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精萝(精神奥斯曼人)这样的存在

发布时间: 2021-06-19 14:1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拖延孩子就是这样的坏习惯,怎么办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人总是比约会的时间晚到一点,作业总是...

为什么会有精萝(精神奥斯曼人)这样的存在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拖延

孩子就是这样的坏习惯,怎么办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人总是比约会的时间晚到一点,作业总是要拖到deadline,年初信誓旦旦制定好的计划,到了年末却一项还没有完成。人为什么做事情总爱拖延?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性格因素

有的人性子急,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而有的人则遇事不惊,喜欢一切慢慢来。性子急的人总想把事情一下子全部搞定,而慢性子的人则更喜欢拖延,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完工。很难讲两种性格的好坏,我认为,只要不误事,就都没问题。

没有时间规划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般人做事,都会有个大致的规划,把任务划分到每个小的时间点,这样比较不会误事。而没有时间规划的人,在前期会过度放纵自己,而后期又会熬夜加班,把自己弄得很赶,这种就不是很提倡了。

自身能力不足

我们常常发现,当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说不会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更爱拖延,这归根究底是一种逃避心理。我们习惯性地把这种压力后置,企图享受暴风雨前的宁静,这种其实更不好。因为有事情压在心头,玩也玩不好,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那还不如即刻着手,先把最难的部分搞定,后面的就更坦然,也更不会有畏难心理了。

总的来说,小事还可拖延,大事千万不要拖延,免得因小失大,自己心中要拿捏好尺寸。

不要去责怪孩子拖延,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表现出来这样,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拖延往往是父母映射的,父母有了表率,相信孩子会很快纠正过来的。
这可能是这个人的性格上的问题吧!这个人本性就是个不擅于表达的人,你勉强他也是没用的,他不是喜欢拖延,他是本能的反应。他也想不拖延,他也想表达出来,可是往往事实会出乎自己的预料,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他的心里和他的嘴上总达不到一致,他能不拖延吗?不过如果孩子太过拖延,还是想办法给他改正一下,毕竟太过拖延怎么能适应现在的社会
这可能是这个人的性格上的问题吧!这个人本性就是个不擅于表达的人,你勉强他也是没用的,他不是喜欢拖延,他是本能的反应。他也想不拖延,他也想表达出来,可是往往事实会出乎自己的预料,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他的心里和他的嘴上总达不到一致,他能不拖延吗?
不敢面对,选择逃避。

为什么希腊文化(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回欧洲的?

希望了解希腊文化辗转到阿拉伯人手中的过程,还有拜占庭帝国保存古典文化的具体情况。为什么不是通过拜占庭而是阿拉伯人手中传回欧洲。
上面的解释太麻烦了。这样说吧:
1.中世纪之后,欧洲开始焚书坑儒。
2.而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日渐强盛,阿巴斯王朝时期,统治者,也就是哈里发开办了“智慧宫”(بيت الحكمة),我们学阿语的戏称为“聪明屋”。
3.“聪明屋”集结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翻译家,开始翻译古希腊古罗马经典著作。据说酬金是用和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结算。
4.中世纪后,欧洲开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很多原版的希腊罗马估计已经在中世纪毁掉。于是又从阿拉伯语翻译了过去。
5.当时就是这样的。
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或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纪这个帝国不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 拜占庭的起源 ——

拜占庭之名原起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包括匈奴和诸多日尔曼部落的反复侵袭之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庭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

—— 战争和衰弱 ——

公元527年,拜占庭迎来了第一位强势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随即任命名将贝利萨留为元帅,向夙敌波斯帝国宣战。公元528年波斯军大将扎基西斯率3万大军,于次年在尼亚比斯以压倒性兵力逼退贝利萨留,隔年双方军队在两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会战,贝利萨留的军队少到可怜……但波斯军队犯了愚蠢的错误,他们背城列阵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于是多于对手数倍且装备精良的波斯军理所当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惨败……随后波斯军一败再败,但还是于531年卡尔基斯阻挡了贝利萨留的前进步伐,两国终于532年签下停战协议。随后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达尔旺人开战,贝利萨留出征非洲,可怜的拜占庭远征军步骑兵总数连马都算上才2万还多个零头!更要命的是其中还包括了大半粗鲁且毫无组织纪律性可言的蛮族雇佣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罗奔尼撒、途经西西里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贝利萨留不仅不知对手的实力到底是1万还是100万甚至连个详细点的地图都无,幸好当地愿意当向导赚小费的人还算不少,贝利萨留终于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达尔旺人的大军。人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但贝利萨留却敢于在地头蛇门口大玩迷踪步,一番错综复杂的迂回使达尔旺人的军队失去了有利地形并分散做几部失去了衔接,惨遭和当年的波斯军同样的命运。外强中干的达尔旺人此后再也没组织起任何一次较像样的反击,终于534年3月投降,达尔旺王国灭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战役使拜占庭帝国控制了非洲广大的畜牧基地。

强势的君主显然并不热衷于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开战端,接着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钉!接下去连续数十年战事不断,原罗马帝国的版图现已大多并入拜占庭,连年的征战使拜占庭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查士丁尼大有恢复罗马雄风的架势。但征服的地盘疯狂扩张之余,拜占庭军队数量显然还远没庞大到足于控制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义上已被征服的区域实际上仍十分危险,而帝国的胜利实际是以广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来换取帝国的中心区域的繁华。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当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国进入了全面的法制时代,并且一改以往军队以步兵阵推进为主的战术,建成了无与伦比的装甲骑兵团,这是拜占庭在对外扩张战争中的主要支柱。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赏赐给罗马人的明珠——至少对于罗马人来说确实是这样。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土纷争又再次爆发了,波斯军攻破德拉城,拜占庭赔款求和。接着是双方战战和和反复纠葛,和波斯重复这种徒然的拉锯战显然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消耗……但双方接下去的几任统治者显然并没意识到这点,仍热衷于这种游戏。数十年战乱导致的结果是两个庞大的帝国军力日益衰弱,到最后居然有许多边境城市根本就没有驻军!那么中东的阿拉伯人便乘机崛起了,他们不断蚕食帝国边境的土地。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以圣战为名开始了对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面战争,强大的骑兵部队横扫庞大帝国的土地,早在长期互斗中大伤了元气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无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纷纷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国也终于在公元七世纪中叶被完全吞没,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纪之战终于可以永远结束了,但接下去它将单独面对阿拉伯。

