矩。楚国最初是蛮夷,所以不太守规矩。但后来在中原呆久了,也颇有领会。譬如晋楚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于是晋军调侃说:“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孔子的门徒,就更是如此。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孔悝遭乱被困,子路赶紧去救援,结果打到一半,他的冠缨被砍断,为了不有失君子风度,他弯腰捡帽子,结果被人砍成肉酱。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但对子路的死,他其实是完全赞成的。

正因为这个缘故,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很小,甚至往往一个早上就打完,打完吃早饭也不晚,所以有云:“灭此而朝食物”。而且开战的地点一般都在两国国境线上,即所谓“疆”,以此有“疆场”之称。作战双方在开打之前还会打招呼,问对方:“你丫准备好了没有?”

依旧是宋国,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狭路相逢,华豹先射一箭,没射中,他打算再射一箭。这时公子城就很不屑了:“你再射就不义了!”因为当时的规矩,是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于是华豹就放下弓,等公子城搭弓一箭将其射死。这个事例听上去也很迂腐,但背后却是当时非常盛行的战场礼仪。

古代战争,头一个讲究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必须要师出有名,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第二个是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第三个是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第四个是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第五个是不抓花白头发的老人当俘虏。第六个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追,实在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欧洲中世纪骑士的一套装备,更是值老钱了。穿得如此豪华去打仗,当然要讲规矩)

当然这些规矩,到春秋晚期乃至战国时代便基本瓦解了。但在欧洲,类似的骑士在战争中也有一套严格的战场规矩,譬如说抓住对方一个骑士,只要他起誓说会付你多少赎金,你就可以释放他,他会严格遵守规矩送钱给你云云。要不然你在骑士朋友圈一散播他赖账的消息,他的名声就完蛋了。

因为现代的战争破坏能力极强,会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瘫痪性的困扰。
因为古时候的战争机器都比较简单,主要是刀,箭,最强大也就是火炮。而当今时代,核武器只要一发动,那肯定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会遭到破坏。
武器不同。古代战争大多是冷兵器,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抗,而现代战争拥有先进的武器设备,可能一个核弹就会造成几百万甚至上亿的人员损失,同时还会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污染。

苏德战争苏联初期不堪一击,为什么越打越强知乎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有苏联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941年6月30日,苏联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为理顺指挥关系,8月8日设立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苏共向前线派去了150万名党员和350万名共青团员。战争期间,苏共吸收了531.9万名党员。
  二是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为祖国而战,每个苏联人都英勇杀敌,涌现了以马特洛索夫、卓娅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1.16万余人成为“苏联英雄”,700万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三是雄厚的人力物力。1941年,苏联人口约为1.8亿。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四是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苏军军事理论家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军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外,苏军还涌现出了以朱可夫元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统帅和将领。
  五是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4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帮助了苏联。莫斯科的严寒,让德军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仑军队一样,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苏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苏联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期间,苏军共歼灭德军607个师,盟军只歼灭了德军176个师。盟军实施的包括诺曼底登陆在内的各大战役均无法与苏德战争相提并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德双方共有1.3万辆坦克投入交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交战。在第聂伯河会战中,苏军共动用了400多万人,从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出击。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前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苏联经受了战火的洗礼,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形成
上面的回答真的可谓是根正苗红,政治正确。中立的分析,原因如下(重要性递减):
1、苏联有着比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潜力以及资源,德国则相对较弱,且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且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决定就是将工业生产有计划性的转移到了乌拉尔山以东。因此,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苏联一直处于劣势(就算在后期,像库尔斯克会战,苏联的战损比也一直超过德国),但凭借这工业能力和资源优势,苏联在消耗战中拥有优势地位。
2、社会主义是动员力极强的专制体制(民主国家如果经历了基辅战役、明斯克战役这种大溃败,斯大林可能早就倒台了,军心也早就涣散了),前期一直大败的苏联确仍然稳定而动员力强。如果41年苏联还在沙俄体制下,那估计很快会崩溃。
3、辽阔的纵深与有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包括严寒、沼泽)、当世排名第二的人力资源。因为德国第一击(台风计划)未能将苏联巨人击倒,苏联得以用及其夸张的战略纵深缓过了气。(和中华民国没败的原因有点相似)。
4、本来可以以解放者姿态进入的德国人(当时进攻苏联,其实收到了波罗的海3国以及乌克兰很多民众的欢迎),但纳粹的极端种族主义将大量原来受斯大林压迫的苏联人(乌克兰人等等)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5、德国深入苏联境内,加之东欧没有西欧那样发达的铁路网和稠密的人口,德国的补给也有问题。也对德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6、一些自然因素,如1941年的秋雨,使得道路泥泞,大大阻碍了德国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很多人觉得严寒也是,但苏联方面也冷啊~其实寒冬并不是什么大的因素。相反,德国在零下40°的天气下,打出过很多漂亮的战役,相反在夏天的库尔斯克,却输掉了最后一次战略反攻)
7、希特勒的过度干预军事。不可否认,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当世无敌,也有一大批举世闻名的将领(个人最爱曼施坦因,也有人喜欢莫德尔和古德里安)。但希特勒总是喜欢自作主张,纳粹其实在1942年初就已经危机深重。假如1942年夏蓝色计划执行得当,希特勒不做太多篡改(比如让第四装甲集团军跑来跑去),攻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可以说是可能的,这样德国还有赢得战争的大半希望。然而此前无往不利的希特勒瞎指挥装甲部队,德军的指挥又失去了此前灵活变通的特点,第六集团军顿兵斯大林格勒坚城之下,不像以往那样分兵消灭顽敌主力继续前进,苏联调动110万预备队合围了第六集团军,预示了法西斯的覆灭。1943年的希特勒其实已经骑虎难下。盟军的登陆近在眼前,德国即使不发动大规模进攻,以防守消耗苏联实力并和苏联媾和成功,面对东西两线虎视眈眈的敌国以及南斯拉夫等国的游击队,也很难稳住阵脚;凭借德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等等,想要同时维持东线的长期僵局以迫使苏联媾和,并阻挡盟军的登陆,不是一件十分可行的事。(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是德国的五倍以上)赌局式的库尔斯克丢掉了纳粹的本钱,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速死之路。
本文标题: 西欧自中世纪直到近代那么多次战争,几乎无年不战,为什么反而越打越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59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二战时期苏联的火炮技术怎么样什么外显比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