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 2021-05-16 02:06: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辽沈战役~解放军解决了缺少重武器的问题~平津战役~和平解放首都北京,为后续工作减轻了重建负担~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在哪儿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辽沈战役~解放军解决了缺少重武器的问题~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首都北京,为后续工作减轻了重建负担~
淮海战役~控制住了中国的金融经济重镇~为建立新中国提前做好防范日后可能和必将出现的战后经济危机~
渡江战役~粉碎了老美划江而治的分裂中国政策~
接着就是中国南方的剿匪战和北方的反间谍战~这些都是针对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处心积虑的大陆反攻作战~一直持续到美国与中国邦交正常化,大概是70年代~
另外还有建国后的几次和国民党海军的海战或者海上冲突~
每一次作战都是一次转折~
刘邓挺进大别山,此后国军转入战略防守态势。
美国独立战争的决定性战役转折点是:萨拉托加之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于1778年3月对英宣战。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的决定性战役转折点是: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延续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因此,中外战争史研究者把它称之为“蒋介石的滑铁卢”。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

下列哪一事件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A.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rnB.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rn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rnD.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扣住“历史转折点”去理解,从而找出答案。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处于战略进攻状态,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状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人民解放军转入大反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开始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转折点。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防御阶段:1、全面进攻:国民党凭借美帝的支持,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中共方面则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的对策。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计划。2、重点进攻:全面进攻计划失败后,国民党开始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陕北的有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斗;山东的有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整编美械74师被我军一举歼灭。人民解放军再次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反攻阶段:共产党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进行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反攻阶段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决战阶段:进行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决战阶段共有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挺进大别山
简介: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点评: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后解放军在编制人数和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势,国军由进攻转向防御为主。
平津战役吧
淮海战役

国共内战哪一战是转折点

国共内战转折点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适应“出击中原”战略进攻的需要,1947年5月1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

扩展资料

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

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国共内战的转折点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7年6月,党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由430万人下降为370余万,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在战略全局上也仍保持进攻态势,但因机动兵力不足,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已转为守势;在南部战线,除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军区实行重点进攻外,鲁西南、豫皖苏边界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又因整师整旅不断被歼,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绪增长,战斗力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已陷入困境。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外,其它各战场已逐步转入战略性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后方日趋巩固。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最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置于鄂豫皖3省边界、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大别山地区。
国共内战的转折点应该是孟良崮战役。首先孟良崮歼灭了国军最精锐的74师,此战之后,关内国军基本丧失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其次坚定了共军敢于主动围歼国军精锐的信心。此后共军才开始大规模向国统区进军。华野在此战后,连续解放了山东大部分地区,实力大增,连续多次组织主力决战,而国军则进入全面防御状态,将进攻的主动权拱手让出。
官方观点是跃进大别山,但是事实上跃进大别山虽然将战争引入国统区,却损失惨重,此后中野在大别山中基本处于逃避状态,对全国战局并无大的贡献,仅仅起到了牵制少量国军的作用,如果不是刘伯承的苦心经营,中野覆灭都很有可能,后来的淮海战役,中野一个野战军连一个12兵团都吃不下来,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国共内战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转折点,共开始拉开战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解析: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作用。
本文标题: 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在哪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09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李世民改史是否已经是历史界的共识如何劝导同学放弃憋闷在心里的民族仇恨
    Top