拜占庭繁华依旧,因为它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区域可以基本不受战争的影响,优势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为当时几乎是最为富饶的国家。但现在阿拉伯人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贵珍宝使阿拉伯人觊觎不已,于是他们便几乎是常年累月地试图侵袭这富饶的城市,步步进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终于对君士坦丁堡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多达十余万众的阿拉伯军队从海陆两面对君士坦丁堡展开围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墙却将他们阻隔在一个进退不得的狭小区域,拜占庭海军随即赶来,用一种类似火焰喷射器的神秘武器将阿拉伯人的海军完全摧毁。于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军队被迫退却,拜占庭军乘胜追击,阿拉伯军遂兵败如山倒。此战阿拉伯军损失惨重,十万兵力与上千战舰化为乌有。

此后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扩张的步伐,此时的拜占庭虽控制范围无法与查士丁尼时代相比,但因着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荣昌盛,确实较少的地盘也比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范围内仍充当着老大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保卫拜占庭繁荣面貌的正是强势的经济,当然也离不了数量不多但精锐善战的军队——似乎拜占庭的军队从查士丁尼时代开始就有了以少胜多的传统。

—— 十字军入侵事件 ——

时间倒了公元十一世纪,阿拉伯仍控制着巴勒斯坦,欧洲罗马教庭因此向欧洲封建制国家动员发起了旨在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东征。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虽没大进展,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阿拉伯人的势力,但第四次东征却给拜占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事情的经过也颇有戏剧性:

公元1202年,由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动员起的两万十字军战士和马匹装备在威尼斯会合,为了配合此次的东征行动,威尼斯人几乎忙碌了一整年,准备了大量的战船和数量庞大的粮草……这时却出了状况!按原先的约定十字军出征前需向威尼斯人付清装备费用,但此时十字军统领所能交付的金钱和约定该支付的数额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威尼斯船队便死活不肯开拔。眼看时间耽搁,十字军将领急得跳脚,于是便要求与威尼斯总督协商。威尼斯总督丹多罗倒是痛快人,但会面时十字军将军们见到的却是个年过八旬的老盲人……这些将军们简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威尼斯总督会是这么一个角色。总督很爽快地答应先做事后谈钱,附加条件则是要十字军带他一同起程,并顺路帮威尼斯收复几个港口。有何不可?但十字军们中计了,丹多罗总督另有谋划!开拔后十字军实际上根本无法控制威尼斯船员,因为他们都只听总督的命令,丹多罗总督很随意地偏离原定路线,半途还接了个名叫亚历克斯的流亡拜占庭王子上船。然后事情就更有趣了,这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居然要十字军护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我的人民会张开双臂欢迎我,而你们将得到更多的装备和支援,然后再去收复圣地!并且我的国家还将替你们偿清积欠威尼斯人的款项!”王子头头是道,总督连声附和,十字军将士们也动了心——早已听说君士坦丁堡黄金之城的大名,就当是乘机游览一番异国风情也是相当不错……而且还有眼前这王子关于装备和金钱的诱人许诺。于是,这支十字军完全偏离了预定的路线,庞大的船队驶向了拜占庭。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下,不速之客抵达,那个流亡海外多年的王子得意洋洋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号,张开双臂等着国人的“拥抱”;城上的群众也张开了双臂,可惜不是“拥抱”,而是冲他做鬼脸,放声嘲弄,用西红柿丢他!看来他流亡海外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但这下十字军将士们可恼了,怎么绕了那么大弯子,费了那么大周折,等来的却是这般狼狈的“欢迎仪式”?火冒三丈之余士兵们向城墙上射击泄愤,拜占庭军队一怒之下开炮打船,当场击伤数艘,船队被迫撤离岸边。这下可好了,不仅原先王子所说的装备和金钱成为空中的幻影,现在甚至连城也进不得,十字军将士们原先满怀的希望变成了极大的失望,他们暴跳如雷。在丹多罗总督“义愤填膺”的鼓动下,气昏了头的十字军居然决定强行进入君士坦丁堡!这可是天大的冒险计划,要知道这座城市曾经历过比这些十字军强10倍的敌人围攻而屹立不倒!攻击开始,海军从海边试图抢滩,十字军2000骑兵则登陆市郊取陆路进攻,拜占庭人自是不依,部阵抵抗。事情到了这里完全变了样,本该在巴勒斯坦圣地和回教徒作战的十字军如今却在错误的地点跟错误的对手开打了。

拜占庭军防守严密,十字军死伤众多,连续数波强攻均毫无进展。丹多罗总督亲帅领航旗舰向滩头发起冲锋……只见总督在随从的搀扶下居然冒着箭雨亲自踏上滩头阵地,高举佩剑,大声呐喊。眼见此情此景,威尼斯人和十字军战士们汹涌的士气从心中升起,一窝蜂地跟着冲上滩头,疯狂地冲击拜占庭军的防御工事,战况惨烈!历经数次冲锋,拜占庭防御阵地终于失守,于是……就象一个装满水的大桶底部被凿了个洞,再也止不住了!十字军发疯般地涌入城市,竟连续击溃数批前来支援的拜占庭军!真是讽刺!君士坦丁堡这座数百年来从未被回教徒攻破过的“捍卫上帝尊严”的堡垒最终却被“章显上帝荣耀之军”攻破。顺便说一句,十字军东征这点子最早还是拜占庭教皇的主意。

破城后的十字军真可用混乱二字来形容,目不暇接的珍宝使他们叹为观止,叹为观止之余纷纷大肆掠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兵在外将命有所不听!”大多是无产阶级农民组成的士兵们完全失控,教堂内的黄金雕像成了他们抢劫的首要目标,甚至为争夺财宝而互殴!他们将精致华丽堪称艺术瑰宝的黄金雕像砸碎,为的只是便于携带——在他们眼里这只是黄金而不是工艺品。威尼斯人和其余品位较高的十字军将士则瞄准了教堂内的名贵图画书籍和工艺品,这些东西轻便易带且极富收藏价值。

