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二十四史是种怎样的体验

发布时间: 2021-06-22 20:59: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谁通读过二十四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

通读二十四史是种怎样的体验

谁通读过二十四史?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的国学基础深厚,但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白话本国史》渗透着作者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正如王家范所说:“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
敬爱的同志。

【二十四史的地位】
[编辑本段]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我国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几千年来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这部《二十四史》,就是从汉武帝时起,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编辑本段]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别人不知道,但是吕思勉先生通读过,而且通读过不止一次。这位已经过世的老先生确实在学识上很值得尊敬。
吕思勉先生,据他本人所说,二十四史通读是实,但通读数便不一定!只是有些可能多一点比如前四史,有些只读一次!不过这也足以称雄了!
除过不认识的字以外,其它的基本都读了一遍

有没有人熟读了《二十四史》的,是个什么体验呢?

二十四史是纵观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巨著,以纪传体体例如实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是统治阶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之书,也是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史书,更是历史爱好者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工具书。

二十四史有哪些?

二十四史有《史记》(130篇52万余字)、《汉书》(120卷80余万字)、《后汉书》(89卷230万字)、《三国志》(65卷一百余万字)、《晋书》(132卷180余万字)、《宋书》(120卷40余万字)、《南齐书》(60卷60余万字)、《梁书》(65卷50余万字)、《陈书》(36卷30余万字)、《魏书》(124卷12余万字)、《北齐书》(50卷42余万字)、《周书》(50卷54余万字)、《隋书》(85卷余10万字)

《南史》(80卷110余万字)、《北史》(100卷19余万字)、《旧唐书》(200卷300余万字)、《新唐书》(250卷360余万字)、《旧五代史》(150卷110余万字)、《新五代史》(79卷50余万字)《宋史》(496卷500百余万字)、《辽史》(116卷47万字)、《金史》(135卷165万余字)、《元史》(210卷260余万字)、《明史》(320卷600余万字)。

二十四史上起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17年(公元1644年)计3229卷(其中,除去《汉书》《后汉书》《魏书》《新唐书》《旧唐书》的复卷,其他十九部历史书籍共有3217卷)4700余万字的浩瀚巨作,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历史的文化遗产。作为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方式,记载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及更替兴亡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完整记载四千余年历史的国家和民族。

作为从事历史的工作者,很惭愧的说,至今不仅没有熟读一遍二十四史,更没有完整地哪怕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二十四史。 上学期间曾经许愿今生一定把二十四史和世界名著看一遍,至今依然是没有完成。人生都有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如此,有梦想就有继续实现的动力。

尽管没有完整的看过二十四史,但是仍然看了其中的一些史书,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新唐书》《宋史》《明史》等。二十四史是兴国安邦的成果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政治家来说,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十四史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与文明的总结和延续,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修身养性根植民族性。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新的历史时期,二十四史必将发扬光大。

熟读之后,要么变成阴谋家,要么变成天文、地理、人文、民风等各学科的百科全书,也有可能会变成天下无事的神仙,也可能变成堂吉诃德,或以上的某种组合体,总之都是牛人。

应该说,从识字开始,我就在读史了。因为祖父、父亲都爱买书,尤其文、史、哲方面的。十三岁能背《孙子兵法》,十五岁能背《李太白与杜工部全集》。几十年下来,应该是不止二十四史,基本都读过了,但不敢称“熟读了廿四史”。

后来我搞的工科,但对古籍感兴趣,业余时间也爱看当代哲学、西方经济学、中外文学,甚至打谱、翻医书。年青时喜欢作文泼墨,中年后更愿意啃史著了。也属于“由文入史而经”的半路和尚。

我觉得,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是撰史的前提,也是读史的基础。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不能独立思考的人,中国古代史不仅读不下去,强勉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能从凝练的文言中悟出诸多信息和内涵,确非语言能力那么简单。

而且读廿四史是个寂寞而痛苦的历程。言其寂寞,就算你古文功底再好,也有太多字词需要琢磨。甚至得花大量时间去翻《尔雅》《说文》《玉篇》《集韵》《广韵》等工具书,尤其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天十六小时,不吃不喝,能解对几段话就算很了不起了,因为很多学者也未必全对,甚至高邮二王。唐后尤其宋后的文字多浅白,可能是因为五胡等融入中原,汉家文化有断层吧。同时显得先秦史、两汉史尤为艰深,也是治史的文化学、文字学基本功。

所谓痛苦,在于得体味太多的兴衰、征服、杀戮、迁徙……,更在以你不能以个人情感去左右,一切都得归于冷漠、审视和因果,变成所谓“干巴巴的时上系事”。而且,头绪太多,地名变迁,得一一厘清,需要太多的时间,甚至很多问题本身是没有答案的;资料匮乏,光文献远远不够,暂不言其抵牾、注家纷纭,还得去查专题论文、考古报告。

版本很重要,选个好本子就算找到了个良师益友。我觉得读廿四史就得读原本、名家注本,白话文少看,影视别看,那些都容易把人带偏的。历史学是材料科学,治史需有文字学家的功力、哲学家的头脑、社会油条的情商,由于史料及立场所限,所有史籍和注家都有讹误,所以那些白话译本沾不得。做不到这点儿,读文学作品甚至金庸武侠更有趣味,何必受那个罪呢?