闹剧持续了数周,拜占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十字军并废黜了拜占庭皇帝,随十字军而来的流亡王子亚历克斯被捧上了王位……但拜占庭人对他并不买账,他很快死于非命。大肆劫掠后十字军终于满载财宝而归,奇怪的是丹多罗总督并没再随船回到威尼斯,他跟着留下来的部分十字军继续在拜占庭的土地上南征北战。数年后,已九十高龄的他终于将生命交给了上帝,他长眠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墓碑至今仍在。关于威尼斯的丹多罗总督到底跟拜占庭有何深仇大恨历来众说纷纭,就让他随历史尘埃飘散而去吧。因着拜占庭的受创,此后威尼斯乘机取代了拜占庭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对于威尼斯人来说他们的丹多罗总督可谓是功勋卓著。

—— 君士坦丁堡之死 ——

公元1070年,塞尔柱突厥人开始崛起。1300年奥斯曼登基成为他们的苏丹,宣布成为独立的回教国家爱米尔国。接着他们开始不断地找拜占庭的麻烦,而拜占庭此时还尚未从十字军入侵的阴影中恢复元气。1301年,奥斯曼侵占卑斯尼亚平原。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开始称为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随着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继承王位,奥斯曼帝国开始大规模扩军。1331年,土耳其军攻占拜占庭重镇尼西亚,1337年攻占克米底亚,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尽失。1354年乌尔汗帅军度过达塔尼尔海峡,占领加里波利半岛。1359年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即位,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1389年土耳其军与前来支援拜占庭的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在科索沃会战,联军战败,但穆拉德一世战死。1396年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组成的联军与土耳其军再战于多瑙河畔,联军败绩,战俘多被处死。1402年,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在安卡拉击败奥斯曼军,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被俘,随后奥斯曼帝国内乱。1421年苏拉德二世苏丹即位,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1430年占领帖撒罗尼迦,此后几年内拜占庭势力范围进一步压缩,与伯罗奔尼撒地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实际控制区域仅剩下君士坦丁堡及附近地区。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土耳其苏丹,1452年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纷纷被攻陷,君士坦丁堡实际已成孤城。1453年,土耳其10余万步骑及300多条战舰全面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北面是金角湾,沿岸有高大的城墙和塔楼;南面是马尔马拉海,沿岸也有城墙和塔楼;西面是陆地,修有两道城墙,城外有又深又宽的护城河。整体位置依山傍海易守难攻,但问题在于此时偌大的君士坦丁堡城内守军还不足一万。决定拜占庭帝国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到了!

1453年4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西城墙护城河抢架浮桥,并试图用云梯强攻,被击退,损伤惨重;土耳其军舰亦试图冲进金角湾,不料金角湾被拜占庭军部下铁索阵,战舰无法近岸;外海展开海战,拜占庭海军凭20余艘巨舰冲击土军数百军舰的封锁线,土耳其海军居然毫无便宜可占。眼见战况毫无进展,穆罕默德二世遂下令用重炮集中轰击君士坦丁堡城墙的薄弱处,如惊雷般的炮声日夜不停。2周后城墙终于被轰塌了几处缺口,土耳其军乘机发动总攻冲击突破口,拜占庭城墙塔楼炮火猛烈,冲入城内的一股土耳其士兵——他们很荣幸地成为了第一批入城的土耳其人,但无法得到后续增援,他们很不幸地被围歼。5月,穆罕默德二世用少量的金钱和大量的空头支票买通君士坦丁堡城郊的热那亚人,借道热那亚人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以便水陆夹击。他动员数千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长约1.5公里的涂油圆木滑道,利用夜色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岸,拉过山头,再从斜坡滑进金角湾。现在,金角湾方面也有了土耳其人,原本就兵力不足的拜占庭军得被迫两面作战了。

1453年5月28日,土耳其士兵开始大规模集结城下,君士坦丁堡城民知道决战的时刻就要到了,晚上基督徒们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广场举行了最后的祈祷,彻夜未眠。5月29日,西线和北面金角湾两处的数百门大炮同时齐轰君士坦丁堡,整座城市在炮声中颤抖。君士坦丁堡城内的教堂纷纷鸣钟,洪亮的钟声在城市上空飘荡,似乎是千年帝国最后的哀鸣……他们很清楚这一天将意味着什么。土耳其军全线总攻,狂热的士兵如潮水般汹涌,一万名精锐的土耳其亲兵火枪手冲向外围城墙的破口,尽管拜占庭军拼死拒守,但谁又能阻挡得了近乎疯狂的土耳其亲兵?外围城墙终于失守,君士坦丁堡也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土军蜂拥入城,就象致命的病毒侵入最后一个细胞。巷战,一个个街区相继沦陷,已毫无退路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古斯下令全体御卫队以死相拼——他们确实做到了,他们全体战死……包括皇帝本人。

洪亮的教堂钟声终于歇止,并将不再响起。数万居民被掠为奴,皇宫教堂内无数珍宝被劫,回教征服者们肆无忌惮地蹂虐这座伟大的城市。数十个民工冒生命危险攀上圣索菲亚大教堂黄金的圆顶,用凿子等工具将教堂顶上巨大的石制十字架拆除,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僧侣和城民们含泪的目光中这巨大的十字架抛落在地摔碎成几块,然后安上铁制月牙标志——将这雄伟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回教徒拥有了这座城市,直到今日。这城并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伊斯坦布尔。

伟大的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终于成为了历史。
8知道啊

地中海周边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古代文明

  一、上古中东: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远古至7世纪初)

  上古中东的历史是多元文明的起源和从城邦到帝国、再到大帝国演变发展并为中东文明圈奠定基础的历史。

  首先,我们简析一下影响中东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因素。第一,作为三大洲海陆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上当地发达的文明,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典型地区。另外,为了控制商路,阻止外来入侵,原有国家也努力扩充军队,甚至先发制人,对外用兵,因此战争频繁。

  第二,物产单一使发达的地区贸易、国际贸易成为中东历史的突出特点,贸易促进了不同民族间交往和文明形成、发展。中东地区输出的主要商品有谷物、羊毛、食品、手工产品等,输入的主要商品有黑曜石、宝石、半宝石、燧石、木材、金属、石材、矿物颜料、沥青等。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近东的人们,例如苏美尔人......他们的一切必需品基础上都是从贸易交换而来。"[6]

  第三,中东存在着多元文化。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分为三类。(1)闪族(闪米特族),包括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2)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包括赫梯人、喜克索斯人、波斯人、帕提亚人、塞人等。(3)其他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其中古埃及人是由闪族和含族(含米特族)融合而成的。在上述三大群体中,闪族显然是古代中东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现今中东人口中最多、影响最大的群体(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但中东文明不等同于闪族文明,而是多元文明的大融合。中东也与希腊、罗马进行着文化交流。

  中东古代的文明交往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大文明中心东西辉映的时期(远古至约公元前2000年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

  从历史上看,中东古代文明存在几大中心,这些中心灿烂辉煌,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其中,最早最重要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和埃及。

  两河流域形成了世界最早的城市、文字和文明。它发源于南方的苏美尔,而苏美尔奠定了希腊化以前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公元前2371年,苏美尔为北部的阿卡德统一。古埃及文明虽发源较晚,但因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自成体系等原因,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却比两河更快。约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统一;此后,第四王朝(公元前2650-前2500年)开始了金字塔的建造。

  第二阶段,两大文明扩散和其他文明兴起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550年波斯帝国建立)。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埃及恢复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两河流域也随之进入了政治上的帝国时代。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两大文明中心在遭受外来入侵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在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和埃及均遭受外来入侵,但新的统治者最终都被同化了。两大文明进入了它们发展的巅峰时期。

  第二,中心文明的传播和地方文明的兴起。在两大文明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是西亚),兴起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如腓尼基、迦南、犹太、埃兰、胡里特、赫梯、阿拉伯等。这些文明与两大中心进行贸易、交往,有时甚至处于后者的政治统治之下,因而大量吸收了其先进文化。

  在宗教方面,叙利亚的胡里特人的神谱中包括了两河流域的神灵埃阿、安努、恩里尔等,并以两河的宗教中心尼普尔和埃里都作为其宗教圣地。而胡里特人也将两河的宗教文化传播到小亚的近邻赫梯。[7] 赫梯人同样尊崇两河的伊什塔尔,其史诗《吉斯吉莫斯》即模仿《吉尔伽美什史诗》。迦南人崇拜的暴风雨之神巴力和爱情女神阿斯塔特实即苏美尔的塔木兹和伊什塔尔,腓尼基的情况与此相似。此外,两河的塔庙也为西亚各民族普遍模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苏美尔的楔型文字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赫梯、埃兰、胡里特、乃至克里特的楔型文字均由此而来。[8] 同时,阿卡德文成为中东的通用语言,而埃及的纸草则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书写材料。

  此外,一些地方文明也相互影响。例如,胡里特人的宗教吸取了迦南和叙利亚的宗教因素,而犹太人的早期宗教也吸收了迦南宗教的因素。

  第三,在融合中发展、创新。两大中心以外的地方文明不但茁壮成长,而且少数文明在融合各种文明的基础上青出于蓝,创造了意义重大的新的文明形式。在沿地中海的列万特地区(即大叙利亚)形成了一条文明发展的"黄金海岸",其东边则是两河的"黄金水道",二者相联成为文明创新和交往的大动脉。

  大叙利亚的创新主要在语言和宗教方面,本阶段主要是语言。受埃及文字的影响,公元前17世纪在迦南产生了原始迦南文字,公元前15世纪在西奈产生了原始西奈文字。公元前14-13世纪,在腓尼基产生了分别受西奈文字和两河楔型文字影响的毕布勒字母和乌加里特字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其中的毕布勒字母书写简便,适于商业薄记。

  腓尼基字母成为世界字母的发端,由此衍生出希伯来字母、阿拉米字母和希腊字母。从原始迦南文字则发展出原始阿拉伯字母。此外,阿拉米文也逐渐取代阿卡德文成为西亚的通用文字。

  第四,中央集权帝国的广泛建立。埃及在经历了中王国的繁荣之后步入其全盛时期,即新王国时期,并首度占领叙利亚。两河流域则先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等帝国,其版图扩展到叙利亚、腓尼基、小亚东部、波斯西部和南高加索。同时,形成了米底、赫梯和胡里特人的米丹尼等强国。帝国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改进和文明交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征服。这就为后来波斯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基础。

  第三阶段,东西方交汇时期(约公元前550年-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本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两大文明中心式微,边缘文明发展成为主要的文明,建立了空前未有的大帝国。分布在中东边缘的波斯、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明取代了埃及和两河文明,建立了囊括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即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其他希腊化帝国、萨珊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些大帝国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包括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

  第二,文化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由两大文明中心向中东内外各地区的传播为主演变为中东不同文明之间及与区外文明间的双向交往,甚至文明中心的吸纳多于付出。尤其重要的是,本阶段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通过军事征服,开始大规模地与东方文明展开交流,此即希腊化。广义的希腊化不应当局限于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塞琉古帝国和托勒密帝国,而应包括帕提亚帝国、甚至罗马帝国。

  希腊化时期的特点如下:(1)希腊化实即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希腊化标志着东方文化全面登陆希腊,例如东方的占星术和宗教。同时,东方也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了西方文化。在西亚,当时主要的文化形态是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其具体形态又分为希腊风格、东方风格与东西融合的风格。

  (2)文化交融是军事征服的后果。希腊文化在中东的传播带有强制性,并表现出游离性的特点。它主要存在于在东方建立的希腊城市中,其政治、文化、体育设施全部为希腊式的,居民主要为希腊人。