人的金钱、时间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廿四史未必都需全部精研,选准自己最感兴趣的时代很重要。十年二十年地收集资料,厘清千头万绪,纠正一系列讹误,也许您有成为学者的可能。

估计没有人会熟读,除非是真的很喜欢看历史书籍,会觉得是很震惊的,毕竟这本身的内容是很难理解的
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不能独立思考的人,中国古代史不仅读不下去,强勉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熟读了《二十四史》,说到体验就是,字数多,文言文不好理解,难于通读,里面的人物都是深谙其道,老谋深算的,让人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经验。

现代而言有必要读二十四史吗

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有没有能力。假设一个人古文功底还不错(比不上专业的学者但比之普通人只高不低那种),时间充裕,想通读一遍二十四史恐怕也是得花十年以上功夫(牺牲自己所有业余时间)。
如果你对历史兴趣浓厚,而且文史功底扎实,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朝代和人物的本纪列传。
如果不是的话,还不如看看蔡东藩的通俗演义
有必要,以史为鉴!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了解一下,免得别人说起来自己不知道

学历史是种怎样的体验?

首先,不要一提到历史就想到盗墓好吗。我承认,三叔的盗墓笔记很好看,可是考古不是挖人祖坟,考古和盗墓不共戴天!把考古和盗墓放在一起讨论,是高级黑,不能忍!

那学习历史是种怎样的体验呢?

1.历史的趣味性带动了思维的跳跃性和联想的丰富性

文史不分家,

由赤壁赋想到赤壁之战

由文天祥的正气歌想到他向南叩首

符坚与慕容冲相爱相杀,这个大家都懂的嘛

王安石与司马光

大小格拉古

苏格拉底与他的徒子徒孙

2.不用想太多

历史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儿孙自有儿孙福嘛

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

是因为我们开了上帝之眼呀

想想看,

慈禧生前往自己棺椁里面投下自己心爱的宝贝时,

会知道在她躺进去不到二十年,

就被洗劫了吗哼!

3.依旧热爱生活

学中国古代史时很多时候都会忍不住叹息,

学世界古代史,大小格拉古兄弟改革,

支持者和格拉古兄弟,全被投进了第伯河,

不自觉就湿了眼眶,

可是日子还是要过的呀,

特别喜欢东坡的一句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小花花砸你

十分不明白朝代粉之前的互掐

有必要么

4.啃书好辛苦,论文打印好烧钱

哇呜,想哭,

每次上课,老师都会列出一大堆参考书目

以至于我现在的状态是

书没看几本,大家们写的书名记得(陈寅恪,钱穆,吕思勉,斯塔夫里阿诺斯,),这些先生们,

真想给自己几巴掌

论文就不多说了,学文的应该都懂,(O)嗷~

上次去学校复印店打印了几十向东西,数得计费的小姐姐手软,(??)

5.老师们都太萌

首推我的文献学老师,圆圆的脑袋,个儿不高,脑门大,

东北人操着河北地方口音,

给我们讲解蝴蝶装和包背装时,

咔咔咔,

开撕,折,讲解,诸君懂否

商务印书馆出了一套中国古代社会丛书

里面的书都是一些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

诸如中国古代的江湖骗子和骗术,中国古代的和尚,乞丐啦

我的老师在十三年前的某天,一下子借阅了三十多本,书很薄

(因为书是我们系资料室的,上面有借阅记录)

想想那情景就好笑,

我的老师,抱着一摞书,欣喜若狂(

再是我的思想史老师

一个给我们讲述孔孟思想的老师

居然喜欢追剧,追综艺,追动漫

对各种明星八卦比我们还了解,

给我们讲述学校的灵异事件,

知道我们老师多萌吗

玄机出了一部《武庚纪》

玄机更新速度我就不吐槽了

我的老师受不了它的更新速度

于是乎,

他就跑去看书了;

看的还是盗版!

本文标题: 通读二十四史是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8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明朝大将蓝玉的军事才能厨房规划当中的黄金三角区,你知道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