  (3)地区中心从原有的文明中心迁移到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地区的新兴城市。底比斯、巴比伦和雅典不再是地区的中心,后者移往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或其他地区的新兴希腊城市,如地中海滨的亚历山大、安条克和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泰西封。这些城市虽然地处古老的埃及、叙利亚和两河流域,但已经是希腊化城市,并且位于地区交通的枢纽。到萨珊帝国时期,巴比伦已经沦为废墟。阿卡德语到公元前1世纪时终被放弃。

  (4)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西方文化从疏离逐渐走向融合。希腊化国家的中下层官员、军官和法官包括了大批当地人,东方城市仍然保留了自治地位。更有意思的是,巴比伦的希腊祭司贝罗苏斯著的《巴比伦史》与托勒密埃及的祭司马尼托所著《埃及史》完成了马其顿-希腊统治者与近东政治传统的同一化过程。

  在语言上,西亚语言吸收了希腊语的部分词汇,当地人还部分使用了希腊姓氏,阿拉米语与希腊语同为官方语言;埃及文字因使用希腊字母而改造为科普特语。在艺术上,纯粹的东方艺术和希腊艺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型艺术。但东方风格仍然保持了主体地位。

  在民族成份上,到公元1世纪,在中东的希腊人日渐与当地人通婚,从而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托勒密王朝美艳绝伦的末代君主克娄巴特女王即是一位混血儿。

  随着罗马帝国向中东的推进,它占据了小亚和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区,从而将罗马文化传播到当地,尤其是拜占廷帝国在小亚和叙利亚的统治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在东方,帕提亚、特别是萨珊帝国的崛起再次促成了波斯文化的的传播,成为抗衡罗马帝国的中流砥柱,波斯文化的影响超过了早先的波斯帝国时期。

  第三,中东进入了"轴心时代",世界宗教形成。当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重大的思想创新:古希腊的文学、哲学,以色列的先知,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奥义书》和佛教,中国的孔子、老子等。这些思想同化和接收了"古老的高度文化"并向周边传播,它们标志着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整体存在及其局限,创造了至今人们仍在思考的基本范畴,促成了世界宗教的萌芽。[9]波斯帝国时期无疑是祆教的重要传播时期,而此时犹太教也经历了新的发展。可见,中东地区在轴心文明中占有两大创新,并与另外两个创新(希腊和印度)在地理上重迭,波斯成为与希腊、印度、中国并列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心。当然,中东文明的最后成型是在伊斯兰文明兴起之后。

  希腊化时期也是宗教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如在托勒密王朝创立了塞拉皮斯崇拜,它融汇了埃及与希腊的因素。起源于波斯的米特拉教也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罗马,公元1世纪则遍布罗马帝国。在希腊,古典文化的时期宣告结束,出现了主张拥抱世界的学说(如斯多葛主义)和悲观厌世的学说。

  在希腊化开始之前,一神教已开始形成,即犹太教。进入希腊化时期之后,波斯和两河流域出现了多种二元神教,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早已形成的祆教进一步完善。在吸收东西方各种宗教和思想的基础上,中东的第一种世界宗教--基督教诞生了,并逐渐传播到中东和欧洲。波斯以西的中东第一次形成了一种基于单一宗教的文化格局,只是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如波斯的景教和埃及的一性论派。另外,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小宗教如犹太教、拜星教及原始拜物教。同时,犹太教和祆教的存在证明了中东本土文明对希腊文明的抗拒。

  二、中古中东: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伊斯兰文明圈的形成发展

  (7世纪初-1566年)

  中古中东的历史是伊斯兰教兴起、传播和伊斯兰文明圈形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伊斯兰文明圈形成时期(627-945年)。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以往中东文明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它发端于作为地区文明中心的新月地带南面的阿拉伯半岛,并且把一种国家体制与宗教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融合能力的强势政治文化,并将其迅速推广到西亚北非至中亚、南亚的广阔地域。[10]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方沿海的也门地区曾出现多个繁荣的国家,公元6世纪以后先后被埃塞俄比亚和萨珊帝国所占领。北方长期为新月地带的大国(后期为拜占廷帝国)所控制,并形成了一些缓冲的阿拉伯小国。阿拉伯地区与周边的西亚、东北非和南亚存在密切的贸易联系,在文化与受到上述地区和希腊的影响,于6世纪形成了通用的阿拉伯语。阿拉伯社会仍然属于部落氏族社会,深受部落习俗和习惯法的影响,不同的部落经常为争夺牲畜和水源发生冲突,抢劫盛行。在宗教上,这一时期被阿拉伯史家称为"蒙昧时期"("贾希利叶"),盛行对精灵、星宿和偶像的崇拜,麦加成为本地区的崇拜中心和商业中心。

  大国的争夺、贸易的衰落、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了半岛阿拉伯社会的危机,孕育着重大的变革。约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安拉的启示,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他一手创造了乌玛(伊斯兰社团),并着手统一半岛。作为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乌玛打破了传统的部落家族关系,确立了信仰高于一切,以及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肤色而共同团结的原则。穆罕默德既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又是国家元首和军事领袖。《古兰经》和圣训(先知言论汇编),也确立了乌玛必须遵守的经济原则、政治原则、伦理原则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乌玛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性、不同于其他信仰团体的宗教共同体。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乌玛先后推选了四位哈里发,即阿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和阿里(656-661年在位)。四大哈里发巩固了乌玛的基础,并向半岛以外地区拓展力量,先后灭亡了萨珊帝国,征服了拜占廷帝国的大片领土,从而将自己的控制地域扩大到叙利亚、伊拉克、呼罗珊和北非。

  661年,古来西部落的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开创了世袭的伊斯兰君生制的先例,首都设在大马士革。倭马亚人吸收了拜占廷和萨珊的文化,创立了完整的阿位伯帝国体制,包括君主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财政制度、立法和司法制度和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同时,在征服过程中,阿拉伯人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他们从军人部分演变为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而被征服的民族也出现了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趋势。

  随着征服的进行,穆斯林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其中既有圣门弟子与麦加贵族之间、不同部落之间、阿拉伯穆斯林与非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也有围绕哈里发职位的斗争,由此爆发了内战。先知的女婿阿里的下属坚持阿里及其后裔是哈里发职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们形成了什叶派("什叶"意即"追随")。而正统的穆斯林则形成了逊尼派("逊尼"指遵守逊奈即圣训的人)。

  750年,在什叶派的支持下,阿拔斯王朝创立,首都最终定于新建的巴格达城。阿拔斯帝国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帝国的特征,表现在哈里发和贵族均与非阿拉伯人通婚、非阿拉伯人在政府和军队中地位的提升、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的全面开放和高度繁荣等方面。但另一方面,帝国内部的民族、教派、部落矛盾逐步凸显,导致中央集权由盛转衰,突厥将领把持朝政,就近征服的边远省份渐次独立:塔希尔朝,821-873年;萨法尔朝,873-900年;萨曼朝,900-999年;图伦朝,868-905年;鲁斯塔姆朝,761-909年;伊德里斯朝,789-926年;阿格拉布朝,800-909年。因此,在政治上,伊斯兰国家已经从初期的单一普世帝国演变为后期的伊斯兰列国并立。

  历经两大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文明圈基本形成,它从北非经西亚一直延伸至中亚、南亚,其居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同时也有基督徒、犹太人、印度教徒等其他宗教的信徒。在这一广大地区,阿拉伯语取代阿拉米语和科普特语,成为主导语言,但伊朗以东的波斯人和突厥人等民族无意放弃原有语言,而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来表达母语。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新兴的世界宗教伊斯兰教更加彻底地贯彻了中东传统的一元宗教体系和对偶像崇拜的反对,是对此前的希腊化的一次成功反击,尽管它没有完全排斥希腊文化。[11]伊斯兰教最终成为中东文明的文化载体,而基督教在中东的范围急剧缩小。除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外,阿拉伯人吸收了波斯、拜占廷、希腊、印度等多种文化的因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形成了中东文明圈,其范围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帝国。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内,中东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驾驭下的多元性表现出来,其文化综合的深度大大高于以往,同时保持了历史的连续性。正如美国学者拉皮杜斯所说的:"7世纪阿拉伯的征服和随后的伊斯兰时代保留了中东机构的延续性。"[12]

  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产生于大叙利亚及其邻近的汉志地区,再次证明了作为文明交汇中心的大叙利亚的魄力。 三大一神教都把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作为其圣城,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同时,高度开放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保存了人类文化的瑰宝。

  第二阶段是伊斯兰世界的正式分裂和伊斯兰文明深入发展的时期(945-1299年),这一时期阿拉伯人丧失了政治权力,伊斯兰文明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945年,属于波斯人支系、信仰什叶派的白益人创立白益王朝。该王朝定都波斯的设拉子,其统治者夺取了阿拔斯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后者从此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其世俗权力仅限于巴格达城。伊斯兰世界由此拥有两个最高中心:由波斯的白益朝统治者控制的政治、军事中心(大不里士),由伊拉克的阿拔斯朝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控制的精神中心(巴格达,哈里发同时掌握了该城及其郊区的世俗权力)。此外,各地方王朝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中心。科尔多瓦和开罗成为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中心。

  11-13世纪,欧洲封建主、商人和天主教会利用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先后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侵。1187年,由埃及的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歼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在以后的东侵中,十字军甚至掠夺了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东方的基督徒也参加了反抗十字军的斗争。历经两个世纪的多次战争,伊斯兰军队于1291年拔除了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十字军东侵给伊斯兰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建立塞尔柱帝国,取代了白益人的地位,其君主号"素丹",依然承认哈里发的精神领袖地位。这一时期,塞尔柱人挫败了拜占廷帝国,第一次进入小亚和高加索,小亚和高加索从此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但塞尔柱帝国很快也陷入分裂。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最终灭亡。然而,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为埃及马木路克的军队所败,停止了西进的步伐。蒙古人在波斯和伊拉克建立了伊儿汗国(首都先后为马拉盖和大不里士),但统治者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

  尽管本阶段伊斯兰世界陷于分裂和衰落境地,但伊斯兰文明仍处于发展中,在社会政治领域,作为宗教学者的乌里玛最终形成,从而确立了伊斯兰国家中哈里发-素丹-乌里玛的三角政治体制;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典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逊尼派的教法学派和宗教教育体制最终成型;苏非派神秘主义的仪式、典章也更趋完善,正统与民间的伊斯兰相互结合成为伊斯兰社会的组织方式;伊斯兰的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史学、科技等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10世纪以后,随着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的形成,以及阿拉伯人政治权力的丧失,逊尼派法学家开始系统地整理前人的法律著作,因袭传统的观念流行,[13]即所谓的"创制(伊智提哈德)大门关闭"说,从而束缚了教法的发展,法律逐渐丧失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是伊斯兰世界的再统一(1299-1566年),出现了奥斯曼和萨法维两大帝国(南亚还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奥斯曼人[14]属中亚的突厥游牧部落,后进入中亚并依附于塞尔柱人。1299年,奥斯曼人宣布建国。奥斯曼人有浓厚的宗教热情和坚定的圣战精神,在对外征战中屡屡得手。他们于14世纪中进军巴尔干。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土坦丁堡,之后该城成为帝国的首都,更名伊斯坦布尔。到1574年,奥斯曼人征服了巴尔干、埃及、阿曼、也门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马格里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伊斯兰世界。而且,借助于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巴尔干地区和塞浦路斯。

  奥斯曼人建立了强大的近卫军(加尼沙里),拥有精锐的骑兵和炮兵、海军,因而在军事上无往不胜。由于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拥有领土,以及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奥斯曼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国、波兰和法国均有频繁的战争和外交交往,成为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大国。

  在政治上,其中央集权的程度超过阿拉伯帝国。奥斯曼皇帝同时担任素丹及哈里发的职位,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职务的政教合一性。而且,政府控制了乌里玛,实行宗教法庭和经学院的等级制,政府任命的大穆夫提成为宗教界的领袖。政府也向苏菲派教团提供捐赠,并通过它们影响军队和行会。

  在东方的波斯,伊儿汗国于14世纪中时分裂为若干小国。之后,帖木儿帝国和黑羊、白羊两个土库曼王朝先后统治波斯。15世纪后期,波斯的萨法维家族兴起。1502年,该家族的伊斯迈尔灭白羊王朝,建立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新王朝以什叶派作为国教,从此奠定了波斯作为什叶派国家的基础;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后迁都卡兹文和伊斯法罕),开始采用西方的火器改造军队,与东边的乌兹别克和西边的奥斯曼展开长年的战争。其中,与奥斯曼的战争直到17世纪中叶才基本结束。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意味着中古阶段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
人类生存于水,任何一个文朝都源于江河海湖。
古文明都与河流分不开,如: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等等,只要有河流,沿着河流就能有成规模的农业,就会出现最早的农耕文明。地中海周边便于灌溉和饮用,自然成为人口稠密区,集体创造文明。

要明白加泰罗尼亚为什么要独立,先要知道他们曾经有多牛?

加泰罗尼亚,这个名词,文学青年知道它,可能是因为乔治奥威尔写西班牙内战的名著《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艺术青年知道它,可能是因为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体育青年知道它,可能是因为巴塞罗那足球队,梅西、哈维、伊涅斯塔;但不管你是什么青年,只要关注新闻,应该都知道2021年底加泰罗尼亚单方面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这大概算是继英国脱欧之后,西欧发生的最大的政治风波了,要弄清这件事来龙去脉,你需要从头开始,了解一下加泰罗尼亚的前世今生。

希腊阿索斯山是东正教圣地,内有二十座修道院,几乎与世隔绝。欲到此参观者需履行手续、申请许可。女性被禁止入内。而在2000年以前,还有一个群体被禁止入内:加泰罗尼亚人。

今天的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以巴塞罗那为中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也是西班牙经济发达的地区。历史上,文化与民族意义上(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加泰罗尼亚横跨今日法国与西班牙的边界。虽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加泰罗尼亚其实一度是地中海的航海、经商和海军强权。加泰罗尼亚人富有冒险精神,能征善战。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篇章与希腊有关。

加泰罗尼亚在西班牙的位置

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丢失了富庶的安纳托利亚的绝大部分,该地区被突厥人割据占领,其中的奥斯曼部落是正在崛起的新秀,即后来横跨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为了对付凶悍的突厥人、力图收复失地,兵源捉襟见肘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寻求雇佣兵的帮助。

而加泰罗尼亚,就是绝佳的佣兵来源。加泰罗尼亚当时是阿拉贡王国的一部分,这个王国位于西班牙东北部。1137年,加泰罗尼亚的统治者巴塞罗那伯爵与阿拉贡女王结婚,从他们的儿子阿方索二世开始,阿拉贡国王以巴塞罗那伯爵的身份担任加泰罗尼亚领主,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构成一个“共主邦联”,就是两个政治实体相对独立,但都尊阿拉贡国王为主人,“共主邦联”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鲜见,在欧洲却很普遍,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例子可能是英格兰和苏格兰都奉伊丽莎白二世为女王,而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相对独立。“共主邦联”的好处是可以尊重和保存原有不同领地的传统和文化,以较小代价将其收入同一家族囊中;坏处则是不同领地之间不一定有认同感,容易出现离心倾向。这好坏两方面在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两个实体的“婚姻”中都有体现,它们往往同床异梦。

再说阿拉贡王国,之前,13世纪后期,他们一直在跟法国争夺西西里岛,夺取西西里岛之后,这场战争被称为“西西里晚祷战争”,因为战争的导火索是1282年复活节的“西西里晚祷事件”,当时西西里人在晚祷会上发起暴动,杀死法国占领军,引发战争,阿拉贡的国王佩德罗三世,以及那不勒斯等国纷纷卷入,直到1302年结束各方签约讲和。战争结束之后,为阿拉贡国王效力的加泰罗尼亚虎狼之师闲着心慌,手头又缺钱,好在他们头脑灵活,自主创业,公司化经营,组成了一个佣兵团“加泰罗尼亚佣兵团”。顺便说一下,“公司”(company)这个词最早指的就是佣兵团,因为在中世纪欧洲,佣兵团是很常见也很成熟的企业,打仗也是生意。而表示军事编制的“连”也是company,从中可见佣兵、商业公司和军事这三方面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

佩德罗三世征服西西里

拜占庭皇帝求贤若渴,请来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对付突厥人,就此开启了加泰罗尼亚人跨越地中海征战近东,在希腊攻城略地甚至当上雅典公爵的传奇大片。

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首领罗杰德弗洛尔,堪称传奇英雄,当然,也可以说是邪恶军阀,他率领8000加泰罗尼亚好汉浩浩荡荡开过地中海,来为拜占庭皇帝效力(也有资料说仅有1000人,如果那样的话,佣兵团的战斗力就更显得恐怖了)。

皇帝也待弗洛尔不薄,把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他,还封他为“大公”,让他去已经成为敌境的安纳托利亚与突厥人搏命。突厥人虽然兵力远远超过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但诸侯林立,互相拆台,常被弗洛尔各个击破。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第一战就歼灭3000突厥骑兵和1万步兵;在奥拉克斯战役中再次以少胜多,2万突厥大军只有1500人逃生,而加泰罗尼亚佣兵损失甚微。佣兵团虽然屡战屡胜,但与拜占庭人的关系却持续恶化,希腊官僚憎恶这些骄横跋扈的外来者,百姓更是苦于他们的烧杀抢掠,把这些西欧天主教徒视为比穆斯林敌人还坏的匪患。原来,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人生地不熟,并且从皇帝那里得不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于是经常就地取食,掳掠粮食财物,甚至洗劫阿索斯山修道院。这种惨痛的历史记忆如此恒久,以至于到了20世纪阿索斯山修道院仍然禁止加泰罗尼亚人入内。

拜占庭国王接见罗杰德弗洛尔

拥兵自重且战斗力不俗的弗洛尔即便没有个人野心,也很容易引起老板的猜疑和忌惮。何况弗洛尔雄心勃勃,企图在东方开辟自己的私人天地,这是拜占庭皇帝决不能允许的。1305年,拜占庭太子设下鸿门宴,邀请弗洛尔及其主要将领赴宴庆功,在席间将其尽数屠戮。我们不好说这是兔死狗烹,因为弗洛尔确实是个无法节制的军阀。

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从此与拜占庭帝国撕破脸皮,在希腊横冲直撞。此时希腊境内有不少西欧十字军建立的小国,其中的雅典公国聘请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帮忙,不料事成之后拒绝付款。这实在愚蠢。佣兵团怎肯吃这个亏,一不做二不休,将雅典公爵斩杀,将其势力剿灭。随后他们以雅典为基地扩张,不再干当兵吃粮的苦营生,而是自己成了地主,并向祖国——阿拉贡王国效忠。这可以说是私企与国家的“跨所有制”合作。于是,1308—1388年,阿拉贡国王享有“雅典公爵”这个奇怪头衔。

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冒险是阿拉贡王国在地中海武力扩张的一个插曲。前文讲过,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与法兰西人争夺西西里,取得了成功;后来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又征服了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那不勒斯、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等地组成了共主邦联。阿拉贡一度成为地中海一霸,不仅主宰地中海西部,还在东部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和贸易据点,与威尼斯、热那亚等其他海上强国争抢贸易份额,从穆斯林势力那里虎口夺食。在所有这些事业中,都有加泰罗尼亚商人、水手和佣兵的身影。此时段的加泰罗尼亚人是不折不扣的帝国建设者。而阿拉贡王国对忠顺且精明强干的加泰罗尼亚臣民照顾有加,允许他们保有自治机构、传统法律和文化及自己的语言。所以加泰罗尼亚人并没有被同化成阿拉贡人,而是保存了自己的独特身份。

深红色部分为15世纪阿拉贡王国的地盘

在伊比利亚半岛老家,基督徒的“收复失地”运动逐渐推进,最终在1492年消灭了半岛上最后一个穆斯林政权格拉纳达。此时半岛上有三个主要国家: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和葡萄牙。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结婚,将这两个国家联合起来,现代的西班牙国家诞生了。加泰罗尼亚作为阿拉贡的一部分,也就成了西班牙的一部分。

伊莎贝拉女王赞助哥伦布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西班牙的全球殖民霸业开启。然而就是因为“共主邦联”的问题,虽然我们常说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但实际上美洲(后来还有亚洲)殖民地完全由卡斯蒂利亚人开拓和经营,这些油水丰厚的海外领地都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财产。原本比卡斯蒂利亚人更擅长航海和冒险的加泰罗尼亚人因为是阿拉贡王国的臣民,被完全排除在外。在1778年之前,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塞维利亚港垄断了与美洲贸易的特权,加泰罗尼亚人被禁止分一杯羹。所以在邻居一夜暴富的同时,加泰罗尼亚的经济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哥伦布的发现让西班牙,乃至整个西欧的重心离开了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中海逐渐变成一潭死水。西班牙在欧洲的开拓征服基本停止。曾经为西班牙开疆拓土的加泰罗尼亚逐渐丧失了重要性,辉煌不再,一直到19世纪成为西班牙工业化的中心,才获得较好的经济地位。

在18世纪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波旁家族争夺西班牙王位,加泰罗尼亚人不幸站错了队,在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国王入主西班牙之后遭到惩罚,传统的自治政治机构被废除,特权被取消。除了报复之外,腓力五世还致力于把西班牙整合成像法国一样拥有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所以容忍不了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构成松散的共主邦联的局面。本来就有罪的加泰罗尼亚人撞到了枪口上。国王解散了加泰罗尼亚的多所大学,禁止在行政管理中使用加泰罗尼亚语。几十年后,西班牙政府禁止在中小学教授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想要加泰罗尼亚人变成西班牙人。

在共主邦联的大家庭里,加泰罗尼亚人拥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但在中央集权的大国,他们不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此后不管统治西班牙的是波旁王朝、两个共和国、佛朗哥还是民主化之后的西班牙王国,加泰罗尼亚与西班牙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时时紧张。中央政府往往用收紧或放松其自治程度的手段来钳制加泰罗尼亚。加泰罗尼亚自治也往往成为更大范围政治问题的棋子,比如1641年加泰罗尼亚人当了“带路党”,与法王路易十三合作来对抗西班牙政府。19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卡洛斯战争”中,加泰罗尼亚人走了一步出人意料的险棋,他们支持主张中央集权的专制派,而不是进步的温和派。换句话说,他们站在了反动派那一边,去反对进步力量。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旧制度能给他们自由。到了19世纪后半期,因为工业化集中,加泰罗尼亚成为左翼工人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场所。在20世纪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加泰罗尼亚人坚定地站在左翼共和国那边,而在右翼独裁者佛朗哥打赢战争之后加泰罗尼亚自然受到严酷镇压,自治权被全部废除。西班牙民主化之后,加泰罗尼亚人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自治,但有些人显然想要更多。

2021年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独立示威游行

加泰罗尼亚独立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并且今年他们通过公投,单方面宣布独立,而西班牙政府宣称公投违宪,拒绝承认。加泰罗尼亚将何去何从?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也许还会有好戏上演。

不过我经常幻想的是,在西班牙的中世纪地中海霸业中贡献了血汗的加泰罗尼亚,如果地理位置和卡斯蒂利亚颠倒过来,会怎么样呢?如果征服美洲的是阿拉贡人(包括加泰罗尼亚人)而不是卡斯蒂利亚人,那么加泰罗尼亚在现代早期就会发挥更大作用,在西班牙大家庭里会实力更强、腰杆更硬,那时它是会主张独立呢,还是心满意足地当西班牙各族的领导者?当然,这只是我的无聊幻想罢了。

本文标题: 为什么会有精萝(精神奥斯曼人)这样的存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3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为什么甘肃的地名都那么好听有诗意,比如兰州、酒泉、张掖、武威、嘉峪关、敦煌、天水、陇南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